调研报告: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与规律研究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与规律研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8900余万党员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中流砥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发挥最大优势、依靠中流砥柱。

XX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社会矛盾的先发早发地区,先于内地欠发达地区接受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与考验。近年来,XX多地的党委政府和工作部门,在应对风险与挑战过程中,探索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取得了成功经验和典型样板。但遗撼的是,诸多典型经验重复着“猴子掰玉米”的故事,“盆景多,风景少”,抓的时候轰轰烈烈,抓过以后没有推开,不仅省域范围内,不少经验甚至“不出镇街”。究其原因,有的是经验本身属于硬性培植的结果,不具科学性;有的是经验繁琐复杂,缺乏操作性;有的是大成本投入,难以学习复制等。

近期,我们在省委党校的组织下,对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工作抓得比较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几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尤其对诸暨市的“枫桥经验”、浦江

县的“郑家坞样本”、宁波北仑区的“金葵花党建”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地区的基层社会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治安秩序良好、人居环境美好、干群关系密切、人文关系和谐,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达到90%以上。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些基层治理成效好的根本原因,是党建工作都抓得好,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对此,我们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进行了系统梳理,意在探寻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规律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化繁为简,探寻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与规律性特征,为推动“盆景”形成“风景”作一些有益探索。

一、建强战斗堡垒,是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基层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龙头”与核心。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基层党组织承担着政治领导、思想引导、组织保障与表率示范等责任,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支部强则形成有效治理和良好秩序。相反,支部弱则基层社会事务无人问津、村居环境脏乱差、治安案事件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高发。优秀的党组织是坚强的战斗堡垒,能够有力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致富,带领群众运用德治、法治、自

治三结合的方法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枫桥经验”的发源地-----诸暨市枫桥镇就提出“群众看干部、干部看支部,支部想想头、群众有甜头,党员走前头、大家有奔头”。从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看,建强战斗堡垒,必须解决不在位、不团结、不公正、不担当、不作为等“五不”问题。浦江县郑家坞镇持续开展“三全党建”活动,即全科干部、全面过硬,全责书记、全面履职,全心党员、全责服务,全面建强战斗堡垒,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为解决不在位的问题,他们在基层换届选举时即设定刚性门槛,不能做到全时在位的不能参加村“两委”选举。

在开展“全科干部,全面过硬”建设中,着力把基层干部队伍打造成为“把握政策有水平、服务群众有本领、落实工作有办法”的学习型、服务型、落实型干部队伍,并且做到思想政治过硬、能力水平过硬、作风形象过硬。

在开展“全责书记、全面履职”活动中,郑家坞镇党委开展了“我是党支部书记十项行动”,建立了人手一册的支部书记全责档案,通过责任项目化、工作条目化,督促每位支部书记全面履职。十项行动包括支部书记列清单、支部书记走农家、支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