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人均占有量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过量消耗资源,环境严重污染,生态严重破坏。资源和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及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自下而上的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和生态,才能促进我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生态,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必须有资源和环境作保障。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解决我国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学院:工学院 专业:电气信息类 年级:2011级 姓名:**** 学号:**** ●调查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在“人的依赖关系”的条件下,人类完全依赖于自然界。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 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 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 而上和发展。 4、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同时还要坚持生态善美、整体和谐、合理消费、可持续发展和义利统一的环境道德原则。 ●调查目的 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极其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原因 1、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 根本不在乎垃圾的去向。火车站、汽车站、网吧等娱乐场所,放眼望去,垃圾随处可见,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又有多少?

论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及社会建设的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请解读:(1)请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2)请论述党和政府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必要性: 1.改善民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视改善民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2.改善民生,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教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尤为突出。改善民生,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理想的需要。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够使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才能够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共同理想。 4.改善民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改善民生。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维护了社会公平,能够促使社会合作取得成功,有利于社会合作的不断延续;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 有了正义和正义的制度,即使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也可以得到基本的生存保障;即使是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也能够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我们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见到不公平的现象,我们要主持公道,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1)废止农业税;不收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善和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绿色生活方式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本文主要是通过逐步递进的形式,分别剖析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绿色生活方式各自的深层意义,并且讨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绿色生活方式的联系以及重要性,还结合本专业课题讨论水污染控制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生活方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水污染控制

摘要 (Ⅰ)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1)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方法 (1)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 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 (1) 3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关系 (2) 3.1 绿色生活方式的定义 (2) 3.2 绿色生活方式的几个方面 (2) 3.3 通过绿色的生活方式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 4本专业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3) 5结论 (4) 6参考文献 (5)

1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百度百科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为了更加深入详细的了解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决定将其拆分为4个词汇:环境、友好、社会、建设。 环境友好是社会建设的定语,建设是目标,一切的形势政策都是为了最终能够促进社会的建设,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再细分,友好是环境的定语,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追求高指标的GDP,我们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资源为代价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高消费,我们要追求的是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因此是友好的环境; 社会是建设的定语,建设是社会的目标,社会是什么?社会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因此建设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整个国家的人都在出工出力,建设是整个社会人做出努力的目标或者说是追求,人人做出贡献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能够使自己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富强,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富强就是建设的意义所在,因此是社会的建设。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方法 2.1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人类发展的绝大部分时段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极为缓慢的。然而在最近两个世纪里,人口由10亿增加到了60亿。2015年中国已达到了13.6亿。人口向自然界索取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生物生长的速度,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自然界生物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正在超负荷运转,长此下去,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1]。 2.2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法 2.2.1协调好人口与自然的关系 加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认真协调好人口与自然的关系。人口寓于自然之中,是自然中的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口是开发自然的重要力量和动力。人口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分布等都对自然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已经超负荷运载,因此除要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大自然的关爱意识,坚持预防为主,认真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对潜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和减缓措施。当灾难来临时,能够在

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 定义: (1)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2)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背景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现有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是我国当前阶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目标。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惊人成就。但现有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却有着不可持续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高能耗、高物耗。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要高出2.4倍;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煤炭消耗量已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但创造的GDP还不到世界总产值的4%。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高出10倍以上。因而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仅2003年就从海外进口了1亿吨的石油和成品油、1.4亿多吨铁矿石。不仅如此,19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造成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在不断产生,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致使我国出现高能耗、高物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研报告材料-王鑫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外语学院1503班王鑫 ●调查背景 建国之后,吉林省为了振兴经济,根据国家发展的布局及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可以说吉林省重工业发展历程是吉林省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吉林省重工业从建国初期的薄弱直到后来成为吉林省工业乃至整个吉林省经济的支柱,其发展历程很值得研究。吉林省重工业发展的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前后共计二十八年。在这二十八年中,吉林省重工业既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渐发现牺牲环境所带来的收益并不能用来弥补我们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们吉林省来说的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展现吉林省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在吉林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一次调查。本次调查在通化师范学

院进行,主要为了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相关国家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以下几个是突出的:

用电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在宿舍中,很多同学的计算机24小时都不关机。 用水方面: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 粮食方面: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针对粮食浪费严重这个现象,我对一些有倒剩饭菜习惯的同学进行了采访。发现除少数是因为买到不可口味的饭菜,或身体不适胃口不好造成的,多数同学是态度问题。“吃不了”是我们得到的最多的回答。食堂没有定量售卖,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饭量,为什么要多买呢?“吃那么干净干嘛?”这样的回答显然已经是态度问题了。采访中,多数同学对我的关注表示不解,他们认为,倒剩饭菜只是一个个人习惯的问题,并且也是司空见惯,浪费那么一两粒米,或者一两斤蔬菜,是无所谓的,首先经济上不会造成需要估量的损失,其次,许多习惯是小时养成的,一时不好改也不认为有改的必要。一位收拾餐具的阿姨说,更让人痛心的是,学生们在丢弃饭菜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解决策略 ★从大范围方面进行预防与治理 (一)吉林省环保厅综合治理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题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是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其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发展必须坚持一人为本,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通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在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提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晚上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十一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要工作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十一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進展 1 十一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進展十一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主要工作進展國傢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十一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瞭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經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010 年與 2005 年相比,全國單位 GDP 能耗下降 19.1%,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 14. 29%,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 12. 4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7.9%,完成瞭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 5 年來,全國發展改革(經信)系統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環境保護,主要開展瞭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以實現十一五約束性指標為首要任務,強力推進節能減排(一)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國務院成立瞭由溫傢寶總理任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起草並由國務院印發瞭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關於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 溫傢寶總理多次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節能減排工作。 各地區成立瞭由政府主要領導 2 任組長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 1 / 15

《环境友好型社会》教案

第五课着眼未来永续发展 第一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要求,及日常生活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2.过程与方法:课堂讨论、热点分析、画一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懂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确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将环保意识变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二、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 2.了解学生对环保事业的关注情况 3.教师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今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一个通知,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媒体出示】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热点分析】说一说:对于“限塑令”,你持什么态度?(同学回答略) 老师归纳:塑料袋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为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限塑”。“限塑令”就是为了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媒体出示】环境友好型社会 【知识窗】P19《“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由来》 【媒体出示】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说到“生产”就必然和“资源”联系起来,那么我国的资源状况是怎样

社会建设

第四篇社会建设 着力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认真贯彻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包容性增长发展理念,创造平等机会和环境,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十章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特色城镇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城镇建设为支撑,以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5%。 第一节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增强县城带动功能 ——拉大县城框架。“十二五”期间,县城建设的重点是在搞好老城区改造提升的同时,加快实施“东西兼顾、南北协调、两岸对应”发展战略,以拉大县城框架、扩大县城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县城功能为重点,加快县城建设。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平方公里扩大12.38平方公里,力争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力争由2010年的9.5万人发展到2015年的20万人左右。 ——加快滨河新城建设。沿城区洛河段修建防洪堤坝,营造防护林带,修建橡胶拦河坝,聚集水面,新建古城路洛河大桥,推动县城跨洛河两岸发展。

——改善城区环境,提升县城档次。对城区内5条涧河进行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将防洪渠、涧河与洛河连通形成绕城水系;进一步扩大凤翼山生态园绿化规模,提高品位档次,构筑县城北部绿色屏障;实施永宁湖综合提升工程,对永宁湖周边实施高标准整体开发。 ——加强城市路网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京宁南路、翔梧南路、滨河大道、中扩北路、古城南路、永宁大道西段、建设路、福宁大道东段等8条城区道路,新增城区道路32.5公里;高标准完成高速公路县城出口引线工程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 ——加大城中村及城郊村改造力度。“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王东、王西、中原、经局、王协、寨沟、西街、西关、东关等9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改造面积2500亩,建设面积60万平方米。 ——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集聚区发展,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区周边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汽车站、住宅区、商贸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以配套设施的完善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强化城市管理,积极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 第二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引导农村居民直接进城,走跨越式的农村城市化道路。加快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步伐,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之一。指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和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并使废弃物得到无害化处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资源节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 节约意识(观念)作为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主体主要包括:资源节约型政府、资源节约型社会团体、资源节约型军队、资源节约型企业、资源节约型事业单位、资源节约型家庭等。其中,资源节约型企业是指既追求企业生产成本节约又兼顾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节约,既考虑企业自身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既考虑当前利益又兼顾长远利益,能使企业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和达到最大值,使企业生产成本和社会因企业生产而必须支付的社会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值的企业。 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制度是约束人们浪费资源,规范人们合理使用资源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制是资源节约型制度的实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等。 资源节约型机制。它是资源节约型制度、体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协调运转的各种机能的总和。用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与考点 (一)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点击 1.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为进一步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工作,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制订粗钢、水泥、火电、铝等2 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 3.循环经济法修订草案于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针对我国现阶段能耗物耗过高,减量化潜力很大的特点特别强调减量化,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4.2007年9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5.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6.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局等部门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方案》通知。各级政府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考点链接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该如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1)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5)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 (6)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节能减排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1]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首先,要把环境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成了瘸子、拐子,不健康的人,这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 其次,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世界瞩目的世界工业博览会已经在上海召开,是上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科技工作水平,为成功举办世界最好的世博会为环境保护目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环境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更新的挑战。 再次,完善环保的投入机制和环境经济的政策,加大政府、社会、企业对环保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比如上海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GDP 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最后,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立环境科技的创新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加强监督,国务院决定要求要不断地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范围,把环境质量的情况告诉老百姓,鼓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重点

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重点 张所辉 (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学号:11328012) [摘要]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都包含在社会建设中。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协调和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作用,忽视它必将酿成难以估量的后果。保证社会公正,是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社会公正提高以后,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综合各方力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词]社会建设;内容;重要性;重点;社会公正 The importance and key poi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Zhang Suohui (Institute of Chemical Machinery, Zhejiang University Student ID: 11328012) Abstract: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These efforts are included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include of developing the social undertakings, optimizing social structure,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social policy ,and so on.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strong effect, ignoring it will surely lead to incalculable consequences. Social justice is the key poi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increment of social justice can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and integrate all forces actively building a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Social construction; contents; importance; emphasis; Social Justice 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力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GDP总值达到了世界第二的辉煌高度,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然而,社会要健康的发展,只有经济的进步是不够的,只有全面的发展社会各个方面,社会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拉大了贫富的分化,而这与我们实现共同的富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削减贫富分化,消除社会矛盾,团结各方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重视社会建设。切实开展社会建设是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社会建设是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工作,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进行和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的关键阶段。消除、改善社会矛盾,才可以调动各方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社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紧迫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面积仅占世界1/10却要养活占全球1/4的人口。如此宝贵的耕地,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最近7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我国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公顷(0.75亩)的警戒线。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2005年煤炭供应量依然偏紧,电煤消耗总量将比2004年增加1﹒2亿吨左右,全国煤炭供应缺口约在8000万吨左右。原油供应也持续紧张,2005年预计增量在2000万吨以上,进口将突破1.4亿吨。 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消耗大,利用率低,这又加剧了资源短缺。如我们国家用水的方式很粗放,用水浪费的现象很普遍。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中、美、日三国分别是103立方、8立方、6立方。每一立方米的水能生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别是55%左右、75%—85%。在城市用水方面,有很多城市的输水管网和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详案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崇明县新海学校杜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的基础上,认识并理解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和要求。了解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表现,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材料、小组讨论、表演小品、生活调查、发布倡议书等活动环节,学生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环境保护是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难点: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认识并理解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懂得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增强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在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的基础上,教材着重分析了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措施和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严格防范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2、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3、珍爱自然界的其他生命;4、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在此基础上总结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做起,主动增强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环保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加强环保宣传。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思想上逐渐走向成熟,对社会现象认识较深刻,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因而,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不能简单构思,应当有针对性地安排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且能帮助他们提升思想意识的问题。尤其,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意在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观念,目前学生的思想情感大多还是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