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

工作总结: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新一轮国企改革

国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基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强有力支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壮大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提升国家竞争力。今年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元年”,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走科学发展道路,着重使部分国企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判断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成效的基本标准。

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对国有经济的认识和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而进行不断调整。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如何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本身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产生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发展进步、和谐稳定。能否正确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关系到深化经济改革的成败。

布局方面与其战略定位不匹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但现实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国有资本配置严重偏离了这一定位,目前国有企业广泛分布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竞争比较激烈的加工工业和一般竞争性服务行业,行业分布面过宽、过散、过杂的特征十分明显,似乎难以体现所谓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由此引发的问题是竞争领域市场的公平性受到损害。与此同时,行政性垄断在许多行业内普遍存在。相反,在公共卫生、基础研究、义务教育等一些该由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国有资本投入却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高。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仍然低下,多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及股本回报率与民营企业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再加上税负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这些成本偏高因素的制约,严重影响着国有企业的效率提升,造成资本投资回报率明显下降。同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有效性差,监督制约机制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

出现一些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错误导向。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一些“党管国企不利于自主经营,不利于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和创业”的鼓噪不绝

于耳。还有一些人呼吁要“进行彻底市场化”“政府全面退出市场”等,变相鼓吹、推行新自由主义,企图通过削弱、瓦解甚至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来改变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些人竟然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就是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要搞私有化等,甚至有人呼吁要彻底取消国有企业、消灭公有制,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最根本出路就是私有化。这些错误认识不仅弱化了国有企业党建,也影响着混合所有制改革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有了党对经济工作的运筹帷幄,我国才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们的国有企业才能在政治稳定、方向明确的大环境下不断壮大。事实证明:凡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国有企业,都是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的建设全面到位的企业。腐败问题频发、国有资产流失、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都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企业。

更为严峻的是,上述问题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不合理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效率的提升;而另一方面,效率的低下又使得国有企业寄望于强化行政垄断和增加各种要素补贴来增加利润,这显然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无法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战略举措(弘利遴选)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据国务院国资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