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孙丽

改编天秀中学叶健儿

(一)设计思路概述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设计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放在可前进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起创造能力。

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必须在之前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够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

过程和方法目标: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袁隆平的故事使学生对生物变异产生兴趣,明白于平凡中也能干出大事业,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分析讨论,掌握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难点: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对应的新课标: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上述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教学框架

1、引入

2、探究活动

3、得出结论

4、变异的其他实例

5、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6、课外知识扩充

7、课堂小结与练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探究活动材料,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学生:带生物变异的实物;完成探究活动,并做初步统计

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学生的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物展台:便于教师和学生展示作业;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学生查找的资料,统计结果和资料收集汇报的ppt;(3)学生学习评估

表:明确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

(二)教学过程

附:表1 探究活动评价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