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U6)

几个重要概念

?认知

?表象

?表征

?结构

?图式(Schema 格式)

?同化和顺应

?发展

认知派学习理论

?完形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韦特海默

柯勒

考夫卡

1.维特海默

?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

?从“似动”、“错觉”研究入手

?研究局限于知觉领域

?提出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

2.苛勒

?K?hler苛勒(1887—1967),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

要研究了知觉规律,提出知觉的格式塔原则;还进行了猿猴行为的研究,提出动物学习的顿悟理论。194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卡夫卡

?考夫卡·库尔特(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提出了行为环境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与物理

场的因果关系。

?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黑猩猩学习实验

问题

?为什么桑戴克的实验中,猫表现出试误规律;而苛勒的实验中,黑猩猩却表现出顿

悟?

?顿悟是一中什么样的体验?

二、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

?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

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

?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

?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三、主要评价

贡献

?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

习理论的发展

?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

?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实验

托尔曼简介

?托尔曼(1836—1959),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认知学习理论

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

193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实验一:位置学习实验

实验二:潜伏学习实验

比较

?潜伏学习和学习/表现分离有什么关系?

?潜伏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

二、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

?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

(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

学习结果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

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学习过程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

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

地图。

学习规律

?能力律:涉及学习者特性、能力倾向和性格特点,决定其能掌握的任务与情境

类型。

?刺激律:涉及材料本身所固有的条件。

?材料的呈现方式的定律:包括呈现的频率、练习的分布和奖赏的运用等。

有行为主义的色彩。

三、主要评价

贡献

?把认知观点引入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派将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

点。

?重视学习的中介变量,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

?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其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

先行作用。

局限

?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忽视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差异。

第三节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背景

布鲁纳简介

理论渊源

?与格式塔的关系

?知识的结构

认知主义的理论背景

?布鲁纳的理论才是真正的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是用人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来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和行为主义看待问题的方式本质不同。

认知主义概述

?心理的本质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

?心理就是特定的知识的结构

?关注信息加工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强调机体的主动性

?重视内在过程的考察

?重视发展

布鲁纳简介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于1915年10月I日出生在美国纽约。

?1937年在杜克大学获文学学土学位

?1941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召服兵役,先后在美国战争情报署和同盟远征军最高统帅部

心理战部门工作,主要是研究公众的态度和纳粹德国的宣传技术。

?1945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讲师,1948年任副教授,1952年任教授。

?1960年,他与米勒(G.Miller)一起创办了“哈佛认知研究中心”,1961年起任该中

心主任直至1972年。

?1972年至198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实验心理学教授。

?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人物与背景

布鲁纳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才是构成学习的主要条件。因而他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发现学习论(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认知-发现理论的基本内容

1.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认知表征(cognitive-representation):人类会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

布鲁纳认为,认知生长(或者说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

人类智慧生长期三种表征系统

?动作性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

?映象性表征(Econic Representation)

?符号性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

这三种表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认知生长或智慧生长的核心

a.动作性表征(Enactive-Representation) (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

指3岁以下的幼儿靠动作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动作是他们形成对事物的认知表征以及再现认知表征的中介和手段。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在他们最初生长的几年中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怎样爬、走路、玩玩具,一般地利用身体影响周围环境。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做和通过看别人做什么而学习。告诉他怎么做,只有在儿童也能做出这个动作并看到别人也做出来时才有帮助。这个阶段,动作将从内部再得到再现(这就是所谓再现表象的意思)。

b.映象性表征(Iconic-Representation)(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件,并能借助想象力来预见可能再发生的事情。凭借关于事物的心理表象,儿童可以脱离开具体的实物来进行一定的心理运算。映象性表征方式是认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开始,这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3~7岁)。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这些表象之对于所却觉的事物,很像照片与现实。因为照片是与现实的经验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c.符号性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映象,而可以是抽象的、间接性的和任意性的。借助于这些抽象的符号,个体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去推理、解释周围的事物。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及其以后的年代(6.7岁~)。

在这三个系统的发展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一个年轻人达到布鲁纳所称的第三阶段时,并不意味着认知发展就停止了,它只是意味着这个人具备了进一步理解世界所需要的基本的工具。这个基本工具就是语言。通过语言,人们能为将来计划,能从其他人的行为中抽象出意义和打算,并能与别人交流,从而知道不同的时代、世界和观念。

2.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coding-system),是一系列相互关

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

?人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借助已有的类别来感知、处理外

来信息,并基于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

?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概括性水平较

高的类别处于高层,而比较具体的类别处于低层。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者要把同类的事物联系起

来,赋予它们意义,并把它们连结成一定的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习得(acquisition)——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者是已有信息的提炼。

(2)转换(transformation)——这是一种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人们可以通过外推、内插或变换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evaluation)——检查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这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外推是否合适?外推是否恰当?等等

学习应注意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

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即知识有关联,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

1)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2)把知识以类别结构的形式储存更为有效和长久。

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使迁移更容易。

4)掌握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5)理解学科基本原理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

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

他认为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因而其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的。

2.结构原则

他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征形式来呈现。动作表征是凭借动作进行学习,无须语言的帮助;图像表征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征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为了促进学习,教师究竟选用哪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视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学科性质而定。

3. 程序原则

布鲁纳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积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的程序;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4. 强化原则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还必须获得反馈,知道结果如何。因此,教学规定适当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知道结果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知道结果过早,易使学生慌乱,从而干扰其探究活动的进行;知道结果太晚,易使学生失去受帮助的机会,甚至有可能不接受正确的信息。

发现学习法

?所谓发现是指学习者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式,让学生

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布鲁纳:“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

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学习法的六个步骤:

1.提出和明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体验到对问题的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3.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的假设;

4.协助学生收集可供下断语的资料;

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

6.引导学生用分析思维去证实结论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例:他根儿童踩翘翘板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天平,让儿童调节砝码的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以此让儿童发现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如3×6=6×3。他先让儿童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字来表示。

?模式特点:

①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

②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

③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X2 + 2ax+ a =(x+a)(x+a)

布鲁纳和数学家迪因斯(Z.P.Dienes)合作设计了一个发现教学法的经典例子。教学任务是引导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

布鲁纳在一项实验中,让一些学生学习30对单词,对一组学生说,要他们记住单词,以后要复述的;而要其他学生设法把每对单词造成一个句子。结果发现,后者能复述其中的95%,

而第一组学生的回忆量不到50%。所以,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它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8日引导孩子走进数学世界 (马芯兰事迹)

在教学中,我常常将抽象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相向而行”等概念,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分成两队,分别在操场两边迎面竞走。我说“走”,两人同时相对行走,让学生形象理解“同时”、“相对”的意思;两人碰上时,我说“停”,告诉学生这是“相遇”,接着让学生观察两人相遇时谁走的路程多,理解这是同一时间内两人各走的“距离”。

教师的主要作用:

(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知识的联系;

(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中国教育报》2005年2月28日引导孩子走进数学世界 (马芯兰事迹)

我让学生在四年级就把小学数学该学的所有知识都学完,老师的目的决不是教他1+1等于2,而是教他“1+1=2”怎么得来的。为什么等于2,与前面的知识关系是什么,和后面知识有什么联系。当他悟到这一点,他就会自己分析出来了。所以难就难在这里。

?发现学习法的优点:

1. 学习者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要高。

2. 更加容易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能。

3. 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投入教与学的互动中,在不断的探究中获得新的信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主要观点

学习实质

?形成表征。

?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结果

?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

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新知识学习的环节

?知识的获得

?知识的转化

?对知识的评价

促进学习的条件

?知识的呈现方式

?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

?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和规律。

?特点:

?①发生较早;

?②内容是无定论的实际材料;

?③过程复杂

?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三、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结构教学观

?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

?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

发现法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

题的方法,从中发现规律、获得知识,形成发展认知结构。

?模式特点:①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不是围绕一个知识项目展开;②

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③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基本步骤:①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

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③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④协助学生

分析材料和证据,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⑤协助、引导学生审

查假设得出的结论。

?教师的任务:①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

知欲;③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④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⑤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⑥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四、主要评价

贡献

?①注重将认知发展和学习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

础。

?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与内在动机、强调学习的认知过

程与认知结构的形成,比联结派更能说明人类学习的特点。

局限

?①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②“任何科目……任何儿童”是不可能的。

?③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

?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

?⑤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

任务

?设计一个发现学习的教学案例。

第四节接受—同化学习理论

一、人物与背景

奥苏贝尔简介

理论背景

二、主要观点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了一个“发现的阶段”,但发现学

习不等同于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

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

程。

?具体过程:①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

找一个同化点;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

应的联系;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

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得到丰富和发展。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

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心理机制是使

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

?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

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

?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之间的关系具

体有三种类型学习:

?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已有的概念或命题

是上位的。

?上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与已有知识间是一般对特殊的关系,新概念

或命题是上位的,包摄性更广泛,概括水平更高。

?并列结合学习:新命题与已有命题之间不是下位关系,也不是上位关

系,而是并列关系。

三、教学理论

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

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

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构成清晰、稳定、整合

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

?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每个单元内的知识

点之间也最好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

接受学习

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内涵: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

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

学习任务的联系。

?种类:一是说明性组织者,用于对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二是比较性

组织者,是对新旧观念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这类组织者在学习者对新知识不完

全陌生时使用,目的为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材料。

四、主要评价

贡献

?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

?倡导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局限

?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教学思想不符合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一、有意义学习

?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奥苏贝尔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

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此条原理是奥苏贝尔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

?两种学习: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 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作用。

?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形成认知结构(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

——在奥苏贝尔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的进行是接受式还是发现式,而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的。

?什么是有意义学习?

意义学习首先指意义学习的过程,然后指意义学习的结果。作为过程,学生学习的新材料必须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新材料的关键内容能够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实质的和非任意的联系。

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在奥苏贝尔看来,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以利用;

2、这些观念与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

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么,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

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

命题学习(proposition):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间的关系具体有三种类型学习: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三类先行组织者

1)下位学习

定义: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分类: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例如,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

另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例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而后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会借助已有的全等判定方法去猜想相似的判定方法。

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在学习者已经掌握几个概念或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个概括或包容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这个概括水平更高的新概念主要通过归纳原有下位概念的属性而获得意义。

?例如,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菠菜”这类下位概念之后,再学习

“蔬菜”这一上位概念。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3)并列学习

当新学习的概念和命题既不能与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概念或命题产生下位关系,也不产生上位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时,这时的学习便只能采用并列结合学习。

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理解电流等。

在这种学习中,实际上学习者头脑中没有最直接的可以利用的观念,学习者只能在更一般的知识背景中为新知识寻找适当的固定点。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

教学理论

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原则: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

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

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

系。

教学内容

?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

间也最好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对知识教学的独特贡献。

学习新内容之前,先提供给学生一些包摄性比较广、概括水平高的最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固定点。这种预先

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即“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两类先行组织者:

?说明性先行组织者(expositive organizer):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的上位类属者。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comparative organizer):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对比性、

比较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接受法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概念程序:

1、提出先行组织者。

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学习“平行四边形”概念。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了“多边形”概念,当多边形的边数是四的时候,则是四边形。今天所学的“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什么关系?

2、呈现新知识结论。

板书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并作图

3、找出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

教师请一位学生作出一个一般的四边形

4、分析新知识与起固定作用的原有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要求学生分析平行四边形与四边形相同之处:都是四条边组成的闭合图形;重

点要求找出两者的不同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互平行。

?教师提出:当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平行的性质时,它才是平行四边形,因此,四边

形与平行四边形是上下位关系,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一种,它们关系如下图。当不符合平行四边形特定规定的四边形,暂称为其他的四边形。

5、将平行四边形知识放进知识系统。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先行组织者教学要求

?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水平进行教学

?讲授内容少而精、简而明

?讲授要保证学生掌握一般或普通原理

?讲授要引导学生理解关系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将人类心理的加工过程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提出了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模

型。受此影响,加涅把此应用到了学习的解释上。

(二)学习过程的八阶段

由上述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加涅具体

的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与学习的基

础》一文中,加涅把学习过程划分成了八个阶段。

如右图

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加涅认为,学习的内部条件一般存在于学习者自身,是学习者本身在学习前就具有

的最初的能力、经验或已有的知识。

(2)外部条件

?学习除了受内部条件影响之外,还受外部条件的影响。相对于内部条件来说,加涅

认为外部条件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存在的,如教学环境、老师教学时提供的信息、教学媒体及其他因素。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学习动机的主 要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与此相应,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对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按此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各种需要不仅有高低层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低层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需要。他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其中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它们的产生是因为身心的缺失,因此也缺失性需要,一旦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最后一种自我实现属于成长的需要,其特点在于永不满足。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 2.自由学习理论 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2章 认知发展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 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 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 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 2、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的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到它们,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 理;(此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这种儿童思维的可逆性的进步给儿童带来的两个变化之一是:理解了守恒法则。 八、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是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寻求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 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它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它们重视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个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九、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 十、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注意品质也有了良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保持时间的延长和专心程度的提高。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的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和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关键词是: 学与教的规律; 主要是学的规律; 心理规律; 基本规律; 学校教育情境。 (二)教育心理学主要内容 除绪论部分外,内容主要有: 1.学习的基本问题(学习心理学); 2.知识掌握心理学; 3.技能形成心理学; 4.品德心理学; 5.教学心理 二、学习的定义和分类 (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注意: 1.学习总是意味着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 2.这种变化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3.这种变化不是由先天倾向、成熟等因素带来的。 (二)学习的分类 ?1.我国的分类:⑴知识的学习 ?⑵智力技能的学习 ?⑶动作技能的 ?⑷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 2.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⑴言语信息的学习 ?⑵智慧技能的学习 ?⑶认知策略的学习 ?⑷运动技能的学习 ?⑸态度的学习 ? 3.布卢姆的分类 ?⑴认知领域的学习 ?⑵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⑶情感领域的学习 ?

(三)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 )是致力于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从社会文化取向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取向上说是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教育。 盖茨(A.L.Gates )1956年说过 ?当别人向你问及类似“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的问题时,你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老师。”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解释全人教育观念时说:“课堂教学内容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而人类文化的全部由6个方面组成: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学问教育追求‘真’;道德教育追求‘善’;艺术教育追求‘美’;宗教教育追求‘圣’;身体教育追求‘健’;生活教育追求‘富’。” ?在盛行唯智主义教育的今天,特别要提醒人们不要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初尝人生经验,感受发现的喜悦,回味奋斗的乐趣,体味创业的艰辛,领悟朋友的情谊,重温父母的恩情,理解老师的胸怀。 三、教学的作用在于促进学习 ?教学是用来刺激、推动、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外部情境安排。 心理学为教学过程科学化提供依据 ? 1.明确教学目标: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正确规定和陈述目标。 ? 2.分析任务:依靠心理学知识可以分析达到目标所需要的从属概念、基本技能、主要策略。 ?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借助各种测量工具,确定学生知识、动机、技能、身心发展的准备状态。 ? 4.设计课程:借助心理学知识,选择适当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 ? 5.教学:呈现教材,激发动机,引起反应,给予强化,指导方法。 ? 6.评价:借助心理测量的知识,制定或选择恰当的测评工具,对测评结果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实例1: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 ?(1)尝试法 ?(2)有次序地计数 ?(3)知识建构法 ? 四、学习动机含义、结构与作用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 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P9) 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 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 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 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4)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 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 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 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 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 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 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 片面性和主观性。 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5) 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 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 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 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 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P15) 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 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 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 点。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 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 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 准备。(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 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 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 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 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 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16)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 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 -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 -15岁)等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 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 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 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 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 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 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具 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 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 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 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 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 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 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 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 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 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 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18) 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 区。 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P19) 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 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 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 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 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 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 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 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 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P20) 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 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等 汇总 作者:中人教育来源:中人教育网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0-23 14:55:55.0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观察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观察学习理论 (三)观察学习理论 按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是在个体行为表现的基础上,经由奖励或惩罚等外在控制而产生的,即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而班杜拉认为,这种观点对动物来说也许成立,但对人而言则未必成立。因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早期探索 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 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强化理论已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2.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与发现 实验: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把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 具体实验过程如下: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发现:成人榜样对儿童有明显影响,儿童可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3.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作出反应;动机过程则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1)注意过程影响因素: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班杜拉认为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3)动作再现过程即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划分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 (4)动机过程它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若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相匹配的反应,则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指导他们如何去再现。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阮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会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会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如果一个学生思路广阔、能随机应变,我们说他的思维具有( )。 A.灵活性B.敏捷性C.深刻性D.独创性 2.在思维的( ),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 A.言语前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具体形象思维阶段D.形式逻辑思维阶段 3.“主句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词”,这句话属于( )。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性概括D.理性概括 4.利用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及教学电影电视等进行的直观教学形式称为( )。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像直观D.言语直观 5.老师在讲惯性时,不仅举出固体的惯性现象,也举出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让学 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防止学生产生“只有固体才有惯性”的错误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运用了( )的作用。 A.比较B.正例和反例C.言语直观D.变式 9.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像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实物直观 1O.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 11.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这属于( )。 A.理性概括B.感性概括C.形象直观D.言语直观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理性概括揭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 B.理性概括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C.只有通过理性概括,才能获得揭示事物本质的科学概念和命题 D.通过理性概括,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阶段。 二、填空题 1.( )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2.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 )和( )的过程。 3.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 ),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 4.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处于由( )向( )过渡的阶段;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 )也在显著发展;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5.( )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或( )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6.( )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7.一般而言,( )的教学效果优于( )。 8.运用( )、差异律、( )、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9.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使之指向和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 15.人们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 )。 三、简答题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15.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 模拟试卷15 一、单项选择题 1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奉献的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亚里士多德 (D)洛克 2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包括婴儿期、( )、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 (A)儿童早期 (B)儿童期 (C)儿童晚期 (D)学前早期 3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①会打球②个子越长越高 ③风沙吹进眼睛自然流泪④小孩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感到害怕 ⑤儿童理解了“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突袭(比如应该学习新知识,却进行考试),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做法的依据是学习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刺激 5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孩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恰当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孩子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6 “榜样学习”教育效应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 ( )把认知主义的观点引进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理论,改变了学习联结理论把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错误观点。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目的说 (C)认知一发现说 (D)有意义一接受说 8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