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检测 岳麓版选修1(考试专用)

2019年最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检测 岳麓版选修1(考试专用)
2019年最新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 忽必烈改制检测 岳麓版选修1(考试专用)

第7课忽必烈改制

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

A.称雄四方的野心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D.游牧民族的胸怀

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

答案:C

2.下列对元朝“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代表中原先进文化,“旧俗”代表蒙古社会落后的习俗文化,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后者是建立在奴隶社会和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两者性质不同,故选C。A、B、D说法均正确。

答案:C

3.忽必烈改制的实质是封建化、汉化,在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B.设立中书省

C.农桑立国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汉化”“封建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但主要体现在经济形态上。

答案:C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解析:元朝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特别是行省制;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行使宰相之权,相权加强,故C项错误。

答案:C

5.忽必烈说:“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诏令的重要意义在于( )

A.确立了农桑立国的方针

B.实现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C.促进了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快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解析:本题B项错在“实现”一词,应为“加快”,C项不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农业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材料二

《农桑辑要》书影

材料三1262年,忽必烈两度下令“禁诸道戍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者”。

1263年,“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

1270年,“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1274年,“亦乞里带强取民租产、桑园、庐舍、坟墓,分为探马赤军牧地,诏还其民”。

1280年,“敕擅据江南逃亡民田者,罪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为图文材料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反映了蒙古墓葬习俗的变化,材料二、三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农桑立国的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答案:(1)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为本的国策方针,

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编撰《农桑辑要》)。

基础巩固

1.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改行汉法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D.农耕文明

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

答案:D

2.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指定的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 A.屯田多少B.编写农书

C.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D.农桑兴废

解析:元朝为转变立国之本推行农业,制定了考察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以发展农桑为原则。

答案:D

3.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之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说明他要( )

A.立志变通蒙古军事上的扩张

B.以中原文明为基础进行改革

C.实行南北汉蒙分治

D.抛弃游牧生产方式,推行农耕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分析材料信息。“山以南”即指中原地区,所以可得出“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结论。

答案:B

4.在元世祖统治时期,元朝政府能够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行政事务

C.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D.建立行省制度,委派官吏进行管理

解析: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

答案:D

[能力提升]

5.忽必烈当政以前,蒙古贵族普遍“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这一现象说明( ) A.忽必烈即位时,漠北与中原的经济和文化差别不大

B.北方草原比中原地区发达

C.当时,蒙古贵族还不能正确认识中原文化

D.蒙古贵族不打算进军中原

解析:“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的意思是把北方草原看作统治的中心,言外之意就是“把中原地区看作边远地区”。这是蒙古贵族对中原缺乏认识的典型表现。

答案:C

6.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令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解析:通过材料的信息可知,元初统治者把汉人居住区皆变成牧地,取消农业生产,从“不得不”可判断元初统治者的做法不可取,执行不下去了,所以改为“重视农桑”,故从本质上就是落后的以牧业为主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较高文明的中原地区的一个比较,所以选D项。

答案:D

7.从根本上讲,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维持百年的原因是(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统一并能长久统治的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长治久安。实行“汉法”接受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实行行省制度是元朝统治者接受“汉法”,采用“汉法”的结果和表现。

答案:C

8.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治D.元朝的民族融合

解析:B、C、D为政治范畴,首先排除;采用汉法反映出为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力,蒙古贵族被迫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游牧文明)。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续文献通考》材料二(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道: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大司农司,“司农司之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材料三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概括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可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1)变化: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措施:农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商业,设立专门机构,给予优惠政策(低息贷款、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发展。

(2)理解:蒙古征服中原地区,仍处于落后的游牧经济之下,为巩固统治而采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经济措施,这一过程实现了蒙古族的封建化,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10.阅读材料:

材料汉化的契丹贵族耶律楚材反对“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倒退措施,建议窝阔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当他把征收来的金、银、帛、粟陈列在朝廷上让窝阔台过目时,这个大汗才懂得了行汉法的好处。元世祖即位后,围绕着采用汉法问题,斗争更为激烈。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1265年,中原汉族学者许衡针对这一问题给元世祖

上疏说:“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它不能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然可考。使国家而居朔漠,则无事论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当时蒙古已统治北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忽必烈不得不大量任用汉人,采用汉法。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汉法的意义。

解析:第(1)问耶律楚材的建议、汉族学者许衡的上疏等都是关键信息。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的积极影响的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汉化的契丹贵族提倡;汉学家建议;吸取前代经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统治疆域扩大到中原地区)。

(2)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