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课程互动模式建设初探

博雅课程互动模式建设初探
博雅课程互动模式建设初探

Advances in Education教育进展, 2018, 8(4), 454-45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journal/ae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10.12677/ae.2018.84069

Preliminary Study on 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Liberal Arts

Zhigang Zhang1, Shuhua Chen2, Zhiyuan Shang1, Jingbing Li3, Wei Luo2

1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3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Jun. 20th, 2018; accepted: Jul. 5th, 2018; published: Jul. 12th, 2018

Abstract

Liber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dominant educational concept in the West. Its educational concep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ideas. Domestic universities also begin to implement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hrough liberal arts courses.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 liberal course. How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eaching method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beral cours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estab-lished an interactive mod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ace to face” in the classroom and the inter-active model based on the “web platform” after class. The “interactive mode” is embedded in the liberal cours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study, to 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broad knowledge” and “elegant temperament” purpos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Lide Shuren”. This study expects to provide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the e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Keywords

Liberal Education,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Web Platform, University

博雅课程互动模式建设初探

张志刚1,陈姝桦2,商志远1,李晶冰3,罗伟2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3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处,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18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7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7月12日

张志刚 等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一直是西方支配性的教育观念,其教育理念对现代大学教育思想有重要意义,国内高校也开始通过博雅课程实施博雅教育。然而,目前博雅课程在实施模式以及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是博雅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建立课堂“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模式以及课后“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模式,将“互动模式”嵌入博雅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达到“广博知识”与“气质优雅”目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高校博雅教育的最终目标。本研究期望为博雅教育的高效实施提供一个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

博雅教育,互动模式,网络平台,高校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发源于古希腊,成熟于19世纪,一直是西方支配性的教育观念,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教育制度、课程实践和文化理念(沈文钦,2009) [1]。博雅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Jonathan Becker, 2005) [2],其教育理念,不仅可以指导大学教育的改革(魏善春,2009) [3],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左凯旋和聂津君,2009) [4]、人们的媒介素养教育(赵慧臣和张舒予,2009) [5]、大学德育教育(张亚月,2014)

[6]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目前,教师课堂教授“博雅课程” (也称“通识课程”)是高校开展博雅教育的基本途径(王泽和张舒予,2010;方兵等,2015) [7] [8],然而博雅教育实施模式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未能很好把握时代特征来创建贴近学生需求的博雅教育新模式;其次,博雅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方兵,2016) [9]。因此,有必要对博雅课程的教学做相应的改革,以达到博雅教育的目的:邱玥(2011)认为欲使博雅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取得成功,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确立新的教育观念、调整博雅教育目标;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实施博雅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博雅教育质量[10]。陈静(2015)建议“学校要将博雅教育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目标,根据学生特点来设计博雅教育课程体系,并通过学校文化和社会实践来实施博雅教育”

[11]。王泽和张舒予(2011),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案例,提出了以学习环境设计为重心的“混合式学习”设计模式[7]。方兵等(2015)建议高校可以自主建设本校的SPOC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让学生在校园内运用“线上学习、线下讨论”的翻转课堂方式来学习博雅课程,同时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上对传统博雅课程教学方式进行革新,以提升高校博雅课程的教学效果

[8]。美国巴德学院的Jonathan Becker (2005)曾在其“博雅教育的内容”一文中,引用“瓦尔塔?格雷戈里亚”的一句话“博雅教育的核心是教学的实施” [2]。

Open Access

张志刚等

因此,基于博雅教育的理念、博雅课程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学者对“博雅课程”改革的探索,本文着重从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建立来尝试进行博雅课程教学探索。

2. 师生间“互动模式建立”

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随后经过发展将一系列强调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方法都归纳为“互动式教学法”。其实我国古代教育中就体现了互动教学的理念,如:春秋时期孔子提倡学生“多疑”、多听,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战国时期孟子强调“自得”的学习原则,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能动性、自主学习;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就曾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学特点。综合而言,互动教学是指在相互平等和谐、彼此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合作、讨论,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最终达到在动态的教学中形成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交互的过程(王伟伟和杨秀丽,2004;袁明月和李庆丰,2017) [12] [13]。互动式教学具有情境性、平等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支持(杜倩颖等,2016) [14]。互动式教学具有调动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优点,在博雅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袁明月和李庆丰,2017) [13]。

因此,本研究在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来建立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博雅课程的有效实施。

2.1. 课堂互动模式建设

互动式教学中,营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是建立课堂互动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师详细、充分准备相关材料、巧妙合适地设计热点话题、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组织辩论、学生演讲等互动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问题,深入剖析,提出见解(图1)。

Figure 1. 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of liberal arts

图1.博雅课互动模式建立

张志刚等

2.1.1.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要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互动氛围,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谢少安,2010) [15]。博雅课程由于是全校公选课,班内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因此,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2.1.2. 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

“互动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生能否“动起来”,那么除了教师的个人魅力(知名教授、专家等)之外,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是互动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具有兴趣性、致用性、普适性等方面的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又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最终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而且能够学会思考。博雅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以博雅思想为基础,而且要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和学习反馈来获得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2.1.

3. 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和“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上,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对语言、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的展示,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使复杂原理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谢少安,2010) [15]。也可以通过“情景设计”、“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能够参与教学过程(颜醒华,2005) [16]。博雅课程基于其选课学生的特点可以在考核过程中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与课程相关联的“成果”来展示。

2.2. 课外互动模式建立

“互联网+ 教育”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互联网思维与教育基本规律相结合为指导,构建开放、平等、共享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主流世界观的公民,在人的精神世界构筑和平、幸福图景(李芒和李子运,2016) [17]。国外互动式教学法已经进入利用互联网、Clicker等工具进行在线互动的时代,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也逐步偏向于对各种互动工具的应用(袁明月和李庆丰,2017) [13]。基于网络的发展以及聊天工具的开发(微信朋友圈等),教师可以在课外将知名学者的博客、微信朋友圈等发布的与课程相关的专题转发给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的“网络平台”,这样教师能够利用自身的课外资源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因此,针对博雅课程的教学实施,在课堂互动之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料、进行相关测试、完善考核制度,弥补课堂上有限的师生互动,提高“互动”频率和质量,从学生最初的教师监督式的学习,逐渐形成后期的主动性探索,从而高效完成博雅教学的目的(图1)。

3.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博雅教育对未来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博雅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 教育”计划的实施,通过课堂内互动模式和基于网络平台的课外互动模式的建设来促进博雅课程的教学。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资助。

张志刚等

参考文献

[1]沈文钦. 西方学者对博雅教育思想史的研究: 1890-2005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30(6): 104-112.

[2]Becker, J. 博雅教育的内容[J]. 开放时代, 2005(3): 23-34.

[3]魏善春. 博雅教育视野下对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9, 2009(9): 69-70.

[4]左凯旋, 聂津君. 博雅教育理念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J]. 当代青年研究, 2009(12), 48-52.

[5]赵慧臣, 张舒予. 博雅理念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促进人的终身发展[J]. 现代教育管理, 2009(5): 11-13.

[6]张亚月. 从博雅教育维度审视大学德育: 目标,方法及途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8(6):

147-149.

[7]王泽, 张舒予. 高校博雅课程混合式学习研究与实践——以“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为个案[J]. 电化教育研

究, 2010(10): 37-41.

[8]方兵, 杨成, 陈然. “后MOOC”时代高校博雅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5(3): 48-52.

[9]方兵. 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博雅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 2016(1): 14-17.

[10]邱玥. 刍议博雅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启示[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17): 12-13.

[11]陈静. 高职院校开展博雅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6(4): 63-66.

[12]王伟伟, 杨秀丽. 互动式教学理念的新思考[J]. 教学与研究, 2004, 11(4): 65-66.

[13]袁明月, 李庆丰. 互动式教学法研究综述[J]. 教育进展, 2017, 7(6): 415-422.

[14]杜倩颖, 刘旻昱, 杨坤. 浅议互动式教学[J]. 教育进展, 2016, 6(5): 204-209.

[15]谢少安. 关于大学互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探索, 2010(1): 61-63.

[16]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 21-24.

[17]李芒, 李子运. “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11-17.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9X,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e@https://www.360docs.net/doc/cc1115939.html,

课程建设方案(简要)

巨野县高级中学 2017---2020三年课程建设方案 (简要) 为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尤其是通过2013--2016三年的省厅1751工程,我们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解与整合,让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我们将构建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特需课程个性化“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期通过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优质教师团队,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 一、国家(地方)课程(必修)校本化重构 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一)课程整合的突破--- 1、跨学科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如历史+语文;历史+地理;音美+文学;英语+时政(语文、地理等)。 2、学科内整合:如数理化不同章节(册本)内容的整合;语文的主题学习课程;英语的专项学习课程;政史等学科相近内容的整合等。

3、教材的整合: 1)学校将为每个学科配备多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嫁接,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各学科可以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如分层走班的年级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材的整合)在不同的班级选用不同的教材。 (二)学科教室建设与资源利用--- 1、结合我校现有条件创设课程(目前我们已有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综合、音乐、美术和理化生等学科教室); 2、创造条件开设课程(如艺体、综合实践等学科)。(三)、学科分层与拓展 1、各年级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学科分层走班(实验)教学; 2、加强不同学科兴趣学生的学科拓展,以便让学生提前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稳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高中的选课、高考时的选专业、以及今后的职业方向、人生规划和终生发展做好最基础的准备。 二、校本课程(选修)生本化建构 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校本课程开发被列入重点议程。在继续开好我们已有的各类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各年级积极开发学校及老师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更多更好的校本课程,实现我校校本课程生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 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

《博雅至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最新资料推荐------------------------------------------------------ 《博雅至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博雅至善办学理念及其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根据开题论证委员会意见修改课题方案如下)一、问题提出对教育而言,对学校而言,一切问题,皆由文化问题产生。 同样,一切问题,皆由文化问题解决。 学校的核心问题,是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明确指出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可见,办出学校特色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办学理念就是引领学校办出特色的最高支撑。 十二五之际,易家墩小学在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学校走文化强校之路。 博雅至善的核心是善,而善,在学校里早就奠定了文化根基。 1. 基于建立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解放前期,易家墩小学是一所村湾小学;解放后,学校也只是一所乡间小学;直到 1987 年后,学校易址新建,才算得上是一所城中村小学;学校真正成为一所中心城区的小学就是这十年间的事情。 相对于武汉市绝大多数小学,易家墩小学教师资源、学生来源、教学设施、校园风貌等都处于薄弱地位,特别是教师,年长教师多为外区调动而来,年轻教师则为毕业分配而来;学生90%以上来自武汉市边远城区及湖北省外市。 1 / 18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种共同的向心力来凝聚彼此。 这种向心力就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而这正是易家墩小学内涵发展亟须建立的。 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因为一直隶属于穷乡僻壤,每一位师生都是那么淳朴,这种得天地之精华炼就的淳朴,用孟子的观念诠释,就是善。 而善就是学校需要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因此,办学理念博雅至善的提出符合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建立的需要。 2. 基于提高综合素养建设教师文化的需要综合素养包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知识、技能、智商、情商、意商等。 易家墩小学的教师由于在区域上地处偏僻、在年龄上青黄不接、在见识上信息滞后、在教技上设施落后等,造成了教师队伍文化建设整体综合素养亟须提高的事实。 而博,指明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最佳最捷途径应该是阅读,以达到在知识上博学至方法上融通;雅,指明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最佳最捷途径应该是阅读,以达到在行为上雅正至在内涵上学养;至,指明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最佳最捷途径应该是阅读,以达到在目标上知至至在追求上奋进;最终实现在人生价值境界上的养善修德。 因此,办学理念博雅至善的提出符合提高综合素养建设教师文化的需要。 3. 基于学生文化扬善行动继承与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龙阳镇小学“2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儿童是互动的,教育过程既是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儿童知识建构的教的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全面发展教育论。全面发展教育论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它要求我们必须确立“主动发展观”,以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发展为宗旨,构建呼唤主体精神,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界定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冲破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现代的教学理论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包含有学生与课程资源间的互动、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且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与传统的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基本内涵

互动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互动就是相互作用,根据教育系统论,可以把教学视作一个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既不是让它们相互孤立,也不能过于强调一种要素的作用而偏废其它要素。坚持互课堂理念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坚持从教育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教育系统内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 互动课堂是一种目标。这就是实现教学中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师生与媒体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的完善。互动课堂是多种要素和谐互动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讲,互动课堂是新型的课程建构的课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知识,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孕育创新思维。 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动态性,它研究的是“用什么方式促进教学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要求因学科性质、教科书内容、教师个性、学生差异不同而不同,要求在动态中寻求最优。但总体而言,能从学情出发、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整合各种媒体的功能是共同的要求。 三、实施目标 1.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转变。 2.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变以前的教师运用不当的接受式教学的 “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霸权行为。

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英语专业决定将《语音》、《国际贸易函电》两门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精品课程。 三、建设内容 (一)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着力培养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精心打造工作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做到规划完整,措施合理,效果明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搞好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达到符合课程性质与教学实施要求的比例。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注重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使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能够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 (二)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 以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贯彻执行相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

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课程游戏化的意图 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什么?大家可能有疑问,因为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怎么提过,或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一些不同想法。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我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抓课程游戏化这件事不是为了项目本身,而是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抓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是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此,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贴一个游戏化的标签,或者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了。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理解课程游戏化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要从儿童发展上来理解。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我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真正确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没有充分地落实。这个课程实践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实践中。所以,我认为课程游戏化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终身学习的教育观:现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基础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谈博雅教师

谈“博雅”教师 “雅”与“博”,乃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人生态度。“雅”与“博”,反映了人生境界的二重性。雅即向内──修养身心,获得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依靠健康和谐的身心、儒雅自尊的品格来体现;博即向外──不断登高,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依靠求真务实的精神、勤恳好学的作风来实现。“博雅”教师,着重于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确立坚定、笃行的教育信仰;二是培养宽厚博爱的人文素养;三是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首先,“博雅”教师应该是一个学者形象。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博览群书,虽不能像诸葛孔明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起码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和所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今天的课堂上游刃有余,才不至于误人子弟。只读教材教参的老师是不能成为合格老师的。终身学习是老师的职业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 二、“博雅”教师应成为有修养的人文主义者 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也要有人文主义学识、修养与精神。教师教育的博雅化,就是要使教师成为文雅的人、有涵养的人,远离任性、粗野、庸俗、自私,而离自律、文明、高雅、大度更近一些。教师必须懂得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自尊自爱、如何规范行为,让自己的行为美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三、“博雅”教师应具备反思的习惯

在教师教育中,培养其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促成教师自主成长的有效途径。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为自己独特的、信奉的理念。反思是一种个体性、主观性的活动,靠外部强制力量是很难真正奏效的。我们要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同时能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之间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团结协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功能。 四、“博雅”教师教师,要具有责任心, 最起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一直是一个传递人类文化的人,即使到了今天,也还是一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做的都要努力做到,并且尽自己能里做得最好。对于学生的作业不能马虎,及时批改,并及时让学生订正,今天的作业绝不会拖到明天去批改。对于学生的态度,我们应是这样,今天的作业就一定要让学生今天完成。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我们教师应尽自己所能,尽量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处处要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合格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合格的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

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

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 社会工作互动模式基本特点 互动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也称作交互模式或互惠模式,它关注小组中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 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功能的目的。互动模式将小组工作 的重点集中于组员与组员之间为满足共同需要所产生的互动过程。 (一)理论基础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其基本假设是: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小组为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提供了有效场所,小组带领者在这里通 过组织小组组员互动,使组员发掘自身潜能,增加社会交往信心、 知识和技巧,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实施原则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以组员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的“面对面”和密切的互动关系是小组存在和发展的 动力。社会工作者扮演着中介协调者的角色。首先,应启发组员主 动考虑问题,澄清组员的需要期待,寻找所有组员的共同需求,挖 掘小组的正向动力,动员组员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强化发展目标。其次,是向组员说明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说明小组的作用。 作为协调者,社会工作者还应诚实地向组员提供信息,包括概念、 事实和价值,协调组员间关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实现小组目标 服务。 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实施原则 发展模式也称过程模式,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组工作模式。它以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恢复,预防人的社会功能的缺失,发展人 的社会功能为目标。

(一)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由三方面组成: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发展模式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这包括: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预防个 人社会功能的失调,发展个人的社会功能。这种工作模式关注小组 组员个人的社会功能性而不是有关病理方面的因素,重视自我实现 而不是治疗过程。它强调通过发掘个人的潜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发展模式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是:人有潜力做到自我意识、自我 评价和自我实现;能够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评价他人,并与他人形成 互动;能够意识到小组的情景,评估小组的情景、并在小组中采取行动。 (二)发展模式的特点 1.发展模式的小组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发展性小组的目的是通过小组鼓励组员参与,表达自己并找出小组组员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在小组组员间形成协助关系,以促进小 组组员和小组的共同成长。 2.发展模式中小组组员通过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 发展模式下的小组鼓励组员积极参与并推动小组的发展,使小组达到自觉和自决的程度。因此这一模式的应用对象和范围极其广泛,如:困难人群、面临危机的人群以及寻求更大自我发展的人群等不 同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 3.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协调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在发展模式的小组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即在小组中鼓励、支持、帮助小组成员选择和完成小组的特定任务,从而 实现整体目标。协助组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成小组成员团结 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通过宣泄等方式,推动组员在实现小组目 标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 (三)实施原则

课程建设方案

英语专业《语音》《国际贸易函电》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英语专业决定将语音、国际贸易函电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精品课程。 三、建设内容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着力培养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精心打造工作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课程思政①】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

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

收稿日期:2004-10-15 作者简介:范海燕(1964-),女,黑龙江海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员。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 范海燕1,李洪山2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文章界定了城乡互动、城乡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市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城乡互动发展的以城带乡模式、以乡促城模式、融合模式和网络化模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要营造城乡平等发展的外部环境,其目标是消除/城市偏向0的政策。关键词: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5)03-0155-05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Model between C ity and Rural FAN H ai-y an 1,LI Hong-shan 2 (1.School of M anagement,H ar bin I ns titute of T echnology ,H ar bin 150001,China;2.Economical M ana gement College,N or theast For estry U niver sity ,H 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T he paper makes clear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among such concepts as interact ion,coordination,in -tegration o f city and conntryside,and urbanization.T he character istics and application scope of four t ypes of interac -tion developing models ar e also analyzed including cities br ing ing up countries model,countries pr omo ting cities mod -el,ur ban-r ural composit ion model and netwo rk model.And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 ard the g oal of interaction of city and rural which is to eliminate the policy of r ural discrimination and create the environment of equal development.Key words:inter action between tow n and countr y;coordinated development;development model 城市和乡村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类型及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它们在产业构成、发展水平、物质构成、职能作用等方面相互区别,但城乡资源互补、生态共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构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前提。城乡关系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概念,包括城乡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科技、观念形态等联系,其中人口、资金、信息交流是城乡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 一、城乡互动发展相关概念辨析 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以概括为,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核心,与乡村之间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相互的交换。这种城乡联系的主要内容,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形成整个城乡经济区域,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在现有文献中,对城乡互动发展的研究较少,许多对城乡互动发展的研究融于城乡一体化、统 筹城乡发展、城乡协调、城市化的研究之中。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化这些概念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城乡互动发展指从区域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市场机制,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之间,在不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模式是寻求区域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途径,城乡经济互动发展模式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它不是空间的均衡化,而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度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它强调城乡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实现农村现代化。城乡互动发展的目标不是消灭城乡差别,而是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协调城乡利益和利益再分配,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城乡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城乡互动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个多维互动过程,它既包括农村的劳动力、资金与土地等经济资源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如技术、科技等要素向农村的扩散、渗透和辐 155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1.课程游戏化的意图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什么?大家可能有疑问,因为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怎么提过,或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一些不同想法。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 我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抓课程游戏化这件事不是为了项目本身,而是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抓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是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此,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贴一个游戏化的标签,或者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了。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理解课程游戏化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要从儿童发展上来理解。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我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真正确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没有充分地落实。这个课程实践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实践中。所以,我认为课程游戏化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如何贯彻落实《指南》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这个项目去引领。所以说,课程游戏化不是在《指南》和《纲要》之外另外给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南》和《纲要》的精神本质之一。此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落实《指南》和《纲要》精神的过程。 课程游戏化不是课程改革的唯一路径。课程改革的路径有很多。例如,有些地方提课程生活化,有些地方提课程经验化,有些地方提课程过程化,有些地方提课程情境化。这些提法有相似之处。江苏选择的是课程游戏化,这一切入点比较适合当前幼儿园教师认知水平,较容易与实践靠近,这也反映当前课程实践中基本的问题和焦点。江苏从课程游戏化切入,跟其他省份选择从课程生活化切入,或课程经验化切入等是异曲同工的。从这一意义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很多。既然生活化就一定要游戏化,既然课程是游戏的,也必然有情境。游戏是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包含经验,这是相通的,只不过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外延稍有差异。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游戏化的核心是关注质量,关注实践过程。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不是比文章写得多不多,而是教育过程是否有效,幼儿是否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水准是否提高。因此,游戏化的推进最终标准是实际水平的衡量。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提升经验,总结经验。经验总结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建设理念及思路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虞永平各位老师: 大家好! 首先我想和大家讲一下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路。大家都会想:怎么会说这个题目,而不是讲课程游戏化呢?我刚才讲过,无论是不是课程游戏化项目,你做的事情就是这些。做这件事情,也就是到幼儿园课程建设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贯穿着游戏的精神。我不大明白,教育厅关于游戏化的培训好像很多次,到现在项目组的幼儿园还在问:课程游戏化到底是什么?还不明白,我不知道是我们真得没说明白,还是没有理解,课程游戏化项目就是课程建设项目,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今天的课程能够不断完善,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那么如何好?就在于发现问题,所以今天呢我想就这个问题和在座的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这之前,我先说我们怎么理解来理解幼儿园的课程。我们大家觉得这个太科普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我也想过,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有很多,说起来有二三十个,今天我用了一个给大家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定义,一定在哪里看过这句话,但是被我改掉了。原来在《纲要》和《指南》里面,这个定义不是幼儿园课程,叫“幼儿园教育活动”。那我为什么把它改成课程呢?在座的有的老师有的园长可能参与或讨论,在《纲要》出来之前,有个《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上面不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叫《幼儿园课程标志》。当初定是这么理解的,后来这个名字改掉了,叫《幼儿园教

育指导纲要》。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认为,幼儿园里面用“课程”不大合适,怕大家误解,怕造成“小学化”,因为今天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大了,因为大家知道幼儿园的课和小学的课是不一样的。虽然拿掉了“课程”这个词,那这个文件里面有没有课程的意思呢?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思就是课程的意思,这两个定义是想通的,所以今天我用这个定义来和大家讲。 《指南》和前面的《规程》里面都说,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所以幼儿园的课程是什么?是一个过程。这跟小学很不一样。小学课程是什么?小学课程就是学科的知识,学科的内容,因此小学的课程是静态的,幼儿园的课程是动态的,这就是不一样的。 那我具体来看不一样在哪里?或者说幼儿园课程它的要点在哪里?首先是要有目的,没有目的,每天不知道要干什么,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拍脑袋今天决定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不是好的课程。好的课程一定是有目的的,而且这个目的是层层推进的。这个目的是适合孩子的,这个目的是全面的,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的目的一定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些目的是一层一层推进的,包括重复,不断重复某些,是不合适的,当然这个目的到了课程里面就变成了目标了。不能不断重复,偶然重复,适当重复是可以的。有些幼儿园总是做同一件事情,这个区域里面一个学期材料基本上没换,那就是重复,对孩子来讲就是浪费。所以幼儿园的目的必须层层推进。那我如何知道是层层推进?《指南》里告诉你了,在每一个领域,在每一个年龄段,他应该做什么,难易程度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到哪里,

互联网下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下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8-06-15T14:38:06.3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5期作者:毕晓妮[导读] 构建网络环境下多元化、时代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家校互动新方式和新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威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生活,对教育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借助网络对原有家校互动模式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补充,构建网络环境下多元化、时代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家校互动新方式和新途径,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互动探索一、家校互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现代教育从其本质上和完整性上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调和密切合作。美国教育部“国家目标制定小组”把“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个学校都有责任鼓励家长与学校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家长参与,以帮助儿童在社会、情感及学习方面的健康成长”。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职学校家校互动的现状 1.中职学校的家校互动有着和普通教育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纪律管理上,所以家校互动内容多是班级管理和德育方面,如学校通知、学生考勤、学生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等。 2.中职学校家校沟通方式仍然以家访、校访、电话交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学校与家长单向交流,缺少学生参与,缺少家庭、学生、学校、教师的互动,其局限性和弊端逐渐凸显,信息延迟、即时性差、功能多停留在问题发生层面、沟通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 3.家校联系多以校方为主导。学校对家长在学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家长也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和意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三、家校互动的模式的探索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要求学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如何运用多种新兴媒介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互联网时代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构建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打造以统一平台为基础、以智慧课堂为核心、以教师发展为引擎、以智慧管理为支撑、以和谐家校为纽带、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为学校、家庭创建一个科学、高效、和谐、智慧的家校互动平台。通过信息化的互动平台能有效减轻老师工作负担,推动家长深度参与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并可与课堂环节无缝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使教育能量最大化。 2.构建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平台,面向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同时开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最新的教育动态和学校新闻,传递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关注和参与学校教育,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3.应用即时聊天工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即时聊天工具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QQ和微信在家校互动协同教育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分别建立班级和家长的QQ群、微信群、班级博客,利用这些即时聊天工具零资费、跨平台沟通的优势,使学校和家庭之间随时保持交流和互动,促进良好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形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4.拓宽家校互动信息媒体的表现形式。现代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家校互动的表现形式也由文字信息类,拓展为图片信息类、音频和视频信息类、交互信息类,改变信息发送的单一形式,加大对音视频软件的使用,使家校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更宽更广,教育效应更大更强。 总之,寻求互联网下家校互动合作的新颖活泼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有助于形成开放的、智能的、有效的家校互动新局面,进一步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