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经验初探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经验初探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经验初探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经验初探

——以《走进我们的家——XX》的开发为例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政策的贯彻,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不再唯一,校本课程将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完善

了学校的课程设置。为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我校自2012年起开始进

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编写了若干校本教材,取得了初步成效。地理校

本教材《走进我们的家——XX》也初步完成定稿。本文就以《走进我们的

家——XX》为例,在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和经验教训等方面作一个简单的

总结,希望能为今后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与经验初探

一、《走进我们的家——XX》的开发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国家统一设置课程,以“一个课程计划,一套教材”一统天下,课程设置只有“节”而没有“枝”,课程开发缺少灵活性和多样性。新课改明确提出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校本课程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新重点。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有“节”,更重要的是鼓励“节外”要“生枝”,从而使学校课程出现“枝繁叶茂”的景象。地理课程也不例外,也需要各种校本课程来完善。而开发基于乡土资源上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由一种“过程”转变为一种“体验”。

我校自2012年开始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编写了若干校本教材,取得初步成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校本课程。但在此次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许多开发者对“校本”定位不准确,没有真正立足学校,如有人开发了《中国战争史》、《中国古诗词赏析》,这类教材没有立足学校,失去了校本教材的意义。还有就是开发时间较为仓促,很多人都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如有人为完成任务,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诸如此类的问题势必要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粗制滥造,不仅起不到校本课程应起的作用,反而还会对学生进行误导。总之,大跃进式的开发教材,不但缺少应有的科学实践性,课程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与新课改理念大相径庭,有新课改之名,而无新课改之实。

笔者在此次课程开发中,初步完成了《走进我们的家——XX》的编写,并作为优秀校本课程在校独立开课。现特将在此次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和经验作一简单总结,希望能为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些帮助。

二、《走进我们的家——XX》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一)课程开发的必要准备

为开发出真正适应学生实际校本课程,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论,把握内涵。在课程开发前,在学生进行一项关于教材编写的小调查,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关于《走进我们的家——XX》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通过这个小调查,对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对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感兴趣等,就了然于胸,为正式开发校本课程定下一个大体方案。

(二)课程资料收集的途径

任何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有大量资料,收集资料也就成为了课程开发的第一要务,如何来获取资料,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实地考察

为掌握《XX的地形》、《XX的土壤植被与矿产资源》、《XX的旅游业》等的第一手资料,2012年8月起先后实地考察了XX东白山、三界山、白塔湖等XX主要的地形区,拍摄大量图片,同时对XX大大小小的旅游景区进行了地毯式的考察,获得了大量考察数据与资料,为教材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2、走访调查

2012年8月起,先后走访了市博物馆、图书馆、旅游局、气象局和XX市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如中国海亮、中国万安),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很大程度上是官方公布的资料,因此具有很大的真实性。一昧地依靠网络,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

3、网络查询与交流

通过各类书籍和,获取了大量有关XX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文信息。如关于XX方言的资料,很多是在网络上找到的,并且在网上充分参考了别人的研究成果,许多网友也不遗余力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走访群众

深入民间走访,一些老人和民间艺人往往成为我的访问对象,而这些人也往往乐意将他们所知道的都告诉你。尽管有些描述可能和实际有出入,但他们所提供给你的信息,绝对是通过其他途径得不到的。通过走访,使自己充分了解各地相关的风俗人情,得到了大量的有关风俗文化的口述资料。

(三)课程开发的重点和原则

1、课程开发的重点

教材涉及内容较多,但力求突出乡土地理特色。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XX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别把重点放在XX的经济、旅游和文化民俗这几个方面。

2、课程开发的原则

①是实践性原则。《走进我们的家——XX》秉承了当前新课改的核心理论,特别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开发教材过程中特别注重实践探索,在教材编写中,处处体现了实践的原则,如在编写《XX的城市建设》这一内容时,特别设计了让学生在XX城市中的桥的变化来感受城市的变迁;又如在《XX的民俗》这一内容的编写中,让学生切实感受了自己家乡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并且将活动设计为“让学生参与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并完

成一篇活动体验报告”。总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力求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开发出最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

②是针对性原则。为实现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能尽量多地去涉及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在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针对学生实际,对于部分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如《XX的气候》)尽量做到了简洁叙述。但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XX的文化》、《XX的民俗》)进行了较长篇幅的论述。

③是综合性原则。在本课程的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各学科的综合互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教材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编写《XX 的行政区划》这一内容时,将历史知识充分融入了地理教材,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增加了自身的历史人文素养。通过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他们的历史自豪感。

④是开放性原则。新课改要求学生能带着“自我”来学习地理。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能开放自主,不要束手束脚。本教材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主X、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这主要体现在教材的活动设计上。所设计的活动许多都是要学生能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如在《XX的河湖》中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题“就东白湖作为XX的饮用水源,提出你个人的看法”,通过开课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探究,学生各抒已见,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

⑤是与时俱进原则。地理校本教材的开发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必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校验与不断的整合、修改。《走进我们的家——XX》虽已初步定稿,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内容还需要不断更新,数据还需不断求证,提问设计、活动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本教材的教学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本教材的不断自我完善过程。

(四)教材体例和特点

2012年11月,历时5个月,初步完成《走进我们的家----XX》这一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共分为11节,分18个学时,每节既有知识点的论述、课外阅读思考,还设计了相关的活动探究。本教材的体例和内容如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活动设计”这一环节。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等实践活动,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还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力求突出“实践”特征,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如在《XX 的饮食文化》这一块内容里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题“切身感受XX独特的美食,学做你家乡的特色美食”,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培养了动手能力,宣扬了XX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合作,激发其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热情。

二是积极创设情景问题,提供探讨的空间。活动题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能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如在《XX的河湖》这一块内容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题“对如何治理浦XX的水质提出建议。”,这类活动题,本身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五)《课程纲要》的制订

《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的基本标准,是师生进行教学和上级部门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走进我们的家——XX 》的《课程纲要》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要能反映学生对这一门校本课程的需要,它是学生的主动发展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的编写要有可操作性,要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正确选择、学生学习方式的正确采取和课程的顺利实施。在《走进我们的家——XX 》课程纲要的编写中,我设置了这样的课程目标:

2、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主要是提出师生的教学基本原则、方法以及对教学评价的基本建议。在本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写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和课程评价: 一 般 课 程 目 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

能更好地发展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阅读与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学会从民间收集有

关地理知识。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地理研究方法分析、解释生活中相关地

理问题,关注身边的乡土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XX

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心XX 的基本地理,形

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每个学生的乡土概念,培育学生的乡土自豪感,

为今后建设XX 培养浓厚的乡土情节。

具 体 目 标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工与合

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进入探究教学,

与学生共同发展。

3.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水平

强化全校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建立全新课程观念,整合和

逐步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探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形式和制度保障机制;努力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5、课程开发中的收益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特色化和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走进我们的家——XX》充分体现了灵活性和地方性,对学校今后校本课程的设置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课程开设的实践证明:这一课程完全适合于学生。学生充分利用家乡优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得到了许多珍贵资料,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他们学会了提问,学会了收集信息,学会了撰写调查报告(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在XX市获奖),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合作精神得到了极大培养,最大程度上激发其热爱家乡的豪情,真正将学习“过程”变为一种学习“体验”。引用学生的话就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原来XX这么美丽,这么有内涵”。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与反思

(一)经验与教训

在《走进我们的家——XX》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其内容要不断修正,不断经过实践的检验。并且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一是第一次开发地理校本教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比较欠缺,缺乏必要的理论与事例研究,缺乏实地考察经验。

二是来自于民间和网络的一些资料并不是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所编内容也不一定具有权威性;所提供的数据必须要进行多次考证,由此也增加了资料收集的难度。

三是我们在问题思考、章节编排、探究活动的设置上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有些探究活动缺乏实际操作性,特别是涉及到实地考察这些内容,学生大规模的外出考察,在XX 的高中几乎不太可能实现。

四是在课程开发时,尽量做到选题要与校本相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植根于校本,真正体现学校实际。

五是在课程开发时要始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能恰如其分地切入学生的兴奋点。

(二)反思

通过对《走进我们的家——XX》的开发,我们发现在今后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要协调好它与国家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并不意味着国家课程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校本课程一统天下,因此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只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第二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要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知识的培训,要站在理论的高度来指导的校本教材编写。

第三是要不断地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可相互引进、相互交流,在借鉴中完善和发展,在发展中形成鲜明的个性特点。

第四要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关键点应放在校本课程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成效上。

第五要充分利用高考的“导向性”作用,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若高考在不断的

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的考查、加大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势必会为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初次开发地理校本课程,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摸到各种石头,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正是总结了自己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和经验教训,希望能为同行在今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教育科学,2003版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XX教育,2002年10版

3.钟启泉,X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师大,2001年版

4.田冬:《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XX民族2004年8月版

5.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学2003年5月

6.向文剑:《本土文化校本课程——陇东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思考》引自《中学语文》2005年01期

7.樊杰、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XX教育2005年5月

8.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人民教育2003年版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2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

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方式的多样性,能从多角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科学(3—6种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即: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勺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素质。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颁发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件,这对我国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础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而是从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在课程专家、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全新的开发)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立足点是:学校的特色、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这个课题的提出给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新课程改革中广泛

以校为本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课题的假设及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新的理念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数学校本课程,从而研究和解决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活动,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让校本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的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是体

最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精品版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精品版

提升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一、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5个年头,我校与新课程同行,本着立足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最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进行了点滴的探索。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1、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制度保障,确保校本课程有序进 行 根据省课程评价标准,我校相继出台了《课程管理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就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各年级的课程结构与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构想。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了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在课程决策、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操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优化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师生需求。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强化课程管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健康、有序、持续深入地开展。

2、挖掘资源,优化师资 (1)、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校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尤其把教师资源的转化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校本开发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一专多能。“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唱歌、跳舞、编织、绘画等,因为只有教师有了知识的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在调查全校教师的特长后,我们发现教师有许多精彩的一面:有技术特长型的(音、体、美);有生活技艺型的(编织、家政);有学科知识延伸型的(阅读指导)……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下设校本课程的选修课(10余门),然后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一门活动课程,经学校审核后,方可确定。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课等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与乡土美术、剪纸、各种有趣的小制作、网页赏析与设计等。 (2)、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长远规划。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在我校的多功能楼建设完成后,学校挖掘学校校史、校友资源以及校园文化,建立了校史馆,以此形成自己独具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析报告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 析报告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背景:1.开展创客教育的需要。所谓创客教育首先是“创客式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掘自己,发现自己,发表自己。即认识到个人的潜力,学习新知识,发散新思维,会发明新产品,生发新创意等等。 2.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如今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我们目前全然不知的问题。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今天的我们才会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作为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孩子们打赢这场争夺未来的只闻火药味不见硝烟的“战争”。 二、教材分析 1.《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是教师根

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编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较高涨。我们的教材主要分四个篇章--引导篇、思维训练片、制作篇、学习篇。共有11个课时,其中制作与科技活动占3个课时。把课堂教学训练和实验、小制作、参观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之间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2.教材编写条件受限。我校是农村中学,没有条件开设创客空间,也不能举行规模较大的科技活动节,所以我们的教材就紧紧围绕课堂,围绕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和教学,活动也是参观活动和小制作等活动,教材不精美。另外是教师的水平有限,只是编写的教材整体水平一般,并不能突出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学生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在小学接触的科技活动不多,没有基础。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很多学校没有开展科学课教学,或者开展的科技活动较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动手能力也不很好。 所以到七年级,我们主要是从引导开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课程名称:剪纸 教师:于红艳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校本课程剪纸案例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

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 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2007 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此外,剪纸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色彩,它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充分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由此可见,剪纸课程是培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将为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剪纸” 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汇报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_______##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经验汇报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发适合地方实际与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结合“着眼素质、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办出特色”的育人理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支柱。为了更好的挖掘地方资源,通过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体系,经验和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宣传,提高校本课程建设认识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的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准确把握其内涵,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知晓其理念,明白其做法。通过广泛宣传学习,全校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地方与校本课程建设要依据学生个体需要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建设要求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课程实验,从而改变了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扩

大了学校在课程上的自主权,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提高课程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进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展培训,营造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良好氛围 (一)建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的重要因素。为此,领导小组,并要求各教研组成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随着人员的变动,现在我校重新调整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孙广树校长,汪振华、密其龙为副组长,汤晓、张国华、李宝银为成员,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具体指导各个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部分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具体操作运用和修订教材,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领导小组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顺畅、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二)开展师资培训,提高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实施者,教师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只有开展好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才有可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将校本课程培训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做了以下工作: 1.理论学习。课程开发小组筛选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以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校本学科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指南》等文件,要求各教研组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开展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反思教学,进行教学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文章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2440148.html, 1、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要反映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整体规划思路,能够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 2、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真实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无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及新课程思想的印记。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教育背景,说明课程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具体的课程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其二,具体的行为。通过案例的描述,使人明白校本课程实施的复杂性,熟悉改革中的人和事,知道实践者的思考、行为和态度,从而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因此,案例的描述要具体详细,要把改革的目标设计、涉及的人和事等行为叙述清楚,不能只作概括性的说明。 其三,完整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问题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等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案例是对具体课程事件的完整描述,要让人们了解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来 龙去脉。 其四,隐含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理念的过程。尽管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等待 读者自己去解读,去品味,去分享。 3、“案例”一般由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或大事记)、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与问题反思等部分构成。“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着重叙述学校的课程资源及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主要是事实描述,切忌“荣誉”堆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叙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也可以概括为几方面的主要做法;“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案例的主体部分,要写清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主要课程要素;“经验与问题反思”侧重谈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来谈有关反馈意见。 4、案例以第三人称来描写,是一种具体故事性的叙述,不是经验总结,更不是学术论文。要忠实于事实,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议论。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其意义在于从事实中透露课程开发意蕴,让读者体验到课程开发的技术,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青春与法律同行》为例 文/ 李能 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 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书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2、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3、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 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校本课程的目标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

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 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具体要求如下: 校本课程的实施 1、具体内容与课时安排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信息技术下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三类课程形成了价值互补,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而从这个学期开始我校已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全校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该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为了能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我校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二、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Flash MX 教学目标: 1、总体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Flash的基本操作、舞台对象的创建、对象的编辑与调整、创建简单的动画、图层的操作与动画应用、调整声音文件、Actions编程环境、Flash的动作函数、动画的交互控制、对象的定义技术,以及Flash动画的优化及发布等。 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概念,了解Flash动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工作原理。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2)本课程又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案例一 2、具体教学目标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安图三小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究,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我校作为县课改实验校,于2004年开始进行了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学校把此项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来抓,并以此为契机,推进特色学校的建设。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下面就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以简单的汇报: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背景及课程结构门类 学校地处长白山脚下,拥有一千三百多名学生,学校条件优越,师资力量较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值较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模式,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结合县情和校情,积极向师生、家长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师特长。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课程开发体系进行了前期认证,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思路。 现在已经完成初稿的校本教材有:《可爱的安图》共两册,六十八课;《硬笔书法》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必修课。《经典诵读》共一册,此系列为学生校本课程选修课。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1.健全机构,明确目标,规范课程管理体制。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的实施,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建立起校长统筹,主任指导,课题组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管理,还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师代表等共同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审议、课程计划管理的执行、课程评价,教师培训等。 2.加强培训,提高认识,理清课程开发思路。学校通过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做好教师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专题讲座,学习相关的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等,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州、县组织的研讨会,定期组织课程开发专题研讨会。通过培训与学习,全体教师掌握了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理清了课程开发的思路。 3.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明确课程开发方向。2004年3月,我们根据实施方案,对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情况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很感兴趣,对校本课程很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生活能力

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创新 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利于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身心和个性更加健康地发展。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办学理念、课程观念、师资水平、学校资源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否则,容易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目标。要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创新与利用,就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校本课程内涵的正确理解 校本课程的核心内涵在于其校本性,即“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是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根本特征。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主旨。校本课程的生成要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为学校办出特色服务,同时又以本校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为依据,为满足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其次,校本课程必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并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充分地开发和展现教师教学的个性特长。校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讲应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学校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第三,校本课程必须植根于学校。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去谋划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课程,它来源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优良传统、校园文化、教育资源等。 二、对校本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其内容具有广泛性。从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来看,凡是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积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素质,提升学生情感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但是,具体操作应把握三点:一要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在充分认识和科学研究本校独特的文化传统、教育特色和资源优势等基础上提出的有关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方针大计,体现了学校独有的文化传统、区域特色、人文景观和师生特色,体现了学校独特的办学宗旨和发展方向。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才能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校本特色。二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实情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文化传统优势、办学特色优势、现有师资水平等,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去开发课程。三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学生不但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要因学生需要进行调整,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实际生活所遇到的问题中考虑课程开发的内容。 三、对校本课程类型的科学定位

最新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 验交流

提升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 一、我们的基本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第5个年头,我校与新课程同行,本着立足素质教育,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旨,积极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我们认为校本课程是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教师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最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基于此,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是以学校多年来实施的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进行了点滴的探索。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1、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制度保障,确保校本课程有序进 行 根据省课程评价标准,我校相继出台了《课程管理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就学校课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各年级的课程结构与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构想。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了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在课程决策、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课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对课程的实施和操作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增强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开发、优化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师生需求。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评价机制,建立和强化课程管理的保障机制,确保学校课程建设健康、有序、持续深入地开展。

2、挖掘资源,优化师资 (1)、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引导学校把校内优势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尤其把教师资源的转化当作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校本开发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一专多能。“专”指专业课,“能”指除专业课之外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如:唱歌、跳舞、编织、绘画等,因为只有教师有了知识的源头活水,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甘泉。在调查全校教师的特长后,我们发现教师有许多精彩的一面:有技术特长型的(音、体、美);有生活技艺型的(编织、家政);有学科知识延伸型的(阅读指导)……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下设校本课程的选修课(10余门),然后让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由申报,承担一门活动课程,经学校审核后,方可确定。同时,我们利用学校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文化长廊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课等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书法与乡土美术、剪纸、各种有趣的小制作、网页赏析与设计等。 (2)、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 把学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长远规划。学校的传统优势及学校文化积淀是学校长期办学取得的成果。在我校的多功能楼建设完成后,学校挖掘学校校史、校友资源以及校园文化,建立了校史馆,以此形成自己独具

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乡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对于教材规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小习作,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小习作课深感困惑,他们对当前学生小习作的定位把握不准,要求偏高,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知道小习作到底写些什么,依据什么确定小习作内容。导致小习作教学没有目的,学生练得层次也不一样,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的缓慢。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为了满足基层老师教学的要求,提高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增加体验、尝试创新、自主参与习作过程,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一根本宗旨,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努力探索小学语文小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规范习作练笔的内容极其管理模式,通过校本作文适度开发,使其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逐步构建一套与教材紧密结合,适合农村小学拓展性小练笔训练的体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使练笔真正为习作服务,让学生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开放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体验轻

松愉悦的完成习作,真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 二、《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措施:(一)研究阶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用时两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小习作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为课程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 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成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寻找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课程开发方案,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修订完善开发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 实施阶段主要是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 (1)校本教材的开发 ①初步确定一至六年级随文拓展作文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