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史料

《谢持日记未刊稿》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持日记未刊稿》第2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持日记未刊稿》第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持日记未刊稿》第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持日记未刊稿》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持日记未刊稿》第6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谢持文集》,高雄四川同乡会1977年编印。

谢持:《致海内外同志书》,重庆图书馆藏,1926年2月编印,无出版地。

《中国国民党告同志书—为取消共产派在本党的党籍事》,中央执行委员会北京执行部1926年1月印行,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Y4-1-0000864。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为广州伪会与共产党妥协案告同志书》,1926年5月印于上海,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D41-0-46。

《和平会议停顿后北京密探对广州内部情况的调查报告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1003,案卷号:786。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法》,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D4—0—302。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纪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号:七一一(5)—140。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务月报》第1期,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1926年5月印行,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D4-0-310。

上海档案馆藏:卷宗号Y4—1—0000197,《民治主义同志会之缘起》(1924年5月)。

《北京执行部报告书》,《二大日刊》第十号,上海档案馆藏,档案号:D2-0-487。守愚:《党祸记》,《民国》1914年第3期。

谢幼田:《谢慧生先生事迹纪传》,近代中国出版社1990年版。

沈友益、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沈友益、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3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沈友益、季啸风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4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

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国父全集》第四集,国民党党史会1973年版。

《国父全集》第五集,国民党党史会1973年版。

《重庆蜀军政府资料选编》,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1年编印。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篡:《四川国民党史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篡委员会编:《国父年谱》上册,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5年出版。

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篡委员会:《革命文献》第2辑,国民党党史会1955年版。张鹰、曾妍:《张培爵集》,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周开庆编著:《四川与辛亥革命》,(台北)学生学生书局1986年印行。

《李劼人选集》第二卷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隗赢涛、赵清主编:《四川辛亥革命史料》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四川文献研究室1974年版。

《辛亥革命史丛刊》第2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篡》下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

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杜春和编:《张国淦文集》,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曾业英编:《尹昌衡集》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汇篡》下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版。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莫世祥编:《马君武集(190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孙矅编:《中华民国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吴宗慈:《护法纪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第18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编:《护法运动》,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天津历史博物馆编:《北洋军阀史料吴景镰卷》第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章伯锋整理:《马凤池密报》,载《近代史资料》总第36号。

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蒋永敬编著:《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19年南北议和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四川军阀史料》第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广东省档案馆编译:《孙中山与广东—广东省档案馆库藏海关档案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吴景镰自述年谱(下)》,《近代史资料》总第107号。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北洋军阀史料吴景濂卷1(国会)》,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孙曜编:《中华民国史料》第5册,文明书局1929年印行。

《居正先生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印行。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3册,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

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民革中央宣传部编:《陈铭枢纪念文集》,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商务出版社1945年版。

罗福惠编:《居正文集》上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徐咏平《民国陈英士先生其美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何仲箫《陈英士先生年谱》,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李烈钧:《李烈钧自传》,三户图书社1944年版。

张静如主编:《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居正:《居正先生全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版。

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3册,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谭平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版。《“二大”和“三大”—中国共产党第二、三次代表大会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曾琦先生文集(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

王仰清等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502页。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沈云龙主编:《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罗家伦:《国父年谱(增订本)下册》,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版。

荣孟源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党史研究办公室编:《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6)》,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曾琦文集》(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版。

居正:《居正先生全集》(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版。

《张溥泉先生全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稿?大事记》第10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四辑(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四辑(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哀思录?第三篇?卷三?挽联》,治丧委员会1925年编印。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居正编:《清党实录》,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十一辑》,中华书局1978年版。

《邹鲁先生文集》,国民党党史会1984年版。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江苏(1923—1927)》,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95年。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编:《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现代史料第1集》,海天出版社1935年版。

陈红民辑注:《戴季陶1925—1926年间致胡汉民等几封信》,《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

《四川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1986年编印。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陶水木编:《沈定一集(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邹鲁:《邹鲁文存?第3集》,北平北华印刷局1930年版。

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档案选编》,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十一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上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印行。

周佛海:《往矣集》,上海书店1989年版。

沈云龙主编:《张溥泉先生回忆录·日记》,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陈天赐编:《戴季陶先生文存三续编》,国民党党史会1971年版。

邹鲁:《澄庐文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8年版。

《讨蒋言论初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1931年编印。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马振犊选编:《邵元冲日记——1926年1月-7月(上)》,《民国档案》1986年第1期。

马振犊选编:《邵元冲日记——1926年1月-7月(下)》,《民国档案》1986年第2期。

《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册,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55年印行。

林逸:《民国青芝老人林子超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季陆:《黄季陆先生怀往文集》,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近代文献部编:《柳亚子家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陶水木编:《沈定一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

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李烈钧:《李烈钧将军自传》,中华书局2007年版。

冯双:《邹鲁年谱》,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黄季陆:《黄季陆先生论学论政文集》第1册,(台北)国史馆1986年编印。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册,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1959年版。

《饮冰室专集之三十三》,中华书局1936年版。

《湖州文史:陈英士先生史料专辑》,湖州市政协文史委1984年编印。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07—1927年各分册。

《革命文献》第6、8、9、45、47、49、51、52、70、79

报纸期刊

《申报》、《广州民国日报》、上海《商报》、上海《民国日报》、《广益丛报》、成都《国民公报》、《民立报》、《政府公报》、《国民月刊》、《宪法新闻》、《庸言》、《东方杂志》、《盛京时报》、《大公论》、《言治季刊》、《晨钟报》、《中华新报》、《军政府公报》、天津《大公报》、《中央党务月刊》、《向导》、《广州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晨报》、长沙《大公报》、《党声周刊》、《政治周报》、《政治生活》、《时报》、《中国国民党周刊》、《新闻杂志》、《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刊》、《中央日报》、《建设》、《江南晚报》、《革命导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刊》、《新闻报》、《时事新报》、《中央周报》、《民生周刊》、《新青年》、《中国青年》、《醒狮周报》、《大风》、《国史馆馆刊》、《党义月刊》。

专著

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廷湘主编:《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陈廷湘、周鼎:《天下、世界、国家—近代中国对外观念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

店2008年版。

林济:《居正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哲三:《邹鲁研究初集》,(台湾)华世出版社1980年版。

林友华:《林森评传》,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朱西林:《表率群伦的林子超先生》,(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年版。

刘晓宁:《“无为而治”的国家元首:林森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许继峰:《邹鲁与中国革命(1885—1925)》,(台湾)正中书局1981年版。

张小林:《覃振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陶菊隐:《督军团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2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谢幼田:《联俄容共与西山会议》(上、下册),香港集成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黄季陆主编:《革命人物志》第8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

李国祁:《邹鲁与西山会议》,《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周年学术讨论集》第1集,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革命先烈先进传》,(台湾)国民党党史会1965年编印。

桑兵:《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健清:《中国国民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肖效钦:《中国国民党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季鸿生:《中国国民党史纲》,百家出版社1990年版。

李文:《中国国民党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彦奇:《中国国民党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尚斌:《中国国民党史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茅家琦:《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鹭江出版社2009年版。

(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黄季陆:《胡先生与西山会议》,《传记文学》第32卷第3期。

(美)杰克·普拉诺等著,胡杰译:《政治学分析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美)塞缪尔·P. 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中的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2年版。

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第1册,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桂崇基:《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版。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顾(1914—192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版。

林友华:《林森评传》,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张军民:《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

崔之清主编:《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上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林济:《居正传》,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重庆地方志资料丛刊编辑部主编:《重庆辛亥革命时期人物》,重庆师范学院印刷厂1986年版。

四川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省志人物志编辑组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二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周勇编著:《重庆辛亥革命史》,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2册,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版。

王斌:《夏之时》,载重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总编室主编:《重庆辛亥革命时期人物》,1986年内部印行。

马宣伟:《杨庶堪传》,巴蜀书社1990年版。

胡象贤著:《民初国会之渊源与演进及其失败原因的分析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83年版。

顾敦鍒:《中国议会史》,苏州木渎心正堂1931年版。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桂崇基:《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台湾)中华书局1970年版。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4年版。

鲁直之、谢盛之、李睡仙著:《陈炯明叛国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莫世祥著:《护法运动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国祁:《民国史论集》,台北南天书局1990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3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幼炯:《中国政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谢彬:《民国政党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邓泽如:《中国国民党二十年史迹》,正中书局194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中华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周淑真:《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廉:《第一次国共合作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曾庆榴:《广州国民政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丹尼尔?雅各布斯:《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蒋中正:《苏俄在中国》,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王季文:《中国国民党革命理论之研究》,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

陈宜安:《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容共与反共》,正中书局1992年版。

黎洁华:《戴季陶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铁岩主编:《绝密档案—第一次国共合作内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杨天石:《蒋氏密档与蒋介石的真象》,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华岗:《中国大革命史》,上海春耕出版社1931年版。

姚金果《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马齐彬:《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陈启天:《反俄与反共》,(台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雷啸岑:《三十年动乱中国》,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55年版

《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巴县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学位论文

郭芳美:《居正与中国革命(1905—1916)》,政治大学历史所硕士学位论文,19179年。

井泓莹:《张继早年革命事业之研究(1882—1927)》,政治大学历史所硕士学位论文,1981年。

罗敏:《邹鲁与蒋介石的关系(1923—1931)》,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刘常山:《邹鲁研究(1885—1925)》,东海大学历史所硕士学位论文,1980年。张淑娟:《吴景濂与民国政治“1916—192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金泳信:《西山会议派之研究(1923—1931)》,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苏舟:《谢持与西山会议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韩剑华:《西山会议之研究》,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论文,1980年。

陈均:《试论西山会议派与新右派对“联俄容共”的态度演变》,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期刊论文

苏维初:《国民党左派历史之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第2—3期。苏舟:《“弹劾共产党案”述略:以谢持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第6期。

程世平:《谢持政治主张的是与非—关于国民党上海二大《宣言》与“西山会议派”的政治立场》,《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唐德刚:《论西山会议派》,载《传记文学》第32卷第3期。

杨奎松:《“容共”,还是“分共”?》,《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薛玉琴:《民国初年有关制宪问题的争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期。

李守孔《民国初年的国会(一九一二~一九一三)》(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

吕实强:《民初四川的省议会,1912—1926》,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

李植:《故四川民政长张列五先生墓志铭》,《华西学报》1941年第6、7合期。黄季陆:《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四川起义的历史意义》,载(台湾)《传记文学》第10卷第3期。

李国祁:《民国十四年汪精卫的争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

王光远:《国民党老右派—西山会议派》,《文史精华》1996年第3期。

董江爱:《西山会议派反共纪实》,《历史教学》1999年第4期。

李玉:《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心路历程考析》,《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

杨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国会—历史过程重建与政治语境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吴相湘:《王宠惠是蜚声国际法学家》影印原函,《传记文学》第44卷第1期。胡汝修:《谢持先生的风范》,《四川文献》第163期。

杨奎松:《容共,还是分共?—1925年国民党因容共而走向分裂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杨天宏:《苏俄与20年代国民党的派别分化》,《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杨天宏:《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王奇生:《从“容共”到“容国”》,《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王奇生:《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1924 -1927)》,《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赵利栋:《近年来中华民国史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7期。

罗志田:《民国史研究中的“倒放电影”倾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尚红娟:《从分化到分裂:再论西山会议之缘起》,《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卷第一号,1913年6月。

朱先华:《赵尔巽档案中所见嘉定起义史实》,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八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

胡汝修:《谢持先生的风范》,《四川文献月刊》第163期。

曹四勿:《谢持》,(台湾)《自流井》总第4期。

黄季陆:《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四川起义的历史意义》,《传记文学》第10卷第2期。

蒋君章:《西山会议与戴季陶先生》,《传记文学》第32第2期,1978年2月。李云汉:《上海中央与北伐清党》,《近代中国》第66期。

《访黄季陆先生谈西山会议》,《传记文学》第32卷第3期。

李延龄、艾红:《论国民党改组后的性质与联俄容共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经盛鸿:《张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郭圣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第2期。冯崇文:《论1919—1927年的胡汉民》,《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3期。

桂崇基:《西山会议之形成与经过》,《传记文学》第32卷第3期。

沈云龙:《西山会议派反共之经过》,《民主潮》第7卷5、6合期。

杨维真:《容共?反共?—西山会议派与国民党中央的分合》,《历史月刊》第67

周子信:《西山会议派召开的两次反动会议》,《党史研究资料》1954年第4期。唐俊豪:《孙中山逝世后广州政局初探(1925-1926年)》,《近代中国》第126期。刘瑛:《西山会议参加人员考》,《党史研究》1987年第2期。

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文史资料及回忆录

富顺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富顺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内部编印。

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内部资料,1990年编印。

成都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内部编印。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36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1979年内部发行。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48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9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85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陈公博:《苦笑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吴铁城:《吴铁城回忆录》,三民书局1981年版。

邹鲁:《回顾录》,岳麓书社2000年版。

《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邓家彦先生访问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版。

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苏]亚·伊·切列潘洛夫:《中国革命国民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何香凝:《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钟伯毅先生访问纪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三),中华书局1961年版。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黎东方:《平凡的我》,文星出版社1963年版。

外文材料

Eugene W Wu.Coping with Dissent: Early Anti-Communism in the Reoranginzed Kuomintang,Proceedings of the Centennial Symposium on Sun Yat-sen’s Founding of the Kuomintang for Revolution,V.2,TaiPai,1995,Pp.1-26.

T’ang Teang-Li, The Inner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sons, Ltd., 1930. pp. 229-230.

Alen S.Whiting Soviet Policies in China, 1917-1924.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4,p.277.

So, Wai-Chor. The Western Hill Group i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1924—1928:a study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thin the Kuomintang, Disserstion of the Master Degree of H.K. University. 198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苏舟:《“弹劾共产党案”述略—以谢持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6期。

2、苏舟:《1978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12

年第8期。

3、苏舟、陈廷湘:《国民党二大开会地点之争及其政治学检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2期。

4、陈廷湘、李晓宇、李常宝、苏舟:《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巴蜀书社2012年11月版,本人写作第三部分,约5万字。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学位论文成果是本人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论文成果

归四川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研究生:

指导教师: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硕士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曾经教导、帮助与支持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陈廷湘教授!三年前,陈廷湘先生捡一草于千山,我方有幸师从学问人品都堪称一流的恩师。先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认真严肃的治学精神、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严谨不苟的学术作风、正直豁达的为人之道使我受益匪浅。或许用三年的时间,来领悟先生的学者风范和博大精深是远远不够的,但仅就这

三年所感受到的,也将会一直激励我一辈子。本论文从选题、查阅资料、资料识读到论文的写作、修改、定稿都得到了陈老师的悉心指导,耗费了先生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当然,文中的疏漏之处完全由本人承担。

感谢台湾大学历史系的胡平生教授!胡先生在我的冒昧电子邮件的求助下,慨然帮我收集了台湾地区的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影寄千余页(A4)重达三公斤的材料,并以台海两岸暂不通汇为由婉拒我支付印寄费用。胡先生对后进的提携和关爱必将令我终身难忘。

感谢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谢幼田先生!本研究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谢先生的慷慨帮助,谢先生不光提供了大量的港台图书、家藏资料,还在选题立意、文献释读诸方面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

感谢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王奇生教授!王先生对我求助电邮的回复总闪烁着敏锐的洞察力、极富逻辑的思维,使我每次在受教之余,都能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他的睿智卓见对本研究的启发甚大。

感谢三年来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杨天宏教授、王东杰教授、李德英教授、刘世龙教授、曾瑞炎副教授和杨兴梅副教授!他们精湛的学养、渊博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淡薄名利的品格,都是我需用毕生精力来学习的。

谢谢李常宝、江超民、曾磊磊、明冬岭等我所熟稔的新旧同窗,他们所给予我的友情,让我在紧张的学习和纷繁的世俗中依然有快乐的心情。

谢谢妻子蒋翠丽!为照顾我读研期间的生活,她毅然辞职,离皖赴川。三年来,妻子不仅承担全部的家务,还默默忍受各种压力,但她却毫无怨言、默默无闻地支持我,成为我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点。我学业上的点滴收获,大半要归功于妻子。

2013年4月28日晨记于铮楼五栋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浙江大学2012 –2013学年春夏学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课程材料) 引文标注格式 论文中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遵照GB/T 7714-2005,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1、顺序编码制: 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以上标形式放在文献作者或句子的末尾。 2.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例如: 王社会[1]指出……,李社会[2-4]认为……,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2, 5, 10-12] 3. 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序号,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例如: 张社会等[5]……。 ……… 张社会等[5]指出……。 2、著者-出版年制: 1. 正文引用的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内,放在正文中引用了该文献的句子末尾。倘若只标注著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可标注著者姓名。集体著者著述的文献可标注机关团体名称。倘若正文语句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须著录出版年。例如:……(张社会, 2006),……张社会(2006)认为……。 2. 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对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名与“等”字之间留1个空

格。例如:……(张社会等, 2005)……。 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同一著者在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出版年后应用小写字母a, b, c…区别。例如: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a.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chalks and hardgroun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Sedimentology, 22:311-386.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b.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phosphates in the Cenomaman of South-east England. Lathaia, 8:339-360. 3. 正文中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著者与出版年, 并在“()”外以上标形式标注引文页码。例如: ……(张社会等, 2005)。 ……… ……张社会等(2005)认为……。 参考文献格式 1、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表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其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遵照GB/T 7714-2005的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表应置于正文后,并另起页。所有被引用文献均要列入参考文献表中,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引文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时,参考文献表按编码顺 序排列,引文采用著作-出版年制标注时,参考文献表应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建议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中文引用的顺序将参考文献附于文末。 2.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说明 电子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标志是必备的著录项目。非电子文献类型可以省略。 学位论文类型的文献必须明确标注。中文硕士学位论文标注[硕士学位论文],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标注[博士学位论文],外文学位论文标注[D]。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6][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7]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9]《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焊接技术现状及展望

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焊接技术是人们常用的加工工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我国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焊接技术;材料;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人们为了推动缓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材料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工处理施工的时候,人们就对焊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其焊接技术的加工处理效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而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焊接加工技术当中,从而实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这不仅有效的加快了焊接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大幅的提高了焊接的质量。目前,我们也已经将焊接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还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防治设计受到,来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形进行相关的控制。如今,在我国焊接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全面的对焊接介绍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进而有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焊接学科研究成就及进展 1.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钢铁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焊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焊接来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对其进行焊接施工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其自身结构的平衡性结晶组织出现问题,那么这就对钢铁焊接材料的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实现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施工人员就要结合相关的焊接要求,来对其焊接材料、金属质量以及纯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焊接技术应用到了复合合金材料的加工制作当中,这就给我国焊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目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中,药芯焊丝技术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焊接施工前,施工人员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芯焊丝的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对高品质焊接材料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工艺多的学习。 2.对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焊接施工技术应用到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加工生产当中。但是,由于多数电子电气产品中都含铅以及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人们在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许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的其中,从而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无铅连接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人们还可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改善无铅连接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目前,我国在无铅连接材料研发试验中,对其无铅绿色电气电子产品的开发以

《中国电影史》课程学习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doc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95002 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 适用对象:无限制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战后中国民营电影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重新崛起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篇为新中国电影,又分为三个部分:“文革”前的“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独特的电影现象、“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电影。第一部分既重点介绍“十七年”电影的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政治因素对电影事业的巨大影响,也充分展示“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成就和电影人的风采。第二部分重点说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摧残以及应如何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新时期中国电影人的新的探索以及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并适当安排观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学对象的要求灵活调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给学生提供各个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的名录,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选择观看。本门课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人民的需求档次逐步提升,价格影响减弱,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在低层次的竞争中很难继续生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西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而制定出更好战略选择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战略 引言:乳品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除牧区少数兄弟民族有养奶畜、喝其奶、食其肉的习惯,有一定基础的自给性奶业外,作为商品性的奶业不过百余年历史、基础薄弱,起步点很低。新中国成立4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奶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无论在奶畜饲养、畜种改良或乳品加工销售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对于满足市场供应,向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并促进农牧业的良性循环,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奶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制约发展期(1949—1978年)、快速增长期(1979—1992)、结构调整期(1993—1997)、产业整合期(1998—2002)。目前,我国正处在第四个阶段,经过几年的调整,由于消费增长的拉动,我国奶业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但在营销战略上我国乳品业还在起步阶段,现在就山西省的中小乳品企业的营销战略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山西中小乳品企业过去的发展 小店奶牛场、太原农牧场和金胜奶牛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它们三分太原乳品市场。而如今,这些老字号有的只能依靠进小区及摊点零售的渠道销售,有的则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彻底地销声匿迹了。平遥聚鑫乳业遭遇的业务员携款出逃事件,折射出山西乳业的一个现状———在面对外来知名品牌的冲击时,本土一些中小企业在艰难地寻找市场空间的同时,不一定输在产品的质量上,却往往因为营销、经营管理等原因,自己砸了招牌,由此而败下阵来。山西的许多小企业都是这样,急于改变现状,却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 4月8日,绵绵阴雨。介休市街头,人们裹紧了衣服,匆匆而过。此时,介休市政府附近的小广场上,却挤满了人。他们手里都抱着一个小奶箱。一个大红横幅在雨中格外抢眼———“介休市工商局维权退款大会”。“退款事件”的主角是平遥聚鑫乳业。长期以来,介休一直是除了平遥外,聚鑫乳业的第二大消费市场。然而,从正月初二起,聚鑫乳业的订奶户们突然收不到奶了。在等待数日未见动静后,订奶户们纷纷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介入调查后,事情的原因很快水落石出。聚鑫乳业设在介休的办事处,两个业务员携奶款和奶票存根外逃,至今未归。两个业务员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奶款总共不到5000块钱。但是对于小本经营的聚鑫乳业来说,这笔钱并不是个小数目。老板薛某虽然并不愿意出这笔在他看来的“冤枉钱”,但考虑到“厂子日后在介休市的发展”,他还是决定在找到两个业务员之前,先为用户退款。经营管理不善,这是工商部门调查时最深切的感受,薛某也承认这点。钱退赔到每个用户手中,多则60多元,最少的才两元钱。然而带给聚鑫乳业的影响却大大超过了这些。用户退款时,都带来了奶箱,虽然聚鑫乳业一再声明,牛奶质量没有问题,只是管理出现了问题。虽然老订户也承认,聚鑫的牛奶的确不错,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没有人再愿意订聚鑫乳业的牛奶了。这对聚鑫乳业无疑是很大的打击。这个结果也是订户们不愿意看到的。在拿到退款后,强女士有些无奈:“以后买牛奶就不方便了。” 原来在介休市,大

参考文献与常用网站

参考文献与常用网站 注:任何学习指导、导教、导学、导考、习题解答、考研辅导之类都是参考书,至少看2本. 1、《概率统计解题思路与技巧》(与教材配套).肖筱南编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概率论》(第一、二册).复旦大学数学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概率统计》. Morris H. DeGroot, Mark J. Schervish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William Mendenhall, Robert J. Beaver, Barbara M. Beaver..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Probability &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 & scientists》. Ronald E. Walpole ... [et al.].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等,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苏均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10、《数理统计》,唐象能、戴俭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11、《概率论解题指南》,[俄]A.A.史威斯尼科夫等,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1 12、《应用数理统计学》,周复恭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线性统计推断及其应用》,[印度]C.R.劳,科学出版社,1987 1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郑德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5、《非参数统计》,吴喜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6、《Modern Applied Statistics with S-plus》,Vendables, W. N. & Ripley. B. D.,Springer-Verlag ,New York,1997 17、《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张尧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8、《商务与经济统计》,[美]戴维.R.安德森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常用网站: http://www.Google/输入:概率统计习题解答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28085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280854.html,/tests/kaoyan/kaoyanshuxue/news.s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280854.html,/examination/index.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280854.html,/2005/second/jpkc.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280854.html,/edu2004/editor_2004/zhuanti/041214_169518.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3280854.html,/

焊接结构文献综述

焊接结构文献综述 前言:结构可靠性问题是焊接结构安全使用的关键,而疲劳断裂可靠性又是可靠性问题 中最为敏感和突出的部分,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但近年来概率断裂力学和相应的概率损伤分析技术的成形和发展则对结构疲劳 断裂可靠性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计算机模拟方法为可靠性分析节约了大量 的人力和物力。 1.从结构可靠性问题提起 固体力学及其相关疲劳断裂力学、实验力学的发展,始终和结构的可靠度问题相联系在 一起,它们用于保证设计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使之不发生静强度、动强度 、环境强度、疲劳强度、疲劳断裂等各种形式的破坏,并保证结构不因变形而降低功能 或功能失效。早期的强度准则通常是确定性的,它的结论只有“是”、“否”两种,即 结构“会发生破坏(失效)”或“不发生破坏(失效)”。给出这种结论的前提条件是 结构所受的载荷及工作条件是确定的,对应的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也

是确定的,然而, 实际上某种结构型号的各个具体结构的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加工、装配状况 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受载荷与工作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因素均是不确定性的 、随机的。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结构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破坏(失效)的可 能性有多大”。这就是结构可靠性问题。定义整个结构不发生破坏(失效)的概率为可 靠度,研究结构可靠性的目的就是确定结构的可靠性问题。多年来大量工程经验说明, 疲劳断裂就是结构破坏或失效的最重要的形式,因而对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程度的研究 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是近二三十您来固体力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工 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疲劳可靠性理论、结构安全寿命准则 由于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基本上属于随时间变化的交变载荷,而结构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毛刺、圆角、轴肩等几何不连续部位以及机加工、焊接,热加工工艺等因素造 成的应力集中,使得结构主要以疲劳断裂的形式失效。因而疲劳断裂

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附件四: 全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规范、标准及主要参考书目 1.建筑总平面设计(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2.住宅设计原理(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4.建筑构造(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2科目 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用于第1、2科目 6.建筑结构上下册郭继武、龚伟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6月)…………………………用于第3科目 7.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全国注管委,浙江省注管委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用于第3科目 8.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手册(有关费用组成及建筑面积部分)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用于第4科目 9.建筑师技术经济与管理读本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用于第4科目 10.概、预算定额(土建部分)………………………………………用于第4科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用于第4科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用于第4科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用于第4科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9号)………………………………用于第4科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总则第一~四章及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用于第4科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国务院第184号令)………用于第4科目 17.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93号令)……………用于第4科目 1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用于第4科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 (建设部第52号令)………………………………………………用于第4科目 20.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81号令)……用于第4科目 21.工程建设若干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办法 (建设部、监察部第68号令)……………………………………用于第4科目 22.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2号令)………用于第4科目 2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用于第1、2科目 24.总图制图标准GB/T60103—2001 ……………………………用于第1、2科目 25.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用于第1、2科目 26.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用于第1、4科目 2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用于第1、4科目 2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用于第1、2、4科目 2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用于第1、4科目 3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用于第1、2、4科目 3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用于第1、2、3、4科目 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用于第1、2、3、4科目

如何 在word文档中加进参考文献的标注

如何在word文档中加进参考文献的标注? 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自动加中括号的要领,须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须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须要打造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完成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处理的要领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须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配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执行自动编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须要的。当然,可以通过配置打印页码范围的要领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要领,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潜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要领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配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配置为“无”,运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配置为

项目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苏伟伦主编:《项目策划与运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 [美]詹姆斯.刘易斯:《项目经理案头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Five steps to Risk Assessment, UK, 1999。 [5] [美]Harold Kerzner 著:《应用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 [美]罗伯特.威索基等著:《有效的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PMI Standard Committe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2004. [8]白思俊主编:《现代项目管理》上中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 [美]斯坦利.波特尼著:《如何做好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0]PMI Standard Committee, Project Management Book, PMI, 2000. [11]韩力军,张灿,从管理理论看管理的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 [12] [美] Mike Peterson:《步步为“赢”管理项目》,世界商业评论杂志,2005。 [13]白思俊主编:《项目管理案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 [美]米尔顿.罗西瑙著:《成功的项目管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邱菀华杨敏著:《项目价值管理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刘曼红,风险投资探析,金融研究,1998.10:39-46 [2] 刘志迎,汪莹,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科技产业,2001.12:53-56 [3] 张志军,杨利红,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创业月 刊,2007.11 [4] 谢胜强,陈盈盈,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科学管理 研究,2007.25(6):69-72 [5] 熊晓鸽,20%投资为何失败团队是最大风险,投资与营销:4-5 [6]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国科技信息,2000.19:24-34 [7] 周晓,风险投资项目团队气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广州, 暨南大学 [8] 王鸿杰,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团队的绩效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天津,天津 商学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编《堤防工程技术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2. 水利电力部水利司编《水工建筑物观测工作手册》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 3. 张启岳等编《土石坝观测技术》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4. 朱运光编《防汛与抢险》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 5. 钱东辉编《水电工程测量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6. 马庆云主编《水文勘测工》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7. 罗庆君主编《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8. 郑万勇杨振华主编《水工建筑物》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9. 杨树林主编《河道修防工与防治工》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10. 胡一三赵天义杨树林编《河防问答》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1、天津大学主编、水工建筑物、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12、姚乐人主编、防洪工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13、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14、黄委、黄防指办公室编、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5、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编、建筑材料、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九) 16、徐又建主编、水利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7、黄河水利学校主编、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18、张幕良主编、水利工程测量、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19、袁光裕主编、水利工程施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0、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黄河河防词典、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 21、方庆、徐约素主编、画法几何及水利工程制图、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2、邹葆华主编、水利工程制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3、陈德亮主编、水工建筑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24、陕西省水利学校主编、工程水文学、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25、张瑞瑾、谢鉴衡、王明甫、黄金堂编著、河流泥沙动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26、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 27、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编、张英、李宪文主编、防汛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8、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29、刘红宾、李跃伦主编、黄河防汛基础知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30、黄河水利委员会中级工教材、河道整治、郑州、1985 3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建设工程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管理文件规定 33、胡志根、黄建平主编、工程项目管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35、《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SL210-98) 36、《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230-98) 37、《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 1 -

焊接专业毕业论文

***********学院 毕业论文 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姓名:某某 指导教师:某某 专业:焊接技术 班级:机制 1006 目录

摘要:单面焊双面成形的焊接质量受到了焊接设备、焊材工艺流程、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焊接电源、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弧电压、焊接层数、焊条类形、焊条直径等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的影响和造成的相关缺陷。详细的分析了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差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及造成质量差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解决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缺陷,使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进一步完善,加以推广,并对单面焊双面成形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1引言 ----------------------------------------------------------------------------------------------------------------------- 2 1.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概念------------------------------------------------------------------------------------------- 2 2.单面焊双面成形常见的焊接缺陷 ------------------------------------------------------------------------------------- 3 尺寸上的缺陷---------------------------------------------------------------------------------------------------------------- 3结构上的缺陷---------------------------------------------------------------------------------------------------------------- 3性质上的缺陷---------------------------------------------------------------------------------------------------------------- 3 3.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引起的问题 ---------------------------------------------------------------------------------- 3 增加消耗,降低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焊接缺陷会给结构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引起安全事故 --------------------------------------------------------- 3 4.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质量差的原因分析 ---------------------------------------------------------------------------- 3 焊接电源自身因素引起的焊接质量差---------------------------------------------------------------------------------- 3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质量的影响 ------------------------------------------------------------------------ 4 4.2.1 焊接电流 ------------------------------------------------------------------------------------------------------- 4 4.2.2 焊接速度 ------------------------------------------------------------------------------------------------------- 4 4.2.3 电弧电压 ------------------------------------------------------------------------------------------------------- 4 4.2.4 焊接层数选择不当 ------------------------------------------------------------------------------------------- 5 4.2.5 焊条类形及焊条直径的影响-------------------------------------------------------------------------------- 5 操作因素---------------------------------------------------------------------------------------------------------------------- 5 5.防止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产生焊接缺陷的措施 ------------------------------------------------------------------- 5 作好焊前准备---------------------------------------------------------------------------------------------------------------- 5焊接操作---------------------------------------------------------------------------------------------------------------------- 6 5.2.1 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 6 5.2.2 焊工技术水平 ------------------------------------------------------------------------------------------------- 6结论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8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WTT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王琨. Linux操作系统下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2]陆海波. 智能型掌上电脑(PDA)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 科技大学,2001. [3]高玉金. WINDOWS环境下并行容错局域网的研究及实现[D].燕山大学,2000. [4]陈军. 分布式存储环境下并行计算可扩展性的研究与应用 [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0. [5]王霜. 瓦楞纸箱CAD系统开发[D].四川大学,2000. [6]王茂均. 织带机智能监测管理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7]郭朝华. 多处理器并行的星上计算机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 [8]刘胜. 拖拉机作业机组仿真试验台自动变速控制系统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 [9]陈新昌. 冷藏、保温汽车静态降温调温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0]毛鹏军. 智能化温室环境参数微机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 [D].河南农业大学,2000. [11]史志存. 电子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 [12]孟笛. 复合材料加筋板壳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可视化研究和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0. [13]刘鹏民. 涡街电磁流量计机理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00. [14]付岩. 通用脚本语言GSCRIPT设计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15]石争浩. 《计算机组成原理》CAI及其多媒体课件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 [16]姚彤. 农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7]吕康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18]邱建民. 北工大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D].北京工业大学,2000. [19]刘春明. 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装置实用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0. [20]刘力力. 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

关于焊接的毕业论文

目录 1 绪论 (3) 2 摘要 (3) 3 材料介绍 (7) 4 激光焊接技术 (7) 4.1 同种镁合金的激光焊接 (7) 4.2 镁合金与铝合金的激光焊接 (7) 5 等离子弧焊技术 (8) 5.1 同种镁合金的变极性等离子弧焊 (8) 5.2 镁合金的变极性等离子弧缝焊 (8) 6 低能耗激光诱导增强电弧复合焊接技术 (9) 6.1 同种镁合金板材的焊接 (9) 6.2 同种镁合金薄板的焊接 (9) 6.3 异种镁合金板材的焊接 (10) 6.4 镁合金与钢异种金属的焊接 (10) 7活性焊接技术 (11) 7.1镁合金活性焊接 (11) 7.2镁合金活性焊丝填丝焊接 (11) 8 熔化胶接焊焊接技术 (12) 8.1镁合金等离子弧胶接焊 (12) 8.2镁合金与铝合金的激光胶接焊 (13)

9 镁合金与铝合金的扩散焊接技术 (13) 10 镁合金焊接接头电弧喷涂防护技术 (14) 11 镁合金焊接技术的应用及展望 (15) 12 结论 (17) 13 致谢 (18) 14参考文献 (19)

绪论 近10年来,由于受到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巨大推动,镁合金及其焊接技术的发展比任何时期都快,从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到焊接设备等方面都不断有新的突破,为镁合金焊接生产向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并大大促进了镁合金的产业化进程。 镁合金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点,导致其焊接有很大困难,满意的焊接质量不易获得。镁合金的结晶温度区大,易于产生热裂纹;镁的沸点低,温度进一步升高后,其蒸气压比在相同温度下的铝合金要高4-5倍,因而焊接时温度一旦过高,镁会气化,产生爆炸形成飞溅;镁对氧的亲和力大,其氧化物密度较大,而容易形成夹杂;镁在接近熔化温度时,能与空气中的氮强烈化合生成脆性的镁的氮化物,显著降低接头力学性能;因此,实现镁合金优质焊接是比较困难的,在焊接时容易产生裂纹、气孔、飞溅等缺陷。但是由于工业的迫切需要,许多科学工作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摘要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汽车、摩托车、飞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降低结构重量成为提高性能的重要措施。镁及其镁合金具有比重轻,比强度高,重复利用性强等优点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基础材料之一。 我国镁资源储备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界上最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日前我国已占全球镁生产能力的3/4,产量的1/2。但镁合金应用开发严重滞后,80%以上作为初级原料低价出口,造成我国镁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镁合金产业正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加快镁合金应用与产品制备核心技术的开发,将成为我国制造并抢占相关领域技术制高点,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群体,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材料的发展,离不开连接问题。良好的连接是简化产品设计、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连结技术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影响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镁合金焊接方向,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氩弧焊、激光束。由于镁合金具有熔点低,导热率高,线膨胀系数高,表向张力小等特点,氩弧焊等传统的焊接技术在高技术制造领域所占的比重日趋减少。而激光焊接具有速度高,接头质量好等优点,得到了实际应用,但激光焊接设备投资和维护的本高,能量利用率低(尤其对铝、镁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焊接时对被焊工件的组对间隙及位置精度要求很高,广泛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根据现有焊接工艺存在的优缺点,大连理工大学首次提出采用激光一电弧复合热源焊接镁合金工艺。实验发现,新工艺不仅综合了氩弧焊和激光焊两种焊接工艺的优点,克服两者存在的不足,还能显著增大焊接熔深、提高焊接质量,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焊接工艺。 本文对比分析镁合金氩弧焊、激光焊及激光一氩弧复合热源焊焊缝成犁、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探索高效、优质的镁合金焊接工艺,为镁合金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镁合金铝合金激光焊等离子弧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