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小报内容

端午节小报内容
端午节小报内容

端午节小报内容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

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古人也把“午时”

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

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楚王继

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还把粽子、鸡

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

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

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

年端午节,人们都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子。那么粽子在保存注意事项

及哪些人群是不能吃粽子的:

一、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这个传说起源于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着亡国之痛,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岸上的渔夫和百姓

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当时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食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免遭伤害。从此以后,人们为

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龙舟。以此来纪念

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放冰箱保存: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变质。枣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

如果是肉馅,3天内吃完为好。

2、粽子要热透再吃: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徐筠指出,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吃前要彻底加热。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

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因为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更容易引起消化

不良。还有一点要注意,粽子剥开后如有黏丝,则表示粽子可能放

很久不新鲜了,最好别食用。

3、粽子最宜趁热吃:

专家还提醒,吃新包出来的热粽子比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后再反复加热。因此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吃刚包好的热粽子。包粽子时

要注意,粽叶蒸后放置一段时间颜色发暗是正常的。不要选皮色鲜

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因为粽叶很可能是经过硫酸铜处理,安全性没

有保障。

4、糖料病人忌食粽子:

很多人喜欢吃五花肉做的肉粽。专家指出,肉粽虽然蛋白含量高,却含有大量脂肪。因此高血脂病人应避免食用,可选择豆沙粽、小

枣粽和八宝粽等。因为糯米升糖指数高,不管是甜粽还是肉粽糖尿

病人都应避免食用。胃肠有病的人也不建议吃粽子,因为粽子不易

消化,尤其吃了油腻之后再吃粽子,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肠胃不适。胃酸过多和胃溃疡的人也应当少吃。另外,中老年人和体弱者不宜

多吃粽子,宜选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

加肉的粽子。

5、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胃肠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

食粽子。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可编辑word模板:中国风端午节手抄报粽子小报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 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 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民间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 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由于地域广 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 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 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 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 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 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 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 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 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 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 划龙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挂艾草与菖蒲: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小报素材

端午节小报素材 端午节小报素材起睡一起闹的女孩我们两个也是从小学一起读到高中的。她是一个小美女,身材也特好,我们吵过,闹过,在一起开心过,虽然她不是太娇小,但是她是一个看见就想保护的那种,她有和我一样的胎记,颜色数目都一样,记得小学的时候,她生病了,我带她去了医院,后来吵架我就说了一句话(那句话太伤人了),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太那个了,到初中我们都是在一个班,一个宿舍,我会跑去和她一起睡,会一起讲悄悄话,我记得那时因为某个人我们两个闹翻了,都是我太爱吃醋了,呵呵,为了一个男生我居然和她闹翻,现在想想也太可笑了,她也有点小脾气,不过生气蛮可爱的!她经常 传统食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 “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

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民间活动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

【电子小报】2019最新整理-端午节小报1A3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粽籺"、 “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当时包 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 《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 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 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 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 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 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 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 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 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 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 浴兰节、诗人节”等。 [1] 端午节是流行于 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 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食粽 民间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 隆重节日。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 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 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 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 粽子和时令鲜果等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之季 度,从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 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 酒。从春秋战国至今,端午节已在民间传承两千多年。端 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 龙船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小报手抄报图片

端午节小报手抄报图片 【篇一:端午节小报手抄报图片】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 《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 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 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 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 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 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 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 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 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 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 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 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 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 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 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 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 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

端午节小报

编辑:何思沁 端午节的名字 有端午节、端五节、 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 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 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 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 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 花语 剑兰:避邪镇灾、性格坚强; 龙船花争先恐后; 文心兰:快乐; 黄百合:快乐、喜庆。 屈原 屈原看破了秦 王的阴谋,冒死进 宫陈述利害,楚怀 王不但不听,反而 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 一到秦国就被囚禁 起来,楚怀王悔恨 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 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 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 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 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 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 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 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 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 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 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 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人们就把 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 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 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 “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 他们。 诗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最新关于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

端午节小报端午节的小报资料大全

端午节小报端午节的小报资料大全 端午节的小报资料大全 端午之艾草传说 民间传说:端午这天鬼怪作乱,最易受害者是13岁以下的孩子,所以节前长辈要给娃娃们做好香包,艾娃娃和各种小动物的头形,里面装上朱砂,五谷草等除邪物品,还有五色线。 端午节这天太阳未出前,母亲就要用雄黄酒给孩子洗印堂,把香包、小鸟等连成串、给娃娃们栓在辫梢上;艾娃娃缝缀在肩头上,百岁牌挂在胸前,百岁绳栓在手腕上,以防五毒伤害。 端午之历史名人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

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 * ,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 * 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于此相关的历史名人有以下三位: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2015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2015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一、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它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三、端午节介绍 中文名: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端午节的食俗习惯 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资料大全 一、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它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保护之用,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三、端午节介绍 中文名: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端午节的食俗习惯 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

端午节小报内容

端午节小报内容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华人夏季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和春节、中秋并列为华人传统三大节日。“端,初也”,也就是“开始”的意思。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而“午”与“五” 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五月五日,月与日同为五,故古也称为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古人也把“午时” 当作“阳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阳”之称。明清时代,北京一带 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或“五月节”。 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愤投汨罗江的中国大诗人屈原说最广为流传。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备受楚怀王重用。此举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诽谤屈原,离间楚王和屈原之间的关系。楚王继 而逐渐疏远屈原,甚至将屈原放逐。 眼见楚国濒临绝境,因谗臣误国,将为秦国所灭,屈原满怀悲愤,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而渔夫们也撑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他们还把粽子、鸡 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丢,希望喂饱鱼虾,不让它们夺食屈原的尸体。 还有人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江里的蛟龙。据说,当时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和脖 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因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便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甚至还在这天到来时,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门上。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 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 年端午节,人们都早早地开始准备粽子。那么粽子在保存注意事项 及哪些人群是不能吃粽子的: 一、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这个传说起源于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屈原面临着亡国之痛,与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岸上的渔夫和百姓 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当时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食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免遭伤害。从此以后,人们为 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龙舟。以此来纪念 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放冰箱保存: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加上红枣、豆沙或者肉,因此在初夏炎热的天气里很容易变质。枣粽子和豆沙粽子放冰箱可保存3—5天, 如果是肉馅,3天内吃完为好。 2、粽子要热透再吃: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徐筠指出,粽子最好不要凉着吃,吃前要彻底加热。一是糯米和粽子馅都是容易变质的食物,加热不充分,很容 易发生食物中毒;二是因为变凉的粽子过油、过黏,更容易引起消化 不良。还有一点要注意,粽子剥开后如有黏丝,则表示粽子可能放 很久不新鲜了,最好别食用。 3、粽子最宜趁热吃: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要来到了,51手抄报为你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资料,请看下文为你准备的端午节手抄报内容与端午节手抄报图片作品。 一、端午节介绍 中文名: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