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

[摘要]邱茂良教授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手法和对“得气”理论的独特见解。首先从针刺的顺序、手法、进针和角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针刺的操作要领;又从“得气”的反应、方法、调节和分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得气”的重要性。

[主题词]名医经验;得气;刺法

邱茂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70春秋,学验甚丰,成果迭出,是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他精于针刺,手法独特,疗效显著。笔者曾就读于邱老博士研究生,深得教诲,略有所悟。本文摘其针刺精要手法,以飨同道。

邱老认为:针刺是艺,深功藏之,指间显术,揣摩在心,研习不辍,乃可精之。毫针纤细,指力为要。临症持针,手如握虎,力系千钧,更要轻巧,灵活运用,疗效乃神。

1针刺手法独特

邱老认为,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刺手法。邱老的针刺手法融合了历代多种复式手法而自成一体。他针刺过程及针刺手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1针刺顺序通常达变

针刺顺序之常是自上而下。例如针刺头部、上肢、下肢穴时,根据《内经》先阳后阴的原则,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其针刺顺序先头部、次上肢、后下肢。

针刺顺序之变一是根据病情治疗和针刺目的之需要,二是根据气机变化及病情变化之趋势,灵活调整。例如治疗气虚下陷者,则自下而上针刺,以诱升清阳之气;治疗气机上逆病证,则自上而下针刺,以引导气机下降而起降逆之功;凡疾病自下而上发展的,则应先刺其下穴,后刺其上穴;凡疾病自上而下发展的,则应先刺上穴,后刺其下穴。

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1-针灸补泻手法 附表2-艾灸使用 附 表 3-电 针仪使用 波形 机理 功用 类型 补泻名称 操作 提 插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为泻法。 捻 转 补 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平补 平泻 补泻 针下得气后,施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开阖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迅速用棉球按压针孔,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 疾徐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快速出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缓慢出针为泻法 迎随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迎着经脉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 补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吸气的时候进针,为补法 泻法 针下得气后,患者呼气的时候出针,为泻法 分类 灸型 类型 功用 艾炷灸 直接灸 无瘢痕灸 虚寒性疾患 瘢痕灸 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间接灸 隔姜灸 因寒而致呕吐,腹痛,风寒鼻痛等 隔蒜灸 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瘰疬,肺痨及痈疡肿毒初期。 隔盐灸 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隔附子饼灸 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敛。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慢性病 雀啄灸 急性病 回旋灸 急性病 实按灸 太乙神针 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 雷火神针 温和灸 温灸器灸 灯火灸 适于各科病证治疗。 天灸 白芥子灸 痰饮咳喘,胸肋疼痛,反胃呕吐,中风失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损伤等 蒜泥灸 捣敷足心,治霍乱转筋、泄泻暴痢、鼻血不止;敷内关治疟。 斑蝥灸 银屑病、头痛、周围性面瘫、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小儿咳喘、痛经等疗效更务确切。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适应证】 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 1、毫针刺法 【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

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 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

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放血疗法操作流程

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 瘀症和寒症,痹者,萎症,腰病,坐骨神经痛、头痛、眼痛、血栓,青少年痤疮,银屑病,湿疹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疗 目的 用针具刺破特定部位或穴位放血,以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促邪外出 操作程序 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器具准备 选择体位和放血部位 消毒铺巾 施术

术后护理 操作方法 1.先将针具煮沸消毒,然后操作者的双手和患者的放血部位进行常规消毒。 2.临床常用的放血方法有刺络法和划割法两种。 (1)刺络法:该法又分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点刺有速刺(对准放血处,迅速刺入1.5~3毫米,然后迅速退出,放出少量血液或粘液。该法运用较多,大多数部位都宜采用)、缓刺(缓慢的刺入静脉1~2毫米,缓慢地退出,放出少量血液,适用于腘窝、肘窝、头面部放血)之分;挑刺是针刺入皮肤或静脉后,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或静脉放出血液或粘液,适用于胸、背、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丛刺是用集束针在一定的部位作叩刺,刺数多、刺入浅,以有血珠渗出为度,适用于扭挫伤、脱发、皮肤病等。同时还经常配合拔罐疗法。 (2)划割法:多采用小眉刀等刀具,持刀法以操作方便为宜,使刀身与划割部位大致垂直,然后进刀划割。适用于口腔内膜、耳背静脉等处的放血。 3.在用右手刺络或划割放血的同时,另一手作提、捏、推、按等辅助动作,以配合放血。 禁忌症

1.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晕血者,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2.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 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2.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割血管时,宜划破即可,切不可割断血管。 4. 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要采取压迫止血。 5. 如本疗法仅为对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针刺运动疗法 一定义 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 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 二原理 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三优点 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绝对静止体位的治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 四治疗方法 1 针刺疗法 (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道和经络辨证取穴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

1)取穴依据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①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如左腕关节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②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对应不仅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范围。 ③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是指上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者下肢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如在右侧手三里处疼痛,可取左侧足三里。 ④前后对应:针对躯体前(后)侧患位,可选其后(前)侧相应部位的腧穴治疗,用之多效。如:治疗急慢性腰痛,在腹部相对应的位置选穴,常可收显效。 2)取穴方法为了不妨碍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根据取穴依据,我们在远离病变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其方法有四种:本经对应取穴,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黄帝内经》对针刺补泻问题非常重视,并有较详尽的论述。本文就其基本内容归纳如下,以期对当今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1制定针刺补泻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日:“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 虚之。”又曰:“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曰:“盛 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补虚 泻实是《黄帝内经》针灸治疗原则。虚实补泻要妙,以九针针具最为理想,补泻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针刺手法来解决。《黄帝内经》制定的针刺补泻原则,为后世针灸医学家 所竭力遵循。 2创立多种补泻手法 2. 1迎随补泻 《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终始》也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指出迎着经气循 行的方向而针刺,是泻法,顺着经气循行的方向而针刺,是补法。 2. 2徐疾补泻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说:“虚 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是以进针、出针 过程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慢进针而快出针,为补法;快进针而慢出针,为泻法。 2. 3呼吸补泻 《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吸则内针,无令气怜;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 针一,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名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呼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 命曰补。”这是在进针出针时配合患者呼吸来区分补泻。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为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 2. 4提插补泻 《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 而迎之……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灵枢》中没有出现“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说“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 这就是说泻法以向外提引为主,补法以向内按纳为主。 2. 5捻转补泻 《灵枢·官能》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 这是以针的捻转方法不同来区分补法和泻法。泻法用力较重,捻转幅度大,频率快,补法用力较轻,捻转幅度小,频率慢。 2. 6开阖补泻 《灵枢·官能》云:“泻必……摇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气下而疾出之,推 其皮,盖其补门,真气乃存。”《灵枢·终始》又曰:“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清, 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清,无使邪气得入。”是说出针后 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后摇大针孔或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2. 7导气补泻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导气补泻又称导气法,是慢进针,慢出针,以导引逆乱的经气,使其 恢复正常。这种补和泻,手法轻巧无形,其月的在于调和精气。因为这类病证,并不属

针刺疗法操作注意事项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 注意事项 1、治疗室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定期进行通风和空气消毒。 2、针刺用的毫针,药经高压蒸汽灭菌或煮沸消毒方可使用。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3、针刺前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选择合理的体位,注意保暖。 4、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针刺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 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防止将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发生意外。 6、患者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过强刺激,尽量采用卧位。 7、对胸胁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8、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络的腧穴,紧张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9、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及有出血倾向、高度水肿者,不宜针刺。

针刺意外的处理 1.晕针指针刺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晕厥现象。 处理:立即出针,使患者平卧,头稍低,给饮热茶,闭目休息,即可恢复。重症用指掐或针刺入中、足三里、内关、灸百会、气海,也可以向鼻内吹少许通关散,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弯针指针身在患者体内发生弯曲。 处理:轻度弯针,可按一般起针法将针拔出,若弯曲的角度较大,可轻轻地摇动针体,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退出,若弯曲时由患者的体位异动所致,则要先矫正体位,再行起针。 3.滞针指针体在体内一时性的捻转不动,而且有进退不得的现象。 处理:嘱患者放松肌肉并稍留片刻,轻弹针柄,或按摩穴位四周,或在滞针附近针刺1~2针,以解除肌肉痉挛,然后起针,若滞针是由于同一方向捻转过度所致,则应向相反方向捻转,再进行起针。 4.折针指针在体内发生折断的现象。 处理:保持镇静,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如折断处尚有部分在皮肤外,可用止血钳取出。若微露出皮肤表面,可用手按压四周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外,再用止血钳取出,若用上述方法取针无效,应采用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多因刺伤血管所致。 处理:轻者可用无菌棉签按压针孔即可,重者应立即按压并冷敷加压止血,必要时注射止血药。 6.气胸针刺胸背部穴位过深,刺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引起外伤性气胸。 处理:可让患者取半卧位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并速做抽气等处理,不要时给于抗感染治疗。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头皮针 【概述】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读针灸医籍对得气的认识

试谈针灸医籍关于得气的认识 吴群;指导老师:王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号:1235121084) 按传统中医学理论,得气是指针刺穴位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即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 (包括提插、捻转、循、弹、刮、摇、飞、震颤等)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气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气至概念包括了上述得气与补泻气调两个方面,气至乃指“谷气至”,是针刺得气后,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以达到经气调和的过程。《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强调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得气也是判定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治疗效应的依据。 1 什么是得气 1.1针刺后患者的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相应地出现酸、麻、重、胀等反应,有时也出现热、凉、痒、痛、蚁行、抽搐、放射等感觉,或沿着一定的经络循行方向和部位出现传导扩散现象。 1.2医生的手下感患者得气的同时,医生手下也有相应的一种特殊感觉,即医生的施针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滞涩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医生施针手亦感到针下空送、虚滑。正如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1.3脉象变化医者可通过针刺前后患者脉象的变化来测知气至的临床效果。《灵枢·终始》云:“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又云”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均可以看出《灵枢》非常强调通过脉象的变化以测知针下谷气是否到来。在施行补法后,正气充实,脉象变得较前有力;施行泻法后,邪气被排除,脉象转为缓和,这些征象均说明谷气已至,乃可去针,这时病人症状未必有明显改善,但通过补泻手法,经气已调,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就会通过补虚泻实而得到恢复,这主要是由于气至

激痛点针刺疗法操

激痛点理论认为,每一块肌肉中的激痛点均可产生特征性疼痛与感传痛。通平滑式触诊,钳捏式触诊及深部触诊方法,系统地检查,可以准确地定位激痛点。针刺时,在固定激痛点的基础上,使用较粗的针具,顺着肌纤维方向进行快速提插。可以快速、彻底地灭活激痛点。针刺后在辅以全方位的关节肌肉运动,及冷喷或热敷等措施,一般—3次即可灭活激痛点,解除疼痛。 激痛点与传统针灸中的阿是穴十分相似,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它与传统腧穴的解剖位置、针感、主治功能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重叠性;在治疗疼痛方面,这种西方激痛点针刺疗法较传统针刺疗法更好。根据有关激痛点针刺专著中提及的针刺要点进行了初步总结与归纳,并将之与传统针法进行了初步比较。这或许会对丰富传统针刺手法,将近一步提高临床针灸疗效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 针刺部位及其定位方法 刺激部位的选择无疑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传统针灸以刺激穴位为主,穴位的位置大多是有一定的定位标准,是固定不变的,而激痛点的位置却因人,因病而异。 激痛点是指按压时局部出现的敏感痛点,甚至可引起远端疼痛,有时还可以产生感传性植物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根据其形成部位的不同,可区分为肌筋膜性、肌腱性、皮肤性、韧带性或骨膜性激痛点等。它的产生常与肌筋膜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及内脏性疼痛有关。它是激痛点针刺疗法的主要刺激部位。激痛点常位于肌腹中央、肌肉肌腱交界处、以及肌肉附着于骨骼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产生独具特征性的疼痛与感传痛。正因为如此,医生可以通过病人对疼痛部位的描述,推断激痛点可能的位置。医师主要通过触诊,再辅以检查时病人对于疼痛的感受,以及检查时肉眼观察到的局部抽搐反应可确定其部位。检查时,先轻轻地触诊肌肉中的硬结,然后仔细寻找硬结中剧烈的点状压痛,该压痛点即激痛点。 根据其激痛点所处位置的不同,触诊定位方法主要有3种;即平滑式触诊、钳捏式触诊与深部触诊。 平滑式触诊,即以手指来回推动检查区的肌肉组织,以便仔细地寻找其中的条索状物或硬结。硬结直径一般为1—4cm,其大小主要与激痛点的活动性有关。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浅表的肌肉,如斜方肌、股直肌、掌长肌等。 钳捏式触诊,即在拇指与其它手指之间牢牢地钳捏住检查部位的肌肉组织,以前后推动的方式寻找其中的硬结。当确认这一硬结后,沿着其长度可定位出小结及其最大的压痛点,亦即激痛点。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身体体表游离缘肌肉中激痛点的定位。如大圆肌、胸大肌外侧缘、肱三肌中的激痛点。 当平滑式触诊及钳捏式触诊无法触及激痛点时,便需要采用深部触诊法。即;将手指放在检查区的皮肤表面,然后朝特定方向施加压力,当引起局部性的压痛,与患部感觉到的疼痛一致,并伴有相关的运动障碍时,它便可能是位于深部的激痛点。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体内深层肌肉如腰大肌、腰方肌等激痛点的定位。 对于激痛点的确认也有一定的临床标准,即(1)可触摸的硬结,通常位于肌纤维中央。 (2)硬结上有剧烈的压痛小点。(3)按压小点会在再出现患者的疼痛及感传痛等症状。(4) 关节的完全牵拉活动范围因疼痛受限。

独特的针刺疗法——赤医针疗法的穴位选取、进针方法及注意事项

独特的针刺疗法——赤医针疗法的穴位选取、进针方法及注 意事项 导读:赤医针疗法是在祖传针刺治疗疔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它是用粗针在背部中线的一定穴位上,皮下行针,直接刺激督脉做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这种疗法取穴很少,疗效迅速可靠,治疗范围较广,操作简易便行。可应用于治疗疔、疮、痈、疖、急性乳腺炎、腮腺炎、牛皮癣、湿疹、偏瘫、急性风湿痛、胃病、神经官能症等二十余种疾病。针具用不锈合金钢丝制成钉形样针,针尖不宜太锐,常用以下几种规格:第一种:针长2寸5分,直径1.2毫米,用于赤医穴。第二种:针长2寸,直径1.0毫米,用于背部穴位。第三种:针长4寸5分,直径0.6毫米,用于新环跳、肩三针。第四种:针长2寸5分,直径0.6毫米,用于踝边穴。第五种:5分毫针用于屏尖穴;3寸毫针用于后合谷穴。穴位及针法赤医穴(主穴):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上缘。针法:患者取端坐姿势,两前臂交叉放于胸前,头尽量下低,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拉紧。操作者一手食指固定棘突上缘,一手持针,针尖向下成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将针柄压低,贴近皮肤,使针尖沿皮下缓缓刺入 1.5~ 2.0寸,一般留针20~40分钟。赤医针取穴体位与持针法

备穴颈7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上缘。胸2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上缘。胸3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上缘。胸5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上缘。胸8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上缘。胸12穴: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上缘。腰1穴: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上缘。腰4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上缘。骶3穴:位于第三骶椎上缘。针法:以上九穴与赤医穴相同。备穴示意图 屏尖穴:位于耳屏的两个突尖上。针法:用5分毫针分别刺入耳屏两突尖,深达软骨膜。留针10~15分钟。后合谷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基底部。后合谷穴示意图 针法:快速进针,直刺1~1.5寸,有针感后,退至皮下,然后沿第二掌骨桡侧缘,刺向掌指关节。留针10~15分钟。踝边穴:外踝下缘。踝边穴示意图 针法:取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曲,踝关节内收。操作者于外踝尖下缘处,快速进针,向上内斜刺1~1.5寸。用捻转手法,中、强刺激,使针感向上传至膝、腰、胸、颈、头,向下传至足趾即可,不留针。每周一次。新环跳穴:位于尾骨尖旁开3寸处。新环跳穴示意图 针法:取俯卧位,快速进针,深到3~4寸,使针感传至足部,中、强刺激,提插捻转,不留针。每日一次。。肩三针:取穴、针法同新针。疗程:急性病每天一次,连针三天后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慢性病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注意事项1.应用赤医针治疗,虽不易发生晕针现象,但针具

常用针刺补泻法

常用针刺补泻法 一、概述 《内经》说:"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可见,针刺补泻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也是针刺治病的关键。 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有徐疾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和热补凉泻法等八种,它们由针刺的基本手法结合其他方法组合而成。根据其手法简繁不同的特点,可将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基本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综合补泻手法)两类。 下面重点讲授常用针刺补泻法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二、单式补泻手法 名称概念操作要点 徐疾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进针、出 针的快慢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 法。 补法--徐徐进针,插针;疾速退针,出针(或结合少捻 转)。 泻法--疾速进针,插针;徐徐退针,出针(或结合多捻 转)。 提插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上提、下 插着重点不同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 刺手法。 补法--紧按(重插)轻提(结合先浅后深)。 泻法--紧提(重提)轻插(结合先深后浅)。 捻转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大指和食指末节的 指腹部来回转针,从掌握毫针左转(拇 指向前捻针)或右转(拇指向后捻针)、 角度大小、用力轻重、速度快慢的着重 点不同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左转为主,捻转角度小, 用力较轻,频率慢。 泻法--右转为主,捻转角度大, 用力较重,频率快。 迎随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掌握毫针的针尖方 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来区分补 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针尖顺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泻法--针尖逆经脉循行方向而刺。 呼吸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配合患者的呼吸来 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补法:针的进出与气的出入正好相反;泻法:针的进 出与气的出入完全一致。) 开阖补泻针刺补泻过程中,以出针当时按不按针 孔来区分补法或泻法的针刺手法。 补法--出针后按揉针孔。 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出血)。 平补平泻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既可出针。 三、复式补泻手法

针刺疗法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针刺疗法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 姓名:专业:分数: 项目考核内容分值评分要求得分 1. 核对医嘱,治疗卡,床号,姓 3 一项未核对或核对不准确 名。 扣2 分,扣完为止。 评分 2. 评估患者病情及意识状态, 5 一项未评分扣 1 分,扣完为 10 分 体质及自理能力,合作程度;止。 扎针部位皮肤有无疤痕,感 染,破溃出血,炎症,有无恐 惧焦虑及对疾病与针刺疗法 的认识程度。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 分,扣 3. 评估环境环境整洁,舒适, 2 安静,安全,光线充足,避风。完为止。 1. 预期目标各种急、慢行疾病 2 回答不正确全扣,不完整酌症状解除或缓解。 情扣1-1.5 分。 2. 准备 计划 4 (1)医生自身准备:衣.帽. 前5 项不到位每项扣 1 分, 鞋.口罩穿戴整洁,修剪 15 分未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 指甲,洗手。 扣2 分,扣完为止。 (2)用物准备:治疗盘,毫缺一项扣 1 分,扣完为止。 7 针盒及毫针,无菌持物 钳,棉签,弯盘,皮肤 消毒剂。必要时备浴巾, 屏风。 (3)患者准备:解除紧张情一项不合要求扣 1 分,扣完 2 绪,进食进饮,排空大为止。 小便。 一项不合要求扣 1 分,未与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 5 医嘱,治疗卡,床头卡,床号,患者解释交流全扣,解释不 姓名,做好解释工作。 到位酌情扣1-4 分。 一项不合要求扣 2 分,扣完2.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注意保 3 实施暖,按针刺部位取合适体位。为止。 一项不合要求扣 4 分,选穴 60 分3.取穴位,并拇指按压穴位后, 6 询问患者感觉。不正确全扣,扣完为止。 一项不合要求扣 2 分,未检4.消毒进针部位,选取合适的毫8 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查毫针或检查不到位及违

针刺手法大总结!

针刺手法大总结! 展开全文 导读: 由单式到复式,由简单到复杂。针刺补泻手法虽各有不同,但其理论基础都是遵循着《内经》补虚、泻实的基本历代针灸医家,对针刺补泻手法,都一直视为针灸临床治疗中重要问题。《内经》就曾提出了“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开阖补泻“、“呼吸补泻“等多种补泻方法。以后历代不少针灸家,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发展,提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烧山火、透天凉”等针刺手法。法则。 关于针刺补泻手法及其理论的阐述报道很多,都各有其意义。本文仅就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1治神和守神(一)治神 (素问.宝命全形篇)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篇》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神的意义,从广义来说可多方面理解,从针刺治疗补泻手法来说主要是: 1.了解掌握病人的思想状态和心理活动; 2.明确病人的五胜、六腑病机变化; 3.认真观察病证的虚实盛衰。在全面了解掌握这些情况的前题之下,应补则补、应泻则泻,运用与病证适应的针刺手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不然则会犯“虚虚实实”泻不足而补有余之戒 (二)守神 守神,是对针灸医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如“必一其神”、“令志在针”、“谨守病机”等。要求细心体察病人,观察体会针下的微细感觉得气情况,做到因人、因病、因穴、因针下得气感的不同,而进行辨证施治,这正是“守神”。 2针刺手法针刺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进针法、补泻法、辅助手法三部分。三者虽各有不同,却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进针法 进针,是指针刺入皮下和进入到一定的深度而言。可采用刺、插、提、捻、旋各种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一、二种或二、三种方法综合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