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进展

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进展
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进展

中国冠心病抗栓研究进展

由我国心血管专家发起的,基于我国冠心病人群的多项抗栓临床研究均进展顺利或已取得较好的结果,本文对此作一简要概述。

由笔者牵头负责的I LOVE IT 2研究双联抗血小板(DAPT)亚组5年结果于2018年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期间发布,提示针对稳定性冠心病和低危ACS植入涂层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接受6个月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12个月DAPT,这一结果为不能耐受长期DAPT的缺血中低危冠心病(尤其是出血高危)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短疗程DAPT策略。该项研究的18个月结果发表于2016年Circulation介入分册,继2017年被ESC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引用后,于2018年再次被ESC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所引用。

目前在研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慢病防治专项-冠心病血栓事件预测与优化干预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1301300)由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阜外医院、北医三院、重庆新桥医院、广东心血管病研究所等协作进行,下面就该专项系列研究的进展情况做一简单介绍。

分题一“中国冠心病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OPT-

CAD研究),针对解决临床实践中血栓和出血风险“预测难”的问题,在12.5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已入选14032例患者的基础上,拟通过进一步扩大样本队列获取中国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的大数据,寻找中国冠心病患者群血栓和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简便易用的血栓和出血风险评分系统以及DAPT疗程的评分工具。该研究于2017年1月开始入选病例,目前冠心病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注册数据库已入选1.4万例受试者(完成率已超过原计划),总计达2.8万余例,并已开始进行2年期随访。基于冠心病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数据库,项目组开发了适用于中国冠心病患者的缺血风险预测模型:OPT-CAD评分模型,采用10个临床常规指标进行风险评分,可预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缺血事件风险,适用于接受PCI或非PCI的人群,其准确率优于经典的GRACE评分。该项研究部分结果已发表于Cardiovasc Ther杂志(2018.36(5):e12441. )。

分题二“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拟通过建立我国最大样本的支架内血栓病例队列,构建我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的预警评分系统,从临床、抗血小板药物、器械、操作等层面提出其防治的关键技术,并分析支架内血栓的OCT 影像学特征,探讨支架内血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本课题2017年5月开始入选病例,网络数据库平台已开发完成,600例回顾性研究的病例已经全部收集结束,目前正在继续入选前瞻性支架血栓患者。

分题三“冠心病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分题四“高危人群个体化抗栓治疗策略研究”,针对老年、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合并口服抗凝药等血栓和出血高危的特殊患者,开展药动学、药效学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索优化的抗栓治疗方案。本课题包括五个子课题:①高危缺血冠心病患者优化抗栓策略研究(Twilight 研究),为2015年启动的全球跨国、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是对PCI术后替格瑞洛长期单药治疗的探索,入选约9000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高危缺血患者,比较3个月DAPT后替格瑞洛单药治疗与常规DAP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有患者先在PCI术后接受开放标签的低剂量阿司匹林(100mg qd)加替格瑞洛(90 mg bid)治疗3个月,之后随机分组,一组继续替格瑞洛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DAPT,另一组采用替格瑞洛90 mg bid单药治疗12个月。笔者担任中国区主要研究者,共27家中国中心参加,最终入选了随机化患者1028例,占全球病例总数的13%,结果将于2019年下半年发布。②行PCI的缺血、出血双高危ACS 患者DAPT 1年后优化抗血小板治疗研究(EA-outcome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标准DAPT疗程结束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缺血及出血的风险。超过120余家医院参研,计划入选7700例患者,目前已入选1653例。③替格瑞洛改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支架术后临床预后的可行性研究(DM & CAD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可行性研究,入选300例不稳定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比较两种双联抗血小板(氯吡格雷+阿司匹林vs 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

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入选工作即将结束。④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OPT-CKD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研究。入选60例合并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比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其主要结果已发表于Br J Clin Pharmaco (2018;84(1):88-96)。⑤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优化抗栓策略研究(COACH-AF PCI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临床研究,研究计划入组1120例因非瓣膜性房颤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随机分成4 组,分别接受4 种不同抗栓方案治疗并比较各方案的疗效、安全性和效价比。目前全国已启动研究中心16家,正在积极入选过程中。

分题五“基于动态风险评价的个体化抗栓治疗研究”,研究旨在开发示范性抗栓治疗网络数据平台和智能终端APP,创建基于动态风险评价的长期抗栓管理新模式,并通过大样本队列研究进行推广、验证。本研究预计入选10000例患者并随访2年,完成数据平台及智能终端APP开发测试,目前已完成6620余例。

上述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获取中国人群的大数据和循证证据,在我国创建完整的抗栓优化的诊、防、治体系和示范平台,为需要抗栓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已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相信通过我们脚踏实地、坚定执着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合作,未来中国心血管领域必将涌现出一

批高品质的临床医学研究成果,不断破解我们在临床防治中面临的难题,早日迎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

冠心病治疗进展

冠心病治疗进展 标签:冠心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进展 现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下面分别介绍这两方面的治疗进展。 1药物治疗进展 1.1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的关键,但抗血小板药物在人群的作用有很大的多样性,部分患者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不能达到足够的血小板抑制程度,被称作“阿司匹林或氯吡咯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lopidogrel non-responsiveness)[1],因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一直是研究的重点。TRITON - TIMI -38[2]研究在ACC2008年会上揭晓。结果表明,Prasugrel可使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降低52%。这表明Prasugrel是一种比氯吡格雷作用更快更强的血小板抑制剂。但Prasugrel虽可减少缺血事件,却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尤其对于年龄≥75岁,体重≥60 kg,有卒中或TIA(短暂性缺血发作)病史的患者。在应用Prasugrel减少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同时要衡量其较高的出血风险。 DISPERSE2研究检验了口服的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AZD6140在非ST段抬高型ACS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发现AZD6140有较氯吡咯雷更强的抑制血小板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安全性和耐受方面,AZD6140显示出与氯吡咯雷相似的出血风险,并且有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另外在研究中发现,AZD6140组有更多的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动过缓,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予以重视。 SCH 530348是口服的蛋白酶受体激动剂。该药在二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其亚组分析可以在目前标准的抗血小板方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基础上使PCI术后患者进一步获益。研究该药物有效性的三期临床试验TRACER及TRA-2P-TIMI50试验正在进行中。另外,处于研发节段的新的p2y12受体拮抗剂BX667及BX048在体外试验中也显示出很好的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发布于ACC2008的On-TIME2[3]试验(Ongoing Tirofiba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Evaluation 2 trial)是關于院外接诊时即开始应用高剂量的替罗非斑治疗能否改善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患者PCI术后1小时ST段回落﹥3 mm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4.3% Vs 36.6%,P=0.026),而且替罗非班组患者PCI术后30天时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6.0% vs. 33.3%,P=0.013),同时替罗非班并没有增加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2.9% vs.4.0%, P=0.363)。表明对于拟行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尽早应用高剂量替罗非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会增加出血事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_王中平

第18卷 第3期2010年 9月 四川解剖学杂志 SICHUAN JOURNAL OF ANAT OMY Vol.18 No.3 September 2010 d oi:10.3969/j.issn.1005-1457.2010.015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王中平1 刘 凡2 王 玲1 杨雅娟1 1(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邯郸056002)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邯郸056002)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或(和)T G水平升高,近年研究认识到血浆中H 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异常。我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以高T G、低HD L血症为主。冠心病发病与血中L DL-C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随着LD 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T C相似。血清T 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 血清HD 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成负相关。 【关键词】 血脂代谢;血脂异常;冠心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1457(2010)03-45-04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Dyslipidemi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 ang Zhongping1 Liu Fan2 Wang Ling1 Yang Yajuan1 1(Hebei Hand an F ir st H ospita l,H an dan056002,Ch ina) 2(Dep artment o f Interna Med icine,The Secon d A f f iliated Hospita l o f H ebei Medical University,Hand an056002,China) 【Abstract】 Co ro nar y hear t disease is the cause o f death in Chine se populatio n.A bno rmal lipid metabo lism is the main pathog ene sis o f co ro na ry ar tery disease,hy per lipidemia caused by the mechanism of athero sclero sis is the re search fo-cus.L ipid diso rders usually refers to the plasma cholesterol or(and)T G level increa sed.Recent studies have reco gnized tha t low er plasma HDL-C is also a blood lipid abnormality.T y pe of lipid me tabo lism in Chine se po pula tion is hig h T G, low H DL hy pe rlipidemia.Coro na ry hear t disease and blo od levels o f L DL-C w as positively cor rela ted.Ho weve r,co ro-nary hea rt disease and H DL-C levels we re neg atively co rrelated.With the increase in L DL-C levels,ischemic heart dis-ease relative risk and abso lute risk o f an upwa rd t rend a nd the deg ree increase.W ith the light to modera te lev els o f ser-um T G gr ammar,Chinese People hav e increased risk of co ro na ry hea rt disease.Se rum H DL-C levels w ere neg atively co rr elated with co ro nary heart disease. 【Key words】 Lipid me tabo lism;Dyslipidemia;Cor onary hear t disea se(CH D);Research prog ress 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已证实,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本文复习近期国内外文献,对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的关系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血脂与血脂代谢 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脂类物质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 ly ceride,TG)、磷脂和游离 作者简介:王中平,主治医师,E-mail:w zp75624@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脂肪酸(FFA)。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成脂蛋白(LP)后,才能溶于血浆进行血脂的转运和代谢。 LP采用超速离心电泳的方法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 micro 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 w den-sity lipo pro tein,VL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 tein,I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 h den-sity lipoprotein,H DL),此外,还有一种脂蛋白称为脂蛋白(a)[liporo tein(a),LP(a)]。Lp(a)是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类特殊的脂蛋白。Lp(a)的脂质成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完整版)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报道,我国居民冠心病现患人数约1100万,且死亡率继续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17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例数为753142例。近年来,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不断开展,相应的指南和推荐也不断更新。现将2018年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主要新进展总结如下。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心源性休克的新策略 1.新诊治策略成为了标准 在血管入路选择方面,RIFFLE ACS、STEMI RADIAL、MATRIX 以及RIVAL研究亚组分析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患者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此外,RIFFLE ACS和RIVAL研究亚组显示,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STEMI的死亡率。是否经桡动脉入路适合所有的STEMI病例?其实不然。再灌注的时间是STEMI治疗的关键,导管的直径也影响血管

入路的选择。在心源性休克、动静脉瘘、老年患者等情况下,经股动脉入路是更好的选择。 在支架选择方面,第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远期血栓发生率增加;第二代DES比金属裸支架(BMS)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生物可吸收支架(BRS)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2018年DES成为直接PCI的标准选择。 抗血小板药物P2Y12拮抗剂的应用,ATLANTIC研究发现,早期使用P2Y12拮抗剂获益更大。TRITON STEMI和PLATO STEMI研究结果建议使用强效的P2Y12拮抗剂。PEGASUS研究建议在特定患者延长 P2Y12拮抗剂的使用时间。 2.新诊治策略改变了标准 血栓抽吸的应用:既往共识推荐在直接PCI时常规进行血栓抽吸。2008年发表的TAPAS试验结果显示,PCI术中进行常规血栓抽吸可改善STEMI患者的再灌注;而2013发表的TASTE试验结果显示,常规血栓抽吸并没有降低患者30天或1年死亡率;2015年发表的TOTAL试验结果显示,血栓抽吸术并没有减少180天内发生死亡、再发栓塞、心源性休

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陈纪言 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冠心病低发区。根据MONICA研究资料表明,在26个被监测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除日本外属最低。但是,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并不容乐观。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我国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冠心病人也逐年增多。在一些城市已成为常见病。所以,在我国积极进行冠心病的预防,掌握冠心病的现代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 一. 冠心病的诊断 冠心病是我国误诊率最高的疾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冠心病误诊率高达30~40%,部分基层医院误诊率高达50%,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与此同时,不少的冠心病人被漏诊。 (一). 我国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高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可操作性冠心病诊断指引。 2.概念模糊不清,如“隐性冠心病”、“早期冠心病”等。 3.臆测性诊断,仅根据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仅根据患者胸闷症状、或根 据病人出现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等,就轻率的诊断为冠心病。 4.对负荷实验重视不够,临床应用不够普及,每年进行负荷实验例数不多,却 有大量病人诊断为冠心病。 5.放射核素心肌扫描假阳性率较国外资料高,需总结经验。 6.冠脉造影普及率低。 (二). 冠心病诊断应根据: 1.详细病史询问; 2.心脏负荷实验; 3.危险因素分析; 4.临床综合分析判断。 5.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进行冠心病诊断时应强调综合分析,如活动平板运动实验对拟诊为心绞痛者,其特异性为70~75%,敏感性为85~90%。但如果结合病史,患者为典型心绞痛者,运动实验特异性高达90%;而不典型心绞痛者,特异性仅为50%。绝经前女性活动平板假阳性率高,可达60~70%,应予重视。 (三). 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高质量的影象可清楚分辨小致 1.0mm的血管。由于冠脉造影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性高,并发症低,不但使诊断明确,且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冠心病患者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7T15:26:27.7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3期作者:穆宝玺刘爱莲[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 (山东省平度市第三人民医院内二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冠心病患者使用西药与中药治疗的效果,其中中药治疗主要是用汤剂治疗,而西药主要为他汀类药物,具体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05-01 1.前言 在冠状动脉中,继发性血栓与易损粥样的斑块破裂是冠脉综合征发生主要机制。经过临床试验与研究指出,中药与他汀类药物有着血浆胆固醇降低作用,在血管平滑肌的细胞增殖、抗炎性的反应与板块稳定促进有着显著作用。 2.中医治疗 2.1 心血瘀阻型患者治疗 心气虚无法促进血液运行,如果患者气滞血瘀或是肝气郁滞,会致使心脉痹阻,继而引起疼痛感。在进行心血瘀阻症状时,主要目的就是通络止痛与活血化瘀。靳光荣应用自拟益气通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进行治疗以后,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并且研究结果得出这种方式主要是经抗血小板的聚集,加大冠脉的血流量,对患者心绞痛的症状进行缓解。许继艳[1]等人应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80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0.00%,并且这种药物可以将患者血液粘稠度降低,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姚鹏等人自拟活血化瘀通心活络汤对1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持续治疗4个星期,治疗后患者血脂、临床症状、血液的流变学与心电图等都有显著改善,证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降低血脂,对心肌缺氧和缺血状态进行改善。 2.2 气阴两虚型患者治疗 心血失荣、肾气自半、肾阴亏虚与精血渐衰等均会引发心脉痹阻证状,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养心安神与益气养阴。杨清华等等应用养心通脉方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间是4个周,研究结果表示养心通脉方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王瑷萍[2]等人应用自拟益气养阴方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所选患者有45例,治疗总有效率超过70%,证明应用益气养阴法,可以对患者心绞痛的发作进行缓解,并且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顾颖敏则应用益气养阴生脉散治疗冠心病患者,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对冠心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 寒凝心脉型治疗 阴寒之邪乘虚侵袭、素体阳虚、胸阳不足、寒凝气滞、痹阻胸阳,都会引起胸痹,继而发展成寒凝心脉型疾病,治疗目的就是通阳宣痹与祛寒活血。罗水泉[3]应用通痹温阳逐瘀汤对9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86%,心电图的疗效有效率高达80%,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在活血通瘀、温阳散寒方有着较好的效果,可以对心绞痛进行缓解。王秀梅等人应用通阳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4%,心电图疗效的有效率为67%,可见,这种治疗方法效果较为显著,可推广。 3.他汀类的药物治疗 3.1 他汀类的药物抗炎主要机制研究 就目前而言,国外很多他汀类药物大规模的实验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有着多向性的抗炎作用。TARA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每天使用40毫克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持续资料六个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病变活跃的积分,同时能够降低患者红细胞的沉降率水平与血清水平。陈懿[4]等人研究中,应用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能够将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溶性P-的选择素水平降低,并且可以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进行下调。另外,辛伐他汀能够降低促炎性因子的水平与血清IL-6、TNF-α、CRP水平,防止炎性反应损害到患者血管壁。斑块的不稳定、冠脉斑块的进展均和血管壁扩展重塑有一定的关系,REVERSAL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了冠心病伴肥胖的危险因素,并且都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通过药物治疗后可以降低患者血脂水平,降低CRP与LDL-C的水平,防止斑块发展,使得冠心病病理过程受到影响。 3.2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的作用 不稳定性斑块破裂预防与斑块是冠状动脉病症发病率与死亡率降低主要因素,而T淋巴细胞与斑块内的巨噬细胞含量是导致斑块发生破裂的关键性因素,一旦斑块发生破裂,会引发急性的冠脉事件。相关研究中指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将斑块体积作用降低,只是效果不够明显,其在斑块稳定代谢过程之中有着重要地位。通常他汀类药物是在减轻巨噬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前提下,对平滑肌的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MMPs进行抑制,将斑块中炎性反应减弱。此外,子啊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脂核中的脂质,提高斑块的机械稳定性,加大胶原含量与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对纤维冒进行稳定。黄涛[5]等人应用动物进行研究,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中膜与内膜中的巨噬细胞,加大胶原的面积,保证斑块的稳定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中医与西医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中医旨在针对患者病因进行治疗,改善患者各项症状。而西医中他汀类药物主要目的是保证斑块稳定性与抗炎,以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应用前景比较广。 【参考文献】 [1]许继艳,常秀武,丁瑞峰.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13(3):111-113. [2]王瑷萍.益气活血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484-486. [3]罗水泉.益气活血通痹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68-1369.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

非阻塞性冠心病治疗进展 发表者:陈文强 310人已访问 近一个多世纪来,人们已经接受这个概念:心外膜血管的阻塞性病变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1974年,Gould KL和Lipscomb K研究发现,当冠状动脉直径狭窄>80%时,血流量才会显著下降,而预先使用小动脉扩张剂使冠脉血流量增大4~5倍后再行结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时血流量已显著下降。这一实验产生了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概念,并迅速转化为临床概念: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85%为临界狭窄,而后者又很快演绎为成缺血性狭窄的概念。因此,近40年来,临床心脏病学家们形成共识: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才可诊断为冠心病,≥85%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可引起心肌缺血,因此应进行介入治疗。然而,随着介入性冠状动脉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普及,人们发现,许多有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冠脉的非阻塞性病变,即非阻塞性冠心病(CAD)。一、非阻塞性冠心病的概念 所谓的非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1%~49%为非阻塞性冠心病,而 1支或多支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阻塞性冠心病。研究者收集了美国退伍军人CART项目中的冠心病数据,该项目包含了冠脉造影和长期随访结果。共包括2007-2012年间37674例接受选择性血管造影的患者,发现55.4%的患者为阻塞性冠心病,22.3%为非阻塞性冠心病。WISE研究结果提示,60%因胸痛或无创检查发现有缺血证据的患者不存在影响血流的冠脉阻塞(至少有≥1条主支存在≥50%狭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心绞痛患者中,如果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则属低危人群,预后良好。然而,近年来大样本人群的长期随访研究否定了这一传统观点。Jespersen L等人对接受冠脉造影的11223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无症状的5705例对照人群平均随访4.6年,发现冠脉造影显示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Lin FY等人对2583例因心绞痛症状或心血管高危因素而行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随访3.1年,发现CT测量的冠脉狭窄<50%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ct检查无冠脉狭窄的患者。美国退伍军人cart研究发现,无冠心病患者的1年时心肌梗死发生率为0.11%,1支血管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为0.24%,2支血管病变者为0.56%,3支血管病变者为0.59%。在阻塞性冠心病患者中,随着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或lmca),心肌梗死风险亦增加。无冠心病者的1年时死亡率为1.38%,1支、2支和3支血管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分别为2.02%、1.50%和2.72%。在多因素调整模型中,仅3支病变的非阻塞性冠心病与1年时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这些研究显示,冠脉狭窄程度<50%不能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是否良好的指标。< span=""> 近年研究发现,缺血性心脏病亦可由非阻塞性冠心病引起。Lin F等人对163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多排冠脉CT造影和SPECT负荷试验,发现105例患者有轻度冠脉狭窄,39例有明显冠脉狭窄但仅15例有血流限制性狭窄且负荷试验结果正常,这说明狭窄病变和缺血性心脏病之间并非一致。病理学研究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并非由于斑块过大阻塞管腔,而是由于易损斑块的破裂或糜烂继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一项病理学研究发现,90%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是由临界冠脉狭窄导致的。研究发现,在212名ACS患者中,30.6%的患者冠脉造影正常或接近正常。1999年发表的GUSTOⅡb试验对12142例ACS 患者进行了冠脉造影,发现6.8%的男性和10.2%的女性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4.2%的男性和9.1%的女性非ST段上抬型心肌梗死患者以及13.9%的男性和30.5%的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显示为非阻塞性狭窄。识别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梗(MINOCA)特点的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研究者采用荟萃分析法对28份相关论文中的MINOCA患病率、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MINOCA患病率为6%,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5岁,女性占40%。然而,与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型心梗(MI-CAD)患者相比,尽管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相似,但MINOCA患者较年轻以及是女性的可能性更大,并且患有高脂血症的可能性更小。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综述 冠心病是心血管常见病,其病死率高,危及人们生命健康。临床治疗冠心病有多种方法及手段,其中介入治疗较为常见,其具操作简单、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于紧急情况下可达到快速重建、开通血管的目的。本文就冠心病介入治疗分析其目前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标签: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其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狭窄、堵塞或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病[1]。自1997年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后,其标志冠心病进入介入治疗的时代,冠心病以提高心肌血流灌注、开通冠状动脉管腔为治疗原则,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冠心病病死风险[2]。本文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作如下简要分析。 1 冠心病介入治疗现状分析 1.1 血管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临床医生利用自身所学到的血管解剖知识,采用1~2 mm穿刺针,经人体表浅动脉行穿刺进入血管系统,通过血管造影机引导,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部位,经导管注入造影剂后可呈现血管情况,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病灶。祝瑜[3]研究指出,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经股、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显著,且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PTCA手术不断完善,手术适应症扩大,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基本方法。在PTCA手术基础上,有许多新的介入技术兴起,其中有一部分已广泛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疗效良好,主要为以下几种: 1.2.1 溶栓治疗 经冠状动脉注入溶栓剂,如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可用于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促使心肌血流恢复灌注,缩小病灶梗死范围,减小患者死亡率[4]。 1.2.2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采用金属支架在病变血管内壁支撑,以向外扩张塌陷或狭窄血管壁。置入支架后,新生内皮细胞可覆盖支架外表,最终将支架全包于血管壁内,血管保持支撑开放状态。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是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极大进步,其可保护复杂冠状动脉解剖患者安全,适用于预示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危险患者[5-6]。

早发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早发冠心病的研究现状 摘要: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脉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按照年龄可分为早发冠心病(PCAD)及晚发冠心病(LCAD)。早发冠心病(PCAD)(指冠心病的发病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是冠心病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早发冠心病的文献研究整理,按照早发冠心病的病理研究、临床表现、冠脉造影及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归纳PCAD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早发冠心病现状研究冠脉造影症状危险因素 男性发生冠心病年龄不大于55岁者和女性发病年龄不超过65岁者的,称为早发冠心病,其余则称为晚发冠心病[1]。研究表明〔2,3〕,PCAD并不少见,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早或病程发展迅速,值得引起重视。现关于早发冠心病的综述如下: 1.早发冠心病病理学研究:早发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脂质泡沫细胞,称为软斑块。人体发生PCAD后,软斑块会迅速的恶化,容易破裂,从而诱发形成冠状动脉血栓。PCAD患者表现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殊性,起病较急,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主要表现,尤其是心肌梗死,临床中的死亡率极高。 2.早发冠心病冠脉造影研究:目前研究已证实不同民族、年龄、性别合并不同相关危险因素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不相同。郭世燕等(4)研究认为PCAD患者中各民族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大致相同。早发冠心病多累及前降支,然而不同民族的主要累及血管不同,汉族以前降支病变为主,其次为右冠脉及回旋支,左主干受累较少;回族以左主干及右冠脉病变为主,其次为回旋支;维吾尔族则以回旋支病变为主,其次为右冠脉,左主干及前降支受累情况较少;哈萨克族以回旋支及右冠脉病变为主,其次为前降支,左主干受累较少。早发冠心病组发病时越年轻,病变发生在左前降支的比例越高。陈忠(5)等认为40 岁以下组单支血管病变比例明显高于40~55 岁组。随着年龄增加,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比例增加,两支以上血管病变比例明显增加。韩晓穗等(6)通过冠脉造影证实早发组以单支病变为多,多累及前降支,而侧枝循环少。病变范围小,而老年病人则多为多支病变,弥漫分布。无论早发组还是对照组,前降支都是最多受累血管;这可能与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动力特点有关,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病变进一步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冠心病的防治:冠心病的防治指南 【摘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的50~70%。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首要的死因。一、发病因素冠心病主要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动脉硬化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有:1、年龄、性别: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一些儿童及青壮年动脉也发现有早期粥样硬化。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但女性更年期后发病率明显增加。2、血脂异常: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和载脂蛋白B(ApoB)的增高也是独立的危险因素。3、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发病率是血压正常人的3~~4倍。4、吸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量成正比。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倍。冠心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者也常见。6、次要的危险因素尚有:1)肥胖;2)从事体力活动少,脑力活动紧张,经常有工作紧

MPV、FIB、UA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及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5, 5, 89-94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journal/acm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10.12677/acm.2015.52016 Progres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MPV, FIB, UA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i Jia1,2, Zhiyue Liu3*, Xiuli Du2 1Profession of Pathophysiology,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2Bayannaoer Hospital,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3Pathology, Pathophysi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Email: jiameimei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 *liuleap@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 Received: May 25th, 2015; accepted: Jun. 15th, 2015; published: Jun. 19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t is a disease caus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 addition to main risk factors, 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ean platelet volume, fibrinogen and uric aci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pro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an platelet volume is a biological indicator of platelet activation, fibrinogen is an important clotting factor, uric acid is an important inflammatory cyto-kines, through different mechanisms result in thrombosi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Combined detection of three indicators, it is possible to improve its predictive valu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mean platelet volume, fi-brinogen, uric acid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Key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an Platelet Volume, Fibrinogen, Uric Acid, Prediction MPV、FIB、UA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及研究进展 贾梅1,2,刘志跃3*,杜秀丽2 *通讯作者。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冠心病模式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冠心病模式 2012年3月1日,第十五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作为国内心血管介入领域最早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介入心脏病学在中国的发展,缩小了我国在此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训了我国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專业人才,提高了我国心血管疾病专业队伍的素质。会议前夕,记者采访了本次大会的联合主席,卫生部广西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主任,广西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控中心主任,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部部长、心内科主任李浪教授。 关注冠心病的多重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面临快速增长的严峻局面,有人甚至说中国心脑血管病发生了井喷现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根据2010年我们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在所有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有超过40%的人死于这类疾病。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冠心病死亡人数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整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非常高,已经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从2007年开始,我国直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1300个亿,而且目前还在大幅度增长。” 采访一开始,李浪教授首先告诉记者,在我国,近8年以来城市的冠心病死亡率升高了53%,农村的冠心病死亡率升高了40%。并且,我国冠心病发病还表现出了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35岁至64岁的冠心病死亡人数逐年明显增加。李浪教授认为,冠心病的发病由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目前已知的主要因素,首先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三大疾病;其次是诸如吸烟、少运动、超重或肥胖、蔬菜水果摄入少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第三个方面,是自然规律,年纪越大,冠心病发病率越高;第四个方面,是遗传因素。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最突出的危险因素之一,因为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是首当其冲的。而中青年冠心病发病则主要与吸烟有关,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损害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了动脉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另外,肥胖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因为肥胖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引发和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针对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这四大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李浪教授认为,防治冠心病,重在预防,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首先,戒烟和控制体重,保持平稳的血压,防止血脂异常,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适当运动增强心肌和血管功能,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然后,饮食宜清淡、低盐,尽量减少各种油腻食物、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脂饮食,适量摄入蛋白质,多吃粗粮、水果和蔬菜。 针对中国冠心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综合防治,李浪教授认为:“中国国情复杂,医疗水平差别大,我们应该针对冠心病的多重危险性,就符合中国国情的最经济的预防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防治模式,形成一个共识,向政府部门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防控建议。”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c17718975.html, 冠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赵玺睿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 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目前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各种方法均有各自优缺点,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的症状对症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性。本文就近年有关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4-0279-02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1】。目前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为死亡例数居各疾病之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2】。本文将结合既往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策略和国内外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和相关指南,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冠心病的治疗用药策略进行总结,进而降低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 1 冠心病的现状 根据WHO冠心病分型可以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国际上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是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已成为欧美国家最多见的病种。在我国【3】,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最新的文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約为 100.86/10万,农村居民为98.68/10万,与2012年(分别为93.17/10万,68.62/10万)相比明显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现了多种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清等,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研究发现更多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有关成分、代谢相关因子、炎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心理因素【4】。 2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5-7】 2.1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等。 2.1.1β受体阻滞剂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倩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 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

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目的分析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了解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基于男性和女性展开对照研究与分析。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机率更大,闭经后发病率明显提升,并且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差,从整体上来看生存率比较低。结论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就诊时危险因素多、病情重,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标签: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女性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每年世界上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女性都多于男性,在过去的多年中男性冠心病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是女性却并未得到充分关注。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有2/3的女性猝死患者均死于未曾发现的冠心病[1]。随着近年来女性冠心病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冠心病的发生方面女性与男性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主要从女性角度探析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86例,女44例,男性占66.2%,女性占33.8%,其中男性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56.21±1.22),女性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9.11±3.12)岁,男性超过60岁患者占总数的66.23%,女性占71.43%。男性组、女性组患者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利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比较男性组、女性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心电图、血糖血脂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两组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大于男性,吸烟率低于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男性,心绞痛发病率高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低于男性,上述两种疾病病死率高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