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初探

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初探
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初探

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初探

(北京市第六医院中医科 100007)

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有40% ~65. 38% 的中风患者可伴有便秘的症状[1],长期卧床的中风偏瘫患者发生便秘的比例高达90%以上[2]。便秘除了能够加重胃肠道原有的症状, 如腹胀腹痛、恶心欲呕、厌食外, 同时容易使患者血压升高,情绪急躁,如用力排便

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脑出血、脑疝危及患者生命。西医学对于中风后便秘

的治疗多采用灌肠或口服通便药物的方法, 虽有一定疗效, 但因为中风病人活动不便以及消化

功能受限等原因, 效果并不理想[3]。中医学对于便秘早在《内经》时期便有“后不利”、“大

便难”等认识,认为与脾胃受寒、肠中又热等有关。以后的历代医家更对便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剖析认识。这些都为研究认识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指导临床,应用中药治疗中风后便秘,目前中医疗法,疗效较为显著,越来越受国内广

大医师的重视而备受推崇。下面为笔者在阅读一定量的文献后,粗浅的总结和归纳了一些对

于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的认识。

1、中医学对于便秘生理病理基础的认识

1.1中医学对于大肠生理功能及特性的认识

中医认为大肠生理功能主要为传导糟粕,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既是脾之健运,胃之降浊功能的体现,亦与肺的肃降功能密切相关。肺气的肃降,可推动糟粕下行,有利于大肠的传导。故《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说:“大肠之所以能传道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大肠的生理特性是以通降为顺,传导有度。故必须保持通降的特点,这样饮食糟粕才能及时排泄于人体外部。若大肠腑

气不通,糟粕不能及时排泄,则可见腹胀、腹痛、便秘等[4]。

1.2中医学对于便秘的认识

所以中医学认为便秘系由胃肠积热、气机郁滞、气血亏虚、阴寒凝滞导致脾失健运,大肠传

导失常而引起的大便干结不同,或排便时间延长,或便质虽不干结但排出困难,甚至伴有饮

食不下,腹胀、腹痛的病证[5]。便秘常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在中风这一特定

的疾病环境下,便秘的病因病机演化与患者中风前的体质,和中风后的机体内环境的变化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体质推演中风后便秘病因病机

2.1中医学对于中风的认识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

身不遂,口舌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病证[5]。

2.2体质为实者中风后便秘的病因病机演化

中风病患者在中风之前的体质可分为虚实两种,实者一可见形体肥胖,尤以腹部肥满松软为著,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性情温和恭谦,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黄

胖而黯,眼胞微浮,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黏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此类

体质者发中风正如《内经》中“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之说,如过食膏粱厚味,脾失健运,气不

化津,反聚湿生痰,痰郁化火;或肝木素旺,木旺乘土,致脾不健运,内生痰浊;或肝火内热,炼津成痰,痰热互结,风阳夹痰而横窜经络,上蒙清窍,发为中风,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或可见形体偏瘦,性格内郁,敏感多疑,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善太息,或面红目赤,心情不快易烦,健忘,急躁易怒,睡眠较差,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类体质者多因七情失调起病,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瘀阻脑脉;或素体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妇科学习题及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 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E、崩漏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练习题:便秘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练习题:便秘 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便秘的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 病机 基本病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性——寒、热、虚、实四个方面。 燥热内结于肠胃—热秘;气机郁滞—实秘;阴寒积滞—冷秘或寒秘;气血阴阳亏虚—虚秘。 四者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寒、热、虚、实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可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病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如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 【A2型题】

气虚秘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以下何方() A.麻子仁丸 B.更衣丸 C.六磨汤 D.黄芪汤 E.大补元煎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气虚秘——黄芪汤。 黄疸 黄疸的概念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黄疸的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机 基本病机—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输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而发为目黄、肤黄、小便黄之病证。 病位—脾、胃、肝、胆。 病理因素—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如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瘀阻湿滞,属湿自内生。 病理性质—以实为主,病久则正虚邪恋。 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阳黄治疗不当,病情发展,病状急剧加重,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风,则发为急黄。 如阳黄误治失治,迁延日久,脾阳损伤,湿从寒化,则可转为阴黄。 如阴黄复感外邪,湿郁化热,又可呈阳黄表现,病情较为复杂。 【A2型题】男,50岁。一月前因劳累过度,出现形体倦怠,头晕泛恶,纳食不佳,厌食油腻,过一周后两目黄染,随后皮肤亦黄,黄色尚鲜明,伴胁痛脘胀,头重如裹,小便短黄,大便稀溏,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选用() A.茵陈五苓散 B.栀子柏皮汤 C.大黄硝石汤 D.茵陈蒿汤 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由题干可知此为湿重于热的阳黄,当治以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 水肿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一一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讲义之精深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分泌及代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 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为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虚为气虚、阳虚、血虚、津亏、精亏;实为热结、气郁、寒凝。 4.病势初起多为其它脏腑失调而影响大肠致病,久则病势逐渐向大肠发展,大肠传导失常,伤阴耗液,反过来又影响其它脏腑。 5.病机转化初起多为肠道积热,耗伤津液,或七情不和,气机郁滞;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耗气伤津,形成虚实夹杂;久则气血不足,下元亏损,阳虚阴寒内生,乃成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排便时间延长,间隔3天以上,粪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3.多见于老年、大病久病体弱、体质偏盛偏衰者。 二、鉴别诊断 1.大肠癌粪便形状进行性变细,原有排便正常而近期出现便秘,年龄在45岁以上,粪便表面可见鲜血,或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肛门指检多可触到结节状坚硬肿块,指尖常染有血迹,直肠

中风病病因病机-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病病因病机-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为了帮助即将参加2013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现搜集整理了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中风病病因病机,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广大中西医助理医师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积损正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 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 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1 / 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

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 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4.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的病机、哮喘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等。 5.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的病机。如疼痛的机理、恶寒发热的机理、失眠的机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如内生“五邪”。 来源:中公卫生人才网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方法本次研究的50例中风患者对其采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和患者脾胃机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与气化失常息息相关,而脾胃论治可谓是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中风各个阶段均需采取脾胃论治,并对患者应用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等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中风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中风;脾胃论治;病机;诊治 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也称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在医学界中,中风是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本院为探讨治疗中风患者的有效手段,在本组研究中,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与中华神经科学会所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51±8.55)岁;病程9~31 d,平均病程(16.58± 2.13)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失禁、面部僵硬症状,且睡眠质量较差,舌苔白滑,偶有头晕或者头痛感;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50例中风患者均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具体药方如下:①健脾化痰法:白术和石决明各15 g,钩藤12 g,夜交藤和半夏各9 g,天麻、甘草、茯苓与陈皮各6 g,大黄3 g,以清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②补气活血法:黄芪30 g,当归、党参各20 g,陈皮、焦白术、钩藤、炙甘草和防风各15 g,升麻、柴胡各10 g,以水煎服,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剂/d;③通腑泻下法:钩藤、金瓜蒌各30 g,菊花24 g,石菖蒲15 g,杜仲、黄岑和黄连各12 g,姜竹茹、栀子各10 g,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3~4次/d口服。 1. 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共计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①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91%~100%;②显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4月第5卷第7期?883?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胡龙涛1,蔡芳妮1,王亚丽2 摘要:中风病属常见脑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通过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而其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所致,病机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详察病机,辨证施治。 关键词:中风;病因病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文献标识码:A d〇i:0. 3969jS s n._L672-_L349.2017.07. 03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7) 07-0883-03 中风病属中医四大疑难病症之首,《读医随笔》言到:中风者,人间第一大病也”。中医药对于中风病的 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由于不同医家对于病因病机 的认识各有不同,影响了诊疗经验的推广。因此,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能够对中风病的临床防治工 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外风侵袭 中风病之所以命名为“风”,不仅是由于其发病较急、进展迅速,如“风”善行数变之性,更是由于中风病 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风论》中提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首次提出了风邪直接侵袭人体,可以导致病人肢体不遂,发为中风病,而且首次记载了中风的 特征性症状:偏枯。《灵枢?九宫八风》中记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说明了中风 病由于风邪所中部位的不同而预后各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之中有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正气引邪,歪僻不遂”。首次提出了“中风”这一病名,并且详细论述 了中风病的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侵袭所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论述到:风半身不 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也认为脾胃亏虚、气血不足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在 因素,而风邪侵袭则是中风病发病的外因、诱因。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多由 是于外风引动内风或体内的阳气异动而化风,上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973829) 作者单位:1.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陕西安康725000),E-mail:hulong—tao1989@https://www.360docs.net/doc/cc2164831.html,;2.陕西中医药大学 引用信息: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83-885.清窍所致[1]。王康锋等[2]认为外风侵袭学说属于中风病病因学说之中的重要部分。赵乾龙[3]亦认为外风在中风病的发生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是引发和加重内 风的因素。多项流行病学调查[46]也显示: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是出血性中风,其发病时间均存在着明显的 季节分布特点:均以冬季高发,而夏季发病率则较低,且中风的发病率与气温的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以上理论及调查研究均证明风寒邪气侵袭机体为中风发病的主要诱因。 2肝风内动 肝主疏泄,是调节机体气血运行、平衡的重要枢纽,主司调畅人体的气机运动。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功 能正常协调,气血运行才能够各循其道,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阴阳平均,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肝脏体阴而用阳,若肝的枢机作用不利,阳气亢盛而上逆,肝主藏血功能亦随之失常,血随气逆,上冲脑窍。脑为清窍,手足阳经交汇之所,主司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脑窍被上逆之气血所蒙蔽,功能失司,阳经气血受阻,筋脉不通,肢体活动不遂,即为中风。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肝在志为怒,如若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不同,郁滞日久则化为热;或是由于暴怒伤肝,致使肝阳暴涨,引发内风,风阳上扰,气血随之上逆,闭 阻脑络,发为中风病。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就易于引动肝风,内外之风相合,侵袭机体,风邪伤人,首先侵袭于阳位,头为诸阳之会,首先为内外风邪所伤,风邪引动头脑气血逆乱,气血妄行,溢于脉外,脑络被瘀血阻滞不通,清窍失司,肢体失用,发为中风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风门》中所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近代医家张山雷认为:中风“以内风二字,揭诸天下,而顾名思义,易得归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2.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型及临床表现治法和方药 便秘系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大肠传导失常,以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难解,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便而不畅的病证。便秘既可以作为独立病证存在,亦可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内经》中称便秘为“后不利”、“大便难”;《伤寒论》称“阴结”、“阳结”、“不更衣”“脾约”等;后世又因其病因不同有“风秘”、“气秘”、“寒秘”、“热燥”、“风燥”等病名。张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大黄附子汤的温里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等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有的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便秘所常用。 本章仅讨论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证。临床上许多病证如胃痛、腹痛、臌胀、黄疸、噎膈等出现便秘症状时不属本病范围,应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临床以便秘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便秘的病因主要有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其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一)病因 1.饮食所伤过食醇酒辛辣厚味,或过服热药,均可致肠胃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粪质干燥,难以排出,形成便秘;或恣食生冷,阴寒凝滞胃肠,胃肠传导失司,糟粕停留而成便秘;或过服辛香燥热之物,耗伤阴血,导致阴亏血少,血虚则大肠不荣,阴亏则大肠干涩,导致大便干结,便下难解。 2.情志失调忧愁思虑,脾伤气结,凝滞胃肠;或抑郁恼怒,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气机不利,均可导致腑气郁滞,通降失调,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或欲便不出,或出而不畅,致大便干结而成便秘。 3.年老体虚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或失血,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导致大便难下。若气血亏虚未复,可发展为阴阳两虚,阴虚则大肠失荣,而致便结难解;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便下无力,大便艰涩难出。 4.感受外邪外感燥热之邪伤肺,燥热之邪下移大肠,肠燥津枯而大便秘结;或外感寒邪,直趋胃肠,大肠传导失司;或外感它邪化热伤津,大肠失润,可致大便干结难出。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 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 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 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

便秘中医护理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西医为习惯性便秘,或暂时性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便秘,以及因其它疾病而并发的便秘,均属本证范畴。 1、病因病机 便秘的发生,除大肠本身功能失职外,凡脾、胃肾、肺诸脏的功能紊乱,均能引起肠道气机失调,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热内结;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化燥伤津;或由于热病后期,余热留恋,津液不足,致使肠道燥结干枯,不能濡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而成热秘。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引起气机郁滞不畅,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气血两亏:饮食劳倦内伤或大病、久病、产后以及年老体弱,致气血两亏。气虚则大便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亦可因发汗、利尿太过,或肾之真阴亏损,均可致肠道干枯,排便困难而成便秘。 (4)阴寒凝结: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命门火衰,温煦无权,阴寒内生,阳气不通,津液不行,大便为寒所滞,发为冷秘。 2、辨证论治 便秘临证,首先要分辨虚实。燥热、气滞不行为实,气血不足、阴亏、冷秘为虚。治疗时应针对其传导失常,津液不足或不行,采用调理气机,滋润肠道之法。在辨证论治时不可专用通下,否则津液愈伤,复下复结。正如李东垣所说:“治秘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1)实秘: ①燥热内结:证候:大便干燥不通,数日不行,面赤身热,腹部胀满或疼痛,口唇胀满或疼痛,口唇干燥生疮,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仁丸。 ②气机郁滞:证候: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腹痛,食少纳呆,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苔薄白而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主方:六磨汤。 (2)虚秘: ①血虚肠燥:证候:大便燥结难下,头晕目眩,面色白,唇甲无华,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7±3.3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78±5.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病的主要病机,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予以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与诊治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旦发病,容易产生并发症,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风病原则。现选取本院收治的44例中风患者,就脾胃论分析其发病机制,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48±6.79)岁,病程8~30 d,平均病程(15.79± 2.57)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舌头僵硬、面部僵硬及大小便失禁症状,且伴有睡眠质量差、舌苔白滑、头晕、头痛和便秘等症状。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补气活血法药方成分:黄芪30 g,党参、当归各20 g,炙甘草、钩藤、陈皮、防风和焦白术各15 g,柴胡、升麻各10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共200~300 ml;通腑泻下法药方成分:金瓜蒌、钩藤各30 g,菊花24 g,15 g 石菖蒲,黄连、黄岑、杜仲各12 g,栀子、姜竹茹各10 g, 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分3~4次口服。健脾化痰法药方成分:石决明、白术各15 g,钩藤12 g,半夏、夜交藤各9 g,陈皮、甘草、天麻、茯苓各6 g,大黄3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口服。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讲义之中医内科学--便秘

————————————————————————————————作者:————————————————————————————————日期:

中医内科学——便秘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伤寒论》首先提出了将便秘从阴阳分类,指出:“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济总录》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提出实秘、虚秘有别,《医学启源》曰:“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论类似于西医学的功能性便秘。同时,肠道激惹综合征、肠炎恢复期肠蠕动减弱、直肠及肛门疾患引起的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排便困难等,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兼夹或相互转化。如热秘久延,津液渐耗,损及肾阴,病情由实转虚。气郁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虚阴寒凝结者,如温燥太过,津液被耗,或病久阳损及阴,则可见阴阳俱虚之证。 ?一、便秘的诊断要点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 1.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2.常伴腹 3.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内伤等病史。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症。? ??二、便秘与肠结的鉴别 便秘与肠结均可出现腹部包块。但便秘者,常出现在小腹左侧,肠结则在腹部各处均可出现;便秘多扪及索条状物,肠结则形状不定;便秘之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后消失或减少,肠结之包块则与排便无关。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