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米有多长教案

一千米有多长教案
一千米有多长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2017.4 主备人:张冰

课题1千米有多长

共1课时上课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1.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教学

重点

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教学

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

准备

课件

师生互动流程思考与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2.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

3.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4.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

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

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通过结合实际说一说1米、1厘米、

1分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回忆各长度单位的表象,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思考

1.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请你举例说一说。

2.1千米是多少米?(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3.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生纷纷想办法怎样能体会1000

米到底有多长)

4.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呢?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师旁边指导,小组长做好记录。)

(二)走一走:体验100米有多长

1.在操场上,请3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再请第四个小朋友来测量,

向大家汇报测量结果。

2.想一想:几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确定10米长的距离。

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提示:步子要像正常走路时大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3.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测出100米的长度。

走一走,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走完后示意老师,帮助你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三)估一估:推测1千米有多长

1.回到教室:我们已经感知了100米的长度,想一想:10个100米是多少米?1000米也可以说是1千米。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长度单位——千米,

板书:千米的认识

2.小组交流后再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千米大约有多长?。

①10个100米;

②100个10米;

③走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

④1000米能走多少步;

⑤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是1000米。

⑥50米的跑道,走20个那么长就是1000米。

……

3.教师小结:1千米=1000米或 1km=1000m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

(三)估一估

1.从自已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

2.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课件。

4.教师小结

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将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

顺序排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的点。

三、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

四、习题设计

(一)基本练习p37.1.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选用这个单位?

P37.2.填完后说一说怎样想?

(二)思考题

1.小英乘车到爷爷家,途中要走207千米,她早上9点钟出发,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点钟能到达吗?

2.课后同学们可以到咱们操场上亲自体会一下1千米到底有多长?老师可以告诉你大约围着咱们操场( 5 )圈。可以跑也可以走,你愿意吗?然后说说你对1000米有什么感觉,好吗?

作业:p37.3.小调查:从你家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远。

板书设计:

1千米有多长

1千米=1000米或 1km=1000m

教学札记: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一分有多长》说课稿

《一分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是本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情境活动,让学生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掌握1分=60秒,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过程目标: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在实际操作及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体验1分时间的长短,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对时分的知识在一年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能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整点、半点;但是整点刚过和接近整点学生区分还有困难。 二、说学生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生活经验少,但思维比

较活跃,他们还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在教学时,尽可能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知识变成学生的切身需要,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通过操作交流去探索创新。 三、说教学法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联系生活实际,用灵活多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充分放手让学生大量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较好的认识一分并且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也会有深刻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根据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利用听歌来体验一分钟的长短,这种安排的意图是用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事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为新知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分钟能干什么都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让学生说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自己的个性,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时间的有关认识的记忆。 (二)实践感知

的《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最新的《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最新的《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

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 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体验千米》教案

综合与实践: 2.3 体验千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28页—29页,综合与实践内容,体验千米。 教学提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来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1千米有多长? 难点: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会用1千米的长度概念进行距离估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秒表 学生准备:米尺、记录表、笔;课前通过上网、去图书室等方式查阅千米的有关知识并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上室外课吗?今天这节课就和同学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千米。 教师把学生带到100米跑道的起点处,告诉学生两面彩旗之间的长度就是100米。 2、看一看。让学生观察100米的实际长度。 3、估一估:如果让你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估一估你大约要走多少步? 【设计意图:学生刚刚认识和接触长度单位“千米”,对1千米的长度缺乏具体的感知,

而1千米的长度学生又很难通过眼睛观察到,这给学生的体验带来了困难。从学生平常比较熟悉,看得见、摸得着的100米入手,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实践活动 (一)体验1千米。 1、走一走 分组让学生沿着100米跑道走一走,边走边数出走的步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 2、说一说 问题一:谁来告诉同学们,走1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用了几分钟? 问题二: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想一想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走了100米的路程,知道了走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用了多少时间,如果让你在100米的跑道上有一个来回,知道走了多少米吗?走几个来回就是1千米呢? 4、猜一猜:你知道1千米有多少步吗? 走完1千米要多久呢? 5、走一走 谈话:照这样的步子,算算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分钟? 6、验一验 谈话:你们计算出的走1千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对吗?想验证一下吗? 分小组在跑道上来回走走,验证走1千米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步,是不是需要这么多时间,并把得到的数据记下来。 【设计意图:利用猜想情境,激发学生去实地体验1千米长度的兴趣。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对“1千米”的猜想也是各种各样,这些猜想可能大都是凭感觉的,甚至是随意猜测,还有些想法可能不合实际,但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使他们在想象和争论中激起去实地体验的兴趣与欲望。】(二)体会1千米。 1、刚才,我们通过走体验到了1千米的长度,下面开始长跑比赛,长度为1千米,跑完1千米后说说有什么感受?(注意:跑步前先要做好准备活动,特异体质学生可不参加跑步。)【设计意图:通过跑1千米的距离,让学生亲身体会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会记忆终生。但是,跑1千米运动强度大,所以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好准备运动,注意秩序和安】 2、放松活动。 3、汇报交流:1千米跑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实践活动,学生感受颇多,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谈对千米的体会,理解资料上的大数字,学生感触更深,更能正确地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 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 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 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 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 教师示范1 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 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 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 2 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 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 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1千米有多长公开课

《1千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河口镇中心小学胡友娟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6-3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课前准备:米尺、记录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学生估计自己一步的长度。 2、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看看我们同学的一步大概有多长? 学生实地测量一步有多长。 二、探究与体验 1、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刚才我们测量了这位同学的一步有多长,其他同学走一步和他

差不多。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并做好记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用自然走路的方式测量长度。 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2、估计和想像1千米有多长。 以你现在走100米的步数和所用的时间,估计自己走1000米需要多少步,要用多长时间。 学生估计1000米大约有多长,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以学校操场为例,想想1000米有多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像沿操场走几圈,感受一下1000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段事先准备好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路段,供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 学生以这段路来进一步加深对1000米的认识。 想一想:还有哪些你熟悉的地方的长度大约是1000米?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举例。 师总结:1000米也可以用以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km)来表示: 如果用字母表示公式,该怎么写呢?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单家庄小学杨秀 一、说教材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感知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活动,知道1毫米和1分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估计与测量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充分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三、说教法

(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依据这一理念,我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经验,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设计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从而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找一找等操作感知抽象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 四、说学法 (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生疑探索。 (2)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3)学具准备:学生用尺、写字的铅笔。 五、说教学过程 本着关注学习起点,突出“实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注重操作感的数学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几步进行。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回忆米和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并明确它们之间的进率。(二)、探究新知 1.分米的认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公开课数学《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公开课数学《花边有多 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 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要求学生用几何画版的方法进行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打算用谈话导入,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情境图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接这个环节我打算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镶在黑板上,(接着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黑板设计时,教师就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设计花边有多长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 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及反思 片断一: 师: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生:我们学过1厘米、1分米、1米。(用手比划)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教室的长约6 课桌的宽约5数学书的长约18 生:教室的长约6米,课桌的宽约5分米,数学书的长约18厘米。 师:姜堰到南京的公路长约252000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约1160000 生:应该填厘米,因为252000、1160000这两个数太大了。 生2:我想应该填分米。因为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 生3:我想应该填米。 师:这道题看来把大家难住了,老师通过查资料得知:这两个空应该以“米“作单位。

大家思考一下,假如用厘米或分米作单位,姜堰到南京的公路长还是252000吗?应是多少? 生:应该把这个数扩大10倍。 师:这么大的数读起来方便吗?怎么办? 生:不方便,应用更大的单位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我们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板书“千米的认识”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因此课一开始就复习以前所学

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填两地路程的“单位”,让学生感悟到到计量两地较远的距离时,用“米”不方便,必须寻找更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让新知产生于学生的需要之中。 片断二: 星期六上午,小明和爸爸准备从姜堰坐出租车去泰州。 师:谁知道出租车是怎样计价的? 生:起租价7元,每超过一公里付元。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小学数学1千米有多长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的: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1千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 米尺、表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玩中学 1.走一走。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2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3.想一想。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 (1)中街你们一定熟悉吧?请看课件:从文化大楼道光陆电影院、商业城、新玛特、沃尔玛之间的距离,约1千米。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在脑海里沿中街走一走,感受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小结:1千米=1000米 4.读一读。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任意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教室有多长 说课稿

《教室有多长》说课稿 楠杨九年制学校刘俊枫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第一课内容。现代教学认为需要经历“直接比较、运用非标准长度单位测量、运用标准长度单位测量”三个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标准长度单位的意义有充分的理解。本节课通过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的概念,为后续正式学习长度单位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积累了比较直接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想出很多测量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引导学生小组内互助解决问题也很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2、能力目标: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度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五、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知道思想,采取以实验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设 诱导法为辅。 六、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助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新知 谈话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成立合作小组,准备测量 (三)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3、组织学生讨论:在测量中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要注意什么问题? 4、教师归纳 (四)巩固拓展 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 2、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3、讨论:谁说得对? 4、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出示图片,观察、估计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开展了什么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八、说教学设计 教室有多长 做好标记;一个挨一个摆好;一共量了多少次 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花边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7页花边有多长(长方形的周长)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研究了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内容将为今后长方形的面积,其它图形的周长以及立体图形长方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方形的周长的内容较少,主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单一的教学肯定枯燥乏味。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将知识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我的课题定在长方形的周长和计算。 重点:放在学生操作和交流中去体会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从而自然的获得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要引导好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体验,那么 难点:就是用什么方法和什么手段来让学生探索出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长方形周长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在研究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动手能力,以及图形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乐于和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的知道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分4个教学过程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特征是学习长方形周长的基础,通过几何画版的方法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作良好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个环节我打算用谈话导入,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首先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情境图的信息和解决的问题,接 这个环节我打算根据我校申报“市一级”学校,各班出一期专刊,需要做一些花边镶在黑板上,(接着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黑板设计时,教师就提出: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设计花边有多长----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又分为4个层次 ①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动手量一量、算一算。(每组找2名学生到黑板测量)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记录。根据每条边测量的长度,小组讨论怎样算,再写下来。 ②展示方法,讲解方法 教师有意识请不同计算的学生到黑板板演,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确不管那种计算方法,都是求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总和,使学生熟悉长方形3的周长概念。 ③小结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

一千米有多长

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转换的思想。 2.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教学重难点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用手势表示一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们有多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一般我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教学: 1.体验1千米的长度 学生活动: 1)用测步的方法感知10米、100米各有多长。

组织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观察需要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要数清需要几个人,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并做好记录。(大约16步)。 请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想一想)够不够100米,若要够100米,则需要多少人呢?要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数一数100米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时间,做好记录。(大约160步) 2)估计1000米有多少步 估计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学生结合刚才的亲身体验(10米、100米大约要多少人和走了多少步),来估一估1000米大约有多长,需要走多少步?(大约1600步。) 3)体验感知1千米有多长 让学生思考1000米大约有多长?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学生在体验1000米有多长时有一定的难度,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再组织学生汇报。 教师可以提示“操场的跑道长100米,有几个这么长就是1000米?”引导学生体会10个100米就是1000米。 学生体验,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来说说1000米到底有多长,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条理的叙述一件事。 组织学生回教室。 2.体会米与千米之间的关系。

《一分钟有多长》说课稿

《一分钟有多长》说课稿 亲爱的各位老师们,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中公教师特此整理了幼儿大班社会说课稿《一分钟有多长》模板,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所帮助。 一、说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时间已有初步认识,他们能够简单地认出时钟所表明的时间,知道时针、分针和秒针,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这个玩具给你玩5分钟”、“再等我1分钟就好了”等等与时间有关的语言,这说明大班幼儿初步萌发了“时间”的概念。然而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时间”是存在的,但是“时间”看不见,摸不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可以选用理解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纲要》也明确提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感知时间的点滴,感悟时间的意义,同时愿意去节约时间、珍惜时间,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各方面能力进一步发展,对自然物理现象萌发了一些最初的概念。然而由于他们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看待事物往往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该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本次活动的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感受一分钟时间的长短,知道时间是不可逆转性的。 2.情感目标: 能围绕问题大胆分析原因并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3.技能目标: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愿意守时、惜时。 三、说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受一分钟时间的长短,知道时间是不可逆转性的,愿意守时、惜时。 【分析】大班幼儿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考虑问题更多是经验的、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时间”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它确确实实存在但是看不见、摸不着,而幼儿的思维确实具体形象的。因此,活动用了各种方法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以期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帮助幼儿体验时间、感受时间,从而知道时间的重要性。 2.活动难点:围绕问题大胆分析原因并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的思想已逐渐自成体系。《指南》中社会领域明确提出教育者要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目标”。本次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时间”,能充分锻炼幼儿的分析能力。因此,本活动的难点为围绕问题大胆分析原因并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说活动方法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 本单元内容包括:周长的认识,周长的测量与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分别安排在“什么是周长”、“游园”、“花边有多长”、“地砖的周长”4个情境活动之中。而《什么是周长》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后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察观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标。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 3、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发他们创建一个感知、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运用了CAI辅助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去感知事物的特征,去发现事物的规律,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中,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加强教具演示及学具操作,让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情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周长的含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更好实现以上的教学理念,我在课前准备了课件,直尺、皮尺、测绳等测量工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测绳、彩笔、直尺。为更好地学习知识作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运用CAI课件演示,故事引入:小蚂蚁长跑情境图,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动动场,沿着树叶的边爬一周,并活泼可爱的向同学们打招呼,采用音响型媒体与图形媒体结合,声形互补,相得益彰。形象的演示蚂蚁爬一周的长度是周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上课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为了让学生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我设计了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三个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感知周长。

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