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加拿大文化差异_共8页

中国与加拿大文化差异_共8页
中国与加拿大文化差异_共8页

中国与加拿大文化差异

一、国家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儒家文化深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在思维方式上,侧重整体思维,按照整体的观点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不注重实物的内部结构。(2)在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以和为贵,非常重视特定的集体的利益或价值。(3)在传统文化上,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形成的传统对中国影响最大。(4)在语言行为上,自古就讲究礼仪,言语中大多体现自谦和敬人。(5)在风俗习惯上,讲究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误解、议论、笑话。倾向于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意思,甚至提倡“沉默是金”。

加拿大人理解加拿大是一个有著许多不同文化的土地。这主要是因为加拿大是许多不同民族的人组成。加拿大被称为“移民的国家”,因为除原居民外,

所有人都是外来移民。多元化受加拿大个人权利与自由法和加拿大多元文化法的鼓励和保护。加拿大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崇尚和平、秩序。1971

年政府颁布了《多种文化法案》,承认各不同民族的存在,保护各民族的文化。(2)自谦又极端独立,极度讨厌不加区分地与美国人相提并论。讲礼貌在社会意识中根深蒂固,更喜欢合作而非竞争。(3)友好但保守,往往能注意到被美国人忽视的礼节方式和规范。(4)时间观念强,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常常受制于其日程安排和最后期限。(5)爱国、守法,以自己的英法双重文化遗产自豪,并且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高水平的教育和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而对未来充满自信。(6)雄心、坚韧不拨。加拿人相信一分努力一分回报,相信个人付出必有回报。7.个人主义。加拿大相信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负责,加拿

大人允许每个人按其希望的方式生活只要不影响他人。

二、管理模式的差异

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强调关系、和谐、秩序和纪律,具有一种极强的人本主义色彩。在管理体制和方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内部管理方面。由于传统的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企业当中上下级之间较大的权力距离,这种大的权力距离表现为企业当中的管理者等级秩序严格,权力较大者拥有相应的特权,下级上级有强烈的依附心理,员工习惯于以领导意图和上级文件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南,员工习惯受到严格监督。企业内部的责任划分不明,全是权利却异常明确,强调决策相互协调和集体主义,而权力独断专行。(2)人员的招聘录用与晋升方面。在录用过程中,比较注重个人历史,尊重组织上(即求职者原就读学校或原工作单位)对个人的评价,同时受人际关系的

影响较大,喜欢唯亲是用,唯亲是举,不是唯才是用,唯才是举,难以做到公平和公正。(3)薪酬与考核方面,实行年功工资和资历(等级)工资制为主的工资制度,工龄随人走,可连续计算,工资级别也随人走。在员工的绩效考评方面,把对员工的定性考察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看重工作能力和成果,同时也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表现。(4)保险和福利方面,逐步实行基本项目的社会化保障与其他项目的企业承办相结合的形式。即一方面,企业和个人各交纳一定资金由社会统筹负责职工的人身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及失业救济等项目;另一方面,企业提供其他项目的福利,如免费度假、子女补助、接送上班等。(5)决策方面,倾向于集体决策,特别强调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对企业的重大问题都有参与、决策、监督的权力。决策制定慢,执行也比较缓慢。决策责任不明确,倾向于集体负责,但实际中往往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

加拿大奉行实用主义,鼓励个人主义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强调组织效率和生产率。在企业的管理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奉行能力主义的人员使用方式。加拿大重视个人能力,不论资排辈。企业实行“能力主义工资制”,以职务、责任和工作能力作为评定工资的主要标准,员工如果有能力和良好的工作绩效,就可能得到很快提升和重用。(2)激励方式以物质激励为主。加拿大企业极为强调物质刺激的作用,多使用外部激励因素,少使用内部激励因素。员工的工资是刚性的工资,制定工资政策时,主要考虑工作的内涵及该工作对企业经营效率所做出的贡献。(3)“专才型”培训制度。加拿大企业实行“专业化人才”培训制度,着重培训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力求通过培训更新员工的知识、提高员工的技能,以此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4)个人决策体制。其决策一般自上而下进行,即由最高管理者主要根据个人判断来制定决策,然后下达到下属去执行。决策责任明确,谁制定决策,就由谁承担责任,集体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决策制定速度快,所需时间少,但决策的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摘要: 德国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简称DH)在2009年3月1日之前叫做职业学院(Berufsaskasademie,简称BA),德国并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德国把中等双元制教育体系直接延伸到高等院校,这种类型的高等学校叫做职业学院,也叫双元制大学。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 中国有着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上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及规模效益。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无论呈现怎样的多样性,但它的基本趋向只能是现代生活期望的满足和补充。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必将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的基础上。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力量薄弱 文化成为产业,就在于一些高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高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4年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此相对照,中国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因此,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三)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但“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同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许多产业如传媒集团国有资产主体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脱离了,但又转向了党委的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承担起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这样,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改革目标遭遇地方行政和行业主管双重阻力,并未得到有效实现。 (四)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规则接轨力度不够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这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名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全球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当代文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 文通过对文化建设中诸多问题及其原因的思考,得出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的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关键字:文化建设文化市场教育体制传统文化 一、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及原因分析 国人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几个世纪以来发生了几次重大的转变,不可置否,在当下中国很多人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很多实质性的做法与之相适应或者说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远没有达到人们对于股市对于投资的热情。这些现状使得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很大的损失。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给迷醉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梦中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国,他们不仅在经济上玩的风声水起,而且也要在文化上“挑战”中国。显然,这让包括中国政界的中国有志之士认识到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缺陷。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光靠经济和军事实力说话的年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很显然各国都在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发展,并借助这样的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以自己的姿态立足,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企图破坏他国的传统和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以达到自己的霸权主义目的。我国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确实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举措,但是却遭遇了“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矮子”这样的尴尬局面。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另外创新不足也制约了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国文化实力的提升。 我国的文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以中国的封建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第二阶段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段文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近代求民主,求解放的爱国主义文化;第三阶段,以新中国建立为界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则集中表现为国家和人民为争取新生国家的生存的左倾斗争文化;第四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至今的新文化,表现为开放性、兼容性强,自主性、创新性弱的新特点。我国现今文化发展的现状就其与历史的关系来说具有极强的联系,且不说鸦片战争前的封建文化,单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战争以及与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的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力来说,传统文化在这些运动中元气已被大伤。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传统文化颠簸后,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底气不足,同时在这基础上又加上移植了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样使得中国飘摇的传统文化根基上又加了承重的“王冠”。所以在当下中文文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2016-06-10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二是缺少制度供给。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三是缺少财力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四是缺少政策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五是缺少机制配套。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六是缺少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这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名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全球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

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与过去“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此情况下,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做了相应的调节和改变来适合这个多变的国际化社会,文化的状况如同它们一样受到了影响,西方文化的强大扩散,美国文化的独裁统治,都迫使着我们做出一个重要的回答,必须积极的走出去,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占领自己的市场领域。中国在几千年里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东方霸主”的代名词,可到了近代却遭受到了“割地赔款”和“东亚病夫‘的冷眼和欺辱,这里面的原因我也不再做陈庸的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 比较 要:德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有“单元制”和“双元制”两种体制,前者如同我国的师傅带徒弟,是不经过职业学校学习而直接工作的体制,由于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理论知识缺乏、失去深造机会等,几乎被淘汰。因此,德国现在基本上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可以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最为广泛的

是“双元制”。以机械专业为例,理论教学与实习培训是两个部门分开管理的。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理论课程,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而实习操作是由培训机构掌管,主管部门是工商会,考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因此两个部门没有太多的关联,只是管理上的“双元”。 学生一周的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三天在培训机构学习技术技能,两天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

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小组,而小组里的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学校。因此,一个班的学生有可能被分到10个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并且其中三天技能学习和两天理论学习是穿插进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非统一学习理论后再统一培训。这是学习上的“双元”。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制度,但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闻名,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整体比较落后呢?让我们对比分析一下,优劣就一目了然了。 我国的职业教育最早是技校教

育,采取的是前苏联模式,后来经过调整,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中技(中职)学制三年,在学校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进行实习培训,既有自己的理论教学教室,又有自己的实习培训场所,一般是半学期实习,半学期学习理论。到三年级的最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到企业、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这一制度与德国的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生能整体而系统地上好理论课。在我国理论课是统一教学,不像德国,学生三天在培训机构实习培训,两天在学校上课,感觉比较凌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

业教育体系。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政府通过立法(财政和税收等)手段鼓励和要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先后通过《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明确了双元制教育的地位。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是实质性、全方位的,效果显著。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及职业经验的培训,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培训场地,提供培训经费等,在职业教育中分工明确。 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提供教师等方面很少参与,教学只是学校的事。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广下,学校与企业合作有所加强,如提供实训基地,或学校建立模拟实验室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在企业或服务行业的一线工作,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实训场地、师资等方面听取企业意见,并广泛开展产学研究与合作。如利用企业场所进行实践教学,聘请行业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这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名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全球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厚实博大,多元而又多彩的文化整体,从那土陶青铜的熔铸到21世纪的儒学新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一漫长的文化历程中建筑起来的。本文不是对历史做多余的论调,更不敢对历史妄加菲薄,厚重的历史给今天的人们遗留了太多的遗产,这个遗产来自民族的千年积淀和名族精神,它奠定出中国人的民族形象和气韵,傲骨挺拔乃又有气壮山河之势。同样的

遗产和财富又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积极的探索和思考一个今天必须发问的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文艺工作者更是严峻的课题,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个价值,从中找出一个自强和崛起的文化复兴之路,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过去千年般那样辉煌和醒目,以独立自信的气场站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20世纪以后的文化变的异常波动,不仅以大碰撞,大分裂,大融合为特征载入史册,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等多种冲突形式,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有人便开始了用“反传统”,“批判传统”的目光来重释中国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基本否定的评价。自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至中国近代,随着现代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逐步进入一个传统的地理和空间界限,民族和国家差异正慢慢淡化,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洲与洲之间的联系得到近一步的拉进,现代社会的人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与过去“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此情况下,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都做了相应的调节和改变来适合这个多变的国际化社会,文化的状况如同它们一样受到了影响,西方文化的强大扩散,美国文化的独裁统治,都迫使着我们做出一个重要的回答,必须积极的走出去,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占领自己的市场领域。中国在几千年里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各国,成为“东方霸主”的代名词,可到了近代却遭受到了“割地赔款”和“东亚病夫‘的冷眼和欺辱,这里面的原因我也不再做陈庸的

中国与德国小学教育比较

中德小学教育比教 德国是世界上七大工业国之一,也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人口仅次于俄罗斯的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一贯重视教育事业,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中造就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其卓越贡献,令世界瞩目。德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 。下面我将对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与中国小学教育进行一些比较,希望有所启示。 1、 小学学制安排及教学特点 德国基础教育层级的学校为小学,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经过改革,合并后的德国形成了各州基本相同的学制。在大部份的邦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在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所以对于需要学习能力或学习成效较差的学生则是采取加强措施而不是留级制度。 在基础教育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教育单元,三、四年级为第二教育单元。两个单元的教育目的是使儿童获得感性知识和初步了解事物的能力,逐步学会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养成能够坐下来读书的习惯,初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的能力。逐步把孩子们引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海洋。由于从幼儿园到基础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儿童适应这个变化,从游戏的方式过渡到学习的方式,就是基础学校所要完成的任务。德国小学教育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接受转变的实际状况,给予了每个儿童缓冲适应的过程,根据儿童个人不同的条件和能力,向其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为其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并始终保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阶段在全国各地区实行六年一贯制的学制设置,儿童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立即接受相比幼儿教育系统性较强、较枯燥的知识。这对于儿童的求知欲和兴趣都有一定的挫伤,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小学教育必须在这一方面有所清醒认识,并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有所改进。 二、课程设置 正式列入德国基础学校的课程有:德语和常识、数学、宗教、自然常识、音乐、体育、艺术和劳作等。在1~2年级,一些学科进行合科教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十期

李工真 ■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德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化问题,1988年、2009年先后访学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代表著作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等,译著有《纳粹德国的兴亡》。个人学术论文集有《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曾在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及《世纪大讲堂》栏目做特邀嘉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应邀在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讲学。 嘉宾名片 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健全的国家。与意大利等国家主要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相比,德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完全依靠制造业出口为生的国家。这使它不仅没有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在今日的欧债危机中,更是以“一枝独秀”的形象而令世人瞩目。 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德意志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他们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厂”,主要体现在组装环节,靠的是中国人廉价的劳动力。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德国为何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出品制造业大国,对中国有启发性。 “国兴科教”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迈进现代化门槛的国家,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 德国人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出哲学家的民族,他们在思维、思辨方面胜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国家,像我们中国,在1840年遭遇了鸦片战争,却要拖到58年以后的1898年才搞戊戌变法,这样的变化肯定是要失败的,而德国在1806年“挨打”,1807年就开始变革,一对比就看出差别了。而且德国很快地在三年后开创了柏林大学,自1810年柏林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建立以来,德意志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并成为了世界的样板,不仅是它的欧洲邻国,而且连远隔重洋的日本、美国都纷纷仿效。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大学体制,都要追根溯源到德国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等教育理念及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包括教学方法、用人制度等。可以说,1810年的柏林大学开启了人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

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的异同

德国与中国学前教育的异同 【摘要】: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字】:学前教育、身心健康、幼儿园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儿童教育的国家之一,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教司里设立幼教处,这是我国**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我国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托儿所招收的是从初生到3岁的幼儿,幼儿园招收的是3岁以上至入学前的幼儿。中国托儿所为数不多。下面主要介绍幼儿园情况。 幼儿园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值、季节制和寄宿制等。上述形式可分别设置,也可混合设置。 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按年龄编班一般为: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7)岁。 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的任务是: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是:锻炼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动作,增强儿童的体力,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服务的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提高儿童的交往能力,使其学会关心别人,友爱别人,能与人分享、协商和合作。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读写算作好准备,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儿童的思维水平,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潜能。培养儿童的乐感、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儿童懂得民主、科学,学会遵纪守法,发展健康的人格,以增进人类的幸福。 我国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我国学前教育的工作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中德高等教育比较及启示 张武军1)魏新亚2) 1)北京科技大学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2)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 摘要: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本文比较了中德的学位,学生淘汰问题,学生实习、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安排、教授负责制和教育中介机构,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作用,并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比较;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有多所世界著名学府,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86年,是德国高校的长者;19世纪由洪堡兄弟成立的洪堡大学为人类文明培养过25名获诺贝尔奖的伟大学者。德国高等教育是19世纪世界高教发展的楷模。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许多古老的学府开始焕发新的活力。驰名世界的德国汽车和精密工业产品,与德国良好的高等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就中德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学生淘汰问题,学生实习、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安排、教授负责制和教育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德国的学位教育 我国高校学位与美国相同,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德国高校学位目前只设硕士和博士两级,其中硕士作为第一级学位又可分Magister(社会及人文科学专业)和Diploma(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经济学专业)两类。此外,法律学、药物学等专业还有与硕士学位等级相当的国家考试(Staatsexamen)等学历。硕士学位在学习阶段上又分为硕士前期(Vordiplom)或基础学习(Grundstudium)和硕士后期(Hauptdiplom)或主课学习(Haupt-studium)两个阶段。根据规定,学生只有通过硕士前期考试(攻读Magister学位者要通过中期考试Zwischenprufung)之后才能进入硕士后期阶段学习。 和大学生免试入学一样,博士生入学也不需要入学考试,但要求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平均2 分左右(德国实行5分制, 1分为优秀, 5分为不及格) ,只要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Betreuer)和项目( Projekt) ,并经过教授同意,就可申请注册成为博士生(Doktorand) 。博士学位学制一般3 到4 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没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但需要有两门非本系开设的课程的成绩。在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以后,会指定若干门课程(一般3门)作为最后博士学位考试的课程,在论文和考试均获通过后,即可获得博士学位。

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

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陆庭瑶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摘要]通过对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上的差异及其历史因素分析表明,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国教育 制度趋于统一;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各州有决定教育制度的独立自主权,这使得两国教育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国则比较短暂;历史上中国的许多教育思想都较德国完善,除晚清时代中国在努力 “学习”,而德国在“创造”之外,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其实一直都在创新,两个国家同样在尝试着新的教学思路。中国应结合国情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通过不断的教育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真正的做到人才强国。 [关键词]中国与德国;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制度差异;历史因素研究[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5-0089-02[收稿日期]2012-03-27 一、中德两国在教育制度上的差异 (一)德国 德国各州在教育上享有完全的自主权,所以各州学校的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和教育内容各不相同,呈现多种多样的局面,但其大致相同之处如下: 1.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年满3岁至6岁的儿童可以在幼儿园就读,但幼儿园教育不是国民义务教育,不具有强迫性。它并不直接归入基础教育事业,被定位为具有保育和社会行政的社会福利救济机构。 2.基础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凡6~18周岁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12年的义务教育。这期间必须有9年(有的规定为10年)就读于全日制学校,后3年或为了完成义务职业教育必须就读于职业学校(实科中学)或继续就读于全日制学校(文理中学),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通过毕业考试可直接进入大学,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升高级职业学校,也可以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 3.高等学校教育:(1)综合性大学:这是一种学科较多、、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教学科研并重的高等学校。它包含理工大学、师范大学、全科大学以及体育大学、行政管理大学等。(2)应用科学大学:此类大学大部分历史较短,规模不大,一般设有一、 两个最多几个专业,但其特色极为突出,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多偏重于应用,专业分类较细致,教学安排紧凑,学制较短。(3)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此类大学相对来说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小班或个性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艺术才能。 4.研究生教育:德国高等学校均设有研究生,综合性 学校一般为3年, 应用科学大学一般为2年。只有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才有资格考取博士学位。 5.博士,博士后教育:只招收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二)中国 中国的教育制度基本是全国(不含港澳台)一致的:1.学前教育(幼儿园):同样是年满3岁的儿童可自愿选择是否去幼儿园,不具有强迫性。 2.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满6周岁的儿童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小学是5年,小学毕业后应根据家庭住址所在区域直接升入所在区域对应初中,学习时间为4年。 3.高中教育:初中毕业后学生可自愿考取高中,参加全省统考,报考省内学校。 4.高等教育:高中毕业后参加全国统考,报考学校,挑选专业。 (1)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注重技术培训,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一般学制为3年。(2)普通大学:学术性学校,注重理论知识。一般学制为4年。 5.研究生教育:只有大学设有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年。 6.博士,博士后教育:只招收综合性大学的研究生。 二、两国教育制度差异的历史因素 (一)关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初级阶段,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德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中国的教育制度几乎是全国统一的,个别地区会稍微有所不同;而根据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七条规定,国家将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其监督下。按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教育事业的管辖权在联邦和各 第2012年第5期(总第398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5,2012Total No.398 89--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如今的中国,如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形势下站稳脚跟呢?我认为,经济,科技,军事虽然必不可少,但教育即人才的培养才是维持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繁荣的根基。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奔涌不息,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由恢复、发展、到探索、改革、反思,其中经历的起伏和波折也不可胜数,也带给整个国家以及全体国民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德国,这个仅有8200万人的国家,却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诺贝尔奖的获得人数却少的可怜······是什么样的教育让德国如此优秀?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 从孩子的幼儿阶段,中国与德国的教育方式差别之大就已初见端倪。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老师教授给孩子的知识,影响更深的是周围人一点一滴的行为方式。德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恐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是亲力亲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是中国父母的常态;德国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则是“赢在起跑线上”;德国宪法禁止学龄前教育,通过法律介入避免孩子的智力被过早开发,留给孩子充足的想象空间,即使孩子的智商高于其他人;中国则是让孩子懂得越多越好,比其他孩子越聪明越好······自我记事开始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