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 第六章 基础计算与设计

广厦 第六章 基础计算与设计
广厦 第六章 基础计算与设计

第七章基础计算与设计

录入系统建模完成后,选择【生成计算数据】菜单,弹出对话框,选择【生成基础CAD数据】,当进入【基础CAD】后才能显示平面图形。进入【基础CAD】后,选择【读取墙柱底力】菜单,弹出对话框,选择读取GSSAP计算的上部结构产生的墙柱底内力。

图7—1 基础平面图窗口

广厦基础CAD能处理如下扩展基础、桩基础、弹性地基梁以及桩筏、筏板基础。

7.1扩展基础设计

扩展基础可以设计单、多柱扩展基础、墙下扩展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墙柱下扩展基础和联合扩展基础成台上的梁。

扩展基础设计流程:

1、【读取墙柱底力】;

2、填写扩展基础【总体信息】;

3、【基础设计】选择扩展基础设计:确定基础形式——单柱阶式、单柱锥式、多柱阶式、多柱锥式或墙下条基,弹出基础参数对话框,填写对话框参数;

4、布置扩展基础;

5、查看文本计算结果。

7.1.1 扩展基础总体信息

首先点按屏幕上方的【总体信息】弹出对话框,进入【扩展基础总体信息】

图7—2 扩展基础总体信息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输入修正前的承载力,可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若输入修正后的承载力,则宽度和深度修正系数值填为零。

【基底以下土的重度】用于承载力修正公式,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用于承载力修正公式,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基础宽度和深度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b 和ηd 】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表 表7—1

土的类别

ηb ηd 淤泥和淤泥质土

0 1.0 人工填土 e 或I L 大于等于0.85的粘性土

0 1.0 红粘土

含水比αw >0.8 含水比αw ≤0.8 0 0.15 1.2 1.4 大面积

压实填土

压实系数大于0.95,粘粒含量ρc ≥10%的粉土 最大干密度大于2.1t/m 3的级配砂石 0 0 1.5 2.0 粉土 粘粒含量ρc ≥10%的粉土

粘粒含量ρc <10%的粉土

0.3 0.5 1.5 2.0 e 及I L 均小于0.85的粘性土

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 0.3 2.0 3.0 1.6 3.0 4.4

注:1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

ηd取0。

【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取值范围C15到C80,可采用非标准混凝土,如C18,强度自动按插值计算。规范规定混凝土不应低于C20。

【基础的钢筋强度级别】1为I级钢,强度设计值210N/mm2,2为II级钢,强度设计值300N/mm2,3为III级钢,强度设计值360N/mm2。

【基础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垫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生成扩展基础平面DWG文件时,用于填写平面图说明。

【垫层的厚度(mm)】生成扩展基础平面DWG文件时,用于填写平面图说明。

【内外地台高差(mm)】生成扩展基础平面DWG文件时,用于填写平面图说明。

7.1.2扩展基础设计

点按屏幕上方的【基础设计】菜单,弹出对话框,进入【扩展基础设计】。屏幕右边出现扩展基础布置的菜单按键,选择后出现扩展基础参数:

图7—3 扩展基础参数

【承载力修正用的基底埋深(mm)】基础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

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表表7—2

岩土名称和性状ξa 岩石,紧密的碎石土,密实的砺、粗、中砂,f ak≥300的粘性土和粉土 1.5 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砺、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

1.3

150≤f ak<300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

稍密的细、粉砂,100≤f ak<150的粘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 1.1

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 1.0 【基础上土的厚度】承载力计算时用于求土产生的压力。

【基础高度最小值(mm)】迭代求基础高度时的初始基础高度。程序对每一组墙柱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求节点应力。在扩展基础的4边找最近的墙柱对承台进行冲切和剪切验算。一边不满足验算要求则按0.1m增加高度,从承载力验算起始位置重新开始迭代,最后求得扩展基础的总高度。规范构造要求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易小于200mm;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钢筋直径最小值(mm)】按规范构造要求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值经不宜小于10 mm。

【钢筋间距最大值(mm)】按规范构造要求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 mm,也不宜小于100 mm。

【基础长度A最小值(mm)】【基础宽度B最小值(mm)】迭代求基础长度时的初始基础长度。根据作用面积和基床反力系数形成弹簧,对每一组墙柱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求最大和最小应力,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时,按0.1m增加承台长宽,迭代求解以满足所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要求。

【基础面标高(mm)】用于平面图上标注基础面标高。

【A长向、B短向最小配筋率%】控制实际截面的最小配筋率(扣除台阶以外的面积)。

【多柱和墙下基础与水平夹角】单柱基础的角度自动按柱角度。

【改柱底力】修改所选墙柱在单工况下的内力,并自动修改相关的基本组合、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内力。

图7—4 改墙(肢)柱底力

柱、墙肢弯矩和剪力正向根据柱的局部坐标方向确定,墙内点I到J为局部坐标的Y方向,选“录入柱号”时可显示墙内点号。

柱底力修改后程序自动重新进行本墙柱的内力组合。

【验算基础】修改、移动或旋转基础后,验算被选中的扩展基础,并显示当前验算结果。

【显柱底力】弹出对话框,选择显示墙柱在内力组合前后和计算基础的内力。

图7—5 显示柱底内力

选择“清除显示”按钮取消当前显示的墙内力。

基本组合和标准组合墙柱内力包含地震时,轴力后有“震”字。

7.1.3扩展基础设计计算书

对每个扩展基础进行承载力、冲切、剪切验算,以及当上部结构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时的局部受压验算,同时输出计算过程,便于人工验算,文本结果中的墙柱号对应录入系统中的墙柱号。

输出扩展基础总体信息。

7.2桩基础设计

桩基础可以设计单柱桩基础、多柱桩基础、墙下桩基础及墙柱下桩基础。

桩基础设计流程:

1、【读取墙柱底力】;

2、填写桩基础【总体信息】;

3、【基础设计】选择桩基础设计,确定基础形式——单柱桩基础、多柱桩基础、墙下桩基础、墙柱下桩基础;

4、布置桩基础;

5、查看文本计算结果。

6、桩基础施工图、承台施工图。

进入【基础CAD】后,选择【读取墙柱底力】菜单,弹出对话框,选择读取GSSAP或SSW计算的上部结构墙柱底内力。选择【总体信息】菜单,弹出对话框,选择【桩基础总体信息】菜单。

7.2.1桩基础总体信息

图7—6 桩基础总体信息

【基础上土的重度(kN/m3)】用于计算土的自重。

【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15到C80,可采用非标准混凝土,如C18,强度自动按插值计算。承台混凝土等级不宜小于C15,采用II级钢筋时,混凝土等级不宜小于C20。

【承台的主钢筋强度级别】1为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210N/mm2,2为I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300N/mm2,3为II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360N/mm2,【承台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1号钢筋最小配筋率】、【2号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控制两方向全截面的最小配筋率。

【桩端阻力比】和【沉降经验系数】用于桩基础的沉降计算。

【桩形式】用于基础平面图的说明,与桩基础计算无关。

【考虑承台重量】缺省为不考虑承台重量,桩基础计算时未考虑土对承台的作用,两因素互相抵消,所以可以选择不考虑承台重量。

7.2.2桩基础设计

点按屏幕上方的【基础设计】菜单,弹出对话框,进入【桩基础设计】。屏幕右边出现桩基础布置的菜单按键,选择后出现桩基础参数:

图7—7 桩基础参数

【桩径(mm)】圆桩为桩直径,方桩为桩边长。

【X和Y向桩中心距(填写装径的倍数)】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7—3的规定。

桩的最小中心距表7—3 土类与成桩工艺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

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基

其他情况非挤土和部分挤土灌注桩 3.0d 2.5d

挤土灌注桩

穿越非饱和土 3.5d 3.0d 穿越饱和土 4.0d 3.5d 挤土预制桩 3.5d 3.0d

打入式敞口管桩和型钢桩 3.5d 3.0d

注:d ——圆桩直径或方桩边长

扩底灌注桩除应符合表7—3要求外,尚应满足表7—4的规定。

扩底灌注桩最小中心距表7—4 成桩方法最小中心距

钻、挖孔灌注桩 1.5D或D+1m(当D>2m 时)

沉管夯扩灌注桩 2.0D

注:D ——扩大端设计直径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即fA e =ζa f a

ζa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按表7—2取值。

【单桩竖向抗拉承载力特征值】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单桩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单桩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缺省取1.25。

【承台厚度最小值】迭代求基础高度时的初始基础高度,包括桩伸入承台的100mm 。

【承台上土的厚度】承载力计算时用于求土产生的压力。

【承台面标高】用于平面图上标注基础面标高。

【桩长度】指承台底面到桩端的长度,用于平面图上标注桩长度。

【基础与水平夹角】桩基础与水平夹角,逆时针为正, 对话框中显示了9桩以下承台角度为零度时的承台形式。

【1号钢筋直径最小值(mm) 】、【2号钢筋直径最小值(mm) 】矩形承台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mm 。

【1号钢筋钢筋间距最大值(mm)】、【2号钢筋钢筋间距最大值(mm)】承台钢筋间距应100—200 mm 。

【初始承台形式】确定初始承台桩数,迭代时在此基础上增加桩数。若改变承台,选九桩以上时,还须设定总桩数和列数。九桩以上承台形式有两种XY 向排列方法:矩阵形和交错形。

把承台上墙柱的荷载中心作为承台几何中心后,按如下方法迭代求桩数、承台厚度和内力,并自动生成桩基础平面图和承台剖面图。

矩阵形: 交错形:

图7—8 第一标准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桩数的计算:给定基础初始高度,单柱下桩基础的单桩轴力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5.3-2)公式计算,其它类型桩基础的单桩轴力采用通用有限元的方法来计算,划分承台有限单元网格,桩采用柱单元,对每一组墙柱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求桩的反力。如果单桩不满足承载要求,增加桩数,调整承台尺寸,迭代求解以满足所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要求。

承台总高度的计算:对每一组墙柱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求节点应力。分别进行墙柱和桩对承台的冲切和剪切验算。如果不满足验算要求,按0.1m增加承台高度,从承载力验算起始位置重新开始迭代,最后求得承台总高度。

承台弯矩和配筋计算:分别求承台两方向截面弯矩和配筋,显示最大值,以弯矩最大值布筋。

【自动归并】桩数和承台相同的基础自动归并,钢筋自动取大值。

【强行归并】把被选中的桩基础按桩数相同归并到一起,钢筋取大值。

【删除基础】删除基础,并自动删除扩展基础表和桩剖面大样表中内容。

【修改基础】单选承台,弹出如下对话框修改。

图7—9 修改桩基础

最后一种承台形式有两种XY向排列Array方法:矩阵形和交错形,如图7—7所示。

【改柱底力】单选墙肢或柱,弹出如

下对话框,修改墙柱单工况内力和选择工

况,程序自动修改相关的基本组合、标准

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内力。

柱弯矩和剪力正向根据柱的局部坐

标方向确定,墙肢弯矩和剪力正向根据墙

图7—10 改墙肢柱底力

肢的局部坐标方向确定,墙内点I到J为局部坐标的Y方向。选“录入柱号”时可显示墙内点号。

修改后自动重新进行本墙柱的内力组合。

【移动基础】输入X向和Y向移动距离(mm),选择要移动的承台。注意:这时程序没有自动重新计算基础,需验算移动后的基础选择【验算基础】。

【旋转基础】输入逆时针旋转角度(度) ,选择要旋转的承台。注意:这时程序没有自动重新计算基础,需验算旋转后的基础选择【验算基础】。

【验算基础】单选修改、移动或旋转后的基础进行验算,,并显示当前验算结果。

【显柱底力】弹出对话框,显示墙柱在内力组合前后和计算基础的内力,见图7—5。

【录入柱号】显示录入系统中的墙柱号,此墙柱号对应文本结果中的墙柱号。C12为12号柱,W15为15号墙,可点按屏幕左边工具栏中“寻找构件”按钮,根据编号定位墙柱的位置。

【文本结果】对每个桩基础进行承载力、冲切、剪切验算,以及当上部结构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时的局部受压验算,同时输出计算过程,便于人工验算,文本结果中的墙柱号对应录入系统中的墙柱号。

桩基础承台上的梁

桩基础承台上可以布置地梁,所布置的梁和承台一起采用通用有限元方法来计算内力。

设计步骤是:

1、选择“总体信息 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菜单,弹出对话框输入梁混凝土

强度等级、梁纵筋级别、梁箍筋级别和钢筋保护层厚度。

2、点按“基础设计─弹性地基梁布置和计算─两点地梁”,弹出对话框选择矩形梁,输入梁肋宽和梁高。

3、点按“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多柱桩基”,布置带梁的桩基础,并自动填写桩承台大样表。

4、点按“基础设计─弹性地基梁布置和计算─显梁配筋”,第一行显示梁的左中右截面的面筋(cm2),第二行显示左中右截面的底筋(cm2)和端部箍筋(cm2/0.1m)。

5、点按“基础设计─弹性地基梁布置和计算─显梁内力”,第一行显示梁左中右截面最小弯矩(kN.m),第二行显示梁左中右截面最大弯矩(kN.m),第三行显示梁左端剪力/T最大扭矩(kN.m)/右端剪力(kN)。

6、点按“基础设计─弹性地基梁施工图绘制─生成梁图”,自动生成梁的平面图。

复杂桩基础承台

对于简单的单柱桩基础形式,可以直接选择菜单“窗口─桩承台大样表”,显示桩承台配筋及大样表,再选择菜单“工程─生成当前窗口内容的DWG”,把桩承台大样表生成DWG文件。

对于墙下、墙柱下、多柱下等复杂的桩基础,承台按筏板计算,设计步骤:

1、进入“基础设计─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菜单,点按【计算筏板】,选择需要按筏板计算的承台,重新计算。

2、点按【计算简图】按钮,显示筏板所有的计算结果,包括筏板面筋。

3、进入“基础设计─筏板基础施工图绘制”菜单,根据筏板【计算简图】板节点配筋面积绘制这些承台的配筋。

在当前窗口显示基础平面图时,选择菜单“工程─生成当前窗口内容的DWG”,把基础平面图生成DWG文件,文件路径同当前工程路径。

7.2.3桩基础设计计算书

对每个桩基础进行承载力、冲切、剪切验算,以及当上部结构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时的局部受压验算,同时输出计算过程,便于人工验算,文本结果中的墙柱号对应录入系统中的墙柱号。

输出桩基础总体信息。

7.3弹性地基梁设计

1、适用于弹性地基梁结构,梁的截面形式可为矩形、 形和T形;

2、利用文克尔假定导出弹性地基梁的单元刚度矩阵,用矩阵位移法计算弹性地基梁在上部单工况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内力,内力组合后计算截面配筋;

3、可选择按图形方式或文本方式输出计算结果,自动生成平法表示的梁施工图;

弹性地基梁可以设计柱下弹性地基梁、墙下弹性地基梁。

弹性地基梁设计流程:

1、进入“弹性地基梁布置和计算:

2、【读取墙柱底力】;

3、填写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

4、选择布置基础梁,弹出“弹性地基梁参数”对话框,填写对话框参数;

5、布置弹性地基梁;

5、布置梁上荷载;

6、计算弹性地基梁;

7、查看文本计算结果;

8、进入“弹性地基梁施工图绘制”生成弹性地基梁施工图。

7.3.1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

图7—11 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输入修正前的承载力,可进行宽度和深度的修正。若输入修正后的承载力,则宽度和深度的修正系数值填为零。目前版本弹性地基梁未作

宽度修正。

【承载力修正用的基底埋深(mm)】基础埋置深度,一般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见表6

【基底以下土的重度】用于承载力修正公式,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用于承载力修正公式,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基础宽度和深度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ηb和ηd】见表6—目前版本弹性地基梁未作宽度修正。

【翼缘上土的重度】用于计算土的自重。

【翼缘上土的厚度】用于计算土的自重。

【基床反力系数】见表2—7。

【地梁重叠修正系数的折减系数】在“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中地梁重叠的修正系数的折减系数设为0时不修正重叠,>0时修正。

由于在纵横梁交叉点下的一块底面积被两个方向上的梁使用两次,使这部分底面积重复利用。而基础计算时一些有利因素已考虑,故对修正系数可适当折减,这里缺省折减系数为0.5。

【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15到C80,可采用非标准混凝土,如C18,强度自动按插值计算。

【梁的纵筋强度级别】2为I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300N/mm2,3为II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360N/mm2。

【梁的箍筋强度级别】1为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210N/mm2,2为I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300N/mm2,3为III级钢,强度设计值为360N/mm2。

【基础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7.3.2弹性地基梁设计

弹性地基梁布置

图7—11 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

布置弹性地基梁有【两点地梁】、【距离地梁】、【轴线地梁】和【延伸地梁】四

种方式。点按弹出地基梁参数对话框见图7—12。

图7—12 弹性地基梁参数

对话框中各部位标注尺寸见图7—13

矩形梁翼缘在梁底的筏板肋梁翼缘在梁顶的筏板肋梁

图7—13 地基梁标注尺寸

弹性地基梁的布置方式与录入系统梁布置方式相同。另外有【删除地梁】、【修改地梁】和【移动地梁】三种地梁的调整方式

●布置弹性地基梁上荷载

点按【加梁荷载】,在命令行输入梁上的荷载标准值,荷载为均部线荷载,单位kN/m,光标窗选需要加荷载的地梁。

●计算弹性地基梁

点按【计算地梁】,程序自动计算所有地梁内力和配筋。

【显柱底力】见图7—5。

【显梁编号】此编号对应文本结果中的梁编号,B12为12号梁,可点按屏幕左边工具栏中“寻找构件”按钮,根据编号定位弹性地基梁的位置。

【显梁荷载】恒荷载值(kN/m)为梁上填充墙自重标准值,梁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

【显梁尺寸】如50100为矩形梁截面,尺寸500mm×1000mm;50100(20040)为 形或T形梁截面尺寸,梁肋宽500mm,梁高1000mm,翼缘宽2000mm,翼缘根

部高400mm。单位为cm。

【显梁配筋】

2-15-3

9-0-11/3.1/10 (cm2/ m)

梁左—中—右截面面筋(cm2)

梁左—中—右截面底筋(cm2)/端部箍筋(cm2/0.1m)/翼缘底部配筋

【显梁内力】

35/-75/30

89/-40/70

28/T10/25

左—中—右截面最小弯矩(kN.m)

左—中—右截面最大弯矩(kN.m)

左端剪力/T最大扭矩(kN.m)/右端剪力(kN)

【显点位移】向下为正,单位mm。

求最大位移时,地震作用组合下的位移除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才与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位移比较,显示的位移已除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显示红色表示反力超过修正后的承载力。若最大位移后出现第二个数值表示节点有向上的位移,设计应避免出现向上的位移。

【显点反力】向下为正,向上为负,单位kN/m2。

求最大反力时,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反力除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后才与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反力比较,显示的反力已除过了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显示红色表示反力超过修正后的承载力。修正后的承载力显示在右下角的说明中,目前弹性地基梁未作宽度修正,只作深度修正。

【冲切剪切】

4.32/3.22

翼缘冲切比/翼缘剪切比

若数值小于1显示红色,说明不满足验算要求,需增加翼缘厚度,在文本计算结果中有验算过程。

7.3.3弹性地基梁设计计算书

点按【计算地梁】后,程序自动计算所有地梁内力和配筋并生成文本形式的计算书,计算书包括弹性地基梁总体信息,弹性地基梁翼缘冲切和剪切计算结果,以及梁各截面内力、配筋计算结果,便于人工检查。

7.3.4弹性地基梁施工图绘制

计算通过后进入“弹性地基梁施工图绘制”菜单,点按【生成梁图】弹出图7—13梁钢筋控制对话框确认后,自动生成梁和翼缘边线、梁平法钢筋施工图,并自动归并梁钢筋和处理字符重叠。见图7—14。

图7—13 梁钢筋控制对话框

图7—14 弹性地基梁施工图绘制

【自动归并】可以设定归并参数后自动归并所有梁或自动归并所选择的梁,钢

筋取大值。

【自调重叠】自动调整梁上重叠的钢筋字符,当自动处理不了时,采用移字符的功能移动。

【强行归并】选择几何尺寸相同的梁进行强行归并,钢筋取大值。

【改梁钢筋】修改梁原位标注、集中标注、密箍或吊筋

1、修改梁原位标注: 面筋、底筋、截面尺寸、箍筋、架筋和标高。单选要修改的梁上字符串。 修改钢筋后,程序自动重新计算此梁的裂缝和挠度值。

2、修改梁跨: 面筋、底筋、截面尺寸、箍筋、架筋和标高。单选要修改的梁跨,弹出如下对话框修改,修改钢筋后,CAD

自动重新求此梁的裂缝和挠度值。

图7—15 梁跨钢筋对话框

3、修改梁集中标注: 连续梁编号、

截面尺寸、箍筋、架立筋和标高。单选要

修改的梁集中标注,弹出图7—16对话框,

修改拉通负筋后可选择自动重新选择各

跨支座短筋。

4、修改梁密箍或吊筋:单选要修改

的密箍或吊筋的字符串,弹出图7—17对

话框修改。角度为密箍或吊筋与水平的夹

角,宽度为相交梁的宽度,高度为密箍或

吊筋所在跨梁的高度。

【显梁裂缝】显示弹性地基梁的裂缝

宽度。 0.23

0.18/0.20

梁上部跨中裂缝宽度

左支座裂缝宽度/

右支座裂缝宽度 图7—16 梁集中标注对话框

图7—17 吊筋密箍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13条】 1. 龄期为 28d 的以毛截面计算的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施工质量控制等 级为 B 级时,应根据块体和砂浆的强度等级分别按下列规定采用: 1 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 3.2.1-1采用。 注:当烧结多孔砖的孔洞率大于30%时,表中数值应乘以0.9。 2. 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 3.2.1-2 采用。 3. 蒸压灰砂普通砖和蒸压粉煤灰普通砖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3.2.1-3 采用。

注:当采用专用砂浆砌筑时,其抗压强度设计值按表中数值采用。 4. 单排孔混凝土和轻集料混凝土砌块对孔砌筑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2.1-4 采用。 注: 1 对独立柱或厚度为双排组砌的砌块砌体,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7; 2 对T 形截面墙体、柱,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85 。 5. 单排孔混凝土砌块对孔砌筑时,灌孔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g,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且不应低于1.5 倍的块体强度等级。灌孔混凝土强度指标取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强度指标。 2) 灌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fg,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6. 双排孔或多排孔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 3.2.1-5 采用。 7. 块体高度为180mm~350mm 的毛料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3.2.1-6 采用。

注:对细料石砌体、粗料石砌体和干砌勾缝石砌体,表中数值应分别乘以调整系数1.4 、1.2 和0.8 。 8. 毛石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2.1-7 采用。 3.2.2 龄期为28d 的以毛截面计算的各类砌体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弯曲 抗拉强度设计值和抗剪强度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为B 级时,强度设计值应按表3.2. 2 采用: 2 单排孔混凝土砌块对孔砌筑时,灌孔砌体的抗剪强度设计值fvg应按 下式计算:

基础设计(独立基础)

基础设计 工程概况 边柱采用柱下独立扩展基础,中柱采用双柱联合基础。 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埋深且大于0.5m ;阶梯形基础每阶高度宜为300~500mm ;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20,选用C30;基础保护层厚度40mm ,垫层厚度100mm ,混凝土等级采用C20;钢筋选用HRB400级钢筋;室外地坪-0.45m 。 独立基础设计(5号轴线B 柱) 13.1 独立基础示意图 1 选型 初步确定基础埋深-2.5m ,满足大于合肥地区最大冻土深度-1.6m ,同时基础底面处于粘土层。土的平均重度γm =20kN/m 3,ηb =0.3,ηd =1.6。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b <3m 时,取b =3m ;取d =3.0m ,则 ()()()kPa 3045.05.2206.1240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 kPa 2642401.11.1=?=>ak f ,取kPa 304=a f 取内力组合值:m kN 98.20?-=M ,kN 03.1531=N ,kN 49.17-=V ,则 2G 0m 03.65 .22030403.1531=?-=-≥d f N A a γ 考虑偏心:()()20m 05.963.65.11.1-=-=A A ,取2m 00.9=A ,m 0.3==b l

2 地基承载力计算 取H =500mm ,计算基底净反力。 偏心矩:m 015.05 .20.92003.15315.049.1798.200,=??+?+==F M e n 基础边缘处最大、最小净反力: 0213.51kPa kPa 28026.72kPa 20.3015.06100.903.1981610,max ,min ,>=<=??? ???±?=??? ? ??±=a n n n f l e bl F P kPa 280kPa 11.2200 .95.20.92003.1531G <=??+=+=+= A Ad F A G F p k k k k γ 故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3 基础抗冲切验算 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 m 0.3==b l ,m 5.0==c t a a ,m 5.0=c b ,mm 450505000=-=h m 0.3m 4.145.025.020=<=?+=+b h a t ,取m 4.1=b a 故冲切破坏椎体落在基础底面以内。 m 95.02 4.1 5.02=+=+=b t m a a a ,因偏心受压,取kPa 72.226max ,==n n P p 冲切力:??? ???????? ??---??? ??--=200max ,2222h b b b h a l P F c c n l kN 03.39945.025.020.30.345.025.020.372.2262=??? ???????? ??---???? ??--?= 抗冲切力: kN 03.993kN 93.42745.095.01043.10.17.07.030>=?????=h a f m t hp β(满足) 4 配筋计算 选用HRB400级钢筋(2mm N 360='=y y f f ),基础长边=基础短边,取配筋相同。 以柱边为例计算: 柱边净反力: ()()kPa 22.22151.21372.2260 .325.00.351.2132min ,max ,min ,=-??++=-++=n n c n n P P l a l P P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 ()()kPa 97.22322.22172.2262121max ,=+=+n n P P 弯矩: ()()()()5.00.325.00.32497.2232224122max ,+??-?=+-??? ? ??+=c c n n b b a l P P M m kN 12.379?=

砖混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笨二章工程概况 第三章施工组织管理和机构步置 第四章施工部署 第五章施工总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第六章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劳动力安排 第七章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第八章工程质量管理 第九章工程安全管理 第十章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一章季节施工技术措施 第十二章合理化建议及降低成本措施 第十三章工程施工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工程回访及保修制度 第十五章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措施 第一章编制说明和编制依据

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1编制说明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对工期、质量目标、项目管理机构设置与劳动力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机械设备及周转材料配备、主要技术方案、安全、文明施工、环保、季节性施工等诸多因素做了充分考虑,突出其科学性、适用性及针对性。在工程实施前还要编制详细的实施性施工方案、措施及作业指导书,指导工程施工,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的全部施工内容,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在施工中,我公司本着对建设单位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积极与质量监督部门配合,服从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的管理,从严控制工程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认真做好安全文明施工。制定环保措施,控制噪音尘埃污染,减少投诉;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建立安全保证体系,确保施工中不发生伤亡事故,创建安全文明工地。同时,在施工中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将建设单位投资的每一分钱落到实处,以达到有效控制投资的目的,更好更快地交出让建设单位满意的精品工程。 1.2 编制依据 1. 招标文件 2. 施工图 3. 现行国家有关工程施工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 4. 现场勘察情况 5. 项目部施工类似工程施工经验等。 本工程施工应满足但不限于下列法规、规范要求: 1)《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3)《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砖混结构设计详解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砖混结构设计详解(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8040砖混结构设计详解 Detailed brick and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尽量采

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配双向φ6@250,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

某独立基础设计-(详细计算过程)

现浇独立柱基础设计(Jc-1) 项目名称构件编号日期 设计校对审核 执行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本文简称《地基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本文简称《抗震规范》 ----------------------------------------------------------------------- 1 设计资料: 1.1 已知条件: 类型:阶梯形 柱数:单柱 阶数:1 基础尺寸(单位mm): b1=1100, b11=500, a1=2000, a11=1000, h1=400 柱:方柱, A=400mm, B=400mm 设计值:N=201.00kN, Mx=5.80kN.m, Vx=-5.60kN, My=3.30kN.m, Vy=7.60kN 标准值:Nk=160.80kN, Mxk=4.64kN.m, Vxk=-4.48kN, Myk=2.64kN.m, Vyk=6.08kN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fc=14.30N/mm2 钢筋级别:HRB400, fy=360N/mm2 基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0mm 基础与覆土的平均容重:20.00kN/m3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0kPa 基础埋深:1.00m 作用力位置标高:0.000m 剪力作用附加弯矩M'=V*h(力臂h=1.000m):My'=-5.60kN.m Mx'=-7.60kN.m Myk'=-4.48kN.m Mxk'=-6.08kN.m

砖混结构的设计内容、难点和注意事项

砖混结构的设计内容、难点和注意事项 砖混结构的设计内容、难点和注意事项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 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板的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1)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一些技术措施探讨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采用对角线的形式标出布置范围,并在对角线上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在房间端部画出一块板表示铺设方向;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可以分层编号,以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在靠窗处设置现浇板带,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预制板与构造柱相碰时,应做现浇板带。如使用PMCAD布预制板,应采用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尺寸:1、双向板:短边≥3600时,板厚为100;短边≥4200时,板厚为120;短边≥5400,板厚为150;2、单向板:按上述标准,用受力向(长边)尺寸控制;3、考虑到桡度对使用的影响及施工的方便尽量避免使用80厚的板,除非不重要且跨度很小的板。 板钢筋在施工时为了固定钢筋,有时需要点焊,造成点焊部位钢筋截面积减少,所以尽量用直径≥φ10的钢筋。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绘制现浇板施工图时,常采用两个方向的底部筋(正筋)标示出板块范围,需要编号时在板块对角线方向画一斜线,编号写在斜线上部,编号为大写英文字母外套圆圈。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应适当加大板厚,上部筋可不断或50%连通,温度应力较大处另加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宜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建议对板配筋全楼统一编号,凡钢筋直径、间距相同者编为一个号,编号为数字外套圆圈,标注在钢筋上部,板上部筋应尽量伸至墙或梁外边,只标出净锚出长度,标注在钢筋下部,且可以只标数字不标尺寸线,为表示清楚在说明中绘制表格对板钢筋编号统一说明。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应≥120,不宜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0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加大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下弯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蓬、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内填沥青麻丝。尽量采用现浇板,不应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外走廊宜采用现浇板,注意局部建筑标高的降低。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

程序设计基础辅导材料6

第6章算法和问题求解 本章我们来学习算法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算法,掌握算法的描述方法,进一步我们要学习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然后要了解常见的、典型的算法,并要学习如何设计自己的简单算法。 6.1 算法的描述方法 1、用自然语言表达 所谓的“自然语言”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或数学语言。 例如:我们想计算1到N的累加和,为简单起见,设N的值不大于1000。 这就是用自然语言配合数学语言描述算法。 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通俗易懂,而且容易掌握,但算法的表达与计算机的具体高级语言形式差距较大,通常是用于介绍求解问题的一般算法。 2、用伪代码表示 伪代码是一种介于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语言之间的算法描述方法。它结构性较强,比较容易书写和理解,修改起来也相对方便。其特点是不拘泥于语言的语法结构,而着重以灵活的形式表现被描述对象。它利用自然语言的功能和若干基本控制结构来描述算法。 伪代码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自己定义,也可以采用与程序设计语言类似的形式。3、用传统流程图描述算法 流程图也叫框图,它是是用各种几何图形、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描述计算过程的框图。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优点是:直观,设计者的思路表达得清楚易懂,便于检查修改。 表6.1是用传统流程图描述算法时常用的符号。 表6.1流程图常用符号 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从上至下顺序地画出流程图,各图框中的文字要尽量简洁。 (2)为避免流程图的图形显得过长,图中的流程线要尽量短。 (3)用流程图描述算法时,流程图的描述可粗可细,总的原则是:根据实际问题的复杂性,流程图达到的最终效果应该是,依据此图就能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相应的算法(即完成编程)。 4、N-S结构化流程图 N-S结构化流程图主要特点是取消了流程线,全部算法由一些基本的矩形框图顺序排列组成一个大矩形表示,即不允许程序任意转移,而只能顺序执行,从而使程序结构化。 N-S图也是流程图的一种很好的表示方法,对应于三种基本结构的N-S图如图6.2所

(完整版)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设计毕业设计

以下文档格式全部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以任意修改编辑。 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设计 中文摘要 本工程为多层砖混民用住宅。建筑层数为六层、建筑高度为20.38m,基底占地面积为574.33㎡、总建筑面积3470.0㎡。抗震设防烈度7度、场地类别为Ⅱ类,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本工程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工程±0.00同绝对标高13.38m。 结构设计依据国家相关规范进行:计算各楼板和屋面板的恒荷载,同时确定活载值。根据荷载设计值计算出楼面和屋面的配筋。将板上均布荷载传给各墙,然后根据各墙所受荷载及墙体自重,验算墙体抗压承载力。根据抗震设防数据及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出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各墙承担的剪力,并验算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出各段基础上部荷载,并由此确定基础类型和配筋。 经过验算,该结构符合安全性、可靠性要求。

[关键词]:砖混结构、承载力、构造措施、基础设计 Abstract This engineering is a multistory building. It is a brick and concrete mixed structure. The building isⅡ.The structureis designed to use 50 years.The engineering is the second type building,itsrefractory ranks the second grade.The engineering s designed elevation is equal to 13.38 of absolute elevation . Structural design accords to the national special codes: first of all,we calcu--late each floor and roof s dead live of slab,and carry live load at same time.According to computation of design load,we can design the concrete reinforcement of floor and roof. Transfer the uniform loading to each wall,than according to the load that wall suffer and self-weight ,we can check the wall s compressive bearing capacity.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anti-seismic defence and structural representative value of gravity load ,each wall s shear force can be worked out,than we can check the wall s shear bearing capacitypute the load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 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181-47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 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

独立基础计算

锥形基础计算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_校对者_____________ 一、设计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② 《简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手册》李国胜 二、示意图 三、计算信息 构件编号: JC-1 计算类型: 验算截面尺寸 1. 几何参数 矩形柱宽bc=600mm 矩形柱高hc=1170mm 基础端部高度h1=200mm 基础根部高度h2=150mm 基础长度B1=1200mm B2=1200mm 基础宽度A1=1800mm A2=1800mm 2. 材料信息 基础混凝土等级: C30 ft_b=1.43N/mm2fc_b=14.3N/mm2 柱混凝土等级: C30 ft_c=1.43N/mm2fc_c=14.3N/mm2 钢筋级别: HRB400 fy=360N/mm2 3. 计算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 基础埋深: dh=1.800m 纵筋合力点至近边距离: as=40mm 基础及其上覆土的平均容重: γ=18.000kN/m3 最小配筋率: ρmin=0.150% 4. 作用在基础顶部荷载标准值

Fgk=201.000kN Fqk=0.000kN Mgxk=234.000kN*m Mqxk=0.000kN*m Mgyk=0.000kN*m Mqyk=0.000kN*m Vgxk=59.000kN Vqxk=0.000kN Vgyk=0.000kN Vqyk=0.000kN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rg=1.20 可变荷载分项系数rq=1.40 Fk=Fgk+Fqk=201.000+(0.000)=201.000kN Mxk=Mgxk+Fgk*(B2-B1)/2+Mqxk+Fqk*(B2-B1)/2 =234.000+201.000*(1.200-1.200)/2+(0.000)+0.000*(1.200-1.200)/2 =234.000kN*m Myk=Mgyk+Fgk*(A2-A1)/2+Mqyk+Fqk*(A2-A1)/2 =0.000+201.000*(1.800-1.800)/2+(0.000)+0.000*(1.800-1.800)/2 =0.000kN*m Vxk=Vgxk+Vqxk=59.000+(0.000)=59.000kN Vyk=Vgyk+Vqyk=0.000+(0.000)=0.000kN F1=rg*Fgk+rq*Fqk=1.20*(201.000)+1.40*(0.000)=241.200kN Mx1=rg*(Mgxk+Fgk*(B2-B1)/2)+rq*(Mqxk+Fqk*(B2-B1)/2) =1.20*(234.000+201.000*(1.200-1.200)/2)+1.40*(0.000+0.000*(1.200-1.200)/2) =280.800kN*m My1=rg*(Mgyk+Fgk*(A2-A1)/2)+rq*(Mqyk+Fqk*(A2-A1)/2) =1.20*(0.000+201.000*(1.800-1.800)/2)+1.40*(0.000+0.000*(1.800-1.800)/2) =0.000kN*m Vx1=rg*Vgxk+rq*Vqxk=1.20*(59.000)+1.40*(0.000)=70.800kN Vy1=rg*Vgyk+rq*Vqyk=1.20*(0.000)+1.40*(0.000)=0.000kN F2=1.35*Fk=1.35*201.000=271.350kN Mx2=1.35*Mxk=1.35*234.000=315.900kN*m My2=1.35*Myk=1.35*(0.000)=0.000kN*m Vx2=1.35*Vxk=1.35*59.000=79.650kN Vy2=1.35*Vyk=1.35*(0.000)=0.000kN F=max(|F1|,|F2|)=max(|241.200|,|271.350|)=271.350kN Mx=max(|Mx1|,|Mx2|)=max(|280.800|,|315.900|)=315.900kN*m My=max(|My1|,|My2|)=max(|0.000|,|0.000|)=0.000kN*m Vx=max(|Vx1|,|Vx2|)=max(|70.800|,|79.650|)=79.650kN Vy=max(|Vy1|,|Vy2|)=max(|0.000|,|0.000|)=0.000kN 5.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106.900kPa 四、计算参数 1. 基础总长 Bx=B1+B2=1.200+1.200= 2.400m 2. 基础总宽 By=A1+A2=1.800+1.800= 3.600m 3. 基础总高 H=h1+h2=0.200+0.150=0.350m 4. 底板配筋计算高度 ho=h1+h2-as=0.200+0.150-0.040=0.310m 5. 基础底面积 A=Bx*By=2.400*3.600=8.640m2 6. Gk=γ*Bx*By*dh=18.000*2.400*3.600*1.800=279.936kN

砖混结构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例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2) 第一节建筑设计特点 (2) 第二节结构设计特点 (2) 第三章现场平面布置 (3) 第一节平面布置原则 (3) 第二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3) 第三节施工道路 (3) 第四节材料堆放 (3) 第四章施工方案 (4) 第一节施工准备 (4) 第二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4) 第三节施工现场临时用水 (5) 第四节施工测量 (5) 第五节沉降观测周期的确定 (6) 第六节砌体工程施工方案 (7) 1. 概况 (7) 2. 砌体材料 (7) 3. 施工准备 (7) 4. 砌筑方法 (8) 5. 构造拄的施工 (8) 6. 脚手架工程施工 (10) 7. 质量控制要点 (17) 8. 安全措施 (18) 9. 冬季施工 (18) 第七节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 (19) 1. 施工部署 (19) 2. 施工方法 (19) 3. 质量要求 (23) 4. 冬季施工 (24) 第八节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25)

1. 施工准备 (25) 2. 主要施工方法 (26) 3. 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29) 4. 安全消防措施 (31) 5. 环保与文明施工措施 (31) 6. 冬季施工 (32) 第五章施工组织及施工进度计划 (33) 第一节施工段的划分 (33) 第二节主要工序 (33) 第三节劳动力安排 (34) 第四节施工管理机构和项目经理部的组成 (34) 第五节施工进度计划及措施 (35) 1. 进度计划监督管理 (35) 2. 施工进度计划 (36) 第六节施工协调配合 (36) 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 (38) 第一节施工质量把关措施 (38) 第二节施工现场监督检查 (38) 第七章工期保证措施 (39) 第一节建立严格的施工进度计划检查制度 (39) 第二节保证材料及外加工构件的供应 (39) 第三节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协调工作 (39) 第八章施工技术措施 (40) 第一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40) 第二节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 (40) 第三节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40) 第九章安全施工措施 (41) 第一节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41) 第二节安全保证体系 (41) 第三节安全用电管理措施 (41)

砖混结构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篇综合说明 (14) 第一节编制依据 (14) 第二节编制原则 (15) 第三节工程概况 (16) 第四节工程重点和特点 (17) 第五节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18) 第二篇施工部署 (19) 第一节施工总体部署 (19) 第二节施工组织部署 (19) 第三节劳动力配备计划及主要施工机械配备计划 (21) 一、劳动力配置计划 (21) 二、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计划 (21) 第四节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21) 一、技术保证资料 (21) 二、图纸管理 (21) 第三篇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23) 第一节施工总平面布置原则 (23) 第二节施工总平面图的内容 (24) 第三节配电线路设计 (24) 一、配电线路形式和基本保护系统。 (24) 二、配电线路 (25) 三、配电箱设计 (25) 第四节接地与接地装置设计 (25)

第四篇装修总体要求及材料控制 (26) 一、总体要求 (26) 二、材料控制 (27) 第五篇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29) 第一节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工程施工方案 (29) 第二节墙柱体抹灰施工方案 (31) 一、施工规程: (31) 二、施工准备 (32) 三、内墙面抹灰施工工艺 (33) 四、天棚抹灰施工工艺 (34) 五、墙柱体抹灰施工方法: (35) 六、墙柱体抹灰质量允许偏差: (36) 七、抹灰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36) 第三节涂料工程 (37) 一、外墙面涂料 (37) 二、室内乳胶漆施工工艺 (39) 第四节墙柱饰面工程施工方案 (42) 一、石材饰面施工方案 (42) 二、墙面瓷砖(釉面砖)的施工方案 (45) 第五节装饰木门、门框的制安施工方案 (48) 第六节门窗工程 (51) 第七节油漆涂饰施工方案 (52) 一、施工工艺流程 (52) 二、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52) 三、木质表面油漆 (53) 第八节地面工程 (56) 第九节大理石地面铺装施工方案 (58) 第十节地砖铺装施工方案 (59) 第十一节玻璃镜面安装施工方案 (60) 第十二节防水工程 (63)

砖混结构设计简要介绍

砖混结构设计 简介: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关键字: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各层的结构布臵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臵(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尽量采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配双向φ6@250,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

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臵。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专业:建工班级:建工0903学生姓名 :邓炜坤学号:0912080319指导教师:周友香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教务部制 2011年 12月1日

引言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课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 为了巩固与运用基础概念与基础知识、掌握方法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等诸 多方面。 作为建筑类院校专业课的一种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师教学计划中德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也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巩固与运用理论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及查阅手册和资料能力 3.培养学生概念设计的能力 4.熟悉设计步骤与相关的设计内容 5.学会设计计算方法 6培养学生图子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8.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录 一、设计资料 二、独立基础设计 1、选择基础材料 2、选择基础埋置深度 3、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5、验算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 6、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7、计算基底净反力 8、验算基础高度 9、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 10、地基变形验算 11、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12、配筋计算 13、基础配筋大详图 14、确定 A、B 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 15、 A、B两轴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16、设计图纸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示范文本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 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 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 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 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 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 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 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 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 相同 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 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

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

独立基础设计计算过程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设计资料 本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层土:城市杂填土 厚 第二层土:红粘土 厚,垂直水平分布较均匀,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 第三层土:强风化灰岩 ,fak=1200 Kpa 第四层土:中风化灰岩 fak=3000 Kpa 由于结构有两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故选中风化灰岩作为持力层。对于中风化岩石,不需要要对其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故a f =ak f =3000 Kpa 。 材料信息: 本柱下独立基础采用C 40混凝土,HRB400级钢筋。差混凝土规范知: C45混凝土:t f =mm2 , c f = N/mm2 HRB400级钢筋:y f =360 N/mm2 计算简图 独立基础计算简图如下: 基础埋深的确定 基础埋深:d= 基顶荷载的确定 由盈建科输出信息得到柱的内力设计值: M=? N= KN V= 对应的弯矩、轴力、剪力标准值: M k =M/==? N k =N/== KN V k =V/== KN 初步估算基底面积 A 05 .120300011775.33?-=?-≥d r f F G a k =

0061.033 .1177536.72===k k N M e m= mm 比较小 由于偏心不大,基底底面积按20%增大,即: A=0 2> m2 且b=<,故不再需要对a f 进行修正 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基础和回填土重为: G k =A d r G ?? 偏心距为: 011.02 .14533.117754.110.4136.72=+?+=+=k k k k G F M e m (l/6=6= m) 即P min ?k > 0 ,满足 基底最大压力: 81.2536= K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