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及疫苗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哈尔滨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及疫苗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哈尔滨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及疫苗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哈尔滨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及疫苗安全性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哈尔滨市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状况,探讨疫苗安全性的

影响因素,提出保障哈尔滨市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的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哈尔滨市区预防接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搜集AEFI2013年1—12月哈尔滨市监测数据,分析哈尔滨市共报告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例数,不良反应儿童人数、年龄构成,不良反应疫苗种,临床表现等。通过访谈和现场观察法了解保证疫苗安全免疫接种的主要因素,提出预防接种的安全性的对策。结果经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EFI信息管理系统结果显示,AEFI2013年为5 083例,共接种1 052 894剂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8%。其中0~6岁儿童预防接种735 216剂次,4 153例出现不良反应,7~14岁儿童中预防接种317678剂次,930例出现不良反应,0~6岁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0.56%与7~14岁儿童0.29%相比明显较高(P<0.05)。接种疫苗种类包括:HepB、BCG、PV、DPT、DT、MR、MMR、MM、MV、MenA、MenAC、JE-l、JE-i、HepA-l、HepA-i。其中百白破疫苗中发生不良反应率%与麻腮疫苗相比明显较高(P<0.05)。儿童接种疫苗后,因接种疫苗不同,出现不用的不良反应表现,常见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水肿及其他症状。结论临床需加强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分析总结疫苗安全性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哈尔滨市;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疫苗安全性

Harbin after Inoculation Against Adverse Reaction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in the Impacting Factors of Vaccine Safety

MA Zhi,FAN Li-hu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Province,1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verse events occur after vaccination status in Harbin,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afety,the counter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vaccination in Harbin. Methods Choose 2013 Harbin city vaccination of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llects AEFI2013 years monitoring data of Harbin in January - December,analysis of Harbin city were reported adverse events occuring after vaccination,adverse reactions to the number of children,age composition,adverse reactions of vaccine,clinical manifestation,etc. Through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main factors that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vaccine immunization and vaccination safety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Results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Harbin AEFI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EFI2013 for 5083 cases,were given 1052894 doses of time,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0.48%. The 0 to 6 years old children vaccination dose of 735 216,4 153 cases of

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浅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摘要】疫苗可以有效控制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对接种疫苗的个体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病理变化及免疫反应等不良反应。本文以乙脑疫苗和卡介苗两种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例,探讨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处理,以其能熟练应对各种疫苗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疫苗接种;乙脑疫苗;卡介苗;不良反应 疫苗的应用是20世纪医学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有效地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疫苗接种前后传染病病例数下降十分明显。但疫苗接种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不良反应,作为儿科儿童保健人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很多与疫苗接种有关的问题,现选取两例就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应对,与同行共同探讨。 1临床资料 1.1接种乙脑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 1.1.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乙脑疫苗后,10min左右,突然出现咳喘、呼吸困难,继而腹痛伴恶心呕吐的症状。视诊可见面部和躯干皮肤有过敏性皮疹。就诊时又出现意识模糊,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加重的表现。 1.1.2诊断根据表现,诊断为接种疫苗后的过敏反应。 1.1.3治疗立即给氧。对症治疗,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改善微循环。由于抢救及时,患儿脱离危险,病愈。 1.2接种卡介苗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2.1临床表现一儿童注射卡介苗后,次日全身出现散在的出血点。就诊后见患者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全身可见弥漫性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伴有哭闹。实验室检查:WBC 4.2×109,Hb 99g/L,PLT 70×109/L。大便呈潜血实验阴性。 1.2.2诊断患者未注射疫苗前,无患病史,无服药物史,无家族病史。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卡介苗接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疫苗接种后血小板减少发病机理多数资料认为是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1]。 1.2.3治疗对症治疗,补液,青霉素抗感染,输血、止血,地塞米松激素治疗等。治疗18天,患者痊愈出院。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接种疫苗后常见的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阅读次数:687] 各位家长: 你好! 当你的孩子接种疫苗后一般不会出现反应,但有极个别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发生了,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应: 一发热:分为轻度(—37.5°C)、中度(—38.5°C)和重度(>=38.6°C)个别儿童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安尓宝疫苗、流脑疫苗、流感等灭活疫苗后5—6小时或24小时左右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体温升高,6—12小时达高峰,持续1—2天。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风腮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水痘等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个别接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会出现中度发热,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重度反应时送医

院观察治疗。 二局部反应: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5.0cm和强反应(>5.0cm)。凡发生局部淋巴管/淋巴结炎者均为局部重反应。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浸润,并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其直径>5.0cm。有的伴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结炎、疼痛。这种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接种乙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尓宝疫苗、百破二联疫苗等含有吸附剂疫苗,部分接种者会出现注射局部不易吸收,刺激结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处理原则:发生轻度、中度反应时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局部反应前三天应用干净毛巾冷敷,红肿好转后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 分钟。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一、接种登记前家长主动向医生提供儿童身体健康情况,如感冒、发热、急慢性疾病、过敏史、家族遗传性疾病、心、肝、肺肾、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等。 二、接种卡介苗后,3天之内接种部位保持干燥(不能洗澡),3天后洗澡不要擦洗接种部位,个别婴幼儿接种一月后局部出现化脓现象,请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我们国家实行免疫规划制度,为了宝宝的健康,使宝宝免受常见传染病的侵扰,从宝宝出生开始,就给宝宝接种各种疫苗,以预防常见的各种传染病,比如乙肝、水痘、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等。在接种疫苗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给宝宝带来伤害,给宝爸宝妈带来心理上的困扰,下面就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方法进行一下介绍。 我们一般把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分为两类,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硬结、过敏性皮疹,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一、发热 发热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偶合发热非常常见,即宝宝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

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疫苗发热,多数温度低,持续时间短,1-3天,不需任何处理即可痊愈,极少数会出现高热。偶合发热,温度可能会较高,持续时间长,必须进行治疗。 宝宝发热在≤37.5℃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宝宝发热>37.5℃或≤37.5℃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低热长期不退,也应及时就医。有热惊厥史的宝宝,低热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二、局部红肿 在接种疫苗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30mm,一般在24~48小时逐步消退。 红肿也是疫苗接种后一种常见的一般反应。红肿直径<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红肿直径在15~30mm的局部反应,早期冷敷,用干净毛巾包住冰块或冰水混合物,敷于接种处,能让局部温度降低,会逐渐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充血,可消炎化痛,阻止硬结发生。红肿一般在24小时内就会达到高峰,红肿发展初期,症状不明显,家长很难发现。家长发现红肿,基本上已到极期。冷敷注意事项:1、时间不能持续过久,每敷20-30分钟应停一会再敷;2、经常观察皮肤变化,如发现皮肤苍白、青紫、麻木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公共卫生服务以人为本,健康呵护以爱为魂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从婴儿期以至成人,每个人都要接受数次的预防接种,尤其在婴儿期施打预防针的次数更多,已经成了幼儿预防保健项目中最重要的部份。然而,预防接种注射后,常有不少的反应与副作用,常让初为人父母者不知所措。 打预防针时应注意: 1.打防疫针前,应给孩子洗一次澡换件干净衣裳。 2.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对发热,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及恢复期、器质性疾病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等以后补种。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3.有明确过敏史和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不予接种。 4.孩子打过预防针后,要在接种场所休息15-30分钟,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他接种反应,要请医生及时诊治。 5.回家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多喂些开水,如孩子有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6.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有效,所以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日期进行预防接种,不要半途而废。 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身体好的时候进行,如果正在患病可暂时不要接种,有接种的禁忌证者(见下述)不能接种。 1.如孩子腹泻时,不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空腹饥饿时,不宜注射预防针,以防止血糖过低而引起严重反应。 2.打针前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害怕心理,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注射。打针后要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预防针接种后,有的孩子会有不良反应,如何去处理这些反应,提供一些方法供家长们参考:1.卡介苗:注射部位可以照常沐浴,如果有脓泡或溃烂时,不必擦药或包扎,但是注意不要弄破,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只须擦干并且保持干燥。腋下淋巴结肿大如果直径超过一公分,应到医院检查。 2.乙型肝炎:轻微发烧通常照一般发烧处理即可。 3.三合一疫苗:这是反应最激烈而且频率最高的疫苗,幼儿接种后,可以轻揉二下,如果有些许红肿可先用热毛巾热敷,多喝开水,如果发烧肛温超过38.5度以上,可先服用医师开予之小儿普拿疼,但如果发烧超过39.5度以上则要送医。 4.口服小儿麻痹疫苗:服用小儿麻痹疫苗,前后半小时内不要进食,以增加疫苗在体内繁殖效果,如果有神经方面的症状,如四肢麻痹无力、痉挛等应速送医。 5.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注射后应多喝开水,少出入公共场所,避免感冒,如果在注射后一、二天就有发烧,应立刻就医诊治。日本脑炎:多喝开水,避免感冒即可。另外如果小宝宝出现神智不清、四肢麻痹、哭闹不安、痉挛、休克时,应即速送医治疗。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疫苗“亲密接触”了。 1岁以内的宝宝,几乎每个月都要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可以使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使宝宝免受疾病的侵袭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是,它毕竟是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宝宝接触某种病原体,像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等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轻度感染,所以接种后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反应一:局部红、肿、热、痛 代表疫苗:注射类疫苗 宝宝接种疫苗后,注射处出现短暂的红、肿、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是很常见的,几乎每种经注射接种的疫苗都可能引起这种局部反应。其中比较明显的如破伤风疫苗,还可能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有瘙痒感等反应。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大多在两三天后自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精)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情况,应作为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l、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 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 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 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6、任何时间发生额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 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 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 六、AEF工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 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七、AEFI应以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并做好AEF工登记。 预防接种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

接种疫苗后哪些症状为正常反应

接种疫苗后哪些症状为正常反应 来源:搜狐健康2010年03月22日21:23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 儿童打疫苗后出现低热、针孔处红肿和硬结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预防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接种部位反应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已管发炎。注射部位肿大的硬结范围又分为轻、中、重。轻的直径小于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间,超过5厘米为重反应,这种反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大。如果局部红肿较重,可以热敷(卡介苗接种后红肿严禁热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钟左右。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如局部感染时可涂龙胆紫药水。这些症状可通过热敷或自行在一天内消失。比如麻疹预防疫苗,大部分的接种者不会有特殊的反应,一部分的人会有1-2天的局部肿痛,约5%的儿童接种后1-2周,会产生红疹,5-10%的儿童在接种4-10天后发烧,轻的37~37.5℃,中的37.6~38.5℃。39℃以上为重的。除此之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上反应一般多在24小时之内消退很少持续3天以上。如果重度发烧可服用退烧药。一般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烧不退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到正规医疗单位打疫苗,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一方面正规医院医务人员有安全注射的意识,另一方面,对儿童免疫接种过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另外,大部分疫苗是需要恒温保存,在不正规的医疗单位很难保证疫苗的保存质量。因此,给小孩接种疫苗,一定要到政府指定的医疗单位。 预防接种后的儿童是不是都会发热? 预防接种后的儿童不一定都发热,这要看预防接种的种类。有的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不会引起发热;而“百白破”、伤寒、副伤寒、乙脑、流脑等疫苗,则会使有些儿童发热;麻疹疫苗接种后一周左右,少数儿童会发几天热。预防接种引起的发热一般都不会很高。如果体温特别高,就要仔细检查,并继续观察是否会有其他疾病并发,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为什么接种后反应比较大? 三联菌苗是一种杀死了的菌体菌苗,由于伤寒、副伤寒菌体内含有的内毒素毒性比其他肠道菌大,所以菌苗接种后反应比较大。常见的反应有注射部位红肿、胀痛,全身高热、嗜睡、疲倦等反应。 怎样减少疫苗接种后的反应 来源:搜狐健康2010年03月22日21:55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 大多数疫苗接种后是不会引起严重反应的,但是由于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重不同的反应。主要的有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发生过敏反应也是很少的。 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反应,各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时候进行。如果孩子有病,就暂时不要接种。例如,发热时不要打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联疫苗;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严重反应。打针前做好孩子的工作,让勇敢的孩子先打,以消除胆小孩子的紧张害怕心理。打针后二至三天内应避免剧烈活动,注意注射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接种疫苗时,体内发生不相宜的不良反应称为副作用。虽说疫苗是将致病菌或病毒灭活或减毒制成,但是接种疫苗却如同让人得了一场小病。因此体内出现某些反应也并不奇怪。 副作用的主要症状有接种部位发红、肿胀、发热等。这些反应一般在接种后48小

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接种白破疫苗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将本院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加强免疫白破疫苗231人次,通过预检、书面告知、规范操作、接种时指导,进行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结果接种231人次,共发生不良反应11人次,主要为注射部位局部肿胀疼痛,及疲倦、精神欠佳,较少出现发热及其他全身症状,其他不良反应少见。结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规范的操作技术、接种后活动强度、季节温度有关。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接种和护理,是预防和减少疫苗不良反应的关键。 【关键词】白破疫苗;接种反应;儿童;预防护理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加强免疫白破疫苗的6~8岁儿童共231人,无发热及禁忌证,身体健康儿童。 1. 2 疫苗介绍白破联合疫苗由白喉类毒素原液和破伤风类毒素原液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制成。为乳白色均匀悬液,辅料氢氧化铝、氯化钠、磷酸盐、硫柳汞、四硼酸钠。本科室使用的白破联合疫苗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分别为201010035-3、201011043-6,由河南省CDC逐级分发,市CDC计免科配送。用于经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全程免疫后的儿童的白喉和破伤风加强免疫。每支 2.0 ml,每1人次用剂量0.5 ml,白破疫苗应在2~8℃避光环境中存放,严禁冻结。 1. 3 不良反应家长反馈信息表明:接种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是接种部位局部肿胀与热痛,有的肿胀达整个上臂,疲乏、精神欠佳,较少出现发热和其他全身症状,严重反应极少见。 2 护理方法 2. 1 预检接种前医生询问儿童健康状况,及以往接种白喉、破伤风类疫苗有无严重反应发生,有无接种禁忌证:①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②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③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④注射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请家长详细阅读白破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并签名。 2. 2 接种时护理护理人员认真查对疫苗名称、有效期、批号、药液质量,安瓿有无裂痕。为防止吸附剂沉淀,用前充分摇匀,减少泡沫出现,无菌注射器抽吸规定剂量,排气,选择活动量少的一侧手臂(多为左臂),部位选择在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肉较厚的区域,进针深度不少于针头的2/3。酒精棉签消毒待干,儿童局部皮肤不很洁净时,可再次消毒,持注射器如执笔式,垂

2015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珙县仁义乡卫生院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 为预防或尽可能减少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发生,及时调查、处置和上报可能出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现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珙县仁义乡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订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科学防控;加强宣传、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不明原因等。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接种地点和/或同一种疫苗、同一批号疫苗发生的2 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异常反应事件。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四)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2、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4、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5、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的; 6、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三、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的分级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遵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事件分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分为: 1、一般事件: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可能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医学事件,非群体性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事件,无人员死亡,未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群体性反应,两个以上相同或类似疑似异常反应病例在时间、地区和/或接种的疫苗方面相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等。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事件。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孩子接种疫苗后有哪些反应

孩子接种疫苗后有哪些反应 很多孩子接种疫苗后会有一些特殊反应,比如局部红肿,身体发热,局部肿痛等。妈妈看到宝宝的这些反应通常非常着急。那么,宝宝接种疫苗后哪些反应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呢?下面大体说一下,给各位母亲一个参考。 反应一:发热 疫苗类型: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百白破等疫苗 这种发热一般出现在接种疫苗以后的24个小时内,在发热的同时宝宝还会出现乏力、嗜睡、烦躁不安和全身不适等反应,有少数宝宝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肚子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宝宝的体温都会在38度以内,会持续一两天。 处理方式:如果宝宝发热,体温在38度以内,而又没有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就没有必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只要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一般1-2天以内体温就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体温超过38.5度,还伴有烦躁和呕吐,或者一两天之后宝宝仍然不能退烧,而且体温继续上升,就要考虑一

下这段期间宝宝是否受到了其他病菌的感染,同时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反应二:局部红、热、肿、痛 疫苗类型:注射类疫苗 几乎每一种经过注射接种的疫苗都会引起这种局部的反应,尤其是破伤风疫苗,除了局部红肿还会伴有局部的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也会有瘙痒。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大半会在两三天之后自己消退,这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反应,不用太过担心。 处理方式:对待这类疫苗引起的局部红肿,要用清洁的毛巾热敷注射位置,这样可以减轻一些疼痛和不适感。不要让宝宝抓挠注射的部位,免得引起局部感染。如果接种疫苗的部位红肿痛家具,而且局部淋巴明显肿大,则说明发生了局部感染,要赶快带着宝宝找医生治疗。 总结:宝宝在接种不同的疫苗后通常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是发热,有的是局部肿痛,家长都不要太过担心,这属于注射疫苗后的正常反应,如果宝宝在一两天后不能康复,

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1、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目前所有的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与“第二类疫苗”,其中“第一类疫苗”即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则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是否接种,也需要自费。第一类疫苗是强制注射疫苗,如果缺失国家一类疫苗的接种记录,相关教育机构可以拒绝该儿童的入托或者入学。 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保护机体抵抗疾病及感染,当一种微生物(细菌或病毒)侵犯人体时,免疫系统发现这种微生物并产生抗体,抗体抵抗感染从而预防了疾病的发生。抗体还能够预防宝宝将来不患特定的疾病。疫苗主要是刺激宝宝的机体产生抗体,但和细菌及病毒不同,疫苗一般不会导致宝宝得病。 2、接种疫苗可以推迟或提前吗 一般接种疫苗推迟不超过1个月较好。接种疫苗尽量按时,实在要推迟的,也要把推迟的时间控制得尽量短。小孩要接种很多疫苗,如果前面的疫苗推迟时间过久,则导致后面疫苗接种的时间乱套,整个疫苗计划都被打乱,还要全部重新调整,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如果推迟接种的疫苗太多,那孩子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防御疾病的抗体,感染病毒的风险则大大提高,很可能就因为没有及时接种疫苗而导致疾病的传染。疫苗最好是在孩子完全健康的状态下来打,如果有发烧或是腹泻,湿疹严重的现象最好不要打疫苗,潜在的风险隐患很高,如果孩子生病

一直没好,就不要考虑时间问题了,不管疫苗接种时间过去多久了,在没有得到医生允许之前,一定不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推迟但不能提前。 3、接种疫苗的副作用 大多数疫苗是安全的,很少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疫苗接种后偶尔会出现轻度的副作用,包括:低热,注射部位红肿。中度的副作用:偶尔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这些反应称为血清病,通常情况下不危险并在数天或数周内缓解;严重的副作用:疫苗严重的副作用较少,包括抽搐、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接种疫苗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要及时的拨打急救电话。 接种疫苗的时间 1、第一类疫苗出生时:卡介苗、乙肝疫苗(基础) 2、一个月:乙肝疫苗(基础) 3、两个月:脊灰疫苗(基础) 4、三个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 5、四个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 6、五个月:百白破疫苗(基础) 7、六个月:乙肝疫苗、A群流脑苗(基础) 8、八个月: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基础) 9、九个月:A群流脑苗(基础) 10、1.5-2岁: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加强) 11、3岁:A群流脑苗(加强)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理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B卷)站区姓名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4分) 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中的发热反应的强度分为弱、中、强3级,其中“中反应”是指(B) A.37.1~37.5℃ B.37.6~38.5℃ C.38~39℃ D.≧38.6℃ 2.下列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D)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C.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D.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的不良反应,而相关各方均无过错 3.下列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是:( C ) A. 血管性水肿 B.过敏性休克 C.晕厥 D.过敏性紫癜 4.无菌性脓肿处理原则下列正确的是( D ) A.轻者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 B. 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 C. 脓肿如已破溃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D.以上都正确 4.过敏性休克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如体重不明2~5岁以下小儿用量为:(B) A.0.0625ml(1/16支) B.0.125ml(1/8支) C.0.25ml(1/4支) D.0.33ml(1/3~1/2支) 6.下列关于血管性水肿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属于I型超敏反应 B.多于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发生 C.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D.服抗组胺类药效果显著 7.“群体性癔症”是指(B) A.自主神经系统紊乱 B.心因性反应 C.精神性疾病 D.神经性疾病 8.下列关于晕厥描述正确的是:(D) A.多见于年轻体弱的女性或小学生,婴幼儿较少见 B.常在接种时或接种后不长时间内,甚至在准备接种时发生 C.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 D.以上都正确 9. 下列不属于群发性癔病发病特点的是:( C ) A.急性群体发病 B. 反复发作 C.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D. 暗示性强 10.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 A.正确掌握禁忌症 B.正确实施操作规程 C.规范化管理 D.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每空3分) 1.为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诊治处理,可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和预防接 种后其他不良事件三类。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 一、什么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受种者接种疫苗后机体发生的损害并不一定都是由接种疫苗引起怕,有的确实与接种疫苗有关:有的则与接种疫苗并无关系,只是在时间上有关联;在机体损害的性质未明确前,这种情况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这个定义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1、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2、受种者机体产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或行为异常; 3、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类型 引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十分,经过调查分析,按其发生原因分为以下5种类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偶合症、事故、心因性反应、原因不明。 三、什么是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使受种者获得抗感染的免疫力。但是,任何疫苗作为抗原,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大分子的或异体物质,个

别受种者接种疫苗后在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产生一些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有关,它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四、什么是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时或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称为一般反应,它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种。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一般反应的特点: 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或生活。 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大多在2-3天即可恢复。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无后遗症。 一般反应,有人称为正常反应。认为没有反应,就没有效果;反应愈大,效果愈好,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接种疫苗后,有些反应可能是建立免疫应答必须发生的条件,或者是免疫应答本身的过程,这类反应可能是不可能避免的。但过重的反应毕竟会给受种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且可能带来危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质量的不断改进,一般反应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五、发生预防接种局部一般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预防接种,如注射、划痕本身可造成简单而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组织损伤。

宝宝接种疫苗后的典型反应

宝宝接种疫苗后的典型反应 如果你的宝宝在接种疫苗后的几天内出现发烧、出疹子等异常情况,他可能不是生病了,多半是接种疫苗之后出现的正常反应。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疫苗“亲密接触”了。1岁以内的宝宝,几乎每个月都要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可以使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使宝宝免受疾病的侵袭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是,它毕竟是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宝宝接触某种病原体,像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等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轻度感染,所以接种后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反应一:局部红、肿、热、痛 代表疫苗:注射类疫苗 宝宝接种疫苗后,注射处出现短暂的红、肿、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是很常见的,几乎每种经注射接种的疫苗都可能引起这种局部反应。其中比较明显的如破伤风疫苗,还可能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有瘙痒感等反应。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大多在两三天后自行消退,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反应。 处理方法:用清洁毛巾热敷注射部位,可以减轻疼痛感和不适感。注意不要让宝宝抓挠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如果接种疫苗部位的红、肿、热、痛持续性加剧,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说明有可能出现继发性感染,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反应二:发热 典型疫苗:百白破、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等疫苗 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全身反应是发热。比较容易引起发热的疫苗有百白破、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等疫苗,其中以宝宝3个月时首次接种的百白破疫苗

所引起的发热较为明显。而且,由于许多宝宝是出生后第一次发热,所以令很多新妈妈担心不已,不知所措。这种发热一般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热的同时还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烦躁和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少数宝宝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宝宝的体温都在38.5℃以下,可持续1~2天。 处理方法:如果发热在38.5℃以下,宝宝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就不必进行特殊处理,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一般1~2天内体温就能恢复正常。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同时还伴有较严重的烦躁、呕吐等症状,或体温2天后持续不退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要考虑是不是在此期间宝宝又受到了其他病菌的感染,这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反应三:皮疹 典型疫苗:麻疹活疫苗、水痘疫苗等 皮疹也是常见的接种疫苗后全身反应之一。如接种麻疹活性疫苗后会出现类似麻疹样的皮疹;接种水痘疫苗后1个月内出现类似水痘的皮疹。这是因为这些疫苗本身是活性的减毒疫苗,接种以后可以引起类似相应疾病的轻度感染。脑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等也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常常是一过性的。 处理方法:这些皮疹相比真正感染疾病而引起的皮疹要轻微得多,而且大多可以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疗或处理。 特别提醒 ●极个别的宝宝有可能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异常反应,如注射部位化脓、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等。这些反应是极其罕见的,一旦发生异常反应,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时机,加重病情。 ●在宝宝注射疫苗后,不要马上离开医院,而要观察20分钟左右,没有异常情况再离开。如果宝宝以前出现过不良反应,就更应如此。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救治。 接种卡介苗反应最明显 接种卡介苗的反应比较特殊:接种后的局部反应最明显,持续时间也最长。

疫苗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 卡介苗: 预防疾病:结核病。对于免疫机能还不成熟的宝宝来说,通常感染后就会发病,而儿童结核病通常以结核性脑膜炎为主,此病损害脑实质和颅神经,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禁忌:患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者;患湿疹或其他皮肤病;患免疫缺陷症 接种反应:1、接种后10~14天在接种部位有红色小结节,小结节会逐渐变大,伴有痛痒感,4~6周变成脓包或溃烂,注意不要挤压和包扎;2、溃疡经2~3月会自动愈合,有时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3、如果接种部位发生严重感染,及时请医生检查和处理哦。 乙肝疫苗: 预防疾病:乙型肝炎。如果宝宝患上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话容易导致肝癌、肝硬化。目前还没有很好治愈乙肝的方法。 禁忌:发热、患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对酵母成分过敏者。 接种反应:接种后局部发生肿块、疼痛;少数伴有轻度发烧、不安、食欲减退,大都在2~3天内自动消失。 脊灰疫苗: 预防疾病: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病毒是通过患者的粪便或口腔分泌物传染,感染后的宝宝会得小儿麻痹,如果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会引起上肢或下肢的迟缓性瘫痪。 禁忌:发热、患急性传染病者;患免疫缺陷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而且此种疫苗口服,因此患胃肠病时最好延缓使用。 接种反应:服用后一般无不良反应,仅见少数轻微胃肠道症状。 百白破疫苗: 预防疾病: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百日咳会引发严重的阵发性咳嗽;白喉会在鼻、咽喉部产生白膜,阻塞呼吸,并且分泌的毒素会引起心肌炎或神经炎;患上破伤风也可能威胁宝宝生命。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病及惊厥史者;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接种;有过敏史者。 接种反应:1、注射部位会有红肿疼痛;2、两天内轻度发烧、不适、食欲减退,但如出现持续高烧、抽筋等情况,须立即看医生。 麻疹疫苗: 预防疾病:麻疹。传染性很强,会出现发热,卡他症和全身斑丘疹,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是宝宝死亡的主要原

疫苗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疫苗接种禁忌及注意事项 一、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一般不能和减毒活疫苗同时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4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2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 二、免疫损害者的接种 接种灭活疫苗并无危险性,但免疫应答不如无免疫损害者,常需接种较大剂量或多次进行加强接种,免疫损害者一般不得接种活疫苗,白血病人停止化疗3个月后可以接种活疫苗。 三、早产儿的接种 我国目前暂定体重<2500g的早产儿暂缓接种BCG,其他可按常规进行。(《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 四、接受免疫球蛋白(Ig )预防或治疗者和近期接受输血者 在接受Ig后至少4周才能接种活疫苗,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活疫苗;接种灭活疫苗的免疫反应也可能降低,家庭有免疫缺陷和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不能口服脊灰疫苗,某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抑制,如烷基化合物、抗代谢药物,接受放射治疗都不能接种活疫苗,在治疗停止后至少3个月才能接种活疫苗。 五、妊娠妇女的接种

妊娠期间妇女的危险性主要是接触传染病的危险性增高,以及接种疫苗和感染传染病后对母亲和胎儿的特殊危险性。如果需要对孕妇进行疫苗接种,必须评估在这特殊时间段接种疫苗的医学、法律和社会危险性,着眼点在于保护孕妇和新生儿。接种灭活疫苗对孕妇和新生儿都是安全的,个别减毒活疫苗也可以给孕妇接种。 六、HIV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儿童 1.HIV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在出生后暂缓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当确认儿童HIV抗体阴性后再予以补种;当儿童确认HIV抗体阳性,不予接种卡介苗、口服脊灰疫苗。 2.HIV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如经医疗机构诊断出现了艾滋病相关症状或免疫抑制症状,不予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如无艾滋病相关症状,可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 3.HIV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儿童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百白破、A群流脑、A+C群流脑和白破等灭活疫苗。 4.对HIV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儿童不予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可按照免疫程序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 5.其它疫苗的接种可参考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七、禁忌证有些书籍也称为特殊禁忌证,它是专指对某种疫苗所特有的禁忌,并不是对所有的疫苗都不能接种。不同疫苗的特殊禁忌证也有不同。

做父母的都必须知道 关于疫苗的十大真相!

做父母的都必须知道:关于疫苗的十大真相! 我们都注意到,这次出事的非法疫苗,都是二类疫苗!那啥是一类疫苗?啥是二类疫苗呢?二类疫苗就不安全吗?什么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我们当爸妈的,如果你对疫苗的了解只是限于家里的那个接种本,那是时候该恶补下关于疫苗的知识了! 01 一类免费疫苗 目前我国的疫苗分为两类:一类(免费)、二类(自费)。 一类疫苗,即计划内疫苗,是国家规定、强制接种的免费疫苗。小孩必须按照年龄进行接种,日后在入托入学时都是需要查验预防接种情况的。未完成疫苗接种,还需进行补种(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目前,针对儿童使用的一类疫苗共有11种。此次问题疫苗经警方核实全部为第二类疫苗。那一类疫苗安全吗? 陕西省疾控中心表示,一类疫苗均由省级通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通过冷链设备逐级运送到接种点以保证疫苗的有效性。运输和储存均有严格的要求,均有温度监测和记录,同时各级疾控中心和疫苗使用单位接受食药监部门的监管。大家可以安心接种。 02 二类自费疫苗

二类疫苗,即计划外疫苗,是由接种单位自行购买的。属于自费自愿接种,不在国家负担的范围内,需要家长出钱进行接种。家长可以根据感染疾病的风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孩子的身体情况等选择接种二类疫苗。 这次出事的疫苗恰恰都是二类疫苗,并不能证明二类疫苗全都不安全。二类疫苗是对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有些孩子体质较弱,或患有某种疾病,接种部分二类疫苗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 山东非法疫苗名单↓ 03 近期打疫苗安全吗? 陕西省疾控中心表示,陕西对一类疫苗的采购、运输和储存有着严格的要求,公众可以安心接种。建议家长们继续按照正常预防接种的流程继续接种一类疫苗。 对二类疫苗不放心,也可以再等等官方的信息披露。延迟几天也不会影响疫苗效果。相信各地疾控中心会展开应急方案,需要补种的孩子疾控部门应会联系通知家长。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不要怕麻烦,一定去正规的疫苗接种点接种。 04 接种了失效疫苗怎么办?

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专题报告 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临床免疫研究室 儿科研究所 儿童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 杨锡强 一、疫苗接种是抗感染最有力的手段 1.美国CDC1996年资料显示:疫苗接种使主要传染病得到控制。白喉、灰髓炎已在美国消失;麻疹从1930-40年代894 134/年265 269/年到1995年4305/年。2.我国疫苗接种取得的成绩: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万人,2000年我国已无脊髓灰质炎新发病人,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1992年9.75%,而2006年7.18%,5岁以下人群<1%;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1900万人。2007年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由6种扩大到14种。2009年,对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全面实施,麻疹、甲肝等针对传染病都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 3.前景: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 二、我国疫苗的分类第一类疫苗,免费提供:乙肝疫苗、麻腮风疫苗、卡介苗、甲肝疫苗、脊灰减毒活疫苗、A群流脑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C群流脑疫苗、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和麻疹疫苗(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第二类疫苗,自费并自愿受种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美国CDC1996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报告系统的资料显示:从1991年累计发生128717例疫苗不良反应,其中严重病例为13-15%,死亡1-2%。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与接种疫苗的因果关系:证据表明无因果关系:婴儿惊挛症、瑞综合征、婴儿瘁死综合征;提示有因果关系:慢性关节炎、急性脑病、休克;证实有因果:急性过敏反应、急性关节炎、持续性哭叫、BCG 病、灰髓炎疫苗麻痹、肠套叠。卡介苗病的发生率(/ 100万剂次):淋巴结炎100.00~1000.00次,骨髓炎0.01-300.00次,BCG播散症0.19-1.56次。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后肠套叠发病率明显增加。季节性流感接种后Guillain-Barre综合征的发病率。2.常见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国内通常以反应发生的性质来区分反应类型,目前常分为:一般反应、加重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症和预防接种事故。 AEFI的情况: (1)2007- 2008四川省麻疹减毒活疫苗(1430万次)的AEFI统计:过敏反应6.50/100万,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过敏性紫癜28例,严重反应总发生率2.14/100万。(2)全国2007-2008年AEFI发生率7.99-322.77 /百万,其中 一般反应79.93%,严重反应14.65%。严重过敏反应<5%,治愈率91.20%,住院率1.93%。 上海2006-2008 AEFI 死亡6例,其中1例为过敏性休克,余5例为偶合疾病。预防接种后偶合症:以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偶合死亡为例我国新生儿死亡率10.7‰,全国每出生约为1600万,全国每年约17万新生儿死亡,每天约466例死亡,程序免疫规定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以接种率75%计算,每天约350名新生儿死亡者接种乙肝疫苗,即全国每天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出现偶合死亡350起。 (5)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总体发生率较低,心因性反应和实施差错(尤其是BCG的实施差错)发生率较高。AEFI总数和每起发生人数均较多。预防控制的关键是提高接种质量。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