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第四章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
自然辨证法第四章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肖显静

各位老师下午好!下面我讲《大纲》的“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就本章《大纲》的总体思路、编写原则、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等相关内容向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本章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总体上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这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体考察。在进行这样的考察之后,再将视角深入到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这节的内容主要针对科学共同体进行科学活动展开的,包括:第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第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第三,科学技术的伦理体系。谈了这个之后,进入到第三节,将我们的视野延伸到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要想顺利实施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就涉及到下面问题:第一,科学技术顺利运行需要社会的支撑;第二,在科学技术运行过程中,产生一些很好的正面效应,也要产生一些可能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对科学技术进行评价,并且制定恰当的公共政策,是必须要注意的;第三,科学技术的运用,它对我们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我们这样的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运行,又有紧密的关联,由此,第三个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也是必须要讲的一个方面。

具体而言,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当中第一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首先是阐述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功能观,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由此勾勒出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二目是“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这里首先还是阐述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然后再阐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再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革命的关联,最后落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方面的三个表现:(1)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产业技术的变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形式的变化;(3)随着我们这样的科学技术用于社会的现状,需要我们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目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这里面涵盖的一个是“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还有一个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包含三方面内容: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当然这里面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形式,比如大科学、后学院科学,产业化科学技术,e-科学几个方面;然后是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首先介绍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然后介绍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准则,其中含“默顿四原则”、“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工程师的伦理准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以及我们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首先讲述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当然这个支撑涉及到很多方面,在讲述这些方面的时候,应该比较简略和概括。其次就是“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这部分应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而且是适合我们的社会科学技术运行的现实现状提出来的,其根据是我国目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等与科学技术的关联。可以说,文理科硕士研究生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这部分内容是传统教材没有的或者说比较少的,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发生了很多次的争论,比如“科学主义”的争论,反对“伪科学”的运动,以及“反科学思潮”在我们国家的介绍,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这样的问题,还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这些问题都成了我们社会层面上争论的焦点。对于我们这样的一门课程,我想这方面的讲述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本章的编写原则

本章编写的原则有三点:1、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科学技术论的成熟成果;2、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联的历史性和现实性;3、本着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

1、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科学技术论的成熟成果

根据我们整体大纲的要求,相对于04版的内容有所改变,在以马克思主义相

关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学术研究前沿成果进行一些阐述,因为这部分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观,这部分内容也是通过查阅资料,比如写大纲的时候,我把一些相关文章下载下来,概括成这样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论。比如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部分,涉及到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科学技术政治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异化理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建制”部分,涉及到的有:“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科学技术与伦理”;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部分,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条件”方面。

另外,就是把科学技术论的成熟成果,吸收进我们的《大纲》当中。科学技术论是西方对科学技术相关研究的知识体系,由于它兴起的比较晚,它的政治性以及学术前沿性还可以,因此,应该把这样的知识运用到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论述中,其中很多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在这里,主要涉及到的理论有这样一些:

第一,有关技术化科学的论述,以及技术科学与第一生产力的关联问题。技术化科学是指我们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是一种技术的科学化,由此它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科学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先导,科学与技术一道成为第一生产力。

第二,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是技术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技术?对于这样问题过去已经有相关论述,但这一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第三,是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它提出我们这样的科学,到了今天已经和传统科学不一样了,分成学院科学、政府科学和产业科学,针对这样的科学,他们的特点怎么样?我们在三个部门里面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专家,他们的角色定位怎么样?

第四,有关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科技工作的社会分层以及性别分层,以及这样的分层所导致的马太效应或者歧视情况怎么样。

第五,在我们传统教科书里面,我们比较重视默顿的“四原则”,但是这样的原则在当今科学技术活动及其应用的背景之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对这样的四原则进行某种反思,以提出一个恰当的科技工作的社

会规范。

第六,涉及到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这里有很多的方面在我们国家也是一个大的热点,比如说核电站建还是不建?水坝建还是不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克隆人以后其他一系列的相关问题,等等。由此需要我们思考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又涉及到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如科学技术风险争论,争论的策略,专家的角色定位等。以科技应用决策为例,科技专家的角色定位应该怎么样,西方的相关研究表明,有四种定位:科学仲裁者、纯粹科学家、观点辩护者、诚实代理人。对于中国目前的现状,科技专家的定位应该定位在哪里呢?可能应该更好地还是把他定位在“诚实代理人”上。

第七,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就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性别化,也就是女性科学,男性科学,技术的女性化,技术男性化等,还有就是“殖民地科学与欠发达国家”问题。科学在西方推行它的殖民政策,以及全球扩展过程中,到底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在进行全球化技术转移过程中,欠发达国家所处的地位,以及实际受到的影响怎么样,值得我们思考。还有就是有关民族科学以及地方性科学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中医”,这个争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束。

2、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联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所谓体现这种关联的历史性,主要从历史纬度展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建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历史的概貌。所谓体现这种关联的现实性,就是说我们要总结历史,但是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然后再提出一些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要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与社会关联的新问题。比如这里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技术科学化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怎么样?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转型的意义如何?科学技术运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研组织与社会分层或性别分层有什么新特点?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以及新兴科技伦理有什么样的新特点?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原则如何?如何看待科技风险与国家治理?科学争论以及科技专家的角色定位如何?如何协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科学技术的性别含义以及对于欠发达国家的意义如何?科学主义的失当以及西方反科学思潮的表现及其社会影响怎样?

为什么要加上对这些问题阐述,主要是因为这些问题直接与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现实的基本宗旨相一致。

3、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作了相应调整

这方面的调整集中起来有这样一些,就是没有涉及原先《大纲》当中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部分,因为这部分它主要的细则归到了本《大纲》的下一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第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一些其他的直接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对相关问题的论述。

除了上述变动之外,主要增加了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在传统大纲或教材里,可能更多的涉及到默顿的“四原则”,对于其他科学技术伦理内容涉及的比较少。本大纲增加了科学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智慧应对。另外,本章还增加了“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部分。为什么要增加这些部分呢?主要是考虑到既体现这门课程的政治理论性,也体现它的科学技术运行的结果考察,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具体、全面和辩证。

三、本章教学要求

总的要求在《大纲》里面已经有了,概括起来就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之间关系,了解科学技术社会性质的内涵和特征,认识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体察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明确科学技术风险公共决策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科学技术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程、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理解科学技术革命对于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意义和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理论。在“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与内涵,了解科学技术组织机构的历史演化、科研组织的特征以及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及其互动,理解科学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责任、伦理规范,明确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策略。在“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

了解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应用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科学技术风险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等的内涵以及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

四、本章的教学重点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部分:

第一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因为我们针对的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和文科硕士研究生,他们具体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具体研究的,因此只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可以。另一方面是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如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面等。

第二目是“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部分,重点讲两点:第一点,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作为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我想这个理念应该要向我们的学生进行阐述,使他们真正地了解这一点,即当今的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要厘清现代科技革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转型,包括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形式(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生物经济等)。另外要将科学技术发展与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紧密关联起来,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向集约性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目是“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部分,重点涉及到三种理论,这些我觉得是重点。因为这些理论是非常经典的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与我们科学技术社会论相关联的理论,过去我们讲得很少,这三个理论如果能够给学生介绍一下,应该说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他们与下面的三个方面相关联:第一,科学技术社会运用是否走向了科学技术的原来的目的的反面;第二,科学技术社会运用与我们的政治实施,意识形态的贯彻,以及社会的价值理性还是工具理性的选择,是否有紧密的关联;第三,科学技术应用的环境问题产生是否与社会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是否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背景下,只有在一个科学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市场至上以及资本逻辑得到充分运行的基点之上,技术运用的环境问题才得到了强烈的呈现。这部分应该是重点。

第二节“科学技术社会建制”部分:

这部分主要和我们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有关联,里面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它的重点是在它的科研组织的特征上。

二是“科学技术伦理规范”,主要涉及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和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出及其应对。

三是“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重点在于:

(1)“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部分,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一个是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当然这方面也是比较难以处理的,因为它涉及到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我们的战略选择。比如说什么叫基础研究?什么叫应用研究?什么叫技术开发?什么叫战略性研究?什么叫非战略性研究?什么叫基础理论研究?什么叫基础应用研究?等等,这些概念要把它理清楚。

(2)“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部分,这方面重点在于阐述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国家利益,服务于民生,为提高人民的福祉做出贡献。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从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上来看,我们的科学技术既要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国防安全、工业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等,也要服务于解决我们目前社会的一些不和谐方面,比如就业率比较低、贫富差距比较大等等。从这些方面来考察,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的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应该如何去发展,当然这里还涉及到科技风险和公共政策的问题。

(3)“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部分,我想重点可能有两点。第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不言而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科学文化肯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从一种客观现实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排挤作用,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如何处理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不仅如此,还必须要用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比如对于工业化的科学技术,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事关最底层公民的生计的科学技术,又投入了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这些方面,都和我们以什么样的社会文化来引导科学技术发展相关联。第二点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

潮”,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关的,但是又是不同的。科学主义讲的是我们对科学持有科技万能论,并且把科学认识当成了完全的真理,认为科学的进步能够解决我们现在以及未来所面临的问题。这样的观念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是需要我们去辨别的,我们在辨别的过程中,是不是有可能走向“反科学”或者是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这一点也是需要我们向学生介绍的,它与“马工程”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及对我们的要求还是相一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应该也是一个重点。

五、本章的教学难点

本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内容非常广泛,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也涉及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既涉及到科学技术历史纬度,也涉及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现实展现;既涉及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作用,也涉及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吸收相关知识,来明确表达相关知识的关联,并拿出清晰的思维论述,是我们教学当中的难点。另外本《大纲》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传统教材以及传统大纲当中,可以说涉及很少,甚至有些没有涉及。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可能对我们老师也是一个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原来是按照传统教材来进行教学的,对这样的相关内容,可能过去关注的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吸收一些新的知识,进行新的学习,扩展我们的视野,来顺利地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

1、解决教学内容量大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我们现在的课程总共只有18学时,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只有3学时。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规定的话,就比较麻烦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可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针对理工科和文科的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说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节下面的目,目下面还有具体内容,我们都可以进行相关选择。那么怎样进行相关选择呢?

对于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我觉得这个对文理科都可以讲,特别是对文科重点还可以放在第三个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上。

对于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我想可能对于我们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是一个重点,直接与他们相关联,但是对于我们的文科硕士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对于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这更多地与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相关联,与文科没有多少关联。另外两个目“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都与我们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以及文科硕士研究生有关联,对于文科硕士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兴趣点可能更加集中在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这个方面。

以上只是建议,需要深入探讨。总之,在目前的背景下,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进行什么样的教学形式的改革,在有限时间之内,以达到我们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教学老师需要思考的。

2、明确教学主题的难点所在,要有针对性的加以突破

比如说,对于第一节里面的难点是什么?我想可能是第三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目中所提出的三个理论“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和社会批判理论”。对于第二节它的教学难点是什么?就是新兴科学技术的伦理冲击及其应对,比如转基因、医疗、克隆人、核电站等等所涉及到相关伦理问题。第三节里面的难点,我感觉是有关“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方面,这方面虽然很热,而且我们探讨的也很多,但是,要想把它向学生讲清楚,还是比较困难。另外这两部分还涉及到西方科学技术论内容,这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新的,还需要吸收、消化以及深入理解。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方面需要我们重新学习。

3、对相关主题进行辩证分析,保证结论的客观全面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章内容可能和其他几章还不一样,所叙的很多的主题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内容,以及存在争论。如此一来,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给出客观全面性的结论,就成为本章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说,对于本章我们到底是以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科技乐观论、科技悲观论,还是采取相对折中的观念来进行教学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采取科技乐观主义的态度,那么给学生施加是一个科技乐观主义的影响;如果我们以科技悲观主义论的态度来进行教学,那么给学生施加的是一个科技悲观主义的影响。我们不可以把我们教学对象培养成一个技术决定论者,或者是科技乐观论者,或者科技悲观论者。当然我们也不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糊里糊涂的人,我

们最后还是要以一个明确的观念和明确的思想,明确地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以及进行相应的创新性思维,以给出相对确定性的结论给学生。这应该是我们的取向。

比如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我们讲科学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复杂的,有大小之分、正负之分。如果我们过分夸大它的正面或者负面作用,从而得到不恰当的结论,这又是不恰当的。另外我们讲到社会批判理论、异化理论等等,也存在我们对这样的理论本身的态度及其分析,这里也是我们要注意的,这里有一个建议,建议我们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与对社会本身的批判结合起来,而且下面一点我认为更加重要,这种批判应该是在扬弃的基点上进行的,要不然的话我们批判这样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又批判了社会,在批判的社会的同时,又批判了科学技术,这样就成为了完全的否定派,就会对我们的社会以及科学技术加以了全盘的否定。这是不恰当的。

再比如,在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教学中涉及到一点,就是默顿的“四原则”。如果说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们把默顿的科学社会规范的四原则当成是我们科学家的信条,以及我们向科学家灌输这样的理想主义的原则,还是比较恰当的话,那么,在目前的科技运行及其相关的社会背景下,就需要反思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对默顿的四原则进行相应的考察,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规范,而不是把它与我们社会现实相脱离以完全理想化。还有就是,目前新兴的科学技术,有一些是面临伦理困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要完全否定这样的科学技术,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这样的深思基础之上,我们阐述一个相应的伦理的抉择,这个本身也是我们的一个难点。

在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部分,比如说在强调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影响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也会产生影响,比如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太大了,产生了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在分析科学技术的性别化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殖民含义”的同时,也要肯定科学技术对女性以及欠发达国家发展的正面意义。在指出“科学主义”的负面意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正面意义的同时,兼顾到“科学主义”的正面作用以及“反科学思潮”的负面影响。

最后,感谢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和同志!感谢提出宝贵意见的审议组专家!感谢本大纲研讨过程中提出建议的编写组其他成员!感谢给出本章大纲写作建议的许多许多同仁!最后,也请参加培训的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 自然的方法论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1、系统科学: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 统的科学。 2、系统思维方式: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 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 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3、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4、孤立系统:与环境隔绝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5、封闭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6、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7、系统的动态性: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8、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 素的简单地机械加和,系统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即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另一方面,处于系统整体中的组成要 素的性质、功能和规律,也异于它们在孤立状态的性质、功能和规律。 9、自然系统的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 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0、自然系统的结构:自然系统的诸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 方式或秩序。 11、自然系统的功能: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12、演化: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状态 13、进化:具有一种特定方向的演化,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 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14、可逆过程: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 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 15、不可逆过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16、序:广义的序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 17、有序: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空间位置呈现有规则的排列,系统的变化过程有明显的周期性,系统的行为 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等。 18、无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及系统变化的无规则性 19、有序度: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 定的秩序,即有序度。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作业 1.自然辨证发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 答: 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它作为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的二级学科,是满科斯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答:20世纪以来,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基础大大拓宽,对现代西方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自然辩证法将自然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现代科学革命时期,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观点启发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对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学与技术文化学等学科的新的认识,形成西方科学技术哲学这一研究领域。 自然辩证法内在地蕴涵着社会进步的文化理念,它是建立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历史意识,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姿态与科学的精神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 1)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2)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3)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4)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5)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向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贡献。 4.试从中西自然观比较的角度出发探讨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看法: 1)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繁衍生息。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2)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其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如下特征:第一,主客体二分。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第二,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虽然具体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人在改变自然的进程中,今天克服不了的困难将来必能克服。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本质论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构成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科学难以定义,但仍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一)科学的各种形象 A、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B、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一种力量——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是人类的一种典型的、发达的、高级的认识活动——一种方法 D、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E、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科学的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3、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和接受 4、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非科学——凡不具有可检验性 包括两部分: 伪科学(假科学)——实为非科学,却伪装成科学。 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中性 伪科学与科学的不同特征 科学 非科学 相关性思维原则 相似性思维原则 追求确证或否证 回避规范检验 精确性、真实性、开放性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系统化与“积极”统一 零散、负面 科学划界问题的相关理论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实证原则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的观察(正常感官、忠实记录、不带偏见)——观察陈述——科学理论的基础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在科学理论能被证明为正确的限度内,它们是在经验提供多少可靠的基础上借助归纳法支持而得到证明的。 证实原则: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问题 1、如何从有限数目的观察陈述所提供的有限证据基础上得到一般性的不受限制的全称判断? A、观察陈述的数目必定大(必需) B、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必要) C、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定律发生冲突(必不可少) 2、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和前提理论难免有错(易谬性) 3、归纳原理如何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确的逻辑原则: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必是真.(演绎推理) 归纳论证——有可能是: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归纳不能单根据逻辑得到证明 2、证伪主义的科学观 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用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来划界,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原则。 逻辑依据: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如何理解“可证伪性”原则? 任何命题或科学假说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必须是可证伪的。 可证伪性——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那么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 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错误的。 证伪主义的条件限制: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尚未出现反例)——非常重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坚持可证伪性? 逻辑上的可靠性 只有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才能提供信息。 可证伪性程度 可证伪度越高,理论就越好。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1第一章 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第一篇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的观点。它的形成和发展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古代朴素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20世纪以来相继出现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章历史上的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本章结合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自然观发展的各种历史形态及其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案例与讨论】 1、原子论思想 自泰勒斯提出“万物缘于水”这个命题以来,自然哲学家们都相继发展了对自然现象进行说明的理论。早期的人们都把自然现象归于某种单一的自然物质,如水、火、气等,这种作法虽然完成了对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但并不令人信服。人们都知道,自然界中既有水,也有火。但常言说得好,水火不相容,它们分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水本质上就是火或者反过来火本质上就是水呢?如此看来,用单一的自然物质作为自然界统一的基础是行不通的。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将“多”统一为“一”是不大容易的,特别是在现象的层次上,更是不能服人。由于“多”和“一”的矛盾不能解决,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不能牢固建立,科学的大发展就不可能。 原子论者留基伯(活跃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德谟克利特(约前460——约前371)是爱奥尼亚人,前者生于米利都,后者生于希腊北部的阿布德拉,他们提出了科学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原子论的思想。原子论主张,世界是统一的,自然现象可以得到统一的解释,但统一不是在宏观的层次上进行的,不是将一些自然物归结为另一些自然物,而是将宏观的东西归结为微观的东西,这些微观的东西就是原子。 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它变得更小,但仍然是一个物体,它还可以被一分为二。这个过程是否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呢?原子论者说,不能。分割过程进行到最后,必然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就是原子。所谓原子,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不可再分割的东西。原子太小,我们看不见,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世界的共同基础是原子。 为什么世界上诸种事物会彼此不一样呢?原子论回答说,这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在形状、大小、数量上不一样。这个回答看似平常,但非同一般。我们知道,世界上丰富多彩的事物之所以难于统一,原因在于,它们看起来彼此有质的区别,原子论把这些质的区别还原成一些量上的差异,就使统一的自然界可以用数的科学来描述。我们知道数学在今天对于自然科学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有原子论这样的思想基础。 原子论在希腊时代还只是思辨的产物,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论,不是科学理论,原子论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本人并不是科学家。但是作为一种杰出的科学思想,原子论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科学重新复兴了原子论,并在实验基础上构造了物质世界的原子结构。今天,“原子”不再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复习课程

自然辩证法第三章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本章教学要点、重点、难点和教学要求: 强调科学技术研究是实践活动,方法论也应该按照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从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讨论辩证思维与实践特性,让研究生变表征的科学观为实践的科学观,变表征的方法论为实践的方法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讲清什么是辩证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意义。 1、本节有四对辩证范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要分析为什么单独的一个概念会走向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需要把这些对两两范畴结合起来?为什么结合才是辩证思维?教学难点也在这里。 2、辩证思维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是要讲清创新思维的特性,如何把握创新思维的特性,形成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情境,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1、本节讨论了四个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特性:收敛与发散;逻辑与非逻辑;直觉与顿悟;移植、交叉与跨学科。 2、教学重点是在讲解清楚每一个特性的基础上,讲清如何在这些两极特性间保持张力的创新思维特征。教学难点也是如此。 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帮助研究生意识到数学和系统思维是当代科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把握数学方法和系统思维的特征、运用的情境和条件。培养科学抽象、建模、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有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习惯。 1、数学方法的教学重点:讨论每一种数学方法对于科学抽象、建立模型认识世界的意义和作用,简化研究对象、条件和情境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处理数学方法的方法论意义,数学可以使人精确,但过分数学化也使人远离自然,过分狭窄。 2、系统方法的教学重点:在讲述四类系统方法各自的用途以及优势的基础上,讲清系统方法的整体处理问题的视野。 3、复杂性思维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处理问题时不要过分简化与还原,建立多学科融贯的信念和思维。复杂性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教学要点:把科学和技术视为一种实践性活动,以科学实践的活动观考察科学、技术研究。这个部分增加了科学实践、技术实践、科学仪器和实验室场所对于科学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 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四章【圣才出品】

第1章科学、技术与文明 1.1复习笔记 一、科学的旨趣 1.科学的主要内涵 人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3)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 2.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就是有关自然过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知识。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学说传统,同时它又充满着创新机遇,在不断地增添新的内涵。 (1)科学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动态的框架,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它已经是人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知识体系。 ①小而言之,科学知识已经渗透于人们的常识之中,例如,虽然人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未见过细菌和病毒,但人们已经接受的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它们是导致很多疾病的原因。 ②大而言之,科学知识为人们勾勒出了世界的图景,对此图景的细节描绘就是科学的各

个分支学科,它们从整体上构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2)科学的知识体系十分庞杂,可大致分为数学与逻辑、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门类。 ①数学与逻辑是科学研究的演算工具和抽象化的方法基础。 ②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分别研究非生命物质和生命体。 ③对于科学知识体系的确立最为关键的是物质科学。 (3)科学知识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更有条理、更精确和更可靠,因而可以成为大家公共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某些科学家个人的知识。 ①科学知识是用逻辑组织起来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任何成熟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条理的,即便是新提出的科学假说,逻辑上的自洽也是每一个科学命题的必要条件。 ②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为精确。其主要原因是科学十分注重定量分析,并通过尽可能精细严密的数学演算和推理使科学能够更精确地解释和预见自然过程。数学方法的应用,使科学知识具有了一种高度抽象的精确性。 ③科学知识较其他知识而言更可靠。这是因为,科学知识建立在可重复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建立在“眼见为实”之类的直观感知之上。 3.光和颜色的研究 在科学史上,有两个思想巨匠研究过光和颜色,一个是牛顿,一个是歌德。 (1)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了单色光,然后又用一个倒置的三棱镜将单色光束还原为太阳光,这显然是一个人人皆可重复的实验。 (2)歌德则仅用肉眼的感觉描述颜色,并希图建立一门颜色学。但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即便相同,对感受的记载也会有很大的模糊性,难以接受重复检验。 (3)两相比较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答案2013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3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第三章答案

思维方式及其类型已完成成绩:16.0分1 【单选题】 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结构,是为了把握系统的 ?A、要素 ?B、功能 ?C、环境 ?D、变化 我的答案:B得分:3.0分 2 【单选题】 思维方式体现着思维过程的 ?A、方向性 ?B、程序性 ?C、规范性 ?D、逻辑性 我的答案:A得分:3.0分 3

【多选题】 与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相联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 ?A、想像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还原法 我的答案:ABC得分:5.0分 4 【多选题】 近代分析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A、还原性 ?B、实证性 ?C、辩证性 ?D、数学化 我的答案:ABD 科学方法及其类型已完成成绩:14.5分1 【单选题】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人们认识自然的方法,如观察法、归纳法等,在层次上属于?A、哲学方法 ?B、一般方法 ?C、特殊方法 ?D、逻辑方法 我的答案:B得分:3.0分 2 【多选题】 以下思维方法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是 ?A、演绎法 ?B、完全归纳法 ?C、科学归纳法 ?D、类比法 我的答案:A得分:2.5分这题还有一个选项,我只做对了一半。 3 【多选题】 相对于逻辑思维来说,非逻辑思维更具有 ?A、整体性

?C、创造性 ?D、形象性 我的答案:ACD得分:5.0分 4 【判断题】 逻辑思维属于线性思维。 我的答案:√得分:2.0分 5 【判断题】 科学家用概念来思考,而艺术家则用形象来思…… 我的答案:×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1 【单选题】 物理学家鲍利鉴于β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来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的现象,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他在1931年作出推论,预言在β衰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能量,并将它命名为“中微子”。这一思维过程运用的是?A、演绎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