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并购案例

杠杆收购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关键词:杠杆收购融资资本市场

一、市场背景介绍

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国内资金紧缩、市场趋于饱和以及国内各行业的结构转型的因素影响,国内经济状况较往年看来处于一个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GDP的增速出现小幅回落。GDP的回落有利于减轻市场过热,降低投机投资、热钱涌入、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但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未能做好回落期间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市场资源的高效整合,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将会一蹶不振。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近日举行的"2011年经济形势与电力发展分析预测会"上表示: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关键要有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同时也需要有一大批极具活力的"小巨人"企业。据相关负责人透露,工信部牵头制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已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上报国务院,不日将批复公布。我国要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以汽车、钢铁、水泥、船舶、机械、电子信息、电解铝、稀土、食品、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引导兼并重组企业管理创新,在重点行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而打造极具活力的"小巨人"企业同样也需要这些小企业的创新以及其与其他企业的联合、重组、兼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向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不断革新的需求。

重组、并购、兼并是一项需要有大量资金支持的经济行为,自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采取了相应的收缩银根、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来扩大内需、保证就业、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防止全球经济危机对国内经济的直接打击。2008年,为实现次贷危机下的经济软着陆,央行一度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至2009年底,随着4万亿的财政投入,经济形式逐渐回暖,GDP增速虽有所下滑,也保持在9%左右,但随之而来的即是国内不断凸显的通货膨胀,国内市场过热,

CPI指数接连攀高,居民生活压力加大,信贷风险增加等一系列的经济民生问题,为缓解国内一系列的经济压力,央行从2010年1月18日起,开始了长达将近两年的货币紧缩。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使得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升高至21.5%的历史最高水平。很多企也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金流不充足,严重的导致了资金链断裂。如此一来,更让国内各行业的重组和并购、资源整合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严峻的形势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的资源整合成了各行各业所关注的问题。随着2008年底银监会并购贷款政策的开闸(注:以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为标志),企业可以通过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从事收购事项,拓宽了企业资源整合的方式。由此,国内引入、并出现了“杠杆收购”这样一种整合方式。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是一种通过举债融资以获取或控制其他公司的方法,它可以使收购方的现金开支降低到最小程度。杠杆收购的突出特点是,收购方为了进行收购,大规模融资借贷去支付(大部分的)交易费用。通常为总购价的70%或全部。同时,收购方以目标公司资产及未来收益作为借贷抵押。借贷利息将通过被收购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来支付。杠杆收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资本运作,其背后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政策法规来支持。而在国内由于政策影响,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健全,我国的杠杆收购暂处于破冰时期,国内成功的一例杠杆收购的案例仍是外国投资基金对童车品牌好孩子的收购。

二、解析好孩子杠杆收购案

好孩子集团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太平洋同盟团体正是考虑到其成长性前景才决定收购的。好孩子公司创立于1989年,是中国最大的童车生产商。在过去5年内,好孩子的年增长率达到20%~30%。2005年,好孩子集团的销售额达到25亿元,纯利润1亿多元,净利润率约5%,位居世界同行业前几名,其中国际与国内市场的比例为7∶3。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童车及儿童用品生产企业,好孩子集团已经成功占领了消费市场。其产品进入全球4亿家庭,在中国也占领着童车市场70%以上的份额。好孩子的销售额有将近80%来自海外市场,部分产品在

海外市场占有率近50%。正是来自全球各地大量而稳定的现金流,使得该企业不断受到投资者关注。

最重要的是,好孩子所在的消费品行业基本不存在产业周期,因此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因为只有消费品行业企业才具有持续的业绩增长能力,而持续的业绩增长能力是可以给予市场溢价的,这正是PAG投资信心的来源。

在PAG接手前,好孩子集团控制人为2000年7月注册于开曼群岛的吉奥比国际公司。股东主要有4家,分别是香港上市公司第一上海(0227,HK),持有49.5%股权,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的中国零售基金(CRF),持股13.2%,软银中国(SB),持股7.9%,PUD公司(好孩子集团管理层在英属维尔京群岛BVI注册的投资控股公司),持股29.4%。其中,管理层股东包括宋郑还、富晶秋、王海烨、刘同友等高管及好孩子集团其他中高层雇员。

2006年2月,来自欧洲的私人直接投资基金PAG,以现金+股票的方式,完成了对国内童车品牌好孩子的杠杆收购。其中,PAG支付的现金为1.225亿美元。

从收购过程看,这似乎就是一个“现金+换股”收购案,何以称之为“杠杆收购”呢?

这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收购所支付1.225亿美元现金中,PAG只支付了大约1200万美元自有资金,其余的均以负债的方式筹集,而且所筹集的资金是以好孩子的资产为抵押的。

具体来说,PAG向G-Baby投入大约10%的自有资金;然后G-Baby以好孩子的资产为抵押,向台湾富邦银行申请了并购金额50%的贷款;之后G-Baby再以好孩子的资产为担保,向PAG的股东发行了一笔约为并购金额40%的债券。因而,PAG只以1200万美元的自有资金,撬动1.225亿美元的并购交易,相当于10倍杠杆。

通过此次资本运作,第一上海、软银和美国国际集团获利退出,好孩子集团的股东减少到两个。PAG进入好孩子后,对好孩子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了改造。好孩子集团的董事会从原来的9人缩为5人:PAG方面3人,好孩子管理层2人,董事长还是由好孩子的创始人宋郑还担任,PAG没有更换好孩子的CFO,也没有派出参与管理层的执行董事。在获得好孩子集团控股权之后,PAG将通过对公司的经营以及最终包装上市,获得投资回报和退出通道。

三、PAG杠杆收购对国内并购启示

这是一起典型的杠杆收购:由PAG以好孩子集团的资产作为抵押,向外资银行筹借收购所需部分资金,实现“蛇吞象”的一幕。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杠杆收购负债收购的鲜明特点,PAG通过资产证券化及间接融资,以好孩子公司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入过渡性贷款,相当于整个收购价50%的资金,并向PAG的股东们推销约为收购价40%的债券。PAG借助外资银行贷款完成了此次杠杆收购交易。

(一)我国发展杠杆并购面临的壁垒

总结案例中的收购,可以看出一个标准的杠杆收购,通常而言有如下几大特点:

第一,是一种负债收购,借助负债来扩大收购杠杆。就本案例而言,其杠杆比例为10倍,但是根据国内并购贷款的规定,银行最多只能发放相当于并购金额50%的贷款(且国内还无法发行并购债券),因而国内杠杆收购的杠杆比例最多只能放大到2倍。(注:根据指引第十八条“并购的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

第二,以收购对象的资产进行抵押,获得债权融资,进而完成收购。

第三,一般都谋求对收购对象的绝对控股,甚至100%收购,以便于后期整合及偿还债务。

第四,收购对象一般都要求低资产负债率,而且有稳定的现金流。资产负债率低意味着易于获得银行贷款,有稳定现金流意味着后期还款有保障。这个特征意味着,杠杆收购更多地适用于经营稳定的传统行业。

就其特点,结合我国目前经济金融环境及企业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如若推行杠杆收购,会存在一些硬性的壁垒:

1.企业产权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国有股比例过大,所有上市公司中,约有2/3的公司有国有股存在,而且这样的国有持股不能解决全流通问题,这会带来政府过分介入上市公司重组的问题,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转让基本上只能以协议转让方式进行。国有股的减持方式选择的余地较小,但协议转让并不是不能进行。事实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也有类似的方式,但是如果协议转让的股份是

与流通股不同的“另一种”股票,则其转让价格就会脱离证券市场的固有机制,小股东的利益就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杠杆收购的目标的企业为国有控制股性质,则收购行为将受到相关政策的严格限制。这对本应该在市场上公平进行的收购受到来自非市场因素的较大影响,无法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价方式,同样也不利于收购后的资产整合。政策的限制一方面为了保证国有资产,但另一方面为很多人创造了一些灰色区域,利用国家资产谋取暴利。国内地方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很多企业采取管理层收购方式(杠杆收购中的一种)实现地方企业私有化,但国有资产在私有化时,出现了很多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和弊端。

2.资本市场不完善

国内现在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间接融资—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发行股票、私募投资。其中,间接融资占比重较大,而直接融资中很多方式都有其限定,例如企业债券的发行对企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条件中所要求的企业发行债券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0%,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累计发行额不得超过该项目总投资的20%(目前执行30%),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需要确定的企业债券重点支持行业、最低净资产规模以及发债规模的上、下限。虽然现在有创业板为一些中小企业融资,但对企业同样也有较高的限制和要求,并不能满足国内资金市场的需求。这种失衡的融资结构势必会阻碍中小企业获得正常的资本资源,加大企业融资成本。

投资银行在杠杆收购融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投资银行会降低企业并购的信息成本,作为收购活动的筹划者,承担并购活动的承担着,提供中立、公正的判断,避免较强的主观倾向,从而使得交易的达成。但是国内,由于各方面的政策限制以及金融管制,国内专业从事购并中介的投资银行并不多,从事并购的交易方对国内购并中介机构的水平和实力也都存在普遍的怀疑和担心。这样一来,无疑又让有意从事并购的企业在融资上承担更多的成本。

风险投资机制未完全,风险投资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杠杆收购,很多杠杆收购是管理层为了获得控制权而进行的收购,但由于管理层资金不足以从股东手中购买股权,则需要风险投资对其进行贷款投资,有了风险投资的投入资金,

管理层自身只需投入少量资金,即可以完成目标公司收购,以实现自己控制公司,使其按照自己的设计更好的运转。而在国内,由于对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使得风险投资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着同样也影响到了杠杆收购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信用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个人融资的难度较大。因此与国外主要依赖外部资金相比,我国收购融资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更多地依靠内部资金,但这并非由于管理层本身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在融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只能说明当事人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如果不解决有效融资问题,杠杆收购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制约。

3.金融市场法规制度不健全

我国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金融秩序逐步好转,但有些制度并未规范。因此,现行的法规和制度对某些领域仍缺乏约束。但如果实行完全的金融开放政策,我们薄弱的金融基础肯定会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最后引发金融危机。杠杆收购通过直接融资所筹措的资金,有很大一部份会来自于债券,而且会是垃圾债券(由于受抵押的资产在发债抵押前已经向银行进行了贷款抵押),如果在我国大量发行垃圾债券,本来按垃圾债券的性质,它并非引起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的基本因素,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上去发多元化金融工具,流动性也欠缺,调控手段单一、死板,那么一个违约肯定会引起一系列震荡,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也会措手不及,会造成“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局面。

因此,在国内金融监管方面的不健全,与市场发展的矛盾,存在制度的局限性,使得杠杆收购在国内的发展屡屡碰壁。

(二)我国发展杠杆收购的对策建议

就当前国内市场来看,杠杆收购的发展已是箭在弦上,但如上所述,杠杆收购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较为广泛,加之我国目前经济政策环境对杠杆收购的发展存在着制约作用,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支持杠杆收购在国内的发展,促进国内资源的高效整合。

1.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是指投自己都在其所投资的创业发展相对成熟后,将其持有的权益资本在市场出售以收回投资并实现投资收益。杠杆收购的操作风险较高,无论是

对收购者还是贷款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都是垃圾债券的购买者。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一个较好地退出机制能让其即时规避一定风险将会有利于杠杆收购的发展。

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归根结底还是要丰富我们的资本市场,我国国内的场内市场上市标准过于统一,严格,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场内市场,分成不同层次的场内市场,鼓励企业境内上市,为风险投资者的创业资本提供持续的流通性和发展性。

2.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服务

杠杆收购并不是简单的去全转移和交易,后续的资产重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长期发展策略的制定是重中之重,熟悉并购业务的财务顾问公司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工作还涉及法律、财务、融资等不同领域和机构,因此,要注重培育从事并购业务的中级诶够,大力培养专业化业务的人才,加快投资专业的人才培养,学习国外先进、优秀的投资银行运营模式,加强与外国优秀投资银行的相互合作,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企业的杠杆并购业务,促进我国企业的资源整合。

3.拓展融资渠道

在收购中,最关键的一个就是资金来源,没有有保障的资金来源,收购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开阔视野,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政府部门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研究如何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例如完善资本市场和建立各类投资银行等,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逐步放宽对市场的管制,加强金融工具多样化,丰富融资形式,完善资本市场,让投资者、借款人能够合理的运用资金、规避风险。

3.完善市场监管

由于我国市场法规制度和相关金融制度过于严厉,导致资本市场在创新过程以及运转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响。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监管机制是国内企业成功实施杠杆收购的必由之路,由于杠杆收购的收购主体有可能发生道德风险,我国企业在具体实施刚感受的时还面临着融资、法律古币等方面的难题,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公开、透明的收购方式时,应建立强有力的内外部监管体系。在外部反面,加强用于杠杆收购的资金来源以及偿还方式等方面的

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监控,包括对整个杠杆收购操作过程中聘请财务顾问、律师事务噢所的监督;在内部方面,加强杠杆收购资金的来源和还款方式的信息披露进行监督,完善内部风险监管机制,在国有企业的杠杆收购进入后续阶段时,手偶主题还应对整合的方式和效果进行监督。

总之,我国企业在国际上与国外同行业进行竞争时将面临挑战。尽管杠杆收购在实践和操作过层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但随着我国产权改的深入和企业改革的快速发展,杠杆收购必将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为此,杠杆收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共同努力,达到保护好和促进杠杆收购在我国健康维持运行的目的。

中国杠杆收购第一案——好孩子集团

案例分析(一):中国杠杆收购第一案——并购好孩子集团始创于1989年的好孩子集团,截止到2005年,年生产各类童车300万辆,销售额25亿元,纯利润超过1亿元,占据中国中高档童车市场近70%份额,在美国的童车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了30%以上。从相关报表分析,好孩子的长期负债少,流动资金充足稳定,企业的实际价值已经超过账面价值。 收购方:2005年10月,总部设在东京的海外私募基金Pacific Al-liance Group(太平洋同盟团体,PAG)开始同好孩子集团接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好孩子的第一股东——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就宣布会同其他几家机构投资人将其在好孩子集团中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由PAG控制的名为G-baby的持股公司。2006年1月,双方就完成支付对价与股权交割的全部动作,PAG 以1.225亿美元收购好孩子67.5%的控股股权。 收购支付方案。PAG事先对好孩子做了严密的估价。按照市盈率计算,好孩子当时的市场价值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折算成PAG67.5%的持股比例,该部分股权的市场价值超过1.7亿美元,而双方协商的收购价格为1.225亿美元,说明此项收购具有投资价值。为了实现既定的400%的高额投资回报率,PAG确定用自有资金支付的金额不超过1200万美元支付[(17000-12250)/1200]。在确定收购意向后,PAG先通过好孩子管理层组成的集团筹集收购价10%的资金作为自有资金用于支付。余款的筹集上PAG以好孩子的业务现金流和企业控制权价值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筹集相当于整个收购价50%的资金,并向PAG的股东们推销约为收购价40%的债券。 PAG进入好孩子后,对其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改造,实行了一系列整合措施,进一步提高了这家企业的发展速度,成就了好孩子的绝对市场霸主地位。“好孩子”童车如今已占据了国内童车市场上70%以上的份额,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也已达到40%以上,成为世界儿童用品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品牌。2008年6月,好孩子集团成功完成了对哈尔滨一家年销售6000万元的目录销售商的收购,未来在并购方面将实行更多举措。

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案例解析

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案例解析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 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此项交易预计于2010年三季度完成,当然此交易还要符合通常交易完成条件,包括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复。此次交易得到中国、瑞典两国的高度重视,中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吉利上演了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 收购历程 表1:收购历程 收购价格 1999年福特以65亿美元的高价购得沃尔沃品牌。然而事与愿违,沃尔沃这个品牌在过去几年里让它伤透了心,2008年沃尔沃税前亏损额高达16.9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全面到来,在售出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之后,沃尔沃又成为了福特剥离的目标。 根据洛希尔综合采用现金流折现法、可比交易倍数、可比公司倍值等估算方法对沃尔 沃资产进行的评估,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沃尔沃估值,合理价位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其中,合理收购资金15亿-20亿美元,运营资金5亿-10亿美元。正是根据洛希尔作出的这一估值,吉利提出的申报收购金额为15亿-20亿美元,最终成交价格确定为18亿美元。 吉利花费1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沃尔沃,不到当年福特收购价的三分之一。这是在全球 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汽车行业重新洗牌下的意外收获。从沃尔沃的品牌、已有的供应商和经销商网络和它的技术来看,我们认为还是物有所值的。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的沃尔沃,其品牌价值和技术含量堪称世界一流。吉利收购沃尔沃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典范。 交易架构 此次收购将以在国内及海外设立特殊目的项目公司的形式进行。为便于收购,吉利成立了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万源)和北京吉利凯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凯旋)来作为国内的收购主体。

杠杆收购运作原理(一)

杠杆收购运作原理(一) 概述 在投资领域,杠杆收购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获得资本收益的策略。这种 策略的核心在于使用借来的资本和公司现有的资本,来购买更多股票,最终实现收益。 那么,杠杆收购究竟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来逐步解释。 什么是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是一种收购资产的策略。这种策略中,投资者发行债券来借 贷资本,用这些资本来购买目标企业的控股权。 另外,杠杆收购的过程中,收购方可以将目标公司的资产用作抵押品,以获得更多的融资。同时,购买者通过削减目标公司的开支和优化资 产组合以回报债券持有人。 在这种情况下,杠杆收购的原则在于,预期股票价格在收购之后上涨,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 杠杆收购的原理是什么? 使用借贷资本来购买更多股票的策略称为杠杆化。投资者需要支付有 利息的贷款,这些贷款使得股票价格上涨时将有更高的回报。然而, 如果股票价格下跌,那么投资者将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偿还这些贷款,否则会面临违约或破产的风险。 更深入地理解,以下是杠杆收购的原理和过程: 1.公司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2.使用这些资本来发起对一个或多个公司的收购。 3.通过目标公司的债权人抵押目标公司的资产,来筹集更多资金。 4.利用这些资金购买剩余的股份。 5.收购完成后,采取更高效管理策略,削减开支,并优化资产。

6.提高股票价格,以增加投资者的回报。 然而,杠杆收购风险较大,并不保证成功。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回报 债券持有人和利润,则会导致债务违约和破产。 结语 总的来说,杠杆收购作为一种资本收益策略,需要投资者谨慎考虑其 风险和回报。在实际投资中,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杠杆收购的原理和规则,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杠杆收购的利弊 在进行杠杆收购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其利弊。以下是其主要利弊: 利 1.增加杠杆比率。杠杆收购可以通过增加杠杆比率,来提升资本 回报率。投资组合杠杆比率越高,投资者的利润越高。 2.提高未来现金流量。通过财务重组和资产优化,某些公司可以 提高未来现金流量。这种情况下,公司被收购后的业绩将大幅提 升。 3.优化管理。杠杆收购通常意味着改变管理方式,削减开支并优 化资产。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效率,减少浪费,提高利润。 弊 1.风险较高。杠杆收购通常需要大量借贷资本,因此会增加公司 的财务风险。如果现金流无法满足借款还款,那么将存在破产和 违约风险。 2.影响目标公司业务。收购者的管理方式和决策可能与目标公司 不同。而且重新分配资源,也可能会影响目标公司的原有业务, 甚至会导致人员裁员和资产损失。 3.可能会增加资产负债率。杠杆收购通常需要借入大量债务资本。 如果还款压力过大,则可能会增加公司资产负债率,进而影响公 司发展和融资能力。

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

1.历史上的六次并购浪潮:时间主题和典型案例名称。 第一次:时间:1887-1904 主题:以横向并购为主,结果是导致了很多行业的高度重视,案例名称:美国工厂并购浪潮,托拉斯组织; 第二次:时间:1916-1929 主题:纵向并购,帮助地区性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服务全国市场,案例名称:GEC 第三次:时间:1963-1973 主题:混合并购,案例名称:GEC与AEI合并 第四次:时间:1984-1990 主题:杠杆收购和小企业并购大企业的现象案例名称:merger and Acquistions. 第五次:时间:1994-21世纪初期主题: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之一逐渐替代绿地投资而成为主导方式。案例名称:波音 第六次:主题: 2.杠杆收购的主要特征及杠杆收购的历史. 财务杠杆的运用将放大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当投资的年回报率高于借贷资金的年资金成本时,财务杠杆的运用才会为PE带来企业正常盈利水平之外的“超额”利润。 杠杆收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当时公开市场发展迅猛, 杠杆收购书籍向借贷人敞开了方便之门,允许他们借贷数百万美元去购买那些本来是很勉强的项目(先前是绝不可能的)。在杠杆收购发展之初的1980年,被认为是杠杆收购之基的四大并购项目,其累计交易额就达到了17亿美金。 1988年是杠杆收购的发展巅峰时期,当时累计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880亿美金。这些通过大局借贷完成的交易行为,必然会导致极大的风险,也就是那些利率极高的“垃圾股”。这些所谓的垃圾股,之所以风险极大,是因为它们往往用高利率去吸引股东,而其背后却无支持力量。所以,毫不奇怪,一些80年代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灾难,并以借贷人的破产收场。 3.杠杆收购的资本结构及流程. 优先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50%-60%,由银行提供给控股公司,平衡期限为3-4年;普通债权,约占收购资金的20%-30%,资金提供者获得由控股公司发行的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平均期限为5-8年;自由资金(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本金的20%-30%,PE与目标公司管理层获得控股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其中,管理层股份5%-10%)。 4.中国式杠杆收购的两个主题类型,特征及案例名称. 重组并购: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 海外并购:全球化进程,全球资源,全球制造,全球市场,全球资本。中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财务管理论文(中粮并购蒙牛案例分析)

. 高级财务管理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中粮并购蒙牛的案例分析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评阅教师: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摘要 在国资委积极推进国企改革的今天,作为迄今为止食品行业第一大收购案——中粮集团收购蒙牛乳业显然成为国企集团转型的典型代表。基于这一背景,仅从杠杆收购的角度,分析了其对此次收购可行性和收益性的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国企的整合并购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中粮蒙牛并购

一、中粮并购蒙牛背景介绍 (一)、主并企业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又是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中粮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是中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和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导者。中粮集团目前旗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九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HK0506)、中粮控股(HK0606)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和吉生化(600893)等六家内地上市公司。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集团有效地利用自身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来组织、调配各项经营资源,取得稳健快速的业绩增长,且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二)、目标公司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319HK,简称蒙牛乳业),连续第三年稳坐中国乳业头把交椅。蒙牛乳业创立于1999年8月,为完全由自然人发起的一家民营企业,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上市(股票代码2319 HK),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乳制品企业。公司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了约30个生产基地,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110万头,产业链条辐射200多万农牧民。公司液态奶市场占有率已达32%,全国每3袋牛奶中就有1袋是蒙牛生产的。目前蒙牛已经包揽了国内液态奶、冰淇淋、酸奶三项冠军。2009年7月,蒙牛乳业集团名列全球奶业第19名,代表中国奶业首次跻身20强。 (三)、并购经过 2009年7月6日,蒙牛乳业发布《蒙牛乳业新股认购、现有股份买卖及复牌》公告,中粮、厚朴分别以70%和30%的出资比例组建SPV与蒙牛乳业达成新股认购协议,并与金牛、银牛和老牛达成现有股份转让协议,取得蒙牛乳业约20.03%的股权。具体交易内容为: .第一,根据认股协议,蒙牛乳业将发行173 800 000股新股(相当于已发行股本的11.13%和经扩大的已发行股本的10.01%),中粮、厚朴将通过SPV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认购该新发行的股份。中粮通过SPV方式入股蒙牛乳业。 第二,根据《金牛银牛买卖协议》和《老牛买卖协议》,中粮、厚朴将通过SPV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购买金牛和银牛119 516 208股(约占已发行股本的

比亚迪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比亚迪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 在全球企业并购的失败案例中,20%左右出现在并购的前期交易阶段,80%左右直接或间接地由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失败造成。我们回顾一下11年前比亚迪收购沃尔沃那场惊心动魄的蛇吞象跨境并购故事,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之所以称为是“蛇吞象”,除了因为比亚迪用杠杆收购的方式18亿拿下沃尔沃,更在于与沃尔沃相比,比亚迪当年不过是一家历史刚20年、造车才13年,以生产低端汽车为主的企业,而沃尔沃却是拥有近百年历史,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全球雇员达19,000多人的跨国汽车公司。资金、地域、文化、以及比亚迪作为我国汽车行业民营企业进行开创性交易的巨大复杂性。 比亚迪并购沃尔沃拉开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的时代大幕,双方协同融合的案例也频频成为哈佛商学院教授的研究对象与经典案例。向数家投资机构寻求融资未果,最终交易因为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确认出资,获得转机。此次交易,同时得到中国、瑞典两国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国工信部部长的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毛德·奥洛夫松(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可见当时其对于中国民企、中国汽车产业的意义。

今日,IIR将从交易背景、交易结构、资金来源、后续追踪等角度,复盘此次并购。以下为正文: 交易背景:为什么要并购? 福特及沃尔沃汽车概况: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汽车企业之一。1903年,由亨利·福特先生创立于美国底特律,目前总部设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市。福特汽车公司彼时旗下拥有的汽车品牌有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福特(Ford)、美洲虎(Jaguar)、路虎(Land Rover)、林肯(Lincoln)、马自达(Mazda)、水星(Mercury)和沃尔沃(Volvo)。此外,福特还拥有世界最大的汽车信贷企业—福特信贷(Ford Credit)、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赫兹(Hertz),以及汽车服务品牌(Quality Care)。 2008年前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车市萧条,福特也经营惨淡,且债台高筑。2007-2008年,共亏损150亿美元;债务更高达260亿美元。福特旗下的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先后被卖出(2007年将阿斯顿马丁以4.79亿英镑(约合人民币71.63亿元)的高价出售给由英国企业家David Richards所主掌的一家财团;2008年3月印度塔塔集团出资23亿美元,成为捷豹和路虎两大品牌的新主人),品牌沃尔沃也同样陷入困局。 "沃尔沃"是瑞典著名汽车品牌,1927年由阿萨尔·加布里尔松和古斯

杠杆收购的经典案例

美国RJR Nabisco公司争夺战 说到杠杆收购,就不能不提及20世纪80年代的一桩杠杆收购案——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RJR Nabisco)公司收购案。这笔被称为“世纪大收购”的交易以250亿美元的收购价震动世界,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而使后来的各桩收购交易望尘莫及。 这场收购战争主要在RJR纳贝斯克公司的高级治理人员和闻名的收购公司KK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26amp;Co.)公司之间展开,但由于它的规模巨大,其中不乏有像摩根士丹利、第一波士顿等这样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直接或间接参与。“战争”的发起方是以罗斯·约翰逊为首的RJR纳贝斯克公司高层治理者,他们认为公司当时的股价被严重低估。1988年10月,治理层向董事局提出治理层收购公司股权建议,收购价为每股75美元,总计170亿美元。虽然约翰逊的出价高于当时公司股票53美元/股的市值,但公司股东对此却并不满足。不久,华尔街的“收购之王”KKR公司加入这次争夺,经过6个星期的激战,最后KKR 胜出,收购价是每股109美元,总金额250亿美元。KKR本身动用的资金仅1500万美元,而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垃圾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发行垃圾债券筹得。 一、相关背景 关于RJR纳贝斯克公司 作为美国最大的食品和烟草生产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是由美国老牌食品生产商Standard Brands公司、Nabisco公司与美国两大烟草商之一的RJR公司(Winston、Salem、骆驼牌香烟的生产厂家)合并而成。在当时它是美国排名第十九的工业公司,雇员14万,拥有诸多名牌产品,包括奥利奥、乐芝饼干、温斯顿和塞勒姆香烟、Life Savers糖果,产品遍及美国每一个零售商店。虽然RJR纳贝斯克公司的食品业务在两次合并后得到迅猛的扩张,但烟草业务的丰厚利润仍占主营业务的58%左右。 在约翰逊任期两年的时间里,RJR纳贝斯克公司利润增长了50%,销售业绩良好。但是随着1987年10月19日股票市场的崩盘,公司股票价格从顶点70美元直线下跌,尽管在春天公司曾大量买进自己的股票,但是股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跌到了40美元。12月,公司的利润虽然增长了25%,食品类的股票也都在上涨,但是RJR纳贝斯克公司的股票受烟草股的影响还是无人问津,60%的

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黑石收购希尔顿酒店

杠杆收购带来丰厚利润 ——黑石集团收购希尔顿酒店案例分析 摘要:2007年黑石集团通过杠杆收购出资267亿美元将希尔顿私有化,投资金额共计约为64亿美元。经历了金融危机、营业下滑等冲突境况终于峰回路转,2013年12月,希尔顿IPO发行股票1.128亿股,黑石集团将持有7.51亿股,约占总股本的76%,市值约为146亿美元,实现最坏投资翻身。 关键词:黑石希尔顿杠杆收购 一、收购背景 (一)行业概况 酒店行业具有漫长的历史,旅客和商务人物对安逸居住环境的追求促进了酒店业的发展与繁荣,各种类型的酒店遍布各个城市和旅游景点。现代酒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走上一条由单一酒店到连锁经营,由小集团经营到大集团联合的道路,形成了其独特的品牌优势,饭店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复苏与快速发展,酒店行业在全球的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将远远超出传统服务行业,研究表明,欧美发达国家酒店投资的回报率近10年来都趋于一定稳定水平,前景明晰可见。 (二)双方介绍 美国希尔顿饭店由康拉德-希尔顿创立于1919 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从一家饭店扩展到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规 模的饭店之一。希尔顿饭店通过确立自己的企业理念,创造“宾至如归” 的文化氛围,注重企业员工礼仪的培养,并通过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 体现出来。 1949年希尔顿国际公司从希尔顿饭店公司中拆分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子公司。根据企业之间的协议,“希尔顿”品牌由希尔顿国际 (Hilton International)和希尔顿饭店公司(Hilton Hotels Corp.)共同使用。1964年希尔顿国际公司在纽约上市。1967年和1987年的20 年中,希尔顿国际三次被收购,最后由前身为莱德布鲁克集团的希尔顿集 团买下。截至2013年12月,希尔顿品牌在84个国家拥有4080家酒店,包括超过672,000间客房。 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又名佰仕通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和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的机构,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黑 石集团在1985年由曾共同在雷曼兄弟公司共事的彼得·彼得森(Peter G. Peterson)和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共同创建。彼得森和 施瓦茨曼在集团成立之初订立了不同于“野蛮人”KKR的规则——不做恶

【金融】【并购】案例分析:KKR并购领袖

案例分析:KKR并购领袖 通过将杠杆收购和管理层收购巧妙结合,KKR成为私募基金的并购领袖一手打造了“天价恶意收购”范例—雷诺兹·纳贝斯克收购案、“与企业管理层共谋”范例——劲霸电池收购案、“担任白武士”范例——西夫纬收购案等经典之作。KKR坚守自己的收购原则,在多年的并购时间中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获利方式。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1976年成立 公司总部: 纽约管理规模: 270亿美元 并购领域: 消费品、销售连锁、娱乐、IT服务、电信通讯、半导体芯片 创始人:科尔伯格(Jerome Kohlberg)、罗伯茨(George Roberts)、克拉维斯(Henry Kravis) 科尔伯格和罗伯茨是好朋友,而罗伯茨与克拉维斯是表兄弟。科尔伯格在三人中资格最老,既是后两者的导师,也是KKR成立之初的主导者。1976年,科尔伯格、罗伯茨和克拉维斯三人离开了贝尔公司,自己组建了KKR公司。科尔伯格于1987年离开KKR。克拉维斯则因为成就了KKR在华尔街杠杆收购中的大佬位置而被人们尊称为“亨利王”(亨利是克拉维斯的名)。 “LBO+ MBO”模式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KKR)是私募股权基金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在公司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战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专门用小钱并购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然后通过与管理层合作,经过重组捞取令人咋舌的丰厚利润。从某种意义上而言,KKR不仅将LBO发扬光大,更成为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或MBO)的创始人。 在KKR成立后的前三年交易记录中,一共实现了六次收购。KKR喜欢标榜这些交易是MBO,以此打响自己的“金字招牌”,使公司区别于其他精通LBO的同

2021杠杆收购案例

2021杠杆收购案例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简称LBO)是指通过借入大量资金进行收购的一种投资策略。在2021年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杠杆收购案例,我们将在本文中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背景 2021年,某公司面临营收下滑和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因此决定进行重组和整顿。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业务和转型发展,该公司决定进行一次杠杆收购。 收购方的选择 在选择收购方面,该公司考虑了许多因素,包括资金实力、经验和技术能力等。经过一番比较和评估,最终选择了一家知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作为收购方。 交易结构 这次杠杆收购交易的结构如下: 1. 资金来源:收购方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融资渠道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付收购款项和相关费用。 2. 股权转让:收购方与被收购公司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收购了后者的全部股权。 3. 杠杆比例: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借款杠杆效应,收购方采用了适当的杠杆比例,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能控制债务风险。

4. 债务结构:为了筹集资金,收购方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签订了借款合同,将收购款项以及债务本金和利息等分散还款。 收购影响 这次杠杆收购对被收购公司和收购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于被收购公司,这次收购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改善经营状况、拓展业务、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同时,此次收购还为被收购公司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伙伴。 对于收购方,通过这次收购,他们获得了被收购公司的控制权,增加了投资组合的多样性,并有望在未来实现收益增长。收购方通过这次交易也提高了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风险和挑战 尽管杠杆收购有利可图,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1. 债务风险:如果被收购公司经营不善,无法如期偿还债务,收购方可能面临严重的风险。 2. 经营困难:杠杆收购后,被收购公司可能需要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发展战略。这需要很大的管理能力和执行力。 3. 市场波动: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对杠杆收购交易产生影响,收购方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 结论

吉利并购福特沃尔沃案例分析

吉利并购福特沃尔沃案例分析 1.企业背景 1. 吉利控股: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始建于1986年,从生产电冰箱零件起步,发展到生产电冰箱、电冰柜、建筑装潢材料和摩托车,1997 年进入汽车行业,一直专注实业,专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打基础练内功,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 2000 亿元,员工总数超过 7 万多人,连续六年进入世界 500 强。 2. 福特沃尔沃:沃尔沃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以及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1999 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10 年,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从福特手中购得沃尔沃轿车业务,并获得沃尔沃轿车品牌的拥有权。 2.并购原因 1.大企业创新理论(最为重要的原因):吉利在国内市场上一直 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走出国门的技术资本,于是便关注了国外沃尔沃,希望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了解沃尔沃的知识产权,从而获取操控的核心技术和中高端车型的技术体系能力。 2.全球经济一体化:由于国内市场的领先地方使得吉利的目光放到了国外的市场,同时中国汽车的海外需求不断增长,他们想通过收购国外汽车品牌,来获得研发到制造再到国际市场渠道等价值链,以此来打开吉利在国外的市场。而收购之前的沃尔沃在 2007 年曾实现 45.83 万辆的全球销量纪录,并且有着2000 多个全球经销商、供应商体系在国际渠道方面绝对是吉利所需要的。 3.国际品牌效应:收购沃尔沃有利于提升吉利的国际品牌地位,利用沃尔沃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杠杆收购原理与案例分析

杠杆收购原理与案例分析 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简称LBO),是企业并购过程中资本运作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以小博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的企业并购方式。 标签:杠杆收购并购融资 随着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与国际上的行业巨擘展开竞争。降低成本追求效益就要求企业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杠杆交易为势单力薄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跳板,使其能够通过最小的自由资本运作达到最快的企业扩张的目的。 杠杆收购的融资方式与普通收购的方式有明显不同,杠杆收购要求收购公司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设计一份精巧的融资计划书是杠杆收购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国内两个不同方向杠杆交易的案例,重点阐述杠杆收购的融资手段,解释企业的收购动机,加深对杠杆收购的理解。 一、杠杆收购 1.杠杆收购的定义 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简称LBO)是一种企业并购方式,是企业资本运作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实质在于举债收购,即通过信贷融通资本,运用财务杠杆加大负债比例,以较少的股本投入(约占并购资金10%~30%)融得数倍的资金,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重组,并以目标企业未来的利润现金流作为偿债来源。这是一种以小博大、高风险、高收益、高技巧的企业收购方式,也有人称其为“蛇吞象”、“小鱼吃大鱼”等。杠杆收购的发起者有法人也有自然人等。 2.杠杆收购融资 从杠杆收购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成功的杠杆收购需要远大于普通并购行为的资金支持,要求收购公司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杠杆收购的融资方式与普通收购的方式有明显不同,它的融资特点主要表现为:企业采用杠杆收购方式收购其他企业时,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作为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地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 杠杆收购中除去收购企业自身权益资本外的负债部分,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以及民间借贷等负债。不同的筹资方式资金成本不同,因此杠杆收购中的资本结构呈倒金字塔型,顶层是对资产有最高级求偿权的一级银行贷款,约占资金总额的50%~70%;中间是向投资者发行的约为收购价20%~40%的夹层债券,被统称为债券的夹层资本;塔基是收购者的自有资本,只占所需总

杠杆收购的案例

杠杆收购的案例 杠杆收购是指企业通过借贷资金来收购其他企业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会涉及到高风险,但也可能带来高回报。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杠杆收购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2007年美国私募股权公司Blackstone Group以26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酒店连锁集团赫兹公司。这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私有化交易之一。Blackstone Group利用了大量的杠杆资金,也就是借贷资金,来完成这笔交易。虽然这笔交易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最终赫兹公司在Blackstone Group的管理下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2006年美国软件公司Oracle收购了竞争对手PeopleSoft 的案例。Oracle利用了大量的债务资金来完成这笔收购,最终成功将PeopleSoft纳入旗下。这一举动不仅加强了Oracle在软件行业的地位,也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再来看一个国内的案例,2016年中国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利用杠杆收购了另一家竞争对手。这家公司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筹集了大量资金,成功收购了对手公司的股权。这一举动不仅扩大了公司的规模,也使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杠杆收购失败的案例。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因为过度依赖杠杆资金而陷入了困境,甚至破产倒闭。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进行杠杆收购时,一定要审慎评估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资金。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杠杆收购的风险与回报。杠杆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张,提升竞争力,实现更高的利润。但同时,过度依赖债务资金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因此,在进行杠杆收购时,企业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资金运作计划,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并购经典案例解析

并购经典案例解析 主讲人:王林 引言: 今天上午我们交流话题是“中国企业并购之路”,也就是“并购经典案例解析”。今天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给大家一个理念,并购对企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作用以及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是怎么做的,通过哪些方式做并购,最后我会跟大家讲一下并购在一些经典案例中是怎么做的,中国一些大企业是怎么通过并购来实现自己的扩张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我叫王林,盛高咨询集团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北京)。我个人在战略、文化、并购几个领域操作项目比较多,也出版了自己的一些书,比如《成功向左,失败向右》,在经济危机时写了两本书——《这个冬天冻死谁》、《中国企业如何过冬》,主要为中国企业在战略方面怎么度过经济危机,怎么做,我做一些指导,这两本书也提到了在当大家不看好现在经济形势时可以通过并购实现企业的扩张。 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风起云涌,从国内的国美收购永乐、大中,到国外的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我想问大家,从你们的理解,你们觉得这些并购会对企业、行业本身、产业会产生什么影响?意味着什么?我的理解是:不管是国美收购永乐、大中,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沃尔沃,我归结为都是战略性并购,企业为了实现他自身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并购,从国美收购永乐大中来讲,大家看到表面上扩到了店面的配置或者在全国的布局更好,但内涵的核心是竞争对手被消灭,其实这是一个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自己的增值手段,在开始时大家会看到电器零售业在国内烽烟四起,有很多公司,永乐、大中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跟国美抗衡的电器企业,都被国美收购了,那国美收购永乐、大中之后,现在和苏宁的势力对比,相对来说已经不平衡了,因为当时和苏宁争购大中时,双方进行了力量的拼搏,最终是国美胜出,当然现在在国内除了电器连锁业除了国外公司不讲,国内连锁也现在只剩下了两家,即国美和苏宁,就像国外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大家会看到,在国内电器连锁业是以两个企业相对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这个产业

杠杆收购案例分析

. I 杠杆收购案例分析——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的相关资产。此项交易预计于2010年三季度完成,当然此交易还要符合通常交易完成条件,包括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复。此次交易得到中国、瑞典两国的高度重视,中国工信部部长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吉利上演了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 现状分析(SWOT) 优势〔S〕 1、收购双方的销售市场互补,无重叠 沃尔沃公司一直坚持的销售理念就是造平安、环保、设计和品质都一流的高端豪华车型,而吉利公司是以造低本钱的中低档车而发家的,直到现在吉利一直坚持这样的传统。这样看两个公司的销售市场不单毫无重叠,反而互补,形成了更强、更全面的销售整体。 2、吉利对此次收购作了充分准备 书福早在2002年就开场研究沃尔沃这个企业,并于2007年敏锐洞察到并购沃尔沃的可能性,开场和福特进展正式沟通,同时要求财务负责人芃着手研究并购可能性与准备工作,书福则亲自飞赴福特总部进展协商。虽被福特屡次拒绝,但书福坚信福特是战略性出售,继续跟踪并聘请了庞大的外部专业收购团队来进展辅导与协助,如并购事务参谋洛希父子公司、法律事务参谋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财务事务参谋会计师事务所、汽车公司整合咨询参谋罗兰贝格公司,以及全球知名的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等。在专业机构帮助下,并购活动所有的危机点都在吉利的掌控围。正如中国古语所云:有备而无患,又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吉利凭借精心的准备和对并购的熟知程度打了一场有备之仗,最终击败众多竞争者并购成功。 3、吉利收购后的运营整合方案符合福特方面要求 福特作为此次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倒下的美国大型车企,是美国汽车及底特律工业尊严的保卫者,且时刻都努力表达一个负责任的形象,其十分关注出售后沃尔沃是否能够摆脱目前的困境赢得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吉利对沃尔沃未来的开展之路规

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个人整理

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 目录 企业兼并与收购案例 (1) 案例一华润集团在中国房地产业的收购 (3) 一、香港华创收购北京华远 (3) (一)并购背景 (3) (二)并购双方概况 (3) (三)并购的目的及经过 (4) (四)并购方的上市意图 (6) 二、华润收购深万科 (6) (一)并购双方背景及并购动机 (7) (二)收购过程 (9) (三)收购深万科所带来的影响 (9) (四)同行评价 (10) (五)万科定向增发B股,华润增持“受挫" (10) 三、“华远”退出华远 (11) 案例二中国石油重组上市 (14) 一、公司简介 (14) 二、重组背景 (14) 三、重组上市过程 (15) 案例三中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案例 (16) 一、南钢股份要约收购案例简介 (17) 二、成商集团要约收购简介 (18) 三、两起要约收购案例特征分析 (19) 案例四发行垃圾债券为杠杆收购融资的案例 (21) 一、美国Pantry Pride 公司收购Revlon化妆品公司 (21) (一)公司背景介绍 (21) (二) 收购过程 (22) 二、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收购雷诺—纳比斯科(RJR Nabisco) (22) (一)公司背景介绍 (22) (二)收购过程 (23) 三、垃圾债券筹资的分析 (23) 案例五波音兼并麦道 (24) 一、并购背景及动因 (24) (一)麦道 (25) (二)波音 (26) 二、并购过程 (27) 三、案例评述 (27) 案例六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 (28) 一、合并过程 (28) 二、合并背景 (29) 三、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的价值评估与换股比例确定方法 (30)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报告:蓝帆医疗收购柏盛国际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蓝帆医疗收购柏盛国际 2018年3月28日,蓝帆医疗58.95亿元间接收购心脏支架制造商柏盛国际93.37%股份的交易获得重组委审核无条件通过. 此次交易有两大看点.一方面,本次交易又是典型的"蛇吞象〞,而标的100%股权作价63.14亿元.柏盛国际的估值、净利润均超过蓝帆医疗. 另一方面,本次交易之前,某某产业基金旗下的投资基金某某等投资者联合将柏盛国际从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由于私有化交易使用了杠杆资金,为杠杆收购〔LBO〕交易.初步测算,按本次交易发行价,私有化交易投资者回报率为149.34%. 蓝帆医疗的医疗器械龙头之路,为何选择收购柏盛国际作为收购扩X的第一步?LBO交易通过A股并购退出,又有什么关键的合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此案例进展详细分析. 一、交易各方 1、上市公司——蓝帆医疗 蓝帆医疗的主营业务为医疗手套和健康防护手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疗手套属于低值医疗耗材,是中国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中的第一、第二类医疗器械.目前蓝帆医疗已成为所在领域龙头. 蓝帆医疗实际控人为自然人李振平.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的股权结构关系如如下图: 蓝帆医疗作为全球医疗手套龙头,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09亿元、12.89亿元、15.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亿元、1.81亿元、2.01亿元.可以看出,蓝帆医疗仍保持不错的业绩,但主营业务增速已放缓. 实际上,蓝帆医疗手套产品附加值不高,毛利率较低.蓝帆医疗毛利率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分别为25.94%、27.16%、31.40%.而标的主营的心脏支架业务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器械产品,毛利率较高.标的在2015年、2016年、2017年1-10月的毛利率分别为75.78%、73.77%和75.74%.

借壳上市与杠杆增持下的并购风险叠加——基于上海斐讯借壳慧球科技的案例研究

借壳上市与杠杆增持下的并购风险叠加——基于上海斐 讯借壳慧球科技的案例研究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并购潮涌动,借壳上市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然而,借壳上市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凸显。本文以上海斐讯借壳慧球科技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借壳上市与杠杆增持下的并购风险叠加及其影响。 慧球科技是一家提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公司,以其潜力和发展前景吸引了斐讯的关注。为了快速实现上市梦想,斐讯选择了借壳上市的方式,即通过收购慧球科技作为斐讯的“外壳”,进而在股市上市交易。通过这种方式,斐讯省去了传统的IPO程序,大大缩短了上市时间。 然而,借壳上市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首先,慧球科技的实际业绩和市值未能达到预期标准。斐讯在收购慧球科技之前对其进行了尽职调查,但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未能全面了解到慧球科技存在的风险。慧球科技在推广物联网解决方案时遇到技术难题和市场挑战,导致业绩不佳。这使得斐讯的上市计划受到了很大的拖累。 其次,借壳上市还面临着杠杆增持的风险。为了控制慧球科技,斐讯选择了杠杆增持的方式,即通过贷款购买更多的慧球科技股权。然而,在市场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杠杆经营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如果市场行情不佳,斐讯可能面临还款压力,进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誉。 此外,借壳上市还存在着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问题。斐讯作为主要股东,对慧球科技的控制力度增加。然而,如果斐讯在经营决策中存在不当行为,或者对慧球科技的经营管理不

善,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和公司形象受损。 综上所述,借壳上市与杠杆增持下的并购风险叠加是当今资本市场并购潮的一大隐患。通过上海斐讯借壳慧球科技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借壳上市带来的风险可能远远超出预期,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波动的情况下。为了降低并购风险,相关各方应加强尽职调查,保持信息对称,合理评估目标公司的潜力和风险。同时,在杠杆增持过程中要审慎考虑财务状况和市场波动情况,避免因金融风险而导致的不可预见的后果。此外,构建健全有效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也是保障并购成功的重要一环。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和因素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并购的预期目标,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借壳上市和杠杆增持对于并购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出现,从而给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誉带来压力。此外,借壳上市还存在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问题,如果经营决策不当或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并购失败和公司形象受损。为降低并购风险,各方应加强尽职调查,保持信息对称,合理评估目标公司的潜力和风险。同时,在杠杆增持过程中要审慎考虑财务状况和市场波动,避免因金融风险而导致的不可预见的后果。此外,构建健全有效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也是保障并购成功的重要一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和因素,可以实现并购的预期目标,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在当前资本市场的并购潮中,应密切关注并评估各种风险,以保证并购交易的顺利进行

2019年受益所有人案例

2019年受益所有人案例 某集团需要对某意大利目标公司进行合并杠杆收购。收购中,该集团利用卢森堡实体作为融资主体。收购流程结束后,意大利目标公司需要向卢森堡实体还款;卢森堡实体收到款项后,在短时间内将款项转付给该集团内的另一实体。卢森堡实体在转付的过程中,会保留总额的0.125%。此外,卢森堡主体还有多笔类似贷款安排,目的是为该集团履行其他财务和融资职能。 认定结果: 意大利税务机关认为,意大利目标公司支付的利息,卢森堡实体属于导管公司,不属于利息的受益所有人: 卢森堡实体仅保留总额的0.125%,该数额非常低,在商业上不具有合理性。 卢森堡实体仅履行控股职能,没有任何战略或管理职能。 法院则审议了欧盟法院在丹麦案件中的判决。法院认为,关键问题是利息的取得方是否是受益所有人。在评估时,法院应考虑取得方对于诸如取得的利息等资产在战略和管理上所拥有的自主决定权限,是否能够就这些资产的保留、再投资或转让作出决定。虽然本案适用的是《欧盟母子公司指令》,但法院强调了经合组织在其税收协定范本评注中就受益所有人给出的定义与本案相关。法院认为:卢森堡实体在集团内的融资活动中能够产生利润,而且利润并不少。

卢森堡实体在总体上和取得所得上,都做出了独立的战略和管理决策。 卢森堡实体有权享有取得的利息,没有任何正式的法律义务规定其需要将上述利息转付给其他方。 评估卢森堡实体是否属于受益所有人,应审视其在集团内部的全球布局中起到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卢森堡实体与意大利公司中所起的作用。卢森堡实体是整个集团的财务中心,因此在集团内发挥的作用具备合法性和实质性。 最终,法院驳回意大利税务机关的主张,认为卢森堡实体属于受益所有人。 意大利税务机关与法院的认定思路显然存在区别。意大利税务机关将分析局限于卢森堡主体在这笔杠杆并购交易中所起的作用,而法院认为分析的范围应包括卢森堡主体在集团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卢森堡主体被认为在一笔交易中没有实质,而在另一笔交易中又充分具备实质,显然不合理。因此,应该对卢森堡主体进行全面评估,其是否属于受益所有人,在不同交易中的结论应该一致。一旦卢森堡主体在集团内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即使在特定交易中缺乏实质性作用,仍应认为每一项交易中均具有实质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