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精益生产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精益生产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精益生产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一、目前国内国际经济运行形势:

总体来看,进入2013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复苏仍不乐观,各经济体都在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关注国内就业,但是仍然缺少明确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各经济体在关注内需时可能会引发新的更加激烈的贸易摩擦,这将导致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需因素的不确定性加大,而内需是否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有力支撑也仍不确定。另外,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给就业和财政收支带来较大压力,这使得中国经济运行的整体风险将继续增加。

国际市场需求不振,我国对亚洲和欧洲一些贸易伙伴出口出现下降势头。

二、推行精益生产方式JIT背景分析

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及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情况下,市场需求大幅降低,企业应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以拓展新空间,走精益生产之路,最终实现企业管理进步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许多企业面临着一些具体问题:例如,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员工对各种浪费熟视无睹;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员工越来越难于管理;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紧急订单越来越多;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整天忙于救火;这些现象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JIT生产方式是精益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采用JIT生产方式的跨国公司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是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必经之路。推广应用工业工程IE和精益生产方式JIT(简称LP)等先进管理技术,使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中国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找到了一条捷径。

精益生产是以客户需求为起点,通过6S、IE、TPM改善生产现场,利用准时化生产JIT改善生产线,依靠自动化、TQM、六西格玛改善质量,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在产品质量上追求尽善尽美,消除一切浪费,降低成本,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精益生产力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准交期的低成本生产。JIT

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故又被称为准时制生产、适时生产方式、看板生产方式。JIT的核心是:零库存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精益生产的内涵:树立与浪费针锋相对的精益思想;精确地定义价值;识别价值流并制定价值流图;让没有浪费环节的价值流真正流动起来;让用户拉动价值流;追求尽善尽美。精益生产方式的理念“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家与地区的不同制造业和不同的工厂及不同的(企业)文化”。近些年来,精益生产方式已被运用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引起产业界的瞩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以及工业界的第二次革命和21世纪的标准生产方式。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位国际汽车计划组织(IMVP)的专家对日本丰田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生产方式的赞誉称呼。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效益。精益生产方式JIT源于丰田生产方式(TPS),精益生产的实践由日本人开始到现在已有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研究则仅仅是最近几年的事。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世界上14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花费5年时间,耗资500万美元,以汽车工业这一开创大批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典型工业为例,经理论化后总结出来的。“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它是当前工业界最佳的一种生产组织体系和方式。

三、精益生产起源与发展

二战后日本汽车工业举步维艰,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资源稀缺,劳动力短缺,国内需求小。1950年,日本的丰田英二考察了美国底持律的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战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缺少资金和外汇。怎样建立日本的汽车工业?照搬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还是按照日本的国情,另谋出路,丰田选择了后者。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与美国相距甚远。日本当时没有资金和实力全面引进美国成套设备来生产汽车,而且日本当时市场需求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仅为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日本产品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美国汽车业处于霸主地位,垄断国内国际市场,当时的日本汽车根本无法进入国际市场,美国成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及“规模经济”法则在这里面临着考验。

丰田英二和他的伙伴大野耐一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验,根据日本的国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丰田生产方式(TPS),使日本的汽车工业超过了美国,占世界汽车总量的30%以上。

四、精益生产特点

精益生产方式JIT是一种以利润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方式JIT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事故的七个零的终极目标而不断努力,是企业和个人在永无止境的改善与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

精益生产方式JIT生产出来的产品品种、数量、质量、交期能尽量满足顾客的要求,而且采用杜绝一切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管理等方面浪费的方法与手段满足顾客对价值的需求。精益生产方式JIT要求消除一切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精简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组织、质量保证中一切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工作。推行生产均衡化同步化,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包括整个供应链)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实现零浪费,最终实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拉动式准时化生产方式。其目的是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响应。

精益生产方式JIT是围绕着最大限度利用公司的员工、协作厂商与资产的固有能力与潜力的综合制造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并对问题不断改进改善,要求各个环节都是最卓越的,而这些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职能界限。

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相比,日本所采用的精益生产方式JIT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开发、生产系统及工厂的其它部门所需人力资源,最低能减至大批量生产方式下的1/2;

2、新产品开发周期最低可减至l/2或2/3;

3、生产过程的在制品库存最低可减至1/10;

4、工厂占用空间最低可减至1/2;

5、成品库存最低可减至1/4;

6、产品质量可提高3倍。

精益生产方式JIT是彻底地追求生产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够灵活地生产适应各种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和诸多方法,对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关于生产计划和控制以及库存管理的基本思想,对丰富和发展现代生产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精益生产方式JIT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高品质--全员控制零缺陷、寻找、纠正和解决问题;(2)、高柔性--多品种、小批量、一个流;(3)、投放市场时间--把开发时间减至最小;(4)、产品多元化--缩短产品周期、减小规模效益影响;(5)、高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效率浪费;(6)、适应性强--标准尺寸总成、协调合作;

(7)、善于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全员提高,在改进的过程中培养员工有效思考的能力,不断改善,永无止境,追求完美。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益生产方式JIT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精益生产方式JIT无需大量投资,便可将生产制造技术迅速提高到世界级水平,对中国也适用。精益生产方式JIT认为,生产活动的真正起因是用户!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成就,在于其极为强调满足制造和设计过程的要求,从而把用户放在次要地位,用户和制造者的关系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用户关系受到重视,是现代市场发展成熟、竞争异常激烈的结果。在非常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企业产品在性能、质量成本等方面已经相差无几,竞争体现在交货时间、售后服务等项工作上,如何抓住用户,是各生产厂家关心的主要内容。而且,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使技术、价格、市场等构成成品的基本因素透明化,不同企业的同类成品之间的综合差距很小,服务、客户政策成为企业有特色竞争的重要基础。

五、精益生产方式JIT管理方法上的特点:

1、拉动式(pull)准时化生产(JIT)

(1)、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

(2)、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3)、组织生产运作是依靠看板(Kanban)进行。即由看板传递工序间需求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信息)。

(4)、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干预、控制,保证生产中的物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工序供应的准时化)。

(5)、采用拉动式生产,最终生产计划与调度计划只下达给最后一道工序,通过最终需求拉动前面工序直至供应系统,强调物流与信息流的高度协调。

2、全面质量管理

(1)、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而非检验出来的,由过程质量管理来保证最终质量。

(2)、生产过程中对质量的检验与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进行。重在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

(3)、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以立即停止生产,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不出现对不合格品的无效加工。

(4)、对于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组织相关的技术与生产人员作为一个小组,高度协作,尽快解决。

3、团队工作法(Teamwork)

(1)、每位员工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

(2)、组织团队的原则并不完全按行政组织来划分,而主要根据业务的关系来划分。

(3)、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熟悉团队内其它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顺利进行。

(4)、团队人员工作业绩的评定受团队内部的评价的影响。

(5)、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核查,提高工作效率。

(6)、团队的组织是变动的,针对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团队,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团队。

4、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1)、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期间,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产品设计与最终需求等结合起来,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质量完成。

(2)、各项工作由与此相关的项目小组完成。进程中小组成员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随时反馈信息并对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

(3)、依据适当的信息系统工具,反馈与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利用现代CIM技术,在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期间,辅助项目进程的并行化。

六、精益生产方式JIT与大批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较精益生产方式JIT作为一种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从环境到管理目标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并非简单地应用了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与企业环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体系。因此精益生产方式JIT自身就是一个自治的系统。

1、优化范围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的企业间关系,强调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每个企业以财务关系为界限,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而相关企业,无论是供应商还是经销商,则以对手相对待。

精益生产方式JIT则以产品生产工序为线索,组织密切相关的供应链,将整个生产系统作为优化目标。一方面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证稳定需求与及时供应。

2、对待库存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必要的恶物"。

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库存管理强调"库存是万恶之源"。

精益生产方式JIT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同时认为库存掩盖了生产系统中的缺陷与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供应对生产的保证,另一方面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从而不断暴露生产中基本环节的矛盾并加以改进,不断降低库存以消灭库存产生的"浪费"。基于此,精益生产方式JIT提出了"消灭一切浪费"的口号,追求零浪费的目标。

3、业务控制观不同

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用人制度基于双方的雇佣关系,业务管理中强调达到个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则,并以严格的业务稽核来促进与保证,同时稽核工作还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

精益生产方式JIT源于日本,认为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对员工充分尊重、信任、包容、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以QC小组活动为主线,鼓励员工充分参与到效率、质量、浪费消除、降低成本等方面改善中去。强调一专多能相互协作及业务流程的精简(包括不必要的核实工作),消灭业务中的"浪费"。

4、质量观不同

传统的生产方式将一定量的废次品看成生产中的必然结果。精益生产方式JIT基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设计、防错措施应用、组织分权与协作,认为让生产者自身保证产品质量的绝对可靠是可行的,以单件流动方式保证产品质量自检、互检的可靠性,且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其核心思想是,导致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非概率性的,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次品所带来的浪费",追求全面质量管理、零不良和零缺陷。

二战后的日本产品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通过质量立国战略,包括戴明在日本的质量实践,以及吸收世界先进(主要功能来源于美国)的质量管理理念,如休哈特的控制图SPC理论与实践、克劳士比质量零缺陷管理等,,短短30年的奋勇发图强,日本产品超越美国、欧洲,成为高质量产品的象征,也成为世界各国争先学习的榜样。日本、迎头赶超后的美国、欧洲、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质量演绎史表明,当产品生长出高质量的翅膀,丑小鸭完全可以成为白天鹅;产品穿上象征高质量的水晶鞋,灰姑娘也完全可以成为白雪公主。

5、对人的态度不同

大批量生产方式强调管理中的严格层次关系。对员工的要求在于严格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人被看作附属于岗位的"设备"。精益生产方式JIT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以闻名世界的QC小组活动的方式尽力发挥基层和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主人,而非机器。高度精益化的日本企业,员工的参与度、出勤率、忠诚度、成就感、使命感远远优于非完全精益化的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员工所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伦比的。

七、精益生产方式JIT与工业工程IE

工业工程IE(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对人员、物料、设备、工作方法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的一门科学。IE是实现精益生产方式JIT的工程基础,是精益生产方式JIT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方式JIT时,运用工业工程IE中大量的作业研究、动作研究、时间研究技术,使精益生产方式JIT始终站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生机勃勃、卓有成效。日本企业在运用IE方面极富创造性并卓有成效,使得精益生产方式JIT不仅带来了生产组织方式的质变,而且带来了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内外协作管理、与用户关系等一连串带根本性的企业组织体制、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变化和企业经营价值观的重大改变,其中最受影响的还包括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查部部长中山清孝认为,丰田生产方式(JIT)就是IE在企业中的应用。

日本从美国引进IE,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形成富有日本特色的IE,即把IE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强调现场管理优化。我国企业在实施推进精益生产方式JIT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现场IE分析,从IE分析及其普及推广入手,进而实现拉动式准时化生产。

八、精益生产方式JIT与KPI(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为达成目标(MBO)而制订行动方案,确实执行于执行过程中订定过程指标,指标于特定期间可以看出各部门、个人工作过程之工作成绩,以评价部门或个人之过程绩效指标。实施精益生产要求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员工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在管理流程和操作方面是否日益精湛,是否所有的成员都关注目标完成情况并不断改进。推行精益生产并建立有效评估体系,以有效衡量精益实施效果,做到奖优罚劣,工作业绩与职务升迁与收入挂钩。如正泰集团针对性的制订了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标准,鼓励员工主动挖掘生产流程、管理架构、员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倡导员工自主地、有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配合业绩管理标准的制定,正泰集团还提出了“让更多的员工成为百万富翁乃至千万富翁”的口号,每年拿出利润的10%奖励管理人员,拿出新产品一次性直接经济效益的5%~10%奖励技术人员。同时,正泰集团规定,完不成当年经营绩效指标的,按照与目标差距的百分比扣减相关人员的绩效奖金,直至为零;同样对于未能按要求完成技术项目的,按照差距大小扣减相应项目奖金,直至为零。此举有效推动了精益生产的深入发展,提高了全体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执行能力,保证了精益生产的持续成功进行。

九、精益生产方式JIT在中国应用的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僵化体制下的工业生产方式忽视了效率、效益,致使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低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体制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的管理思想及管理方法开始进入中国工业领域。中国精益生产的探索与实践起源于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1978年,派出以厂长为首的专家小组去日本考察学习,1981年,大野耐一到一汽授课,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精益生产,取得丰厚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与生产企业对从美国“转口”的丰田生产方式(TPS)充满热情和希望,掀起了学习、研究与实施精益生产的热潮。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近年来推行以精益生产方式JIT为主要内容的"危机管理",桑塔纳轿车生产成本连年下降5%,劳动生产率连年提

高5%。中国二汽在变速箱厂推行精益生产方式JIT一年,产量比原设计能力翻一番,流动资金和生产工人减少50%,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一汽变速箱厂推行精益生产方式JIT,半年中产值增长44.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37%,人均创利增长25.1%。

正泰集团推行精益生产自2006年2月份在配电电器一公司试点推动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NM1车间实施了9条精益线生产,生产周期平均减少96.7%,在制品库存平均减少96.1%,操作员工平均每线减少25.9%,人均产量每线平均提高34.6%,产品品质不良率平均降低39.3%,节约生产场地400多平方米。2007年9月底完成DZ15七条精益生产线组建,使每条线由原26人减少为23人,生产周期由4天缩短至20分钟,在制品由1.3万台减少为453台,生产效率每人每小时多生产8台,节约了生产场地306平方米,将DZ15原来三个分散的仓库调整为两个集中仓库,减少了运输环节。2007年9月-12月完成了NL18两条精益生产线的改造,每条线由原23.5人减少为21人,生产周期由1.5天缩短至20分钟,在制品由4000台减少为80台,生产效率每人每小时多生产4台,节约了生产场地40平方米。2008年3月底完成DZ20、DZ20L、NM10产品16条精益线的并线,将原先装配、校验、包装多段孤岛式作业形成一个流,腾出近600平方米的场地以及新增6条新的生产流水线。

主要经验:推行精益生产是振兴必由之路;领导干部必须亲自带头;精益生产与企业改造、改制、改组密切结合;推行精益生产必须带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20世纪90年代,精益生产在许多国内的日资、中日合资、美资企业中全面实施,如理光、松下、佳能等,精益生产在中国传播开来。国内一些优秀企业包括央企、国企、民企、逐渐开始推行精益生产,如宝钢、东风汽车、美的、康佳、三一重工等。综合来看国内企业精益活动的开展程度:私企不如合资、合资不如外企、国企不如私企。

十、阻碍企业精益生产实施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对精益生产认识上的误区

1.实施精益生产需要有较大的投资,因此,只适合在大企业中应用,并不适合中小企业。

2.精益生产只适合在特定行业应用,并不适合我们企业。

3.精益生产起源于日本,并不适合我们国情。

4.精益生产只是一项技术,只要花钱就可以学过来。

(二)员工对精益改革的抵触情绪较强

精益生产的实施作为企业一项重大的变革,必然会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来自企业内部人的阻力,比如不好的个人习惯、个人的不安全感以及一些人的患得患失。例如,5S活动是实施精益生产的前提与基础,它要求工人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维持正常的生产运行,还要保持个人、设备和车间的清洁,并不断提高个人素养。这些都会打破以往的个人习惯,使员工产生不安全感和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精益生产中的团队工作方式,员工参与拉动式生产方式都是对企业原有职权体系、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彻底改变。

(三)实践中生搬硬套

精益生产是以日本丰田公司的管理模式为基础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其中某些技术与方法是根据丰田公司的特定环境所创立的,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在应用精益生产时,没有深入了解精益生产的背景及其特定环境,而是生搬硬套或是孤立地应用其中的某一项技术,使精益生产的推广应用只是流于形式,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产生了负效应。

(四)未有效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实施推行精益生产,未有效建立企业部门与个人绩效评估体系,推行精益生产成败收益未与员工利益挂钩,员工主观能动作用未充分调动,员工执行能力大打折扣,员工对精益生产有抵触情绪。

十一、制造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的必要性分析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及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企业应该抛弃惶恐、不安、浮噪、等待心态,积极应对,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卧薪尝胆,抓住难得的内部修炼时机以促使企业的发展进步与管理升级。首先对企业长久发展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与核心优势,加以整理、完善、建全;另外要从企业战略层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以刺激企业的活力并保持前进的心态和步伐,原来没有选择精益生产之路或精益生产不完善的制造型企业,目前及长远情况下选择精益生产之路,完善配套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无疑是制造企业实现企业管理进步或管理升级的不二选择,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好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致胜法宝;最终兼容并蓄,兼好蓄优,以充足的准备与核心优势的成功锻造来面对市场的转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处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企业基业长青、长续经营的愿景目标,也是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必经之路。

更多关于精益生产请咨询华天谋咨询网。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随着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有关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讨论愈发激烈。由于世界各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种国际产业大的变动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 一.产业转移 从转移方向上看,此次制造业产业转移表现出由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转移的总体趋势。从制造业结构比例来看,全球先进制造业比重不断提升。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品牌、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引导先进生产力回流发展。受人力成本制约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能则逐渐从我国向东南亚、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局面。 二.海外扩张 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制造业元气大伤,2011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波及,资金短缺再次困扰行业。出手收购海外战略性资源,或进行战略性的海外布局,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首要目标。从各大家电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发现,在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家电企业在2010年又恢复了进军海外的攻势,并且势头强劲。海外业务营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业龙头企业正在掀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

目前,拉美、非洲、俄罗斯市场未来需求增长潜力被看好。拉美和非洲当地技术和制造能力不高,国家希望通过引入外资提升本国生产技术和带动当地就业。制造业的发展绝对是解决就业的良方之一,这符合拉美、非洲国家发展的需求,也符合中国家的企业扩张的需要。 三、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有两大推动力: 1.城镇化需求将拉动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的建设提速。“十二五”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而交通网、信息网和能源网建设有望因此提速。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具备高端装备研发和生产实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进入高成长的轨道:交通网建设提速利于轨道交通设备、建设和运营商;信息网建设提速利于信息设备和服务供应商;能源网建设提速利于核电、海洋工程、特高压传输设备供应商。 2、供给转向内需市场的撬动。 在海外经济复苏缓慢,外需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内需市场将更值得倚重。而从专注出口转向开拓内需市场,有进口替代和出口转内销两种途径。进口替代是拓展内需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不少制造业行业既有进口替代的空间,也具备进口替代的实力。此外,通过制造业升级,可实现出口转内销。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渠道提升对市场的控制力,享受更高的成长性和利润率,这也是制造升级的一种形式。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制造对世界的影响

制造对世界的影响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中国制造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制造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它的含义,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欢迎,主要是它有着物美价廉、非常实用的特性。但是,在它整个的制造过程当中,制造的这些主体,也就是贸易方式,有5 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产品都是按照外国订货商的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从出口主体来说,有58%以上的产品是由外资企业出口的。从国内外市场来说,在竞争环境当中,我们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可以说这些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制造。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再象以往那样,仅仅停留于概念层次:中国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促使全球废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以致世界各地的盗贼纷纷去偷窃铁制窨井盖。各国政要纷纷将目光投向北京,诸多媒体先后进行有关中国的封面或专题报道,出版界也推出了大批以“中国世纪”、“中国公司”为名的着作;一些学者甚至根据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出现的“中国热”,提出中国的成功已经为世界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华盛顿模式”的发展道路,现其所缺的只是一套圆满的“主义”而已。这无疑是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但却真正融入全球化进程长达一个半多的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之关系取得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对此,一个看似普通,实际上却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所谓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各地,包括美欧发达国家,深入千

家万户,并逐渐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以致于许多人会问:现在没了中国制造,我们的生活将会如何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妮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她的结论是:“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在美国)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以后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长期担任商业新闻记者的邦乔妮一直撰写有关国际贸易的新闻稿件。“我曾看过美国商业部的(美中)贸易统计,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我认为它与我无关,”但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后,我得到一个‘中国已经深深介入我们生活’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邦乔妮的一年痛苦体验虽然说明了“没有中国商品你也可以照样生活下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这个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实际上,中国产品的优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之上的,一旦失去这一优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将越来越不明显,最终有可能被印度制造或越南制造取代。事实是,目前的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老龄化和劳力不足的迹象。更为危险的则是,“中国制造”当前在全球范围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信誉危机,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有问题的水产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班级:材料132 姓名: 论文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二〇一六年五月 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度展开问题讨论,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所遇到的瓶颈、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外部环境下发展的误区警示四个点进行主题的分析。特别提到了当今制造业提改革却过于概念化的问题,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误区警示。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警示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 n d u s t r y College of Oce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XXXXXXXXX Abstract: The discussion was expanded from the basic view tha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ubject was analyzed under the four subtit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encountering bottleneck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warnings of its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conceptualizing reform in the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as mentioned. Keywords: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warning 引言 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富民强国之本。制造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和实现创新的舞台。没有制造业,所谓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无处体现。国民经济中制造业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业已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发展历史,是我国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6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6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工业4.0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摘要: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德国工业4.0战略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本文介绍了工业4.0的概念及主要内容,说明了工业4.0将对制造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最后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变革;转型升级 1工业4.0概述 1.1工业4.0定义 工业1.0的定义为对机械制造设备简单应用,工业2.0为20世纪初的电气化,工业3.0就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工业4.0是在当前成功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及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工业 4.0就是综合运用信息物理系统(CYS,Cyber-Physical Systems)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从而创造物联网和服务,进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德国“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1.2工业4.0项目主要内容 “工业4. 0”项目的概念描述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 0”项目将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求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2工业4.0对制造业带来的变革 输出:个性化、本地生产和大规模定制。工业4.0将会给产品的生产过程带来更多的自由和灵活性,所以它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为一个独立的客户进行个性化定制。如果产品相关数据能够被上载,那么就可以进行本地化生产,3D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吴晓波)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吴晓波在2014年至2015年的演讲中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在发生着一场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次重大的创新。但是很可能在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被马云同志带到沟里面去了。 来源:A股那些事 以下为演讲内容摘录: 大家好,我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深,马克在战壕里对另外一个人讲,我们这一代人是否比上一代人更值得信任。一代人重要的使命就是把上一代人干掉,只是干掉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分配到一家全国最大的一家通讯社,里面有两位我的前辈,一位是离休干部,一位是50年左右的人,我上班第一天领导就给了我一个热水瓶,上班的时候,你到传达室,每个人排队,拿自己的水瓶上去写稿采访,下班的时候再把水瓶拎下来。所以我觉得不能这么过,记得工作没几年就买了一台电脑,电脑这个事在整个大院里面就变成特别大的新闻。我们的单位特别好,他分配你所有的东西,除了你老婆以外,然后买台电脑回去,当时我输入的是中文之星输入,我那两个前辈跟我讲说,单位什么都发给你,你干吗还要用电脑呢?后来他们知道了,因为我有了电脑,我写的更快,赚的钱就多,还可以保存很多东西。1998年以后房地产起来了,我买了商品房,他们又疯了,单位分你房子了,你还买另外一个房子,你要包二奶吗。 房地产起来后我们很多的煤炭、钢筋、电力,整个能源产业赚很多的钱,当能源行业起来的时候,中国经济由一个吃穿用的产业经济机构向重型化进行。然后我每年买一套房,跟着泡沫一直涨到今天。 今天,如果我们有计划做一个时光穿梭机回到1998年的时候,你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买房子来不及了,你干的第一件事应该是跑到山西去找一个小煤窑签一个协议,做煤老板,这个就是红利问题,从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从内贸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 2015年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很困难,房地产不行了,外贸又出了问题,我们还能看到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吗?看不到了,说明今天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产业经济的转型点。 我在中国见过40后出生的企业家,这两年也碰到一些老朋友,我不愿意和他们喝茶,因为看到他们心情很差,见到他们唉声叹气的,他们都说自己很困难,原来所有的赚钱模式变了,这些世界不再属于他们了。 李宁 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这个是1949年后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2008年我们办奥运会,全国找人点火炬就请了李先生,他1990年就创业了,他是中国第一个做个人品牌营销的人。1990年的时候把自己的名字做成一个品牌,品牌营销最早的人。 我有一个出版公司叫蓝狮子,2005年开始我们为中国公司写专辑。2010年的时候,李宁创业20周年要写一本书,我派了两个研究员去写,书写完之后我去北京见张志勇(李宁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一)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二是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四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五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业机遇挑战对策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dustry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80's, with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also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the emergence of many new trends.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quickly adjust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a renewed emphasis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also have good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and skills.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should be aim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ufacturing a new direction: First,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econd i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ee is to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status of ; are four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ive are to promote Chinese manufacturing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To improv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e must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production systems, improv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s in order to assis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 finally reached a perfect symbiotic system, implementatio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 heal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economic globalization,opportunity,challenge,countermeas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