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山铀矿田深部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相山铀矿田深部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相山铀矿田深部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深部金属矿

深部找矿物探方法主要包括:磁法、激电、电磁法(瞬变电磁法、MT法和CSAMT 法)、地震法和井间物探方法。 磁法是通用的廉价、快速找矿方法,但以定性和半定量为主。它在圈定岩体范围,圈定断裂带,探测含磁性物质的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独到作用。 电磁法种类繁多,包括时间域电磁法(TEM)、频率域电磁法(MT、AMT、CSAMT)、高密度电法和激发极化法(IP),其中勘探深度大于500m的是时间域电磁法和频率域电磁法。电磁法特别对低阻体敏感。由于断裂带和断层两侧岩层的电性差异较大,矿床和产出环境中常伴有低阻的蚀变带、角砾岩带、蛇纹岩化、剪切破碎带等,此外由硫化物颗粒组成的硫化物矿床往往电阻率很低,有些金属矿体也是低阻体,所以电磁法是勘探金属矿的重要方法。 地震法是物探方法中分辨率最高、最精确的方法。但由于金属矿床多产出在岩浆岩及其围岩和变质岩及火山岩之中,矿体与围岩没有明显的波阻抗差,而在基岩裸露地区激发条件又很差,所以地震法在金属矿勘探中很少应用。但近年来,随着数据处理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善及提高,地震法在金属矿勘探中已取得了明显进展。 井间物探包括井中瞬变电磁法和井间高密度电法和井间地震,可以直接探测矿化带和矿体在井间的展布。井中瞬变电磁法勘探深度可达2000m。 对于金属矿产的勘查,除了利用传统的电法之外,电磁法仍然是主要的方法.近年来激电法(SIP/CR)、人工源和天然源的混合场源法(EH4)、人工源声频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TEM)、大地电磁法(MT)等已逐步应用于金属矿勘查中,并在寻找深部隐伏矿床、构造复杂区的矿床等方面都取得了有用的成果。 MT是频率域电磁法的典型方法,是通过改变频率达到测深目的的天然源电磁法,所以MT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MT的勘探深度不仅与频率有关,还与地表电导率及其厚度有关MT虽然在寻找深部隐伏矿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它的信号很弱且抗干扰能力较差,所以M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的观测环境,MT发展了很多变种方法且在找矿中得到了应用,如以提高信噪比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和以提高分辨率的混合源电磁法(EH 4),CSAMT的频率范围一般为n~8192Hz,勘探深度大于2km,EH 4的频率范围一般为10~100kHz,在1km以内有较高的分辨率。 TEM是时间域电磁法的典型方法,TEM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澳大利亚得到了发展和应用,TEM与传统的直流电法、激电方法相比,其探测深度明显要大,垂向分辨率也高,易于探测到覆盖层下的良导体,探测深度可达300~400m.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探测深度可达1500m。

毕业论文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砂岩型铀矿矿床成矿规律研究引言

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砂岩型铀矿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1引言 1.1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选题依据 我国已发现的铀矿主要包括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砂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四大类型,其中砂岩型铀矿在铀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赋存在中国北方的中生代产铀盆地中,如松辽盆地、二连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伊犁盆地等。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在鄂尔多斯盆地和二连盆地先后得到突破,最近在松辽盆地的钱家店和白兴吐地段也发现了相当规模的砂岩型铀矿化。然而与面积相当的鄂尔多斯盆地相比松辽盆地的砂岩型铀矿确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目的层不同。鄂尔多斯盆地目的层为中侏罗统直罗组,它形成于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松辽盆地目的层为上白垩统姚家组,它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 (2)还原介质及来源不同。由于中侏罗统直罗组形成于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下,成矿砂体自身发育炭化植物碎屑等还原物质,含原生二价铁的硫化物,所以自身还原剂容量充足,不需要借助外来还原剂作用;而上白垩统姚家组是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的红层沉积,本身还原剂容量小,需要外来还原物质的加入才能形成灰色层,进而提供有利成矿砂体。 (3)成矿作用方式不同,它直接反映在矿体形态上。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铀矿体发育卷头矿体,与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相类似,铀矿体是由具有承压性质的层间含氧含铀水作用形成;松辽盆地姚家组发现的铀矿化体(铀矿体)呈板状,赋存于层间氧化带之下的灰色层内,铀矿化体(铀矿体)是含氧含铀水与深部流体及热事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松辽盆地的砂岩型铀矿找矿和预测工作,不能盲目的套用国外或国内不同地区建立的找矿模式,而需要在分析盆地铀成矿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出本地区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规律,建立适合自身的找矿模式。 目前为止,松辽盆地南部已经发现了钱家店铀矿床以及白兴吐铀矿床,显示了较好的成矿潜力,预示着良好的找矿前景。近年来通过对白兴吐铀矿床的研究明确了本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找矿目的层为上白垩统姚家组,同时通过对矿石矿物组成及铀矿化特征的研究,发现本地区的铀成矿与我国北方其他的中生代产铀盆地所发现的铀矿床具有显著的区别,不同于传统的层间氧化成矿,本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流体活动和热液蚀变作用广泛发育,具有内生和外生成因的特点,且内生成因更显著,这些矿床成因上的新认识将会为松辽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提供新的思路。但同时以上的这些认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归纳总结,而且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的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规律研究也没有系统的展开,所以论文以“松辽盆地白兴吐地段砂岩型铀矿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为题,在成矿

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 碳硅泥岩型铀矿是我国五大铀矿类型之一,随着国内铀矿找矿和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入,赣西北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的特色和优势将日益显现。通过对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多年的找矿实践经验,提出了”三层两带一环境”的成矿定位因素,并对找矿远景地段进行了划分和排序。 标签:碳硅泥岩铀矿地质条件找矿方向 赣西北为华东地区碳硅泥岩型铀矿主要找矿基地,已落实中小型铀矿床7个,普查工作区12个,控制和探明铀矿资源储量××××吨,预期找矿潜力成果×××××吨,能达到国家铀矿资源规划”大基地”的要求,当前为国家找矿重点突破区。该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具有品位较高、规模较大、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同时核工业矿冶系统还保留了一支相对精干的采冶队伍,目前矿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急需资源保证。因此,深入研究赣西北地区铀矿成矿条件,规划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地质概况 本文所指的赣西北地区主要为九江市所管辖,总面积为28960平方公里,其中可查面积24150平方公里。根据黄汲清先生划分,其所处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为下扬子准地台,南缘与华南褶皱系接壤(图1);所处的二级构造单元,南部为江南台隆区,占地面积约23860平方公里,北部为下扬子台拗,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公里。 区内出露的地层及岩性主要有:中元古界基底变质岩,分布于本区南、北西两翼,为一套厚度巨大、变质程度较浅,以海相火山岩,火山细碎屑岩及泥砂质为主的复理石浊积岩系,面积约10750平方公里;上元古界—古生界陆相—海相沉积岩,以浅海相碳酸盐及泥砂质建造为主,面积约5750平方公里;三叠系—第三系陆相沉积岩,为断陷盆地的巨厚陆源碎屑沉积,面积约1550平方公里;第四系松散沉积及现代水面约4000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不同时代的岩浆岩—主要是花岗岩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其中以晋宁和燕山为主要活动期。 区内褶皱构造分为基底褶皱和盖层褶皱,基底褶皱由双桥山地层组成,轴向呈NEE—近EW向,分布于区内的南北两侧;盖层褶皱由震旦纪至中三叠纪的各时代地层组成,其继承性较明显,主导轴向线展布与基底轴向基本一致,多为NEE-近EW向,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中部。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古市—德安深断裂,郯—庐深断裂,渣津—柘林大断裂、铜鼓—罗溪(武宁)大断裂、柘林—王音铺大断裂。区内构造以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最为发育。近东西向构造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向斜盆地、凹陷带、岩浆活动带及以压性为主要特征的断裂构造带等;北北东向构造以压扭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穿切盆地和凹陷带的断裂构造带。此外以扭性为主要特征的北西向断裂构造也较发育,但在规模上远不及前两者,形成时间也较它们晚。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某铀矿成矿因素及找矿远景浅谈 王 * (********任公司,浙江 ** ******) 摘要:根据《核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要求,为了促进我国铀矿采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某铀矿床列入持续开发计划项目当中。矿床位于**地区某山I类远景区内,有着优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较丰富的铀资源。而且在该远景区内还发现了某3矿床和某2矿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异常点,所以,摸清某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对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在同一远景区其他矿床、矿点的进一步找矿勘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铀矿;成矿因素;找矿远景;深远意义 A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actors And Prospecting Vision Discussio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The nuclear industry 11 plan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 uranium mining enterpris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uranium deposits has included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Deposit is located in one class vision region of the Luzong Kunshan area ,it has superior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rich uranium resources. And a three deposits and a two mine sites and a host of other outliers have been found from the vision in the area, therefore, finding out the conditions of a deposit mineralization and mine Vis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use of a deposit ,and further prospecting of the same vision of other deposits and mining point,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anium; Forming factors; Prospecting;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一、区域地质背景 庐枞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拗中的次级构造单元。郯庐断裂和长江构造带在本区相交。某铀矿床产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黄梅尖岩体外带中侏罗统罗岭组砂岩中(见图1)。 本区地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上三迭统、中下侏罗统为一套巨厚的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建造。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发育一套巨厚的中偏碱性火山岩系,使得区域内岩浆岩极为发

下庄矿田下庄—寨下地区铀矿找矿方向探讨

下庄矿田下庄—寨下地区铀矿找矿方向探讨 庄-寨下地区位于NNE向诸广-新兴铀成矿带与近EW向大东山-漳州大断裂复合部位,是华南早、晚两期铀成矿热液活动叠加区、放射性高场区,既有”交点”型铀矿产出,又有”硅化带”型铀矿存在,找矿前景良好。文章在论述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地质背景、铀矿化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条件与找矿前景,指出该区今后铀矿找矿方向是:①下庄断裂带、102-石角围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带与下庄-寨下辉绿岩组交汇部位,寻找”交点”型铀矿;②20、2、108号带,寻找硅化带型铀矿。 标签:下庄-寨下地区铀矿化特征成矿条件找矿方向 1区域地质 下庄矿田位于贵东杂岩体的东部,地理位置处于江西省全南县和广东省翁源县、连平县的接壤部位。贵东杂岩体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夏古陆西缘及闽赣后加里东隆起带西南缘与湘、桂、粤北海西-印支拗陷的交接部位[1],岩体呈东西向展布,严格受东西向区域性深大断裂(贵东-大东山深大断裂)控制[2~5]。贵东杂岩体包括沙溪岩体、鲁溪岩体、笋洞岩体、分水坳岩体、司前岩体、帽峰岩体、竹筒尖岩体、竹山下岩体和隘子岩体等,是一个多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花岗岩体[6~7]。贵东岩体在南岭纬向构造带中带,属于地壳浅部地质构造急剧变化的地带,独特的构造格局为岩体形成、演化与构造的发生与发展、铀的活化转移与成矿作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下庄铀矿田面积约407km2,区内岩浆活动频繁,矿田岩石主要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鲁溪岩体: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南部;下庄岩体: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中部;帽峰岩体: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田北部。各岩体岩石结构差异明显,但岩体间界线不规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庄矿田内与“交点型”铀成矿关系密切的中基性岩脉,以NWW组与铀矿化关系最为密切,且在矿田内分布最广、规律性最强,产状40°~360°∠75°~80°;从北至南可分为五组,每组之间近等间距展布;岩性主要为角闪辉绿岩,少量的闪斜煌斑岩。 下庄矿田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以NWW向、NEE向和NNE向三组断裂最为重要。矿田受NEE向黄陂断裂与马屎山断裂夹持,NNE东向断裂与NWW向断裂等间距分布,相互交织,形成棋盘格子状构造格架,控制矿田内铀矿床的产出分布。NWW向断裂控制区内早期的富铀热液活动,也是晚期铀矿储矿构造;NEE向黄陂断裂带、马屎山断裂带是矿田主要控制构造,也是晚期铀矿的主要储矿构造;NNE向断裂是矿田内活动较晚的一期成矿构造,也是最强烈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与晚期富硅、富铀热液活动及其铀成矿作用发生时间一致,其中以新桥-下庄断裂带和102-石角围断裂带最为重要。 2矿区地质

论诸广山岩体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铀矿找矿标

论诸广山岩体南部地球物理特征及铀矿找矿标 本文根据综合区调成果,分析了诸广岩体南部地球物理特征,综合归纳了找矿标志,并预测了铀矿成矿远景。 标签:铀矿地球物理特征铀矿找矿标志成矿远景预测 0前言 诸广山岩体是一个多期多阶段a侵入的复式杂岩体,已经查明一批分布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体中铀矿床分布集中,受硅化带控制,属中低温热液型单铀矿床,多与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共同铁矿化蚀变有关。为进一步查明诸广岩体南部铀矿成矿远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系统综合区调以来,我单位系统收集和编制了区域铀、钍、钾、伽玛、铀伴生元素资料和图件,基本查清区域地球物理背景,经过初步整理和解释,深化了铀成矿认识和总结,提出了新的找矿标志,为诸广岩体南部深入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1放射性元素含量 诸广岩体南部具有高铀、高钍的放射性元素含量背景,花岗岩平均铀含量为11.16×10-6(原岩为17-19×10-6)比花岗岩克拉克值3.5×10-6高3.2倍。平均钍含量为38×10-6,比花岗岩克拉克值18×10-6高2.1倍。说明诸广岩体南部是富铀岩体,也是富钍岩体。 花岗岩铀钍含量背景仁高于沉积变质岩背景值,花岗岩铀含量大于5×10-6,印支期和燕山期大于10×10-6。钍含量一般大于30×10-6,印支期花岗岩钍含量达到40×10-6.沉积变质岩铀含量大多小于5×10-6,钍含量小于25×10-6。 花岗岩由老到新,放射性元素含量逐渐增高,从加里东期到海西期到印支期到燕山期,铀含量由5.24×10-6上升到13.93×10-6,钍含量由27.9×10-6上升到41.77×10-6,其中印支期花岗岩钍含量高达41.77×10-6,燕山期花岗岩钍含量略低,为36.42×10-6,表明印支期花岗岩钍高、铀低,燕山期花岗岩铀高、钍低。见表1 1.2放射性元素区域分布特征 综全观察全区铀、钍等值图,以长江西为铀、钍高场区,其中以长江—东岑片为最高。(见图1)。长江以东的百顺---苍石地区为高钍,铀略偏高。 可见在成岩时,东西两区都具有高铀、高钍含量背景,只是由于活化迁移原因,铀变低。东部铀活化程度高,西部铀活化程度低,东部铀矿成矿比西部有利。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地质论评 2016

第62卷 增刊 V ol. 62 Supp.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邓祖林,晏中海,林洋,庄景遗,张亮 核工业二八〇研究所,四川广汉,618300 * 注:本文为中国核工业局项目(编号:201365)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6-07-10;改回日期:2016-09-20;责任编辑:章雨旭。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6.s1.014 作者简介:邓祖林,男,1984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Email:512347088@https://www.360docs.net/doc/ce8928656.html, 。 关键词: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找矿方向 砂岩铀矿主要指形成于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的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王正邦,2002),一般产于中新生代盆地内,具品位低、储量大的特点(侯惠群等,2015)。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其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前人曾在四川盆地内开展过大量的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工作,以石油、煤炭工作程度较高,而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总体来说,铀矿勘查工作以四川盆地北部研究多,南部研究少;盆缘研究多,盆中研究少;局部研究多,全盆研究少;沉积相研究多,构造研究少;矿床研究多,成矿带研究少;矿床工作多,外围工作少。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工作手段及研究手段的丰富,对四川盆地、川北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有新的认识(巫声扬,1989;张金带,2005;荣建锋,2009;黄昌华,2015)。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川北砂岩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后生成矿作用的重要性。上述这些研究为在四川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提供了信息,为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 1 地质背景 四川盆地及邻区主要存在扬子准地台、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秦岭地槽褶皱系、三江地槽褶 皱系四个一级构造单元。调查区主要位于扬子准地台之四川台坳上,区内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四川台坳之川北台陷上。四川盆地及邻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以龙门山—菁河断裂为界,东、西两地区的地层特征差异明显。东部地层发育齐全,西部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四川盆地及邻区岩浆岩比较发育,花岗岩类占70%以上,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攀西和川西高原地区。元古代及其以早的岩浆岩,大致自康定—攀枝花一线向两侧有时代逐渐变新的趋势,古生代以来的岩浆岩,大致平行于金沙江呈带状分布。 四川盆地内岩浆岩出露极少,仅分布在盆缘南江县以北大巴山一带,龙门山一带也有零星出露。大巴山一带,侵入岩多呈岩基、岩株、岩脉状产出,侵入于元古界火地垭群中,为基性—中基性—中酸性—酸性的岩浆杂岩体,表现为地槽型特征。火山岩主要为一套变钾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变凝灰质大理岩,常为变英安质角砾岩—安山晶质凝灰岩—变凝灰质大理岩。 四川盆地及周边构造发育,盆地内则以断裂构造为辅,褶皱构造为主,广泛发育背向斜;盆地周边则仅见断裂构造。四川盆地是扬子准地台之上发育的大型陆相中新生代盆地,中条运动、晋宁运动、澄江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在盆地内均存在明显的构造运动痕迹,以晋宁运动、印支运动、喜山运动最为强烈。 2 找矿目的层及类型的确定 砂岩型铀矿主要是外生后成的,其找矿目的层应选择区域上发育稳定,最好是河流—三角洲

变质岩中寻找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变质岩中寻找金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摘要】:在变质矿床中,几乎全部的受变质矿床,部分的变成矿床, 其矿层(体)大都呈层状一似层状产出,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且受一定层位和岩性控制,形成于一定的时代,并集中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 一、变质层控矿床的构造控制 在变质矿床中,几乎全部的受变质矿床,部分的变成矿床, 其矿层(体)大都呈层状一似层状产出,与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且受一定层位和岩性控制,形成于一定的时代,并集中分布于特定的构造部位。 鉴于这类矿床的特点,常被通称为变质层控矿床,且规模巨大,并出现一些超大型矿床,在国民经济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地质找矿的战略目标。 变质层控矿床在我国分布广泛, 如太古宙时期与绿岩带有关的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硅铁建造中的磁铁矿床和金矿床;早元古宙时期硅铁建造中的铁矿床、镁质大理岩中的硼一铁、菱镁矿、铜铅锌矿,变浊积岩系中的铅一锌矿床,变火山岩系中的含钴硫铁矿床,含碳质变质岩中的石墨矿床、磷矿床、富铝变质岩系的蓝晶石矿床等;中晚元古宙时期变基性熔岩中铁铜、铜镍、金矿床,碳酸盐岩中的铜、铅、锌矿床,磁铁矿一赤铁矿床, 变碎屑岩中磷矿床、硅质岩系中铌、铀矿床等。 此类矿床在经受多期变形变质改造后, 其矿层(体)一般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置换和改造,使其形态和位态等都产生复杂的变化,原来保持稳定层序的层状一似层状矿层体,不仅形成了复杂的褶皱构造型式,而且成矿物质产生了一定的迁移和富集。因此评价勘查这类矿床时,要特别强调构造对矿体富集和产状形态的控制。要注意: (一)选定多期褶皱的复合部位为重点工作地段 包括变质层控矿床在内的变质岩层, 在经受多期重褶变形后, 由于构造发育的不均衡性, 在不同的构造地段, 形成了不同的构造类别。以一期为主的褶皱类型称作简单构造类别,由多期重褶(一般有2至3期为主)的褶皱类型称作重褶构造类别。国内外大量资料表明, 变质层控矿床, 往往在多期重褶向斜形地段或褶皱的核部厚度增大, 储量集中, 品位增富, 是此类矿床的重点工作地段。 (二)进行构造序列对比, 决定主塑性流变阶段形成的褶皱转折端, 寻找厚大矿体 尽管在同一构造带的不同地段,构造变形特征呈现差异, 但构造序列的演化却有相似之处, 大致经历了塑性递增到塑性递减的构造序列演化。在塑性流变阶段, 褶皱内部的物质发生流动变位, 即由褶皱翼部向轴部特别是槽部增厚, 往往可由数米增厚至数十米到数百米。因此在构造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构造序列研究, 特别是塑性流变阶段形成的褶皱转折端, 寻找厚大矿体。 (三)利用小型褶皱构造规律, 推导大、中型褶皱构造, 合理布置勘探工程 小型褶皱和大型褶皱的关系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 摘要:航空磁测是航空物探中的重要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 关键词:大兴安岭;航磁异常;找矿方向 航空磁测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地球物理手段,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具有较长 的历史。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矿产勘查工作逐渐由地表矿向浅 覆盖矿、深部隐伏矿转变,找矿难度逐渐加大,航磁在大兴安岭浅覆盖森林区寻 找深部隐伏磁性矿产和控矿构造研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1 大兴安岭简介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内蒙古自 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同时,大兴安岭北 起黑龙江畔,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 2 区域地质背景 区内前中生代地层时代为古元古代一早三叠世,属天山一兴安地层大区,大 兴安岭地层区包括额尔古纳、呼玛一兴隆、扎兰屯一多宝山3个地层分区。 中一新生代地层分区的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一全新世,属滨太平洋地层区, 大兴安岭一燕山分区,漠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层小区。 区内地层自古元古代至新生代各时期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型和 过渡型为主。元古宇不均匀地散布,岩性主要为变质岩,局部已混合岩化。下古 生界以中东部出露较好。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一半深海的砂泥质复理石及 碳酸盐岩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 组合,伴有火山岩;石炭系为海相和陆相沉积,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及海陆交 替相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为海相及海陆交替相,属碎屑岩 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分布局限。侏罗系十分发育,为火山岩 与碎屑岩组合,多分布于北部地区。白垩系以发育火山岩为特征口卅。古近系、 新近系主要分布于南大小沉积盆地中。第四系为冲一洪积;更新世有玄武岩,并 有少量安山岩、粗面岩等。 3 航磁数据处理 航磁△T原等值线平面图是各种磁性体引起磁异常的综合反映,各种磁异常 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叠加、干扰,无疑会对磁异常的分析、解释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满足地质解释的需要,对大兴安岭1:5万航磁数据用GeosofI软件做了网格 化数据,网格化间距200m,网格化处理后,用GoldensoftwareSurfer8、北京航空遥感中心的AgMGis、中国地质调查局的RGIS软件做了变纬度化极处理,并用化 极后的网格文件做了1km、3km、5km上延处理,用上延2km的网格数据做了0°、45°、90°和135°四个方向的水平一阶导数处理,从航磁上延5km等值线平面图可知,大兴安岭地区异常趋于简单,多数小异常已被过滤掉,这说明多数小异常埋 深较浅,是由地表或近地表的浅部地质地体影响,异常杂乱。通过4个水平方向 一阶导数可知,大兴安岭地区构造以NE、WE方向为较多,近SN向和NW向构 造相对较少,构造线非常清晰。 4 区域磁场特征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初探 商亚军1,彭仕冕1,杨冰2 (1.辽宁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四二地质大队辽宁兴城125100;2核工业243大队内蒙赤峰024000) 摘要:青龙铀矿田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是一个品位较大、储量大的矿田。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矿化特征和控矿因素的分析,提供了该矿田为不整合型铀矿的新认识,指出了应重点在该矿田深部、外围找寻不整合型铀矿床的方向。 关键词:青龙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不整合型铀矿床;找矿方向 0、引言 青龙油矿田位于华东地台东北部山海关古隆起与燕辽沉降带接壤部位的建昌中生代盆地南部干沟EW向次级火山断陷盆地的南缘[1],长30Km,宽15km,面积约500km2,呈东西向展布,是一个品位较高、储量大的矿田。 从1965年首次进入该区进行铀矿找矿发现60伽马异常点,到1974年岭头(433)中型矿床和1988年干沟(434)大型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提交,加上石盖子、邵杖子两铀矿点的发现,确立了青龙铀矿田的存在和它在我国铀矿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1、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地层表现为一老一新的二元结构特征。太古宇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片麻岩及元古宇长城系石英砂岩、片岩和灰岩组成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盆地盖层为侏罗系陆相沉积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建造[1]。在矿田范围内盖层层序由老至新划分为四个组,即海房沟组(J2h)、兰旗组(J2l)、土城子组(J2t)和义县组(Ky)。 1.1火山活动 海房沟期—兰旗期—土城子期为本区中生代主要的火山喷发——沉积旋回期。海房沟早期形成一套以砾岩为主的沉积建造,晚期出现裂隙式小规模中性、中酸性火山活动,形成一套火山碎屑沉积岩;兰旗期中性火山活动强烈,形成厚达300~1200m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堆积;在兰旗期大规模火山喷溢后,岩浆房排空引起顶盖塌陷形成洼地,快速堆积了土城子组一套巨厚的紫红色砂砾岩建造。 商亚军(1965—)女,辽宁朝阳人,工程师,学士,1987年毕业于原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岩石矿物专业,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工作。

金矿的经典找矿方法及找矿标志

金矿的经典找矿方法及找矿标志 一、金矿地质概述 金的原子序数79,元素符号Au,它源自拉丁文Aurnm,意为曙光,喻意灿烂的太阳。金只有一个天然稳定同位素197,常温下为等轴晶系晶体,立方面心晶格。天然良好晶形极为罕见,常呈不规则粒状、团块状、片状、网状、树枝状、纤维状及海绵状集合体。纯金为金黄色,含杂质时,颜色发生系列变化,含银或铂时颜色变淡,含铜时颜色变深。试金板上金的条痕为赤黄色时,成色高;含10%的银时条痕为悦目的金黄色;含银20~30%时为草黄色;银含量超过30%则具有黄中带绿的色调;含银超过50%则显银白色。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从常温到高温一般均不氧化。金不溶于一般的酸和碱,但可溶于王水、碱金属、氰化物、酸性的硫脲溶液、溴溶液、沸腾的氯化铁溶液、有氧存在的钾、钠、钙、镁的硫代硫酸盐溶液等。碱金属的硫化物会腐蚀金,生成可溶性的硫化金。土壤中的腐殖酸和某些细菌的代谢物也能溶解微量金。金具有亲硫性,常与硫化物如黄铁矿、毒砂、方铅矿、辉锑矿等密切共生;易与亲硫的银、钯、铂、铜、镍、汞、铋、锑、铑、铱形成金属互化物。金具有亲铁性,陨铁中含金比一般岩石高3个数量级。铜、银多富集于硫化物相内;而金铂多集中于金属相。金在地核中的丰度为2.6ppm,地幔为5ppb,地壳为1.8ppb。地球上99%以上的金进入地核。故地球发展早期阶段形成的地壳其金的丰度较高,因而太古宙绿岩带,尤其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山岩组合,金的丰度高于地壳各类

岩石。由于金在地壳中丰度很低,又具有亲硫性、亲铜性,亲铁性、高熔点等特性,而要形成工业矿床需要成千上万倍的富集才可,规模巨大的金矿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多次成矿作用叠加才可能形成。 金在自然界中可呈0、+1 和+3 三种价态存在,可以独立矿物、类质同像及胶体吸附形式产出。迄今世界上已发现98 种金矿物和含金矿物,但常见的只有47 种,而工业直接利用的矿物仅10 多种。按晶体化学原则可将金矿物和含金矿物分为: (1)自然元素类及与银、钯、铂、铜、镍、汞、铋、锑、铑、铱呈合金类矿物自然金(Au),含Au>80%;银金矿(Au;Ag),含Au80%~50%,Ag20%~50%;金银矿(Au;Ag),含Au50%~20%,Ag50%~80%、含铂钯自然金、银铜金矿、围山矿、四方铜金矿、黑铋金矿Au2Bi。 (2)金-银碲化物类矿物有碲金矿、碲金银矿、针碲金银矿。 (3)金银硒化物类矿物有硒金银矿。 (4)金银硫化物类矿物有硫金银矿。 自然金(银金矿等)按其粒度可分为明金(>0.1mm),显微金(0.1mm-0.25 μm) 、次显微金(0.25 μm-2nm) 、次电子衍射金(2-0.288nm)。有一种自然金令人瞩目,那就是狗头金。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因形似狗头,故称之为狗头金;形似马蹄,则称之为马蹄金。19 世纪中叶,一位木匠在美国西海岸路旁拣

02-航磁异常查证中的重磁电反演解释-程建华

双石垒子航磁异常查证中的重磁电综合解释 程建华尹秉喜 (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银川,750021) 摘要:以航磁异常为基本线索,分析了卫宁北山多金属矿床(点)、矿化带与磁异常的关系,利用电磁测深和重、磁2.5D联对反演对隐否岩体进行了解释,同时推测本区可能存在的隐伏中酸性岩体可能就是本区多金属成矿的源和中心,也是深部多金属成矿最核心的控制因素。 关键词:航磁异常;综合解释;隐伏岩体 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技术组合代替单一技术是找矿预测和矿产勘查的总体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外地球物理找矿方法十分丰富,不同方法在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成因、不同条件下的找矿中各自取得了好的成功实例,但不同地区、不同深度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针对性也不同,其具体探测对象和环境适应性通常也有所不同。卫宁北山处于北祁连古生代铁、锰、多金属成矿带,因地质条件、地质认识和勘探等多种原因,目前在金属矿产方面尚无重大突破。笔者以卫宁北山双石垒子航磁异常为基本线索,在充分查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本地区所取得的1:1万地面高精度磁测资料和横切双石垒子磁异常电磁测深剖面结果,结合区域重力资料系统对二人山进行了地质综合解释。 1 地质概况 卫宁北山大地构造位于秦祁昆造山系北祁连造山带东段与阿拉善地(陆)块南缘、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交汇部位之北祁连造山带一侧,为我国西部东西向构造带(北祁连)与东部的近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带转换交接部位,即为一个大的构造结之所在,具明显的活动性。早古生代时期,该区属北祁连弧后盆地的一部分,形成了次深海斜坡相陆源碎屑-泥质沉积为主浊积岩系,构成本区晚古生代各类建造的基底层。至华力西期,北祁连弧后盆地关闭,本地区演化为弧陆碰撞机制是的前陆盆地构造环境,形成泥盆纪磨拉石建造和石炭-二叠系海陆交互的前陆盆地充填沉积。华力西末期至印支初期,该地区进入陆缘碰撞造山构造环境,主要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褶皱、断裂构造,奠定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同时期,伴随着碰撞造山发育了中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了较多隐伏和出露地表的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脉)及岩浆热液蚀变岩。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建造及构造变动在本区记录不多,仅表现为对华力西-印支期形成的建造及构造形迹进行的适当的改造,在区域上形成了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与下伏地层间的不整合接触。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泥盆统老君山组、下石炭统前黑山组和臭牛沟组、上石炭统土坡组。成矿带主要受控于前黑山组与下伏老君山组的不整合面、臭牛沟组与下伏土坡组的平行不整合面及走向断层的破碎带。 区内总体为短轴背、向斜相间,走向断裂为主、横向断裂交织的褶隆构造带,自北而南有主要有单梁山背斜、麦垛山-黑石嘴向斜和石堆水背斜等,断裂构造主要是与褶皱相伴的近东西方向的走向断裂,规模大小不等,形成时间相对较早;其次为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多切割了近东西方向的走向的断裂。较大者主要有二人山—金场子东西向断裂。 区内地表岩浆岩以发育中酸性岩脉为特征,主要岩性为印支期闪长玢岩。多沿近东西向断裂带断续分布,地表蚀变强烈,形成一套以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钠长石化为代表的青盘岩化蚀变组合。 2 航磁异常特征 1992年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宁夏中卫—海原航空物探勘查中,圈定了M-33航磁异常(又称双石垒子异常)。异常中心点坐标为:东经105012',北纬37040,。异常迭加在平缓升高的正磁场中,曲线圆滑宽缓,相对强度变化在20—60nT之间;平面形态呈长轴

磁异常的解释研究

磁异常的解释研究 磁异常是基于地磁场的一种异常。本论文简要介绍了磁异常的基本概念,进而介绍了磁异常和地质规律的关系,主要包括:火成岩的异常、沉积岩的异常、变质岩的异常以及断裂磁异常的特点,最后简要介绍了分析解释磁异常的方法。 标签:磁异常火成岩断裂分析解释 1磁异常概述 磁异常是基于地磁场的一种异常。这种异常和传统意义上的电磁场异常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做“地磁”异常。磁异常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简单说来就是地下的某些岩石,经过磁化效应发出微弱的磁场。 我们通过测量这些微弱的磁场强度,就能够测量相应的磁异常,获得相应的参数指标[1]。 2磁异常和地质规律的关系 2.1火成岩的磁异常特点 火成岩又叫做岩浆岩,根据其产状,也就是根据岩浆侵入到地下结晶成岩还是喷出到地表冷凝固结成岩,可以将火成岩分为侵入岩和火山岩两大类,虽然同为火成岩,但其磁性特征大不相同。 2.1.1火山岩的磁异常特点 火山岩具有非常特殊的磁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其磁性是不均匀的,尤其在安山岩与玄武岩中,这些磁力分布的不均匀特性十分突出。 同时磁力的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些区域的火山岩能够探测到非常强的磁场,而在其他区域则不能探测到强磁场。在特殊的情况下,火山岩的磁异常可以是变化分布的,基本上毫无规律可言,这些异常可能突然升高也可能突然降低、突然为正异常也可以突然变成负异常。 研究火山岩的磁异常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找到金刚石、铜、铁等矿产资源。但是在磁性较强的火山岩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找矿理论和探测方法,因为火山岩区的地貌往往都十分复杂[2]。 2.1.2侵入岩的磁异常特点 岩浆的侵入和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矿产密切相关。举例来说,超基性岩-基性岩-中酸性岩中,铁含量依次逐渐变少,同时二氧化硅的含量逐渐增加,那么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