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赵城虎》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赵城虎》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赵城虎》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之赵城虎》原文及译文《聊斋志异之赵城虎》原文及译文

原文:

赵城妪,年七十余,止一子。一日入山,为虎所噬。妪悲痛,几不欲活,号啼而诉之宰。宰笑曰:“虎何可以官法制之乎?”妪愈号啕,不能制之。宰叱之亦不畏惧,又怜其老,不忍加以威怒,遂给之,诺捉虎。媪伏不去,必待勾牒出乃肯行。宰无奈之。即问诸役,谁能往之。一隶名李能,醺醉,诣座下,自言:“能之。”持牒下,妪始去。隶醒而悔之,犹谓宰之伪局,姑以解妪扰耳,因亦不甚为意。持牒报缴,宰怒曰:“固言能之,何容复悔?”隶窘甚,请牒拘

猎户,宰从之。隶集猎人,日夜伏山谷,冀得一虎庶可塞责。月余,受杖数百,冤苦罔控。遂诣东郭岳庙,跪而祝之,哭失声。

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隶祝曰:“如杀某子者尔也,其俯听吾缚。”遂出缧索挚虎项,虎帖耳受缚。牵达县署,宰问虎曰:“某子尔噬之耶?”虎颔之。宰曰:“杀人者死,古之定律。且妪止一子,而尔杀之,彼残年垂尽,何以生活?倘尔能为若子也。我将赦之。”虎又颔之,乃释缚令去。妪方怨宰之不杀虎以偿子也,迟旦启扉,则有死鹿,妪货其肉革,用以资度。自是以为常,时衔金帛掷庭中。妪从此丰裕,奉养

过于其子。心窃德虎。虎来,时卧檐下,竟日不去。人畜相安,各

无猜忌。数年,妪死,虎来吼于堂中。妪素所积,绰可营葬,族人

共瘗之。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虎直赴冢前,嗥鸣雷动,移时始去。土人立“义虎祠”于东郭,至今犹存。

译文:

赵城县有一位老妇人,七十多岁了,只有一个儿子。一天她儿子进山,被老虎吃了。老妇人痛不欲生,哭叫着到县衙门告状。县官

笑着说:“老虎能用官法去制裁它吗?”老妇人更加哭闹不止。县官

呵叱她,也不害怕。县官可怜她岁数大了,不忍心惩罚她,就答应

为她捉虎。老妇人趴在地上不走,一定要等县官发出捉虎公文才肯

回去。县官实在没有办法,就问堂上的衙役,谁能去捕虎。一个叫

李能的.衙役,喝得醉醺醺地走到县官面前,自告奋勇说:“我能!”李能拿着勾牒下去,老妇人才回去了。-

李能醒过酒后很后悔,又一想,这可能是县官应付老妇人的骗局,以解脱她的纠缠,所以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便拿着勾牒去交差。

县官发怒地说:“你说能办到,怎能容许反悔!”李能很为难,便请

求县官召集猎户进山提虎,县官答应了。李能召集了所有的猎人,

日夜埋伏在山谷中,希望能捕捉到一只老虎,搪塞过去。过了一月多,一只虎也没捉到,李能为这事挨了几百板子,冤苦无处申诉,

就到城东庙里跪下祈祷,失声痛哭。一会儿,一只老虎从外边进来。李能惊慌失措,害怕被老虎吃掉。老虎进来,哪里也不看,只是蹲

立在门当中。李能向老虎拜祝说:“如果害了老妇人儿子的就是你,你就趴下让我捆起来。”接着就拿出绳索捆住老虎的脖子,老虎俯

首贴耳让他绑了。李能牵着老虎来到衙门,县官问老虎说:“老妇

人的儿子是你吃了?”老虎点点头,县官说:“杀人偿命,是自古以

来的定律。况且老妇人只有这一个儿子,你杀了他,老妇人风烛残年,依靠什么生活?如果你能给她当儿子,我就赦免你。”老虎又点

点头。县官于是让衙役给老虎松了绑,放它走了。-

老妇人埋怨县官不杀了老虎为她儿子偿命。第二天早晨,她打开门,看见一条死鹿。老妇人卖了鹿皮鹿肉,用来度日。从此老虎经

常送东西来,有时衔着金钱或布匹扔到院子里。老妇人从此富裕起来,生活比她儿子在世时还好,心中不禁暗暗感激老虎。老虎来了,时常趴在屋檐下,一整天不走,人畜相安。几年后,老妇人死了,

老虎来到房中大声吼叫。老妇人平素的积蓄,足够置办葬事的,家

族中的人一块来把老妇人埋葬了。刚把坟墓修好,老虎突然跑来,

送葬的宾客都吓跑了。老虎一直跑到坟前,像打雷一般嗥叫了一会儿,才走了。村里人在东郊立了一块“义虎祠”,至今仍在。-

论语全文翻译(拼音版)

l ún y ǔquán w?n j í f ān yì 《论语》全文及翻译 zǐ yuē xu? ?r shí xí zhībù yì shu ōhūyǒu p?nɡ zì yu ǎn f ānɡ lái bù yìla hūr?n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yì w?n kǒnɡ zǐ shuōxu? le y?u shíchánɡwēn xí h? li àn xíbù shì hěn yúkuài mɑyǒu zhìt ?nɡd ào h?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zǐ yuē qi ǎo yán l ìnɡ sa xi ǎn yǐ r?n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yì w?n kǒnɡ zǐ shuōhuā yán qi ǎo yǔmǎn li ǎn duīxi ào de zha zhǒn ɡr ?n shì hěn sháo y ǒu r ?n d? de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c ?nɡ zǐ yuēwú r ì sān shěnɡ wú shēn w?i r ?n m?u ?r bù zhōnɡ hūyǔ p?nɡyǒu ji āo ?r bù xìn hūchuán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yì w?n c?nɡ zǐ shuōwǒ měi ti ān dōu yào duō cì f ǎn xǐnɡzì j ǐw?i bi ? r?n chū zhǔ yì zu? shìshìf ǒu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 zǐ yuēj ūn zǐ shí wú qi úbǎo j ū wú qi ú ān mǐn yú shì ?r shan y ú yán ji ùyǒu dào ?r zhanɡyān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yì w?n kǒnɡ zǐ shuōj ūn zǐ chī bù zhuīqi ú bǎo zúzhù bù zhuīqi ú ān y ìzu? shìl ínɡmǐn yán t án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 zǐ yuēbù huàn r ?n zhī bù j ǐ zhīhuàn bù zhīr?n yě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yì w?n kǒnɡ zǐ shuōbú pà m?i r?n li ǎo ji ě zì j ǐji ù pà z ì j ǐ bù li ǎo ji ě bi ? r?n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zǐ yuēshī sān bǎi yī yán yǐ bì zhīyu ēsī wú xi?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yì w?n kǒnɡ zǐ shuōshīj īnɡsān bǎi l ínɡwǔshǒu y?nɡ yí j ù huà kě yǐ ɡài ku? j í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前言】《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言绝句,可以看成是一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作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作。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注释】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

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二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论语三则背景、原文、翻译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你所说的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 论语原文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1.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2.孔子说:"好品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3.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字词注释

1.知;同"智"。 2.箪(da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3.陋巷:破败简陋的居住区。 4.堪:忍受。 5.《诗》:指《诗经》。 6.兴:抒发情志。 7.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8.群:结交朋友。 9.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10.迩(er):近。 11.识:认识,了解,记。 附加要点 第二则以对颜回这一正面榜样的称赞,倡导了勤学苦学,以学为乐的学习精神。第三则指出了学习《诗经》能够产生的多方面的学习效应。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

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i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一 /、k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诗境浅说续编》: 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 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 《论语》八则 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

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述而》)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二: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

宝东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授课日期: 课题《论语》三则累计课时 1 学习目标1 .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等词语。 2、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自主感悟课文。 3 .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重点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难点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板书课题。 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等词语。 三、比读书 比一比,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四、比感悟 1、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三人:几个人。“三”“九”在古文中都是指“多”的意思,不是确数。学习的意思。焉:语气词,无实义。之:指前面所说的“善者”,好的方面 2 .小组内文流每则文意。如有疑难.小组长叮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3 .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纳每则内容大愈。 4 .积累格言,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关”的句式说话。如‘.温故而知新”.. 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 l )成语类三人行,必有我师溢故知新 ( 2 )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谈学习方法的;温故而知新好古,敏以求之

5、自学生字词。 6学生集体背全文。 四、当堂训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教师总结: 1 .课文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述学习,其中第一、二则是谈学习态度,第三、四剧是谈学习方法。学完课文后,我们要积票文中出现的常见的、重要的文言词语,能翻译疑难句子。 2 .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文中某些格言苦句式的句子的理解。你从中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论语》三则 谈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谈学习方法:教以求之注温故知新 布置作业必做题语文练习册1、2、4题 选做题积累名言警句。 课后反思 宝东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论语三则教案课程

教案:第三单元论语《学而》、《为政》、《里仁》 学生:国际学院对外汉语张小芳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课程类型及性质:专业必修课 教授对象:对外汉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授课内容:第三单元论语前三则 所需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及孔子生平。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演示(﹡)练习()讨论(﹡)其它() 是否使用多媒体(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 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

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 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简介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 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仁,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 德范畴。 《为政》一本书,全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里仁》选自《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俗称孔老二, 汉族,东周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原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 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 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 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 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张依照礼仪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孔子精通《周易》,据说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 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 语·雍也》)的着名美学命题。[2]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 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

论语八则原文及翻译

[标签:标题]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 《论语》八则 1.子曰:“,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快乐吗?旁人部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怎样做人。 2.子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知道新知识,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精神倦怠。”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懂啊。” 段解:这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 就应该自我反省。” 段解:这一段主要讲学习态度: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 6.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翻译: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好学者还需不耻下问。 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学知识并且不满足,教导别人并且不疲倦,这三种哪一种我能有呢?”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做一名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8.子曰:“,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一定有做我的老师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他们不好的要改正。”(《述而》) 段解: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篇二:论语三则原文及译文 论语三则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出处或作者:《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全文翻译: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对照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翻译赏析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翻译赏析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前言】 《竹枝词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 【注释】 ⑴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多有拟作,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 人成绩比较显著。 ⑵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水烟:水上的烟霭。 ⑶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⑷闇鸟:指归宿之鸟。 【翻译】 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 偏斜。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 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鉴赏】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 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 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 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压抑的气氛;“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 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 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

关于论语名句集锦及翻译

关于论语名句集锦及翻译 篇一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2.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翻译】(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翻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水平。”

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轻人最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 5.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方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事情就办不成……”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果断……” 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过表达不同的意见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但不盲目附和;小人只是以盲目附和来假装与人和谐相处,而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10.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翻译】刚强、果断、质朴、说话谨慎,有这甲种品格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 篇二 1.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以那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做法为

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1、君子坦荡荡,身心很阳光,体苦心是舒畅的。 解读:做人做事要有一个新的学问: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做事无私也有畏,做人无私则无畏;做事敢为人先,做人甘为人后。为什么理性的做事呢?做事要惶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事,说不清道不明太多了。付出了很多,人家得来全不费工夫。但是做人没有必要,做人就是要坦坦荡荡,无私则无畏。君子坦荡荡,做人与做事是不一样的。所以做事敢为人先,做人甘为人后,人的境界就高了,理性的做事,感性的做人。为人处事一句话,与理性的人处事,与感性的人交友。过去是做事先做人,这个时代过去了。当今的社会是做人先做事。做事先做人,回归到做人先做事,有时候简短两句话旧可以概括,怎么样做人做事,怎么处人处世,就更简单了。 2、人生三个过程:从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到辛苦心更苦,不劳也累;最终辛苦心不苦,劳而不累。 解读:第一个过程,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第二个过程就是辛苦心也苦,不劳都累。人生黎明前的黑暗,人生这个过程是最难熬的,多半的优秀群体在这个过程熬不出来的。第一个过程属于成长阶段,辛苦心也苦,因劳而累,不劳不累,这是人们比较简单。第二个过程不简单,复杂了,成熟了,辛苦心不苦,不劳都累。第三个过程就是辛苦心不苦,这已经熬出来了。但是很多人熬不出来。每个人都是从无智的简单,经过了有智的复杂,没有智慧,成长阶段还没有成熟而简单,辛苦心也不苦,不劳不累,一劳就累。有智就复杂了,有知识、有智慧、有思想就复杂了,辛苦心更苦,不劳都累。有智,不代表大智,真正的智慧就应该走向简单。人生从无智的简单经过有智慧的复杂,最后走向大智的通透,就非常美了。 3、在赏识中成长,在谴责中成熟。 解读:所谓赏识,就是认知、认同。赏识给我们阳光、雨露,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所谓谴责,就是中伤、诽谤,甚至打击、报复,谴责给我们寒风冷霜,有利于我们成熟。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执着、争先,感恩。要知道,小成需要苦难,大成需要灾难。小成需要朋友,大成需要敌人。成功的人士都是这样过来的。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欣赏其中一首《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古诗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翻译赏析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翻译赏析《竹枝词·白帝城头春草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鉴赏】《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

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注释,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注释,译文及赏 析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 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注释 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鉴赏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

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创作背景 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东边日出西边雨全诗唐代刘禹锡的诗全集刘禹锡游玄都观的历史典故刘禹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