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遥感地学分析试题

名词解释1,大气窗口:考虑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仅有某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这些能使能量较易通过的波段。

2,二向反射因子: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3,瞬时视场:指遥感器内单个探测器元件的受光角度或观测视野。

4,亮度温度:是指辐射出与观测无题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

5,散射截面:是指散射波的全功率与入射功率密度之比,可以理解为雷达的全反射率,用有效散射面积表示。

6,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7,数据关联:指各类数据变换成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以保证融合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客观地表达同一目标、同一现象。

8,图像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成一幅后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图像的过程。

9,遥感反演:是从测量到的现象推求未知的原因或参数。

10,混合象元:若该像元包含不止一个土地覆盖类型,它记录的是所对应的不止一种土地覆盖类型光谱响应特征的综合。

11,大气衰减: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作用,使强度减弱,即被大气衰减。

12,辐射强度: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

13,瑞利散射: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远小于入射电磁波波长时,出现瑞利

散射。

14,辐射定标:建立传感器每个探测元所输出信号的数值量化值与该探测器对应像元内的实际地物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15,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16,BSQ格式:按照波段顺序记录图像数据,便于用户使用。

17,比辐射率:物体表面温度T、波长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值。

18,散射系数:指单位面积上雷达的反射率或单位照射面积上的雷达散射截面。

它是入射电磁波与地面目标相互作用结果的度量。

19,BIL :按扫描行顺序记录图像数据,属各波段数据间交叉记录方式。

20,米氏散射:当引起散射的大气粒子直径约等于入射电磁波波长时,出现米氏散射。

21,彩色红外像片:彩红外胶片的三层感光乳胶层中,以感红外光层代替了天然彩色胶片的感蓝光层,片基以上依次为感红层,感绿层,感红外层。

22,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23,趋肤深度:是指雷达信号功率从介质表面衰减到1/e倍时的深度。

24,几何纠正:就是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使之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图的几何整合。

25,辐射照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

遥感地学分析简答

1,“遥感图像上只能识别出大于空间分辨率的地物”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因为每一目标在图像的可分辨程度,不完全取决于空间分辨率的具

体值,而是和它的形状、大小、以及他与周围物体亮度,结构的相对差异有关。(空间分辨率的大小,仅表明影像细节的可见程度,真正的识别效果,还要考虑环境背景复杂性的哪个因素的影响。)

2,什么是天然彩色相片与彩色红外相片

答:天然彩色相片的感光膜由三层乳胶层组成,片基以上依次是感红层、感绿层、感蓝层,所得彩色图像近于人的视觉效果。彩色红外片的三层感光乳胶层中,以感红外光层替代了天然彩色胶片的感蓝光层。因此片基以上依次为感红层、感绿层、感红外层。

3,如何选择热红外遥感成像时间

黎明前(约在午夜2~3时)多反映一天中的最低温度,而午间2点左右,多反映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因而多采用这两个时段热红外成像的温度数据,构成日温差最大值,可以估算物体的热惯量,进行热制图。

4,什么是“趋肤深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趋肤深度是指雷达信号功率从介质表面衰减到1/e倍时的深度。与地物的介电常数ε和雷达波长λ有关,而对于植物而言,穿透深度取决于植被的含水量,密度,使用的波长和入射角。

5,穗帽变换后得到的各个分量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答:1.土壤亮度指数 2.绿度指数 3.黄度指数 4.噪声

6,什么是叠合光谱图他在遥感图像中分类中有何作用

答:又称多波段响应图表,是建立在光谱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作用:叠合光谱图直观地表示了不同类型在每一波段中的位置,分布范围、离散程度、可分性大小等,是一种以定量方式对类别数据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与

比较,选择最佳波段和波段组合,建立分类树的直观、简便、有效方法。

7,变化检测对遥感数据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有何要求

时间分辨率:1.尽可能选每一天同一时刻或者相近时刻的遥感图像

2.尽可能选用年间同一季节甚至同一日期的遥感数据

空间分辨率:1.采用具有相同的瞬时视场的遥感数据

2.采用具有相同或相近俯视角的数据

光谱分辨率:应当是以记录光谱区内反射的辐射通量,从而最有效地描述有关对象的光谱属性。

辐射分标率:1.采用具有相同辐射分辨率的不同日期遥感图像

2.如果采用具有不同辐射分辨率的图像进行比较的话,需要把低

辐射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转换为较高辐射分辨率的图像数据。8,电磁辐射再次经过大气到达传感器,为什么说此次的大气效应对遥感影响较大不仅使遥感器接收的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而且由于散射产生天空散射光使遥感影像反差降低并引起遥感数据的辐射、几何畸变、图像模糊,直接影响到图像清晰度,质量和解译精度。

9,太阳辐射的特点有哪些

答:(1)太阳光谱相当于6000k的黑铁辐射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度位于波长μm左右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在μ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4)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衰减

(5)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11 简述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答:瞬间视场IFOV越大,最小可分像素越大,空间分辨率越低。但是IFOV越大,通光率即瞬时获得的入射能量越大,辐射测量越敏感,对微弱能量差异的检测能力越强,则辐射分辨率越高。因此,空间分辨率的增大,伴之以辐射分辨率降低。

12 利用TM数据可以得到哪些特征变量。

答:①亮度②绿度③湿度④透射度⑤热度

16,解释分子运动温度,辐射温度,亮度温度,地表温度。

答:分子运动温度为热力学温度,又称真实温度,是物质内部分子的平均热能。

辐射温度又称表征温度,是物体能量状态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

亮度温度是指辐射出与观测物体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不是物体的真实温度。

地表温度是地表位置的热红外辐射的综合定量形式,是地表热量平衡的结果。18,表面粗糙读的判别准则是什么

答:h≤λ/(8cosθ) h为某一平面以上的高度质量,以波长计;λ为波长;θ为入射角

满足以上判别标准的表面为光滑表面,反之为粗糙表面。将粗糙明显大于入射电磁波波长(h远远大于λ)的物体表面定义为粗糙表面。

19,海洋遥感中,大气校正是否重要,为什么

答:重要,因为水体向上的反射辐射能太低,卫星探测器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中25%来自大气的干扰(大气程辐射远大于离水反射辐射),因此对水体(海洋)遥感而

言,排除大气干扰尤为重要。

20 ,比较经验模型,物理模型,半经验模型的优缺点。

答:经验模型优点:简单、实用性强

缺点:理论基础不完备,缺乏对物理机理的足够理解和认识,参数

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物理模型优点:理论基础完善,模型参考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缺点:输入参数多,方程复杂,实用性较差,且常对非主要因素

有过多的忽略或假定

半经验模型优点:综合了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优点,模型所有的参数往往

虽是经验参数,但又具有一点的物理意义。

分析论述题

1,论述遥感解译过程的复杂性。

2,以黄土丘陵区为例,论述基于知识的土地覆盖分成分类法步骤。

3,论述可见光成像,红外成像,雷达的原理和特点。

4,解释在可见光,热红外,雷达图像上出现的阴影现象及其在目视解译中的应用。5,什么是归一化植被指数,论述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应用意义和局限性。

6,论述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的原理和方法。

7,论述遥感现状与发展。

8,简述农作物遥感估产方法和内容。

9,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有哪些方法,各自有何优缺点在具有分类区域地面真实测试数据的情况下,常常用混淆矩阵来表示分类结果的好坏,先给出易混淆矩阵如下图所示,(1)应采用哪几种评价指标来评价分类后图像的分类精度(2)计算

出各种评价指标值。(3)分析评价各种指标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