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

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
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

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

从历年高考录取率看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变化分析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本科生是天之骄子,现在就从历年高考录取率分析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

1977年:录取27 万,报考人数570 万,录取率约

4.8% 。

1978年:610 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 万人,后增加近11 万人,共录取40.2 万人。录取率约6.6% 。

1979年:录取28.4 万,报考人数468.5 万,录取率约6.1%。

1980年:录取28 万人,报考人数333 万,录取率约8.4%。

(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 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考生外语成绩按30% 计入总分。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 多人)

1977 -1980 年间录取率很低,是因为累积了很多文革期间的复读生的缘故,而且当时的中学教学还处于不正常状态,许多考生英语只懂得26 个字母和少量的单词,所以考

试能力含金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但许多考生经过了社会的磨炼,特别勤奋吃苦,尤其是77-78 级的,深受大学老师

们的好评。

1981年:录取28 万人,报名人数259 万,录取率约10.8% 。

(理工农医类加考生物,按30% 计入总分)

1982年:录取32 万人,报考人数187 万,录取率约17.1% 。

1981 -1982 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高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 次录取,以及还有延续下来的小部分复读生,其中1982 的复读生可能更多。实际可比录取率大约是

29% 。估算过程如下:基于83 -84 级的报考人数估计为

170 万,85 级为176 万,估计81 -82 级的合计可比报考人数为165 万。据本人了解,81-82 年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80% 左右。那么81 -82 年的可比录取人数为(28 +32 )x80% =48 万人。由此,81-82 级的可比录取率为48 /165 =29% ,与86 级相当。

1983年:录取39 万人,报考人数167 万,录取率约23.4% 。

(这年全国统考时间调整为7 月15 -17 日)1984 年:录取48 万人,报考人数164 万,录取率约29.3% 。

(这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恢复为7 月7-9 日)

1983 -1984 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初中学制延长

同龄考生分为2 次录取,可比录取率大约是40.91% 。估算

过程如下:基于85 级的招生人数为176 万,86 级为197 万,估计83 -84 级的合计可比招生人数为170 万,考虑到那段时间高中的在读人数出于增长阶段适当减一点。初略了解了一个81 级的同学,那时在读的重点大学生中往届生的比例不到20% ,因此估计83 -84 级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80% 以上。由此,83 -84 级1966 年龄段的可比录取率应该是:(39 +48 )x80% /170 =40.91%

1985年:176 万人报考,共录取62 万人,录取率约35.2% 。

1986年:191 万人报考,共录取57 万人,录取率约29.8% 。

1987年:228 万人报考,共录取62 万人。录取率约27.2% 。

1988年:272 万人报考,共录取67 万人,录取率约24.6% 。

1987 -1988 年间,因为小学六年级学制改革的原因,两年都是主要录取同一年龄段的考生,相当于扩招了,可比录取率应该算是43.86% 。估算过程如下:基于86 级的报考人数为191 万,89 级为266 万,估计83 -84 级的合计可比报考人数为250 万(228 和272 的平均数。到了87-88

年, 估计那时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 85% 以上,已经 很少见到考了多年的往届生了。那么 87 -88 年的可比录取 人数为( 62+67)x85%=109.65 万人。由此, 87-88 级 的可比录取率为 109.65 /250 =43.86%

1989 年 4 月国家教委推广加分政策,增加了以权谋私 的空间

1989 年: 266 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 64 万,实际招生 约 40 万,录取率约 15% 。但出现了许多计划外的自费生。 1990

年:录取 60 万人 1991

年:录取 62 万人 1992 年:录取 75 万人 开始扩招了

1993 年:录取 92

万人 1994 年:录取 90

万人 1995

年:录取 93 万人 1996

年:录取 97 万人 1997

年:录取 100 万人 1998 年:录取 108 万人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 1999 年,按当年统计,全国 普通高校招生 160 万人,比 1998 年增加了 52 万人,增幅

高达 48% 。

64.2% 。 综上分析, 80 年代的天之骄子也不是每届都 是,真正算得上的只有 1981 ,1986 ,1985 ,1982 这 4 年的 应届录取生,还有 1989 年的非自费应届录取生。 综上 分析,1977 - 1991 这 15 年间的高考录取率都是很低的, 即

2000 年:录取 180 万

人 , 2001 年:录取 260 万

人,

2002 年:录取 320 万人,

60.9% 。

2003 年:录取 382 万

人, 62.3% 。

2004 年:录取 420 万

人, 61.8% 。

2005 年:录取 504 万

人, 58.1% 。

2006 年:录取 540 万

人, 录取率首次突破 50% 。

报名人数 527 万,录取率约 报名人数 613 万,录取率约 报名人数 723 万,录取率约

报名人数 867 万,录取率约 报名人数 950 万,录取率约 报名人数 1010 万, 录取率

约 报名人数 1050 万, 录取比例 报名人数 1020 万,

使83-84 级和87 -88 级的可比录取率相对较高,这段时间入学的本科生都可以称得上“天之骄子”。因为上述录取率是包含中专生的,本科生的录取率还要低得多。

1992 -1998 年间开始扩招,那时的211 还是可以的,1991 -1993 年间的录取人数从62 万增加到92 万,增幅超过48% ,实际上也是大规模扩招了。

1999 至今是大规模扩招,只有985 还行。古人云:“虽位极人臣者,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事业成功伴随着很大的偶然性,有靠关系靠金钱发达的,有靠运气获得某个位子的,而中进士的偶然性相对最小,而且是全国选拔,虽然也还是存在偶然性和不公平。

对学历的推崇其实是源于对部分可测量能力的认证的需求。虽然学历只代表部分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代表部分的智商水平,智商水平只代表部分的能力。这样看来,学历真的代表不了太多的能力水平,但作为HR 的一个门槛,还是具备聊胜于无的现实意义的。世界各国对学历的推崇其实并没有错,前提是学历的含金量。

中国的研究生以上学历意义其实不大,加分保送,公费

自费,免试委培,作弊抄袭比比皆是。所以,中国不是越高的学历越有含金量。在中国,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应届生高考的裸分成绩排名(排名占全省(区/市)考生总数的百分比,按十里挑一,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等),只有这个是最难作弊造假,最难以权谋私的。甚至可以说,高考就相当于某种程度的智力全运会。

其中同等学历的理科生的含金量又比文科生高至少一个

档次,佐证一是:有北大教授孔庆东说,北大数学系大一的大学语文水平相当于北大中文系大二的大学语文水平吗?二是:只听说从理科转读文科的复读生,而从没有听说相反的,可见文科生多数是念不了理科的,而理科生只有少数是念不了文科的。三是:当年,我有两位双胞胎同学都很优秀,成绩也差不多,没有任何偏科,在年级都是排名很高。分科的时候,稍强的那位选了理科,另一位选了文科,选了文科的那位后来的排名是数一数二的,但选了理科的那位,排名在理科只能排在10 名之外。以此来比较的话,文科生的考试能力还是比理科生至少差一个档次的。我是指平均水平,不包括特例。

由于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所以选拔过程中的公平性决定了文凭的含金量。随着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各地区各阶层各家庭单位的教育资源的日益不平衡,已经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等影响应试公平的政策影响扩大,扩招后的大学文凭已经越

来越难以反映出考试能力或者学术能力。

如果把高考比作智力全运会的话,那么那些夹杂着三模

三电“高手”,“武林高手”,“二级运动员”和伪少数民族,还有吃着每小时几百元家教小灶的获奖选手们,让人们如何去分辨高下呢?

面对着越来越低的文凭含金量,寒门学子想通过应试改变

命运的道路是越来越窄了,真不知道那些三本的文凭有多少投资价值。高考前15 年的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是革新之初,真的是教育相对公平的年代。

展望未来,当最后一批“天之骄子”的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们都成家了的时候,中国的发展可能就失去了最强劲的增长动力了,那时大约会是2047 年左右,正好是香港回归50 年不变的到期日,中国已经无法靠强劲的增长来掩盖社会矛盾而必将出现大的社会变革。就我参加过的知道的80 年代高考情况

楼主还少计算了两个重要因素

一、1990 年前大部分省份还有一个预考制度只有通过预

考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很多省份预考的通过率在50% 左右意味着加入这个因素楼主说的升学率要减少一半

二、80 年代的升学率是包含中专大专的其中高考中专招

生人数占了约一半左右真正的本科招生人数约占当年升学人数里40% 左右

这两个因素一算

楼主80 年代的升学率至少要除以4

基本在个位数

这和大家在80 年代觉得大学生很值钱才吻合

中国应届第一学历本科生的长处不在于什么基础理论水平,而

于通过了残酷的类智商测试。中国大学的教育本来就乏善可陈。应试教育摧残了考生的创造力的同时,也相对公平地选拔了某些方面优秀的人才。

学历只是能力的一小部分反映,但如果有学历要求的话,HR 对应聘者的中国学历要求只有一个:1.第一本科学历是那所大学,211 还是985 ?2.何时入学?

3 .应届还是复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