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二)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选用-教学文档

专题训练(二)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选用-教学文档
专题训练(二)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选用-教学文档

专题训练(二)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灵活选用

?类型一已知两边对应相等

Ⅰ.已知两边对应相等找第三边对应相等,应用“SSS”证明三角形全等

1.如图2-ZT-1所示,BC=DE,BE=DC.

求证:(1)BC∥DE;(2)∠A=∠ADE.

图2-ZT-1

Ⅱ.已知两边对应相等找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应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

2.如图2-ZT-2,点B在线段AD上,BC∥DE,AB=ED,BC=DB.

求证:∠A=∠E.

图2-ZT-2

3.如图2-ZT-3,DC⊥CA,EA⊥CA,CD=AB,CB=AE.求证:△BCD≌△EAB.

图2-ZT-3

?类型二已知一边一角对应相等

Ⅰ.已知一边一角对应相等找另一角对应相等,应用“ASA”或“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4.如图2-ZT-4,在Rt△ABC中,∠ABC=90°,点D在边AB上,使DB=BC,过点D 作EF⊥AC,分别交AC,CB的延长线于点E,F.

求证:AB=BF.

图2-ZT-4

Ⅱ.已知一边一角对应相等找已知角的另一边对应相等,应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

5.2019·武汉如图2-ZT-5,点C,F,E,B在一条直线上,∠CFD=∠BEA,CE=BF,DF=AE.写出CD与AB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图2-ZT-5

6.如图2-ZT-6,AC=AD,∠BAC=∠BAD,点E在AB上.

(1)你能找出________对全等的三角形;

(2)请写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

图2-ZT-6

?类型三已知两角对应相等

Ⅰ.已知两角对应相等找夹边对应相等,应用“ASA”证明三角形全等

7. 如图2-ZT-7,已知∠1=∠2,∠3=∠4.求证:AD=AC.

图2-ZT-7

Ⅱ.已知两角对应相等找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AAS”证明三角形全等

8.如图2-ZT-8,点E,F在BC上,BE=CF,∠A=∠D,∠B=∠C.求证:AB=DC.

图2-ZT-8

?类型四全等基本图形归纳(平移、旋转)

9.如图2-ZT-9,在图①中,点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点E,F分别作DE⊥AC,BF⊥AC,BD与AC交于点G,且AB∥CD.

图2-ZT-9

(1)求证:BD平分EF;

(2)若将图①变成图②,其余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

10.如图2-ZT-10,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90°.

(1)当点D在AC上时,如图①,线段BD,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

(2)将图①中的△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角α(0°<α<90°),如图②,线段BD,C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图2-ZT-10

详解详析

1.[解析] 连接BD,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并且是全等的三角形,利用全等我们就可以证明题目中的问题了.

证明:(1)连接BD.

在△BCD和△DEB中,

???BC =DE ,

BD =DB ,DC =BE ,

∴△BCD ≌△DEB ,

∴∠CBD =∠EDB ,∴BC ∥DE.

(2)∵BC ∥DE ,

∴∠A =∠ADE.

2.证明:∵BC ∥DE ,

∴∠ABC =∠BDE.

在△ABC 与△EDB 中,

???AB =ED ,

∠ABC =∠BDE ,BC =DB ,

∴△ABC ≌△EDB(SAS),

∴∠A =∠E.

3.证明:∵DC ⊥CA ,EA ⊥CA ,

∴ ∠C =∠A =90°.

在△BCD 和△EAB 中,

??? CD =AB ,

∠C =∠A ,CB =AE ,

∴△BCD ≌△EAB.

4.证明:∵EF ⊥AC ,

∴∠F +∠C =90°.

∵∠A +∠C =90°,

∴∠A =∠F.

又∵∠ABC =∠FBD ,BC =DB ,

∴△ABC ≌△FBD ,

∴AB =BF.

5.解:CD =AB ,CD ∥AB.

证明:∵CE =BF ,

∴CF =BE

在△CDF 和△BAE 中,

∵???CF =BE ,

∠CFD =∠BEA ,DF =AE ,

∴△CDF ≌△BAE ,

∴CD =AB ,∠C =∠B ,

∴CD ∥AB.

6.[解析] 由已知AC =AD ,∠BAC =∠BAD ,只需再满足一个条件就可得全等三角形.由题图可知,AB 是公共边,可得到3对全等三角形,分别是△ABC ≌△ABD ,△AEC ≌△AED ,△BEC ≌△BED ,3对全等三角形均可用SAS 证明.

解:(1)3

(2)答案不唯一,如△ABC ≌△ABD.

证明:在△ABC 和△ABD 中,

∵???AC =AD ,

∠BAC =∠BAD ,AB =AB ,

∴△ABC ≌△ABD(SAS).

7.证明:因为∠3=∠4,

所以∠ABD =∠ABC.

在△ABD 和△ABC 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ABC与△DEF是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AC=∠D=90°,AB=AC=6.现将 △DEF与△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叠放在一起,使△ABC保持不动,△DEF运动,且满足点E在边BC上运动(不与B,C重合),边DE始终经过点A,EF与AC交于点M.在△DEF 运动过程中,若△AEM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则BE的长为______. 【答案】363 【解析】 【分析】 分若AE=AM 则∠AME=∠AEM=45°;若AE=EM;若MA=ME 则∠MAE=∠AEM=45°三种情况讨论解答即可; 【详解】 解:①若AE=AM 则∠AME=∠AEM=45° ∵∠C=45° ∴∠AME=∠C 又∵∠AME>∠C ∴这种情况不成立; ②若AE=EM ∵∠B=∠AEM=45° ∴∠BAE+∠AEB=135°,∠MEC+∠AEB=135° ∴∠BAE=∠MEC 在△ABE和△ECM中, B BAE CEN AE EII C ∠=∠ ? ? ∠=∠ ? ?= ? , ∴△ABE≌△ECM(AAS), ∴CE=AB6, ∵AC=BC2AB=3

∴BE=23﹣6; ③若MA=ME 则∠MAE=∠AEM=45° ∵∠BAC=90°, ∴∠BAE=45° ∴AE平分∠BAC ∵AB=AC, ∴BE=1 BC=3. 2 故答案为23﹣6或3.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在锐角△ABC中,AB=5,∠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5 【解析】 【分析】 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为所求的最小值,再根据AD是∠BAC的平分线可知MH=MN,再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如图,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 为所求的最小值. ∵AD是∠BAC的平分线,∴MH=MN,∴BH是点B到直线AC的最短距离(垂线段最

八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题

八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题 1、如图,已知MB=ND ,∠MBA=∠NDC ,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M ≌△CDN 的是( ) (A ) ∠M=∠N (B ) AB=CD (C ) AM=CN (D ) AM ∥CN 2、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C ,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 无法判断 △ABE ≌△ACD 的是( ) (A ) AD=AE (B ) ∠AEB=∠ADC (C ) BE=CD (D ) AB=AC 3、已知,如图,M 、N 在AB 上,AC=MP ,AM=BN ,BC=PN 。求证:AC ∥MP 4、已知,如图,AB=CD ,DF ⊥AC 于F ,BE ⊥AC 于E ,DF=BE 。求证:AF=CE 。 F E A C D B M P C B N C N M A B D E B D A C

5、已知,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ACO ≌△BDO ,CE ∥DF 。求证:CE=DF 。 6、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求证:BE =CD 。 7、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E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CE=CF ,G 是CD 与EF 的交点,求证:△BCF ≌△DCE F E O D C B A A E D C B G F E D C A B

8、如图,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 ① AB=AC ② BD=CD ③ BE=CF 9、如图,EG ∥A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① AB=AC ② DE=DF ③ BE=CF D C F E D C A B G

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第1 课时) 泰安六中苏晓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帮助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运用;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以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中考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初步具有整体认识,但由于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将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问题. 2.在题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联系的思维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难点:能理解运用三角形全等解题的基本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以“自助探究”为主,以小组合作、练习法为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形成自己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认知体系,尝试完成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学习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 课时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练后思”的模式,帮助学生搜整《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基础训练、概念变式练习、典例探究、拓展应用等活动进行查缺补漏和拓展延伸;借助“基础了题目-变式题目-典型题目- 拓展题目”五个梯次递进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课件

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知识技能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情感态度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 3、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迅速正确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观察思考:每组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1)(2)(3) (4) 师:实图操作把每组的两个图形沿同一水平方向平移使每组中的两个图片叠放在一起。 生:1、每组的两个图形形状大小都一样。 2、每组的两个图形都可以重合。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很棒,上面的三组图形,每组中的两个图形都能够完全重合。那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 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师:总结:那么我们把(板书)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师:观察下面两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形?并指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2) 生:它们不是全等形。在图(1)里的两个图形都是八边形,但是它们的大小不相同。在图(2)中两个图形都是由三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组合而成的,帮他们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师:同学们他回答的好吗?(好!)那是不是应该掌声鼓励。(啪啪。。)这位同学不仅观察力很棒,并且语言组织能力也强。同学们也要像他一样不紧要善于观察更应该要善于总结。如果上面两组图形不是全等形,那么全等形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全等形的形状、大小都相同。 师:哦说的很好。(板书)全等形的特征:全等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师:(活动)既然只要保证形状大小相同就可以得到全等形,那么请同学们在纸板上动手 做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取下来。 生:(动手制作)先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取下来的三角形按在纸上做第二个三角形。 师:(与学生交流)做好的同学请亮亮你们的杰作。同学们做的真仔细,有些同学注意了两个人配合节约了不少时间。试着把你们手中的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看看,他们会怎么样? 生:完全重合。 师:嗯,对。那么我们把(板书)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二、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片) A A’ B C B’C’ 实图操作: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A’B’C’ 师:我们把(板书)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等边ABC ?中取点P 使得PA ,PB ,PC 的长分别为3, 4, 5,则APC APB S S ??+=_________. 【答案】936 【解析】 【分析】 把线段AP 以点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D ,由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证得△ADB ≌△APC ,连接PD ,根据旋转的性质知△APD 是等边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PBD 为直角三角形,∠BPD =90?,由△ADB ≌△APC 得S △ADB =S △APC ,则有S △APC +S △APB =S △ADB +S △APB =S △ADP +S △BPD ,根据等边3S △ADP +S △BPD =332+12×3×4=936+. 【详解】 将线段AP 以点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D ,连接PD ∴AD =AP ,∠DAP =60?, 又∵△ABC 为等边三角形, ∴∠BAC =60?,AB =AC , ∴∠DAB +∠BAP =∠PAC +∠BAP , ∴∠DAB =∠PAC , 又AB=AC,AD=AP ∴△ADB ≌△APC ∵DA =PA ,∠DAP =60?, ∴△ADP 为等边三角形, 在△PBD 中,PB =4,PD =3,BD =PC =5, ∵32+42=52,即PD 2+PB 2=BD 2, ∴△PBD 为直角三角形,∠BPD =90?, ∵△ADB ≌△APC ,

∴S△ADB=S△APC, ∴S△APC+S△APB=S△ADB+S△APB=S△ADP+S△BPD=3 ×32+ 1 2 ×3×4= 93 6+. 故答案为: 93 6+.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旋转的性质作出辅助线进行求解. 2.如图,点O是等边△ABC内一点,∠AOB=110°,∠BOC=α.以OC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OCD,连接AC、AD,当△AOD是等腰三角形时,求α的角度为______ 【答案】110°、125°、140° 【解析】 【分析】 先求出∠DAO=50°,分三种情况讨论:①AO=AD,则∠AOD=∠ADO,②OA=OD,则 ∠OAD=∠ADO,③OD=AD,则∠OAD=∠AOD,分别求出α的角度即可. 【详解】 解:∵设∠CBO=∠CAD=a,∠ABO=b,∠BAO=c,∠CAO=d, 则a+b=60°,b+c=180°﹣110°=70°,c+d=60°, ∴b﹣d=10°, ∴(60°﹣a)﹣d=10°, ∴a+d=50°, 即∠DAO=50°, 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AO=AD,则∠AOD=∠ADO, ∴190°﹣α=α﹣60°,

全等三角形教学建议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建议 广州市陈嘉庚纪念中学司徒丽敏 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以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探索归纳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正确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5、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6、能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或证明。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时安排: 11.1全等三角形(1课时) 11.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6课时) 11.3角平分线的性质(2课时) 教学活动及复习课(2课时) 测验及讲评(2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主要是学习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各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同时学会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在识别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体验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具体建议如下: 一、注重探索结论,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本中,是由“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对应边相等,三个对应角相等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这个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探究的。然后再让学生探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两个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教师在教学中,把发展的脉络分成(1、三边 2、两边一角 3、两角一边)三大部分,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探究的过程。 学完了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然后再导出HL的证明方法。 二、加强语言范式训练 证明的过程是一个说明的过程.要使学生明确每一步推导都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这些句子是由特定的数学符号语言表示的,推理语言的范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教案

卓尔教育教师教学辅导教案编号: 授课教师日期时间 学生年级科目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判定的应用 课前检查上次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要点诠释: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三角形全等教学案例 (简记成‘边角边’或‘SAS’)” 赵玉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掌握公理语言叙述的结构:并不是“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这里的角是有限制的,那就是这个对应角是两组相等对应边的夹角,而不是任意角.如此,就与易混淆的假命题:“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区别.向学生提供如图1,△ABC≌△DEF,但是△ABC与△DEG不是全等三角形,尽管在△ABC和△DEG中,条件AB=DE,AC=DG,∠ABC=∠DEF.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这一问题。 要辨别清楚公理结构与其混淆形式命题结构的本质区别在于公理的条件是“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而混淆形式命题条件是“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一、公理应用中条件的逐步确定 在应用定理(公理)进行逻辑推理证明命题入门阶段,“SAS”初步应用,教科书所设置的练习题要学生寻找三组对应元素中,比较容易获得两组对应元素(边、角)相等,第三组对应元素(角或边)相等,往往需要依据“两边夹一角”的条件结构来确定出判定公理所需要的第三个条件,这就是“需知A”,它作为一个“中途点”来调控寻找满足它的已知条件.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挖掘题设中隐含条件,公理成立的第三个条件是一定会找到的,它们又可以分为以下的两种情形: 其二,当题设条件中有两组对应边相等时,只要找出这两组相等对应边夹角也对应相等,这样就满足“边角边”公理的条件了. 例1(p.29,例4)①已知:如图2,AB=AD,AC=AE,∠BAD=∠CAE.求证:△ABC≌△ADE. 分析要证明△ABC≌△ADE,由于AB=AD,AC=AE,可知△ABC和△ADE有两组对应边相等了.由“边角边”公理条件结构要求,知需要找寻到AB、AC的夹角∠BAC与AD、AE的夹角∠DAE也对应相等,即只要证明出了∠BAC=∠DAE(这是“中途点”)就找到了满足“边角边”公理的“两边夹一角对应相等”的条件了.由∠BAD=∠CAE,知∠BAC=∠BAE+∠EAC=∠BAD+∠EAB=∠DAE.这就是∠BAC=∠DAE. 当要证明全等的一对三角形中,已经有两组对应边相等.在这种情况下,配合“边角边”公理的条件结构要求,就逐步确定出了要找寻对应相等的两组对

精编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压轴题专题训练

精编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压轴题专题训练1.(春?道外区期末)已知,如图1,BD、CE是锐角△ABC 的高,点F在 BD上,BF=AC,点G在CE的延长线上,CG=AB. (1)求证:∠B AF=∠C GA; (2)在图1中,过点F、G分别作过点A的直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M、N (如图2),试判断线段MN与线段FM、G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1)观察理解:如图1,△ABC中,∠ACB=90°,AC=BC,直线l过点C,点A, B在直线l同侧,BD⊥l,AE⊥l,垂足分别为D,E,由此可得:∠AEC=∠CD B=90°,所以 ∠C AE+∠ACE=90°,又因为∠AC B=90°,所以∠BCD+∠ACE=90°,所以∠C AE= ∠BCD,又因为AC=BC,所以△AE C≌△CD B();(请填写全等判定的方法)(2)理解应用:如图2,AE⊥AB,且AE=AB,BC⊥CD,且BC=CD,利用(1)中的结论,请按照图中所标注的数据计算图中实线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S= ; ,AC=4,将斜边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3)类比探究:如图3,Rt△ABC中,∠AC B=90° 至AB′,连接B′C,求△AB′C的面积. (4)拓展提升:如图4,等边△EBC中,EC=BC=3cm,点O在BC上,且OC=2cm,动点P从点E沿射线EC以1cm/s 速度运动,连结OP,将线段OP绕点O逆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F.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①当t=秒时,OF∥ED; ②当t=秒时,OF⊥BC; ③当t=秒时,点F恰好落在射线EB上.

3.【问题探索】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BC,点D、E分别在AC、 BC边上,DC=EC,连接DE、AE、BD,点M、N、P分别是AE、BD、AB的中点,连接PM、PN、MN.探索BE与MN的数量关系.聪明的小华推理发现PM与PN 的关系为,最后推理得到BE与MN 的数量关系为. 【深入探究】将△DEC绕点C逆时针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判断(1)中的BE与MN 的数量 关系是否仍然成立,如果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决问题】若CB=8,CE=2,在将图1中的△DEC绕点C逆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当B、E、D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求MN的长度.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题.doc

八年级提高班数学资料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题) 1、 如图,已知MB=ND ,∠MBA=∠NDC ,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BM ≌△CDN 的是( ) (A ) ∠M=∠N (B ) AB=CD (C ) AM=CN (D ) AM ∥CN 2、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C ,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断 △ABE ≌△ACD 的是( ) (A ) AD=AE (B ) ∠AEB=∠ADC (C ) BE=CD (D ) AB=AC 3、已知,如图,M 、N 在AB 上,AC=MP ,AM=BN ,BC=PN 。求证:AC ∥MP 4、 已知,如图,AB=CD ,DF ⊥AC 于F ,BE ⊥AC 于E ,DF=BE 。求证:AF=CE 。 5、 已知,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ACO ≌△BDO ,CE ∥DF 。求证:CE=DF 。 F E A C D B M P C B N F E O D C B A C N M A B D E B D A C

6、 已知,如图,AB ⊥AC ,AB =AC ,AD ⊥AE ,AD =AE 。求证:BE =CD 。 7、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E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CE=CF ,G 是CD 与EF 的交点,求证:△BCF ≌△DCE 8、 如图,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E 、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 已知条件,另一个为结论,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① AB=AC ② BD=CD ③ BE=CF 9、 如图,EG ∥AF ,请你从下面三个条件中任选出两个作为已知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 推出一个正确的命题。 ① AB=AC ② DE=DF ③ BE=CF A E D C B G F E D C A B D C F E D C A B G

《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教材分析

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得到全等形的定义。然后再把刚才裁下来的三角形叫几位学生改变它的位置(平移、翻折、旋转),经历这些位置变化后的三角形与三角形ABC仍可完全重合,所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关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本节课中三角形全等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特别注意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充分利用裁下来的三角形位置改变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减缓坡度,循序渐进 从直接感知全等三角形,到通过动手实践到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结合精确的数学术语加深印象,接着演示一个三角形经平移,翻折,旋转后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体会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经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最后用几何画板再现图形形成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还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图形:。 突破难点,明确要求 本章的难点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几组图形,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并体会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在全等三角形中: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有对顶角的,对顶角是对应角;一般图形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此难点的突破,力求发挥自主学习的优越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生生互动氛围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注重分析思路,渗透数学思想,培养思维能力 本节课教材通过一个思考活动:使学生体会将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后形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 其数学本质是通过全等变换,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方法,将此内容进行了加深和拓展,设计了实践活动:学生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进行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探究图形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用运动的观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图形变换的动态过程,有利于学生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进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评价建议

全等三角形教案

《全等三角形》教案 教学内容:《全等三角形》的复习 课程目标:1、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会按照规定书写全等三角形的证明过程 3、了解中考中全等三角形的相关例题,并学会用辅助线合理构造全等三角形。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证明的书写格式,合理构造全等三角形。 教学难点:通过条件寻找全等关系,或构造全等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 / 学情分析:该部分内容为初三中考前的复习,学生对内容已经比较了解,只需要加强记 忆和巩固复习。同时也需要学生把握中考动态,了解全等三角形在中考中的出题类型。 教学过程: 前面我们已经对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复习,那么今天我们要对两个三角形的关系——三角形的全等关系进行复习。我们都知道两个三角形能都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在实际应用中全等的三角形往往是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既然能够重合,那么我们也就得到三角形的性质是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而在这六个关系中我们只需要得到指定的三种等量关系就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57页,一起完成知识梳理的内容。 一、知识梳理:(该部分内容设计由全班同学一起回忆并口答,教师在课件上板书。时间为3分钟) 1、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 、SAS 、ASA 、AA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除以上的方法还有HL 。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对应高、对应边的中线、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 { 二、预习自测:(该部分内容由学生自行完成,时间为2分钟) 1、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 △ACD的是( D ) =DC,AB=AC B.∠ADB=∠ADC,BD=DC C.∠B=∠C, ∠BAD=∠CAD D. ∠B=∠C,BD=DC [ 2、两组邻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 A D C O D C B A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专题训练

初二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专题训练 1.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求证: ACF BDE ???。 2.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求证:21C ∠=∠+∠。 3.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E EF 和CF 。求证:AE CF =。 4.如图,AB //CD ,AD //BC ,求证:AB CD =。 5. 如图,,AP CP 分别是ABC ?外角MAC ∠和NCA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求证:BP 为MBN ∠的平分线。

6.如图,D 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且CD AB =,ADB BAD ∠=∠,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2AC AE =。 7.如图,在ABC ?中,AB AC >,12∠=∠,P 为AD 上任意一点。 求证:AB AC PB PC ->-。 8.直线CD 经过BCA ∠的顶点C ,CA=CB .E 、F 分别是直线CD 上两点,且BEC CFA α ∠=∠=∠. (1)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内部,且E 、F 在射线CD 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如图1,若90,90BCA α∠=∠=,则 AF -(填“>”,“<”或“=”号); ②如图2,若0 180BCA <∠<,若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则 α∠与BCA ∠ 应满足的关系 是 ; (2)如图3,若直线CD 经过BCA ∠的外部,BCA α∠=∠,请探究EF 、与BE 、AF 三条线段的数 量关系,并给予证明. 9.已知:如图,△ABC 中,∠ABC =45°,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结DH 与BE 相交于点G 。 (!)求证:BF =AC ; A B C E F D D A B C E F A D F C E B 图1 图2 图3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 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

全等三角形教学构思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由于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但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帮助学生理清了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和基础运用。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查缺补漏,通过考点分析、归纳、运用,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中考中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强调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证明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将有所提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问题. 2.在题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联系的思维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 重点、难点:提高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几何证明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合作,以练代讲,教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练代讲,学生“练后思”的模式,帮助学生搜整《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通过知识回顾、典例探究、变式题目、小结反思、拓展延伸几个梯次递进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考点一针对学生在平时作业中构造全等三角形时的疑惑,将问题习题化经行答疑;考点二将三角形和四边形问题结合起来——让知识网络化;考点三将三角形与圆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将圆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相关问题,使习题简单化。在具体的教学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形成自己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认知体系,尝试完成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学习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全等三角形教学分析

课题: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动态研究几何意识。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给出三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进面引入本节问题的主题,强化了本课的中心问题-----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提供学生发现规律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等方法。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学了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后的一节课、只要实际操作不出错、学生一定能学好。 课前准备:全等三角形纸片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问题: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归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学生动手操作 ⑴在纸板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并剪下,然后说出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和每个角的对边、每个边的对角。 ⑵问题:如何在另一张纸板再剪一个三角形DEF,使它与△ABC全等? 3.板书课题:全等三角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用“≌”表示,读着“全等于” 如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记作:△ABC≌△DEF

二、探究 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1. 问题:你手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但是如果任意摆放能重合吗?该怎样做它们才能 重合呢? 2.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 ⑴.两个全等三角形任意摆放时,并不一定能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重合到一起(或 相同的边重合到一起)时它们才能完全重合。这时我们把重合在一起的顶点、角、边分别称为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⑵.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便于确定两 个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 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用几何语言表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如图:∵?ABC≌ ?DEF ∴AB=DE,AC=DF,BC=E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D,∠B=∠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探求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找法 1.动画(几何画板)演示 (1)图中的各对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怎样改变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使它能与另一个三角形完全重合? 归纳: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折、旋转的方法.(2)说出每个图中各对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八年级数学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 (1)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 1.如图,E、B、F、C在同一条直线上,若∠D=∠A=90°,EB=FC, AB=DF.则ΔABC≌_____,全等的根据是_____. 2.已知:如图,AB⊥BD,CD⊥BD,AD=BC.求证:(1)AB=DC:(2) AD∥BC. 3.已知:AM是ΔABC的一条中线,BE⊥AM的延长线于E,CF⊥AM于 F,BC=10,BE=4.求BM、CF的长. 4.已知:如图,AE=DF,∠A=∠D,欲证ΔACE≌ΔDBF,需要添加 条件______,证明全等的理由是______;或添加条件______,证明全等的理由是______;也可以添加条件______,证明全等的理由是______. 5.如图,若OP平分∠AOB,PC⊥OA,PD⊥OB,垂足分别是C、D,则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PC=PD B.OC=OD C.∠CPO=∠DPO D.OC=PC

6.已知:如图,△ABC中,∠C=90°,试在AC上找一点P,使P到 斜边的距离等于PC.(画出图形,并写出画法) 7.如图,△ABE和△ADC是△ABC分别沿着AB,AC翻折180°形成的 若∠1∶∠2∶∠3=28∶5∶3,则∠α的度数为______. 8.已知:如图,∠AOB.求作:∠AOB的平分线OC. 9.已知:如图,在RtΔABC中,∠C=90°,沿着过点B的一条直线 BE折叠ΔABC,使C点恰好落在AB边的中点D处,则∠A的度数等于_____. 10.已知:如图,ΔABD≌CDB,若AB∥CD,则AB的对应边是() A.DB B.BC C.CD D.AD

11.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题设是 _________,结论是_____. 12.已知:如图,在ΔABC中,BD、CE分别平分∠ABC、∠ACB,且BD、 CE交于点O,过O作OP⊥BC于P,OM⊥AB于M,ON⊥AC于N,则OP、OM、ON的大小关系为_____. 13.如图,已知△ABC的六个元素,则下面甲、乙、丙三个三角形中, 和△ABC全等的图形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只有乙 D.只有丙 14.完成下列各命题,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如果一个点在角的平分线上,那么_____; (2)如果一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_____; (3)综上所述,角的平分线是_____的集合. 15.已知:如图,AB=AC,∠BAD=∠CAD.求证:∠B=∠C.

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协助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使用;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实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以的习题训练,提升学生综合使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对中考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初步具有整体理解,但因为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水平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水平、发散思维水平和概括归纳水平将有所提升.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相关问题. 2.在题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水平,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联系的思维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难点:能理解使用三角形全等解题的基本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以“自助探究”为主,以小组合作、练习法为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形成自己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认知体系,尝试完成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学习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练后思”的模式,协助学生搜整《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基础训练、概念变式练习、典例探究、拓展应用等活动实行查缺补漏和拓展延伸;借助“基础了题目-变式题目-典型题目-拓展题目”五个梯次递进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课件

全等三角形专题训练

全等三角形专题 一、隐含条件 (一)公共边 1.如图,21∠=∠,D C ∠=∠,那么AD AC =吗说明你的理由. 2.如图,BAD ABC ∠=∠,AD BC =,求证:BD AC =. } 3.如图,在△ABC 和△DCB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DC AB =,BD AC =. 求证:△ABC ≌△DCB (二)公共角 4.如图,AC AB =,AE AD =,求证:C B ∠=∠. 【 (三)对顶角 5.如图,AC 与BD 相交于点O ,OD OA =. ⑴若增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AAS ”推得△AOB ≌△COD . ⑵若增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ASA ”推得△AOB ≌△COD . ⑶若增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SAS ”推得△AOB ≌△COD . 6.如图,BD AB ⊥于点B ,BD ED ⊥于点D ,AE 交BD 于点C ,且DC BC =. 求证:ED AB =. | 二、转化条件 (一)等量+公共部分 7.如图,点A 、F 、C 、D 在同一直线上,DE AB =,EF BC =,DC AF =,试说明 AB DE 图,AC AB =,AE AD =,CAD BAE ∠=∠,试说 明C B ∠=∠.

9.如图, OD OA =,OC OB =,BOC AOD ∠=∠,试说明BD AC =. … (二)等量-减公共部分 10.如图,D A ∠=∠,DF AC =,DB AE =,那么△ABC 和△DEF 全等吗为什么 @ 11.如图,△ABC 和△ECD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DCE ACB ,D 为AB 边上一点,求证:AE BD =. ; (三)平行 12.如图,点E ,A ,C 在同一条直线上,AB ∥CD ,CE AB =,CD AC =.求证:ED BC =. 13.如图,已知点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CF BE =,AB ∥DE ,F ACB ∠=∠. 求证: △ABC ≌△DEF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