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结构图

单元结构图
单元结构图

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情境设计方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交流和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①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片,引入新课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交

换。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控制了物质的进出。不同的物

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什么差别呢?

学生思

通过问题

的深入,

激发起学

习的兴趣

新课教授:

一、被动运输——自由扩散1.多媒体演示扩散过程的图片,引出扩散的概念。

2.多媒体演示水分,气体进出细胞过程的图片。

3.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无蛋白质的脂双层的通透

性实验,引出自由扩散。

4.多媒体展示自由扩散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自由

扩散的特点。

思考、回

答问题。

归纳扩

散和自

由扩散

的概念。

培养学生

的观察、

分析的能

力;

二、被动运输——协助扩散1.多媒体展示“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能够

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引出被动运输的另一种方式——协助

扩散。

2.多媒体动画演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

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问: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根据两者的共同点

——顺浓度梯度,引出被动运输。

3.请学生到黑板上绘制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物质浓度与运

输速率的曲线。

思考问

题,理解

新内容

将自

由扩散

和协作

扩散放

在一起

比较,归

纳这两

种物质

跨膜运

输方式

的异同

点。

通过动画

使学生能

够较易理

解所学知

识。培养

学生的归

纳能力和

作图能力

三、主动运输

1.多媒体展示材料:①丽藻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

比;②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离子的浓度是外界的20—

25倍,钾离子是外界的28倍,说明物质除了能顺浓度梯度

进出细胞外,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引出主动运输。

2.多媒体动画演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根据

所提供的信息总结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主动运输的意义

分析材

料,回答

问题。

培养学生

分析资料

的能力、

观察能力

和语言表

达能力

小结三种

物质跨膜

运输方式

的特点

指导学生完成比较表格

名称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浓度高浓度到

浓度高浓度到

低浓度

低浓度到

高浓度

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能量不需要不需要需要

举例水、氧气、

二氧化碳、

甘油、乙

醇、苯等葡萄糖进

入红细胞

葡萄糖、氨

基酸通过

小肠上皮

总结、填

表。

通过比较

学习,把

握三者间

的联系与

区别,巩

固重点知

四、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胞吞、胞吐1.多媒体展示201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题

“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引出胞吞和胞吞。

2.多媒体演示胞吞和胞吐的动画。

3.展示胞吞和胞吞的图片,请学生辨认,结合已学知识

让学生举例说明胞吞、胞吐,并用语言描述胞吞和胞

吐的过程。

提问:胞吞和胞吐作用需不需要消耗能量?

思考、回

答问题

激发学生

兴趣,培

养学生融

会贯通和

语言表达

能力

小结系统归纳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完成技能训练:结合图表判断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

归纳总

结,完成

习题及

训练

培养学生

解读图表

数据的能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知识应用【板书设计】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项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方向顺浓度梯度顺浓度梯度逆浓度梯度

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

2、胞吐

Excel知识结构图

1、基本操作: (1)文本与数字的输入:学号的输入;文字的换行 (2)行与列的操作:插入行与列;行高与列宽的设置 (3)工作表的操作:插入、删除、重命名 (3)单元格格式的设置:单元格的合并;边框与底纹的设置;对齐方式2、函数计算与公式计算: (1)表达式的计算 (2)函数计算:Sum( ) Average( ) Max( ) Min( ) 3、数据处理: (1)排序:数据区域的选择;有无数据清单 (2)筛选:自定义 (3)条件格式:条件的设定 (4)分类汇总:先排序,后汇总,汇总的字段及汇总方式 4、图表处理: (1)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柱形图:注重于大小的比较 折线图:注重于变化趋势的描述 饼图:注重于各自所占的比例 (2)数据区域的选定(不连续区域的选定要借助于Ctrl键) (3)参数的设置 (4)图表放置的位置

1、关于Excel电子表格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Sum()函数可以进行求和运算 B、B3表示B列第3行处的单元格地址 C、数据透视表是一种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汇总和建立交叉列表的交互式表格 D、一个Excel工作簿只能有一张工作表 2、Excel中公式“=(B1+B2+B3)/3”,可以转换为下列哪种方式表示: A、=Average(B1:B3) B、=Average(B1:B3)/3 C、=Sum(B1:B3)/B3 D、=Sum(B1:B3) 3、Excel电子表格可以利用函数功能进行成绩统计,但是也有其缺陷,如果数据中有若干缺考被填写了0分,可能会影响统计结果的是: A、计算总分 B、查找最高分 C、计算平均分 D、单科排序 4、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一个家庭膳食结构的调查,他们想用图表形象地表达各种膳食成份所占比例,下列图表中比较合适的是: A、散点图 B、折线图 C、饼图 D、柱形图 5、如图,只显示品牌为“KV”的产品的销售数量, 应该选择的操作是: A、图表 B、自动筛选 C、排序 D、分类汇总 6、数据表格中,语文成绩这一列,最高分为102分,为了检查录入成绩时,有没有错误输入,将102输入成1002,用什么方法检查比较好?() A、一个一个检查 B、max函数 C、count函数 D、sum函数

八年级数学上 第六章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知识点和典型例题讲解

八年级数学上第六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一、知识要点: 1、一次函数:形如y=kx+b (k≠0, k, b为常数)的函数。 注意:(1)k≠0,否则自变量x的最高次项的系数不为1; (2)当b=0时,y=kx,y叫x的正比例函数。 2、图象: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1)两个常有的特殊点:与y轴交于(0,b);与x轴交于(-,0) (2)由图象可以知道,直线y=kx+b与直线y=kx平行,例如直线:y=2x+3与直线y=2x-5都与直线y=2x 平行。 3、性质: (1)图象的位置: (2)增减性 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 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 4.求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由已知函数推导或推证 (2)由实际问题列出二元方程,再转化为函数解析式,此类题一般在没有写出函数解析式前无法(或不易)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 (3)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方程思想,就是把具有某种确定形式的数学问题,通过引入一些待定的系数,转化为方程(组)来解决,题目的已知恒等式中含有几个等待确定的系数,一般就需列出几个含有待定系数的方程,本单元构造方程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①利用一次函数的定义 构造方程组。 ②利用一次函数y=kx+b中常数项b恰为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即由b来定点;直线y=kx+b 平行于y=kx,即由k来定方向。 ③利用函数图象上的点的横、纵坐标满足此函数解析式构造方程。 ④利用题目已知条件直接构造方程。 二、例题举例: 例1.已知y=,其中=(k≠0的常数),与成正比例,求证y与x也成正比例。证明:∵与成正比例, 设=a(a≠0的常数), ∵y=, =(k≠0的常数), ∴y=·a=akx, 其中ak≠0的常数, ∴y与x也成正比例。 例2.已知一次函数=(n-2)x+-n-3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为-1,判断=(3-) 是什么函数,写出两个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两个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及增减性。 解:依题意,得 解得 n=-1, ∴=-3x-1, =(3-)x, 是正比例函数; =-3x-1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41712

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变量和函数 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只能取同一数值的量。 2、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 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把x称为自变量,把y称为因变量,y 是x的函数。例如:y=±x,当x=1时,y有两个对应值,所以y=±x不是函数关系。 对于不同的自变量x的取值,y的值可以相同,例如,函数:y=|x|,当x=±1时,y的对应值都是1 3、定义域:一般的,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4、确定函数取值范围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函数的表示方法 1、三种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公式法:即函数解析式,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列表法:列一张表,第一行表示自变量取的各个值,第二行表示相应的函数值(即应变 量的对应值) 3、公式法:用含有表示自变量的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因变量的式子叫做解析式。一般情况下, 等号右边的变量是自变量,等号左边的变量是因变量。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就是公式法。 4、函数的图像

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三角函数 §、任意角 1、 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的概念. 2、 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Z k k ∈+=,2παββ. §、弧度制 1、 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2、 r l = α. 3、弧长公式:R R n l απ== 180 . 4、扇形面积公式:lR R n S 2 1 3602== π.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y =α αcos ,sin 1、 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y x P ,,那么: 2、 设点(),A x y 为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那么: (设r = sin y r α= ,cos x r α=,tan y x α=,cot x y α= 3、 αsin ,αcos ,αtan 在四个象限的符号和三角函数线的画法.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AT 5、 特殊角 . 1、 平方关系:1cos sin 22=+αα. 2、 商数关系:α α αcos sin tan = . 3、 倒数关系:tan cot 1αα=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Z k ∈) 1、 诱导公式一:、 诱导公式二: ()()().tan 2tan ,cos 2cos ,sin 2sin απααπααπα=+=+=+k k k ()()(). tan tan ,cos cos , sin sin ααπααπααπ=+-=+-=+(其中:Z k ∈)

3、诱导公式三: 4、诱导公式四: ()()(). tan tan ,cos cos ,sin sin αααααα-=-=--=- ()()(). tan tan ,cos cos ,sin sin ααπααπααπ-=--=-=- 5、诱导公式五: 6、诱导公式六: .sin 2cos ,cos 2sin ααπααπ=??? ??-=??? ??- .sin 2cos ,cos 2sin ααπααπ-=?? ? ??+=??? ??+ §、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记住正弦、余弦函数图象: 2、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弦、余弦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最大最小值、对称轴、对称中 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3、会用五点法作图. sin y x =在[0,2]x π∈上的五个关键点为: 30010-1202 2 π π ππ(,)(,,)(,,)(,,)(,,). §、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记住正切函数的图象: 2、记住余切函数的图象: 3、能够对照图象讲出正切函数的相关性质:定义域、值域、对称中心、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周期函数定义:对于函数()x f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使得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那么函数()x f 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高一函数知识结构图

函数知识结构图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 到集合 B 的一个函数,记作 y = f (x )① 增函数与减函数:定义:对于函数f(x)的 定义域 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 量的值x1,x2, (1)若当x1 < x2时,都有f(x1) < f (x2) , 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2)若当x1 < x2时,都有f(x1) > f(x2) , 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⑧ 单调性(1)函数最大值首先应该是 某一个函数值,即存在 x0∈ I ,使得 f (x0)= M ; (2)函数最大值应该是所有最函数值中最大的,即对于任 值意的x∈I,都有f(x)≤M⑨ ②区间表示集合: [a,b],(a,b) 函数的基本性[a,b) ,(a,b], 质 (- ∞ ,+ ∞ ) (-∞, a) ?(b, +∞) 函函数 一个函数的构成数及 要素为:定义域, 其 对应关系和值域。 表 如果两个函数的映射定义域相同,并且示 对应关系完全一 致,这两个函数相 定义域 等。③ 和值域函数的表示法奇偶性 对于定义域内任意一 个x,都有(1)f (-x)=f(x), 那么函数f(x)就叫 做偶函数;偶函数图 象关于 y 轴对称。 (2)f(-x)= -f(x), 那么函数f(x)就叫 做奇函数;奇函数图 象关于原点对称。⑩ x的取值范 围叫做函数 y= f ( x)的 定义域;④ 函数值y 的集合叫做函数 y=f(x) 的值域。⑤解析法:用数学表达 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 的对应关系。 图象法:用图象表示 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 关系。 列表法:列出表格来 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 对应关系。⑥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 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 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 的元数y和它对应,那么称对 应f:A→B为从集合A 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⑦

一次函数 最全面 知识点题型总结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 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只能取同一数值的量。 2、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把x称为自变量,把y称为因变量,y是x的函数。 3、定义域:一般的,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4、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函数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 即:y=kx+b(k,b为常数,k ≠0)。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点,坐标为(0,b)。 3当b=0时(即 y=kx),一次函数图像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4.在两个一次函数表达式中: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相同,b也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重合;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相同,b不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平行;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不相同,b不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相交; 当两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不相同,b相同时,两一次函数图像交于y轴上的同一点(0,b)。 图像性质 1.作法与图形:

(1)列表. (2)描点;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一般的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画直线即可。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一般取(0,0)和(1,k)两点。 2.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k≠0)。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是过原点。 3.函数不是数,它是指某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 y =kx+b b>0 b<0 b=0 y=kx k >0 经过第一、二、 三象限 经过第一、三、 四象限 经过第一、 三象限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 <0 经过第一、二、 四象限 经过第二、三、 四象限 经过第二、 四象限图象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

三角函数 一、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 (1)角的概念的推广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

单元知识结构图

传统的教材除了一首歌曲、还有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练习,不管学生的感受,教师总有事做,教歌、教知识或教识谱。《新教材》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二年级以感受音乐为主,教科书给予教师的提示也非常有限,教师实施教学有一定困难。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实施教学,以下提供给教师一些建议。 (一)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的意图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挖掘隐含在教材中的知识点、音乐表现手段、相关社会文化等等内容,以音乐为主线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才能符合《音乐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 《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基本上由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组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相关音乐文化。有的内容是显性的,有的内容是隐性的。 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红灯停绿灯行”,教材显示有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歌曲学唱;二是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音符与休止符;三是道德行为规范。本单元共三首歌曲,一首童谣,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综合贯穿音乐感受、音乐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三个方面的内容。隐性的内容是感受音乐和培养学生内心稳定节奏感,创造性地处理歌曲大声歌唱与内心默唱的部分,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童谣伴奏等内容。 又如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要求听出《保护小羊》这首歌曲前、后两个乐句结束音的不同,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隐含在教材后面的意图是,前面学过的歌曲《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也是如此,教师教学《小动物唱歌》《小毛驴爬山坡》时可以提前进行前后乐句的比较,也可以从结束音的比较,扩展到前后乐句的比较,如《小雨沙沙沙》《红眼睛绿眼睛》则是前后两句前半句相同、后半句不同,甚至节奏与音高的比较,如《小蚂蚁》节奏不同,音调不同等。 再如,第六单元“藏猫猫”《玩具兵进行曲》,显性的教学内容是哪首乐曲适合走步?请随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1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 1x 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例如:y=2x+3,y=-x+2,y= 2 1x,y=-x都是正比例函数. 等都是一次函数,y= 2 知识点2、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与所对应的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画函数图象一般分为三步:列表、描点、连线. 知识点3、一次函数的图象 由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在今后作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描出适合关系式的两点,再连成 b,0).但也直线即可,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轴的交点(0,b),直线与x轴的交点(- k 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画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即可. 知识点4 、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 (1)k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 ①k>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②k﹤O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大(直线陡),|k|越小,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小(直线缓); (3)b的正、负决定直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①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

②当b<0时,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上; 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 (4)由于k,b的符号不同,直线所经过的象限也不同; ①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三象限(直线不经过第四象限); ②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二象限); ③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三象限); ④当k﹤0,b﹤0时,直线经过第二、三、四象限(直线不经过第一象限). (5)由于|k|决定直线与x轴相交的锐角的大小,k相同,说明这两个锐角的大小相等,且它们是同位角,因此,它们是平行的.另外,从平移的角度也可以分析,例如:直线y=x+1可以看作是正比例函数y=x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到的. 知识点5、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必经过原点; (2)当k>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当k<0时,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知识点6、点P(x0,y0)与直线y=kx+b的图象的关系 (1)如果点P(x0,y0)在直线y=kx+b的图象上,那么x0,y0的值必满足解析式y=kx+b; (2)如果x0,y0是满足函数解析式的一对对应值,那么以x0,y0为坐标的点P(1,2)必在函数的图象上. 例如:点P(1,2)满足直线y=x+1,即x=1时,y=2,则点P(1,2)在直线y=x+l的图象上;点P′(2,1)不满足解析式y=x+1,因为当x=2时,y=3,所以点P′(2,1)不在直线y=x+l 的图象上.

单元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分析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其中《孤独之旅》和《心声》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而《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一切的变化(如景、人),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薄情寡义,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针对上述内容及体裁,在单元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三要素)并在文中的体现;其次应围绕青少年生活的内容展开,重点抓住人物分析,揭示小说主题,并把握小说特点及相关的语言分析;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多篇小说给了我们创造想象的空间),这既是一个有利深化对内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是一次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说的体裁和特点,掌握阅读小说分析小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中,领略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三、单元教学重点 1、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要素。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领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单元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语言。 五、单元中每篇文章课文的教学建议 1、《故乡》 重点:品析人物的言行神,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文中议论性语句内涵丰富,体会其言外之意。 教学建议:这是一篇经典小说,贯穿全文的是个“变”字,小说通过一个“离去—回归—离去”的知识分子的眼睛,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和环境的巨变,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深沉的思索。因此,本课可采用“对比阅读板块碰撞式”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重点。 其做法是: ⑴对比阅读,故乡巨变──问题设计: ①‘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仅是故乡环境发生了变化吗?假如你就是小说中的‘我’,故乡哪些人的变化最令人心痛?(提示闰土的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变化。)外在的变化令人心痛,最可怕的变化是什么?

中考数学函数知识结构图

函数知识结构图 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x 与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我们就说x 相关概念自变量,y 是x 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 叫当自变量的值为 a 时的函数值. (1) 解析法表示方法(2) 列表法 (3) 图像法函 定义:形如y =kx (k 是常数,k ≠0)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数 (1) 正比例函数性质: 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当k >0时,图象过第一、第三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时,图象过第二、第四象限,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定义:形如y =kx +b (k 、b 是常数,k ≠0)的函数,叫一次函数.(2)一次函数性质: 图象是过点(0,b)的一条直线.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k <0,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图象经过的分类象限由k 、b 的符号决定. 定义:形如y =k x (k ≠0)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3)反比例函数性质: 图象是双曲线,当k >0时,图象在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k <0时,图象在第 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定义:形如y =ax 2+bx +c (a ≠0)的函数,其中a ,b ,c 是常数,叫二次函数. (4)二次函数(1)一般式:y =ax 2+bx +c (a ≠0),其中a ,b ,c 是常数. 解析式(2)顶点式:y =a(x -h)2+k (a ≠0),其中(h ,k)是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3)交点式:=a(x -x 1)(x -x 2)(a ≠0),其中(x 1,0),(x 2,0)是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此解析式不具有一 般性,通常将结果化为一般式) ①开口方向: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②对称轴:直线x =2b a . 性质③顶点坐标(2b a ,2 44ac b a ). ④增减性:若a >0,则当x <2b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若a <0,则当x <2b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⑤二次函数最大(小)值:(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若a >0,则当x =2b a 时,y 最小值=2 44ac b a . 若a <0,则当x =2b a 时,y 最大值=2 44ac b a .

三角函数知识点

第 1 页 共 1 页 三角函数知识点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则sin y r α= ,cos x r α=,()tan 0y x x α=≠. 10、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第一象限全为正, 第二象限正弦为正,第三象限正切为正,第四象限余弦为正. 11、三角函数线:sin α =MP ,cos α=OM ,tan α=AT .

单元知识结构图语文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小测(1)班级姓名成绩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畸形/羁绊缥缈/剽窃倒胃口/倒栽葱 B.档案/跌宕亢奋/伉俪冲锋枪/冲击波 C.隽永/眷念篆书/椽子迫击炮/迫切性 D.市侩/反馈果脯/哺育空白处/空城计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这个功利泛滥而诗意乏善可陈的年代,诗性教育能走多远?诗性是怎样才能与教育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先行者实已不易,可能的践行者更加任重道远。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诗意地耕耘,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曙光。 A.乏善可陈B.相得益彰C.任重道远D.任劳任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像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中国公民诚信文化建设构筑可靠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维护和确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行为准则。 C.2010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D.备受舆论关注的“我爸是李刚”事件的调查结论何时公布,仍没有得到已介入此案调查的河北省检察机关的明确答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①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 ②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 ③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⑤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 ⑥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A.④③⑤①⑥②B.③④①②⑤⑥C.③②④①⑥⑤D.④①③②⑤⑥ 5.下面是某市妇联对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原因的调查表。请根据表格反映的情况,补充文段中A、 从上表可以看出,市民聘请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将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2分),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2分),看护儿童、护理产妇的需求基本不变。当前该市不少家政人员通过了“护婴”“月嫂”课程培训,拿到了“护婴证”“月嫂证”,但无法上岗。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建议该市的家政培训机构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2分),提高上岗率。

第七章--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角函数》 【知识网络】 一、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将沿x 轴正向的射线,围绕原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称作角. 逆时针旋转为正角,顺时针旋转为负角,不旋转为零角 2、同终边的角可表示为{}()360 k k Z ααβ? =+∈ x 轴上角:{}()180k k Z αα=∈ y 轴上角:{}()90180k k Z αα=+∈ 3、第一象限角:{ }()036090360 k k k Z αα?? +<<+∈ 第二象限角:{ }()90360180360 k k k Z αα?? +<<+∈ 第三象限角:{ }()180360270360 k k k Z αα?? +<<+∈ 第四象限角:{ }()270360360360 k k k Z αα?? +<<+∈ 4、区分第一象限角、锐角以及小于90的角 第一象限角:{}()036090360 k k k Z αα?? +<<+∈ 锐角:{ }090 αα<< 小于90的角:{}90αα< 任意角的概念 弧长公式 角度制与 弧度制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诱导 公式 计算与化简 证明恒等式 任意角的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 图像和性质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和角公式 倍角公式 差角公式 应用 应用 应用 应用 应用 应用 应用

5、若α为第二象限角,那么 2 α 为第几象限角? ππαππ k k 222 +≤≤+ ππ α ππ k k +≤ ≤ +2 2 4 ,24,0παπ≤≤=k ,2345,1παπ≤≤=k 所以2 α 在第一、三象限 6、弧度制:弧长等于半径时,所对的圆心角为1弧度的圆心角,记作1rad . 7、角度与弧度的转化:01745.01801≈=?π 815730.571801'?=?≈?=π 8、角度与弧度对应表: 角度 0?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360? 弧度 6π 4π 3π 2 π 23 π 34 π 56 π π 2π 9、弧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弧长:l R α=?;面积:211 22 S l R R α=?=?,注意:这里的α均为弧度制. 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正弦:sin y r α=;余弦cos x r α=;正切tan y x α= 其中(),x y 为角α终边上任意点坐标,22r x y =+. 2、三角函数值对应表: 度 0 30 45 60 90 120 135 150 180 ? 270 360 弧度 6 π 4 π 3 π 2π 23π 34π 56π π 32 π 2π sin α 0 12 22 32 1 32 22 12 1 cos α 1 32 22 12 12 - 2 2- 32- 1- 1 tan α 0 33 1 3 无 3- 1- 33 - 无 r y) (x,α P

二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二年级下册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汇总:起凤街代军强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作者:二实验安旭莲)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 第二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二) 观察归纳余数都比除数小 应用 检查除法算式正确性

第三课时:除法的笔算 第二单元:时、分、秒:(作者:新西 赵段源) 第一课时:认识钟表(整时): 时针(短) 指针 分针(长) 数字(1~12) 格 (大格、小格) 认识(分针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读法 如:8时 写法 如:8:00

第二课时:认识时、分: 钟面上的格: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60个小格 时针=1小时(感知长短) 关系[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60个小格)就是60分] 分针小格=1分(感知长短) 简单计算 第三课时:认识几时几分: 先看时针(时针过几就是几时) 再看分针(从12起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如:几时几分 8时零5分 : 8:05 几时少5分 几时过5分

第四课时:认识秒 时针 分针 关系[秒针走一圈(60秒),分针走一格(1分)] 1分=60 秒 秒针(最长最细):走1小格是1秒(体验长短) 如:几时几分几秒 : : 比较时间(几秒)长短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作者:建设路 孙小波)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东 (前) 西 (后) 认识方向 东 借助自己的前后左右 南 (右) (方法) 判断生 活中的方向

北 (左) 早晨太阳的方向 第二课时:平面图中的方向 上 北 下 南 平面图中的方向 左 西 右 东 观察者的 第三课时:确定物体的方位 平面图中的方向 方法 确定物体的方位 参照物 判断参照物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 能正确判断平面图中个物体的方向

一次函数单元知识结构图及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单元知识结构图及教学设计方案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二)教科书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用函数观点再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最优方案为主要内容的课题学习。 其中,14.1节是全章的基础部分,14.2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14.3节是引申的内容,起加强知识前后联系的作用,14.4节是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呈现,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和思想方法。 (三)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内容的设计与编写以下列目标为出发点: 1.以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为背景,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2.结合实例,了解常量、变量和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 的思想,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能利用图象数形结合地分析简单的函数关系; 3.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会画它们的图象,能结合图象讨论这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这些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通过讨论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的关系,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用函数的观点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方程(组)及不等式等内容的认识,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5.在课题学习中,以选择方案为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与作用,提高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章的教学建议 (一)反映函数概念的实际背景,渗透“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二)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一次函数 (三)用函数观点回顾与审视相关内容,加强知识体系的构建(四)注重联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建模的作用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数学概念中蕴涵的思想,注意从运动变化和联系对应的角度认识函数 (二)借助实际问题情景,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函数;通过函数应 (三)重视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加强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体会函数观点的统领作用(五)注重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 (六)结合课题学习,提高实践意识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7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14.1 变量与函数5课时 14.2 一次函数5课时 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3课时 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3课时 小结与复习2课时 数学测试与试卷讲评2课时

一次函数知识点梳理

一次函数知识点梳理 1、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2、正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k为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和(1,k)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为直线y=kx.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着x的增大y反而减小. 3、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kx(k≠0)中的常数k,其基本步骤是: (1)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解析式y=kx(k≠0); (2)把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系数k的一元一次方程; (3)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k; (4)将求得的待定系数的值代回解析式. 4、一次函数 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当b=0时,y=kx +b即y=kx,所以说正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一次函数. 5、一次函数的图象 (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经过(0,b)和两点的一条直线,因此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的画法. 根据几何知识:经过两点能画出一条直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一般情况下:是先选取它与两坐标轴的交点:(0,b), .即横坐标或纵坐标为0的点. 6、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可以看作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 7、直线y=kx+b的图象和性质与k、b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k>0,b>0 经过第一、二、三象限 k>0,b<0经过第一、三、四象限 k>0,b=0经过第一、三象限k>0时,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 b>0经过第一、二、四象限 k<0,b<0经过第二、三、四象限 K,0,b=0经过第二、四象限 k<0 图象从左到右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8、直线y1=kx+b与y2=kx图象的位置关系: (1)当b>0时,将y2=kx图象向x轴上方平移b个单位,就得到y1=kx+b的图象. (2)当b<0时,将y2=kx图象向x轴下方平移-b个单位,就得到了y1=kx+b的图象.

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

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三角函数 一、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 (1)角的概念的推广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 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

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与常见题型-一次函数知识点整理

一次函数知识点总结与常见题型 基本概念 1、变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常量: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只能取同一数值的量。 例题:在匀速运动公式vt s =中,v 表示速度,t 表示时间,s 表示在时间t 所走的路程,则变量是________,常量是_______。在圆的周长公式C =2πr 中,变量是________,常量是_________. 2、函数: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 和y ,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 其对应,那么我们就把x 称为自变量,把y 称为因变量,y 是x 的函数。 *判断Y 是否为X 的函数,只要看X 取值确定的时候,Y 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例题:下列函数(1)y =πx (2)y =2x -1 (3)y =1x (4)y =21-3x (5)y =x 2 -1中,是一次函数的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3、定义域:一般的,一个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4、确定函数定义域的方法: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例题: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围是x ≥2的是( ) A .y B .y C .y D .y 函数y = x 的取值围是___________. 已知函数22 1 +-=x y ,当11≤<-x 时,y 的取值围是 ( ) A .2325≤<-y B .2523<0时,直线y =kx 经过三、一象限,从左向右上升,即随x 的增大y 也增大;当k <0时,?直线y =kx 经过二、四象限,从左向右下降,即随x 增大y 反而减小. (1) 解析式:y =kx (k 是常数,k ≠0) (2) 必过点:(0,0)、(1,k ) (3) 走向:k >0时,图像经过一、三象限;k <0时,?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4) 增减性:k >0,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k <0,y 随x 增大而减小 (5) 倾斜度:|k |越大,越接近y 轴;|k |越小,越接近x 轴 例题:(1).正比例函数(35)y m x =+,当m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若23y x b =+-是正比例函数,则b 的值是 ( ) A .0 B . 23 C .23- D .32 - .(3)函数y =(k -1)x ,y 随x 增大而减小,则k 的围是 ( ) A .0k C .1≤k D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