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陈漱渝(1941—,重庆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0年第2期总第50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 iangsu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2,2010General No .50

?文学研究?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

陈漱渝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100034

摘要: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它同时又扩大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其基本精神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中图分类号:I 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1002013007五四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概念。经考证,“五四运动”这个名词首见于1919年5月18日北京学生的总罢课宣言。8天之后,被新潮社骨干罗家伦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沿用。当年6月,这个名词已被普遍使用。这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有学者以1915年《青年杂志》和《科学》杂志的创刊为上限,以

1923年科学与玄学的论争平息为下限,西方人

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The Chinese Renais 2

sance ”。这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

新的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催生下爆发的,它同时又扩大和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20世纪初期,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社

会制度落后,二是科学技术落后。这两大问题

互为因果,制约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两个战斗口号:一个是民主,即德谟克拉西“德先

生”(De mocracy ;另一个是科学,即赛因斯“赛先生”

(Science 。这两个口号,成为了五四精神的高度概括与象征。

提倡“民主”和“科学”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民主政治的花朵,必须植根于民众的沃土。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就敏锐地注意到了提高农民“知能”的问题,强调只有以农民作为民主主义

的后援,中国的民主“才算有了根柢”(《青年与农村》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当然也是人才的培养。所以,“中国人”的现代化就成了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真实主题。当然,人的现代化这种提法在五四时代并没有出现,但当时的报刊上“新国民”、“新妇女”、“新人”一类名词俯首可见。毛泽东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周恩来等人组织了强调“革新”、“革心”的“觉悟社”,都洋溢着人的现代化气息。陈独秀的《敬

31

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都是呼唤中国人现代化的宣言。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本着“改造青年之思想”、“期国人以根本之觉悟”的宗旨,掀起了一场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社会为宗旨的新文化运动。这些都充分表明,五四前驱者们力图通过人的革新来实现中国社会的改造,五四时期新旧思潮的交锋、中西文化的碰撞,所释放的都是使中国人反思、觉醒和走向现代化的能量。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而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精神则是思想自由、个性解放,也就是人的解放。事实表明,任何人都是带着与他人的差异性跨入生命长河的,因此思想自由就成为了人性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基本要求。不过,思想自由如果仅仅表现为冥思遐想的自由,而不表

、自由讨论、容纳异己的自由,这个口号就不会具有任何社会价值。所以,五四时期提倡的思想自由,是把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都包括在内的。创作自由的目的是产生独具个性的文学。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说:“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普通性的文艺。”周作人在《个性的文学》一文中强调,“个性是个人惟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没有真实的个性的作品,就是假的、模仿的、不自然的作品,毫无价值可言。郁达夫后来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更把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归功于“个人”的发现,把中国现代散文的成功归功于表现了最可宝贵的个性。五四时期推广白话文,确立国音和新式标点符号,虽然是从文学形式的改良入手,但其最终目的仍在于打破思想的枷锁,更好、更充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

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除开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之外,还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这就是五四思想革命、伦理革命。所谓旧道德,就是儒家以“三纲”为核心的礼教。要造就一批批现代新人,不能不推倒这种宝塔形的奴隶道德。因为“君为臣纲”,则老百姓都变成了君主的附属品;“父为子纲”,年轻一代都成了父辈的附属品;“夫为妻纲”,妇女则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如果为民、为子、为妻,每个人都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那亡国灭种的危机就会迫在眉睫,还有何现代化可言!

提起五四,人们首先会想起蔡元培先生。蔡先生1917年1月4日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因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使北京大学群贤毕至,精英荟萃,成为了新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蔡先生历来认为,学生在校“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之组织。其有年在二十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1]。然而五四那天北大学生整队出发游行,他并没有力阻。当时教育总长傅增湘曾给他打电话,令他负责召回学生,并立即赴教育部商量对策。蔡直言相告:“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并拒绝去教育部。

[2](P343当晚,蔡元培回北京大学商讨营救被捕学生事宜。他说:“被捕同学的安全,是我的事,一切由我负责。”5月5日下午2时,蔡元培与北京13所大专院校校长召开联席会议,要求释放学生。5月7日,北京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决定释放学生。5月8日拟下令查办蔡元培并内定马其昶为北大校长。5月9日,蔡元培“引咎辞职”,秘密出

京。五四运动取得光辉胜利后,在北大师生与与各方人士的强烈要求之下,蔡先生于9月12日由杭州返回北京,重新主持北大校务。

创办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青年》杂志,又出任了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撰的《青年杂志》创刊。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勉励青年人发扬自立的、进步的、进取的、科学的精神,用世界的眼光,务实的态度,担负起天下的兴亡。1916年9月1日,这份杂志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上海青年》刊名有雷同之处,故更名为《新青年》。由于《新青年》以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被束缚于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因而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点燃了至今不灭的思想解放的火炬,陈独秀也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3](P294。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期间最为轰动的表现是起草并亲自散发了著名的《告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取消对日密约、罢免卖国官吏、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

131

等“最后最低之要求”[4]。6月11日夜,陈独秀在前门外新世界游艺场五层楼上向游客抛撒传单时,当即被北京警察厅巡警和步军统领衙门密探逮捕。消息传出,全国舆论沸腾。各社会团体、名流、学者、青年学生纷纷通电发函营救。革命青年毛

泽东在他主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号上撰写了《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指出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今日中国最需要的是科学与民主,而“陈君平日所标揭的,

就是这两样”。

五四前驱之一的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1918年2月由章士钊推荐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在北大当着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在李大钊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5]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发表《五一节杂感》,指出这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的日子”。“直接行动”,无异于给即将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发出了战斗号令。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22号发表《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指出仅仅痛恨曹、章、陆等卖国贼,仅仅以抱侵略主义的日本人为仇敌是不够的,因为“现在的世界仍然是强盗世界”,“这强盗世界中的一切强盗团体、秘密外交这一类的强盗行为,都是我们的仇敌。”文末他强调了“三大信誓”: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

决。陈独秀被捕入狱后,李大钊立即设法营救。9月16日陈独秀获释,李大钊在《新青年》6卷6号发表了《欢迎陈独秀出狱》一诗,说陈独秀的影响“好比花草的种子,被春风吹散在遍地”。对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后来指出:“这是中国全国学生膺惩中国卖国贼的纪念日,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这是国民的学生的日子。”[6]

二、五四文学革命先驱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首举义旗的是胡适。早在1915年9月17日,他在《送梅觐

庄往哈佛大学诗》中率先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1916年4月12日,他又创作了《沁园者?

誓诗》:“文章革命何题!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空前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为大中华,造新文学,此业吾曹欲让谁?”1917年初,他正式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最初“发难的信号”(郑振铎语。

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天,胡适并不在北京,而是在上海当他美国老师杜威的翻译,宣传“实验主义”。第二天,他才从上海《时事新报》记者处获悉这一消息。5月7日,

胡适参加了上海召开的国民大会。6月11日晚,听到陈独秀被捕的消息,胡适写了《威权》一诗,号召头颈上锁着铁索的奴隶们奋起反抗———“他们说:‘等到铁索断时,我们要造反了!’奴隶们同心合力,一锄一锄的掘到山脚底。山脚底挖空了,威权倒塌下来,活活的跌死。”

后来,胡适多次撰文或讲演纪念五四,如当年11月1日撰写的《新思潮的意义》,1928年在光华大学发表题为《五四运动纪念》的讲演, 1960年5月4日在台湾广播电台讲《五四运动是青年爱国的运动》……,在唐德刚整理的《胡适口述自传》中,列有“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的专章。胡适认为,五四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的态度,这种新态度或许可以叫做“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如果说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是提倡的白话文和范式,鲁迅主要贡献则表现为他以文学为载体,提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中国人如何真正争得“人”的地位(《坟?灯下漫笔》,如何不让“中国人”从“世界人”被挤出的问题(《热风?随感录三十六》。他以如横椽大笔横扫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弊端,以黄钟大吕的声音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中心问题。

鲁迅虽然并没有直接卷入五四爱国运动的漩涡,但他对这场运动始终是关切的,并长期思索着这场运动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局限。鲁迅对五四进行回顾总结是在新文化运动的退潮期。

231

他在《热风?题记》中写道:“五四运动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的了。但那是革新运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是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短短几行文字,勾勒出了新文化运动中某些投机者的脸谱。这篇题记作于1925年11月3日夜。一个月后,鲁迅又为译文集《出了象牙之塔》写了一篇《后记》。他深刻指出:“说到中国的改革,第一着自然

是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能得诞生的机运。五四运动,本也是这机运的开端罢,可惜来摧残它的很不少。”这段精辟的论述,不但揭示了在传统积习甚深的中国进行改革的艰辛,同时也肯定了五四运动开中国现代改革先河的重要历史地位。

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他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参加的实际活动,可以说要多于鲁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五四当天,周作人还跟妻子羽太信子、妻舅羽太重九同游东京的上野动物园。他在日本听到消息后,便于同月12日匆匆离开东京返国,18日抵达北京。6月3日,北京学生有计划地组织街头讲演宣传,数百人被捕。当天下午,周作人跟陈伯年、刘半农、王星拱自称北大代表,前往慰问被捕学生,被军警拒绝。在现场,周作人目睹有些只有十三四岁的初中生也锒铛入狱,更加深了他对爱国民众的同情。6月4日下午,周作人到北京大学二院参加教职员会,讨论营救学生事宜,没有结果。6月5日下午3时,周作人从北池子往南走,想到前门买点杂物,因有学生在街心讲演,他跟其他行人都被拦阻。此时,有一队骑兵狂奔而来,发出阵阵怪叫,正巧一匹黄马跟他擦身而过,吓得他只顾逃命,连衣袋里十几个铜元都丢了。当晚,他在绍兴会馆灯下写了一篇《前门遇马队记》,第二天交给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25期刊出。这篇短文把“不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法律”的践踏民众的军警比喻为“无知的畜牲”,引起了警厅的注意,随后经常派人到《每周评论》编辑部盘查。6月12日,周作人从孙伏园那里得知陈独秀被捕的消息。14日,他跟李辛白、王星拱等五、六人以北京大学代表名义同往警厅探视陈独秀,又遭拒绝。对于周作人来说,五四运动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使他当时的思想更趋激进。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与刘半农是两员骁将。刘半农在五四文学革命中最出风头的一件事,是1918年3月跟钱玄同演出那场广为人知的“双簧戏”。当时,《新青年》4卷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这个总题目下,发表了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一是钱玄同托名写的《王敬轩君来信》,集中了守旧派对新文学的攻击诋毁之词;一是刘半农执笔写的《复王敬轩书》,逐条驳斥守旧派的谬论。刘半农的复信,把新文学倡导者的见解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著名诗人朱湘在《我的童年》中谈到,他之所以“皈依新文学”,就是受刘半农影响;刘半农这篇驳

论,“道理更为多些,笔端更为带有情感”,“有许多人,连我也在内,便被说服了”(《中书

集》。鲁迅也赞扬刘半农“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趋时与复古》。

刘半农后来回忆说,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已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提倡白话诗则更为他们所不容。刘半农跟胡适一样,堪称中国新诗的先驱。1918年1月,中国的新诗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就有刘半农的两首:《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1926年,刘半农出版了他的新诗集《扬鞭集》,上卷收1917至1920年的诗作,中卷收1921至1925年的诗作。“扬鞭”二字,取自他的组诗《游香山纪事诗》首句:“扬鞭出北门,心在香山麓。”从内容上看,《扬鞭集》中的作品广泛揭示了下层民众(农民、店员、手工业者、学徒、乞丐、佣工的疾苦,开新诗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扬鞭集》中的一些情歌亦健康清新,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后,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刘半农为五四诗苑培植的另一株异香扑鼻的山花,就是全部运用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成的民歌集———《瓦釜集》。这部诗集共收“劳工歌”、“情歌”、“农歌”、“渔歌”、“船歌”、“牧

331

歌”、“悲歌”、“滑稽歌”20余首,表现了劳动者被剥削受压迫的苦楚,揭露了封建制度和习俗酿成的人生悲剧,用“最自然的言词,最自然的声调”抒发了弱势群体“最自然的情感”。“五四”当天,刘半农坐守北京大学的指挥部。6月3日,他跟周作人等赴北大三院慰问被捕学生,被拒之门外。他随之起草了《致全校全体教职员诸君函》,跟钱玄同等20人具名,发表于《北京大学日刊》,呼吁全体教职员紧急行动,大力营救临时拘押在北大法科的各校学生。当北大法科学长拒绝报销慰问被捕学生食物的费用时,刘半农竟当面和背后大骂“混账”,展示出他在五四时期泼辣凌厉的战斗风采。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中,钱玄同虽然并不是发难者,但却最早给发难者以有力的支持。1917年初,当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后,钱玄同立即在该刊2卷6号发表《通信》作为声援,内云:“顷见5号《新青年》胡适之

先生《文学刍议》,极为佩服。其斥骈文不通之句,及主张白话体文学说最精辟……具此识力,而言改良文艺,其结果必佳良无疑。惟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若苦何咒骂。”此后,钱玄同又发表了《论应用文之亟宜改良》等重要文章,提出了文章应加标点符号,数目字可改用阿拉伯号码,凡纪年尽量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元,书定方式“改右行直下为左行横移”等主张。这些主张至今仍被采用。钱玄同的出阵,使陈独秀、胡适在寂寞中深受鼓舞。尤其重要的是,钱玄同将“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确定为文学革命的对象,击中了当时摹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选》所选骈体文的旧派文人的要害。鲁迅认为这八个字“形容恰当”,所以这名目的流传也较为永久(《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催促新文学作品诞生并予以奖掖支持,是钱玄同五四时期又一历史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鲁迅在钱玄同的敦促下创作的。钱玄同当时认为,“周氏兄弟的思想是海内数一数二的”;特别是鲁迅,“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抉发中国的痼疾”。钱玄同承认,他的思想容易偏激,主张常涉两个极端。这种“偏谬精神”的核心是反封建精神,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有时能够产生意外的积极作用。比如,钱玄同曾提出“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的主张,这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他所有批判旧文化、旧道德的文章,就没有一篇不是用汉字写成的。但因为有“废止汉字”的激进主张,顽固派“便放过了比较平和的文学革命,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鲁迅《无声的中国》。

三、“人的文学”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周作人率先提出了“人的文学”的主张,但真正为“人的文学”提供范本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为祖国、为民族殉道的“人之子”,作为一位自觉探讨人的问题的思想家,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给予了从始至终的关注。在鲁迅约300万字的著作中,“人”这个字眼共出现了21362次;也就是说,鲁迅每写140个字,其中就有一个“人”字。他的全部杂文和创作,其实就可以视为一部新论纷呈、结构奇特的中国人史。

早在日本弘文学院留学时期,鲁迅就跟志同道合的友人探讨过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正确指出,鲁迅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他办杂志、译小说,主旨重在此;后半生创作数百万字,主旨也重在此。

鲁迅在放弃学医而从事于文艺运动的开端,就对人的问题给予了全面的关注。他早期的五篇文言论文虽然论述各有侧重,但都是以人的问题为聚焦点。《人之历史》介绍西方生物进化学说,主要是德国恩斯特?海克尔的人类种系发生学,以使中国人正确了解人类的起源及其系统。《科学史教篇》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史,阐明了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青年鲁迅深刻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同步发展,是人性全面发展的保障。在清朝末年,26岁的鲁迅就提出了“致人性于全”的思

431

想 ,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 由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 , 对人的探究和认识也必然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 .鲁迅在他生平活动的中期和后期 ,又辩证阐明了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 ,他关于建立" 人国 " 的朦胧理想也进一步发展而成为确信" 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 " 的政治信念 .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拿来主义》等文 (包括智力中 ,他还提出了构建现代文化人格心理结构 ,道德心理结构 , 审美心理结构的正面主张 .这些都标志着鲁迅思想的伟大飞跃 . 不过 ,我认为 , 在鲁迅的人论中 , 最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的还是下面两个部分 : 一是他对中国国民性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 二是他运用人的本位论的观点对中国社会具有不同社会本质的人群所作的归类划分 .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病根的诊断有纲有目 . " " 纲就是可以牵一发动全身的东西 , 这就是面子观念 .由于中国人的" 面子 " 观念跟家族制度, 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有关 (如" 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 " 的光宗耀祖观念 ," 长幼有序 , 贵贱有别 " 的等级制度 , 讲究名声 , 畏惧人言的心理 ,因而成为了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 状态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 ," 面子 " 观念有它的正面影响 ,也有它的负面效应 .好的一面 ,是可能推动人积极向上 ,注重人格尊严 ,同时成为使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润滑剂 . 不过 ,鲁迅主要是对面子文化的消极影响进行揭

发与批评 .他批评的面子主义其实就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观 ,其后果是使人自我欺骗 ,妄自尊大 ,重名轻实 , 做人如做戏 .鲁迅认为 , 日本之所以强盛 ," 这是因为日本人是做事是做 ( 事 ,做戏是做戏 ,决不混合起来的缘故 " 二心《集·新的" 女将 " . 》

从 20 年代对日本《北京周报》记者发表《面子 " 门钱 "的谈话 , 到 30 年代初专门 " 和" 》撰写《说面子》一文 ,鲁迅对中国的" 面子主义 " 进行了长期的考察 .他发现 , 人们等级身份不同 ,有无面子的标准也不同 .比如人力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 ,并不算丢人 ; 而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 , 这才成为" 丢脸 "如果车 ; 夫被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 , 就会使他感到失了面子 .当然 ,鲁迅剖析" 面子文化 " 的消极影响 , 矛头主要是指向那些上层统治者和绅士阶级 .比如他在同一篇《说面子》中写道 : " 相传前清时候 , 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 , 一通威吓 ,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 , 但临走时 , 却被从边门送出去 .不给他走正门 , 就是他没有面子 ; 他既然没有了面子 ,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 ,也就是占了上风了 .鲁迅笔下的阿 Q 挨了 " 别人打 ,用" 儿子打老子 " 来自宽自解 , 这仅仅跟他个人有关 ; 而达官贵人让洋人走边门来挽回面子的方式 , 就真正成了一种丧权辱国的 " 圆机活法 "其严重后果是难以估计的 . , 解剖了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 鲁迅还广泛论断了中国人的其他精神杂症 , 其表现有" 官瘾 " (官瘾实在深 ,行官势 ,打官腔 ,摆官架子 ," 好 ( 斗 "斗蟋

蟀 , 斗牛 , 斗鱼 , 斗画眉鸟 , 看别的东西斗 ,也爱自己窝里斗 , 瞒和骗 (不敢正视人生 ,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 , 而且欺人 , 喜调和 (譬如你说 , 这屋子太暗 , 须在这里开一个窗 , 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 , ( 他们就会来调和 , 愿意开窗了 ," 十景病 "即凡事求全 ,风景有十景 , 地狱有十殿 , 药有十全大补 ,宣布罪状也往往是十条 , 叫十恶不赦 , ( " 矛盾思想 "要子孙生存 , 而自己也想活很长久 ,永远不

死 .又如 , 有时将女人看得很低 , 说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 有时又把天下兴亡的责任都推到女人身上 , 说什么王昭君出塞安定了汉朝的天下 ,花木兰从军保住了隋代的江山 , 还有什么妲己亡殷 , 西施灭吴 , 杨贵妃乱唐( …… ," 围观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了口唾沫 ,自己蹲下去 , 看看 , 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大堆人 ; 又假如又有一个人 , 无端大叫一声 , 拔步便 ( 跑 ,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 ," 健忘 "做儿媳时受婆婆虐待 , 一旦自己做了婆婆照旧虐待儿媳 ,做学生时痛骂官吏 ,一旦自己当了官吏马上 ( 同流合污 ," 不认真 "日本人太认真 , 地铁出站口有精算处 ,而中国人却不

太认真 ,什么都是马马虎虎 , 如此等等 , 不一一列举 .就这样 , 鲁迅在深刻而广泛解剖中国国民性的基础上 , 塑造了阿 Q 这样一种精神典型 .阿 Q 的精神特征表现为他那著名的" 精神胜利法 "即用精 , 神上虚幻的胜利来掩饰生活上真实的失败 ; 或 135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3921158.html,

者说 ,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自我解嘲 , 自我解脱, 自欺欺人的意识 . 鲁迅对中国社会众生相的分类概括 , 也非常准确 ,非常精辟 ,不仅符合不同人的不同社会本质 , 而且在艺术上也能收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比如鲁迅根据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将人划分为" 上等人 "" , 下等人 "" , 食人者 " 被食 , " 者" .根据面对压迫的不同态度将" 下等人 " 分为" 奴隶 " 奴才 " 与" 两类———奴隶的特点是反抗 ,而奴才却能从苦难中寻出美来 .根据不同的处世态度将人区别为 "聪明人 " "傻和子 "— " ——傻子 " 心口如一 , 嫉恶如仇 , 助弱除强 ,不计利害 , 而" 聪明人 " 仅仅给被侮辱被损害者以虚假的同情 ,在关键时刻则跟摧残者 , 权势者狼狈为奸 .根据中国不同的地域将中国人区分为" 北人 " 南人 " — " 和" ——北人的优点是厚重 ,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愚 ,机灵之弊也狡 . 鲁迅还找到了人禽之间的相同之 " 处 ,如白蚁与利己者 , 蝙蝠与" 第三种人 "豪猪 , 与" 上等人 " 落水狗 " ," 与本性不改的敌人 ," 带头羊 " 与智识阶级领袖…….鲁迅还发现了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连禽兽都不如的人 ,如比狗更势利的人 ,比禽兽还阴毒险狠的虐杀者.鲁迅对人的上述分类 ,不仅提供了艺术方面的借鉴 ,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自然属性 , 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鲁迅从事文艺活动的宗旨 , 就是改造中国国民性 ,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 ,净化和重铸中国人的灵魂 .鲁迅当时提出了" 掊物质而张灵明" 的主张 . 掊物质 " " 并不是不承认" 物质文明 ,即现实生活之大本 "而是反对物质至上主 , 义 ;" 张灵明 " 就是要发挥精神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张扬人的个性 , 发挥人的独创精神 , 使人性能得到全面发展 . 五四时代是一个青年激情飞扬的时代 , 是一个青年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的时代 .面对黑暗现实 , 那些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 奋空拳 ,扬白手 ,和黑暗势力奋斗 ,受伤的也有 ,被捕的有 ,因伤而死的也有 ,因志愿未达而急疯的也 ( 有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秋瑾" 金瓯已缺总须补 ,为国牺牲敢惜身 " 的精神 , 是涌动在他们

血管里的民族血脉 . 新世纪的曙光 "是激励他 " , 们上下求索的精神动力 . 90 年前那些有志于振兴中华的青年 ,有的提倡教育救国 ,有的提倡文化救国 ,有的提倡实业救国 ,有的提倡人格救国 ,有的提倡革命救国 ,主张各异 ,宗旨则一 : 救国 .正是沿着科学与民主的阶梯 , 他们当中的先进分子才最终找到了救国的指南 , 攀上了真理的高峰 . 参考文献 : [ 1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J ]. 东方杂志 , 1934, (1. [ 2 ]蔡元培研究集 [ Z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 [ 3 ]毛泽东选集 : 第 3 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6. [ 4 ]陈独秀书信集 [ Z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 1981. [ 5 ]埃德

加 ·斯诺 . 西行漫记 [M ].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 2007. [ 6 ]李大钊. 这一周 [J ]. 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 , 1924, ( 24. 责任编辑沈利华 The May 4 New Cultural M ovement and the May 4 L iterary Revolution (Lu H sun M useum , Beijing 100034, China th th Abstract: The M ay 4 patriotic movement broke out due to the rise of the M ay 4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in turn it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 M ay 4 new cultural movement, which is the" renaissance in China "and a movement ai ing m to criticize and innovate national culture. The M ay 4 literary movemen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its essence is ideological freedom , personal liberation i e. , human liberation. . Key W ords: M ay 4 ; New Cultural Movement; L iterary Revolution th th th th 136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CHEN Su 2yu th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3921158.html,

知识框架: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文学思潮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1917-1927) 即: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框架: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三节外来文艺的影响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 ?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涉及内容: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文学变革。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的时间:19世纪末--1917年文学革命前,总计20年的时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是中国“五四”文学革命(或现代文学)发生的准备阶段。 ?意义:有了这个现代化发生期的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2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迅速发展。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 1、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1)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这样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到了清末民初,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重心由官办出版业转移到了民营出版业,由此现代出版业具有了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的特征,中国现代出版业的繁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方面率先实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这样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就发生了转换。 4)大量读者群的培养。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接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了民众参与文化的重要工具,在接受与反馈中中国现代文学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文学接受队伍扩大。 二、晚清以来的文学观念的变革 1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2、“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今” ★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旨在提倡白话文,实现“文言一致”,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 3、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P7-8): 代表人物陈独秀及其观点 4、白话文运动(语言观念变革) 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尊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认为文言误国。 之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文学应以白话文为正宗”的观点。主张做“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学”。号召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 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周作人的文学“立人”思想。

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

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五四”文学革命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的出现,拉近了文学与时代的距离,使文学保持了贴近生活的风貌,反映时代的姿态。革命文学家们不满于“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他们认为“五四”时期作家们脱离现实生活,脱离时代的创作风格。“五四”时期的作家们更乐于专注于个人主义的“趣味”,把反映时代情绪和时代趋向视为文学的重要价值。 有知名人士说过,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文学家在消极方面表现社会的生活,在积极方面可以股东、提高、兴奋社会的情趣。“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大致与新文化运动有同样的倾向,但是文学革命有创造社在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诸作家以他们的反抗精神,以他们的新鲜的作风,在文学界养成了一种独创的精神。他们指导了文学革命的方针,率先走向前去。是这种创作的精神拯救了整个文学革命,作家们一方面给予觉悟的青年以鼓励与安慰,另一方面不断地努力完成我们的语体。在作家们的努力之下,文学革命的巨火越燃越烈。然而,“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文学主要描写个人生活,内容比较狭隘,没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自觉追求。于是,在二十年代,革命文学在我国诞生了。 成仿吾曾说,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为一步的前进,前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大多是热情的革命青年,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训练,大革命失败后,他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文学,他们不像鲁迅、茅盾、郁达夫那样以文学为业。在革命文学中,时代现实的革命斗争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入文学作品中。“从此以后,工农的生活和革命斗争,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才成了文学创作上比较普遍的现实题材。”革命文学的兴起,也加强了文学的政治化作用,如果说以“人”为主题的五四文学旨在思想的启蒙,那么,革命文学的作家们则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价值立场上,以反抗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主题参与新社会的创造。 从“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两者根本上是一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修正,虽然也体现了创造社的某种偏激思想和宗派情绪,但并不是

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选择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 3、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4、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 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 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 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 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 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 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 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饭》《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I、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J、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繁星》《春水》 K、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8、2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教我如何不想他》《扬鞭集》 沈尹默:《三弦》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整的诗。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 广西博白县教研室朱汝洪 “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伟大革命”①,它不仅给文学语言带来了大解放,大革新,而且使中国文学开始表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的第一页。 十九世纪末,中国封建势力极端反动,社会一片黑暗,文学领域更是腐败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呼吁文学改革,于是“诗界革命”“新文体”等口号开始应运而生,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文学改良的现象。但这些都是只注重形式的改革,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二十世纪初,一些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发动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整个文学革命可以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5年12月到1918年十革命传播到中国前夕;第二阶段从1918年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第三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 一 现在先讲第一阶段。 1915年12月,陈独秀在给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的“写实主义”;次年10月,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章的“八事”,即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僻俗语俗字。这是对文学革命的酝酿。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把他的“八事”主张正式提出来。同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这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这两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热烈响应,他们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寄陈独秀》(钱玄同)《我之文学改良观》(刘半农)等文章进行声援。但是他们的倡导并没有引起封建文学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浅谈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社会背景 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剧变,由梁启超提倡的“新民”说大行其道。新的“人”的观念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新民”说剥落了封建君主、宗法家族的囚束,属于国家,属于社会,称为“国民”。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因而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立足于社会改良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革命热潮。 关键词:五四文学热潮革命创作思想观念 五四文学倡扬个人的旗帜,于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胡适的“易卜生个性主义”,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五四对“人”的个性主义的发现,被学者称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五四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报刊杂志,以《新青年》为例,当时社会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改变了当时大部分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于是一波一波的文学革命,文化运动在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掀起了浪潮。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大旗,从思想、政治、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 本篇小论文主要以历史背景探讨。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点切入。 一、政治背景 政治背景方面: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政党林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最多时竟达300多个,堪称“政党林立时代”。各政党相互竞争的局面,成了表面上作为民国国会的象征,正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片大好的形式下。袁世凯的叛变革命,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各军阀连年混战,争权夺利,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已经迅速壮大到二百多万人,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斗争的正确方向;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天激战,于11月7日全部占领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第一章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1.概念解释 (1)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5)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6)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五四文学革命 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带来文学领域的大变革。启蒙思想受到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限制,僵死的文言文严重妨碍了新鲜、深邃的启蒙思想表达,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然过渡到五四文学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P18 标志: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于上海创刊。 内容:1、批判旧思想文化体系——批判孔教封建专制思想—— 2、建设新思想文化体系——宣传西方近现代思想学说— 口号:1、——民主(Demcracy) 2、——科学(Science) 评价:1、矫枉过正 2、缺乏系统的评判 三、五四文学革命(1917年)——P18 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形式) 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内容) 文章:1、——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2、——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评价:1、——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信号。 2、——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高潮。 四、《新青年》反封建思想文化战线及其主要观点:P19下 ▲人物:钱玄同、刘半农(双簧信)、傅斯年、鲁迅、周作人等人。 ▲批判旧文学:①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②周作人——“非人的文学” ▲建设新文学: ①胡适:1918年4月《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0字做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强调个性主义与博爱主义;革命与礼法的统一的文学 《平民的文学》——普通与真挚,普通人真实思想感情。 ③康白情:《新诗的我见》 ④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 ⑤欧阳予倩:《与之戏剧改良观》等文章。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略)P22下 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921年) 1、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P23—— ——语丝社P24、莽原社、未名社P24(鲁迅支持影响下的社团) 2、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P4——弥洒社、浅草—沉钟社P24 3、鲜明特色团体:#湖畔社p25;#新月社P25;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历史意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新文化运动趣闻

纪念五四:文白之争中的趣闻 (2009-05-06 02:29:05) 转载▼ 标签: 五四 文白之争 博闻天下 刘继兴 玉昆 文化 分类:品文化,读历史 刘继兴:五四“文白之争”的高手过招 胡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要废除在中国传承千年、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主干的文言文,却并未激起

多大反响,只有几位新文化闯将在自说自 话。 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导自演了一个奇特的戏,那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双簧信”。这个主意是刘半农出的,他曾在上海时进过剧团做过编剧。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 部的公开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文写的,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 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刘半农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在论辩中新文学的声势也逐步壮大。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双簧信”也引起了《新青年》内部胡适的不满。他认为“太轻薄”,“有失士大夫身份”。不过他也认为,钱玄同的冲锋陷阵,“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鲁迅则对刘半农的进步高兴,称赞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班级:10061224 姓名:骆恺闻学号:100412112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看法。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了俩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 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新文化运动 1、猛烈批判传统文化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即由此为肇始。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 (胡适)改良"八事"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究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三大主义”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二、响应者(支持者)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 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六岁入私塾,十岁入东昌府立小学堂,十一岁读完《十三经》。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1918年与同学罗家伦、毛准等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 三、理论建设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4月),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这一口号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 四、扩大阵地《每周评论》(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新潮》(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李大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 王元化 重新认识“五四” 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课题, 既有历史意义, 也有现实意义。我主张用一种更冷静 、 更多层面的方式来重新 认识“五四” , 这构成了我近年所作理论反思的一部分。 一、首先要打破既定观念 我们头脑中有很多既定观念, 日积月累成为习惯力量。再 估价就是重新认识这些既定观念, 重新清理这些东西。对“ 五四” 的再认识、再估价亦应如此。 !? 、 !# 世纪的启蒙先驱者, 将任何问题, 不管是宗教的、自 然的、道德的, 都摆在理性的法庭上重新认识。如果不重新估价那些已被接受的既定观念, 那就根本谈不到启蒙。今天不是简 单地完全按着“ 五四” 的道路走。“ 五四” 未完成的任务应当继承, 但是“五四” 思想需要深化, 而不是重复 , 这就是我对“ 五四” 主张再认识的原因。 启蒙也是中国的历史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任务。五四思潮遗 留下来的不都是好的, 有的是谬误, 有的是真理中夹杂着谬误, 还有的是走了样变了形的真理在起影响, 我们应该把它清理出 来。 接受外来思想影响, 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被认为是“ 五四” 最 为突出的思潮和文化特征之一。外来思想如果不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结合起来, 就很难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这可以 举佛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例。最初传播佛法是依附道术, 采取以 外书比附内典的办法, 用和佛经比较接近的老庄术语来翻译佛 经的专门名词, 这就是所谓的“格义” 。到了道安时期, 认为“ 格义” 于理多违, 遂废止“格义”不用, 而采取直译和音译, 使佛经得以更准确地保持它的原来面目。这种求信求真的办法至玄奖时期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 玄类译出的佛 典如法相唯识都是佛书中的精华, 可是并未传播开来, 广为流传的却是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典, 直到宋代佛学才被中国文化所吸收。一种外来文化为本土文化所融化, 往往是要经过漫长曲折 过程的, 这里面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佛学传人是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 而五四时期介绍西方近代文 化思潮是我国第二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前者历时千年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的背景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4.代表人物5.历史意义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1.兴起的原因: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板书) 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