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核医学科工作制度

修订日期:制定日期:2014年11月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一、对控制区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常规个人剂量监测。

二、个人剂量监测计应佩带在左胸位置。

三、定期对高活室、操作室进行表面污染监测。

四、各项监测结果应做好记录,包括地点、日期、监测结果和监测人姓名。

1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XXX有限公司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1、目的 为加强公司辐射源的安全管理,保护工作环境,防止辐射污染事故的发生,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2、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要求 2.1概述:我公司拟上放射性同位素料位仪12台,各含四类放射源Cs-137一枚。放射源Cs-137发出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可能使环境γ空气吸收剂量率增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2使用期间辐射环境监测 2.2.1监测对象:含密封源液位仪辐射; 2.2.2监测项目:γ射线剂量当量率; 2.2.3监测范围:以放射源为中心,周围50m范围内; 2.2.4监测点位:含密封源液位仪检测仪安装周围; 2.2.5监测内容: ①人员监测:对职业人员进行职业照射的监测;在事故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进行个人监测。 ②设备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外表、四周的辐射强度进行监测,进行源的泄漏检验,判断其使用情况是否良好。 ③工作场所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安装位置四周,车间内、外周围50m范围内进行监测,掌握该仪器的辐射水平。 2.2.6监测单位:公司聘请具备放射性监测资质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2.2.7监测频率:每年1-2次。

2.3污染事故监测 当密封源破坏造成环境污染时,为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监测: 2.3.1污染区及周围γ射线剂量当量率,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2.3.2污染区及周围环境相关环境介质中使用源放射性核素含量。 2.3.3仪器设备放射性污染水平。 2.3.4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和固体污染物的放射性污染水平. 2.4.监测结果评价 结合监测结果,根据国家标准判断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工作需要。辐射水平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 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 一、一切伴有辐射的实践或设施,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开展辐射监测。监测结果应定期向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对这些辐射工作单位进行抽样性的监测。 二、个人监测 1、辐射工作单位必须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监测。工作人员可能受到、x、高能射线或中子照射时,应佩带相应的个人剂量计。当内照射可能较大时,应定期进行内照射监测。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止辐射工作后30年。 2、在事故或应急情况下,根据情况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行个人监测。 3、工作人员离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时,应该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 三、工作场所监测 1、为检验工作环境在连续操作时是否符合辐射安全要求,鉴别是否有异常或紧急情况发生,工作场所应进行常规监测。依据辐射源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常规监测应对工作场所中的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以及表面污染水平等进行监测。在

可能出现高水平照射或事故照射的场合,必须配置可以自动报警的连续监测装置。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状况保存。 2、在实践或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使工作人员所在环境的剂量当量率发生较大改变的岗位,应进行操作监测。 3、当工作环境安全控制的资料不够充分,或操作过程可能出现异常时,应进行特殊监测。 四、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1、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督根据一般职业医学原则进行。其目的是:评价职工健康情况;提供原始健康状况的资料;以及确保职工的健康情况在开始从业时和从业期间都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2、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常规医学监督。 3、从事辐射工作前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医学史的询问,特别是先前的辐射照射史和各种毒物接触史的调查:一般医学检查;末梢血化验检查;以及根据工作和健康情况,由负责医师提出的其他有关检查。 4、辐射工作从业期间的定期医学检查,内容根据其受照类型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确定,除一般健康检查项目外,尚可追加对辐射照射敏感的检查指标。 5、定期医学检查频率一般为一年一次,如辐射照射情况和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编号:SY-AQ-0406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题目

环境监测复习题 一、问答题 ①环境污染物作用于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使之发生突变,导致先天性畸形。生殖细胞突变可遗传性, 环境污染物作用于体细胞,引起体细胞突变也可引起畸形,但无遗传性。 ②生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现染色体不离开现象,即在细胞分裂中期成对染色体彼此不分开,以致一个子细胞 多一个染色休,而另一个子细胞少一个染色体,从而造成发育缺陷。 ③核酸的合成过程受破坏而引起畸形。 ④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使子代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缺乏必需的物质,影响正常发育等等。 ①监视性监测,也叫常规监测和例行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水、噪声; 污染源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监测,也叫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排污收费、数据仲裁等; 考核验证监测:业务考核、上岗培训、验收监测等; 咨询服务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 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 研制监测环境标准物质、制订统一监测分析方法、优化布点、采样等的研究; 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都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相同,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标准应该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或因素)与人或生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随时间而变化,不具有法律效力。 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基础,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制定的。她既有法律强制性,又可以根据技术、经济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标准要定在最佳实用点上,既不能强调技术先进而使大多数企业难以达到,也不能强调可能迁就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与工艺设备。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32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 (一)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 (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 (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 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 (1)测定意义

简述辐射环境监测及优化布点

简述辐射环境监测及优化布点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核能及核技术被拓展应用到各个专业领域,与此同时,辐射污染也给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在全面贯彻可 持续发展理念的大环境背景下,积极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势在必行,而辐射监 测点布设也成为整个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核技术;辐射环境监测;监测点布设; 现阶段,能源供需失衡与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开发可再生清洁型能源,维系能源供需平衡,防治生态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在此过程中,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布设监测点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布 设辐射环境监测点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1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布设的关键内容 1.1辐射环境本地调查的监测点布设 在辐射环境本地调查过程中,要根据源项的运行规模划定调查范围。通常情 况下,辐射环境本地调查流程如下所述: 其一,按照既定规律划分网格,选择合适的横、纵向坐标轴,确保布点的合 理性与均匀性;其二,按照特定次序进行排列,完成整个监测区域划分工作。需 要强调的是,选点不能集中在监测区域的几何中心,因为几何中心并不一定存在 污染源。此外,受到环境因素、技术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方面条件的干预,辐射 环境监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反应特定区域辐射污染情况。由此可知,选择 有代表性的辐射环境监测点位至关重要。 1.2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 针对部分特殊污染源,选择同心圆布点法或扇形布点法较为合理。以大型核 电厂为例,根据前期采集的地理信息、气象信息和人文信息等,以反应堆为中心,遵照扇形布点法规则选定辐射环境监测点位。 对于不规则性污染源来说,可以采取同心圆布点法与扇形布点法相协调的方式,保证污染物体量、浓度及密度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监测 区域。 以核设施运行阶段的陆地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为例,按照工作场所规模,确定 监测半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同时,将空气监测点布设在排放口位置,而采样点则布设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的开阔地带。 1.3核技术应用区域辐射环境监测点布设 现阶段,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数量较多,且射线装置种类不胜枚举,在医疗卫生、工业生产、机械制造、专项科研、地质勘查及教育领域普遍应用。然而,我 国缺乏关于核技术应用项目监测工作的标准规范,这使得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受到 极大的限制。在辐射环境监测过程中,为全面且客观的分析核技术应用造成的环 境污染问题,应当进一步明确技术应用分类,以及核室外照射种类。通常情况下,以核技术应用项目所在区域为中心,分别在防护设施的屏蔽验证处、技术人员、 公众人员及环境对照点处布设点位,并加大对核辐射泄漏高发点的重视度。 2监测数据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如很多工作人员 在数据监测的过程中并未对数据反映的问题予以全面且科学的分析,工作人员也 无法准确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故而不能及时发现数据异常,阻碍了数据监测工

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监测制度(正式)

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监 测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为加强辐射源的安全使用,保障人体健 康,保护环境,特制定本监测计划和方案。具 体内容如下: 一、辐射环境监测 1.组织实施:辐射环境监测由辐射安全与 防护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至少两名人员)实 施。 2.监测项目:工作场所空气吸收剂量率。

3.监测频次:每月使用监测仪器对放射源工作场所进行监测。每年委托资质单位进行年度辐射安全与防护评估监测。 4.监测点位:按照国家监测标准规范要求进行监测布点。 5.监测记录分析:对照国家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若发现异常的,应调查原因,存在安全隐患的应报告领导小组,及时整改。 6.监测记录存档要求:自行监测结果应留存备查。年度评估监测应保存5年。 二、个人剂量监测 1.辐射工作人员必须配备个人剂量计。 2.个人剂量计按规定定期送检。 3. 建立并保存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Please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1]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 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百色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应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重点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因子-----热、声、功、电磁辐射、振动及其放射性等的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和出现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状况,生长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的生物监测; 对区域,种群,群落的迁移变化进行观测的生态监测。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的目的:(1)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2)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5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2主动检测,3自动监测。 6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7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8环境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9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检测10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

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11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关系在执行方面,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12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行业排放标准优先执行。 13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14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较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1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将监测项目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第二类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16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呈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端面和削减断面。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17. 18水样类型:(一)瞬时水样: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 (二)混合水样: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同一采样点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水样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 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 (三)综合水样: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的水样 19水样的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冷藏和冷冻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2:加入化学试剂保护法:(1)加入生物抑制剂

浅谈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浅谈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发表时间:2019-10-29T09:34:24.7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石钢平郭祖美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核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会带来的辐射污染,从而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海南瑞辐科技有限公司 57012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核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会带来的辐射污染,从而给人们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就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注意问题。 关键词: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运行;外围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能源供需量不断增多,这与经济发展显得极不平衡,且由于我国部分企业长期以煤炭为能源,从而导致我国环境受到污染、给生态平衡带来了破坏。核能作为清洁能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辐射问题,特别是核事故带来的核污染较为严重,因此辐射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需要处理好核能使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提高辐射环境监测水平,以缓解辐射环境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1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 目前来说,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环保方面,通过对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在辐射环境自动检测系统运行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降低了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辐射环境监测发展中的系统运行问题。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在运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有待降低。由于辐射环境检测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检测系统中的各个自动监测站设备处于长期的有效运行状态,受到设备自身使用寿命限制和实际工作中的超荷载运行和异常运行对其产生的线路损伤,在设备投入运行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在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发生故障时核电站存在着较明显的电力供应稳定性不足的现象,甚至还存在辐射影响较重的问题。并且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工作人员对故障的检修排查处理不及时也会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影响。此外,现阶段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无法实现对核电站所有监测项目进行全面监测。对于空气中的碘含量、气溶胶含量、干湿沉降物含量等辐射影响因素无法进行24小时自动监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环保建设工作的推进。 (2)核电厂外围环境辐射监测问题。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监测点布设不够科学合理。现阶段我国核电厂通常在海滨场范畴内进行大气辐射的环境监测,由于厂区范畴较广,核电厂的大气环境自动监测设备数量有限,进而在对不同方位进行监测点布置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此外,在对核电厂的排出液体进行辐射监测时,其工作的持续性不足,无法及时监测排出液体的放射情况。且辐射环境监测站对电厂外围环境的地下水的辐射情况、惰性气体含量、气溶胶含量等没有进行连续监测。 (3)核电厂应急监测问题。由于核电厂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现今为止我国在核应急监测方面还没有形成明确完善健全的规范标准及相应的监测方法规定。对于核电站内和应急样品的数量、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处理技术掌握不全面,导致现阶段我国核应急监测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现阶段核应急监测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进行全程监测及警报响应时,核应急监测设备会出现一定的迟滞性问题。致使辐射环境监测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及时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实现环保视角下对辐射环境的合理把控。 2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注意问题 (1)优化辐射环境自动化检测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辐射环境监测站的管理力度,明确管理目标、细化管理责任、强化管理阶层考核,对自动监测站进行全面的性能测试。并通过定期的检测维修,确保辐射环境监测系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应注重对降雨感应器、高压电离室、点采样器、碘化钠谱仪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把控,全面提高监测站的环保工作性能。 (2)提高辐射环境检测自动化水平。首先,要对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优化,加大对核心辐射要素的检测,如气溶胶样品、惰性气体等。在对核电厂及周围环境辐射监测过程中,应对水体辐射实现24小时连续在线监测,并重点分析水体内核素对环境造成辐射的原理。除对核电站内部水体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外,还应对核电厂外界环境中的水体进行同样力度的辐射监测。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处理、传输水体内放射性元素的浓度、活度等相关影响指标数据,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支持。 (3)加强新型设备的使用与管理。近年来,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发展较为迅速,从而导致部分设备难以适应新的质量保证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加快与监测工作相匹配精密仪器的配备,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确保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4)加大环境的监管力度。当前,辐射环境监测逐步实现市场化,但由于不具备配套的监管措施,无法获得理想监测数据评价。因此,我们应做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工作,并制定出合理的准入门槛;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相关监测机构必须承担监测数据客观性与真实性的责任,监管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展开针对性检查,落实一票否决权,为数据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对辐射监测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基础上,加强抽查工作,进一步增加监测机构质量意识。 (5)建立完善的共享平台。目前,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尚未完全公开,针对这一问题,应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并规范信息发布制度,以实现辐射监测数据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强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还可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是重复监测等问题。另外,环境监管部门应加强与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证双方沟通的通畅性,充分发挥环境监管的作用,为辐射监测数据合理性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培训。首先,我们应制定好相应的行业监管政策,促进技术人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加强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正确认识,积极接受新理念与新方法,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辐射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推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发展。 3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和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而目

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

附件二: 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和《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环发〔2006〕114号),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辐射环境监测人员资格管理,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持证上岗考核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国家级和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管理工作,其中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实施,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以下简称 “技术中心”)按本细则组织实施。省级环境保护局(厅)负责辖区内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的管理工作,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在省级环境保护局(厅)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必要时可组织编制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三条 为环境管理和社会提供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质量管理以及与监测活动相关的人员(以下简称“监测人员”)必须取得《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考核合格—28—

证书》(以下简称“合格证”)。持有合格证的人员(以下简称“持证人员”)方能从事相应的监测工作;未取得合格证据者,只能在持证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监测质量由持证人员负责。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 第四条 技术中心应当成立持证上岗考核机构,考核机构应当编制为持证上岗考核配套的《辐射环境监测上岗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题库。 第五条 考核内容在《辐射环境监测上岗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范围内,由基础理论、实际操作考核两部分组成,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应紧扣申请项目,且每个项目均需考核。实际操作考核包括现场基本技能考核、现场样品分析考核和自行考核认定(以下简称自认定)三种方式。 第六条 基本理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环境监测基础理论知识、环境保护标准和监测规范、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知识、常用数据统计知识、采样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分析测试方法、数据处理和评价模式等。 第七条 基本技能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布点、采样、试剂配制、常用分析仪器的规范化操作、仪器校准、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数据记录和处理、校准曲线制作、样品测试以及数据审核程序等。 第八条 样品分析考核是指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对发放的考 —29—

14. 辐射环境监测

第十四章辐射环境监测 第一节辐射环境监测的概述 一、监测概念 我国现标准GB18871-2002采用了IAEA机构的定义, ——为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进行的测量及对测量结果的解释。这段简短的定义包含多层意思, (1)监测目的——评价或控制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这里的“辐射”是贯穿辐射,放射性物质指各种放射性核素,“照射”包括对人员的内照射和外照射。(2)监测内容——贯穿辐射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剂量,和/或放射性物质对环境介质造成的污染程度或水平。 (3)监测手段——测量和分析。 (4)监测结果——不仅仅是提供监测的数据,还有给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二、辐射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对象分, (1)针对较大区域内的一般环境质量监测。(2)针对特定核与辐射设施的监测。 按监测的属性分, (1)按计划开展的常规监测。(2)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监测。 针对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时间顺序,环境监测可分为, (1)核与辐射设施运行前本底调查。(2)核与辐射设施运行期间的监测。(3)核与辐射设施退役终态监测。 针对核与辐射设施监测的实施主体,环境监测可分为, (1)由企业组织的监测。 (2)由政府组织的监督性监测。

三、辐射环境监测的作用 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作用包括, (1)验证核与辐射设施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是否处在所控制的范围之内。(2)发现核与辐射设施的异常排放。 (3)严重事故时可以判定污染的范围和水平。(4)改善公共关系。 四、辐射环境监测的特点 监测具有一定的特点, (1)环境中辐射及放射性核素种类繁多,辐射环境监测时它们有时彼此相互干扰。(2)环境介质复杂,对不同的环境介质需采用不同的监测(取样)方法。(3)辐射环境监测往往是在很高的环境背景值下去探查一个附加的小增量,辐射环境监测受环境放射性背景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只有在良好的质量保证下,才能取得准确的监测结果。 第二节环境中放射性的背景情况 环境放射性监测是在较高的放射性背景情况之下去探查一个小的附加增量,环境中较高的放射性背景值主要是天然放射性的贡献。 一、天然放射性的来源与水平 天然放射性按其来源可分为, (1)地球上生来就有的。 (2)宇宙射线以及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相互作用产生的。陆生放射性核素主要有钍232系、铀238系和铀235系三个衰变系列。 钍232系,又称4n系,钍232经过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1.405×1010a,钍232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0个核素。 铀238系,又称4n+2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钍232半衰期为4.468×109a,铀238系的放射性衰变产物包括14个核素。 铀235系,又称4n+3系,铀238经过9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形成稳定核素,

环境监测考试题库

环境监测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共50 题) 1、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考核由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际样品分析三部分组成。(“ ) 2、空白试验是指除用纯水代替样品外,其它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均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空白试验应与样品测定分开进行。 (X ) 3、配制溶液时为了安全,水要缓慢地加入浓酸或浓碱中,并不断搅拌,待溶液温度冷却到室温后,才能稀释到规定的体积。(X ) 4、工业废水样品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X ) 5、测定PH 值的样品可放臵数天后进行测定,对其测定值无任何影响。(X ) 6、甲醛法测定大气中SO2时,当显色温度在20 °C±2 °C,比 色皿为lcm 时,要求试剂空白 液不应超过0.03 吸光度。(X ) 7、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砷时,所用锌粒的规格不需严格控制。(X ) 8、对含悬浮物的水样应分别单独定容采样,并全部用于测 定。(“) 9、风罩用于减少风致噪声的影响和保护传声器,故户外测 量时传声器应加戴风罩。(“) 10、在K2Cr2O7 法测定COD 的回流过程中,若溶液颜色变绿,说明水样的COD 适中,可继续进行实验。(X ) 11、水样采集后,立即经0.45卩m滤膜过滤,其滤液消解供

可溶性正磷酸盐的测定。(“) 12、在冬天气温较低,一般采集的较清洁地面水的溶解氧, 往往是过饱和的,这时无须处理就可立即进行BOD5 测定。(X ) 13、如果水样中不存在干扰物时,测定挥发性酚的预蒸馏操作可以省略。( X ) 14、测定挥发酚的NH3-NH4Cl 缓冲液的pH 值不在10.0 ± 0.2 范围内,可用HCl 或NaOH 调节。( X ) 15 、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应带回实验室再固定。( X ) 16、一类污染物应在企业的车间排放口采样。(V ) 17 、pH 标准溶液在冷暗处可长期保存。( X ) 18、总不可过滤固体物质通常在100 °C度下烘干。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005g 。( X ) 19、测定水中悬浮物,通常采用滤膜的孔径为0.45卩m ( V ) 20、水样为淡粉色时,可使用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 X ) 21 、测定水样浊度超过100 度时,可酌情少取,用水稀释到50.0ml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V ) 22、硫酸肼有毒、致癌! 使用时应注意。( V ) 23 、测定水中砷时,在加酸消解破坏有机物的过程中,溶液如变黑产生正干扰。( X ) 24、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砷时,锌粒的规格对测定无影响。( X ) 25、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时,硫酸浓度一般控制在 0.5?0.3mol/L(1/2H2S04) ,酸度高时,显色快,但不稳定。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 3.1 源项单位 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 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 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

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 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 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 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 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 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 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必须设立独立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其他伴有核辐射的单位可以聘用有资格的单位代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4.1.1 源项单位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活度、总量、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而定。 4.1.2 源项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环境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终极版

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及公共卫生学等方法,间断或连续地测定代表环境 质量的指标数据,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监视环境质量变化的过程。 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监督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工程性监测监视性监测即常规监测,是对各环境要素进行定期的经常性监测。是为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 状况 监督性监测,由其所辖监测部门依法对所辖地区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 定期监测的行为 特定目的监测:是为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分为:污染事故应急 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追踪性、持续性、生产性、执法性 环境监测的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监测方法要求的特点:监测数据的特点: 优先监测是指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我国的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国家级标准和地方性标准2个级别 我国环境标准依据其性质和功能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 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境保护的其他标准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全部技术和管理的活动和措 施 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布设,其采样断面一般分为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消减断面 背景断面:原则上应设在水系源头处或未受污染的上游河段,若选定断面处于地球化学异常区,则要在异常区的上、下游分别设置;若有较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则设在水土流失区的上游对照断面,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 控制断面:为确定特定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评价污染状况,以控制污染物排放而设置的采

样断面。排污口下游 500?1000m处。由各控制断面所控制的纳污量不应小于该河段总纳污量的80%。 在各控制断面下游,若河段长度超过10km,还应设消减断面 消减断面:最后一排污口1500m以外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在总体和宏观上须能反应水系或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要求如下:⑴对流域或水系要设立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和入海口断面。⑵根据水体功能区设置监测 断面,同一水体功能区至少要设置1个监测断面⑶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排污口处⑷监 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断面一致⑸监测断面的布设应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监测工作的实际状况和 需要⑹监测断面的设置数量,以最少的断面、垂线和测点取得代表性最好的监测数据⑺湖泊、水库通常只设置监测垂线 在一条宽80m、平均水深8m的主河道的控制断面上设置采样点,按要求至少设4个 水面宽垂线数水深采样点数水深分层情况采样点数 地下水监测项目:对不同用途的地下水还要选测一些特殊项目 水样采集注意事项:1)地表水质监测通常采集瞬时水样2)测DO、BOD和有机污染物等 项目时,水样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用水封口3)测定油类、BOD、DO、硫化物、 余氯、粪大肠菌群、悬浮物、放射性等项目,要单独采样 4 )测定油类的水样,应在水面至 30mm采集柱状水样,并单独采样,全部用于测定,并且采集瓶不能用采集的水样冲洗5)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 6 )采集水样时,为防止金属沉淀,需要在水样中加入硝酸试 剂 污水水样的采集:当水深 >1m时,应在表层下1/4深度处采样;当水深<=1m 时,在水深的1/2处采 样。注意事项:1 )用样品容器直接采样时,必须用水样冲洗三次后再行采样。 但当水面有浮油时,采油的容器不能清洗2)采样时应注意除去水面的杂物、垃圾等3)用 于测定悬浮物、油类、BOD、硫化物、余氯等项目,必须单独定容采样,全部用于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