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精编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精编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精编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

译文:三秦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我和你离别的意绪啊,是同样的,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主题: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表现了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深厚的友谊,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1.文学常识填空: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首联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城阙,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五津。

(4)标题中的“之任”的意思是去上任。

3.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一个辅字是辅佐、护卫的意思,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一个“望”字,将相隔万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4.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尾联承接上联意绪,以劝慰友人作结,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地踏上新旅程,点出“送”的主题。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5.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6.怎样理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歧路”照应送别,(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7.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答:①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②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③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④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8.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答: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9.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答: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10.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答:“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12.颈联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加以赏析。

答:感情: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13.选择题。

(1)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14.理解性默写。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破题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

)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鼓励友人,表现出自己乐观主义的诗句:无为在歧路,

2019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1.(2018中考·江苏省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答: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2018中考·江苏省泰州)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1) (2)题。(6分)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①簟(dian):竹席。②蛩(qio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和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2分) (2)赏析划线句。(4分) 答: 3.(2018中考·江苏省无锡)阅读与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4.(2018中考·江苏省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中考·江苏省扬州)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5分)

送友人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送友人》赏析题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及阅读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离别时,不由生出无限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

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1)三个人物:徐庶、庞统、诸葛亮。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据此归纳作答。(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如:“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导读:本文送别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

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一作“蜀州”。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 ):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 王勃简介与生平(本站最新考证) 王勃描写天地山水的诗。 【朗读节奏划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约作于乾封(唐高宗年号,公元666年正月—668年二月)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教时。 1、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2、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3、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完整版

中考诗歌鉴赏真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2016福廸省福州市】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亊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晱圆缺,此亊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月亮。 唯愿家人,彼此珍重,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2016福廸省龙岩市】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三、【2016福廸省】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 2.万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亊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2016甘肃省天水市】

《归园田居·其三》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题 译文: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向往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再浑浊污秽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3)这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感情 2.“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答:“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4.用自己的话描绘带月荷锄归的优美意境。 答:皎洁的月光下,劳动归来的诗人显得充实而快乐。他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丛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6.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污浊社会现实的不满的思想感情。 7.“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8.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作者是陶渊明,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晋朝)(朝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9.选择题。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10.理解性默写。

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

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 作者:王勃朝代: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 这首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赏析二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 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 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但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个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 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 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 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 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 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 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 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 诚挚的友谊能够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 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 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这首诗四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望岳》 历年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望岳》赏析题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其中“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参天耸立,“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由远望到近望) 2.文学常识填空。 选自《杜少陵集》。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唐代诗人,尊称“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现代主义诗人。 3.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7.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8.理解性默写。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选择题。 (1)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采薇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采薇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采 薇(节选)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行道 迟迟,载渴载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采薇 》选自______,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______(体裁)。(2 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1)《诗经 小雅》,五言律诗 (2)①《采薇》表达戍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②《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 赏析: 采薇一诗是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家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思所 想,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诗描 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 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 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 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 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 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 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 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 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

赤壁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

《赤壁》赏析题 译文: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3.杜牧的《赤壁》属于咏史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借史实抒情的特点。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5.理解性背诵。 (1)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8.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9.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10.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1.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2.选择题。 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唐代诗人王勃 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 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 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 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 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全句意为江边 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 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姓 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 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 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 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全诗开 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 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 志向、豁达情趣和旷达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皇宫前面望楼。“城阙”,指唐帝 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 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 意思“以三秦为辅”。 关中一带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 这一句说送别地点。 “风 烟望五津”。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岷江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 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杜少府要去处所。 因为朋友要从长安 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 出这两个地方形势和风貌。送别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 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五津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视力所及,用想象眼 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 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 就展开壮阔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彼此离别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人,离乡 背井, 已有一重别绪, 彼此在客居中话别, 又多了一重别绪; 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 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规定,却有其独到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 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 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 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 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永恒,无 所不在, 所抒发情感乐观豁达。 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朋友之间表达深厚 情谊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一句话,意思: “在这即将分手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对朋友叮咛,也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