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现象实验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现象实验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现象实验教学设计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3)

Keyword (3)

1.引言 (4)

2.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教材分析 (4)

2.1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 (4)

2.2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教学设计 (5)

2.3演示实验教学分析 (5)

3.实验室超重失重演示仪 (7)

3.1 实验教学仪器 (8)

3.2 实验原理 (8)

3.3 实验演示过程 (8)

3.4 实验现象分析 (8)

3.5实验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8)

4.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创新性教学设计 (8)

4.1实验教学仪器

4.2实验原理 (8)

4.3实验演示过程 (9)

4.4实验现象分析 (9)

4.5实验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9)

5.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实验教学设计

摘要:主要讨论的是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与实验改进,以几种超重与失重演示仪为例子,

结合对超重与失重演示仪进行对比和改进,并且结合教学内容,从实践角度出发,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了“超重与失重演示仪”,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明显,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正确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

关键词:超重;失重;创新设计;现象;

Abstract:the main discussion is the overweight and weightlessness improv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design in several overweight and weightlessness demonstration instrument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comparing to the overweight and weightlessness demonstration instrument and improveme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using simple materials produced \"overweight and weightlessness demonstration instrument\", make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can obviously, intuitive to observe the experiment phenomenon,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overweight and weightlessness,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weight and weightlessness.

Keywords: overweight Weightlessness .Innovation design; Phenomenon;

1.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对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物理学发展的的源泉,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的唯一标准。物理实验在新课程实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课分为:1.演示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3随堂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对实验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是挖掘出演示实验中的巧妙和构思,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演示实验尽量使用通用器材来做。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实验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示范表演实验。而有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不直观,仪器复杂,不宜携带而且实验过程不明了等演示功能不足。本课题探讨的是中学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超重与失重现象”即要使学生亲自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加深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结合教学内容,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了不同方式的“超重和失重演示仪”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清楚直观的观察并且体

2.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教材分析

2.1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定律的应用中包含了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与失重现象。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的典型性表现为:第一,此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定律,这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本节内容很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很熟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最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作用之处。

2.2.超重与失重现象的教学设计

在一般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讲到超重与失重现象是通过分析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但是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有的根本没有乘过电梯,体重计很少,很重,很难搬到教室进行展示,且变化很快,学生很难看清楚,或者利用弹簧演示超重,失重现象,其现象的可见度和稳定性也都较差,这些会给学生的感性认识有空缺,部分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认识很模糊,会给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有很大的障碍。

制作的简易教技结合了各种超重和失重演示仪的优缺点进行改进,制作出的教技能够简易,容易携带,能够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并且能够直观的掌握超重现象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而失重现象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理所受的重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2.3演示实验教学分析

2.3.1 弹簧秤

设重物的质量为m ,弹簧秤和重物有向上的加速度α时,重物受力如图:

F 和=F-

G =ma

故:F=G+ma>G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F ′=F>G

总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a

图一弹簧受力图

设重物的质量为m ,弹簧秤和重物有向下的加速度α时,重物受力如图:

F 合=G-F=ma 故:F=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F ′=F

总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2.3.2 学生动手实验

首先请同学们分好组,

接下来进行实验操作:1.塑料管内注满水,小孔中有水射出。2.手拉住线

的一端,让塑料管竖直下落,在下落过程中,水停止从小孔中射出,显示了水的失重现象。3.当塑料管落到细线恰好拉直时,橡皮塞突然被冲出,这说明水对橡皮塞的压力突然增大,显示了水的超重现象。

注意事项:橡皮塞不要塞的太紧,以免当线张紧时,水不能把塞子冲出去。

实验教学设计图:

最后这个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优劣:

优点:实验制作简易,容易携带,实验现象直观。

缺点:由于实验现象持续时间较短,学生不一易捕捉到结果。

3.实验室的超重与失重演示仪

3.1实验教学仪器:铁架台测力计重物滑轮细线缓冲簧

3.2实验原理图:

3.3实验演示:

首先,检查测力计的主指针性能,在测力计环钩码上依次挂钩码,看看指针读数是否正确,没有物体时,指针是否为零。其次在检查游标和游针性能,拨动灵便,而且不松动。

3.3.1演示超重现象

首先在在测力计下面挂100g左右为物体的质量,然后在连接着滑轮右边的钩子上挂上砝码,使砝码的质量大于物体与测力计的质量之和。用手托住砝码使之静止,拨动红色主指针后,托着右边砝码的右手突然放开,测力计被提升,可发现红色指针往右边偏转,重复上边的方法,多做几次,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就说物理在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产生超重现象。

3.3.2演示失重现象

使红指针调节在中央时,再次进行演示,这次使测力计上的物体质量约100g,

右边的砝码质量远小于测力计上物体的质量,用右手按住砝码这边,使之静止。将游标对准红色指针,然后突然右手,测力计加速下降此时,红指针往左偏转,右手以缓冲法按住测力计上的重物,使运动停止。则结果表明,当物体在加速下升过程中会使物体产生失重现象。

3.4实验现象分析:

3.5实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优劣:

优点:容易携带,现象直观

缺点:由于测力计指针小,在远处的学生不容易观察到指针的偏转。

4.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创新性教学设计

4.1实验教学仪器:滑轮,实验箱钩码,弹簧,金属板,金属触片,重物

小灯泡,电池,导线

4.2实验原理:

4.2.1如图所示,图一是实体图,图二是电路图。在图片中的的平台是用一块很大的金属铜板制作的,在平台旁左右两边焊接各一小片金属铜片。两金属触片分别与两边可调节的金属片接触,在平台上边焊接四只实验伸缩弹簧,使物体放上去之后,弹簧产生对物体的拉力,首先弹簧啦力等于自身重力和木块的重力之和,加了物体之后,弹簧的拉力就是多了物体的重力。

4.2.2实验实物图如图所示:

4.3实验演示过程:

4.3.1首先使物体m1和m2放置于实验箱内的木块平台上,调节挂于滑轮右边钩码的重物大小,使重物质量大小与滑轮左边整个实验箱的质量相等,使整个实验箱装置处于平衡的状态。调节两侧金属触片的位置,使它们和两边金属触片都不接触,这时左右两边的小灯泡都不会发光,然后用手托住右边连接滑轮的线,向物体m2上放置适量的砝码,然后把突然放开,平台骤然下降,右边的金属触片与金属片接触,小灯泡发光;第二次,调整好实验箱,使它再次保持平衡,然后如果拿走m2上的物体质量,平台急剧上升,左边的金属触片与金属片接触,则喇叭发出声音。

4.3.2重复上面实验次数,以免实验结论不准确,具有偶然性。

4.4实验现象分析

4.4.1上面第一次结果说明:弹簧被拉升,表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由于牛顿定律知,弹簧的拉力也就是平台所受的重力增加,右边小灯泡发光。

4.4.2再重新使整个实验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在滑轮右边增加适量的钩码,使实验框向上做加速运动。右边边小灯泡发光,说明物体平台处于“超重”状态。

4.4.3上述第二次结果说明:弹簧被压缩,表明弹簧所受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由牛顿定律知,弹簧的拉力也就是平台所受的重力减少,左边的小灯泡发光,

4.4.4使整个实验装置处于平衡状态,在滑轮右边减少适量的钩码,使实验框向下做加速运动。左边小灯泡发光,说明平台处于“失重”状态。

4.5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劣:

4.5.1第一,在制作教技,采集实验器材时,实验用的弹簧很难找到,大多是

机械弹簧,硬度都很大,不易压缩和拉伸。

在制作教技时,调节滑动触片和铜片平衡是不接触,加速上升和加速下降要与触片接触时,位置调节很费劲,调节了很多次,最后才得以成功。

在演示实验效果时,触片与金属板接触不灵,有时候接触时会打偏了,使其接触不良,最后经过调整,实验效果明显直观。

4.5.2实验教技的优点:实验持续时间长,让学生以足够的时间的观察,而且由于这个实验装置观察实验结果的用小灯泡发光来辨别的,所以全班学生都能很

直观,明了的观察到实验结果,并且实验教技精巧易携带,在课堂上使用很合适。对于教学的传授过程中,这个教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为什么小灯泡会发光,为什么喇叭会发出声音,这些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了超重与失重现象,教师达到最有效果的传授知识。

5结束语:

实验教学手段在物理教材的讲授中占有非比寻常的地位,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在学校中的兴趣,最主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和内涵。在大部分的实验演示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般在课堂上描述超重与失重现象是通过中通过分析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或者是利用体重计,但是在一般的地方没有电梯,而体重计很少,很重,很难搬到教室进行展示,且变化很快,学生很难看清楚。本文笔者正是根据这些演示实验的弊端,自己利用简单的材料做成装置来演示超重与失重现象,这样,以上问题都的到解决,满足:器材易备,制作简单,演示简单,方便研究。以上实验,仪器演示效果极好,自制仪器价格低廉,用此种方法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参考文献

[1]杨述武,赵立竹,沈国土,普通物理实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郭奕玲,沈蒙君,物理学史(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赵力红,藏文戚,高中物理探究性趣味实验,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凤印,对演示超重和失重小实验的质疑,中学物理教材参考书,2007

[5]物理小实验的作用与开发,福建教育,2006年第11期

[6]体会科学方法,加强科学探究,物理通报,2006.9

[7]王超良,天平能平衡吗,物理教师,2004(2);35

[8]潘学军,物理实验方法与演示教技制作,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8

致谢:

2020高中物理4.6超重和失重教案7粤教版必修1

超重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超重和失重: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 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 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 支一G= ma 则:F 支=G+ 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 :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 压=F 支=mg= 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 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 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案

失重和超重的研究性学习 罗田县育英高中汪利明 一、课题分析与课型设计 1、知识目标 1)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关于竖直方向加速运动的问题。 2) 通过学生实验、学生推导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含义,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是在两周前布置下活动提纲后进行的,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相关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采用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做小制作、设计试验、摄像、照相、做演示文稿等方式,以达到扩展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创造力、摆脱课堂的束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采用多种形式学习的能力。 二、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布置研究课题,成立小组 宣布研究课目标和奖励办法 布置预习课本 思考问题 成立小组,选出负责人 成立备课小组,确定主持人 第二阶段按小组发放表格 发放研究活动记录表(见附录一) 明确时间表和要求 各小组负责人组织组员讨论,着手填表 第三阶段小组课外活动阶段 各小组完成填表 各小组负责人集中,检查成果,确定重点,布置重点准备的内容,落实相应的语言解

说、图片播放、动画表现 主持人确定上课流程,串词、制作幻灯、课堂设计第四阶段总结汇报 课前准备,桌椅编排 现场展示实验 附录一

参考资料来源: 1、课本62页的实验; 2、网上查询; 3、图书馆查阅图书 4、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请教家长 三、课堂流程安排 1、观看录像和图片,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如何定义超重和失重现象,明确重力没有发生变化

3、请做得最好的组派代表分析规定的电梯试验的结果,总结出加速度方向决定了发生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如学生能力允许,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定量计算,根据是中得出加速度的具体数值。 4、进入趣味试验阶段,由各小组将设计的趣味试验进行现场的演示,并向大家提出问题,请大家解释,或自己做出分析,教师不做过多干预,主要就实验的创造性,科学性进行鼓励性的宏观点评。 5、与超重和失重有关的物理题,介绍几个题型和解题思想,布置课后习题。 附录二:学生成果展示(略) 超重与失重 一、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材中安排这一节,既能进一步巩固学 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宇 宙开发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 学的思想热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制定了本节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③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在物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②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 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③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 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 精神。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知道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台秤(演示和支持力压力有关的现象)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引入)视频引入;或实验引入(用弹簧测量计和台秤) (若有视频资料)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若无视频资料)有孔的饮料瓶,当饮料瓶自由下落时水不会流出?这现象就属于超重和失重现象,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再做一次演示实验) 静止:弹簧测量计的示数等于钩码的重力大小

当释放右边的重物时: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教师)如果我们此时仍然看弹簧测量计的示数作为钩码的重力大小, 那么“看起来的重力”(叫视重)就比实际重力大,这种现象在物理中 叫做超重。 一、超重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问1)为什么此时的拉力比静止时拉力要大?让我们一起来分析 (教师)如图中,重物在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下一起做加速度大小相同的 加速运动,重物向下加速,而弹簧测量计和钩码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一起 向上作加速运动。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T—G=ma,所以:T=ma+G,因此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所以弹簧测量计的示数大于重力;再从过程分析看,物体加速向上运动,加速度向上,合力方向向上,拉力大于重力。而物体重力未发生任何变化。 (问2)起重机在吊起重物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不让物体的加速度过大是什么原因? (过)超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当站在电梯向上启动时,我们有种头晕的感觉,而此时放一台秤在你的脚下时,台秤的示数会比你的体重大,这种现象也是超重现象。能说明这个问题吗? (分析)对电梯上的人受力分析,N—G=ma ,所以N=G+ma ,因此支持力比物体的重力大,所以台秤的示数比我们平时的体重大(注意:物体的重力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也是超重现象);从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仍然向上。 我们可以用小台秤演示一下 (演示实验)台秤上匀速和加速测量物体的重力的比较 归纳:物体都有向上的加速度时,它们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物理中把这种现象叫超重现象。 注意:发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可能的运动状态(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练习:

人教版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问题,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法和类比法,总结归纳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设计思想】 通过实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过程】 场景1真实体会分析特点

观看录像片《神州六号上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展示了神州六号航天飞船在 起飞中产生了超重现象,在太空中又产生了失重现象。给出了超重和失重现象现象的基本特点。请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经历,谈谈自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 学生1:经过教师提示,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他寒期游玩时,在凤凰山公园玩过山车过程中,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运行时,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超重。 学生3:介绍他从电视看到现在很流行的一项运动蹦极,当人跳下来做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有失重的感受。 这是三位同学在生活中的真实体会,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现在,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再体会一把超重和失重的感受,我拿出准备好的电子体重计,请一位同学上来做“模特”,让他站在体重计上,让大家记录下他的体重,然后让他在体重计上做下蹲动作,请一位同学来观察体重计的示数变化(变小),发生失重现象,然后再让他在体重计上做站起的动作,观察体重计的 示数变化(变大),发生超重现象。给学生真实的体会。 教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 学生:(教师提示)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教学总结1】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生活实例的真实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有了体会和初步认识,而且体会很深刻,特别是学生上台体会,班级气氛相当活跃,而且过程中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 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6节超重与失重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 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 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 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 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 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超重与失重既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还是当今宇宙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掌握超重与失重的条件,并会运用此只是来解释一些生活上的现象。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以一个实验创设情境,进入新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与理论讨论加深理解,最后演示实验,分析实验,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失重的一种特殊情况:完全失重。并引导学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让物理走向生活。 4、教材的处理:本节课着重于培养学生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因此在内容上着重于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概念,通过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情况分析】

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实质。 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1.知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 2.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 科学思维:1.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 2.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 科学态度与责任: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 2.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并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 3.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激疑:当你乘坐游乐场的游乐装置加速下降时,好像心都提到了 嗓子眼,这是为什么?宇宙飞船升空时,航天员要平躺着,而且会感觉胸部受 到压力,这又是为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超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超重物体做向上的加速或向下的减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判断: [判断正误] (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一定向上运动。()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可能向下运动。()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是指物体的重力增大了。() 二、失重现象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失重物体做向上的减速或向下的加速。 4.完全失重: (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0。 (3)所有的抛体运动,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判断正误] (1)只要物体向下运动,就会引起失重现象。() (2)物体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对支持它的支撑面压力为零。() (3)物体完全失重时,不受重力作用。()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合作探究】要点一: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 【探究导入】如图所示,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 (1)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这是为什么? (2)如果放开手,让瓶子自由落下,在下落的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实际做一做,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科版必修1

超重与失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的拉力的计算。 教学仪器:纸带、弹簧秤、钩码、体重计、塑料瓶、水、书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将一条纸带对折后下面挂上钩码,想一想只用一只手能不能把纸带拉断? 生:动手实验。 师:纸带既然能够承受钩码的重力,为什么迅速向上提时纸带会断?

生: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增大。 师: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当它加速向上和加速向下运动时,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生:弹簧秤向上加速运动时,示数变大;加速向下运动时示数变小。 让一学生站到体重计上称体重。 师:当你站在体重计上下蹲时,观察到体重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体重计的示数变小。 师:以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就是本节要探究的课题——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与失重 二、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观察当它静止、缓缓上升、缓缓下降、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钩码运动状态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静止 缓缓上升 缓缓下降 突然上升

突然下降 师:围绕超重与失重,大家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超重与失重?2)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超重(失重)?3)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失重)? 1 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板书: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 师提问:在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 生答:物体的m、g没有变化,则重力G不变。 师解答:物体的实际重力称为实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称为视重。 总结: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2 超重与失重的条件 学生在体重计上做实验,观察人在体重计上下蹲和站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精品)《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doc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分别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的条件。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4、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应用所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体验,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分析研究归纳等科学探究的素养,并能利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生活中殳丛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情科学规律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运用科学规律解释一些常规现象,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分别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重力不变。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学完牛顿三大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很抽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 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同时也立足于学以致用,应举大量的实际例子,供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能力; 2、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自)学一一(导)学一一(互)学 2、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现象一一猜想一一验证一一结论一一应用教学用具: 1、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器、录像资料、自制课件、 2、学生自备用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学生根据各组讨论的问题制作的幻灯片 4、超重和失重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刖布置: 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准备: 摄像: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 (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 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 (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 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 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超重和失重教案

§4.7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 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 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 问题: 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 分析: 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数值上)注意:在任何状态下都成立 2.二力平衡的原理。人受到的重力G=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 注意:物体静止或者匀速运动状态也就是平衡状态下才成立 3.故: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人受到的重力G。所以我们说由于人对体重有一个压力F'而产生的示数在数值上和人的质量相等。 4.原理:体重计是通过测量物体对体重计的压力来测量物体的重力。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超重与失重》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页 1 第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 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 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整堂课中采取“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教学方法,以“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自主举例应用问题”为教学主线;从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通过分组实验,感受超、失重现象;进而小组讨论、验证、交流超、失重条件;感悟超、失重实质;成功解释生活中超、失重现象;强调学生思维和体验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变过去教师要学生学,而为学生自己“我要学、我想学、从中我学到了什么”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当然同时要发挥教师的课堂机智,适时地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超重、失重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超、失重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感受超、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3)引导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 1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 1.自然状况:学生为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 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应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 2.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我们身边实验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 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想】 1.以随堂演示小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为核心 (1)感受超失重; (2)实验研究超失重 (3)实验探究完全失重; (4)观察水瓶的完全失重现象。 2.以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分散难点 (1)什么是超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失重现象? (3)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是什么? (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学本质是什么? 【教学器材】 天平,沙漏,纸带,摄像头,钩码,体重秤,水瓶,两本书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特点,并且明确真实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变。技能:可以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过程:从测量体重的原理开始了解,到认识生活中的超重现象、失重现象, 然后总结现象背后的动力学规律,最后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的冋题。 方法:利用演示实验、视频来展示这些现象,利用物理学逻辑思维来解决现 象背后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物理的思维来感受世界 重点: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认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难点:禾I」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问题 所需材料:演示用秤、电子秤、矿泉水瓶 第一环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来认识超重现 象和失重现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个人是如何秤体重的? 【演 请学生上来用电子称,秤得自己的体重。请同学们观察,上来秤的那位同学的示】: 动状态。 请学生回答:人在秤上站稳了,然后得到读数。(人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 问:电子称获得读数的大致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个读数实际上是哪个力的真实大小?学 生思考后回答:其实读数大小应该是电子称受到的压力大小。 教师总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压力大小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当人处于平衡状态时, 支持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称来获得人的体重。我们把类 似于体重计上的读数这些性质的读数称为视重”。 提问:视重是否可以完全代表重力大小?

学生回答:不是。只有在平衡状态时才两者相等。 教师总结:对的。所以视重可能会出现大于重力或者小于重力的情况,这些情况中人的重力 并没有发生变大或者变小,而是恒定不变的。视重的变化其实只是秤受到的弹力 在变化。支持力和重力并不是所用情况都是大小相等的! 根据人的习惯,我们把视重大于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视重小于重力的现象 称为失重现象。 第二环节: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超重现象,什么样的运动又会产 生 失重现象。 【演示】:利用指针式弹簧秤来认识粉笔盒在竖直方向运动时,它的视重变化。视重的变 化代 表着粉笔盒受到支持力的变化。 请学生上来,从低处举高装置,观察这个过程中的指针变化。同样的,再观察装置从高处回到低处过程中指针的变化。(不可过慢,否则现象不明显,不可过快,否则现象太快,不容易观察。由于控制难度略大,所以这里为了追求效果,再用视频播放慢动作)提问: 请用物理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同学举高和放下的运动过程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高的过程是一个从静止开始加速,可能有匀速,最后减速到最高点静 止 的过程;放下的过程是刚才的逆过程。教师总结:为了更简单的描述问题,我们把这个 过程理想化,把举高”看做匀加速向上, 接着匀减速向上的运动。放下”看做匀加速向下,接着匀减速向下的运动。 继续提问:请根据指针的变化,来判断这些过程中粉笔盒处于怎样的状态?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 郝丽丽

一、设计思想 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把生活中低层次的原始经验、素材经分析、加工,变为高层次组织活动,去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提升素养和品质。通过教学的生活化,用反思、修正、逐层递进的方式,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以实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师生评价(提问)、生生评价(组间交流)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谈谈我学到了什么?)等现场的动态反馈,针对反馈情况,及时做出适切性评价和教学调整。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意在激发学生情感价值。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四、教学目标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示例 吴昌水 (铜梁中学物理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 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在太空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 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播放杨利伟在太空的工作的视频片段。 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面后,电视台记者在对他进行采访时,有一段很生动的对话:记者:当你乘坐飞船升空时,你有什么感觉? 杨利伟:感到有载荷,就是感到胸部受到压力。 记者:压力很大?感到很难受吗? 杨利伟:还可以,不觉得很难受。我们平时训练时,这种压力可达到8个G,说得通俗一点,就等于有8个人压在你的身上。飞船加速上升时,压力没有这么大。 记者:你什么时候感到失重?当时的感觉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