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节日趣谈【论文】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论文】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论文】

西方节日趣谈

高一八班赵婕

在中国,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例如,重阳节、清明节…等等。

像清明节那天,大人小孩通常都要吃煮鸡蛋,此外还要爬山、郊游,真是热闹非凡。但大家是否知道,西方国家也有一个与鸡蛋有关的节日,那就是———Easter(复活节)。

在信奉基督教(Christianity)的国家,人们把复活节看作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宗教节日,它被定于每年的3月21日或此日后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是纪念耶酥(Jesus)被钉上十字架后死而复活的日子。圣经相传耶酥的受难日是从Friday到Monday。因此,在复活节期间工人也可享受从Friday到Monday 为期四天的假日。

与复活节有关的是the Easter rabbit(复活节兔子)和Easter egg(复活节彩蛋)。相传在复活节的前一天,复活节兔子会把煮熟的彩蛋送给乖巧的小孩,这种彩蛋叫复活节蛋,象征着死而复苏的生命。因此,人们要把Easter egg赠送给亲朋好友。如今,在西方国家,许多大人在复活节前,都煮了鸡蛋染好,或买来彩蛋,提前做好准备。到复活节那天,许多家长一块,领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们一同来到野外,孩子们都提着小巧玲珑的篮子。这时候,家长们把彩蛋藏到草丛中、岩缝里,让孩子们去寻找。谁找到的最多,谁就有好运气。这时候,大地复苏,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清新的空气中飘荡着大人孩子欢快的笑声,仿佛阳光照耀下的一切事物,都沐浴在幸福宁静之中。

情人节是一个属于朋友的日子,属于家人的日子,属于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节不但是表达情意的最佳时刻,也是向自己心爱的人求婚的最佳时刻。

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情人节,那就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当晚牛郎织女要在银河相会。2006年是个特别的一年,因为农历闰七月,所以就有2个七夕情人节过,加上2月14国外的情人节,所以2006年就有3个情人节过拉,实在难得一见。

加拿大推崇多元文化,节假日便也因民族的众多,地区的差异而数不胜数,所以在加拿大也有许多他们的节日。

新年( New Year`s Day),每年1月1日。过法象中国人过年,人们通宵开party,看电视,喝啤酒,休息放松,迎接新的四季轮回。很多人在新年许愿,希望在新的开端有所改变。比如,某人讲,他要戒烟;另一人讲,她要更努力地工作,多挣些钱。但往往新年过后几个星期,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又我行我素了。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10月份第二个星期一。加拿大的感恩节和美国

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在此日,每个人借此机会表示自己的感谢之心。大家感

谢土地为他们带来的丰收,感谢上帝给他们的健康;孩子们感谢父母的关怀与

照顾,学生们写卡片给老师感谢他们的教导,朋友们互相感谢帮助,还有许许多多的感谢。这一天很多人从工作岗位回家,晚间全家人欢聚一堂举行丰盛晚宴。南瓜饼是常见的感恩节食物,火鸡是感恩节的标志吉祥物。

圣诞节(Christmas Day),12月25日,其过法与别的国家无二。这个节日是全世界都较熟悉的,也是西方国家最大的节日。12月25日是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早期为宗教节日,主要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徒的节日。现在成为很多人传统习惯的节日,但有些信奉其他宗教的人并不过圣诞节。在12月初,人们已经压抑不住对节日的向往,已经开始做准备迎接圣诞了。此时在大城市如多伦多,便出现有圣诞老人游行的活动了。圣诞节前后是许多商家的重要商业机会,是一年中的购物高峰。人们购买礼物赠送亲友,采购食品等。最有标志性的东西要数圣诞树了。大多数家庭在客厅里摆放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彩灯和装饰物。各家房前的树上也由五彩缤纷的灯装点,大街两旁闪烁一片。主餐必有烤火鸡。一只整个的火鸡有时需要烤六七个小时。圣诞老人(Santa Claus)经过烟囱钻入房内,给孩子们在靴子里放礼物(只是传说)。圣诞之夜(Christmas Eve)是使人们沸腾的时刻,与中国的新年夜类似。

喧嚣的万圣节,也称鬼节(Halloween),10月31日,这一天,你会见到有打扮得稀奇古怪的人,甚至在大街上“见了鬼”。你可以任凭想象把自己化妆打扮起来。儿童们在这天很开心,可以带上鬼面具,手持钢叉到住户敲门。主人会给他们各式糖果。有的孩子能“缴获” 很多糖果。晚上的舞会是别具一格的,形容为“群魔乱舞”是一点不过分的。有时你会很赞叹人们的想象能力。比如,有人把自己的半边脸画成被剥了皮的样子,眼球要掉下来,血管外露,鲜血淌得满身都是,满身缠裹着白布,肢体端部露出白骨,刹是吓人。还有的人把自己化妆成国家元首,鬼里鬼气的,惹人发笑

愚人节时的鱼宴。也是别开生面的。参加鱼宴的请帖,通常是用纸板做成的彩色小鱼。餐桌用绿、白两色装饰起来.中间放上鱼缸和小巧玲珑的钓鱼竿,每个钓竿上系一条绿色飘带,挂着送给客人的礼物或是一个精巧的赛璐珞鱼,或是一个装满糖果的鱼篮子。不言而喻,鱼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鱼做成的。

愚人不过12点。愚人节这天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矩。过了中午还找乐子的人是一个比被他取笑的人还大的傻瓜。过了钟点还开玩笑的人会立刻碰钉子,自找没趣儿。有一首小诗是这样描述的::

愚人节已过十二点,

你这个大傻瓜来得晚。

待到来年愚人节,

你将是最大个的大笨蛋。

中国的节日含蓄而深沉,西方国家的节日轻松、奔放。只有这些文化的碰撞,才会产生璀璨的火花!“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节日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浓缩,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才绘成了人类历史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年画”。我们年复一年地穿越着春秋冬夏,也感受着每一个节日带来的快乐。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西方四大节日文化

西方四大节日文化 课题组成员:潘雅琪陈莉娜 指导老师:苏雁 研究背景: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更注重西方节日。于是,中国节日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年轻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如下原因: 一、是因为年轻人认为西方节日更时尚更浪漫。 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相对显的较为新奇。 三、是商家的大肆渲染追捧。 研究目的: 通过组队的方式共同运用英语知识了解实际问题,体会学习英语知识的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英语在生活中实用度,同时培养伙伴

之间的合作精神。 研究步骤: 1.确定课题 2制定计划 3搜集资料 4总结整理 5交流评价 研究成果: 1.个人英语学习方法与成绩的研究报告; 2.开题报告 3.资料的搜集 4.成果展示课件 5.分析论文 6.结题报告表

、 正文: 西方新年(New Year) 1. Origin of New Year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格列高利历(Gre 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 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 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 Wishes :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ear to you. Wish a happy Ne w Year. Thank you, the same to you.恭喜发财,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3. Celebrations 由于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各国人民庆祝元旦和新年的方式和形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New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

传统节日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开题报告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报告 作者:海口琼山华侨中学高二(5)班第10小组:xsk点击:73060次评论:6条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报告 组员:钟琴利(组长) 张琪(副组长) 陈小君吴永福陈定山梁领 指导老师:许娟 目录 一、课题的确定 二、开题报告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四、研究成果 五、心得体味 一、课题的确定: 九月的秋天,收获的季节。传眼间便已经是中秋了。同学们收获了开学的喜悦,农民们收获了丰收的喜悦,商人们也收获了赢利所带来的喜悦。然而,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又收获了什么呢? 一直以来,中秋节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以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结果,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月饼的流通量远大于人们实际需要量,大量的包装盒和吃不完的月饼被扔掉,在上演“中国式浪费”的同时,折射出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的尴尬。 且不说中秋节。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失去应有的魅力,年

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饺子,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鲜美滋味;除夕夜国人同一时间共享的传统文化大餐——春节晚会,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中国传统节日将何去何从?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正视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小组决定去了解、关心我们的传统节日。 二、开题报告: 1、简要背景说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节日文化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无论你走到哪里,过自己民族的节日都会让你找到自己的“根”。 华夏文明泱泱五千年,各种各样的节日也多不胜数。在以前,过节是很让人向往和憧憬的,不仅是因为在过节时可以大快朵颐,而且还可以大饱眼福,踩高跷、舞狮子、划龙舟、走旱船、敲大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生活元素的改变,这种过节的幸福感逐渐消失。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而一些国外的节日目前却在慢慢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西方节日对青少年的影响 内容提要 时下,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轻人更多。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青少年的冲击的确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感兴趣。 1节日文化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节日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现象的节日有着特定的含义:节日是一年当中由种种传承路线形成的固定的或者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的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节日根植于文化系统之中,以特定的仪式传播文化,对文化系统的运行起着不替代的作用。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展示民族社会生活状况的窗口,同时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节日是民族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它以独特的内涵融汇成民族之魂和民族精神,并化为集体意识渗入民族血液之中,潜移默化的规范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的体现了西方国家、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而且每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西方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宗教性三大特征,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前两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日益淡化,或逐渐消亡,或让位于宗教性节日;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传统的生产性节日仅仅具有地域性特征。敬奉土地和祈求丰收是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和传统习俗,在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的自然经济社会时代尤其如此。在进入工业社会后的西方国家,失去了特定经济生存形态基础的敬土祈年习俗逐渐为人们所淡忘消亡,仅仅遗存于极少数一些仍然保留着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地区。 2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 我们年轻,喜欢朝气蓬勃的东西,于是比中国传统节日更能释放激情的西方节日便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父母长辈借此说我们崇洋媚外,其实我们只是更追求个性,而西方节日正好满足了我们在这一点上的需求。青少年喜欢过“洋节”并不是由于一种文化内核的因子,而只是一种流于形式、表面化的东西。有不少人虽然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但节日的来历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就带有一种盲目的趋众心理。 3西方节日影响 a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这些热衷于过西方节日的学生中,往往要用一笔钱和朋友聚餐,购置节日物品,参加节日活动和互赠礼物。其中餐饮费和购置礼品的费用加起来花费不少,对于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负担。青少年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异同 ——五年级国际化教育方案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们学校也渗透了国际化教育。 中国有个老说法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西方人则建立了‘女士优先’的习惯;中国人倡导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一岁之首,所以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而西方基督教发达,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西方人最看重的是圣诞节。”这些小到生活习惯,大到节日信仰的种种差别都体现着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除此之外,中西方文化习俗还存在着很多的差别之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班对西方文化习俗知识大致包括称谓习俗、交谈习俗、餐饮习俗和节日介绍等对学生进行教育渗透。其活动方案如下:(一)称谓习俗介绍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男士称“Mr.”,对女士则应视其结婚与否进行称呼,未婚的称“Miss”,已婚的则应称“Mrs.”。“Mr.”多用于对无职称者或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用于不密切的关系。如Mr. John Smith或Mr.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或史密斯先生)。而Mr. President(总统先生)和Mr. Chairman(主席先生)则是与职称连用。“Mrs.”主要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和其丈夫的姓氏或婚礼后的姓名连用,如Mrs. Jones(琼斯太太)或Mrs. Mary Jones(玛丽·琼斯太太)。“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语,语气正式,关系一般。在英国的学校里,学生对女教师通常称小姐,如Miss Brown(布朗小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近年来有一种称呼:人们对自己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妇女,包括年龄大的妇女,开始用小姐相称。这种现象反映了女人喜欢自己青春永驻,而社会又投其所好的心理。英语中近年还出现了另一个对女性的敬称词,就是“Ms.”(女士),它是“Mrs.”(太太)和“Miss”(小姐)合成而来的。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她们认为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而且会显露婚姻状况,但男士的称谓语Mr.则没有这一层意思。所以当人们使用“Ms.”这一称谓语时,是和妇女本人的姓名或姓连用,不与婚姻状况联系。尽管仍然有争议,但它已被广泛使用,常见于社交、新闻媒体、公务活动及函件往来。但在不清楚对方是否结婚的情况下,这种称呼是最恰当的了。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常见的称呼英语教师的称呼就是“Ms.”,如“Ms. Zhang”。(二)交谈习俗介绍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研究其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并较理性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节日差异 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斑。【1】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2】 (二)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

【开题报告】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关键字】开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照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四、研究工作进度: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照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差异 二级学院:文新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XX级2班 学号:XX010240 学生姓名:黄通科 指导教师:曾祥云 20 14 年 6 月12 日 四川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

西方节日趣谈结题报告

篇一:中西方节日趣谈结题报告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西方节日趣谈所在学校:襄城县第三高级中学所在班级:高一(七)班课题组负责人:赵冠瑜、李广露、李艳菊、张梦佳、 姚帅兵、王梦鸽、张佳音、周梦洁 指导教师:张、杨、赵、宋、姚、顿 2014.06 一、课题名称:中西方国家节日趣谈二、课题类别:研究性课题 三、课题负责人:赵冠瑜、李广露、李艳菊、张梦佳、姚帅兵、 王梦鸽、张佳音、周梦洁 四、指导教师:张 五、课题组成员:高一(七)班全体同学 [内容摘要] 本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会了有关 搜集、处理和应用行文的方法,提高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意识和自主性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大家西方开放、热情的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品味到了合作的滋味、锻炼共同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平等尊重 发展和吸收 为了更进一步掌握了解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和大家的学习情况,针对本次活动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九数据与分析:我们向二十人发了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如下:从表格当中可以看出,在调查的二十人当中,60%的人认为通过研究性了解中西方节日的方法学习英语很重要且有趣;65%的人赞同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应多进行研究探讨性的活动;有60%的人表示对西方节日了解很少,这表示大部分人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有待加强;另有25%的人从不在课余时间学习语;超过半数的人对英语的学习感兴趣,15%的人对此没有兴趣;对于英语学习中的困难,50%的人认为是自己初中英语基础差,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对西方节日知识根本不了解的占5%;大部分人的家长对学生学习英语很支持;(25%)的学生表示看西方电影和书籍,最喜欢了解西方习俗和节日的方式。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们中大多数还是能够认识到英语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本次活动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表示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应注重在这方面能力的加强,但因为课程进度的要求和这方面的研究时间有冲突,所以我们常常忽略对英语研究学习的能力,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和英语成绩优差比例不协 调。无论是实际学习生活,还是“前人之见”,都告诉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七、总结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执行,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只有极少数学生态度不够积极且行动迟缓,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及时完成所负责的任务。改进意见: 1.要进一步明确小组的活动要求,强调小组活动必须是组内所有 成员共同参与、密切协作的,不能有一个同学掉队,组内成员要具有精诚团结意识和协作精神。 2.要细化评价量表,对组内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3.关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对他们进行耐心的个别指导,鼓 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七、感悟与收获: 1.李广露小组:这次研究性课题的过程是艰维的。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同学们想方设法查资料、询问老师、相互交流探讨。这一路上,老师的指导带着我们的努力,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呵,是该觉得庆幸啊!

中西方节日方面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 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例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二、中西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再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我们的节日就特别注重仪式,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西方的节日的庆祝却强调内容的丰富多彩。在节日里,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由此可见,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几乎是成两极分化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而西方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尊敬人与自然,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其实中西方节日差异的远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所有的一切还是与民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所以,保护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是必须的,但吸收新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中西方的文化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这是两种文化紧跟时代潮 流、永葆生命活力的一大福音。

中西方节日差异比较英文论文11

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摘要:节日是世界各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同国家的节日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旨在讨论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差异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的对比研究,以达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关键词:节日;文化差异;春节与圣诞节;清明节与万圣节;七夕与情人节;对比研究 Abstract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so different festiv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mparison between someon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iming to promot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estivals; culture differences;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Christmas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and the Halloween; 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 and the Western Valentine’s Day 1. Summary Festivals ar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a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festival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ve little in common. As a matter of fact,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serve as an intriguing window into their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ir different origins and people's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 all reflect their cultural contrasts. First of all, the naming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are an indication of their totally different traditions. In China, many of our festivals are connected with season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New Year's Day, the Spring Festival, Qingming Festival, Duanwu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Chongyang Festival and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are all examples. Take Duanwu Festival, for instance. Except for the explanations to honor the great poet Quyuan, many folk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summer solstice and people's worship of dragons. In the fifth lunar month, crops begin to grow quickly. Obviously water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hile in ancient China, dragon was believed to be the god in charge of water.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people raced dragon boats to please the god and offer him Zongzi. In this way, they pray for favorable weather for agriculture. As regards Chongyang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it is in the golden harvest season. All people are in great enjoyment of the exciting harvest. So we can see China has been a big country of agriculture since along time ago, and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griculture. Now let's see the origins of the western festivals. More often than not, we find the appearance of religion, especially Christianity. There are New Year's Day, Epiphany, Saint Patrick's Day, Good Friday, Easter, 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 They are all connected with religion. Good Friday is the anniversary of the crucifixion of Jesus, Easter is to commemorate Jesus’ resurrection and Christmas is the birthday of Jesus Christ. We can see western festivals are covered with a strong color of religion. What's more, people's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s embody their different values. In China, we pursue health, union, and harmony. Food is a main subject for the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节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越来越重视,清明、端午、中秋已经成为法定假日,因此,提高人们重视我国传统节日的意识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各种思想的传入,不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冷待,很多学生青睐于西方节日文化。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在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作为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学生了解、接受传统节日文化中意义重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对这些节日资源的利用,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首先,利于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其次,使语

文教育资源多样化,丰富语文教育内容;再者,积极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 站在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本课题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展开中华传统节日渗透进行研究,争取使传统节日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地开发和运用。 1、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语文不是单纯的符号体系,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地质层,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文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生动的表现形态,它们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突出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广大民众精神世界的生动展示,也是国家历史积淀与文明性格的具体象征。”如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潮流中相互击撞,外来节日蜂拥至中国,面对“洋”节日文化的冲击民众精神信仰的缺失,语文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宣扬传统节日文化,背负好传承传统文化的重担。 2、践行国家教育纲要的要求 从 2005 年《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意见》到 2014 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再到 2017 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发布,这些内容无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课题名称: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研究小组:石家庄实验中学12级9班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李涵李慧硕刘鑫郭梦磊 指导教师:王轻棉 科目:英语文化生活 一课题背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古老而深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很快得渗透到了我们国家,对西方节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西方节日文化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更深厚的了解,各种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并发展。 二课题目的 透过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的民族文化韵味。通过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研究,对西方文化背景的认识更加深刻,拓宽了知识面,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某些关于节日的俗语的含义。因此,我们通过对西方节日的研究,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各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课题目的 三主要内容 1.1新年 ?美国传统节日:新年(New Year's Day)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 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新年前天晚上。是夜,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忏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著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在音乐声中,激动的人们拥抱在一起,怀着惜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共同迎来新的一年。新年在美国并不是最热闹的节日,但仍有不少盛大的庆祝活动,加利福尼亚州的玫瑰花会是美国规模最大的新年盛典,届时用鲜花特别是玫瑰花扎成的彩车绵延数英里,车上摆满鲜花做的各种模型,不仅吸引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拥街头,而且还吸引着上百万电视观众。 美国人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习惯,就是在新年许愿立志,他们称之为“新年决心”。这决心通常不是什么宏图大志,而是一些朴实而实际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烟”、“我要好好对待邻居”等等。他们总是坦率地讲给大家听,以期得到监督和鼓励。据说美国的印第安人也有独特的新年习俗。每到除夕之夜,他们就举行富有特色的篝火晚会,一家人围在篝火旁边,载歌载舞。待至晨曦微露,他们就把破旧衣物付之一炬,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

西方节日文化大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西方节日文化大全 篇一:中西方节日一览表 中西方节日一览 西方节日 新年(1月1 日)---------------------------newYeARsDAY 情人节(2月14 日)------------------------sT.VALenTInesDAY 国际妇女节(3月8 日)---------------InTeRnATIonALwomensDAY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eAsTeR 愚人节(4月1日)-------------------------FooLsDAY 国际劳动节(5月1 日)-----------------InTeRnATIonALLAbouRDAY母亲节(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moTheRsDAY 国际儿童节(6月1 日)-------------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父亲节(6月

的第三个星期日)--------------FATheRsDAY 鬼节(万圣节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万圣节(11月1 日)------------------------hALLowmAs 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 4)--------ThAnKsgIVIng圣诞除夕(12月24 日)---------------------chRIsTmAseVe 圣诞节(12月25 日)-----------------------chRIsTmAsDAD 中国节日 元旦(1月1 日)---------------------------newYeARsDAY 除夕(1阴历2月31日)------------newYeARseVe 春节(阴历1月1 日)-------spRIngFesTIVAL(chInesenewYeAR)元宵节(阴历1月15日)--------------------LAnTeRnFesTIVAL清明节(4月4日)---------------Tomb-sweepIngDAY 端午节(阴历5月5 日)---------------------DRAgonboATFesTIVAL中秋节(阴历8月15日)--------------------moonFesTIVAL 教师节(中国,9月10 日)------------------TeAcheRsDAY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报告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在全球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西方的各种节日和文化 也迅速传入我国。面对现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过西方情人节不过七夕的现 象也越来越明显。针对此现象,为了加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我们对 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作为中国当代中学生,我们在接受西方的节日、文化方面 往往走在社会前沿,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所以我们小组决定从中西方 传统节日为课题进行研究。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学会珍惜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 2 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 3 学会分析和总结双方的不同之处。 ? 4 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际能力。 ?研究方法 ?资料法、调查法、整理法 ●小组成员: ●研究时间:6.25-9.1 ●搜查途径:(1)网上查询 ●(2)图书查询 ●报告的表现方式——论文 ●时间:6.25-9.1 中西方传统节日论文 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目

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 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 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 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中秋节是每 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这一天,人们要吃月 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 要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按照 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复活节是为了纪 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按照习俗, 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 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4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6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7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8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 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1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1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4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2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2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23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24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6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2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2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31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 3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3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34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3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3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3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38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39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40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4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4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