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渔父》学案(教师版)

山西河津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渔父》学案(教师版)
山西河津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渔父》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理解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3、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相关知识】

1、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著名的有《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

2、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学习过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翻译课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

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

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

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yú),表示疑问或不肯定。

2、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渔父莞尔而笑表修饰何淈不其泥而扬其波表递进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表转折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表被动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是以见放“是以”,因此安能以身之察察用

可以濯吾缨“可以”,可以用来

4、文言句式

行吟泽畔(省略句)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被动句)不复与言(省略句)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屈原既放(被动句)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二、问题探究

1、屈原的形象有哪些特点?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渔父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

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

(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

3、本文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分析屈原、渔父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能力拓展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侵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庄子的《渔父》,读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四、屈原名句欣赏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渔父)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渔父)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语文四年级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四年级语文试题(卷) (知识分100分,卷面分10分) 亲爱的同学们,紧张而特别的一个学期结束了,相信你一定收获颇丰。现在就请你打开智慧的头脑,静下心来,采摘胜利的果实吧! 一、积累·运用(33分) 1.临写下面的句子,注意要写得规范、入体、美观。(2分) 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请将上面的句子抄写在左边的方格内。 注意: ①字距要比行距小; ②字的大小要保持一致; ③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ji é n àn ( )。ɡ ji è( )线,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sh ǐ zh ōn ɡ( )坚守在自己的ɡǎn ɡ w èi ( )上,守护着老百姓的ji àn k ān ɡ(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和政府及时di ào qi ǎn ( )全国医务精兵驰援武汉。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临危受命,shu ài l ǐn ɡ( )自己的工作团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心灵上的w èi ji è( )。 3.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2分) (1)性格倔强.(qi án ɡ ji àn ɡ)的小红军战士,在长期的斗争中,磨炼出了坚强. (qi án ɡ ji àn ɡ)的意志。 (2)边塞.(s āi s ài s è)重地的一条公路,被泥石流堵塞. (s āi s ài s è)住了。 4.下列词语分别说的是哪一类人,把相应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并选择一个造句。(3分) ①铁公鸡 ②领头羊 ③老黄牛 ④纸老虎 ( )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 )比喻在团队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厂哄()[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L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归省: 撺掇:凫水: 絮叨: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_ ,字______ , ________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_ 、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

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 段,讨论: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渔父》导学案

渔父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凫.水() 弥.散()潺.潺()蕴藻 ..()() Xù dāo( ) dài màn( ) Cuān duo( ) jiǎo jié( ) piāomiǎo( ) yǒng yuè(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晌午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2)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即使况且 B.因而如果况且 C.然而如果而且 D.因而即使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 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 重点字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 ..(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 ..(yùn zǎo)怠慢(dài)踱.(duó)步踊跃(y?ngyuè) 棹.(zhào)船忌惮.(dàn)弥散(mí sàn)喝 hē(喝水)吓 xià(吓唬) hè(喝彩) hè(恐吓) 行 háng(辈)省 xǐng(归) xíng(行走) shěng(省份)依稀:隐隐约约。絮叨:翻来覆去地说。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惮:怕,畏惧。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文学家、思

2020上半年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城投集团招聘试题及解析

2020上半年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城投集团招聘试题及解析说明:本题库收集历年及近期考试真题,全方位的整理归纳备考之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3、特别提醒您注意,所有题目一律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答题。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选择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办事公道 C、诚实守信 D、奉献社会 【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故选A。 2、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 A、静态平衡系统 B、动态平衡系统 C、平衡态平衡系统 D、固态平衡系统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即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故选B。 3、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答案】D 【解析】农民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因为靠天吃饭的农业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而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具有很强的风险性,所以一般农民不愿意接受。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最新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设计意图: 谁都有自己的童年,谁都有自己的梦,而童年的梦总是和童话故 事联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总能给听过、看过它的人留下不可磨灭的 记忆。"起点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老太婆的极度贪婪,老渔 夫的善良懦弱,以及小金鱼的知恩图报,使我们永远记住了贪得无厌 不会有好结果。相信幼儿能从这则故事中认识到,不劳而获的幸福生 活是不能长久的,美好的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前后的联系,理解渔夫四次向金鱼索要礼物的故事情节,懂得人不能过于贪婪,只有付出才有获。 2.能初步认读简单的符号和文字,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 想法。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知道渔夫是做什么的。 2.物质材料:教学大书1本,幼儿用书人手1本,小图片(如下)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 事-渔夫和金鱼。你们知道渔夫是干什么的吗?他和金鱼之间到底发生 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讲述故事前半段(1~4页),激发幼儿兴趣。 (3)师:渔夫捕到金鱼了吗?老太婆是怎样说的?渔夫会去向金 鱼要木盆吗? 2.阅读指导幼儿自主阅读5~l 5页,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1)出示图片l,请幼儿根据图片符号的提示阅读书的第5一l5页。 (2)思考: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几次东西?分别要了什么? 3.理解故事内容 (1)找出故事发生发展的线索。 ①老太婆让渔夫去向金鱼要了哪些东西?一共要了几次?(教师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片2、3中的相应小图) ②渔夫每次去向金鱼要东西,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根据 幼儿回答,出示图片4中的相应小图)为什么?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 问天阁(gé)从容(cōng) B . 步伐(fá)奏起(chòu) C . 担任(dān)素质(sù) D . 苍穹(qióng)瞬间(shǔn) 2. (2分)(2016·无锡)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绛先生心怀恬淡,一生与世无争,醉心于读书。 B . 在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代表全体学生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 C . 无锡拥有惠山泥人、锡绣、竹刻等一批光怪陆离的传统艺术。 D . 上海一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这一巧妙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3.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 . 本学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任务重、强度大、范围广。 B . “温故而知新”出自课文《〈论语〉十则》,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C . 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D . 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4. (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目前,不少群众的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B . 你若是想要读好书,那就得有毅力不可。 C . 《手机》这部电视连续剧对我来说有较大的兴趣。 D . 春天的江南古镇,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5. (2分)(2017·东胜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①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②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④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A . ②①④③ B . ③④②①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山西省河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

山西省河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12月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为了预防缺铁性贫血,人体必须保证足够的铁的摄入。这里的“铁”指A.Fe2+B.Fe3+C.单质铁D.氧化铁 2. 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A.B. C. D. 3. 有两瓶失去标签的同浓度的Na 2CO 3 和NaHCO 3 无色溶液,下述鉴别方法不合理 的是 ①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pH大的是Na 2CO 3 ②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有气泡产生的是NaHCO 3 ③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 NaHCO 3 ④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 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 2 CO 3 ⑤取同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 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 2 CO 3 A.①⑤B.④C.②④D.②⑤ 4. 设N A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水与Na 2O 2 反应,每产生16gO 2 ,将有N A 个电子发生转移 B.氯化氢的摩尔质量等于N A 个氯分子和N A 个氢分子的质量之和 C.0.1mol/L的Na 2SO 4 溶液中Na+个数为0.2N A D.如果5.6LN 2含有n个氮气分子,则N A 的数值约为4n

5. 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铝和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 B.NH 3·H 2 O C.AgNO 3 D.BaCl 2 6. 下列物质中,能与CO 2 发生反应的是 ①Na 2O ②Na 2 O 2 ③NaHCO 3 ④NaOH⑤Na 2 CO 3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7. 用铝箔包着2.3g金属钠,放入50ml水中,放出的H 2 体积(标准状况)是A.等于2.24L B.等于1.12L C.大于1.12L D.小于1.12L 8. 有含少量盐酸的氢氧化铁的胶体溶液,为了精制该胶体溶液,除去其中的的盐酸应进行的操作是( ) A.电泳B.过滤C.渗析D.丁达尔效应 9. 焰火“脚印”“笑脸”“五环”,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辉煌、浪漫,这与高中化学中“焰色试验”知识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 B.用稀盐酸清洗做焰色试验的铂丝(或铁丝) C.焰色试验均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D.利用焰色试验可区分NaCl与Na 2CO 3 固体 10. 硫代硫酸钠(Na 2S 2 O 3 )被称为“养鱼宝”,可降低水中的氯对鱼的危害。脱 氯反应为S 2O+4Cl 2 +5H 2 O===2SO+10H++8Cl-,该反应中( ) A.H 2O被氧化B.Cl 2 作还原剂 C.S元素化合价降低D.Cl 2 表现氧化性 11. 溶液恰好与溶液完全反应转化为。则X元素在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A.+4 B.+3 C.+2 D.+5 12.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硫酸亚铁酸性溶液加入双氧水:2Fe2++H 2O 2 +2H+=2Fe3++2H 2 O B.向KAl(SO 4) 2 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 2 溶液至SO 4 2―完全沉淀:Al3++ 2SO 42―+2Ba2++4OH―=2BaSO 4 ↓+AlO 2 ―+2H 2 O C.碳酸氢钠溶液与硫酸氢钠溶液反应:+2H+=CO 2↑+H 2 O D.硫酸铝与足量氨水反应:Al3++3 NH 3·H 2 O = Al(OH) 3 ↓+ 3NH 4 +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河津

山西魅力城市——河津 河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上任后,全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河津市辖2个街道、2个镇、5个乡:城区街道、清涧街道、樊村镇、僧楼镇、小梁乡、柴家乡、赵家庄乡、下化乡、阳村乡。 【地理位置】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与乡宁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为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纬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367.5公尺至1107公尺之间。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管辖面积为59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河津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集居,殷商时期商祖已在此建都七世,国都名耿,春秋时为耿国,秦置皮氏县,隋唐间为龙门郡治,邻数县,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名河津,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公元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津县,设立河津市。今全市总面积593.1平方公里,人口38.5万,分为2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铝矾土等20多种。原煤储量7亿吨左右,煤田展布面积68公里,埋藏浅,开采易,多矿藏。地面蕴奇养秀,梧桐树全国稀有,香椿树香溢四海,翅果油为国家级保护树种,平原绿化全国先进;各种中药材200多种,龙门麻黄,药材魁首;灰天鹅国内珍禽。水资源年总量3.27 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近千方立方米,堪称华北一颗明珠。 河津山奇水秀。数万年沧海桑田,天造地设出人间奇景:黄河峡谷山崖壁立,水势汹涌,惊涛折岩,龙门、石门形如门阙,船行其中有惊无险,可与长江三峡相媲美,黄河三门游已波列入国际旅游热线。瓜峪清幽,万泉跳殊,虽处工业区而不闻喧闹,虽盛夏而不知暑热。几千年社会衍进,河津人民运用白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境内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20多处,麟岛上真武庙的红墙蓝瓦处于绿树掩映之中,殿坡栈道依山势而上下,亭台楼阁随地形而参差,琉璃庙建筑奇巧,金碧辉煌;高庙人初之祖,遐尔闻名;镇风塔的回音似鸟鸣;薛仁贵寒窑雄距虎岗;卜干夏墓,司马迁坟,王通弹琴山,王绩隐居洞,古朴神秘各有千秋。禹门口钢桁铁路桥,悬索公路吊桥,斜拉钢丝桥,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五桥并架一处,世界奇观,加上禹凿龙门的优美传说,使得河津这块风水宝地更加瑰丽多姿,让人悠然神往。 河津人才辈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谷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河津别名“如宾乡”即源于此。隋代大儒王通,调教授徒,造就了盛唐十名宰相。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名将薛仁贵屡立战功,唐太宗欣喜地说;“联不喜德辽东,喜得彪将”。明代大理学家薛瑄是“河东学派”的缔造者。辛亥革命首义大原的总司令姚以价、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皆生于河津,都有过他们的辉煌。 【自然气候】 河津市于山陕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凉温润,冬季寒冷多风,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全年平均气温13.5度左右,全年平均降水量544.9毫米左右,无霜期一般为200 天左右。

山西河津市下化乡天龙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山西河津市下化乡天龙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山西河津市下化乡天龙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2000年12月3日15时许,山西省运城地区河津市下化乡天龙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48人(其中1人因伤势过重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伤21人(其中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57万元。 一、矿井概况 天龙煤矿位于河津市西北25公里处,行政区划隶属河津市下化乡管辖。矿区西北约1公里处有九一公路与龙一虎公路相接,距离门口火车站约12公里。该矿井井田东北与明星煤矿相邻,东南与市营老窑头煤矿8采区相接,西南与地营船窝煤矿5号井相邻,西面为下化乡杜家湾村村办小湾沟煤矿。该矿井下与相邻四矿贯通。天龙煤矿井田面积0.2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76万吨,可采储量113万吨,批准开采山西组2号煤层,煤层厚度5.90米~6.10米,平均厚度6米,煤种为瘦焦煤,属近水平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属低瓦斯矿井。设计能力6万吨/年,经调查,2000年截止“12·3”事故前实际生产原煤达18万吨左右。 矿井采用主立一副斜开拓方式,主井直径3米,断面7.06平方米,垂深173米,主提升机选用JTP—1.2型75千瓦绞车,提升容器为自制2吨吊桶;副斜井平均倾角18°,断面4.57平方米,斜长380米,安装BK40—4—N。10型15千瓦轴流主扇1台。矿井通风方式为边界并列式,主立井进风,副斜井回风,今年复产验收时测得总进风量400立方米/

分,总回风量为408立方米/分。采用巷道掘进、独头回采的方法采煤。井下运输采用畜力小平车和农用三轮车运输。矿井用工180人左右(均为临时工),分三班作业。 2000年3月29日,天龙煤矿经河津市煤炭工业管理局节后复产验收领导组验收合格,准予生产。11月21日,针对在冬季煤矿安全检查中检查出该矿主扇时停时开,利用风井下料,局部通风不成系统,工作面支护稀少等重大隐患,河津市煤炭工业管理局下达了对该矿的停产整改通知书。但事故前该矿既未停产,更未整顿,仍在继续突击生产。 二、事故发生及抢救经过 12月3日早6时30分,四川民工工队长邓明平和副矿长张玉堂等共计44名早班工人入井到各自岗位作业。其中,采煤工19人,拉工16人,技术员1人,安全员2人,杂工6人。14时30分,湖北工队长李三等共计43名中班工人,陆续下井作业,其中,采煤工19人,拉煤工11人,技术员1人,安全员1人,杂工11人,到井下大巷和15个作业面。15时许,在交接班过程中,井下突然发生瓦斯爆炸,87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时,地面主扇未开,约10分钟后,方在一片混乱中启动主扇。

(完整版)《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1)

《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二.背景链接 1)关于社戏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 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 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2)关于课文有关内容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 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 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 情谊的眷恋。 三、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 ) 凫.水( ) 屹.立( ) 蕴.藻( ) 家眷.( ) 踱.( ) 潺潺 ..()皎.洁()飘渺.()行.辈( ) 棹.( ) 吁.气( ) 渔父.( ) 旺相.( ) 归省.( ) .( ) 吓.人( ) 哄哄.骗( ) 吓 .动( ) 恐吓.( ) ⑵理解词义。 消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撺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凫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抵:疏疏朗朗: 倘: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绍兴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二)阅读分析 1.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段,讨论: 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在 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看社戏前有哪些波折和转机?(5~9段)。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陆晓明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渔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不同的人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选自《楚辞》的《渔父》这篇文章,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二、文学常识归纳 《楚辞》与楚辞 明确:《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收屈原、宋玉等人辞赋。

楚辞: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三、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标划出不理解语句。 2.小组互助释疑,梳理文言字词 3.交流反馈,重点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四、再读文本,重点讨论: 本文本文通过三次谈话,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呢?(请结合原句分析)(读——悟) 1.首先分析屈原形象。 学生回答 明确:屈原:深思高举、洁身自好、舍生取义、以死明志2.小组讨论渔父的形象,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 明确:与世推移、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以隐守志 3.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价值,你是如何评价的?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人有何影响?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3.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渔父和屈原的形象和各自的处世态度。 3.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有思考、有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知识链接】 1.屈原及背景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代表作品为《离骚》,另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津体育中心简要说明

河津市体育中心规划简要说明 一、现状概况 1、区位条件 河津市总体规划调整中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城两区、两位一体”。两区是指新耿区和龙门区,本次规划的河津市体育中心位于新耿区东南部,也是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市级体育中心。 2、规划区范围 本次规划区范围北与永兴路往南100米相联,南至108国道,西至城市中轴线新耿大街,东至已经修建的延平街。南北长约540.4米,东西宽447.5米,规划总用地面积24.2公顷(513亩)。是河津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建设的城市体育中心。 3、现状分析 现状规划范围内,主要以空地为主,目前已经建设好的是河津市体育馆和体委办公楼两处建筑物。规划区内场地已经基本平整,并在体委办公楼前的已经修建篮球场地。 体育场四周规划的是城市道路绿化带,使体育场周围的环境优美。 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 3、《河津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2—2010年) 4、《河津市城市道路工程专项规划》(2005-2015) 5、《河津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6、其它相关规范、要求及指导意见 三、设计构思 该区以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为主,依托正在建设的体育馆,布置标准体育场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场地以及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等。规划通过建筑形态、高度、空间组合的控制与处理,使这些大型文体建筑和场地与周围建筑及环境互相协调与呼应,共同形成河津市南部门户区的标志性景观。 四、总体布局 体育中心功能结构为:一轴、三片区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一轴:是指位于中部的贯穿东西的主要景观轴线,该轴线联系了体育馆和体育场主要的设施以及东西出入口作为体育中心的景观中心。 三片区: 北部片区是指北部的休闲体育活动场地,主要包括门球场、乒乓球场以及器械活动区。成为居民活动的区域。规划保留了体委办公楼和前面的篮球场地。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名句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