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审美走向独立的成因

汉末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审美走向独立的成因
汉末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审美走向独立的成因

第23卷第3期2005年5月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Q uanzhou Norm 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l.23 No.3

May.2005

汉末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审美走向独立的成因

黄 鸿 琼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 要:汉代书法开始摆脱文字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开始从广义的书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

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汉隶、草书的兴盛;一批书家、书作的出现;汉代书法理论的产生,并开始从自

然美的角度来探索书法美,对线条美的追求, 力 的审美追求的提出,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对书法

创作规律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了汉代书法审美的觉醒并走向独立。*

关键词:汉末书法;审美追求;走向独立;成因

中图分类号:H2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05)03-0124-04

在先秦时代书法侧重实用,而审美处于一种朦胧的自发阶段, 艺术 与 非艺术 尚未分别开来。汉代书法则开始摆脱文字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开始从广义的书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汉隶、草书的兴盛;一批书家、书作的出现;汉代书法理论的产生,并开始从自然美的角度来探索书法美;对线条美、 力 的审美追求的提出,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了汉代书法审美的觉醒并走向独立。

对线条美的追求可以说是书法审美觉醒的一大标志。在汉隶、草书产生之前,书法家与文字学家一样侧重对结构的重视,缺乏对线条美感的自觉追求,如甲骨文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侧重空间结构的追求,对于线条,虽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原始的(方尖、粗细、长短、曲直等)不经意的变化,但缺乏一种自觉、主动的追求,随意性大,实用性强;金文是通过铸刻的手段来完成的,并具装饰的性质,虽开始注意线条美感,但还是拘谨,缺乏张扬的表现力;至秦篆(小篆),由于政治上的大一统,出于功利思想的考虑,使得线条也 大一统 ,一味的中锋,圆转,使线条表现为单一化,使结构成了至上的、惟一的要求。到汉隶的产生,草书的出现,线条的张扬,节奏的夸张使线条的美感开始了新的展示。

伴随而来的崔瑗的 草书势 ,蔡邕的 笔论 、 九势 ,赵壹的 非草书 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的产生以及 集秦汉书法之大成的杰出书法家蔡邕 、章草大书家崔瑗、杜度、史游和 草圣 张芝的出现是书法审美觉醒和书法艺术走向独立的最具说服力的又一大的标志。

东汉草书家崔瑗的 草书势 是史载上最早的真正以书法本体的立场从审美的角度描述书法艺术的一篇书论,(虽然在崔瑗之前有许慎提出 书者如也 这一美学命题,但他是从文字

*收稿日期:2005-01-15

作者简介:黄鸿琼(1964 ),女,福建晋江人,副教授,从事书法教育、创作及书法理论研究。

学的角度来谈,且未从知觉的合规律性的审美意义上描述。) 草书势 记载了作者对草书艺术创作及审美的感受,把草书提到了供人欣赏的美的艺术的地位,描写了书法这一原本都认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的动态美,形象美;强调草书线条的流动、自由、活力的本质特征,并提到了如何用笔,且能体现我国早期的美学原则:自由与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文中有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1]指出其合乎法度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把草书拟人化。而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 绝笔收势,余綖纠结 [1]等的描述指出了用笔的方法,强调了线条美的价值。对线条的追求就是摆脱汉之前对结构实用的单一追求而走上艺术审美追求的道路,因为结构是汉字与书法共有的,而对线条的审美追求是书法艺术独有的,对线条的追求就意味着书法艺术已从广义的书法中解脱出来。崔瑗对线条的强调使原本只追求空间美的书法变为把线条的追求提到与空间同等的地位上来,使书法的本体审美形象凸现出来,实现了从外在的结构的审美走向内在的线条内涵的审美深度。而 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畜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邃惴,若据高临危 [1]一语道出草书结构不同于篆书的平稳对称。虽 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但也有其内在的规律,且更具动态美感。它不是单纯的空间艺术的动态美感。而是以对自然物象的意象性动态描述作形象的类比来表述作者的艺术审美感受。这种凭经验的、直观的思维方式和象征的、类比的描述手法是受当时哲学思维方式的凭直觉思维、凭经验分析的影响,也与当时赋文学描述手法相似。当然崔瑗的 草书势 的审美本体意识的觉醒是伴随着草书艺术的成熟同时出现的。草书成了书法理论中由外在向内在审美转换的阐述的契机。

继崔瑗之后,东汉又出现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若说崔瑗对书法审美的描述只停留在对自然物象的类比审美层面,那么,蔡邕则是把书法的审美上升为宇宙本体论来认识,并提出了以 势 、 力 为中心的书法美学思想。蔡邕在 九势 中写到: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阴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1]P6

这段话有三层的美学含义:一是,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这与道家的 道法自然 殊途同归(虽然蔡邕被认为是 旷世逸才 的大儒家,具有入世的精神,但他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 闲居玩古,不交当世 的个性,具有道家出世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二是,受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书法美学中的 阴阳论 ;三是,提出了 力 的美学概念。有势就有力,这也是汉代书风粗犷风格的美学趣味的体现。

而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更体现了对线条深刻的审美认识。在 笔论 中,蔡邕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1]P5 6这段话也体现了三层美学含义:一是,书法的抒情性, 散 提出了书法艺术的抒情性的美学本质;二是, 任情恣性 强调了书法创作的个性自由,不为物滞的自然状态,达到一种纯任自然的 天人合一 的境界,才可以写出好作品;三是, 神采 书法美学概念的提出,为后来王僧虔的 神采 说作了辅垫。

当然, 如对至尊 亦可见当时人对书法的崇尚。难怪当时人 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 [2]儒学家赵壹的 非草书 ,虽是一篇抨击、贬低草书,想返回于仓颉、史籀的复古文章,但125 第3期黄鸿琼:汉末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审美走向独立的成因

126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5月

在文中却体现了自然天成, 心手合一 的美学思想,它是对杨雄 心为画 美学思想的完善。此文另一贡献是文化本体理论对书法的参与。他从儒家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出发,反对学习草书者对这种纯艺术的草书的审美追求的如痴如狂,反对 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 。认为学习草书 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 [2]认为书法只是圣人载道的工具不应独立于经学之外。但他在文中有段话: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 强调了自然天成,个性发挥,心手合一,强调了艺术家的天赋气质对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此外此文也强调了书法的文化价值,强调艺术家 博学 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 [2]赵壹的 非草书 是以非艺术的角度,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待书法的,他确立了书法文化本位的观念,即书法必须遵循儒学的文化范式,把书法引入儒家文化的本位。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崔瑗、蔡邕书论把书法导向艺术审美的层面,体现书法艺术审美走向独立。而赵壹则将书法艺术导向文化本位,这两条线索可以说主宰了中国古典书法的发展脉络。

那么,书法艺术审美为何在汉末走向独立?这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因素。

汉代隶书的出现为书法艺术审美提供了抽象的结构特征和变化丰富的用笔特点,后汉今草的成熟(后汉 草圣 张芝的出现)更为书法走向几近纯艺术作了重要的开拓。

汉隶开始有了线条的美感:往横的方向伸展、有节奏感、顿挫明朗、人的主观意志加强了、有了抒情的意识。最早的西汉 五凤二年刻石 (即 鲁孝王泮池刻石 )就体现了其用笔的顿挫、竖笔长的线条的展示;而东汉的很多碑刻如 乙瑛碑 、 张迁碑 、 曹全碑 、 史晨碑 、 石门颂 等对线条美更重视了。这些隶书是汉代审美觉醒的产物,也为书法审美独立跨出坚实的一步。

汉代草书的出现、成熟使得书法从实用中摆脱出来,成了超功利性特征的几近 纯艺术 ,它体现了对线条审美价值的追求。草书不易认,不实用, 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 [2]无任何社会的、功利的益处, 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 说明草书这种几近纯艺术的线条艺术的审美价值正在汉代这审美觉醒了的人们当中受到重视,人们对线条审美已成自觉。再加上书论的推动,汉代纸业的进步和对文房四宝的考究更促进了书法审美的独立。

当然书法审美的独立除了内在因素之外也有其外在的社会条件及文化的因素。如历代皇帝的重视、爱好,据祝嘉 书学史 记载从西汉武帝、元帝至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灵帝、还有大臣、皇后都好书法,皆有记载。上层人物的重视是促进书法觉醒的一个因素。至东汉末年由于汉灵帝招集书法家、画家、辞赋家、小说家等数十人于鸿都门以技艺高下授官赏赐,书法已成为当时最重要的观赏艺术之一,这为书法审美的独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再则汉末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对书法审美的独立也起到引导的作用。这些意识形态上的思想,即人的主体意识的强化,对书法艺术起到无形的则又深刻的影响。

汉末儒、道盛行,佛已传入,儒、道、佛在不同程度上都追求人的主体意识,董仲舒提倡的 天人合一 本身就是强化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主观意识,使之与 天 一致,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和完善。儒家的 三纲八目 (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追求自我完善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儒家修养论。它所追

求的是一种事在人为的精神,即主体意识受到了肯定。道家追求的 道 是从否定中求肯定、追求精神的解脱,也是对人的主体意识的承认。 道 (特别是庄子)所追求的主体意识、个性解放可以说比儒、佛更加强烈。它对书法艺术影响至深。草书这种超功利超实用的抒情意味极强的特强化人的个性的字体在汉末的兴盛无疑是老庄哲学精神的产物。而佛教追求涅槃也是对人的主体意志的信任。书法是主体意识很强的一门艺术,而这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是伴随汉末主体意识的强调而来的。如蔡邕的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 的提倡就是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书法作为艺术的抒情功能,强调书法艺术的主体精神的展现。

在整体观念的树立上,中国哲学强调 天人合一 ,天、地、人的一体性,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归结为 天时、地利、人和 )。在书法艺术领域里表现为: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以及自由与规律的辨证统一。如崔瑗 草书势 里描写的点划的变化丰富,但又 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 。

在辩证的思维方式上,中国哲学强调对立统一。儒家的阴阳消长,刚柔相济。 老子 的动静、强弱、先后、高下的相反相成。佛教的一多相摄、四谛圆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都深含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在崔瑗、蔡邕的书论中体现很多。

再则庄子的形神理论对书法的影响也极其深刻:形神理论,起源于庄子,庄子重视抽象的 道 而轻视具体的物,认为美在于 精神 而不在于形体,但他片面地强调神而忽视形。这便是蔡邕神采书法理论的渊源。

而在认知事物的方法上,汉代书论也受其当时直观思维的方式的影响至深。凭直觉、凭经验分析是古代哲学家认知事物的常用方法。古代哲学家的这种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在经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类比、类推能让人直观地把握对象,悟出逻辑思维所不能揭示的意境,虽不够严密,但却有模糊美。这种凭直觉思维的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模糊美,对汉末书法理论(以及之后的古代书论)的阐述产生,以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末对书法艺术的审美已有了自觉的追求,书法艺术已从广义的书法中分离出来,这其中有其内在与外在的因素,从而促使书法审美走向独立。

参考文献:

[1]崔 瑗.草书势[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16-17.

[2]赵 壹.非草书[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1-3.(责任编辑 陈 生)

Aesthetic Seeking of Calligraphy in Later Han

Dynasty and Cause of Its Aesthetics Walked to Independence

HU AN G H ong -qiong

Abstract :Callig raphy at H an Dy nasty broke aw ay from practical characters,split up from general handw riting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art.H an -Li and hasty handw r iting rising,a gro up of calligraphers and handw r iting w orks emerging,producing theo ry of callig raphy,pro bing aesthetic calligr aphy from view o f natural beauty,seeking line beauty and pow er aesthetics,em phasizing ly ricism of calligraphy ,study ing r ule of callig raphical cr eating,and so on,these marked that callig raphical aesthetics at H an Dynasty aw akened tow ard independ -ence.

Key words :calligraphy at H an Dynasty;aesthetic seeking;w alking to independence;cause 127 第3期黄鸿琼:汉末书法的审美追求及审美走向独立的成因

书法审美

凡有文字,必有书写。书写应当遵循既有之规范。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行为本身即具有对规范和审美融合一体的天性追求。 书写规范对书法形式美的构建,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书法的形式美强调笔法、结字和章法的精熟。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执笔以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为要;起笔之际的藏与露,中锋行笔之时的提与按、轻与重、粗与细、快与慢;点画形质的方与圆如何表现,这些规则构成了书法形式美的最基本元素。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这种布局安排,通过点画形质、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的顾盼变化,表达了书家的内心情感和世间万象,呈现出依托形式美而存在的意境美。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 随着汉字字体的演变,书写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离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如何变,书写的是汉字这一根本贯穿至今。书家恣情任性的挥毫必须在书写规范的框架内是一个基本认知,即便书写狂草亦不例外。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对书写规范遵循的程度折射了书家的艺术气质和学养。质而言之,书写规范的审美价值取向,基本是受儒、道、释三家为核的思想文化观念熏陶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庄严自正。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修身在正其心,心正则处中道。能戒慎省察,约束自身;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当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情与理得到相互统一,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以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中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主流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渗入到各种艺术活动的评价机制。这种思想反映到对书写规范的审美中,就是将遵循法度与抒发性情的各种形式因素融合成和谐的整体。重法度是书家整体思维的理性化在笔端的体现,用笔当不激不厉,结体应势和体匀,章法须得中道。孙过庭在《书谱》中的阐述很到位:“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130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重情性是人的本性需求,古代书法理论很早就把书法艺术中形式的表现与人的生命形式比拟起来。“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128页)由于有了中和的观念,书家在情理和畅的书写空间中蕴化其心性本源,书法的法度和书写的情性得以各自节制,超越对立,彼此融通,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气派。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天地万物皆源于道。“道性自然”,自然即道本来如此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人亦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人性的本真是自由自在的。也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书法以文字为起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反映自然之象,从主观上看则“乘物以游心”,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家园,返朴还淳,恣情任性。张怀瓘在评价钟繇、张芝的书法时,认为他们“心悟手应,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205页)。书之法出于道,道在天地方圆之间,自然,是道家的终极价值。这种自然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品位。“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不象”(449页)。汉代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6页)书写之时意在笔先,落笔之处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

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摘要:尽管人们公认书法属于造型、空间艺术范畴,但由于它受制于特定的工具材料和载体,因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像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那样既具体可感又富于色彩的斑斓。所以,对于书法的审美,便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那样,过多的要求对于具象和形式的表达,而是更多的追求对于意志的表达和内涵的抒发。总而言之,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大概包括包括以下几个角度:对于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的要求;审美者应该具备相应的书法涵养;书法审美的意义。关键词:书法审美 书法艺术作品所映现于审美主体的是一个个、一件件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生命体。审美主体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中,只能透过作品中那劲健律动的线条和具有“意味”的字体形态来感悟生命形象的存在及大千世界的美。那么,当拿到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欣赏和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书法的水平进行评定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点画美。点画是书法构成中最基本和最小的元素,但是它又是最活跃、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构成要件。不论何种书体,点画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艺术功力,从起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特别是在笔画中表现出的微妙的变化和富有内涵的质感,往往令我们产生美妙的想象。点画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外在形式而言:有方圆、曲直、长短,粗细和藏露等等。就内在形式而言:有力量、分量、质感,韵律等。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内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得一显现,外在形式将内在形式充分展示,才有效果,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透过想象看本质,通过点画的形质,发现内在包蕴的力量和美的要素。 (二)结构美。结构结构是点画与部首偏旁的搭配,汉字书写之所以最终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就是直接起因于这种独特结构,我们对书法审美结构是关键,因为结构的形式美是书法审美的中介,起着一种诱导的作用。书法的结构美通过匀称、协调、呼应搭配和统一变化等具体的结字特点加以表现,同时结构美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中又有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充满了率义天趣。 (三)章法美。章法没是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布局等多种因素共同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美的,书法,标准]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如何鉴赏书法作品,是有一定标准的,本文主要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鉴赏书法作品的几条直观的标准。 书法艺术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宫殿中向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副书法作品的上品之作,往往令人如痴如醉,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但是,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本文主要就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提出了若干标准,以希望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品鉴书法作品的工具。 一、可以从书法作品的线条方面入手,欣赏其姿态之美 书法的魅力,在于其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一勾一竖都能体现出艺术的深度来,欣赏书法作品,首要的便应该是注重对书法作品线条的品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要借助于线条来完成,而线条美的基本要求,则是每条线条要富于变化,在书写者的轻重、缓急、强弱、顿挫、提按、正偏等书写动作中生动的体现出线条的生命力来,充分将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线条中和谐美的体现,是整个书法作品中各个书法要素的布局要和谐统一、错落有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我们在鉴赏一副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这些相类似的词,这里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力度,这些说法,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可以从书法作品形成过程中国来领略书写者的运笔节奏之美 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讲究创作过程中的运笔技巧,掌握了运笔技巧的,往往其书写作品的时候,如行云流水,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均有相当大的讲究,从而充分体现出一副书法作品的韵律之美,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 三、可以从书法作品的整体格局上来体会其形体组合之美 以方块文字为书法书写工具的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中,其对于笔画、结构、章法是相当高讲究的;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

浅谈书法教学中学生观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书法教学中学生观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乌坡中学王海宝 【摘要】:书法的观察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兴趣等方面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书法教学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观察力强,学生才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明确概念,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水平;通过观察,学生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质才可以更好地形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恶的、丑的。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思的观察过程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储存了大量表象,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观察力的培养,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在书法教学中,我对此颇有感触。如果学生能对笔画、字的形态观察得透彻,理解得深刻,他就能选取相应的用笔方法,写出长短、粗细、向背、欹正、俯仰、方圆等形态各异的笔画来,临写出结体美观大方,形态逼真的帖字来。尽管这中间都有一个逐步熟练提高的过程,而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大大缩短这个过程。书法学习正是一个通过系统的训练,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极好机会。于是,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书法审美能力: 一、在笔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如我在教基本笔画运笔方法中的用笔术语时,凡能通过观察说出来的,我都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来说。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专心听讲,认真观察;又能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提高观察效果,使他们学得扎实,记得牢;同时,从答题中,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好书法的信心。 讲课时,我抓住学生初学书法的新鲜感和好奇的心理,要求他们用心观察老师用笔的方法,能说出一些用笔方法的名称来。学生本就怀着好奇心急于看看毛笔写字有什么特别的名堂,听了我的话,都更神情专注,拭目以待,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提笔在黑板上从左至右和从上往下各画了一条线条,告诉学生:“这样运笔叫顺锋。”然后我又从右向左和从下朝上各画了一条线条,问同学们: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艺术与审美答案。

1 【单选题】(2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A、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从她的艺术爱好,一直到她的穿着打扮,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追求; B、 一个人的工作与事业,当然最能反映她的人生境界,最能反映她的胸襟与气象; C、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D、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她的精神境界,反映她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与文化品位; 2 【单选题】(2分) 美育可以激发与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与发展人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妥当? A、 不仅智育就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就是; B、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

C、 美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造性; D、 审美活动的核心就就是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与一次性,而这正就是“创造”的本质; 3 【单选题】(2分) 以下哪一项不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人的精神境界的内在心理状态表现? A、 胸襟 B、 怀抱 C、 胸次 D、 格局 4 【单选题】(2分) “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带给我们众多启示,其中最核心的启示就是? A、 商品必须有醒目的设计风格,否则难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B、

最简洁的产品设计才就是最好的产品设计。 C、 只有多学科教育背景的研究团队才能研发出畅销的产品; D、 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就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 5 【单选题】(2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就是( )。 A、 阿瑟·丹托 B、 恩斯特·贡布里希 C、 汉斯-格奥尔格·伽德默尔 D、 克莱夫·贝尔 6 【单选题】(2分) 以下符合黄休复《益州名画记》原意的表述顺序就是()。 A、 妙格、逸格、能格、神格 B、

书法的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所谓“审美”,就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的一种身心舒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生存状况。书法审美, 也叫书法欣赏、书法品评,它是一种艺术认知和审美活动,必然与书法发展的时代特 征以及书法市场有关。实用书法”、“艺术书法”与“书法”这三个概念之间到底是一种怎 样的关系。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特殊感情和审美情趣的线条艺术和抒情性艺术,这个从美学角度所作出的本体定义早已经得到了书法艺术的认可。既然书法本身 就是一种艺术,那么“实用书法”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实用与艺术本身就是一对矛 盾和驳论。那么谈“实用书法”与艺术不是产生了逻辑矛盾了吗?既然都已经是一种“实 用书法”了,那为什么又还是一种艺术呢?矛盾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里所说的是哲学矛盾而非逻辑矛盾。哲学矛盾无处不在,尤其存在于书法艺术中,但则是人为逻辑矛盾 造成的,是绝对错误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语法错误。所以,说“实用书法”根本不可取。那么,“艺术书法”又是什么呢?既然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那么说“艺术书法”那不是重复和多余了吗?很显然,如果按照王似锋先生给定的概念理解,那么,中国古代大 部分经典的书法文本都是“实用书法”,而现代大量的书法却都是“艺术书法”。显然,这种逻辑是极为荒谬的。 王文中两个概念出现了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王文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王文 的中心意思主要是从书法的艺术角度和功能角度而非书法的本体角度来论说的,即从 古到今书法价值和功能主要经历了从实用性到艺术欣赏性的转变和过渡。这种思路大 体上是对的。但是,王文容易让人产生误读,容易让人误认为古代的书法(主要指明 清以前)就只重视其实用性价值,而现代书法则只重视其艺术欣赏价值。实际上完全 不是这样的。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艺术审美性的文人艺术,即便是书 家那些简、淡、朴、拙、丑的民间书法和碑刻书法,也同样具有艺术审美的特质。我 们所说的古代书法的实用性,主要是就其功能和价值属性而言的。古代书法更多的是 作为个人实现其政治仕途的文本工具,而且古代书法的形式也大多是手稿、笔记、书信、手札、公函等较为个人化和实用性的东西,注重的是其传达交流属性和社会实用 属性。然而,这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相反,现代语境下的书法则完 全不同,那种传统语境下的书法的社会功用和政治使命都已经大大地退化和消解了, 转变为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这就是现代展览的勃兴。所以我们说,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属性已经逐渐为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取代。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读了此段赞语,无不使人们产生共鸣,勾起人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做到不丢中国人的脸,护好这棵根,让汉字书法千年不老、后继有人、永放光辉呢?我认为最基本点是从孩子抓起、抓好。

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

浅谈书法之美

浅谈书法之美 发表时间:2019-08-15T10:53:34.10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6期作者:周雨[导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我国汉字诞生以来,书法就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周雨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我国汉字诞生以来,书法就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四大文化瑰宝之一,它的魅力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而这门艺术也得到当下年轻人的热捧,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来练习书法,陶冶情操,改善情绪,提高审美。通过对书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我认为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汉字和线条,还附有重要的是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而我们往往在练习书法时更多体现在书法技法上,忽视了它本身的生命含义与书写者的内在精神。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思考;艺术传承 狭义的书法主要是指人在书写时候的行笔方法。而广义上的书法主要是一门以线条为媒介的综合表现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就世界范围来说,书法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也是高度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的一种高雅艺术。在我国书法发展的过程当中,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到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最具中华民族智慧和特色的文化艺术。我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简单地可以概括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随着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的书法艺术当中,加入了很多时代元素,构成了近代书法。书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拘谨的、巧妙的、豪放的甚至是笨拙的,但是每一种说法都有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更是每一个书法家的精神具体体现。所以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时代发展特色的重要载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 一、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 要想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就必须要明确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只有把握好美学特点,才能够在美学特点基础之上进行书法的创作和挖掘书法当中所渗透的美学。具体来说,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尚天趣 崇尚天趣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核心美学特点,就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来说,每一幅书法都是随意而为,并没有刻意为之,一些好的书法作品往往是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的,没有刻意的去雕琢,呈现在纸上的书法艺术即是作者自身的内心情感和艺术造诣。就如艺术论中所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书法是自然天成,而其中的“造化”也就是自然的意思,因此在书法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往往能够看到艺术当中的龙腾虎跃之势,也能够看到玉龙腾飞、金蛇出洞,这就是崇尚天趣,自然形成的一种书法美学特点[1]。 (二)线条的对应 一幅著名的书画作品“以我写心”是书法作品线条对应行的直接反映,因为线条本身就具有形象美的特征,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特点。在中国汉字造字的过程当中都是通过对形象事物的演变形成的,而这种自然事物的演变就更能够将线条的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毛笔在宣纸上产生的一种能够调动人的情绪的特殊符号,也能够更加深情感,抒发出作者心中情感的造型符号,而这种书法线条之间的映衬就是书法线条对应。比如岳飞所写的《出师表》,这一幅书画作品在宣纸上,岳飞将自己的血泪融进笔墨之间,通过毛笔的挥洒,宣泄自己心中悲痛的情感,同时苍劲有力的笔势也表达出了岳飞想要重新收复失地的决心,字里行间中的龙形虎势更能够体现出岳飞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 二、中国书法艺术当中的美学思考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所看到的汉字和线条,而更加重要的是书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情操、道德、情怀等美学元素,如果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书法是书法的骨架,那么书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美学元素就是书法的灵魂,没有灵魂就不能够称之为书法艺术。 (一)书法当中的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应该是书法当中的美学核心。因为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不仅要利用书法展现出作者自身的情感,还应该要通过字体的行笔包括书法的气、骨、筋、血、肉等和自然进行结合,将自然之美呈现在宣纸之上。比如我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众人的追捧和喜爱主要原因,就是王羲之在书写的过程当中能够在宣纸上让读者看到一种独特的、较为舒服的情感元素,并且能够在书法当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而且王羲之的书法也真正的做到了“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由于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是自然事物的演变,因此书法的形象也应该要取之于自然,形成自然,将艺术与自然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将写字的方法上升到书法艺术的层面,所写出来的书法也更能够出神入化,具有其独特的美感[2]。 (二)书法中的生命之美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要将筋、骨、血、肉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体现出书法的自然之美。其实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生命之美的镜子,书法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主要是书写的连贯;书写得张弛有度;书写形式的多种变化,能够赋予汉字神采,让汉字具有神秘感和整体性;书写的圆润性,使汉字看起来更加有质感,同时所展现的书法也更加有气质。比如一幅书法作品当中笔画的曲直、方圆、肥瘦、长短等等都能够让书法作品拥有不同寻常的生命的力量,让书法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因此书法艺术当中有着更加直观的生命之美。 结语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探究书法艺术当中的美学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书法、传承书法、弘扬书法。所以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推广和弘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建平.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林凡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05):20-23. [2]黄卫星,张玉能.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二)——书法艺术的美[J].美与时代(下),2015(12):30-34.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 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三、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 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 (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四、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 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五、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 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六、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 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 七、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中国书论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神 关键词:书论;审美;艺术精神 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应该是原始艺术,最早的汉字书写行为可追溯到远古的图画文字,但对文字书写系统作艺术性的反省与评价,却始于东汉、兴于魏晋,直至清末。参与者遍及思想、文化领域。 书法论著是以汉字为依附、以字体演变为基础的美学表象,是以探讨学书技法,考证书体流源,总结艺术构沉为主旨,是浓缩了儒、释、道、阴阳等哲学观念而形成的独立的美学体系,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可谓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的景观。 一、人与自然的过分亲和--东方艺术精神的完美体现 中国文化的主流一开始就走向了人与自然的过分亲和。这种现世性格使人们便于在具体的生命中发掘艺术与道德 的根源,并在自然的崇高感中汲取精神的畅达和人文自信。中国书法艺术及由此形成的相关论著,正是这种意识的物化。 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的远古时代,大自然还

没有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山川树木、朝霞夕阳,芳草鲜花非但不是被人喜爱,反而让人惧怕与慌恐,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壁画,只是各种猎物的画象,到了周秦以后中国便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山水画,文字中也出现了更多的以花草树木为依据的象形文字。 大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在文字书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甲骨文、钟鼎文大都为象物之形,而对结字和用笔并不过多讲究,在当时,书写者无心标榜自己,欣赏者也不会过于多情,文字只是人们体质、力量的表现形态,并非是书工们自觉的艺术追求,人们的审美观照点不在刻写的效果而在造型效果。这些取象、造型意识,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高度抽象的结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立象以尽意"的思想。 日益成熟的书写习惯也逐渐显示出用笔的节律和特征,因此,汉字才有了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契合,才有了审美意义。后来书法由民间书走向了书斋,由工匠的镌刻变成了书家的创作,由实用性走向艺术自觉。但是这种书写功用的变迁,书写意识的进步并没有影响书家们对自然的顶礼模拜。便览历代书论,以自然之物象入字者或以其为喻体的书评家不乏其人,汉代的蔡邕在《九势》中说: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

方案-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如何鉴赏书法作品,是有一定标准的,本文主要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鉴赏书法作品的几条直观的标准。 书法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宫殿中向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副书法作品的上品之作,往往令人如痴如醉,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但是,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本文主要就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提出了若干标准,以希望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品鉴书法作品的工具。 一、可以从书法作品的线条方面入手,欣赏其姿态之美 书法的魅力,在于其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一勾一竖都能体现出艺术的深度来,欣赏书法作品,首要的便应该是注重对书法作品线条的品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要借助于线条来完成,而线条美的基本要求,则是每条线条要富于变化,在书写者的轻重、缓急、强弱、顿挫、提按、正偏等书写动作中生动的体现出线条的生命力来,充分将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线条中和谐美的体现,是整个书法作品中各个书法要素的布局要和谐统一、错落有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我们在鉴赏一副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这些相类似的词,这里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力度,这些说法,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可以从书法作品形成过程中国来领略书写者的运笔节奏之美 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讲究创作过程中的运笔技巧,掌握了运笔技巧的,往往其书 品的时候,如行云流水,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均有相当大的讲究,从而充分体现出一副书法作品的韵律之美,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 三、可以从书法作品的整体格局上来 其形体组合之美 以方块文字为书法书写工具的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中,其对于笔画、结构、章法是相当高讲究的;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陶毅 当代书法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状分布。 第一层也就是最底下的一层是艳俗,格调虽不高,但却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走江湖的大都属于这一阶层。 第二层是含蓄,古代书法中的精品大都属于这一阶层。有类于唐诗宋词,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美。董其昌曾云:“吾书因生得秀色”,此“秀”当为“内秀”也。中国人本是最重含蓄之美的,然而当今书坛充满了浮躁之气,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去写字,在展览中真正有内涵的作品往往得不到青睐。正如倪永在中国书法网论坛给我的回复中所说:“二王之书法,单字漂亮,一行俱佳,整篇更绝,古人伟大在这方面。现在书风,大部分注重整体章法,而忽略了细节。这无疑是剑走偏锋。今日的二王书风,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外面的人要走进去,里面的人想跳出来!……” 第三层是矫情。矫情,取自北京土话,原指那应该是扭捏、害羞、多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用到人物性格里,应该解释为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矫情在北京话里有“装假”,“装蒜”的意思。汉董仲舒《士不遇赋》云:“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用在书法中,可以理解为扭捏作态,大多数当代书法作品当属于这一阶层,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将古代书法与当代书法经过对比可以看到,古代重结构、少装饰,而当代则重装饰、轻结构,讲究整体的华丽。古代书法注重细微的变化,而当代书法讲究第一冲击力。 第四层也就是处于塔尖的一层是病态。病态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意境,古诗中“留得残荷听雨声”、“可堪孤馆避春寒,杜娟声里斜阳幕”,“空床卧听南窗雨,谁覆挑灯夜铺衣”等都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小脚金莲乃病态之美的极致。《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弱不禁风,也是一个病美人。病态美在书法审美中处于一个较高层次,弄好了会迷死不少人,但弄不好的话则给人以“东施效颦”之感。在古代书法中,宋徽宗的瘦金书当属于这一阶层。现代书家如启功先生晚年追求书贵瘦硬方通神,讲求骨感,想必也是追求这种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