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浅谈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摘要: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播性,并且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之一。在近几年,国内外流行病学的专家经过不懈努力,使我国乙型肝炎分析流行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本文对新时期我国乙肝分子流行病学中的技术研究进行回顾,以期对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的未来有所裨益。

关键词: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传播性;危害性

乙型肝炎分析病毒,由于自身传播性较强,传播形式相对复杂,并且发病率较高,因此成为了现代社会危害性较强的流行病之一。我们通过对当前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后期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 现代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现状概述

根据当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会有一百万人由于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毒感染而去世,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了。由于我国是当前乙肝分子流行病的高爆发区,在去年乙肝流行病感染率超过了60%,所以我国对于其防治工作方面还需要努力,而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市场经济发展相对不协调,人们乙肝疫苗接种计划难以得到普及;在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公民对于乙肝分子流行病毒的认识不足,对于乙肝分子流行病的预防观念较为薄弱。在近几年,我国开始在社会中普及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的政策,让我国乙肝疫苗防治计划实现了广泛传播,进而让我国乙肝分子病毒感染率较低;许多医院对新生儿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 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 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 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2. 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是一个人群的现状,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 ):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 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和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 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 )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 ),它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和健康状况之间关联的一种

美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美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W.Ray Kim 孙秘书翻译李杰审校(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全球及美国导致急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由于实施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及安全注射和健康保健等预防措施,1987年至2004年间美国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下降了80%,该趋势令人鼓舞。但是急性HBV感染的下降并没有减少慢性HBV感染的流行率及其疾病负担。据估计,美国HBV感染率约为0.4%。但这些推测是基于非美国本土出生的HBV感染率较高的少数族群,不具有代表性。来自主动接受筛查人群的数据表明某些少数族群的HBV流行率高于15%。近年的移民趋势提示美国慢性HBV感染者的数量大幅上升。该趋势可从与HBV感染相关的卫生经济负担中反映出来。上世纪90年代与HBV感染相关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数量增长了数倍。同样,住院总费用也从1990年的3.57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5亿美元。可能由于HBV感染治疗的诸多进展,最近已有很多数据表明,一直呈上升趋势的HBV相关肝病的死亡和申请肝移植登记病例现已达到稳定状态或开始下降。然而就美国慢性HBV感染者的数量正在上升而言,严谨的临床监测和持续的流行病学监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H EPTOLOFY 2009;49:S28-S34) 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美国乃至全球导致急慢性肝脏疾病的重要原因[1]。“疾病负担”指疾病对人口健康的影响,包含以下几方面:(1)该疾病的频率,以发病率和流行率来衡量;(2)对寿命的影响,如病死率和因过早死亡损失生命年数;(3)发病率,包括健康状况受损和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对医疗保健的需求;(4)财政,包括直接的医疗保健开支和因过早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而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2,3]。目前尚缺乏精确的数据说明HBV感染相关疾病的所有这些参数,现将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的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HBV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感染性的体液如血液、精液以及唾液传播[4]。围生(产) 期传播被认为是HBV在其感染人群中持续存在的主要途径。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即使在围生(产) 期没有发生“垂直”传播,在其幼儿时期仍然有被感染的危险[5]。虽然儿童发生“水平”传播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接触环境中被污染的物品可能是其重要原因。 缩写: 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CC,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gM anti-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IgM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NHANES,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单位: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梅奥临床医学院胃肠病及肝病科。 2009年1月7日收稿,2009年3月10日接受。 本研究由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基金(DK-82843)资助。 通讯作者: W. Ray Kim, M.D.,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Plummer 6), Mayo Clinic, 200 First Street SW, Rochester, MN 55905. E-mail: kim.ray@https://www.360docs.net/doc/d117580002.html, and hoofnaglej@https://www.360docs.net/doc/d117580002.html,; fax: 507-538-3974. 2009版权由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所有。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7580002.html,). DOI 10.1002/hep.22975 Potential conflict of interest: Grants (none); Consultant (ad hoc and advisoryboard): Bristol-Myers Squibb, Gilead Sciences, Roche.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就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与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与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与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就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就是一个人群的现状,就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就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就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与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就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与样本含量适当就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就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就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与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它就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与健康状况之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绥化地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绥化地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1-06-27T09:44:14.57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杨亚丽[导读] 调查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者逐一询问调查对象。 杨亚丽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 感染;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90-02 乙肝感染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为了解乙肝在绥化地区不同人群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等对绥化的部分1~65岁人群进行了乙肝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与实验方法 1.1调查对象在全市各个地区调查,包括周围各县、乡镇、农村、牧区等地,每地区设立办事处一处,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1~65岁常住人口选取3个年龄组,各年龄组调查一定人数。全市共抽取4 031人。 1.2实验方法: 1.2.1调查方法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统一的调查表,由调查者逐一询问调查对象。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肝炎患病史、乙肝相关因素调查、免疫接种史等。 1.2.2实验室检测对所有2周岁以上人群均采集静脉血4 ml,对满12月龄但不足2周岁的儿童采集静脉血2 ml。用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统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试剂采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BV血清学标志物ELISA检测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和判断结果。试剂批号为20070921,全部实验在试剂有效期内实施。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 1 2.0分析实验资料。 2结果 2.1人群HBsAg和HBV感染率的年龄分布 HBsAg感染情况(χ2=48.629,P<0.01),说明不同年龄人群的HB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HBV 感染情况(χ2=69.255,P<0.01),说明在不同年龄的人群的HBV感染率有显著差异。调查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总体趋势为随年龄组的增高逐渐增高,人群HBsAg阳性率在1~10岁组仅为1.11%,56岁以上人群HBsAg阳性率达8.8%以上,比10岁以下儿童高了6倍多。HBsAg人群总体阳性率2.75%比1992年调查结果6.35%有明显降低。HBV人群总体感染率5 3.66%比1992年调查结果37.16%有明显增高。 2.2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人群HBsAg和HBV感染率的分布根据数据显示,用SPSS 12.0软件进行χ2检验,针对HBsAg和HBV感染情况(P<0.01),说明在城区、农村、乡镇生活的不同人群的HBsAg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有显著差异。农村人群的HBsAg阳性率高于城区和乡镇,乡镇人群的HBV感染率高于城区。 2.3乙肝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绥化地区人群有关乙肝感染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量化,用SPSS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分别对每个元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对单因素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采用非条件的多因素逐步Logistic分析。 3讨论 此次结果显示绥化1~65岁人群HBsAg感染率和HBV感染率分别为2.75%和53.66%,与2002年绥化的调查结果(HBsAg感染率和HBV 感染率分别为6.35%和37.16%)[1]相比,HBsAg感染率明显下降,HBV感染率有升高。 在绥化地区HBV感染人群和无HBV感染人群在内窥镜诊疗史、输血史、针灸史、创伤美容史、足疗店修脚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手术史、理发店修面、刮胡须史、有无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史方面无明显差异。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有无针灸史、有无创伤美容史这两个因素为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接种乙肝疫苗为保护性因素。随着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我国母婴传播病例下降,医源性传播(主要通过口腔诊疗、内窥镜诊疗、输血史、针灸等行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和性传播等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2]。因此,为了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加强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使用,强调不使用消毒不严格的针灸针进行诊疗,不接触未经严格消毒的纹眉、绣眉、纹眼线、纹唇线、纹身、打耳洞等创伤美容用器械对预防乙肝传染是必要的。 国内一些报道显示10 mIU/ml剂量的3针乙肝疫苗注射人群的抗 HBs水平可达到97%以上[3],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绥化地区2002年以后出生的3针和多于3针疫苗接种人群的抗 HBs阳性率是60.10%,说明该区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研究发现,我国乙肝疫苗免疫失败与病毒变异无关,疫苗剂量及其注射时机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专家提出,对高危母亲所生婴儿最好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时间越早越好。有研究发现,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下降速度较快。因此,为保证疫苗的持久保护性,应加大新生儿基础免疫的乙肝疫苗剂量。有研究表明,在接种乙肝血源疫苗16~18年后、乙肝酵母重组疫苗6~9年后,有一部分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转阴,但在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80%~95%儿童乙肝表面抗体转阳,说明他们虽然乙肝表面抗体转阴,但仍有免疫记忆。因此,在乙肝高流行地区,对丧失免疫记忆者应再次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研究者还发现,城市人群疫苗免疫效果优于农村,这主要与农村婴儿出生时未及时接种和接种技术不够规范有关。因此,统一我国农村地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和规范免疫技术是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关键[4]。由于乙肝疫苗的无应答和低应答人仍可被HBV感染,所以绥化地区加强对人群普遍注射乙肝疫苗加强针的落实、保证乙肝疫苗免疫的远期效果是必要的。同时,加强乙肝疫苗的人群普种对绥化地区乙肝感染预防工作也是必要的。参考文献 [1]戴志澄,祁国明. 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下卷)(1992-1995年)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王青,匡姗姗,韩真明,等. 重庆市乙型肝炎感染现状及流行因素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15):2828 2829,2832 [3]赵传卫. 乙肝疫苗免疫剂量与接种效果的观察 [J]. 贵州医药, 2007,31(5):461 [4]秋玲. 乙肝疫苗免疫需“咬住”计量与时机 [N].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7 03 03(22)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根据1992年和2006年两次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1992年以来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专家分析认为,《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的要在2010年将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的目标,按照当前的控制策略和保持高的乙肝疫苗接种率,2010年我们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二、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由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时的30%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93%;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82%,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乙肝防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按本次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受预防保健服务可及性的限制,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时间:2008-04-23字体:大中小 为掌握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的效果,卫生部在2006年开展了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介绍,本次调查工作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实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调查方案设计及技术指导。为使调查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卫生部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先后4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并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开展了现场预试验。本次调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上进行。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城市、农村的1~59岁人群共81775人。 卫生部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 一、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城市、农村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差异不显著,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低,为0.96%。5~14岁人群为2.42%。15~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最高,达8.57%。1~4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15~59岁人群。 二、全国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城市高于农村,西部高于东部地区。1~4岁人群乙肝抗体阳性率最高,为71.24%,5~14岁人群为56.58%。15~59岁人群最低,为47.38%。 三、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本次调查1~14岁儿童40129人,其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32732人,占81.56%。1~4岁和5~14岁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9.39%和50.59%,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73.37%和43.91%,乙肝疫苗全程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医院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在家出生儿童。 四、乙肝疫苗免疫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有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人群。在有预防接种史的儿童中,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者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未及时接种人群。 卫生部的调查结果表明,乙肝免疫预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大幅下降。本次调查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发现的9.75%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2%的目标已经实现。我国《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5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1%的控制目标也已经实现。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变迁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变迁 2010年4月28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人口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 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前10为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乙肝死亡约75万例[1]。根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资料,2002年我国发病前10位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腹泻病、淋病、麻疹、伤寒、梅毒、疟疾、肾综合征出血热、猩红热。病毒性肝炎占首位,年发病数约66万例[2]。 1991年美国CDC 报告,全球HBV感染的地区分布分高、中、低三种类型(见表1)。 表1 全球HBV感染的地区分布流行类型 慢性感染流行率(%) 既往感染流行率(%) 主要感染年龄 高8 40~90 围产期和幼儿期 中2%~7 16~55 幼儿期 低< 2 4~15 成年期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属于HBV高和中流行区。但最近资料表明,近年来,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明显改变,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 不同HBV流行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增加;(2) HBV疫苗接种使人群对HBV的免疫力提高;(3) 社会经济状况改善,医疗服务项目增多,增加了医源性传播:(4) 生活水平提高使家庭内传播减少;(5)生活方式改变,如IV注射毒品、性乱行为等增加了HBV 水平传播;(6) 由于乙肝的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导致HBV变异株的发生。近年来乙肝流行病学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传播途径发生改变由于新生儿HBV 计划免疫,母婴传播比例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及肠道外传播(如静脉内注射毒品等) 明显上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李艺新等调查我国云南等10个省安全注射(一人一针注射)情况,1996年该10个省的平均安全注射率仅为18%,通过3年世界银行安全注射项目的实施,1999年该10个省的平均安全注射率升至63%,但仍有37%为不安全注射。 (二) HBeAg阴性肝炎增多意大利分析1975~1985年538例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阴性乙肝占42%,但1997年718例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阴性乙肝升至89%[4,5]。亚洲慢性乙肝患者中,HBeAg阴性者日本为19%;中国大陆为21%,台湾

(完整word版)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是一个人群的现状,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和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

近两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近两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04T12:58:17.3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24期作者:戴逊威 [导读] 近两年我市乙型肝炎发生概率呈现出递减趋势,男性人群中应重点防治青年农民工,同时针对重点防治地区和人群应深入研究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措施。 (衡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21400) 摘要:目的分析近两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15年1月至2017年1个月我市共累积报告乙型肝炎患者1775例;乙型肝炎年均发生率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其中急性乙型肝炎发生概率呈现出递减趋势,慢性乙型肝炎发生概率呈现出递增趋势;乙型肝炎发生概率与季节变化之间无明显联系;发病年龄阶段以20-39岁为主;男性发生概率明显比女性高;农民患有乙型肝炎的占比最多。结论近两年我市乙型肝炎发生概率呈现出递减趋势,男性人群中应重点防治青年农民工,同时针对重点防治地区和人群应深入研究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措施。 关键词:乙型肝炎;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是因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传染性疾病,靶器官为肝脏,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措施,我国已经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并针对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使得儿童发生乙型肝炎的概率得到有效控制[1]。但15-59岁乙型肝炎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需要对其流行病学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提供有利依据[2]。基于此,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慢性肝炎患者,所选患者的个案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发病时间、病理分类、人群分类等。所选患者均与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相符合,将已经删除个案资料、病原携带者以及重卡病例等剔除。 1.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乙型肝炎发病情况 2015年1月至2017年1个月我市共累积报告乙型肝炎患者1775例,包括372例急性乙型肝炎、1313例慢性乙型肝炎,90例未分类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年均发生率为11.44/10万,2015年报告乙型肝炎发生概率为13.55/10万,2016年报告乙型肝炎发生概率为8.35/10万,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其中急性乙型肝炎发生概率介于1.05/10万-5.22/10万,总体呈现出递减趋势,慢性乙型肝炎发生概率介于5.36/10万-12.33/10万,总体呈现出递增趋势。 2.2流行病学特征 从时间上来看,分析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发现6月份发生概率最高,在总体病例中占比为9.4%,2月份发生概率最低,在总体病例中占比为6.9%,总体上来看发病时间呈现出发散状态,季节高峰不明显,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发生概率与季节变化之间无明显联系。 从人群分布上来看,分析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发现发病年龄阶段以20-39岁为主,发病率为17.79/10万,25-29岁发病概率最高值为19.63/10万,15-19岁发病概率最高值为9.38/10万。 从性别分布上来看,1775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286例为男性、489例为女性,男女比例为2.63:1,乙型肝炎的年发病率:男性为15.78/10万,女性为6.77/10万,男性发生概率明显比女性高。 从职业分布上来看,分析乙型肝炎病例报告发现农民患有乙型肝炎的占比最多,占比为32.0%(568/1775),其次为工人、家务及待业者。 3讨论 2015-2017年我市居民乙型肝炎发病概率总体上来看呈现出递减趋势,发病趋势与国家报道基本一致,稍低于全国发病概率。在乙型肝炎总病例中,急性乙型肝炎病例发病概率介于1.07/10万-5.23/10万,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概率以及所占比例呈现出递减趋势,与我国乙型肝炎发病概率和构成比降低趋势相同,可能与近些年我市在城镇医疗保险历年余额支付范围中纳入HepB,成人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力度增加,使人群接种可及性得到不断提升,在社区中开展成人疫苗预防接种,通过多种干预措施可以使成人人群疫苗接种知晓率得到提升,进而进一步提升了人群HepB接种率[3]。而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概率以及所占比例呈现出递增趋势,因慢性乙型肝炎规定要求每年进行1次报告,同一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不同,这也使得各个医疗机构在年度报告中容易出现重复现象,这也是使得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概率和所占比例比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4]。所以医疗机构在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甄别慢性肝炎患者是否重复报告。 本次研究调查中,我市乙型肝炎发生概率季节性特征不明显,因此季节不会对乙型肝炎的发生产生直接影响。据相关研究报告指出,乙型肝炎的发生概率以及所占比例存在地区性差异,这可能与人口流动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数量、生活习惯、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生活习惯等相关[5]。同时,在本次调查研究的乙型肝炎患者中,男性发生概率明显比女性高,这与我国男性感染乙型肝炎的概率比女性高相同,出现此种现象可能与男性发生乙型肝炎感染的暴露机会相对较多相关。另外,从职业方面分析,农民、工人等为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人群,出现此种现象可能与这部分人群在职业人口中占比较高相关,同时也与人口基数大相关,另外疫苗预防意识薄弱、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也是乙型肝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由此可见针对成年人群的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工作应以农民集中地区为主。本次研究中,20-39岁为乙型肝炎发生的主要年龄段,25-29岁发生概率最高,这与我国乙型肝炎各年龄段发生概率报告相同,此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乙型肝炎加入免疫规划范畴后,人群感染高峰发生后移有一定联系。 我市乙型肝炎发生概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应重点对男性人群进行预防和控制,同时对25-29岁年龄段人群予以重点防治,另外对农民、工人聚集地区进行重点防治。除做好儿童HepB常规免疫之外,还应强化成年人的免疫工作,逐渐开展以20-39岁为主的HepB接种工作,使人群HepB接种率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重点防治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得到增强,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做好消毒监测工作,杜绝医源性乙型肝炎疾病的发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乙型肝炎,降低乙型肝炎发生概率[6]。

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丽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大家知道,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方法有两类:第一类是观察性研究,第二类是实验性研究。 这两种方法它的本质区别在于实验性研究它可以人为的确定暴露因素。比如我们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那么一组进入实验组,一组进入对照组。然后来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它的疾病的发生或在研究的结局上是有显著的差异,那么这种研究从而来推断了这个干预因素它跟研究疾病之间的关系。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法它有什么问题?当干预因素是有害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要研究铅中毒对于胎儿发育的影响,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不能采用实验性研究了,因为它不符合伦理学的要求。也就是说,对于实验性要求,我们对一个实验性研究来说,我们必须要求暴露因素是无害的,必须要符合伦理要求。 那么因此也就是说,当暴露因素有害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采取观察性研究。也就是说,观察自然发生的一个结局,以及影响这个自然发生结局的一个影响因素。那么这样的一个研究设计方法我们称为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设计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队列研究(Cohortstudy),第二种是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study),第三种是横断的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那么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队列研究?也就是cohortStudy。 说起队列研究,那么首先大家要了解什么是队列?也就是cohort。队列它是指的是一 组有共同经历并且随访一定时间的这样一组人群。比如说我们通常会谈到一个出生队列。那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研究1959年到1961年那么在三年自然灾害出生的这三年他们的这个人群。那么这个人群,这个出生队列他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什么呀?在他们的生长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