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优秀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古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普天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父母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应该如何做呢?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懂得一些规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一生。7岁前,父母应该给孩子立下这些规矩,父母们快来看看吧!

一、诚实守信

诚信是一个人的基本品格,一个人只有说真话、不欺骗、真诚待人,才能让人信任,才能办成大事。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行为、性格、作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为人没有隐瞒、欺骗,孩子就会深受父母的影响,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父母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如:别人说话时不乱插嘴,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对于别人的观点、劳动成果,无论喜不喜欢,都要尊重。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承担责任

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对于错误不逃避,要学会道歉,正确面对错误。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感和担当,做错了事,不仅要承认错误,还要承担后果。有责任心的孩子,长大了对于父母的赡养、照顾老婆孩子的责任,肯定也会承担。

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分享的古人的家庭教育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家庭教育有帮助!

一、殷仲堪:以俭为本

殷仲堪出生门阀世家,是东晋末年的重要将领和大臣,他擅清谈,曾说三日不读《道德经》,就觉得舌根变僵硬了。

他就任荆州刺史后,正好遇上水灾,年成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古代南方的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此外再没有其他荤菜。

要是吃饭时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他就捡起来吃掉它。他这样做,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本性质朴。

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了州郡的长官,就认为我抛弃了平时的操守。现在我做了刺史仍没改变这种操守。

清贫俭朴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二、谢安:身教重于言传

谢安是东晋孝武帝时期的一代名相,“淝水之战”就是在他的运筹帷幄下取得胜利的。

可能因为平时公务太繁忙了,所以他看起来似乎都没有时间好好教导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教导孩子的重担就全都落在妻子的身上。

一天,谢夫人又在对儿子耳提面命,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质问他说:“你这个当爹的也太不称职了,怎么从来都不见你教导自己的儿子?”

没想到这位平时没有时间教导儿子的父亲却回答道:“我常常自己教导儿子啊!”

谢夫人一听,顿时懵了。

原来,谢安教育孩子,靠的并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自己平日里的身体力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只有自己先做好了,孩子们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加以效仿;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又怎能去要求孩子们呢?

我们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是一样,耳提面命的言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身教。

孟母:环境熏陶

孟子和母亲一开始居住的地方临近墓地,孟子年幼,嬉戏游玩时喜欢模仿墓地里的事情,热情于挖坑埋土之类的活动。

孟母见此以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搬走,住在市场旁边。孟子又开始学习商人做买卖的行为,孟母仍以为此地不适合孟子居住,又迁居到学宫附近。

耳濡目染,在学校的影响下,孟子开始学习演习礼仪,孟母这才放心地住了下来。孟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学习《六艺》,终成一代大儒。

孟母的行为为我们指示出环境熏陶的重要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谨慎选择居住的环境。

梁启超:做人比学问重要

梁启超确实不强求孩子的成绩,也不干涉孩子个人的兴趣选择,但是有一样东西,他十分在意,那就是孩子的品行。

他曾经这样说: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在梁启超很小的时候,母亲对他总是很温柔,但是有一次,梁启超因为一件小事而撒谎,一向温柔的母亲为此盛怒,打了他十几鞭子,告诫他,不诚实的人将来只能成为乞丐,盗贼。

梁启超谨记在心,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对孩子的品行要求更是严格。他还让孩子们从小读中国的传统经典《论语》《孟子》,教导他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诸葛亮:俭以养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写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俭以养德”的道理。

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