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一)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定的总计划。其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学期教学的总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列出一学期教学内容的章节或课题,每一课题的教学时数,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2.课题(单元)计划

一个课题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教学作全面的考虑和准备,并制定出课题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教具等。

3.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前,教师一定要写好并熟悉教案。教案的内容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它包括一堂课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教学时间的分配。

(二)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熔化在一起。

2.了解学生

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等,要有预见性。

3.考虑教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它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此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法,包括预习、课堂学习活动和课外作业等。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上好课。要上好课,首先要对课的类型和结构有所认识。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课的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型,是指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的课

。另一类是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内同时完成多项教学任务的课。综合课是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经常采用的课型。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也可以理解为一

节课的操作程序。课的一般结构是:

1.组织教学

这是教师上课进行管理和组织学生注意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稳定上课秩序、使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组织教学应从一节课开始时进行并贯穿课的始终。

2.检查复习

目的在于对已学教材进行复习、巩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课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检查复习方式有:口头答问、书面作业、板演和实践操作等。

3.学习新教材

这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心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