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

高三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
高三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dvise Taizong Shisishu (teaching plan) (teacher center draf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案

教材说明: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三语文科目,主要用途为提升学生日常听、说、读、写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口语交际及表达技巧,获得

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内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

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学使用。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

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附课内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 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 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 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b5E2RGbCAP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 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 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 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 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 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 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p1EanqFDPw 2、谏:规劝、劝戒;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 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 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DXDiTa9E3d 三.研习课文一、二段 朗读指导: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 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RTCrpUDGiT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PCzVD7HxA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 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jLBHrnAILg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 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 思”及意义。 xHAQX74J0X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作为一种公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

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中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一地理、高三语文)

中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一地理、高三语文) 【导语】新学期开始了,作为老师的你想好了怎么上好开学的第一个吗?以下是小编为大 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中学开学第一课教案:初一地理 地理是初一学生刚接触的新学科,在教学中是通过大量的幻灯图片,从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知识或地理现象入手,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地理,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亲近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初步知道学习的方法,就是我这节课的主要目的。 本节课分三大模块来进行: 一、“什么是地理”。 “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我国东汉王允对天文、地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西方,地理的意思是“大地的记述”。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我们居住的地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对地理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印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如地貌、地质、天文、水文、气候、土壤等;人文地理:如人口、人种、宗教、城市、经济等合作探究: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 二、“为什么要学地理”? (一)解开地理之“谜” 运用图片展示学生熟悉的地理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 (二)地理与日常生活 教学中从吃穿住行等方面入手,展示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合作探究:我国南方、北方居民的主食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主要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入手,重点列举了欧洲发达的国家“荷兰的风车”,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荷兰农牧业的影响。 想一想:建设服装厂、乳品加工厂该如何选址?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展示大量的地理图片,从服饰、体育活动等入手观看不同地区的风俗活动。在授课时,我以“阿拉伯服饰”为重点,分析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生对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非常感兴趣,老师引导学生学好地理能更好的做到“入乡随俗”。 三、“怎样学习地理” 地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要求: 1、课前:准备好《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 2、课堂上: (1)会听,根据预习情况有针对性的听讲,听重点、难点。 (2)会看,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途径,养成“一手书一手图”的习惯 (3)会记:对重点知识做好标记,同时也要做好笔记。 3、课下:及时复习所学知识,认真完成作业。 【篇二】中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高三语文 面对高三,我们应该怎样呢?我们只有拼搏、努力、向前,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 进入高三,第一节课,我想和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复习计划 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 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

2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最新)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解题: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二.通读全文,初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称之。唐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的一种文体,又称、,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简能而任之()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三补习班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的: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坚定学好语文的决心。 教学重点:明确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提出对学生的希望。 计划课时:2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略。 二、心态调整 高考的竞争,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所以,高三的学习,心态犹为重要。不要把自己看得多么了不起,也不要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存在不足,所以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客观评价,定好自己合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有一颗平常心,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就能打开成功之门。 紧张的学习可能让人疲惫,但也能使人感到充实,获得快乐。心态和决心决定了未来的高考能达到的高度! 三.享受语文 1.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古都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是夏夜月中静谧的荷塘,是古道边长亭外无声的冷月,是一双看清世界寻找光明的黑色的眼睛。总之,语文就是生活的升华。 语文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千点白帆,是故都老屋耳畔响起的阵阵鸽哨,是秦皇岛外大海碧波中破浪的渔船。总之,语文就是充满意境的生活。 语文是当阳桥张飞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梁山泊好汉闯神州风风火火的豪壮,是林黛玉泪珠下飞红万点愁如海的片片花瓣,是孙行者奋起千钧棒誓把妖魔斩除干净的耿耿忠心。总之语文就是让人荡气回肠的情感。

语文是大江东去的气势;语文是怒发冲冠的激情;语文是大漠孤烟的雄浑;语文是小桥流水的婉约; 语文是侃侃而谈的风度和气魄;语文是举手投足间的“书卷气”;语文是与对手辩论时智慧的应对;语文是和他人聊天时得体的话语。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语文是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积淀;语文是中国人审美性格的精灵;语文是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 语文,就是引领学生: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祖国的语言魅力无穷 语音抑扬顿挫——诗词中的平仄,对仗,韵律……有音乐美。 文字象形意会——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音形结合,表意丰富。 词语丰富多彩——结构变化意义变(“学习资料”可是动宾式的动词短语,表示一种动作行为;可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表示一种事物),成语妙不可言(“千钧一发”一钧是多重?30斤,把千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 【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所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 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 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 的风格特征。 能力目标 1.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 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 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 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 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背景。 2.疏通文句句意。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 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 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 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 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 2.背景介绍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 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 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 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 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 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 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黜.恶()谬.赏()滥.刑()豫.游()垂拱.()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 ..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教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

“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教师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重点句子;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的忧患意识,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公元643年,魏征病死。谥号“文贞”,入凌烟阁。 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2、写作背景: 这篇奏秦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了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 3.题目解说 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是一种文体,属古文体中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章。疏,是分条论述的意思。 4.文体知识: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 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情、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5.给加点字注音 浚其泉源(jùn)戒奢以俭(shē)殷忧(yīn)载舟覆舟(zài ) 虑壅蔽(yōng )黜恶(chù)谬赏(miù)弘兹九德(zī) 二、阅读第一段 1.解释字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形容词使动,使……稳固)其根本 ..(根);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极其愚 昧无知),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明智的人)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 ..(指帝位)之重.(重权),居域中之大,将崇.(推崇)极天 ..(指至高无上的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翻译重点语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制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3.理解文段大意: (1)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①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论证:求木长→固根本→欲流远→浚泉源→思国安→积德义; 反面论证:根不固→求木长→源不深→望流远→德不厚→思国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根本、泉源)→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长(国之安、国之治)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用原文回答)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三、阅读第二段 1.解释加点字词 凡百 ..(所有的)元首,承天景.(大)命,莫不殷忧 ..(深深忧虑)道著 ..(治道显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表示推断,大概)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 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竭尽诚心)以待下;既得志 ..(成功),则纵情 ..(放纵自己的情感)以傲物 ..(看不起别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督察)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在表面上)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2、翻译重点语句: (1)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实现治道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在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理解文段大意:(用原文回答)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语句是哪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