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全册

四、永恒的愿望

主题一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

课题1.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教学目标:

1.了解和平鸽的由来,知道鸽子是和平的象征,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最美好的心愿。

2.萌发爱好和平的情感。

3.学会收集资料。

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和平鸽的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鸽子的图片并提问学生:“你喜欢鸽子吗?为什么?”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上方的文字。教师提问学生:“人们在什么样的庆典上放飞鸽子,为什么要放飞鸽子?放飞鸽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愿?今天我们就学习本单元的第一主题——白鸽引出的话题。”

2、阅读与讨论。

学生介绍有关和平鸽的资料,教师适时引导。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听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并介绍,1986年为世界和平年。

出示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并提问:“这个徽标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案,象征这什么?”

3.问题与探究:为什么要用鸽子何橄榄枝代表和平呢?

教师出示第二张图片——毕加索,并提问:“你知道他时谁吗?能介绍一下吗?”教师了适当补充。

教师提问:“我想让大家猜一猜,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出示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的绘画作品。

教师引导:“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要创作这幅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平鸽的由来》一文。”

4.阅读与思考。就教科书和师生搜集的资料,讨论人们通过和平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可以补充有关橄榄枝的知识。。

5、阅读与思考。教师提问:“为什么1914——1918年的战争会成为世界大战?”

在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简单讲解,并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右下方的文字,理解其含义。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了解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萌发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4页上方的课文,请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

己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

2.阅读与讨论一。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页“安妮的日记”,并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安妮的遭遇是个别的吗?安妮听说的集体毒死和枪毙犹太人的事情是真的吗?安妮在日记中对德国法西斯表达了怎样的想法?

3.阅读与讨论二。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页“永生的卓娅”的故事,了解卓娅

的英勇事迹。

4.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写一篇感想。

课题3.不忘过去,放飞和平的心愿

教学目标:

1.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平鸽所代表的人类的美好愿望。

2.巩固和提高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启发:“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

战有了许多了解,也一定产生了许多感受和想法。”请自愿的学生发言。2.讨论与总结。教师说明,并对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让学生分别朗读教科

书第8页右上方的文字,以及乐乐的话,要求学生按照乐乐的建议,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加以整理,供学生参与。教师应允许学生在保证主要事件准确的前提下有所侧重。

3.小组创作。教师朗读教科书第9页小文的话,然后请学生朗读第9页“我渴

望和平鸽在世界各地飞翔”,并请他们也将自己对和平的愿望写出来。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各自的任务。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全班朗读自已的和平愿望,教师加以点评。

5.教师总结。教师朗读教科书第9页下方教师的话,布置家庭作业。

主题二迈向和平的世界

主题1.携起手来,为了和平与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联合国的宗旨及联合国的组织结构。

2.知道安理会的职责。

3.知道中国是联合国的始创国和常任领事国之一。

4.知道在维和部队中我国战士所作出的贡献。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说明:“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一战和二战的内容。战争是不堪

回首的,它带给人类和历史的创痛是巨大的,爱好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追求和平是全世界共同的主题。经过人们的长期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个以和平、合作、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教师板书课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10页上方的课文,然后让学生阅读下面阅读

标识框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并且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说明。

3.探究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然后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参加过维和部队吗?参与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1.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相聚在五环旗下

教学目标

1.知道奥运会是为和平、团结、友谊、公正而举行的世界盛会。

2.知道五环旗的意义。

3.知道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五环旗,并提问学生:“谁知道五环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聚在五环旗下》。”

2.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15页的内容,并根据教科书和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要点:你知道奥林匹克圣火代表什么吗?在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什么要将橄榄枝花环送给各国运动员?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都体现了一种什么追求?你能发现奥运会的变化吗?为什么说奥运会是国际大家庭的盛会?

3.思考与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为宣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制作一份小报。

4.展示与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设计的小报。

5.教师总结有关奥运会的知识,肯定学生的设计,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3.闪光的红十字

教学目标

1.知道红十字会的宗旨和工作内容。

2.了解南丁格尔的事迹。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追求和平的事业中,还有一个以维护人类和平、减少各种战争和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为最高宗旨的组织,你知道它是什么组织吗?”

2.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6页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南丁格尔的事迹,引导学生以自由形式讨论。

要点:南丁格尔的选择表明了什么?他将伤病员的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靠的是什么?为什么人们将她尊崇为民族英雄?人们将她的生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永久地纪念她,这说明了什么?南丁格尔的事迹中体现了什么精神?

告诉学生,中国也有南丁格尔奖,人们想那些在护士行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护士们颁发南丁格尔奖,以表达对她们的感激。就在前几年,中国大地上十分流行“白衣天使”这一称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4.给儿童一个家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生活在饥饿与贫困之中。

2.知道儿童基金会是一个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儿童保健、福利和教育的组织。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除了战争和疾病,还有什么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你们是否听说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让学生自由发言。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页的文字及照片。教师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资料所展示的事实。

3.全班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1页的内容,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儿童基金会这一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最初成立时的宗旨是什么?会徽的图形是什么?会徽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现在主要进行什么活动?曾经做过哪些事?资金从何而来?

4.思考与作业。教师朗读教科书第21页右下放豆博士的话,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想。

5.教师总结。请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感想,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5.让世界充满爱

教学目标

1.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价值。

2.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怀。

3.养成为他人着想和付出的态度。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教科书中呈现的是两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因为它们都非常真实,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感情。

2.阅读与思考。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文章。先请几个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要点:感受和体会人们在援助行动中普遍的、没有国界的同情心和爱心:不分年龄、不分贫富、不分性别、不分健康与残疾。

3.阅读与思考。请学生阅读“瑞恩的井”一文。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

要点:对瑞恩的故事有什么感想?是什么力量驱使瑞恩做遮掩的事?瑞恩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付出了什么?

4.教师总结。

第五单元地球真美丽

导入课

教学目标

1、感知地球是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知道地球上海陆分布的概况。知道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2、通过我国宇航员乘坐“神舟”5号和6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识图,形象地感知地球的生物多样性。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演示与讲解。教师演示地球仪,但本节课并不详细地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以及地球的自转、公转,只是简单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印象。教师提示:“我们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大体上就是这样的形状,而且地球是不停转动的。”

3、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课文,然后自由讨论。

4、探究与讲解。“从太空中观察,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在地球上观察,广阔的天空是蔚蓝色的,浩瀚的海洋也是蔚蓝色的。那么,是天空把海水映蓝的呢,还是海水把天空映蓝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5、讲述与演示。

教师和学生出事报刊上有关杨利伟遨游太空的资料。

6观察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24~25页的图画,请学生发表意见:自己从这张图上读到了什么信息,知道了什么内容?

7总结。“这节课,我们对人类所生活的地球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知道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还知道了地球上有陆地个海洋,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都被海洋覆盖着:知道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所以地球总是那么生机勃勃。”

主题一共同的家园

课题1﹒认识我们的星球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2、了解并初步认识世界政区图和两半球图,知道世界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的概况。

3、进一步培养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给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找家”的活动。可以按照动物、植物、人物山脉、河流等将学生分组。

学生完成后,全班一起检查贴得是否正确,教师指出错误并且纠正。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5页的课文,讨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启发学生联系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以前学习过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知识进行分析。

4观察与演示。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插图和豆博士的叙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驾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地球仪正确的转动方式,并且借助地球仪解答学生的疑问。

5.阅读与探究。

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第一段课文。

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和右下方的文字。

6、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读图结果。教师要保证学生能正确地说出一些基本的知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最大和最小的洲,最大和最小的洋,我国位于哪个洲,我国东临哪个洋。

7、拓展学习。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魏格纳的胆识”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8、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和环境。

2、了解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阅读教科书第28页第一段的课文。

2、交流与讲解。根据上次课所分配的探究任务,以及课后的准备,各小组汇报探究的成果。教师结合教科书第28页的世界地图及学生的汇报,穿插讲授有关知识。

3、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地球上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地形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差异呢?”

4.交流与讲解。有关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汇报对地球不同地区的探究成果。教师讲解和澄清有关知识。

5.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地形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人类在地球的各个区域生存,从事着不同的生产劳动,以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适应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

课题3.神奇的“三极”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生活的探究、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无数探险者以他们坚定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在探险者队伍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人类生活的地球时丰富多彩的,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有很多不够,还有很多未知,所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阅读教科书第30页第一段的文字。

2.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并欣赏图片。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和交流阅读心得。

3、阅读与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加以讲解。

教师强调:“科考队员是执着、无畏的勇敢探索者。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思考与讨论要点:(1)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因纽特人的生活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家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循着中国探险者在北极的足迹了解了我国科学家的勇敢和无畏。

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极是什么样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随着两名中学生一起到南极去看一看吧。”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查找与我国的

距离。

3.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南极长城站的图片。自由

讨论。

要点:(1)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我国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3)“雪龙”号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装运回国呢?

4.讲解与讨论。教师提问:除了南极、北极,地球上还有一个第三极,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中国的探险者在那里有什么作为吗?”

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珠穆朗玛峰和中国登山英雄的图片。

教师讲述中国登山英雄攀登珠峰的光辉事迹。

主题二环绕地球看世界

课题1 到纯子学校看一看

教学目标

1.透过一所普通的日本小学校,了解日本的社会概况、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

和风俗习惯。

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各自都有什么特点那?从这节课开始,就让我们一起到世界各地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先到领国日本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日本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日本的路线。

3.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34~35页的图片。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中日小朋友语言不通,却可以在一起交流书法、切磋棋艺,可以用笔写写画画地交谈呢?(2)日本小朋友的学校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

4.阅读与交流。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35页上方的文字资料。引导他们思考:“你能详细介绍教科书呈现的资料中提到的内容吗?”

师生共同交流。

5.教师总结。

课题2.和阿里一同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东邻日本的情况。这节课,让我们沿着南中国海向西行,穿过印度洋,到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去看一看。”

2.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西亚、北非地区的位置,查找从我国到阿拉伯国家的路线。

3.阅读与探究。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37页的文字,欣赏教科书第36~37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补充的材料也提供给学生。

思考:(1)阿拉伯人从事什么农业?(2)阿拉伯地区最发达的工业是什么?

(1)阿拉伯地区最著名的资源是什么?(4)你知道哪些阿拉伯地区的古老文明?(5)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长袍?

(6)阿拉伯地区最主要的宗教是哪一种?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活动的结果,尽可能充分地讨论有关阿拉伯国家的概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补

充或讲述。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3.漫步神奇的非洲热土

教学目标

1.了解非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

3.通过对小蒂皮事迹的了解,树立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苏伊士运河埃及、非洲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38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38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赤道横穿了非洲大陆,那么非洲应该是什么样的气候特点?(2)你对埃及文明有哪些了解?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开展讨论:非洲的气候环境特点;古老的埃及文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非洲黑色人种的特征;驰名世界的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维多利亚大瀑布等。

5.自由交流。根据平时从课外书籍或影视节目中了解的知识,谈谈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

6.阅读与讨论。阅读教科书第39页的课文,欣赏本页出示的图片,认识小朋友蒂皮,了解她的事迹和希望。讨论:怎么看待小蒂皮对中国小朋友的寄语?我们应该怎样做?

7.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4.走访格林和安徒生的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发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辽阔的非洲大陆向北穿过地中海,就来到了欧洲。作为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大陆,欧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2.识图练习。阅读教科书第40页最上方的文字,在世界政会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欧洲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0~41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第42~43页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对以下问题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格林童话和安徒声童话中的主人公。(2)欧洲有怎样的气候特点?(3)德国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通过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展开讨论,也可以就欧洲其他国家进行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5.双头鹰瞭望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45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提供给学生。

思考:(1)俄罗斯的国旗、国徽有什么含义?(2)俄罗斯有怎样的气候特点(3)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有什么特点?(4)俄罗斯著名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有什么特点?(5)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4.交流与讲解。让学生根据前面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长久的友谊和交往,同学们可能也知道一些有关的情况,大家可以交流一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并且给予必要的补充与纠正。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6.辽阔的北美大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北美的社会概况和人民的生活,了解北美大陆有着众多民族、发达的经济。

2.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识图练习。在世界的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北美大陆美国和加拿大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6~47页小文的表姐——玲华的来信,欣赏教科书46~47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提供给学生。

思考:(1)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和大城市纽约的情况。(2)美国的农业有什么特点?(3)从玲华表姐的学校情况是否可以看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4)加拿大有什么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7页的“资料标识”的内容,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有关美国历史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7.足球和桑巴舞的热土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巴西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看清楚巴西在南美洲的具体位置,与哪些国家相邻,有哪些大城市等。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和其他文字,欣赏照片和说明,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巴西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巴西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著名的巴西足球队和球员。(2)亚马孙是怎样的一条河流?(3)巴西的桑巴舞和狂欢节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48页豆博士的话,可以分别就南美洲其他国家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本课,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8.羊背上的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澳大利亚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世界七大洲中,大洋洲基本处于南半球,谁知道在大洋洲有哪些国家?其中面积最到的又是哪个国家?对于这个国家,同学们又了解些什么那?”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澳大利亚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帮助学生在地图上看清楚澳大利亚在大洋洲的具体位置,与哪几个大洋连接,与哪些国家邻近,有哪些大城市等。

3.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49页的课文和其他文字,欣赏照片及说明,教师将自己贮备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思考:(1)澳大利亚有怎样的气候特点?(2)澳大利亚的环境和社会风貌有哪些特点?

4.交流与讲解。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充分展开讨论:(1)我所熟悉的澳大利

亚著名的野生动物。(2)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么多独特的野生动物?(3)为什么澳大利亚被称为“羊背上的国家”?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可以分别就大洋洲的其他国家展开讨论,教师给予讲解和补充。

6.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主题三做一名地球卫士

课题1.地球属于谁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

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

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

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说明: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的感觉可能与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也很欣赏同学们的报告。“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出现得更早?怎样才算是“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为什么说”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3.小组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数学”,并请学生结合第51页几个学生的疑问和感想。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学生参考教科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交流有关动植物灭绝的情况。教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向全班介绍,在介绍时要说明该物种灭绝的原因。并且鼓励以小组合作形式向全班介绍,如有人介绍该物种特点,有人说明其灭绝原因,同时,还有人模拟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也许有些动植物在全世界还没有彻底灭绝,但已经逐渐减少,会走到这样的地步?可以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动植物。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适当协调各小组所选择的物种,尽量避免重复。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教师也可以向全班做介绍,特别是有生态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进行评价,并特别赞扬那些能够清楚说明物种灭绝原因的或者能够选择本地区实例的小组。

5.全班讨论。全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特别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会出现审美的情况?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6.教师简单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从家庭作业1中选择优秀者,由教学或者学生朗读。

2.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食物链?什么教做食物链?”

3.自由辩论。

4.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水的危急

教学目标

1.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

2.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

3.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

4.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照片和文字,通过提问和讨论,使

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教科书第54页的七大水系

显示图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组分别研究自己的水系,参与显示图下方的标准和全国地图,明确该水系的状况,准备向全班做介绍。

4.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

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5.总结。

6.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自己创作一条(幅)宣传节约水、珍惜水的标语或

图画。

课题3.播种绿色播种希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沙尘暴问题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2.知道人类懂得树木森林与自身生存的关系经历过许多曲折。

3.了解人们为恢复环境所做的努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阅读与探究。教师朗读教科书地56页开始的文字,然后请学生阅读本页及第

57页的照片和文字。以下面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曾经听说过或者经历过沙尘暴吗?能够就听说的或者自己的经历描述以下沙尘暴的情景吗?教科书上说沙尘暴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那么是什么样的威胁?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吗?可以参考教科书第56页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单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对沙尘暴的已有认识。)

(这些羊怎么了?许多媒体曾经报道这些羊的事情,有同学听说过吗?先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3.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马永顺的故事、第59页牛玉琴的故事,

然后就以下问题请学生以自由发言形式交流读后感,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

以前听说过马永顺的故事马?

人们为什么咬为马永顺修建塑像和墓碑?

教科书上讲的“曾经的教训”是指什么?

以前听说过牛玉琴的故事吗?(或者事迹相似的其他人。)

牛玉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环境变化过程?

牛玉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破坏环境,但也可以保护和恢复环境。)

4.马永顺和牛玉琴的行为,不仅播种绿色,也播种了希望。

生活中的垃圾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R”符号,并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

2.进一步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家庭作业的观察结果展开讨论,并填写在教科书第60页的表格中。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提示,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修正和补充。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1页的垃圾处理图,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明确主要的步骤和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基本正确地理解垃圾处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

5.问题解决。阅读教科书第61页的3个“R”,教师依此与学生讨论三个“R”,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进一步探讨: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个“R”?哪一种做到了?哪一种没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办?完成教科书第61页下方的探究练习。

6.教师总结。

课题5.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空气质量的知识。

2.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初步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上方的文字,并提问学生:“本地区电视台有没有空气质量报告?你们是否看过或者经常收看空气质量报告?”

2.小测验。请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小测验——写在另外的纸上。教师在黑板中间画一竖线,将黑板分成左右两半。然后,请学生自愿发言,说明自己对各项问题的回答,教师在一边记下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各种回答全部记录下来。接着,在另外一边写下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名称,再从所回答的来源中选择正确的分别写在污染物下(旁)。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可以适当加以解释。

3.阅读与理解。教师说明,就在十年前,“空气质量报告”还是个新鲜事。现在,

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电视台、报纸都有了这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加以引导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的两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评价和发表感想,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4.小辩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几段说明文字。教师讲解:“课文里提到的许多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冰箱和空调在不少地方几乎是家家都有的,家用汽车这几年也迅速地使中国发展起来,人类需要方便富裕的生活,可是也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和健康的身体,怎么办呢?让我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

5、教师讲解。

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第六单元成长记录册

主题一成长中的新问题

课题1.对立,还是沟通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关爱、平等对待。

2.学习正确处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3.初步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教师讲解:“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并不奇怪,部分原因是父母对你的期望和要求高了一些,或是把你看成大人了,希望你什么事都做好。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和父母及时沟通。”

3.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六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一加以评价,并进一步引发学生讨论:“你人为哪种方法有助于解决问题?”教师讲解:“沟通的方法有很多,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助于解决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4.同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小文的做法和乐乐的父母写给乐乐的信,并与同桌讨论:“你赞同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你有其他的方法吗?”5.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他们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些做法。

6.总结。

课题2.烦恼,还是化解

教学目标

1.懂得男女同学之间不仅应该相互尊重,也可以友好交往。

2.懂得人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3.初步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课文——“小文的烦恼”。“你们遇到过与小文类似的烦恼吗?你们是如何看待解决这些烦恼的?”教师朗读教科书第70页下面的文字,引导全班讨论:“教科书中的同学们遇到的烦恼,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呢?除了这些烦恼外,你们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其他烦恼吗?”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各种烦恼写在黑板上。

3.讲解与作业。“在生活中,每个同学都会有高兴的时候和不高兴的时候。不同的情绪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请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1页的表格。

4.全班交流。以自由发言的形式,交流自己所完成的表格。

5.自由讨论。

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3.接受,还是拒绝

教学目标

1.学习冷静、理智地处理遇到的事情,分辨是非,保护自己的身心不受到伤害。

2.懂得正确交友的意义,学习正确交友的方法。

3.学习、体验合理拒绝不良邀请的方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你有朋友吗?当心烦时你会求助你的朋友吗?他会给你哪些帮助?”

2.小组探究。阅读教科书第73页的文字及插图的内容,并提问学生:“你在生

活中遇见这样的事吗?你对这位同学的困惑有什么想法?”

小组讨论: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如何面对?请各小组表演出来供大家讨论。

教师发表自己的意见。

阅读教科书74~75页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虎子小组的讨论,对他们的意见和教科书上教师的话发表看法。

3.小结。“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会结交很多朋友,遇事愿意自己解决或求助朋

友,这说明你们正在长大。但是,你们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而朋友的建议未必都很恰当,有时朋友的建议也会给你带来困惑或伤害,所以交友要慎重,对于朋友的话要三思而后行。”

课题二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

课题1.为我尊敬的人画像——小画家在行动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口号。

2.发现不同人身上体现的道德美。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可以先从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业开始。然

后教师朗读:“爱国守法……”教师体温学生:“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口号?

懂得它们的含义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予以补充或纠正。

2.自由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6页下方的课文,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要进

行“画像活动”,请学生说一说他们希望为什么样的人画像,为什么。

3.制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决定为谁画像并动手完成画像。教师

提醒学生注意教科书第77页豆博士的提示要求,提醒学生要进行分工与合作。

4.展示与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画像,并且按照第77页下方的格式

做介绍。

5.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寻找生活中的道德细节——小记者在行动

教学目标

1.懂得良好的道德风尚靠无数道德细节构成。

2.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关系到整个社会风尚。

3.认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与学生一同欣赏教科书第78页上方呈现的假日小队拍摄的三个画

面,并且请学生发表意见。朗读第78页中间的课文。

2.小组探究。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78页“不是我扔的“这一小故事。然后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后形成意见。

3.交流与讲解。每个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应允许同一小组有不同的意见。由

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经验水平,可能许多学生很自然地会认为向老爷爷说明真实情况很重要,教师应当肯定这种意见的合理性。然后引导他们理解:其实是不是这个叔叔扔的并不重要,爱护环境、自觉养成维护环境的行为是最可贵的。

4.同桌评价。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沟通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正式填写。

5.教师总结。鼓励学生按照活动中所总结的内容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

责任,做合格的小公民

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全册教案

主题一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 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教学目标: 1. 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2. 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3. 萌发反对战争、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史实。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走近历史 1、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可95年前,绝大多数国家的儿童,他们美丽的童年正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CAI出示战争孤儿图片)照片中的这个孩子为什么这样伤心难过他那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成为战争带给人民灾难的真实写照。 2、在炮火的轰炸和摧残下,人们对这个世界只有恐惧。战争究竟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痛苦和灾难呢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板书课题:不堪回首的人类灾难) 二、历史回眸 1、说到战争,人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同学们知道近百年来世界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战争 2、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影响世界历史、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重大战争。尤其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人们还心有余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和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页有关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介绍。 3、也许这些抽象的文字,还不能让我们明白战争对人类的破坏和损失有多大。课前同学们都根据自己小组的分工进行了资料搜集,相信在待会儿的小组汇报交流中,大家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历史材料中对这一次世界大战有更深刻的认识。现在先在小组里交流,待会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 三、牢记历史,向往和平 1、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到战争,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巨大灾难,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其实,全世界人民也深切体会到了战争风云下的苦难。因此,和平的呼声一浪胜一浪,请看!(CAI播放背景音乐和图片) 3、总结:我们相信,和平不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力量,它将永远铭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复习题 1、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分别是:(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这些河流所在的区域就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 2、据考证,至少在(170万)年前,祖国大地上就有了早期人类的足迹。远古先民培植出了(粟)和(稻)。 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先帝就是(神农氏),他教人们制作了耕田农具,并亲自品尝百草,发明药物并教人治病。黄帝就是(轩辕氏),他发明了(舟车)(桑蚕)(历法)(音律)(医药)等。 3、伶伦制定了(五音),还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了(埙)(笙)(鼓)(管)(弦)(钟)等八种乐器。(仓颉)经过苦心钻研和反复描绘,创造出了(文字)。 4、我所知道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这些故事大多表现了祖先勇敢顽强,不畏艰难,大公无私的精神。 5、(公元纪年)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按照公元纪年法,以每1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一个(年代),以每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一个(世纪)。 6、(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最早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活动),迄今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 7、中国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8、在纸的发明之前,人们经常用(竹木简)(绸布)(羊皮)书写。纸的发明者是东汉时期的(蔡伦)。 它比xx早(1000)多年。

9、(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最早的印刷术是(雕板印刷),后来北宋时期的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10、最早出现的指南工具是(司南),北宋时期出现了(罗盘),那时我国就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之后的(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远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11、(火药)是我国古代的炼丹师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时偶然发现的。世界上第一个借助火箭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行的人是我国古代的(万户)。(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太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成为人类历史上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我国第一位飞入太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 12、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据说有(3000名)弟子,其中有(72)人最为著名,他首创了(私人讲学),他的弟子把他的谈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编成一部名为《论语》的书。这本书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13、孔子编定了《春秋》《诗经》《尚书》等书籍。孔子的名言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他的教育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 14、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第一兵书”)和(“兵书圣典”)。兵书中有“出其不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思想。 15、(祖冲之)是古代数学家,计算出了(圆周率)。一行是(唐代科学家),编写《大衍历》,测量出了世界上子午线长度。郭守敬是元代的(科学家),他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并编写了新历法《授时历》。李时珍是明代的(医药学家),历经27年,编写完成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16、我们祖国的版图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她位于世界的(东方),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教学准备: 了解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 知道这些食物、蔬菜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谈话: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那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探究活动 阅读课文2-3页。 同位交流:餐桌上有哪些食物? 汇报回答:餐桌上的食物很丰富,有扁豆、西红柿、土豆、南瓜、菜心、鱼、肉、米饭、苹果等。 阅读豆博士的话,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小组讨论:思考乐乐和小文的话,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我们每天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交流汇报:例如,大米、面粉等粮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白菜等蔬菜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中捕捞的,肉类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三、总结 阅读妞妞的话,使我们知道: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作业设计: 思考:食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发现

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幅图画是播种。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腮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粒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穴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生长,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叫做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也会随着长起来,并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尽管天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4.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教师引导学生讨沦: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的 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1 5.总结。 家庭作业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XX县XX镇XX学校备课簿 班别六年(2)班科目数学科任课老师 X X X 2009 至 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第一单元是“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经历由“面”到“体”的学习过程,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在第三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全班的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遵守校纪班规。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主题一:爱护集体荣誉 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 师 版 六 年 级 数 学 下 册 教 案 单位: 科任教师: 时间:2014年2月——2014年7月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一走进美丽的家乡 1,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眼睛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等展开对家乡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学会用流畅的语言简单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活动及过程: 1.看图导入。 同学们请看书本的第2页。你们猜图上的老师带着这群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呢 (回答:观察家乡。) 对了,他们正在观察自己的家乡。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了。 教师介绍厦门。教师展示有关于厦门的各种图片。并介绍以下内容: 1,厦门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房子,景色,人们的生活等) 2,厦门的特色食物 3,厦门的名胜古迹 三,大家开口说。 师说:大家现在已经对厦门有一定的了解了,现在,你们也来说说自己的家乡,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家乡。 学生活动:四个人一个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家乡。(约8分钟)然后,学生发言,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师小结。布置下节课作画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重点:通过作画(描绘自己的家乡),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科书8~9页的内容,了解别人是怎样对家乡进行描绘的。 自由作画。学生个人作画,教师巡视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同学之间亦可互相讨论作画的内容。 教师把学生的画收上来,表扬作画过程中认真的同学。 布置预习内容。

说说我的画,说说我的家乡 第三课时 教学活动与过程: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亲手描绘了自己的家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劳动成果。 展示画得比较好的同学的画,并让他们讲讲画这幅画的含义和画这幅画时的心情。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 表扬画得好的同学,对于一些不认真地同学进行不记名的简单批评。 布置下节课的任务。 课后请同学们回家问问家长,你的家乡的地理特点是什么?有什么风俗习惯? 2.从地图上看家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征和风俗习惯。 2.家乡的多样性。 3.初步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份。 教学活动与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上一节课布置大家回去问问家长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有些什么样的特色,你们完成了没有 我们现在先进行新课的学习,然后再检查这一项作业。 1、学习四川的内容。 通过图片和书本上的内容来介绍四川(从地形地貌,资源,名胜古迹,风俗等方面介绍),给学生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的模式。 2、认识各种地形地貌。 3、学生说自己的家乡。 4、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和适当的补充。 四,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走进不同的家乡(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温暖的家 1.我长大了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实施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 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 1 主题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 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 教学准备: 了解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 知道这些食物、蔬菜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活动: 一、导入 谈话: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探究我们每天 的饮食是从那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探究活动 阅读课文2-3页。 同位交流:餐桌上有哪些食物, 汇报回答:餐桌上的食物很丰富,有扁豆、西红柿、土豆、南瓜、菜心、鱼、肉、米饭、苹果等。阅读豆博士的话,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小组讨论:思考乐乐和小文的话,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我们每

天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交流汇报:例如,大米、面粉等粮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白菜等蔬菜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 水产是从河湖中捕捞的,肉类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三、总结 阅读妞妞的话,使我们知道: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 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作业设计: 思考:食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发现 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1 第二课时 2 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感受集体的温暖 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 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一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 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是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来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书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

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2、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 3.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作为集体的一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打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学习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课前准备:钟表,课件,教具 学习过程 环节学案 回顾旧知 1、物体的运动有??()和()。 2、平移和旋转都只改变图形的(),不改变图形的()和()。 自主探索 1、钟面上指针旋转的方向就是()方向; 相反的方向就是()方向。 2、钟表上旋转一周是()度,12个时刻将它12等份,所以每份是()度。 3、从8时到10时,时针绕旋转点()方向旋转()度, 从11时到15时,时针绕旋转点()方向旋转()度。 4、旋转三要素指()()()。

合作探究 当横杆升起时,横杆绕旋转点()时针旋转()度; 当横杆落下时,横杆绕旋转点()时针旋转()度。 达标检测 基础性作业: 课本29页练一练1、2题(看课件)。 一棵小树被扶起种好,这棵小树绕点O()方向旋转了()度。 提高性作业: 1、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如图,点P是线段MN上一点,将线段MN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度。 MPN 教学目标: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整理所学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统计图的特点 一预习、质疑 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 二交流、展示 全班汇报 其他学生认真听,可以质疑,可以表示赞同,可以补充,对发言的同学作出评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1. 萝卜的故事 课题: 1. 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2. 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 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帮助学生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教学重、难点: 望。 教学准备: 教材展示的是萝卜的种植和收获,但教师应对本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或蔬菜) 冲种植到收获的生产过程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本地区各农是相应的农业劳动有比较清楚地了解,以便使教学与本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一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组织学生阅 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不了读有关本课题的教材展示的是萝卜 解这些食物的来源。现在请几位同学七幅画书,通过的种植和收获 简单的介绍一下。” 讨论或谈话的方 式知道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活, 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第一幅图画是播 二、观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种。组织学生阅读有关 活动。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第二幅图画是间本课题的七幅画

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虎苗。书,通过讨论或谈 子和爷爷是怎样中萝卜的吧。” 第三幅图画是除话的方式知道 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 三、体验正在生长的萝卜 - 1 - 与交流。培土帮助学生引发思 阅读课文. 第五幅图画是灌考,产生了解食物 阅读教科书中溉来源的愿望 第六幅图画是收 四、阅读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成果,并获. 讨论。概括出农在土地上生产食物是十分辛第七幅图画是获 劳的,农民们通过他们的劳动得到收得了好收成以 成,用于维持他们的生活。后,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课题: 2.从种植到收获 1. 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性点,农业生产的州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遁“不违反时”的规律。 2. 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教学目标: 3. 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或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准南则为橘”的道理。 4. 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pdf

北师大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能力习惯态度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 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 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 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单元要点汇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被称做基本需要。 3、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懂得了在自然条件下,只有某一段时间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某些农作物的生长。 4、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四季、气温、降雨、物候方面的变化,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所以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生产的法宝。 5、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粮食产量多,而且蔬菜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60%,是世界第一蔬菜大国,特别是大棚蔬菜面积已占到世界70%以上。然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地里的盐碱越来越多,土壤变得越来越硬,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对人体也造成了危害。 6、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又逐渐学会了种植,然后又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农具,这些农具成为了人手的延伸。 7、制造和使用工具使人类的进步。 8、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从使用简单的手工农具,畜力耕作,发展到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 9、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中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2000多年前,秦国的李冰父子率众建造了都江堰。都江堰的建立,既有

利于排泄洪水,又有利于灌溉农田,由此形成了富饶的成都平原。都江堰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0、坎儿井用来保存和运送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供人们使用。 11、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科学种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12、中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9),人口却占到了世界的(1/5)以上。 13、人类的文明就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也逐渐发展起来。 14、雄伟壮观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15、我国的农历,是古代劳动者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与月球运动的规律编制出来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农历把农业生产的农事活动安排进历法,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16、养蚕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国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17、农耕地区的主要食物是粮食和蔬菜,沿海地区喜欢吃各种水产品,在牧区,饮食以肉和奶为主。 18、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傣家人的竹筒饭,蒙古人的手扒肉,新疆人爱吃馕和羊肉;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主要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泰国树叶包制的饭团,韩国的石锅拌饭和泡菜。 19、一年有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有24个节气,我们这里适应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大豆、花生、柑橘等。 20、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有土壤、阳光、水、肥料。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了解数学的价值。(试验稿: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