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齐河县概况

1.1.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省会

市西,黄河左岸,属省市。地理坐

标在北纬36°24′~37°00′、

东经116°23′~117°03′之

间。西南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

距东阿县城68.5公里,距茌平县

城50.5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

两县接壤,距高唐县城40公里,

距禹城县城19公里。北界临邑县,

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市区83公里,距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09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0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省城的西北门户,齐河与一

衣带水,隔黄河相望,是省会连接鲁西北三区的交通咽喉。自古以来,兵家或进或退,或攻或守,无不把齐河作为举措重筹。

齐河历史上商业发达。据1933年版《齐河县志》记载:“县境与仅隔大清河,河建石桥,交通方便,商业常得信息于先,因之发达”。1736——1820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齐河商业盛极一时。1934年,县境私人经商者约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

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齐河有南(、)来北(、)往之便,处东(东部沿海)西(西部腹地)交通之要,位置非常有利。齐河境的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发展经济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位于齐河县中心的县城具有优越的经济和地理区位条件,青银、京福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城北侧、东侧穿过,308国道从县城北侧穿过,使齐河县城成为省经济轴的一个重要节点。这对于促进齐河县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2社会经济概况

近五年来(1998-2003年),齐河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国生产总值43亿元,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7年的55:21.9:23.1调整到28.1:44:27.9,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比1997年增加604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79亿元,年均增长10.2%。齐河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现正向现代化迈进。

全县历年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齐河县与市其它县、市、区经济状况比较:

1.1.3县城人口概况

1997年晏城镇人口34739人, 非农业人口6453人;至2002年晏城镇人口为134639人, 非农业人口58774人。人口增长率波动不定, 1997-2002年期间城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5.77%。现状城区在县域的首位度为48.76%。

从人口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的变动关系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从1998年的16.66‰,下降到2002年末的9.24‰。这反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

逐步上升,从而决定了综合增长率的走势。1998年城区人口的机械增长率为1.45‰,1999年增加到的8.37‰。人口变化从以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并重,转为以机械增长为主体的局面。

齐河县城人口变化趋势图

单位:人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

人口数

1.2原有总体规划回顾和评述

1.2.1原有的总体规划简述

原《齐河县城总体规划1995-2010》,是在

199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编制的。规划围

及规模:北到义合庄变电站的北端,南到小周

乡水源地的南端,西到华店乡驻地,东到晏城

镇界,规划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

总用地29.04平方公里,规划城市人口20——

25万(201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145

平方米。

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全县的政治、经济、

文化、科技中心;是交通枢纽和物资转运中心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化工、纺织、机械电子

为主的卫星城。

城市发展方向:2010年城市主要向西南方

向发展,向北向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2000年城市主要向西发展;2050年在继续向西南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强乡镇的建设。

用地布局:以铁路、大沟、倪伦河为界,采用绿地楔入城市的模式,形成五个组团。

1.2.2199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齐河县“95总规”是在当时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编制的,其规划成果关于城市近期发展的思路较为清晰,城市规模总体较为合理,城市组团布局亦较为恰当,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符合当时的实际发展需要的,对齐河县城市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但是,近两年来,齐河县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规划已显现出诸多不足,需要加以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具体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与城市规划方向并不吻合。

1995规划对城市自然地质条件进行了

充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合

理的功能分区,各种用地布置较为合理。

但是却忽视了县城北侧308国道发展轴对

工业发展的吸引力,导致以后308国道两

侧工业发展的失控,造成城市功能布局的

不合理,城区易受工业污染等后果。

?工业用地选址与城市发展方向的矛盾。

原规划工业用地较为分散,主要位于城市的西北和东南,这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选择,迫使城区向西南方向发展。

?城市更新改造未得到充分重视,城中

村现象比较严重。

城市环境状况与生活质量都与齐河的

地位和形象不符,在规划中旧城改建问题

基本被忽视,导致旧城改造盲目,且缺乏

具体措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城市历史遗存、传统文化、整体风貌重视不够,城市特色不突出。

如何发挥齐河自然环境的优势方面考虑不足,上版本城市总体规划中以及规划实施中,对于注重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构造整体的城市风貌的考虑相对较少。虽然在城市建设中,建设了一批城市广场、绿地和标志性建筑。但是

你喜欢齐河吗29%12%

59%喜欢不喜欢说不清

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城市形态和城市结构上

使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欠

缺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考虑。

实施规划的措施与建议过于笼统,缺

少具体的管理实施的建议。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如何实施城市

规划的关键是靠管理,而这正是上次规划

所欠缺的。

1.3社会公众对齐河的评价

为了使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和,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我们与齐河建设局及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了针对齐河城市建设情况的市民调查。

我们在市民中做了500多份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市民对城市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对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市场建设及环境污染治理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1总体评价

在你是否喜欢齐河的调查中

有29%的市民表示喜欢,但有

58.6%的市民说不清。这说明我们

的城市总体魅力不强,城市特色

不够突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有待提高。(见图)

1.3.2经济

在对市民的收入情况调查

时,有49.7%的人收入在5000—10000元间。有36%的市民收入在5000元以下,市民的收入在全省城镇职工收入中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经济是基础,收入水平低决定了市民会更关注与基本生活有关的城市建设问题,近期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档次应充分考虑市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在调查收入是否满意时有40.2%的人对收入表示不满意,表明市民还需要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城市还有发展的潜力。但有35.6%的市民表示一般,有点满足于现状,不求发展。因此,我们的城市还需要活力,加强发展的潜力。(见

图)

1.3.3生活

居民对居住条件满意程度上有50.3%的人表示满意,说明县城城市建设成果显著,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较好。有36.5%的市民表示不满意。接下来对不满意居住条件主要缺点在哪里调查时,有57.9%的人认为住房面积小,17.2%的人认为居住环境差,12.7%的人认为配套设施不完善,也就是说市民在安居的同时对住房面积有更大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发展住宅建设,特别是多层住宅,现在的居民大多是住平房,且住宅面积狭小、交通不流畅、没有绿化、配套不完善,这是这次调查居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要进一步发展住宅建设,增加住宅面积,改善住宅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们的住宅生活水平。(见图)

有59.2%的人希望居住在老城区,这主要是因为老城区医疗、教育、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完善,人民的日常生活比较方便;而只有29.2%的人希望居住在新区。要结合老城区现有的配套设施,大力改造城市面貌,拆除原有的平房,重新规划,建设更美的更适于人居住的美好家园。在新区建设高品位住宅,满足高层次住宅的需求。(见图及表)

表:若有条件希望居住在哪里调查情况

有52.9%的人目前的住的房子是房改房,其余大部分为商品房,11.7%的人是在租房。有34.4%的人认为未来5年有准备买房的计划,租房子中的部分人也要买房子,也就是未来几年中商品房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住宅产业将会有进一步发展。(见表)

表:目前住房的来源调查情况

在双休日以何种方式度过调查时,有36.4%的人是在单位上班,有33.6%的人是在家,30.1%的人逛街。说明除工作外,城市尚无娱乐、健身、休闲的场所;城市的公建配套设施、公共娱乐设施太少,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不完善。(见表)

表:双休日哪里度过调查情况

1.3.4 交通

在对县城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时,24.3%的市民表示满意,70.7%的人表示不满意,说明城市目前的交通状况有待改善。而城市中的一些畸形交叉口,容易引起交通混乱,发生交通事故,急需改造。高速公路及铁路在城市中穿过,城市道路涵洞处形成道路交通“瓶颈”使城市的交通不够顺畅。(见图)

市民的主要交通工具68.8%的人是自行车,24.3%是摩托车。目前来看人们的经济能力所限出行工具主要还是自行车。上班时间大多数为15分钟,占79.1% ,15—30分钟路程的占20.9%。这是由县城的城区面积决定的。人们出行的地方最多的是占89.5%,其次是占7.4%。齐河在行政划分是地区,距90公里,而距只有28公里,且是省城,是居民出行最多的地方。(见图及表)表:上下班交通方式调查情况

表:上班的路程所需时间的调查情况

在未来5年75.3%的人不准备买私人小汽车,而只有2.9%的人准备买小汽车,这种状况是由目前县城的经济水平决定的。(见表)

在对齐河县的交通问题进行调查时,有59.2%的人认为是摊位占马路,12.8%

的人认为是缺少停车场。马路市场已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干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应增加停车场的面积。(见图)

表:你认为齐河县交通问题主要是哪些问题的调查情况

1.3.5 公共设施

在对齐河县城的文化、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业等公共设施调查时,24.9%的人比较满意,而28%的人表示不满意。认为需改善城市的公用设施。接下来的对那些公共设施需要加强或改善调查时,35.95的人认为是公园绿地,17.7%的人认为是体育场馆,13.8%的人认为是文化活动设施,也就是现在人们缺乏可去的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场所。(见图及表)

表:你对齐河县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是否满意的调查情况

市民认为齐河城区最熟悉的三个公共场所是

1.迎宾广场

2.广场

3.联华超市

说明这三处是齐河居民使用效率较高,认知程度较高的公共场所。

1.3.6 人文

在对齐河城市特点的调查时72%的人认为是的卫星城,这是人们在日常出行的生活中切身体会到的。(见表)

表:齐河城市特点的调查情况

市民对最能代表齐河城市特点的建筑,景观或人物,传说是

1.农行大楼

2.迎宾大厦

3.晏婴传说

其中,前二者是齐河的标志性建筑,而晏婴传说则代表了齐河的历史文脉,

并且深入人心。

1.3.7 环境

在对齐河县城环境是否满意时,有38.6%的人认为满意,大多数市民还是比较认可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的,而只有29.8%的市民表示不满意。(见表)接下来对城市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得出结果依次是:

1.缺少绿地公园

2.空气污染

3.噪声污染

4.水污染

5.缺少公共活动空间

表:你对齐河城市环境是否满意的调查情况

在对齐河有几个污染大户调查结果依次是:

1.晨鸣板纸厂主要是水和空气的污染。

2.齐河化工厂主要是水和空气污染。

3.齐河金石集团主要是粉尘和噪音污染。

4.各个小造纸厂主要是水体的污染。

5.莱芜轧钢厂主要是噪音和灰尘的污染。

1.3.8 城市建设

在对近年来县城的城市建设是否满意调查时,73.8的人比较满意。这说明经过近几年建设者的努力,齐河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到了市民的认可。(见表)

表:你对齐河城市建设是否满意的调查情况

在对城市建设方面,政府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时,30.2%的市民认为是增加绿地,30.1%的市民认为水电暖等配套设施的完善,28%的市民认为是治理污染环境。说明与城市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急需政府来解决。(见表)表:你认为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调查情况

市民对齐河城市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1.适当增加绿化,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2.增加市场建设,增加休闲娱乐场所;

3.强化环境建设,注重治理环境污染。

1.3.9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的各种要求在逐步提高,房子已不是住人的机器,城市不是容纳人的场所。而是向往着城市会更加现代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住房的面积,居住环境,交通、文化、商业、文教、卫生.娱乐、体育设施、污染治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这次调查得出的总体结论是:

1.交通不流畅,特别是南北向的交通问题,受铁路的“瓶颈”制约影响极其严重。

2.城市住宅质量低,住宅区交通不便,环境水平较低;并且大多是低矮的平房,住宅建设急需进一步提高。

3.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暖气及天燃气管道的入户需求、以及方便人们生活的市场建设急需政府解决。

4.增加绿化,建设休闲娱乐的健身场所,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品味。

5.强化城市整体环境建设,改善城市面貌,增加防护林带,阻断城市污染源,治理环境污染,美化城市,还城市一片,一片绿地。

1.4本次总体规划背景和依据

1.4.1本次总体规划背景

宏观背景分析

1.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全球化取向是最主要的特征。经济体系的力量与其规模有关,经由跨国的全球化合作会使经济体系的力量不断增加①。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变化②。控制管理、研究开发及制造装配分别来自于不同的城市或地区,空间经济结构的重组表现为,以管理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和以制造、装配层面空间的扩散。这也使得更多的大公司的总部常常集中于一些著名的、处于支配地位的大城市之中,而生产装配却在其它次一级或几级处于从属地位的城市。城市经济活动的特征为各城市间互为上下关联的垂直结构。

当全球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城市、城镇体系)去支配其空间累积的过程。通过产业对于空间的作用,网络性的

①根据全球性统计,生产性产业七十年代以来每年增加15%,跨国的海外投资及生产意味着经济权利关系的伸展,表现在经济国际化与新国际分工的过程是任何一个在“某一地方”组装的产品都被转变为全球性产品销往外地,这是一个新的生产空间结构的转变。这些“某一地方”已被安插在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新的全球化跨国合作是以获得全球利润的策略为根基,因此将世界区划为若干区域,各自设其总部,这一经济系统早已不固着于在某一特定地点总部的自家门前,而是流动性的和无地方性的;那些被纳编的“某一地方”经济不一定与其所在的国家的、区域的经济直接相关,却直接的连接上了世界经济的网络。

②传统的城市体系为水平状结构特征,城市的产业结构通常建立于制造业的基础之上,城市之间的差异在于每一座城市的产业主导部类不同,出现过诸如“汽车城市”、“港口城市”、“钢铁城市”、“棉纺城市”等具有主体性质的城市,这个时候,每一部类产业在某一城市中自成体系,在控制管理、研发、制造、装配等大多集中于同一城市之中。

城市(镇)密集区也会由此形成,在这一区域中,每一座城市、乃至每一个城镇、或是一个区位独立的企业生产基地都将成为这一网络中起着不同功能的节点,传统的区域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经济区正是这一作用的结果,作为这一区域中的市,其发展已不可分割地融入了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选择之中。由此引发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以传统标准来衡量可能是近乎“理想”或“完整”的“城镇体系结构”,当它被纳入一个更大的区域体系中进行“检验”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适应于外部市场的选择,不一定能够与整个区域的发展获得最佳的协调。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镇体系中的每一座城镇,都将受到来自更多非本区域的选择与竞争,需要在更大的区域中求得的“权衡”,而固有行政区划难以限制某个城镇跨越这一区划的边界去谋求自身的经济联系与发展。齐河与、的关系正如此。

同时,在市场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政府掌握着土地空间资源的供给,市场控制着需求;城镇群体的发展就是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两对畴部和外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关系也意味着,政府倘若失去了对于土地空间资源的控制,则可能会在发展中丧失主动,在城镇群体的发展中,城镇之间必须通过联合协作,才有可能有效获得这种资源控制的主动权。

2.知识经济的影响

知识经济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①。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服务产业知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同时,工业仍然是城市中重要的生产部门。尤其在中小城市与城镇,第二产业构成了国民财富的物质基础。在知识成为社会新的战略资源之后,技术进步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使“企业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将取代“传统的标准化”。具体的表现为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了这一调整的话,也意味着丧失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齐河已初步具有了加工制造业的基础,但同样面临着产品升级,增加其在的技术含量的要求。因此在扩大产业业规模的同时,更需要增加其技术含量和其他含有知识经济的成分,使其在市场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发展浪潮引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对城镇产业空间布局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不加强城镇在的产业联系度,提高城镇群整体建设空间的品质,以及

①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给知识经济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所谓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在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的时代趋势下应运而生的。

城镇群的市场服务能力,若干已有一定规模,具有充分空间选址能力的产业部门很可能会进行新的选址。

3. 入世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可以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地实行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各个企业所面对的不仅是本国的竞争者,同时还有来自外国的竞争。这样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或产业,会有一个更好、更大的市场空间,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利益;相反,一些竞争力较弱或正处于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企业或产业,将会处在不利的地位。

中国的传统产业集中于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尽管它们相对于国家的产业架构来讲属于夕阳产业,但在纳入世界经济运行轨道之后,仍是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出口型的产业则成为主体。

齐河的制造加工业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晨鸣板纸、永锋钢铁、旺旺集团等。而今后发展的关键是:现有企业是否可以在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地方政府是否可以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区域社会经济关系分析

1.“中疏、北跨”战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大中城市周围的小城镇成为新的人口和产业的集聚点。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将由集中

逐渐走向扩散,发挥“增长极”

的扩散与辐射功能,城市产业结

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

业为主发展,城市大量工业、产

业、物流中心的外移,与一河之

隔的齐河无疑将面临新的发展机

遇。

2.外部大交通条件的变化

齐河位于济、德都市层圈和

京沪联系轴上,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京沪高速公路、济聊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规划)从县域穿过,这必将影响齐河城市的发展与定位。

?城市发展条件的变化

1.城市经济已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全县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有机衔接的需求,强化县城作为卫星城的作用,带动新一轮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规划修编的目标之一。

3.齐河黄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拓展了齐河城市发展的思路,已成为齐河经济腾飞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

?政府角色的转变影响着城市建设管理的运作形式,主要表现在:

1.制定城市发展的控制政策,来控制城市建设;

2.城市土地控制,引导城市发展;

3.城市形象的树立,以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发展建设的新理念促使对城市发展策略做出必要的调整

1.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从协调、公平的角度,强调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协

调发展,强调区域协调、代际公平等;

2.城市经营理念,即强调通过市场运作的机制,筹集城市建设资金,推行城市

土地有偿使用,倡导基础设施部门的企业化和社会化管理,使城市建设更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

3.城市管制的理念,即要求政府在管理城市中应引入化的思想,从单一的管理

主体进而建立政府、社会团体、市民组织等多层次的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合理控制;

4.“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从人的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各项建设,明确了为

谁服务的问题;

5.“天人合一”的理念,要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6.创新的理念,从城市发展的原始动力,要求城市建设应加强构建创新环境;

7.新的区域协调理念,要求在保持区域竞争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协调机制,实

现共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