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013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2013复习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2013复习整理

1、城市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

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关键字:农业——非农业;

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数的比重

2、田园城市

霍华德、目的(防止城市无限制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居民享受乡村的环境和城市的服务)、描述(3万人、外围绿地、住宅用地呈同心圆放射状布置、中央公园20ha+公共建筑、中间圈层公园+商业、外围住宅+学校)、实施案例(英国的莱奇沃思(Letchworth)韦林(Welwyn))。

3、有机疏散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把人口和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了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把传统大城市的拥挤形态再合适的区域范围分解成若干集中的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他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城市分散主义+城市集中主义的折中,将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4、现代建筑运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功能主义、美学原则、小汽车城市导向

5、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提供关于生活质量的另类观点,既崇尚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多元化。对现代城市规划公认的价值观和基本理论带来冲击。

五元则:维护社会公正;尊重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坚定公民性;建立社区的理想;市民化

区域规划是在跨城乡和行政区的空间范围内,以充分发挥区域整体优势、促进人与自然、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区域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综合性公共政策和实施策略。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安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发展方向、布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区域协调环保水利等。

7、可持续发展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8、Zoning及其核心内容P380

区划法、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贴线等

Zoning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译法应该是“土地分区制”或“土地分区规划”。用土地法的概念来说,Zoning是指政府(通常是市或者郡政府)根据警察权对土地使用所划分的公众限制。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将土地分区规划,以合理地使用土地、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发展。分区制度可以规范土地的利用功能、利用类型、利用密度和相关的物质结构(比如建筑物的高度和建筑红线的后移缩进等)。它以土地的不同用途来规划,如农业地只能限于用做农业耕地,住宅用地不可以用于商业设施的开发,公共商业用地不得滥用等等强制性法律规范。

9、国民经济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第二产业:工业、地址普查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第三产业:商业、餐饮业、服务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科、教、文、卫事业、金融保险、国家机关、党政机关、

10、城市用地工程适应性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适宜):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要求,一般不需要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既可用于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在10%一下,土质的地基承载力大于15t/㎡、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的基础,一般埋深1.5~2m,未被洪水淹没过;无沼泽;无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二类用地(工程后适宜):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介于一类与三类用地之间(地基承载力为10~15t/㎡,地形坡度为10%~20%,地下水位埋深为1~1.5m)。

三类用地(不适宜):不适宜修建的用地。主要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之于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作为建设的用地。地基承载力小于10t/㎡,泥炭层或者流沙层大于2m,地形坡度大于20%,洪水淹没经常超过1~1.5m,有冲沟、滑坡,占丰产田,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m。

11、防护绿地

指对城市环境、灾害具有防护、减灾作用的林带等绿地。

(隔离、减轻工厂有害气体、烟尘、噪声对城市其他用地的污染,以保持环境洁净。)

12、生态绿地

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使城市地区能保持一种与自然生态良好结合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城市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

13、城市紫线

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14、社区

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15、城市结构

城市各组成要素间及要素内部诸特征的组合关系。包括自然、产业、经济、人口、劳动力、政治、生态环境、地域和土地利用的结构。

16、“一书两证”

“一书两证”是对中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的通称,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发放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根据依法审批的城市规划和有关法律规范,对各项建设用地和各类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和协调,使其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17、BRT

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18、CBD

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CBD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19、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以区域性交通站点为核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居住区密度;建设混合住宅及配套服务等多功能设施,以此有效达成复合功能的目的,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

简答题

20、请描述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阶段,并判断我国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经过较长时期城市人口才能占到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工业革命加快城镇化进程,在不长的时间内,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60%)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在中期阶段

21、简述三代卫星城的特征 p58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独立的新城;

22、我国小区规划理论的原型解释(邻里单位)p55 p289

20世纪30年代,1929年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较大范围统一规划居住区(细胞)、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幼儿上学不穿越交通道路、内部布置日常公建。邻里单位有宽阔的边界和内部街道形式,有助于实现社区目标(社区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与尊重感。

二战后,苏联和欧洲把邻里单位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为小区规划理论,规模不限于小学的服务能力,用地边界发展为以城市干道及自然地形为界,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也相应扩大。

我国的小区规划模式是在邻里单位概念和苏联小区规划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ppt

建筑密度=建筑基地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基底面积×建筑层数/用地面积

=建筑总面积/用地面积=容积率

在实际的项目,地块通常是塔楼与群楼的建筑组合,因此实际平均层数是低于塔楼层数,若用塔楼的层数来计算,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塔楼)>容积率(约1.5~2倍)

24、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社会属性:土地已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利,无论是公有的或私有的形式。

经济属性:通过土地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的条件下来体现。

法律属性:所实行的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形式,都经有法定程序得有立法的支持,因而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

25、城市性质与其确定的依据P132 P133

城市性质是指某一城市在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城市性质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主要职能及发展方向的。

城市性质的确定方法: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

26、我国城市按性质分,可以有哪几种类型?

工业、交通港口、商贸、科研教育、综合中心、县城、特殊职能(革命纪念、风景旅游疗养、边贸)27、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哪几类?

根据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以下三类:

(1)Large City大城市,是指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

(2)Medium City中等城市,是指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

(3)Small City小城市,是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通常习惯将人口100万以上城市划分为Mega City特大城市。

28、如何计算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⑴ Natural Growth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通常以

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之比的千分率来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⑵ Mechanical Growth 机械增长率: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

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机械增长率是一年内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对年平均人数的千分率。

29、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30、请简述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P109

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内容是根据区域现实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在一定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战略指导思想、方针、重点、步骤及对策等,它融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一体,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握全局,成为一门高层次、高品位的决策科学。

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综合性、潜在决策性、长期持久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31、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P152

正确的选择城市发展的方向。

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主要用地。

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联系便捷。

各阶段协调发展,留有发展余地。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32、容积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P181

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容积率的下限保障开发商的利益,上限是为了防止过度开发带来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和环境质量下降。

FAR=Ar/Al =地块内所有建筑总面积之和/ 地块面积

33、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P182

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有容积率来确定,地块容积率除了由上层规划要求外与以下条件有关:

地块使用性质、地块的区位、地块基础设施条件、人口容量、地块空间环境条件、体块土地出让价格条件

34、为什么要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容积率是总建筑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体现和控制着住宅区建筑总体的建设总量。

同时也是建筑在指定的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承载力和饱和度的反应。建筑密度是建筑底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其表现和控制了住宅区的敞地率,也会影响到住宅区的户外环境质量。所以约束和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有利于城市土地更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城市住宅区更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协调城市的结构形态;优化城市的总体布局。

35、为什么住宅建筑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P302

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而且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日照的充足与否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通风,杀菌,温度,采光节能。

36、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的关系

37、分流制和合流制的含义?和各自的优缺点?P247

Interflow(合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A、直排式合流制。管渠系统的布置就近坡向水体,分若干个排水口,混合的污水不经处理和利用直接就

近排入水体。特点是污染严重、投资省,目前一般不采用。

B、截流式合流制。在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基础上,临河岸边建造一条截流干管,在截流干管处设溢

流井并设污水厂。晴天和初雨时,所有污水都排放至污水厂,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当雨量增加,混合污水的流量超过截流干管的输水能力后,将有部分混合污水经溢流井溢出直接排入水体。其特点是在雨天仍有部分混合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Distributary(分流制):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C、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管渠系统,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和利用;后者汇集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就近排入水体。特点是卫生条件好,存在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投资大。新建设城市与重要工矿企业,一般采用该形式。

D、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而没有完整的雨水管渠排水系统。污水经由污水管道系统流至污水

厂,经过处理后排放;雨水经过地面漫流进入不成系统的明沟或小河,然后进入较大的水体。特点是投资省,用于有合适地形,有健全明渠水系的地方,以便顺利排泄雨水。

38、简述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P157 P158

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一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有混合交叉的用地四类居住用地:以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

39、简述工业用地的分类P154

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电子工业、缝纫工业、工艺品制造工业等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纺织工业等。

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如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等。

40、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P154

⑴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⑵ 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⑶ 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⑷ 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用地面积足够;职工居住地段良好;紧凑集中、与其他城市部分互不干扰;企业间相互协作)

41、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特征

城市道路交通分为客货两类、交通流线随时间有规律变化、不同的交通工具对道路系统有不同要求、交通交叉组织对通行能力非常重要、静态交通要考虑。

42、城市道路分级及其红线宽度p231

城市主干路(30-45)城市次干路(25-40)城市支路(12-15)

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43、住宅群体的组合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P 298

行列式:优点: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缺点:如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周边式:优点:形成封闭空间,具有一定空地面积,组成完整的院落由于绿化休闲,利于寒冷地区阻挡风沙减少积雪,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

缺点:部分居室朝向较差,转交结构施工复杂,不利于抗震,不适于炎热地区。

混合式:结合以上两种

自由式:点群式。

点群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点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但在寒冷地区因外墙太多而对节能不利。

44、简述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P158

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尊重地方文脉及生活方式以人为本、提高生态效应、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规范与标准提高土地效用保证环境质量、提供好的社区环境与设施支持。

45、请列举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沿街线状、独立地段成片集中、综合。

46、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p312

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

47、简述工业用地为了减少和避免对城市的污染,应注意哪几方面

减少有害气体污染(风向、地形、避免气体混合、与居住间的防护绿地)、防止废水污染(废水处理、城市下游排污)、防止工业废渣污染(堆场设置)、防止噪声干扰(隔离带)。

48、编制城市规划的原则

人工vs自然、历史vs未来环境、各社会集团和谐

49、简述我国大城市的规划编制体系

城镇体系-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50、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内容包括: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51、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方式p368

继续原有用途、改变原有用途(博物馆、文化建筑、旅游)、城市的空间(景观)标识。

52、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p360

地段和街道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形式

建筑物和绿化、空地的空间关系

历史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

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

地段的历史功能和作用

53、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p373

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和保护。

小规模渐进性更新以其灵活性、便于筹措资金和发挥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能够做到对于文化遗产的细心呵护而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国际上进行城市更新的主流。

以旅游和文化产业为先导的振兴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

54、简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区别p59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私人车辆应服从公交、不能太强调功能分区而应该注重多功能混合、利用人力土地和资源解决自然和人的关系。

55、什么是理性主义规划?它受到什么批判? P60

现状的理性分析和推导、严密、数理模型,但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心、缺乏对决策者立场观点的认识。它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56、简述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综合性、法制政策性、地方性、长期经常性、实践性。

57、简述城市规划调查研究的三个方面

现场踏勘与观察、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58、城市土地区位对于土地用途的影响 p142

59、简述“大伦敦规划”的主题思想及对我国新城规划的借鉴作用

适度分散Moderate dispersal

1944, Abercromby (阿伯克隆比), disperse industry & pop. from central London.

4 rings within 48 km radius, radial roads, different density, green belt.

论述题:

60、《雅典宪章》的意义、主要内容与其局限性p52p147

勒-柯布西埃、现代主义的宣言、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物质形态决定论。

61、美国50年代的旧城更新运动与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p58p371

郊区化导致市中心活力下降、需要重新振兴城市中心、初衷好但结果坏、现代主义式推倒重建运动、简雅各布的批判、为谁做规划?

62、请举例说明城市大事件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影响。

奥运、亚运、世博

63、城市土地使用分类及兼容控制的意义P140 P179

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兼容控制的意义在于使控制性详细规划具有一定的弹性。适应多元化开发的需求。

64、论述不同交通政策(如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或以私人小汽车为主)与城

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互动关系

65、为什么住宅区道路规划主张分级衔接和通而不畅

道路布置应分级设置,以满足不同交通功能与各类通行要求

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66、阐述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并解释自己所学学科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设计关心公共空间(public realm),关心place making;城市设计关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有4种类型的划分;城市设计与建筑学:室内vs室外,公共vs私有空间;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学:有否关心建成环境。

作图题

67、居住区人车分流系统

在人车分行中,车行道与步行道互不干扰,自成独立的道路系统。路网系统一般采用“周边环路 + 尽端路”的形式。

1920年代乃美国首先提出,并在美国纽约郊区雷德明(Radburn)居住区中实施。

68、大城市居住用地构成模式图及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3~5w)、小区(0.7~1.5w)、组团(0.1~0.3w)

69、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2.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人类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在强调经济发展的时候,不应忘记经济发展目标就是要为人类服务,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城市规划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明确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所有城市规划师崇高的职责。

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其间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用的规划技巧,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长远利益所在。城市规划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精打细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的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良田沃土。

在规划设计城市时,还应注意建设工程中和建成后的城市运行中节约能源及其他资源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达到和谐的必经之路。

1.2.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性,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城市规划师在接受任何新技术的时候,必须以城市居民的利益为标准来决定新技术在城市中的运用。我们更要警惕那种认为只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解决一切城市问题的幻想。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新技术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许多新问题。

把科技进步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统一起来,不能把经济发展和文化继承相对立。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和谐载体,是城市规划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对全球的城市网络体系建立、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经济模式和城市景观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将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变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技术进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将不断成为城市规划的社会责任,并且基于公正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效率会成为一项全球策略。

城市规划还必须从实际出发,重视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历史传统,针对不同的规划设计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抄袭。

1.2.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要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城市规划更应为城市中所有的居民,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状况,不分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创造健康的城市社会生活。坚持为全体城市居民服务,并且为弱势集团提供优先权,这是城市规划师的根本立场。

强调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和谐,重视区域中各城市之间居民生活的和谐,避免城市范围内社会空间的强烈分割和对抗。

城市中的老年化问题,城市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居民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问题,城市中残疾人和社会弱者的照顾问题,都应成为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师的设计中,并给予充分的重视。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28820704.html,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略谈 作者:李雪红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数学史是一种文化内容,融入初中数学教材很有意义。数学史融入时遵循着特定的原则。具体融入时可采取的策略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广泛性与实用性结合,目的性与可接受性结合,思想性与可理解性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史;融入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3-0158-01 数学史具有较长的一段历史,并且含义丰富,当前,我国很多数学教材中都缺失了对数学史的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程序化。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逼近,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将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具体的了解。因此,首先就需要明确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原则,再制定相关的策略办法,使得数学史的融入发挥效用。 1.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虽然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原则,但是在实际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目前的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对部分概念定理并没有进行探究,甚至没有涉及到相关的数学问题,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史在教材中的重度缺失。当前我国很多初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是以人教版教材为主,因此,可以将数学史适当融入其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史的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根据数学史相关内容深入探究数学定理。人教版初中数学注重数学思想教学方式,数学史的融入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及分类等数学学习方式进行应用。数学史的形成是漫长的,将其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能够让学生对无理数等的发现有更加具体的认识,从而体会到数学家们的恒心及毅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原则 在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相关的原则,只有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正确体现出数学史融入到教材中的意义。在将数学史融入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过程中,需要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及应用发展的趋势,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使其能够在数学史的作用下,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虽然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需要对相关科目的历史进行适当的讲解,但是还是需要注重教学方法,不能将过多的时间用在讲解数学

2013年4月全国自考操作系统试题(02326)

2013年4月份自考操作系统试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试题 课程代码:02326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开发UNIX第一个版本所使用的计算机是( A ) A、PDP-7 B、PDP-8 C、PDP-11/45 D、PDP-11/70 2、操作系统提供给程序员级使用的接口是(D) A、操作控制命令 B、过程调用 C、作业控制语言 D、系统功能调用 3、下面关于管态和目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中央处理器执行系统程序的状态是管态 B、中央处理器执行用户程序的状态是目态 C、目态下不允许执行特权指令 D、访管指令只能在管态下执行(在目态下执行) 4、UNIX用于改变对文件访问权限的命令是( D) A、chmod B. rename C、link D、lseek 5、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不必注意的是(D ) A、主存储器的保护 B、主存的程序浮动 C、系统资源的分配和调具体功能 D、用户程序的具体功能 6、不属于进程控制原语的是( D) A、创建原语 B、撤销原语 C、唤醒原语 D、互斥原语(阻塞原语) 7、不属于进程特(C ) A、动态性性 B、并发性 C、同步性 D、异步性 8、申请启动了外围设备,该进程状态的变化是( D ) A、成等待状态 B、从运行状态变成就绪状态 C、状态变成就绪状态 D、从就绪状态变成运行状态

9、采用多道程序设计后,用户在程序中使用的地址称为( C )逻辑地址 A、静态地址 B、绝对地址 C、相对地址 D、物理地址 10、在早期的分时系统中,让多个用户的作业轮流进入主存储器执行。先把一个作业装入主存储器执行,当出现等待事件或用完一个时间片时,把该作业从主存换出,再把由调度程序选中的另一作业调到主存中。这种技术称为(B ) A、覆盖技术 B、对换技术 C、移动技术 D、调度技术 11、采用页式存储管理的系统中,若相对地址用32位表示,其中20位表示页号,则可以表示的页内地址范围是( C) A、0~1023 B. 0~2047 C、0~4095 D、0—8191 12、在页式虚存系统中,将近期访问次数最少的页面调出的页面调度算法是( B ) A、最佳调度算法(OPT) B、最近最不经常使用调度算法(LFU) C、先进先出调度算法(FIFO) D、最近最久未使用调度算法(LRU) 13,UNIX文件系统分成基本文件系统和子文件系统两部分,说法正确的是(C ) A、两部分都可以装卸 B、两部分都不可以装卸 C、两部分都有自己独立的目录结构 D、两部分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目录结构 14、文件系统提供了一些基本文件操作,下面不属于基本文件操作的是(D) A、建立文件、删除文件 B、打开文件、关闭文件 C、读文件、写文件 D、移动文件、复制文件 15、具有“设备独立性”的计算机系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在分配设备时适应性好,灵活性强 B、用户编制程序时,对欲使用的设备需要指定 C、用户编制程序时,对欲使用的设备仅需相对号 D、用户编制程序时,欲使用的设备与实际关 16、假设读写磁头正在50号柱面上执行出而等待访问者依次要访问的柱面号是60,118,39,15,130。当50号柱,若采用最短寻找时间优先调度算法,为完成这些请求,磁头需要过的( B) A、150 B、170 C、180 D、200

最新操作系统试题及答案分析

一、选择题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C)组成的。 A.硬件 B.软件 C. 硬件和软件 D.用户程序 2、操作系统的基本职能是(A )。 A.控制和管理系统内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的运行 B.提供用户界面,方便用户使用 C.提供方便的可视化编辑程序 D.提供功能强大的网络管理工具 3、以下著名的操作系统中,属于多用户、分时系统的是(C )。 A. DOS系统 B. Windows NT系统 C. UNIX系统 D.OS/2系统 4、为了使系统中所有的用户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该操作系统应该是(B )。 A.多道批处理系统B.分时系统C.实时系统D.网络系统 5、当操作系统退出执行,让用户执行时,系统会(C )。 A.继续保持管态B.继续保持目态 C.从管态变为目态D.从目态变为管态 6、下列进程状态的转换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D)。 A.就绪→运行 B.运行→就绪 C.阻塞→就绪 D.就绪→阻塞 7、某进程由于需要从磁盘上读入数据而处于阻塞状态。当系统完成了所需的读盘操作后,此时该进程的状态将(D )。 A.从就绪变为运行B.从运行变为就绪 C.从运行变为阻塞D.从阻塞变为就绪 8、多个进程的实体能存在于同一内存中,在一段时间内都得到运行。这种性质称作进程的(B )。 A. 动态性 B. 并发性 C. 调度性 D. 异步性 9、进程控制块是描述进程状态和特性的数据结构,一个进程(D)。 A.可以有多个进程控制块B.可以和其他进程共用一个进程控制块 C.可以没有进程控制块D.只能有惟一的进程控制块 10、在大多数同步机构中,均用一个标志来代表某种资源的状态,该标志常被称为(C)。 A、公共变量 B、标志符 C、信号量 D、标志变量 11、如果进程PA对信号量S执行P操作,则信号量S的值应(B )。 A.加1 B.减1 C.等于0 D.小于0 12、进程状态从就绪态到运行态的转化工作是由(C)完成的。 A.作业调度B.中级调度C.进程调度D.设备调度 13、为了使系统中各部分资源得到均衡使用,就必须选择对资源需求不同的作业进行合理搭配。这项工作是由(A)完成的。 A.作业调度B.中级调度C.进程调度D.内存调度 14、通常,用户编写的程序中所使用的地址是(A )。

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结合

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合 万州桥亭中学秦毅 内容摘要: 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在现今的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史的有关轶闻趣事,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史,不仅是广大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帮助,而且是也是我们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更好的搞好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要明白数学史的重要性,最根本的是要研究如何将数学史融合到教学当中,努力探索出一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数学数学史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

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数学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基础知识、牢固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我们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数学教育界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极其重视,并且以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我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年取得佳绩、在国际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这些都是我国数学教育水平高的有力证据,我国数学教育水平高的另一个证据是,在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测试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亚洲参加国的测试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因此,中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高水平成绩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的,是几代、十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共同的结晶,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对于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是应该予以正视的。就在我们的教育界为上述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另外一种不同的声音“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们现行的中小学数学内容一些学生学不好,学不了,成为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者;另一方面,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特别表现在数学思考方法、

湖南大学2013年操作系统期末试卷

答案仅为参考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cheduling alogrithms could result in starvation and why? (1)First-come,first-served (2)Shortest job first (3)Round robin (4)Priority【来自课后习题】 答:最短工作优先调度和优先级调度算法会引起饥饿。优先级调度算法会使某个低优先级进程无穷等待CPU,此时,可能发生两种情况,要么进程最终能进行,要么系统最终崩溃并失去所有未完成低优先级进程。 解决方式——老化,老化是一种技术,以逐渐增加在系统中等待很长时间的进程的优先级。(最短工作优先调度会使工作长度最大的进入无限等待CPU) 2.Can a resource allocation graph (资源分配图) have cycle without deadlock(死锁)? If so,state why and draw a sample graph(画一个死锁点的图); if no,state why not? 答:有死锁,死锁部分为P2-R4-P5-R3。 3.What is the cause of thrashing(颠簸)? How dose the system detect(检测)thrashing? Once it detects thrashing,what can the system do to eliminate(消除)this problem?【来自课后习题】 答:分配的页数少于进程所需的最小页数时发生颠簸,并迫使它不断地页错误。该系统可通过对比多道程序的程度来估计CPU利用率的程度,以此来检测颠簸。降低多道程序的程度可以消除颠簸。 4.某Demand Paging system,拥有逻辑空间64页,每页2KB,拥有物理空间1MB。 (1)写出逻辑地址的格式。 解:11位页内地址,5位页号 (2)若不考虑访问权限等,进程的页表最多有多少项?每项至少有多少位? 解:因为有32个逻辑页面,所以页表有32项。因为有1M/2K= 2的9次方物理块,所以每个页表项至少有9位 (3)如果物理空间减少一半,页表结构应相应作怎样的改变? 解:32项,每项至少需要8位

操作系统作业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课程作业 (2013年春) 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学校: 日期:

作业一:作业管理 1、有三道程序A、B、C在一个系统中运行,该系统有输入、输出设备各1台。三道程序 A、B、C构成如下: A:输入32秒,计算8秒,输出5秒 B:输入21秒,计算14秒,输出35秒 C:输入12秒,计算32秒,输出15秒 问:(1)三道程序顺序执行的总时间是多少? (2)充分发挥各设备的效能,并行执行上述三道程序,最短需多少时间(不计系统开销)?并给出相应的示意图。 2、假设一个单CPU系统,以单道方式处理一个作业流,作业流中有2道作业,共占用CPU 计算时间、输入卡片数和打印输出行数如下: 其中,卡片输入机速度为1000张/分钟,打印机输出速度为1000行/分钟,试计算:(1)不采用spooling技术,计算这两道作业的总运行时间(从第1道作业输入开始到最后一个作业输出完毕)。 (2)如采用spooling技术,计算这2道作业的总运行时间(不计读/写盘时间),并给出相应的示意图。

作业二:进程管理 1、 请写出两程序S1和S2可并发执行的Bernstein 条件。 2、 有以下5条语句,请画出这5条语句的前趋图。 S1:y=x+1 R(x) W(y) S2:c=f-w R(f,w) W(c) S3:d=r-y R(r,y) W(d) S4:x=a+b R(a,b) W(x) S5:r=c+y R(c,y) W(r) 3、 设在教材第62页3.6.4节中所描述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其缓冲部分为m 个长度相等 的有界缓冲区组成,且每次传输数据长度等于有界缓冲区长度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可对缓冲区同时操作。重新描述发送过程deposit(data)和接收过程remove(data)。 P P P i P .. .. 1 2 i k .. 4、 设有k 个进程共享一临界区,对于下述情况,请说明信号量的初值、含义,并用P ,V 操作写出有关互斥算法。 (1) 一次只允许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 (2) 一次允许m (m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及答案.

第5章死锁 1)选择题 (1)为多道程序提供的可共享资源不足时,可能出现死锁。但是,不适当的_C__ 也可能产生死锁。 A. 进程优先权 B. 资源的线性分配 C. 进程推进顺序 D. 分配队列优先权 (2)采用资源剥夺法可以解除死锁,还可以采用_B___ 方法解除死锁。 A. 执行并行操作 B. 撤消进程 C. 拒绝分配新资源 D. 修改信号量 (3)发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有四个,要防止死锁的发生,可以通过破坏这四个必要条件之一来实现,但破坏_A__ 条件是不太实际的。 A. 互斥 B. 不可抢占 C. 部分分配 D. 循环等待 (4)为多道程序提供的资源分配不当时,可能会出现死锁。除此之外,采用不适当的_ D _ 也可能产生死锁。 A. 进程调度算法 B. 进程优先级 C. 资源分配方法 D. 进程推进次序 (5)资源的有序分配策略可以破坏__D___ 条件。 A. 互斥使用资源 B. 占有且等待资源 C. 非抢夺资源 D. 循环等待资源 (6)在__C_ 的情况下,系统出现死锁。 A. 计算机系统发生了重大故障 B. 有多个封锁的进程同时存在 C. 若干进程因竞争资源而无休止地相互等待他方释放已占有的资源 D. 资源数大大小于进程数或进程同时申请的资源数大大超过资源总数 (7)银行家算法在解决死锁问题中是用于_B__ 的。 A. 预防死锁 B. 避免死锁 C. 检测死锁 D. 解除死锁 (8)某系统中有3个并发进程,都需要同类资源4个,试问该系统不会发生死锁的最少资源数是_C__ 。 A. 12 B. 11 C. 10 D. 9 (9)死锁与安全状态的关系是_A__ 。 A. 死锁状态一定是不安全状态 B. 安全状态有可能成为死锁状态 C. 不安全状态就是死锁状态 D. 死锁状态有可能是安全状态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一、数学史有它的教育价值: 普及数学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旨趣;学史能够给数学课堂教学添色增彩;中小学教材渗透着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数学史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催化剂;数学史本身蕴含着当下教材基本知识。 二、数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目前学术界通常将数学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数学时期(公元前600年以前); (二、)常量数学时期(前600年至17世纪中叶); (三、)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20年代);(四、)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五、)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一阶段有一下两项重要成果:计数制度的产生和使用(如图1)。测量和 图1 作图(如图2赵爽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图文结合)。

图2 第二阶段是常量数学时期(初等),那个时期数学发展的两条主线: 1.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 2.灿烂的古希腊数学。 其中中国初等数学的辉煌成就有三次发展高潮:(1)两汉时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3)宋元时期。 领先的成就有: 1、计算技术的创用 2、加、减、乘(九九表)、除;分数、小数、近似计算 3、更相减损术、比例算法、盈不足术 4、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祖暅原理,算经十书 宋元四大家:杨辉、秦九韶、李冶、朱世杰。贾宪三角(杨辉三角);秦九韶《数书九章》之“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朱世杰之《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的“招差术”、“垛积术”;李冶是的“天元术” 第三时期变量数学时期主要有:几何学的变革;微积分的创立与

发展;多分支的形成:集合论、抽象代数、复变函数等,这几个重要成果。 几何学的变革时期代表人物有费尔玛、高斯、笛卡尔等。笛卡尔在实际上建立起了历史上第一个倾斜坐标系,把几何和代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微积分虽然不是牛顿与莱布尼兹发现创造的,但却是他俩大体完成的。牛顿改变了以往从“和的极限”到“定积分”的老路,开创了从导数到不定积分到定积分的新路。清楚得表明了他对微分和积分互逆关系的认识。莱布尼兹认识到求积依赖于在横坐标的无限小区间上的纵坐标之和或无限窄小的矩形之和。更重要的是他认识的求和(积分)与求差(微分)运算的可逆性。 数学方法:(1)化归的方法、(2)变换的方法、(3)类比的方法、(4)归纳的方法、(5)合情推理的方法、(6)反证法、(7)数形结合的方法、(8)分类讨论的方法、(9)运筹的方法。 数学观点:(1)近似的观点、(2)抽象的观点、(3)一一对应的观点、(4)对称的观点、(5)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观点、(6)“变中有不变”的观点、(7)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观点、(8)运算与结构的观点、(9)博弈的观点、(10)关系、等价关系、序关系、相关关系、比例关系、函数关系的观点 数学思想:(1)“命题需要证明,证明依靠逻辑”的思想、(2)量化的思想、(3)数学建模的思想、(4)最优化的思想、(5)公理化的思想、(6)数学机械化的思想、(7)数据处理与数理统计的

2013级操作系统原理试卷A(精品文档)_共8页

A B 开卷闭卷其他

11、假设一个系统有4个页面,页表项的信息如下表所示。Second-chance(clock)算法将置换哪个页面?( D ) (A)0;(B)1;(C)2;(D)3。 页面加载时间最后访问 时间Valid/Invalid bit Modify bit Reference bit 0 1 2 3 167 321 254 154 374 321 306 331 1 1 1 1 1 1 1 1 12、在11题的表中,哪个页面被置换时需要写回(write back)到磁盘?(C )(A)0;(B)1;(C)2;(D)3。 13、假设一个系统的逻辑地址空间为32个页面,其中每一个页面占1024字节,物理内存为16个页帧(frame),该系统的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各需要多少位?( B )(A)16,15。 (B)15,14。 (C)15,16。 (D)14,15。 14、下列文件系统的分配方式不具有随机访问能力的是( C ) (A)单级索引分配。(×) (B)双向链表分配。 (C)单向链表分配。 (D)连续分配。(×) 15、下列哪个数据结构或算法的局部性比较好?( C ) (A)二分查找(binary search)。 (B)指针。 (C)冒泡排序。 (D)哈希表(hash table)。 16、下面那个缩写表示进程间通信?( C ) (A)IRQ。 (B)ISR。 (C)IPC。 (D)IVT。 17、关于虚拟内存,哪一个是正确的?(C ) (A)虚拟内存只能通过请求式调页(demand paging)实现。 (B)缺页率总是随着物理内存的增加而减少。(C)在虚拟内存中,有效内存访问时间近似正比于缺页异常(page fault)发生的概率。 (D)一台拥有4GB物理内存的32位计算机永远不会发生缺页异常。 18、请求分页内存管理中,若把页面大小增加一倍,在程序顺序执行时,则缺页异常次数一般会( B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9、下面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B ) (A)策略和机制分离是操作系统设计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B)如果没有对临界区进行保护,程序每一次运行一定都会得到错误的结果。(C)如果系统采用两级页表结构,则每一个进程必须有独立的页表。 (D)为了获得最好的地址转换性能,页面大小一般都设为2幂次方。 20、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D ) (A)资源分配图中如果存在有向环,一定发生了死锁。(×) (B)线程只能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 (C)当进程执行一个除零操作时,将触发一个外部中断。 (D)操作系统获得CPU的控制权时,CPU一定运行在内核模式。 二、简答题(54分) 1、 (10分)列出进程的状态,并画出状态变迁图。 2、 (8分)请写出用信号量解决读者-写者(readers-writers)问题的伪代码。 3、 (6分)竞争条件的解决方法要满足哪些条件? 4、 (4分)列出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5、 (6分)列出三种常见的内存分配方法,并分别描述它们各自的分配算法。 6、 (6分)名词解释:局部性(locality)模型和工作集(working-set)模型。它们有什 么联系? 7、 (4分)名词解释:颠簸(Thrashing),并给出颠簸发生的条件。 8、 (6分)描述缺页异常的处理流程。 9、 (4分)描述分段内存管理方法,包括分段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做法。

最新操作系统期末试题及答案(2)

(答案在后面)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常见的I/O 控制方式有程序I/O 方式、 中断 I/O 控制方式、 DMA I/O 控 制方式和 通道 I/O 控制方式四种。 2. 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的两个基本接口是 程序 接口和 用户 接口。 3. 若在一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某作业的页表如下所示。已知页面大小为1024字节,逻辑地址 (3082)10转化得到的物理地址是 6154 。 4. 具有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特征的操作系统是 分时 操作系统。 5. 通道用于控制 设备控制器 与内存之间的信息交换。 6. 事务的最基本特性是 。 7. 若盘块大小为4KB ,每个盘块号占4字节,在采用两级索引时允许的最大文件长度为 4GB 。 二、 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用磁带作为文件存贮介质时,文件只能组织成( )。 A. 顺序文件 B. 链接文件 C. 索引文件 D. 目录文件 2. 一作业8:00到达系统,估计运行时间为1小时,若10:00开始执行该作业,则其响应比是

(C)。 A. 2 B. 1 C. 3 D. 0.5 3.文件系统采用多级目录结构后,对于不同用户的文件,其文件名( C )。 A. 应该相同 B. 应该不同 C.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受系统约束 4.死锁预防是保证系统不进入死锁状态的静态策略,其解决方法是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之一。下列方法中破坏了“循环等待”条件的是( D )。 A. 银行家算法 B. 一次性分配策略 C. 剥夺资源法 D. 资源有序分配法 5.进程状态从就绪态到运行态的转化工作是由( B )完成的。 A. 作业调度 B. 进程调度 C. 页面调度 D. 设备调度 6.采用缓冲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C )。 A. 改善用户编程环境 B. 提高CPU的处理速度 C. 提高CPU和设备间的并行程度 D. 实现与设备无关性 7.目录文件所存放的信息是( D )。 A. 该目录中所有数据文件目录 B. 某一文件存放的数据信息 C. 某一个文件的文件目录 D. 该目录中所有文件的目录 8.最容易形成很多小碎片的可变分区分配算法是( D )。 A. 首次适应算法 B.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 C. 最坏适应算法 D. 最佳适应算法 9.用户程序与实际使用的物理设备无关是由(A )功能实现的。 A. 设备独立性 B. 设备驱动 C. 虚拟设备 D. 设备分配 10.下面关于顺序文件、链接文件和索引文件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 显示链接文件是在每个盘块中设置一个链接指针,用于将该文件所属的所有盘块链接起来 B. 顺序文件必须采用连续分配方式,而链接文件和索引文件则都可采取离散分配方式 C. 顺序文件适用于对诸记录进行批量存取时 D. 在交互应用场合,需要经常查找访问单个记录时,更适合用顺序或索引文件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2018尔雅满分答案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一) 1 【单选题】(A)于1758年出版的著作《数学史》是世界上第一部数学史经典著作。 ?A、蒙蒂克拉 ?B、阿尔弗斯 ?C、爱尔特希 ?D、傅立叶 2 【单选题】首次使用幂的人是(C)。 ?A、欧拉 ?B、费马 ?C、笛卡尔 ?D、莱布尼兹 3 【单选题】康托于(B)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史讲义》标志着数学史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A、1870 ?B、1880 ?C、1890 ?D、1900 4 【判断题】历史上最早的数学史专业刊物是1755年起开始出版的《数学历史、传记与文献通报》。错误 5 【判断题】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选集》中记载了关于丢番图年龄的诗文。(错误)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二) 1 【单选题】卡约黎的著作《数学的历史》出版于(B)年。 ?A、1890

?C、1898 ?D、1902 2 【单选题】史密斯的著作《初等数学的教学》出版于(A)。 ?A、1900 ?B、1906 ?C、1911 ?D、1913 3 【单选题】(D)数学史教授卡约黎倡导为教育而研究数学史。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4 【判断题】四等分角以及倍立方问题同属于三大几何难题,是被证明无法用尺规做出的。(错误) 5 【判断题】史密斯倡导建立了ICMI。(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三) 1 【单选题】Haeckel的生物发生定律应用于数学史中即为(C)。 ?A、基础重复原理 ?B、往复创新原理 ?C、历史发生原理 ?D、重构升华原理 2 【单选题】史密斯的数学史课程最早开设于(C)年。

?B、1890 ?C、1891 ?D、1892 3 【单选题】《如何解题》、《数学发现》的作者是(C)。 ?A、庞加莱 ?B、弗赖登塔尔 ?C、波利亚 ?D、克莱因 4 【判断题】M.克莱因认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数学家历史上遇到的困难,数学史可以作为数学教育的指南。(正确) 5 【判断题】18世纪欧洲主流学术观点不承认负数为数。(正确)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绪言(四) 1 【单选题】HPM的研究内容不包括(D)。 ?A、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 ?B、基于数学史的教学设计 ?C、历史相似性研究 ?D、数学史融入数学科研的行动研究 2 【单选题】HPM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不包括。D ?A、大中学校数学史课程 ?B、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 ?C、各层次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观点 ?D、数学史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与建议 郑小瑞 摘要: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史上的数学成果和影响数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索前人的数学思想,借以指导数学的进展,并预见数学的未来。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说过: “数学教育和数学史是分不开的。”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数学的发展轨迹,更好地体会数学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家们刻苦钻研和勇于开拓的精神,这对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以及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学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数学史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数学内容,而且涉及历史学、哲学、文化学、宗教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内容,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数学史研究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知识,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和价值则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4月20日至26日,由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发起,在法国马赛附近的Luminy镇举行了题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奠宙教授在《重视“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知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已经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我国的数学史研究,乃至科学史研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队伍。但是,我们的研究似乎还没有注意到如何运用于教学过程,发挥它的应有效益。 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在世界上也算是一流的,也正

2013年操作系统复习题

一、判断题 (×)1.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2.虚存容量的扩大是以牺牲CPU工作时间以及内、外存交换时间为代价的。 (×)3.用户为每个自己的进程创建PCB,并控制进程的执行过程。 (√)4.树型目录结构能够解决文件重名问题。 (√)5.原语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操作。 (√)6.通道一旦被启动就能独立于CPU运行,这样可使CPU和通道并行操作。 (√)7.页式的地址是一维的,段式的地址是二维的 (×)8.位示图方法可用于磁盘的调度管理。 (×)9.虚拟设备是指把一个物理设备变换成多个对应的逻辑设备,它通过逻辑设备表来实现的。 (×)10.页式管理易于实现不同进程间的信息共享。 (×)11. 分时系统不需要多道程序技术的支持。 (×)12.系统中资源不充足,就会发生死锁。 (×)13.程序需要内存量大于可用内存量时,该程序将无法执行。 (×)14.作业调度的功能就为作业分配CPU。 (×)15.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当进程需要等待某种事件的发生时,进程一定进入阻塞状态。 (×)16.请求分页存储管理系统,若把页面的大小增加一倍,则缺页中断次数会减少50%。 (√)17. 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死锁状态。 (×)18.将用户设备与计算机连接好以后就可以立即使用。 (×)19. 顺序文件适合于建立在顺序存储设备上,而不适合建立在磁盘上。 (√)20. 操作系统安全包括了对系统重要资源(存储器、文件系统等)的保护和控制,即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和代表该用户的进程才能对计算机系统的信息进行访问。 二、单选题 1.()不是基本的操作系统。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分时操作系统 C、实时操作系统 D、网络操作系统 2.()不是分时系统的基本特征: A、同时性 B、独立性 C、实时性 D、交互性 3.进程所请求的一次打印输出结束后,将使进程状态从() A、运行态变为就绪态 B、运行态变为等待态 C、就绪态变为运行态 D、等待态变为就绪态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试题及答案

操作系统期末考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 号中。每小题 2分,共 20 分) 1、 文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 、文件控制块及文件 C 、系统文件及用户文件 2、 实现进程互斥可采用的方法( A 、中断 B 、查询 3、 某页式管理系统中,地址寄存器的低 A 、 1024字节 B 、 512 字节 4、 串联文件适合于( )存取 A 、直接 B 、顺序 5、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是由于程序的( A 、顺序执行 信号 量的值( A 、总是 为正 6、 7、 B 、长短不同 ) B 、总是为负 ) B 、文件及块设备文件 D 、文件及管理文件的软件 C 、开锁和关锁 9 位表示页内地址, C 、 1024K C 、索引 )引起的 C 、信号量 C 、总是为 D 、按键处理 则页面大小为( ) 512K D 、 D 、 D 、 D 、 随机 并发执行 可以为负整数 多道程序的实质是( A 、程序的顺序执行 C 、多个处理机同时执行 虚拟存储器最基本的特征是( A 、从逻辑上扩充内存容量 飞机定票系统是一个( A 、实时系统 10、操作系统中, A 、线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1.死锁 : 2.原子操作 : 3.临界区 : 4.虚拟存储器 : 5.文件系统 : 三、 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每小题 1、 通道是通过通道程序来对设备进行控制的。 2、 请求页式管理系统中, 既可以减少外零头, 3、 操作系统中系统调用越多, 4、 一个进程可以挂起自已, 5、 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是由磁盘空间决定的。 6、 单级文件目录可以解决文件的重名问题。 7、 进程调度只有一种方式: 剥夺方式。 8、 程序的顺度执行具有顺序性, 封闭性和不可再现性。 9、 并行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而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 同一时刻发生。 10、 进程控制一般都由操作系统内核来实现。 四、 简答题(每小题 5分,共 25 分) 8、 9、 ) B 、提高内存利用率 ) B 、批处理系统 被调度和分派资源的基本单位, B 、程序 3 分,共 15 分) B 、程序的并发执行 D 、用户程序和系统程序交叉执行 C 、驻留性 D 、固定性 C 、通用系统 D 、 并可独立执行的实体是( C 、进程 D 、 2 分,共 20 分) 又可以减少内零头。 系统功能就越强, 用户使用越复杂。 也可以激活自已。 1、 简述死锁产生的原因及必要条件。 2、 什么是多道程序技术,它带来了什么好处? 3、 有结构文件可分为哪几类,其特点是什么? 4、 分时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 分页系统与分段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哪些方面? 分时系统 指令 ( ( ( ( ( ( ( ( ) ) ) ) ) ) ) )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

NO.6 时代教育TIME EDUCATION June 关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思考刘婧摘要: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教育作用已得到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促进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有机地融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以教育取向为目的的数学史研究、基于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教育融合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0.06.065 1 问题的提出许多年来,数学家、教育家以及历史学家都在探询是否数学的教学能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整合中受益。不可否认的是,数学教育并没有实现为所有学生的目标,因此,研究数学史的融入能否提高现实状况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近年对数学史的兴趣和价值探讨日渐增多。1972 年,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成立,标志着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研究成为一门学术领域[1]。本文旨在阐述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借助历史促进数学教学。2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将数学史整合进数学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教师和研究者受益。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是一项在人类影响下探索、发现、改变和扩展的活动,不再将数学看成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制造品,而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习者将感受到社会和文化对数学的影响。另外,数学史强调数学课题之间的联系和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作用,能帮助学生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待数学,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数学史能提供一个较好的机会去看待数学的本质。当一个教师自身对数学的感知和理解改变时,将会影响数学教学的方式,因此影响学生看待数学的方式。此外,史学知识能帮助教师理解学习的不同阶段与典型的困难。从个人的角度上说,历史也能维持教师在数学上的兴趣。教育研究者在课题研究时也能从数学史中受益。它能提供教师和研究者大量有趣的数学问题、资料和方法,可在教学和教材中显形或隐性地利用。数学史的了解能让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20 世纪初盛行的生物起源法则(Biogenetic Law)提出:个体的数学学习遵循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然而,简单地研究数学史会发现学生学习与数学发展过程并不完全具有一致性。之后,Freudenthal 提出数学再创造” “ (Guided Reinvention)的概念说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提倡学生经历数学家探索问题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按数学家思考的顺序进行,……但是我们所遵循和关注的不是数学家实际的历史足迹,而是经过完善、更具指导性的历史过程[2]。3 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数学的思想是历史地并且合乎逻辑地发生和发展的。数学教育应当遵循数学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思想。数学史研究[3] 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 。基于数学思想的历史与逻辑,探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摸索适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数学史研究不是纯粹的数学史研究,而是数学史助益数学教学的规律性探究;它也不是纯粹的教学实践,而是数学史促进数学教育的应用性研究[4]。以教育取向为目的的数学史研究,其功能是将数学知识、思想的历史形态加工整理成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使用的教育形态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9YKZ036)。。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史还只是教师重新运用和思维加工的材料。目前,数学史运用于课堂教学主要采用链接式和融入式的方法。所谓链接式,是在原先的教学中简单地叠加数学史料。而融入式则指依据历史发生原理(即个体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发展过程与该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相似)使数学史成为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比链接式中机械生硬的使用数学史料,融入式的教育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优化学生的数学观念。作为一名教师,在了解一段数学史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很大程度取决于对数学史”再创造”的能力。以学习和理解古人数学思维进展过程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题材,并依托数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中的认知发展规律汲取教学启示,以课堂现实状况为落脚点,明细

新课标下考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整合试备课讲稿

新课标下数学史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中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可以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 技术、天气预报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都围绕三个基本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理科课程,还进而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尝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应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 1、认识数学的发展规律,了解榜样的激励作用,减少学生走数学学习的“弯路”。 数学史让我们认识数学发展的规律,了解昨天,指导今天,预见明天。从前人研究数学的经验教训中获取鼓舞力量,以指导和推动我们今天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少走弯路。平时的教学中,要结合数学史教育,把精力用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上,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以适应新课改学习方式的需要。 许多大数学家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介绍一些大数学家是如何遭遇挫折和犯错误的,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数学方法上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这往往能够获得比从正面讲解更好的效果),而且知道大数学家也同样会犯错误、遭遇挫折,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2、了解数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加深理解数学理论、公式、定理和数学思维。 一般说来,历史不仅可以给出一种确定的数学知识,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创造过程。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中那些千锤百炼、天衣无缝,同时也相对地失去了生气与天然的、已经被标本化了的数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可以引导我们创造一种探索与研究的课堂气氛,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历史上许多著名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还十分有助于他们理解与掌握所学的内容。写在书本上的数学公式、定理、理论都是前人苦心钻研经过无数次的探索、挫折和失败才形成的,是在当时社会生产、人们的哲学思想、数学家的独创精神联系在一起的活生生的数学。但是,我们从书本的条文上,已看不到数学成长、发展的生动的一面,而只看到数学家的浓缩的形式,这就妨碍我们对这些数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如在七年级教空间与图形部分前,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特别介绍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3、抓住数学历史名题,丰富教学内容,展现学习数学新途经。 对于那些需要通过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目标,数学历史名题可以使这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历史上的问题是真实的,因而更为有趣;历史名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自然的,它或者直接提供了相应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或者揭示了实质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和方法都是重要的;许多历史名题的提出与解决与大数学家有关,让学生感到他本人正在探索一个曾经被大数学家探索过的问题,或许这个问题还难住了许多有名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