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关羽形象分析

三国关羽形象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号编号分类理工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Adult Education B achelor’s Thesis

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作者姓名xxxxxxx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中文系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2015年10月28日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

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

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刚毅果

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

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

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

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着。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

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

“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此故事的真实性,单就本书而言)。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

气正盛;(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

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

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

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

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

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巴蜀书社 1998年版

2、<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1991 巴蜀书社.

3、《三国演义学刊》 1986年第二期

4、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版

5、毛宗岗《三国志读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年

6、思源《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中华书局 2006年版

7、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

8、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版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人物形象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 但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总观关羽,是一个性格复杂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人物形象。 1

关公简介

关氏发源安邑家世光彩荣耀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是这样的:“夏臣关龙逢之后,望出陇西,东海。” 目录 基本信息 介绍 编辑本段外貌特征 1家庭成员祖父 1生父 1妻子 1子女 1孙 1身世之谜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九澧《关氏宗谱》实乃荆州关氏宗谱也。荆州之有关氏,要从关公算起。关公长期驻守荆州,与其子关平一起遇难之后,关平之子,关公之孙关樾因其祖、父均葬于荆州之当阳,故特地留下守坟而没有回山西解州老家。关樾40代孙关琪生四子:长子关鸾、次子关福住荆州当阳,三子关德住江陵龙湾,四子关质住潜江。关质七代孙关珏生三子:长子关文汉留潜江,次子关文亨,三子关文珠迁湖南澧县。三国时,荆州辖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八郡、相当于今天之湖北、湖南全省和河南、贵州两省的一部分地区。后来荆州成为府和郡。总之,当阳、江陵、潜江都是荆州所辖之地。故其始祖文亨、文珠均是荆州人。修关氏族谱者也都众口一词:澧之关氏来自荆州。《关氏创修家乘源流序》云:“缅我支始祖文珠、文亨二公,汉少将军平公四十八世孙也。明末同由荆州来澧落叶。”《关氏迁澧及创修族谱源流序》云:“平公支下四十八世孙文珠、文亨两公由荆州来澧”。再从时间来看,从三国至民国修谱其间1700年,关樾后人一直住荆州而文珠、文亨从荆州迁澧不过300多年。以代而论,从关公至文珠,文亨计48代,而从文珠、文亨迁澧不过八九代而已。总而言之,九澧之关氏始祖都是荆州人。从所创修之《关氏宗谱》看,从始祖文珠、文亨起,前面48代的内容都是照抄道光九年关楚先所携至澧之荆谱,简言之现存第二卷全部和第三卷之《汉夫子以下实录》均系照抄于荆谱。而上述这些内容又是谱的关键部分。没有这些内容就称不上谱。九澧之关氏明末至清道光,历时近300年,其所以不敢造谱,就是因为他们那时一直都不知道这些内容。这就是笔者以为九澧之关氏族谱实乃荆州关氏族谱的原因。换句话说,我们虽然至今未发现荆州关氏族谱,但见了九澧关氏族谱之后,也就等于看到荆州关氏族谱了,大可不必以没有发现荆州关氏族谱为憾。从研究关公文化的角度讲,更应作如是观。因为研究荆州关氏族谱的关键资

单刀会关羽形象分析

《单刀会》关羽人物形象塑造浅析 《单刀会》描写三国时吴蜀争夺荆州的故事:吴国大将鲁肃定计设宴,邀请蜀汉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赴宴,准备于席间逼其交还荆州。关羽毅然单刀赴会,于杀机四伏中制服了鲁肃,得胜而归。关汉卿写此剧,是在元代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作者欲借此唤起群众的民族情感,鼓舞人民的斗志。 该剧结构单纯、紧凑,矛盾冲突极为激烈;表现手法别致,场次安排独具匠心;文词豪壮、情调高昂,极富个性化。关羽这一著名历史人物,虽然经过历代文人不断加工创造,具有一定性格特征,但只有通过关汉卿的《单刀会》,关羽英勇威武、忠贞不屈的英雄形象才显得更为完美。 该剧打破了一般杂剧的规范。前两折全是写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形,而作为剧中主人公的关羽,直到第三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对此,曾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为了迁就剧中一本四折的体制”,显得“过分牵强”(《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表面上,前两折写的是东吴方面,而实际上写的是关羽。作者通过东吴鲁肃和乔老、司马徽商议、谋划的情节,既交待了故事的原由:即谦请关羽赴宴,以借机要挟关羽,索取荆州;同时又很自然、巧妙的借乔老、司马徽之口,绘声绘色的叙述了关羽的英雄业绩、盖世雄风。 一、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神勇 第一折关羽并没出场,而是写鲁肃邀请乔国老商讨索要荆州。乔国老断然拒绝,说到“这荆州断然不可取”。然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起了关羽的英雄事迹,说他“诛文丑逞粗燥,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极赞关羽超群的武艺。又描述了他那威风凛凛的神态。“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还说起关羽当年霸陵桥“刀尖儿斜挑锦征袍”,是一个誓死效忠刘备的义士。当鲁肃说起他的三条妙计时,乔国老毫不客气地说道:“休想是三条计,就是千条计,也近不得他。”真是字字长关羽锐气,句句灭鲁肃威风。 鲁肃见搬不动乔国老,只好转而求助于江东隐士司马徽。第二折戏中,司马徽初听鲁肃来请他赴宴喝酒,虽谦虚地推辞了一番后“慨然许诺”,等听到鲁肃说同桌饮酒的还有关羽时,便借“风疾举发”一口回绝,又经不起鲁肃的一再邀请,便向他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躬着腰请关羽;二是要席间跪着劝酒,关羽说要往东便不得往西;三是“他醉了呵你索与我便走,”如要提索取荆州,非但性命不保,只怕还会“枉送了你那八十一座军州”。说起关羽愤怒时“卧蚕眉紧皱,五云山烈火难收”,是个“经不起撩斗”的猛士。接着,司马徽还诉说了关云长立下的汗马功劳:“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字字句句说尽了关羽的赤胆忠心、勋业卓著,一言一语都极赞关羽的英武勇猛。 二、正面刻画突显英雄本色 第三折关羽正式登场亮相,他自叙了汉朝开邦建国及如今国运衰竭,表明不忘桃园结义恩情,愿与刘备同生共死,誓死效忠“汉家邦”的决心。收到黄文送来的请帖后,他一眼就看穿了鲁肃的别有用心,“休道是画堂别是风光,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早已“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即便如此,关羽还是毅然决定单刀赴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是三国英雄关云长,端的是豪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特别多,也多为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故关庙又称武庙。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万能神”关圣帝君的顶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再者,关羽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桃园三结义”是江湖义气楷模,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历代统治者也很乐意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这些就是武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关羽的故事,包含主要几个经典故事: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故事梗概大体如下: 1. 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温酒斩华雄: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 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3.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刘备有心抱负于天下,关羽、张飞二人各自身怀绝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关羽斩杀华雄初显本领,此后,刘等三人已然名满天下,此次虽然是吕布先收兵,然吕布在三人之前已经斩杀诸将,并且以一敌三,虽然表面上是吕布战败,实际上为吕布赢。然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当下第一次遭遇对手,自然令袁绍军队士气大振。 4.斩颜良诛文丑 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_三国演义关羽 XX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姓名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点指导教师日期目录摘要、关键词............................................................第1页正文............................................................第1页一、人物形象............................................................第2页(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第2页(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第2页(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第3页(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第4页二、悲剧命运............................................................第5页参考文献 (7)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 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论关羽忠义形象的双重特征 内容摘要:关羽是民间在历史真实性基础上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经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封建时代偶像,在关羽身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忠义的全部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高度凝聚,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关羽的忠义观为人们所推崇敬仰的同时,由于它身上深深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体现了儒家忠义的色彩,暴露出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制约了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必然又存在许多消极因素。本文通过丰富事例用历史辩证的方法全面阐述了关羽忠义观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充分肯定了关羽所表现的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指出了关羽身上带有的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的问题,认为对关羽忠义观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对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羽形象忠义特征 前言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诸葛亮、曹操被称为“三绝”。作者精心加工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对关羽的传奇经历浓墨重彩,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的忠义形象,“忠”包含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对“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言的恪守。“义”包含了“有恩必报”的人际关系准则,从而构成了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在人们的心里关羽就是忠义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传诵一时。以往学者研究关羽的忠义时,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有的过分拔高关羽的忠义精神。而有的又过分贬低关羽的忠义行为。本文着力改变以往传统的关羽忠义的描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看待关羽的忠义观念,一方面通过描写关羽舍生取义的精神、蔑视荣华的气节、知恩图报的品质,肯定了关羽忠义的正面效应,关羽的这种忠义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学习借鉴。另一方面又通过描写关羽忠一人而轻社稷、重私义而废公利、常骄矜而失大势,揭示了由于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关羽的忠义思想中又包含有诸多复杂的负面效应,必须坚决摒弃。 一、关羽忠义观的正面效应 关羽忠义精神有着悠久而浓厚的历史渊源。忠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义精神传播于古老的神州大地,构成了我们民族魂的要素之一,对我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小说作者和广大人民倾情注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爱好,创造和美化了关羽的品质,使之更加理想化,体现了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时代儒家审美趣味,对协调社会关系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其正面效应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舍生取义的精神。 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也是这样实践的。这在《三国演义》败走麦城的章节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由于未能及时攻取樊城,曹操遣大将徐晃率军增援樊城,致使关羽进攻受阻。孙权则乘虚袭夺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北伐失败,退守麦城。《三国演义》通过被围困境、诸葛劝降、生命威胁三个情景来描写关羽的舍生取义。首先,在被围麦城时,关羽没有退缩,在自己已然负伤的情况下,而是仍意图夺回荆州,面对敌将挑衅勇敢迎战,清楚地表明了自己不变的“汉家”情结。其次,在东吴诸葛瑾劝降时,诸葛瑾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劝其早日归降。关 1

关羽人物评价

关羽人物形象及《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对于关羽,大家都非常的熟悉。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深受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他的故事甚为流传。 罗贯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关羽,而关羽的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英勇骁战,善于谋略。 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 《三国演义》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在单刀赴会中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 关羽是五虎将之首,他的勇猛深受曹操赏识,曹操不惜使尽千方百计想把他招至门下。 义薄云天,忠贞不移。 刘关张三兄弟情同手足,关羽始终追随刘备,忠于蜀国。 即使兵败被曹操俘虏,受尽恩惠,仍然心系蜀国,无一日不思寻兄,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 ”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 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好大喜功,自负。 镇守荆州之后的关羽,功高至伟,渐渐变得狂傲起来。 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他自视高大,眼高过顶。 正是由于关羽的这些缺点,最终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有很大的艺术成就和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通过关羽展示了人物特征描写得出色,展现了其艺术特色和经验,人物的性格也非常鲜明突出。 第五回写关羽斩华雄,完全没有正面展开战斗场面,也不直接描写关羽武艺如何高强,华雄如何被斩,只是从不同方面造成气势,用周围人物的反应来作衬托。 华雄挑战,俞涉、潘凤先后出迎都被杀了,说明华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将。

关羽形象分析5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 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 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 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 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笔者认为,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 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 杜赞奇()所说的“语意链”();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 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 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 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 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 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但现存较为可信的资料记载的大都是唐人对关羽的崇拜情况。唐末范掳 《云溪友议》即云:“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或言此词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郎也。因此,比较稳妥的说法是,至迟在唐代,关羽已为人所崇奉了。 荆州玉泉)词曰三郎神,三郎即关三关羽在民间的最初形象,是以凶悍可畏为特征的。《云溪友议》称:“( 郎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绍侣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顶刻大掌痕 出其面,历旬愈明。侮侵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这是荆州一带的情形。《北梦琐言》己载的关羽亦有相似的形象:“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抹。摇其患 者,令人热寒战栗,亦无大苦。弘农杨砒挚家自骆谷入洋源,行及秦岭,回望京师,乃曰:‘此处应免关三郎相随也。’语未终,一时股栗。”⑥这是关中一带的情形。这些资料说明,在唐代,关羽崇拜已经在一些 地方广为流传,但民间对关羽的映象,多视之为与鬼很有联系的凶神,这一形象当是受历史上关羽勇武的 形象和被东吴擒杀的经历影响的。至宋代,关羽形象已有较大的改变,但是,在某些地方仍可找到唐代关 羽形象的踪迹。四川大概是宋代关羽崇拜比较盛行之处,陆游《入蜀记》即云:“雷池昭勇庙,吴大帝时折衡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底下有关云长像。”⑦渲州亦有关云长庙,“在州治西北隅,土人事之甚谨。偶象数十躯、其一黄衣急足,面怒而多琶,执令旗,容状可畏”。这说明关羽作为凶神的形象一直到两宋之交还遗留在民间。 在官方崇拜中、关羽最初是作为武庙的配享者出现的。唐代武庙主神为太公尚父(姜尚),故称太公尚父庙。“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 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至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公,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 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十哲”有为张良、田楞宜、孙武、吴起、乐毅,左为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 李勋,关羽并末列其中。关羽进入武庙始于建中三年(),此年礼仪使额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于是,“记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人图 形焉”,这位配享者包括范蠢、孙腹、廉颇等古名将。而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也位列其中。⑧至此,关羽 始成为武成王庙的位配享者之一。 不过,终唐之世,关羽在官方把典中无足轻重。至北宋初期,宋廷以“关羽为仇国所擒”,一度曾将关羽撤出武庙陪把的位置。⑦只是到北宋中叶以后,在佛教、道教将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下,朝廷才开始注 意到关羽,并予以救封。至宣和五年(),在礼部的奏请下,徽宗方“令从把武成王庙”⑦。南宋和元代关羽崇拜在官方把典中地位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明代以前关羽在官方把典中地位较低,也不稳固,其形象受 佛教化和道教化的关羽的较大影响。⑩

三国演义-关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

关羽艺术形象分析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解读

《三国演义》99人物谱 曹魏人物 ?曹魏缔造者 1.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从小聪明机警,有侠气。黄巾军起义爆发时,任骑都尉,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197年—211年),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孙刘联军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受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2.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年—226年在位。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曹操死后继任为魏王,不久便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做了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爱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现存有流传的诗歌四十多首,后人编辑出版有《魏文帝集》。 ?曹魏文官 3.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4.荀彧(字文若),颍川大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5.郭嘉(字奉孝),是曹操初期的第一谋士,谋略高超(也可能是曹操为招贤而借奉孝之名流布的谣言所成其名),可惜英年早逝,让曹操大为叹息。 6.贾诩(字文和),早年跟随张绣,后来成为曹操最信赖的谋士。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

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作者极为赞赏,说他是“义重如山”,还引诗称赞他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然而成功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正是这些胜利让他更加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关羽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之关羽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在三国演义里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到刘备在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当时他只有23岁。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羽是身长九尺(汉尺一尺是现在的23.4公分),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大家都知道关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刘关张三人是三国中乃至历史上有名的异姓兄弟,关羽终日随同刘备,八方征战,不畏艰险。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待他礼遇十分周到,拜他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颜良,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这可以说是历史上关羽的成名战,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早因“斩华雄战吕布”闻名于诸侯,小说里斩颜良诛文丑的不过是给关羽的勇武锦上添花而已,但历史上关羽在斩颜良后被封为汉寿亭侯,而且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小说中添加的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关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头有毒,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医生的建议刮骨疗毒,并在动手术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小说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得华佗进行医疗。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前将军,在小说中也是那时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罾口,网者也,“鱼”入“罾口”岂能久乎?此乃小说一戏剧性解释),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樊城乃魏都城许昌最后屏障),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羽有三子一女,一义子关平,关平原是汝南关定庄上关定次子,有兄关宁,学文。次子关兴,字安国,受诸葛亮器重,北伐时任龙骧将军,关兴有子关统、关彝。关羽三子关索,诸葛亮平定南蛮时曾用其做先锋,水浒传里杨雄名号“病关索”我想应该就是指他,另有一女关凤,孙权为其子求婚未果。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但虎牢关前他与张飞二人合战吕布却不能胜,可见吕布之勇武要略胜一筹,而关羽与张飞谁更强呢?我不好下定论,但在看他们二人战袁术部将纪灵可略窥一二:关羽与之战三十合而不胜,张飞战十合斩纪灵于马下。有对联赞关羽: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丧胆单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附件2: 衡水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艺术形象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1-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关羽人物形象分析

我最喜欢关公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关羽,因为他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深深地折服了我。 在“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关羽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与刘张二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关羽华容释曹,在我看来,更是“义薄云天”。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于是,有感于“丞相之恩,深如沧海”的关羽,不仅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了袁绍的白马之围,特别是在赤壁火起后,在华荣道一手“义释”了被大火烧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曹操。这里,关羽冒死释曹,以私废公,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就是在关键时刻不顾军命,不讲原则,认敌为友,放虎归山,犯了政治上、军事上绝对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在关羽,他也并非不知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事前曾和诸葛亮立过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违令是要杀头的。关羽在曹操求命时,正面临着“忠”与“义”的剧烈冲突:放走曹操,这是对刘备不忠;不放曹操,这显然又是忘恩负义。在这两难的境况下,最后还是舍“忠”取“义”,以“义”为上,放了曹操。对于关羽此举,我极为赞赏,他不仅是“义重如山”,而且更是:“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是“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的真正英雄啊!。 我认为关羽的一生是成功的。自黄巾之乱跟刘备一起东征西讨,就一生追随刘备左右,忠心不二。虽下坯被围,被迫降曹,但是后来千里走单骑,重回刘备身边,更加表现出他的忠肝义胆。温酒斩华雄(可以讨论),斩车胄,入万军之中杀颜良诛文丑,无不令人心惊胆战,是其骁勇过人之能也。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所以他且稍有谋略。这些都是他个人的功绩和优点,功绩带给他的是功成名就,威镇华夏。虽然成功的背后危机四伏,胜利也让他目中无人,骄傲自大,飞扬跋扈,但瑕不掩瑜,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他仍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今天,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慢慢淡出了人们的心中,我要弘扬。而他身上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得啊! 当然,我爱这位英雄,但也主张摒弃他身上的不足。比如当他被尊为五虎上将之首后,随着地位的提高,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这一点我觉得是要不得的。所以,再好的英雄,我们不能一味的诋毁他,也不能一味的赞誉他,而是要扬其长避其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