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 黄达 期末 重点

金融学 黄达 期末 重点
金融学 黄达 期末 重点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是在银行信贷基础上产生的,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分为可兑现信用货币与不可兑现信用货币两种

2.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称为币制。

3.铸币: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质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4.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5.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6.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书面凭证。

7.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个个人提供的信用。

8.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即国家发行政府债券以筹集财政资金。

9.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满足公众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10. 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有价证券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为中介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11.利息: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对借贷资金的报酬,是债权人让渡货币资金使用权的一种补偿。

12.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固定利率:在借贷期间内不做调整的利率。

市场利率:是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直接决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是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或公会确定的利率。

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13. 金融中介:是指在经济运行中,为资金余缺者提供条件,促使双方实现资金融通,自身从事金融活动并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总称。

14.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

15. 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16. 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

17.分权多头:中央和地方都对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拥有监管权,且不同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由不同的监管机关实施监管,典型的代表为美国和加拿大。

集权多头:监管权限集中于中央政府,在中央一级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监管机构共同负责监管。

18.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经办存款的机构根据存款额的大小,按一定的保险费率交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存款机构无力支付存款时,该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19. 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包括三层含义:1.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2.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3.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主要指价格的形成机制。

货币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融资和借贷的市场。

资本市场: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以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融资和借贷的市场。

发行市场:是新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

流通市场:是已上市的旧的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

现货市场:即现金交易市场,是当天成交、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的金融交易市场。

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的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一定时间后进行交割的金融交易市场。

20. 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为弥补短期资金不足,解决临时性资金需求,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场所。

回购市场: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交易的场所。

回购协议: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取得资金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的时间按契约或约定价格重新购回该项证券。回购协议的期限从一天到数月不等。

逆回购:是指买入证券的一方同意按约定期限以约定价格出售所买入的证券。

21.票据市场:主要指商业票据市场,包括票据承兑市场、票据贴现市场、本票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贴现是商业票据的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未获得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做的票据转让。

22.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行票据或央票,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目的是调节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融通票据:商业票据中,大量无交易背景而只是单纯以融资为目的发出的票据。

真实票据:商业票据中,有商品交易背景的票据。

23. 贴现:用票据进行短期融资的主要方式是出售票据一方融入的资金低于票据面值,票据到期时按面值还款,差额部分就是支付给票据买方(贷款人)的利息。这种融资方式叫贴现。

24.名义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票面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是金融资产的年收益额与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

平均收益率:是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

25.股票市场:是专门对股票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转让。

26.大额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是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证明。

可转让大额存单:是银行或储蓄机构发行的一种存款凭证,表明一个特定数额的货币已经存在发行存单的机构中,银行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利息,到期前可以流通转让和证券化。

27.远期合约: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期权合约: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

互换合约: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行确定的名义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28.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

对冲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是专门为追求高投资收益的投资人设计的基金。

契约性基金:又称为单位信托基金,是指将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信托关系的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依据基金公司章程设立,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投资公司。

封闭式基金:是指经核准的基金份额总额在基金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基金份额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交易,诞基金份额持有人不得申请赎回的基金。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份额总额不固定,基金份额可以在基金合同约定的时间和场所申购或者赎回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的一种,以直接权益投资的方式,对尚未上市但有很好成长前景的公司进行投资,由于这些公司一班还处于创业阶段,通常也被叫做创业投资基金。

29.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有别于成熟企业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专门对小型企业以及创业企业的股票进行交易的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位于某国,却独立于该国的货币与金融制度,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活动场所。

30.交割:指买方付款取货与卖方交货收款的手续。

31. 公募:面向市场上大量非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优点:可以扩大股票的发行量,筹资潜力大,可提高发行者的知名度和股票的流动性。缺点:工作量大,难度大,发行者必须如实披露有关

情况,需要承销商的协助。)

私募:指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优点:可节约发行费用。缺点:股票的流动性差。)

32. 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和价格的书面文件。【特征:1. 偿还性:是指债务人必须归还本金以前所经历的时间。2.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3. 风险性(安全性):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所具有的风险程度或其安全的保障程度。4. 收益率(盈利性):是指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和本金的比率。】

33.弱有效市场:证券的价格只反映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

中度有效市场:证券的价格反映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发布的信息。

强有效市场:证券的价格可以反映所有公开和不公开的信息。

34. 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创造出来的超过最初存款部分的存款。

35.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

货币乘数:由基础货币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变动的倍数。

36.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票据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1.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保卫性目标。2.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主动性目标。

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

37. 货币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与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必需的货币需求量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Md=Ms若Md不等于Ms,则是货币失衡,即货币供求非均衡。

38. 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来筹集其生产性的财政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社会能够转化为投资的储蓄的储蓄率水平的效应。(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减去消费支出构成;二是企业部门的储蓄,由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三是政府部门的储蓄。)39.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40.证券投资:是指商业银行以其资金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信托:是指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和处理经济事务的行为。银行信托是银行作为信托人,按客户—委托人—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

41.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其价格依赖原生性的金融工具的金融产品,具有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高杠杆性等特点。

42.小额贷款公司: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成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银行:是专门针对工商企业办理各项有关投资业务的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储蓄银行:是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银行。

简答

1.货币的职能及职能间的关系。

(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执行贮藏手段职能。(4)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职能: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关系:①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互为前提和基础,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是货币得以体现其本质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在这两个职能上产生。②贮藏手段的产生是以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存在为前提的。③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是货币持有的功能,支付手段的产生是以前三个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④世界货币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是因为货币能在国内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商业信用的特点、作用、局限性、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特点:①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工商企业②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③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作用:加速资金周转;自发调节供求关系;节约货币资金。

局限性:①规模上的局限性。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产业规模越大,商业信用规模也越大,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②方向上的局限性。只能由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工业向商业提供信用。③信用链条不稳定。中断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关系:①商业信用始终是一切信用制度的基础。②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③银行信用的产生又反过来促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发展与完善。④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不存在相互替代的问题。

3.银行信用的特点

①具有广泛的接受性②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③有较强的计划性

4.国家信用的作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①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②调节经济运行过程。③提高经济效益,培植后续财源。④配合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总供求使之平衡,尤其是短期政府债券是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5.消费信用的作用

(积极)1.对消费者,实现提前消费 2.对银行,业务种类增加,可以分散危险 3.对生产企业:促进消费品快速更新模式 4.对社会经济: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消极)1.过度使用,使人们陷入沉重的债务中 2.可能产生假消费,虚假繁荣 3.对经济周期有推进作用

6.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特点:1)该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2)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它变量。(3)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法。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若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则利率下降。特点:(1)是完全的货币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纯粹是货币现象,与实际因素无关。(2)货币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水平,但只是在它首先影响利率这一限度之内。(3)若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坦部分相交,则利率不受任何因素影响。(4)是一种存量理论。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特点:(1)是长期的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2)它注重对某一时期货币供求数量的分析。(3)兼顾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4)忽视了收入与利率的相互作用。

4.IS—LM分析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将储蓄投资利率理论和货币供求利率理论中提出的各种影响利率的因素综合起来,并放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研究各因素对利率的影响。IS曲线表明产品市场上供求相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LM曲线表明货币市场上供求相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两曲线的交点表示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交点上所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收入为均衡收入。

7.利率的作用

(1)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调节社会资本供给量;调节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调节社会总供求。(2)利率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引导人们的储蓄行为,形成合理的资产结构。

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①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②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③适当的利率水平。④合理的利率结构。

8.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资金的供求状况;②利润率的平均水平;③经济周期;④通货膨胀周期;

⑤货币政策;⑥财政政策;⑦国际经济的环境;⑧其他因素。

9.商业银行的定义、性质、作用、业务、业务间关系、经营原则、经营原则间关系

定义: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变化:1.银行业务全能化2.银行业务经营证券化3.银行资本集中化4.金融工具不断创新5.银行业务经营科技化。

性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作用:1、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2、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业务:(1)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它包括银行资本(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各项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存款账户的创新)和其他负债业务(短期借款、长期借款)。(2)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它包括放款业务、贴现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3)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性质:商业银行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特点:1、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

2、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3、具有交叉性。

4、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资源)。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业务间关系:(1)通常将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统称为信用业务(2)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发展的基础(3)银行可以通过资产业务来增加负债业务(4)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建立在信用业务的基础上(5)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可以促进信用业务的发展

经营原则及关系: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1)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2)三者之间不完全统一,既有一致,又有矛盾,安全和流动是统一的,而与盈利是矛盾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资产与负债对称原则,尽量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3)在保证资金安全和资产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基础.追求盈利是安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目标。

10.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2)银行的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3)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外汇、黄金储备及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政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11.中央银行经营活动的特点

1.央行不以盈利为目的

2.央行不经营普遍银行业务

3.央行资产应具有较大流动性

4.央行应定期地公布自己的业务情况

5.央行对存款一般不付利息

6.央行的业务活动营具有超然性

12.通货膨胀类型、治理对策、经济效应

类型:1.需求拉上型: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所形成的通货膨胀。2.供给型通货膨胀:(1)成本推动型:由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成本提高,导致价格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2)利润推动型: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充分,垄断企业为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形

成的通货膨胀。3.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造成物价全面上涨所形成的通货膨胀。4.预期型通货膨胀:由于公众反复的心理预期引起物价全面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治理对策:1、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压缩社会总需求,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2、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3、管制工资和物价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经济效应:(1)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产出效应。①促进伦、促退论、中性论②当经济体系中存在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③无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增长。(2)强制储蓄效应:储蓄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积累。主要来源有三个:①家庭部门的储蓄,由收入减去消费支出构成②企业部门的储蓄,由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利润和折旧基金构成③政府部门的储蓄。(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4)收入分配效应:从利润中获得收入的人会得到好处。

13.通货紧缩的定义、危害

定义:三种观点:1、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降。2、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3、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它具有三个特征: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

判断标准: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为负,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是否持续了一段时间,至少是半年以上。危害:1、导致经济衰退2、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3、商品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总量下降4、会使银行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5、失业率上升。

14.股票与债券的关系、区别

联系:二者均为筹资工具,筹集的资金都具有长期性

区别:①股票是一种,它是由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获利和的凭证.股票一经发行,持有者即成为发行股票公司的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决策、分享公司的利益,同时也要分担公司的责任和。股票一经认购,持有者不能以任何理由要求退还金,只能通过将股票转让和出售。

②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想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券债务关系,人即,投资者(或债券持有人)即。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手段和。

15.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各自的特征、优缺点及两者的联系、区别

直接融资:指资金的供给者与资金的需求者运用一定信用工具直接形成债务债权关系的行为特征:直接性、分散性、信誉差异较大、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较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指资金的供给者和资金的需求者通过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

特征:间接性、相对集中性、信誉差异较小、具有可逆性、融资主动权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优点:①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点多,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②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是多样化的,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③降低融资成本。因为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协作的结果,它具有了解和掌握借款者有关信息的专长,而不需要每个资金盈余者自己去搜集资金赤字者的有关信息,因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

缺点:主要是由于与需求者之间加入金融机构为中介,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投资对象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联系:两者都是融资的方式,在任何国家都是并存和互补的。

区别:(1)对于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大、收益高,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间接融资风险小、收益低、要求低。(2)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门槛高、保密性差;间接融资的门槛低,保密性好。

16.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

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依存。(1)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前提,如果没有发行市场,就没有证券流通市场就失去了交易对象,自然也就谈不上证券买卖,(2)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存在的条件,没有流通市场新发行的证券就没有了变现的场所,就失去了流动性,没有了流动性,证券就难以推销,发行市场会萎缩,以至于无法存在.

17.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1.政策时滞

2.货币流通速度

3.围观主体的预期

4.其它经济政治因素

5.中央银行政策与透明度

18.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什么要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出自于同一个决策者,却由不同机构具体实施,为达到同一个目标,却又经过不同的作用过程,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却又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二者的共性决定了它们之间必须密切合作。而二者的区别又导致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偏差的可能性。

19.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2、按金融交易的程序不同,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3、按交割时间的不同,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4、按金融交易的存在场所划分,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5、按金融交易的标的物不同,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6、按存在地域或活动范围来划分: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20.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1)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①货币需求决定于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经济变量②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要通过货币供给得到满足③货币供给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经济运行过程(2)财政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①财政收入:货币由商业银行转入中央银行,减少基础货币②财政支出;货币由中央银行转入商业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21.劣币驱逐良币律内容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铸币(良币)必然逐渐被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铸币(劣币)则充斥市场,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这种必然发生的现象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论述

1.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1、利率水平的高低由金融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利率的变化能调节资金供求,引导资金流向

3、中央银行成为市场利率调节的主体。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2. 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

3. 利率市场化可以反映客户的选择权。

4. 利率市场化可以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

5. 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1. 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 促进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3. 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促进社会融资的多元化。

4. 有利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

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

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理论分析:是指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后,从选用一定的政策工具现实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主要环节:1. 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2. 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3. 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和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流通中现金、新增贷款、利率、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点:1.信贷渠道仍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其作用正在逐步减弱。

2.利率渠道的作用逐步增强,并将成为今后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3.资产价格渠道的作用未能体现出来。

4.汇率渠道的作用将会逐步呈现。

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1.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增强货币政策的弹性。大力发展货币市场,扩大市场参与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与交易方式。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3.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与企业行为的充分市场化。

4.正确选择并合理匹配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收入政策、投资政策的有效配合。

5.在保持货币政策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其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和预调。

小册子简答56、57、58、59、77、78 论述25、28、33 题册26页93、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