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任务书《思想道德修

养与法律基础》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任务书

项目名称: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项目负责人:

联系方式:

所在单位:

建设周期:五年

填表说明:

本任务书适用于2012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专业综合改

革试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精品开放课程、数字图书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教学研究项目。任务书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经学校组织的专家论证

和学校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教育厅备案公布,作为项目建设过程评价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本任务书一式3份,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要求字迹清楚、文字通顺。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一、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自2009年10月被批准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批精品课程以来,学校和___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基础》课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够用、结构比较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

1、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组负责人副教授是我校思政理论课骨干教师,长期从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不仅指导本课程的建设工作,而且对本课程的建设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学校政策支持。教授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给予具体指导。

2、队伍结构

我校现担任《基础》课教学任务的主讲教师有9人,学历结构层次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从专业背景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还有教育学、法学、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从学历结构看,有博士2人,硕士5人,学士2人;从职称结构看,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从年龄结构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50岁以上1人,40-50岁5人,30-40岁1人30岁以下2人;从学缘结构看,9名教师分别毕业于___、___、___等国内多所重点大学。

3、教改成果

1)研究的课题有:

___社科研究项目:高校两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09sk560),已结题。课题负责人,___。

校级教学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研究,课题负责人,___。在研中。

2)发表的论文有:

院校研究”——以___为个案,《煤炭高等教育》2009.6

该研究以___为例,探讨了___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成果。研究发现,___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优化,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适应成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实践教学五个模块。教师在课堂上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阐述理论,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作趋向,《学术理论与探索》2010.10

该论文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作趋向。研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运作趋向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教学和创学方法。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浅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该文章探讨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实效性的途径。研究发现,要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实际性和针对性,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阐述理论。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通过

这些途径,可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德育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论高校网络德育的施教佳境,《科技信息》2011.28

该论文研究了高校网络德育的施教佳境。研究发现,高校网络德育的施教佳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应该注重网络德育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网络讲座、在线辅导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特点,可以营造高校网络德育的施教佳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5

该文章研究了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发现,乡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内容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

下对策。首先,应该加强乡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其次,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最后,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境况及挑战机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6

该论文研究了高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境况及挑战机遇。研究发现,高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境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后,网络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2009年到2012年,我们的课程使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为教师购置了教育部编写的配套教学参考书籍,例如《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和《热点难点问题解析》等,并且

提供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阅读文献的网上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辅助资料。我们还坚持采集《道德观察》、《今日说法》等节目视频,利用各种音像出版物为案例教学提供素材,提高教学的感染力。

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设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市法院、博物馆、___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定期

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研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我们不断更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动态知识。除了充分体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之外,我们还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辅导资料中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加厚实、更具生命力。同时,我们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直主张并坚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不断开发、制作课程教学课件,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此外,我们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方法包括案例式教学、师生课堂互动、研讨、专题报告、观看影视作品、参观考察、畅谈读原著的感受、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等,激发学生研究理论的热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分析现实问题和认识国情的方法。

我们将校内实践与校外社会调查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内,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赛,并指导他们制作PPT课件,观看“道德模范”表彰视频,举办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专题讲座。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市法院观看法庭审判,到市博物馆了解地方文化发展,到___了解古井酒文化的发展等等,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

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改革了考核方式,强化了能力培养。我们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本文介绍了该校在教学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包括形成兼顾学生研究态度、日常表现、知识掌握以及能力培养四个方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和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在网络建设方面,

该校已建立了覆盖全校各教学、科研、办公、实验和宿舍区楼群的校园网络,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过渡。课程组制作了本门课所有章节的PPT课件,并在网站上开辟了多项资源,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项目组成员情况也在文章中列举,每位成员都承担了不同的主要工作,包括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课程资源整合、修订、主讲人、教科研指导、实践教学工作、教材编写、骨干教师、网络资源建设等。该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同时,引进高水平人才,充实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凝练教学内容,创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快配套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建设步伐,丰富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便捷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

三、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力度,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建设精品课程成果在全省高校示范推广计划,推广本课程的优秀教学成果,为全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通过以上建设方案,我们将不断追求更高的标准,培育出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争取把本门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国家级精品课程。

我们将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在5年内实现本课程45岁以下教师的“博士化”。同时,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为教师提供出外研究、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机会,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还将建立教研和科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为了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尽量把最必要的东西提炼出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互相裹挟,符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我们将48学时的课堂教学划分为10个单元,推行专题式教学,集中讲授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制基础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也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认真探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之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研究特点,以最终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路径,加强与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合作,整合社会实践资源,逐步建设能够满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长效实践基地。同时,我们将推进课程网站建设,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教育作用,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库建设,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增强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及时更新、充实教学案例、视频、教参、经典优秀读物等教学资源。

在项目建设进度安排方面,我们将继续充实完善网络资源建设。在2013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

新完善已有的网上基本教学资源和辅助教学资源,全部主讲教师教学录像上网。在2014年至2015年,我们将优化网络教学设计,加强网上辅导答疑,主讲教师全程录像上网。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说课稿教学提纲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说课稿

人生观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中的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说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是2018年新修订的马工程教材,从逻辑主线到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章节内容较2015年版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其修订思路主要是: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就是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题,在全书中的定位是在思想板块中的总引领。从内容上看,第二章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第三章中国精神。理想信念是贯穿其中的。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这四章是一环扣一环的。从意义上看,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提供方向指引,中国精神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指引,三者的根都源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题。 第一节人生观是本章的开篇。是要讲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之后第二节和第三节讲怎么办的问题打好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生观的概念、主要内容,把握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二、说学情 本课程面向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关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都需要他们去思索、选择、实践。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具备接收、消化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对社会接触较少,思想上还不成熟,思想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尤其随着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一、课程地位 课程地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作用;第二,课程目标;第三,课程特色。 1.课程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学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是丰富道德伦理知识,培养辩证思维,提升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的道德境界。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相衔接,对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德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 课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支撑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助专业课;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2.课程目标 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即掌握两种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课程特色 (1)确立教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4)注重考试方式的改革。 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四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理念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平台(通识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主干课平台)+接口(职业应用方向)”,我们的教学定位在以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和就业为指导,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 (1)理论内容 《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四个基本点: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志、树德、做人)。 三大模块:第一大块(第一章至第三章)——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 第二大块(第四章至第六章)——道德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 第三大块(第七章至第八章)——法制教育。 四个基本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 根据本课程的逻辑体系,教学重点应放在思想和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涵养。 本课程教学难点概括为: 一个树立(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 两个坚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个实现(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实现法律意识与守法行为相统一)。 (2)实践内容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本学期开展三次实践教学活动: 第一,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课堂演讲。 第二,进行一次校园“学雷锋”活动。 第三,以“大学生安全知识”为主题,组织一次现场情景表演。 3.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0分) ?1[单选题,1分]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这表明了爱情的() A.平等互爱性 B.专一排他性 C.强烈持久性 D.纯洁严肃性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2[单选题,1分]下列不属于个人理想的有() A.生活理想 B.社会政治理想 C.道德理想 D.职业理想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3[单选题,1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 A.创造中华文明 B.培育爱国情感 C.抵御外来侵略 D.发展社会生产力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4[单选题,1分]宪法规定,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国家军委主席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5[单选题,1分]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道德 D.个人品德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6[单选题,1分]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应该爱惜和保护全民和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 这是社会公德中的() A.爱护公物的要求 B.助人为乐的要求 C.保护环境的要求

D.文明礼貌的要求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7[单选题,1分]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是() A.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对任何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C.对祖国人民的热爱 D.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8[单选题,1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 A.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 B.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 C.乐群和贵,强调人际和谐 D.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o收藏本题 o展开解析 ?9[单选题,1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思想。 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课程对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要密切结合电大成专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力求通过教学创新,解答成专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提高法律意识,教育电大成专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引导电大成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自身修养,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具体课程设计上要突出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阐释;同时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的道德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针对目前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心理、恋爱诸问题,紧密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课程设计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课程目标: 1、政治性目标。课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 2、思想性目标。课程通过人文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论讲解,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 3、实践性目标。课程结合电大成专学生的特点,注重“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知行一致”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法律行为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一、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两个模块的内容。 学习任务安排: 模块一:“思想道德修养” 任务一:学习文档“重难点剖析1” 任务二:观看视频: 任务三: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次作业” 模块二:“法律基础” 任务一:学习文档“重难点剖析2” 任务二:观看视频: 任务三:完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二次作业” 二、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网上作业与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总成绩为100分,及格为60分。网上作业占总成绩的30%;网上学习行为记录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试采用网考。由试卷库按照设定条件随机生成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命题原则 (1)命题范围:在本课程教学大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所规 定的 内容和要求及试题库范围内命题。 (2)试题的组成与覆盖面:命题应基本覆盖教材内容,同时要突出重点。试 题的 题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当,其难易度分为容易、较容易和较难三个层次,它们的组成比例约为30:50:20。 (3)试题中各种能力层次的试题题量比例为:理解<10%,简单应用 20~30%,综合应用 60~70%。 这里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考核层次中要求综合应用的知识点一般都已包含在要求简单应用的知识点之中。第二,不要把考题的难易程度与考核说明中所要求的四个层次(了解、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混为一谈,因为各层次中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3、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1)单项选择题;(2)多项选择题;(3)判断题; 三、考核要求 第一模块“思想道德修养” 考核要求 适应从中学向高等教育转变的思想教育和理想信念、爱国的思想教育内容。包括:了解高等教育的特点,适应学习、生活,目的在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高等教育的教学、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主要论述理想和信念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在人生发展过程的作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转向社会层面,论述社会理想和信念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到最高的境界。 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内容。主要论述道德基本理论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提升自己道德的层次。 第二模块“法律基础” 考核要求 法制观教育内容。1、由道德向法律的过渡和二者的融合,主要内容是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各相关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总体顺序是:思想——道德——法律。这样的顺序符合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和体系,主要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渊源,社会主义法的创制与实施,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内容。3、我国基本法律制度的原则和精神:主要论述我国民法、行政法、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调节的主要关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基本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调节的主要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和掌握法律武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一.课程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方面素质、三部分内容、五项教育”。 1.“一条主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整本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展开,并在结束语中再次强调: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两方面素质”是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法律素质,是指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 3.“三部分内容”是指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的内容、法制教育内容 其中第一至第三章,属于思想教育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其后两部分的前提和基础;第四章及第五、第六章部分内容,主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容;第五、第六章的部分内容和第七、第八章,主要是法制教育内容。 4.“五项教育”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左右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又在人生观中被体现,道德观对价值观有着一定的约束和引导,法制观是基于道德观的客观存在和辅助。本课程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项教育为教学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美好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活的道德,而这种道德离不开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肩负起历史使命、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并选择正确的成人成才的途径和方法的重要条件。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当代高职大学生应具备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不仅把惩治犯罪、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而且懂得如何智擒犯罪分子,使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制裁。使维护社会正义的行为富有智慧,需要以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基础。《思想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政教学部王娜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介绍一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情况,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教社政[2005]9号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决定,原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课合一,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3学分;48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践课12学时),面向全院大一新生开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这门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并为相关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做铺垫。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意见>的实施方案》即“05方案”;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门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院一年级全面开设了这门课程,并把这门课列为全校学生的公共

政治理论必修课。 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本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法制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开设这门课程,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和形成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二、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八个章节,我们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统一使用教学团队编写的教案、课件、教辅资料和练习题库。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们注重以教材的内容体系为依据,并搜集与其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内容,把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教学中密切联系我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 2014-2015 学年第 1学期)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引导示范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光荣的历史使命、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而准备。 能力目标: (1) 能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应对大学生活的各种问题。 (2) 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具备一定的引导和示范能力。 (3) 能通过项目训练,培养个人综合性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4) 能自觉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完善个性。 知识目标: (1) 明确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2) 明确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加强道德规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3) 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 (5)明确法律的本质以及学习法律的意义。 (6)熟悉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三、教学材料 1、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浙江省高等学校“两课”统编教材奚建华主编 《法律基础》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孙笑侠主编 《法律基础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6年第一辑) 《高校内外》(生活与法丛书)崔卓兰 《周国平作品集》南海出版公司 四、教学组织形式 大班教学、理论讲授、项目训练。 五、考核方案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各占50%。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期末以项目训练的实施过程评价与最终成果评价为考核点。

202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202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适用专业总学时教研室审核意见大专各专业 48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 时系、部审核意见 16 执笔人杨军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 任务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系统地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法律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我国高等学 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 人生的课程。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 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 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能力,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 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使学生充分认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 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严于律己,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 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地同违法行为作斗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析现实问题。 2.教育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我国优秀文明成果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增强 自己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是全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2.目的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依据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科学健康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主要精神和有关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时分配 教学重点:以大学与大学生适应为主要内容的适应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人生理想与人生信念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树立法治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法治观教育。 教学难点:理想信念问题;人生价值观问题;如何让学生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课程学时分配一览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内容

绪论:一、1、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全面、创新、终身学习的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养成优良学风,应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二、1、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2、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基本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统一体。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三、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凝练升华,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西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画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一、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的特征:超越性,可能性,差异性,实践性);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信念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的主要特征:复合性,稳定性,科学性)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二、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1、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2、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曲折性和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一、1、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2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Fundamentals of Law 课程编号:1400050 学分:2.0 学时:32(24理论教学+8实践) 一、课程教学对象 遵照教育部和省高工委、省高教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05方案的有关精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对高等学校的本、专科学生进行教学。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法学专业的本科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24学时)和实践教学(8学时)两个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以适应“以德治国”、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 1、使大学生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信为重点和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2、提高大学生对“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性的认识。 3、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对先修知识的要求 无特殊要求。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 24学时理论教 学部分)

五、 六、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理论课教材: 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2013年8月第6版; 教参1、刘书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全文5篇][修改版]

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英文名称:《Basic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Law》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所有本科专业 教学目的: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 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 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 为逐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内容简介: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 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教育、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教育、恋爱婚姻中的道德与法律 规范教育、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与法治观念教育、我国基本法律制度与 规范知识教育等。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版,2006年。参考书目:

1.《思想道德修养》,高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1版,2003年。 2、《法律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法部法制宣传司, 3版,2004年。 3、《道德与法律》,高等教育出版社,黄蓉生,1版,2005年。 主讲教师:龙艺副教授王国桢副教授黄宇副教授闫硕讲师斯洪桥讲师顾土龙教授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员必修的课程。其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学员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员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 二、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面向商业、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旨在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着重培养学员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和较完善的职业法律素质,为学员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理念 本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中宣部、教育部有关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本课程具有严谨理论性、鲜明实践性、具体针对性的特点,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按照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着眼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确立以“厚德强能”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理论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配合专业教育,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四、基本思路 我们的基本思路从加强高职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与高职学生的实际和职业生活紧密联系: 1.教材的基本思想政治理论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在遵循教育部、中宣部有关精神前提下,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强调“厚德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实现基本思想政治理论与职业素养的结合。 2 .教材的基本思想政治理论与职业现实问题相结合。从面向社会的职业人的培养出发,结合高职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课程申报书范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申报书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98方案中的两门公共必修课程分别申报了校第五批、第六批一类课程建设项目,经过课程组成员的共同努力,200 5年和2008年圆满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其中一门获优秀建设课程。从2005年9月开始,中央在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已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该课程2006年9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第一门课程率先在全国高校开设,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为使课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现申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目标、规划 1、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课程建设组力争在今后的五年内实现三大建设目标:一是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课程;二是培育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有优良的教风、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三是实现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先进性、考核体系的合理性,让本门课程成为真正具有实效性、时代感,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2、课程建设步骤 1)分析比较内外相关课程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充分发挥主讲教师各自的教学特长。 2)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使教学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3)改革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又符合教学目标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和学术活动。争取3-5年内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5)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开展各种研讨会、报告会、演讲会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着眼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开设学期:第1-2学期 总学时:42(3学分) 编制人: 审核人: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作用 本课程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以及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思修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期间各项任务;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困难,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加强自身道德建设,锻炼道德品质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辅助作用,能促进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 (二)设计思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出发,直面他们在新时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他们的困惑。课程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去思考问题,结合现实来理解书中观点,从而实现书本与生活的对接。 三、课程目标 (一)素质目标

通过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学习,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目标 该课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 (三)能力目标 1、具有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正确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3、能够将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作用于自己的行为。 4、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四、课程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学时:54 学分: 3 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主渠道课程,是各专业实现其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所不可替代的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大学生入校第一年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三年专的前期课程有高中课程的《思想政治》,五年专的前期课程有本校开设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哲学基础》。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循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依据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标准是基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校生活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强化学生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体现政治性、职业性、实践性、时代性四个特征。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思想道德或法律方面的问题,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着眼于培养高职高专层面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进行职业素养的相关教育,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培养大学生具备先做人后做事的基本素质,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具体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2010--20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精心组织实施,从2006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落到实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2008年 教研室被评为先进教研室,2009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为争取进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现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规划如下: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

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 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校园爱情,树立高尚的情感文明。四是以大学生全面 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加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崭新的课程。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较全面认识和掌握,并能运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