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

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
第一节 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

第一节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腹膜、腹膜腔

[目的要求]

1.掌握腹壁分区及层次;各层结构特点;血管神经走行及分布;切口种类、选择原则及各

种切口评价(上下腹部层次的差异)。

2.了解腹部的境界、体表标志。

3.掌握腹股沟三角的概念、层次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4.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内容。

5.掌握有关韧带的概念及意义。

6.了解各种疝修补术的要点。

7.掌握腹膜的结构特点,腹膜腔的重要间隙及临床意义。

8.了解腹膜形成的网膜、系膜和韧带。

[自学内容]

(一)腹前、外侧壁

1.概念、作用和意义

2.界限、分区和层次

3.血管和神经

4.切口和切口的选择

(二)腹股沟区

1.腹股沟区的定义

2.腹股沟区腹壁的层次及有关韧带

3.直疝三角

4.腹壁的血管和神经

5.腹股沟管的四壁及内容

6.精索的三层筋膜

7.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

8.腹股沟区解剖的新发现及有关疝修补术

(三)腹膜、腹膜腔

1.腹膜的分布与结构

2.腹膜腔的重要间隙

3.各间隙的临床意义

[参考书目]

1.《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凌光烈科学出版社

3.图谱(彩色)

[思考题]

1.试述腹部、腹腔和腹膜腔的区别。

腹部是指上方为肋弓,下方为髂嵴、腹股沟韧带、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之间的部分。腹腔是指小骨盆上口以上,由腹壁和膈围成的腔,其范围比腹部体表境界为大,它包括了左、右季肋区和左、右髂区。腹膜腔则是脏、壁腹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其内仅含有少量浆液,也就是说腹腔内所有脏器实际上均位于腹膜腔之外。

2.在体表如何划出幽门平面,有哪些重要结构以此平面为标志?

在脐至剑胸结合连线的中点(亦即由耻骨联合上缘至胸骨上切迹连线的中点),为幽门平面。位于此平面上的结构,有第9肋软骨前端、胆囊底、幽门(腹前正中线右侧约4cm)、胰体大致的行程,肾门(腹前正中线旁约6cm,右肾门恰低于此平面;左侧者恰高于此平面)等。腹腔干起始点位于幽门平面上方约2.5cm。肠系膜上动脉及肾上腺中动脉起始点,紧邻于腹腔干起始点的稍下方。肾动脉的起点位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点的下方约1.2cm处。

3.经腹直肌切口、阑尾交错切口进入腹膜腔,各需经过哪些层次?

经腹直肌切口:经过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阑尾交错切口:是经过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的斜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和壁腹膜。

4.腹前外侧壁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及皮神经分布各有何特点?

腹前外侧壁的浅血管、浅淋巴管及皮神经都通行于浅筋膜内,浅血管、浅淋巴管分布于浅筋膜和皮肤,皮神经分布于皮肤司感觉。

浅动脉:腹前壁上半部的浅动脉细小,是肋间后动脉的分支,与胸神经的外侧皮支伴行。腹前壁下半部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分布于腹下部。

浅静脉:大致与浅动脉相当,此外,还有胸腹壁静脉,连接腹壁浅静脉与腋静脉。浅静脉较为丰富,互相吻合成网,尤其在脐区更为丰富。脐以上的浅静脉经胸腹壁静脉汇入腋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经腹壁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从而构成上、下腔静脉系统之间的联系,当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一侧髂总静脉或髂外静脉的某段发生阻塞时,可经此途径沟通部分血流。

脐区浅静脉还可通过附脐静脉与肝门静脉相同,构成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

浅淋巴管:与浅血管伴行,脐平面以上者汇入腋淋巴结;脐平面以下者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皮神经:腹前外侧壁皮肤主要由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分布,有明显节段性。

5.腹前外侧壁深层血管和神经有哪些?其行程、分布各有何异同?

动脉:分布于腹壁深层的动脉有下5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4对腰动脉、腹壁上动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下5对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皆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

腹壁上、下动脉分别发自胸廓内动脉和髂外动脉,走行于腹直肌与腹直肌鞘后层之间,在脐平面两动脉相吻合。

旋髂深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向外上斜行,在髂前上棘附近发出一大支,并在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上行,阑尾切除术如需向外侧延伸切口时,需注意勿伤及此动脉。

腹壁的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神经:腹壁深层的神经有下5对肋间神经、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但没有与腹壁上、下动脉、旋髂深动脉相当的神经,其分布区域由上述神经管理。

下5对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肋间后血管伴行,至腹直肌外缘处进入腹直肌鞘中,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腹前外侧壁诸肌。终支向前穿过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前层成为前皮支,分布于腹前壁的皮肤。上述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于腹外侧壁的皮肤。

髂腹下神经走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在髂前上棘内上方约2.5cm处穿过腹内斜肌,走行于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沿途发肌支支配腹壁的扁平肌。终支在浅环上方约2.5cm 处穿过腹外斜肌腱膜成为前皮支,分布于耻骨上方的皮肤。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下方与其平行,穿过腹内斜肌进入腹股沟管,位于精索的前方,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腹壁扁平肌。其终支穿出浅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前部的皮肤。

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经深环进入腹股沟管,沿精索后面下行,出浅环分布于提睾肌及阴囊肉膜。

6.根据局部解剖特点说明腹股沟区易发生疝的原因?

腹股沟区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是位于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边界是: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的原因是:(1)腹外斜肌在此处移行为较薄的腱膜,并在其下方形成一三角形裂口(即腹股沟管浅环);(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达不到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因而内侧部的上方没有肌肉遮盖;(3)有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管而形成潜在的肌筋膜裂隙;(4)当人体直立时,腹股沟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为平卧时的三倍;(5)若生后腹膜鞘突未闭,则易发生疝。由于以上解剖、生理特点,故腹股沟疝多发。

7.试述腹股沟管的位置和它的四壁、两口。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由外上斜向内下的肌肉筋膜裂隙,长4~5cm(女性稍狭长),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有四壁两口。前壁: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在管的外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管的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一横指处,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孔,此孔的内侧为腹壁下动脉。外口:为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8.腹膜腔穿刺应在何处进行?为什么?

腹膜腔穿刺应避开腹壁上、下动脉。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的连线,故作腹膜腔穿刺宜在此线的外上方,如在McBurney点处或其稍外侧。9.沿精索走行的神经有哪些?各位于精索何处?其神经损伤后导致何后果?

沿精索走行的神经有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髂腹股沟神经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前外侧,出浅环后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前部皮肤。该神经损伤将出现局部皮肤感觉障碍,肌支损伤影响腹内斜肌弓状下缘收缩,故易导致疝手术后复发。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沿精索内侧下行,出浅环分布于提睾肌及阴囊肉膜,损伤后将影响睾丸上提。

10.根据所学解剖知识,如何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根据疝突出途径和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来鉴别。腹股沟斜疝是腹腔内容物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突出,经腹股沟管出浅环,并可进入阴囊。直疝则是腹腔内容物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深环。在检查时经常以疝突出部位协助诊断,当疝内容物回纳入腹腔后,用手指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压住深环,让病人增加腹压,疝块不再出现者为斜疝,反之为直疝。

11.如何根据局部解剖特点鉴别腹股沟疝与股疝?

根据疝的位置和突出途径来鉴别。腹股沟疝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上内方,腹腔内容物从深环或腹股沟三角突出,经耻骨结节外上方的浅环,突于体表。而股疝则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外方,腹腔内容物从股环并进入股管经耻骨结节外下方的隐静脉裂孔突出体表。

12.依腹股沟管局部位置关系,试述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注意防止哪些血管、神经的损伤?

它们的局部位置如何?

腹股沟疝修补术中应注意防止损伤的血管、神经有:(1)股动、静脉,位于腹股沟管下壁(即腹股沟韧带)中点及其稍内侧的深面,适通过血管腔隙的外侧份,当疝修补术利用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韧带缝合时,注意勿伤及股血管。(2)腹壁下动脉,位于腹股沟管深环的内侧,即腹股沟三角的外侧界,当切开疝环解除嵌顿时,斜疝应向外上方切开,直疝应向内侧切开,以防损伤腹壁下动脉。(3)髂腹下神经,位于腹股沟管上方约一横指处,并与其平行;髂腹股沟神经,在腹股沟管内位于精索的前方,当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剥离疝囊、修补腹股沟管时,注意勿伤及这些神经,以免引起分布区域感觉丧失,如果误将神经缝合或结扎,则术后可发生持续性疼痛。

13.脐以下腹前壁内面有哪些皱襞、凹窝?有何临床意义?

腹前壁内面,在脐以下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中线者为脐正中襞;外侧者为脐内侧襞;最外侧者为脐外侧襞。在腹股沟韧带的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两窝的浅面恰分别对着腹股沟管浅、深环;另外,在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下方,有与股环相对的股凹。这些凹窝都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腔内容物可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疝或股疝。

[典型病例]

病例一

一位28岁孕妇,怀孕36周因车祸至急诊就诊。车祸发生后即难产。此次事故造成其骨盆损伤,急诊医师认为自然分娩有危险。产科医生会诊,同意急诊医师的诊断。实施剖腹产,产一健康女婴。术中采用普芬南施蒂尔切口(Pfannenstiel incision)开腹。约与耻毛齐平作一弧形的容一婴儿娩出的横切口。

1.经此切口到达腹腔须经哪些腹壁结构?

该切口位于弓状线以下,依次经过:皮肤,皮下浅筋膜,深筋膜,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

2.为何采用弧形切口?

腹前外侧壁的segmental nerves由上至下向内侧走行,因此作一与神经平行的切口,从而减少神经损伤,减轻术后肌肉麻痹和皮肤感觉异常。此外,平行皮纹的弧形切口有助于减少疤痕。根据切口的大小和位置,水平切口将切断一根或多根segmental nerves。

3.此切口可能损伤哪些血管?

最易损伤腹壁下动静脉及其分支

4.术者在腹部何处作一长纵形切口副损伤最小?

可以使用经过白线的腹部正中切口,也可以使用距中线2.5cm左右的旁正中切口。如果选择旁正中切口,可以切开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向两侧牵开。显露腹直肌后鞘,防止腹直肌及

支配神经的损伤。

病例二

25岁,女医学生以“脐周疼痛加剧6-8小时,现转移至右下腹”为主诉来急诊就诊。患者最初恶心,随疼痛增加出现呕吐、食欲减退。查体:腹部无膨隆,肠鸣音活跃,有压痛,反跳痛,右下腹肌紧张。患者低热,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增高。主治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准备行阑尾切除术。

1.什么是麦氏征?

阑尾炎患者麦氏点的压痛,即为麦氏征。

2.腹壁切口有哪些?

外科医生根据所要到达的部位及自身能力来选择。

1正中切口通过白线,在脐上或脐下,优点:最小的血管损伤,防止损伤主要神经。

2旁正中切口中线两侧,优点:避免损伤神经,降低腹直肌的张力。

3麦氏交错切口沿着腹外斜肌肌纤维的方向切开腹外斜肌的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也是沿着各自肌纤维的走行方向牵开。优点:几乎没有肌肉的损伤,暴露阑尾的效果好,避免局部神经损伤。

4普芬南施蒂尔切口(耻骨上切口)位于耻骨上略有弧度的横切口,妇产科常用,横断白线及腹直肌前鞘,与其下分离其肌腱,认真辨别周围的神经。优点:大部分妇产科手术使用此切口。

5腹横切口切断前鞘和腹直肌。优点:较少的神经损伤,肌肉可被缝合,最常用于脐部以上的切口。

上述切口哪个是最适用于阑尾切除术?

传统常用麦氏交错切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使用横切口。因为横切口能引起更少的神经损伤。

3.开腹时需注意哪些神经?这些神经损伤有何表现?

T11,12胸脊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支配脐以下腹部的皮肤与肌肉的神经。髂腹下神经穿过腹横肌后部,然后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分出皮支。另外还包括支配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肌支。所以这些神经的损伤引起腹壁肌肉松弛,导致腹壁疝。

4.在阑尾切除术中,如果术者无法在已有小切口基础上找到阑尾,需要向上扩大切口,可

能会造成什么损伤?

在右侧锁骨中线位置的直切口会切断几根脊神经,会引起所支配的右侧肌肉瘫痪。导致腹壁膨出,可能会需要使用腹带支持。

5.为何前腹壁肌肉发生强直?

穿孔的阑尾炎导致腹膜炎,壁层腹膜的感染引起疼痛,反射性的腹壁肌紧张,由于腹膜是由T11,12,L1神经支配。腹壁的肌肉紧张还可以减少局部的运动,从而抑制炎症的扩散。

6.麦氏点切口可能损伤什么神经?其副损伤有哪些?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这些神经损伤导致局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瘫痪,引起腹股沟疝。还

可能引起阴囊前部以及阴茎外侧部感觉异常。

病例三

S.T.,男,35岁,搬家过程中,当S.T.用力搬运一个咖啡桌时,突然感到右腹股沟区剧痛。之后他发现其腹股沟区出现一疼痛包块,在其平卧后消失。由于他不想看医生,并不在意。几个月之后,腹股沟区的痛性包块变大,S.T.决定去看医生。查体发现包块起自髂前上棘和中线的中点,向内走行约4厘米,之后降入阴囊。根据病史和查体结果,医师诊断为腹股沟斜疝,行择期手术。

1.在耻毛齐平(近中线)处进入腹腔需经过哪些腹壁结构?

皮肤,皮下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脐正中韧带,壁腹膜。

2.如何区分直疝和斜疝?试述二者的特点。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以进入阴囊,称为腹股沟斜疝。

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直疝不经过腹股沟管,斜疝男性多于女性,直疝为由腹壁的薄弱部位直接向前突出,位于腹壁下动静脉的内侧,斜疝老年人多见。

3.哪些原因导致包块出现?包块降入阴囊后被哪些结构包绕?这些结构源自哪些腹壁结

构?

膨出物最有可能为穿过腹股沟管的小肠构成。层次为皮肤,肉膜,浅筋膜膜部,精索外筋膜(来自腹外斜肌),提睾肌筋膜(来自腹内斜肌),精索内筋膜(来自腹横筋膜)。

4.为何此患者需尽早手术?

构成斜疝的肠管被堵塞可以导致小肠梗阻,多数为较窄性肠梗阻,如果不立即治疗,在12小时内形成坏疽。

5.男性、女性的腹股沟管是如何形成的?与哪些结构有关?

构成:前壁为腹外斜肌筋膜,外侧1/3有腹内斜肌起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内侧1/3有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腹股沟镰(联合腱),上壁有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原韧带通过。在男性和女性都有髂腹股沟神经通过。

6.易发生疝的邻近腹股沟管的腹部或盆部部位还有哪些?

1 脐疝

2 股疝,腹部内容物通过腹股沟韧带深部到达股三角,股疝与腹股沟疝易于区别,股疝在耻骨结节外下方,而腹股沟疝则在耻骨结节的内上方。

3 闭孔疝

4 切口疝,这种疝发生在任何由于手术切口引起的腹壁薄弱处

7.如何定义腹股沟疝?男、女直疝发生率之比为?

由于先天性和获得性的下腹壁的薄弱导致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形成的疝。男女比例为9:

1。

8.直疝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腹内压增加,如提重物,过度的锻炼,肥胖,慢性咳嗽。

9.什么是海氏三角(腹股沟三角)?

外侧,腹壁下(深)动静脉

内侧,腹直肌外缘

下方,腹股沟韧带

10.下列结构是?

Poupart's ligament - Inguinal ligament腹股沟韧带

Cooper's ligament - Pectineal ligament耻骨梳韧带

Gimbernat's ligament - Lacunar ligament腔隙韧带

Colles' ligament - Reflected inguinal ligament反转韧带

Henle's ligament - Falx inguinalis腹股沟镰

Hesselbach's ligament - Interfoveolar ligament窝间韧带(thickened transversalis fascia anterior to the epigastric vessels).

病例四

会计,36岁,既往身体健康,但两年前开始出现周期性的恶心、烧心和上腹痛。在发作期间,疼痛在空腹时加重,进食和服抗酸药后缓解。在一次饱餐后不久,病情急性发作,当时患者伸手越过办公桌拿东西,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当即请来医生,用救护车送至医院。到达医院时,腹部仍有难忍的刀割样锐痛。检查疼痛位于上腹区,为持续性但阵发性加剧。患者虚脱。焦虑面容,额部冒冷汗。呼吸快而浅,腹式呼吸似消失。体温正常,脉搏稍快,血压正常。呈板状腹,以上腹区和左季肋区最明显,脐区稍轻。腹部触诊以上腹区压痛最显著。根据可能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既往史,诊断为溃疡急性穿孔。

1.溃疡急性穿孔的位置可能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前壁或后壁。

前壁穿孔,内容物入固有腹膜腔;

后壁穿孔,内容物入网膜囊。

2.试述手术可能涉及的大小腹膜腔的解剖基础。

固有腹膜腔

网膜囊

网膜孔

股疝外科解剖

股疝外科解剖 有用的知识:腹股沟疝的发生和腹股沟区解剖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TEP、TAPP)的解剖 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斜疝比左侧多!?原因竟然是它!大腿根突然出来个包是怎么回事?很可能是股疝,那么什么是股疝?看完下面的解剖讲解,就会从根本上了解股疝和其发生机制了。 1肌腔隙和血管腔隙首先让我们了解下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肌腔隙和血管腔隙位于腹股沟韧带与髋骨之间,由髂耻弓分隔成外侧的肌腔隙与内侧的血管腔隙,是腹、盆腔与股前区间的重要通道。 右腹股沟区前面观1、肌腔隙的界限前面:腹股沟韧带后面:髂骨内侧:髂耻弓。内有髂腰肌(止于股骨小转子)、股外 侧皮神经及股神经通过。当腰椎结核形成脓肿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蔓延至大腿根部,即股骨小转子处,并可激惹股神经。 2、血管腔隙的界限前面:腹股沟韧带后面:耻骨梳韧带内侧: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侧:髂耻弓。腔隙内有股鞘、股动脉、股静脉、股管、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及淋巴管通过。右腹股沟区内面观2股鞘 是包绕在股动脉和股静脉上段的筋膜鞘前壁:由腹横筋膜延

续而来后壁: 由髂腰肌筋膜和耻骨肌筋膜构成。股鞘的前壁和后壁在两侧相互融合。 在横断面及额状面上,股鞘被两个前后方向的结缔组织中隔分成三个部分。外侧部份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容纳股静脉,内侧部份称股管。 3股管是位于股静脉内侧的漏斗状的潜在性间隙,间隙内充填着淋巴管、淋巴结和脂肪组织。前壁为股鞘前壁的一部分,因而也是腹横筋膜的延续,围成一个漏斗状的间隙。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5cm处,股管的前后壁及内外侧壁相互融合,从而关闭了股管的下端。因此,股管并不是上下相通的结构。前面:腹股沟韧带和卵圆窝上缘的大腿阔筋膜后面:耻骨梳韧带和耻骨肌及其筋膜内侧:上份为腔隙韧带,下份为前方的大腿阔筋膜和后方的耻骨肌外侧:股静脉。 股管的上口为股环,由髂筋膜和腹横筋膜构成。在股环四周,有较坚硬结构:前:腹股沟韧带后:耻骨梳韧带内侧:腔隙韧带外侧:股静脉表面的结缔组织。股管内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于股环处被壁层腹膜覆盖,由于该处腹压所致,腹膜形成凹陷,称股凹。阿凡达2 主演:萨姆·沃辛顿/ 佐伊·索尔达娜/ 西格妮·韦弗猫眼电影演出详情 重要:在腹内压长期增加时,腹内压隔腹膜作用于股管内的脂肪组织等,使股环扩张,腹膜及腹腔内容经股环,股管及卵圆窝(隐静脉裂孔)突出,形成股疝。由于股环的外面与

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体会

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4-07-15T14:26:45.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3期供稿作者:倪骏森[导读] 目前多采用无张力修补的方法[2]。无张力修补术有肌前。腹膜前和腹腔内等3个不同的修补层次,层次越深,复发率可能越低[3]。倪骏森 (扬州市江都区邵伯中心卫生院 225261)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方法:总结分析80例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腹股沟区神经的处理,术后15例出现各种并发症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因神经损伤行神经切除术,8例,占10%;术后并发症:出血2例,占 2.5%; 感染1例,占1.25%,3例切口处局部有轻度牵扯疼痛感,占 3.75%;疝复发2例,占2.5%,发现皮下不等量积液8,例占10%。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较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腹股沟区神经的处理、合理的术后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099-01 腹股沟疝单纯缝合修补术复发率较高[1]。目前多采用无张力修补的方法[2]。无张力修补术有肌前。腹膜前和腹腔内等3个不同的修补层次,层次越深,复发率可能越低[3]。尽管目前手术技术不断改进,补片材料越来越高科技化,但术中术后的一些常见并发症仍在困扰着临床医生。我院自2010年1月以来,采用美国Bard公司的疝环无张力疝修补术共治疗80例病人,15例出现并发症,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出现并发症病例共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7~82岁。腹股沟斜疝58例,直疝22例,均采用美国Bard公司的锥形疝环充填网塞和网片。手术前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组分型:Ⅱ型30例,Ⅲ型30例,Ⅳ型20例。 1.2方法:所用网片材料为美国巴德公司的定型产品,包括一个锥状网塞及平片“u”形网片,该产品是由聚丙烯材料编织成不可吸收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力和组织相容性,能迅速与人体组织粘合固定。手术方法: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 2.0 cm至同侧耻骨结节外侧缘作斜形切口约4.0-6.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分离出疝囊并离断之,其近侧端用4号丝线作连续缝合关闭后将其内翻送入腹腔。将锥状网塞填充在疝的内环口处,其周缘用l号丝线与周围组织间断缝合固定。再将“u”形网片置于精索后方,铺平后l号丝线间断缝合固定,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然后逐层缝合关闭切口。 1.3术中腹股沟区神经的处理: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时,应先在外环的外上方3 cm处用尖刀切开少许腹外斜肌腱膜,再以钝头剪刀在腱膜下潜行分离,然后顺其方向剪开,此处尽量不使用电刀,更不能以电刀直接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以免损伤腱膜深面的神经;向两侧游离腹外斜肌腱膜后,注意辨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并认清其走向,术中加以保护避免损伤,手术操作应轻柔,不要过度牵拉神经;术中要保护好神经床,不要锐性或钝性游离神经,尽量使神经保持在原有的解剖位置;若髂腹股沟神经在术中辨认不清,则在网片固定后,将腹外斜肌腱膜在精索后方缝合;术中发现神经损伤,如被烧灼、完全或部分离断,则将该神经的腹股沟管段完整切除,切除后的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近端应缩人至腹内斜肌内。 2 结果 术中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辨认率分别为85%(68/80)、80% (64/80)和30%(24/80)。因神经损伤行髂腹下神经切除术2例、髂腹股沟神经切除术2例、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切除术2例;另因妨碍网片放置行髂腹下神经切除术2例。腹外斜肌腱膜在精索后方缝合20例。 术后并发症:出血2例,占2.5%; 感染1例,占1.25%,3例切口处局部有轻度牵扯疼痛感,疝复发2例,占2.5%,占3.75%;发现皮下不等量积液8,例占10%。 3 讨论 疝环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符合人体解剖的手术方式,具有传统手术所不具备的优点,但该术中术后如处理不当可产生一些并发症,其具体产生原因防治要点探讨如下。 术中只有严格遵照Lichtenstein手术操作规范,重视对腹股沟区神经的正确处理,那么不仅能使术后疝复发率极大降低,而且能够明显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①出血:本组中术野出血2例,占2.5%,术中探查发现腹壁下动脉一小分支裸露破裂,搏动性出血,考虑可能为网塞边缘损伤血管所致。术后3天余,正值水肿高峰期,蹲位时腹股沟区受挤压,网塞与组织间移位,损伤裸露的血管而引起出血。因此,术中一定要严密止血,对大血管结扎一定要牢靠。对于裸露的血管,特别是内环口周围的一定要将其保护,可“就地取材”,如取周围的疏松组织覆盖。术中还应做到“量体裁衣”,若发现修补材料相对过大,可适当修剪,以降低疝修补塞对血管摩擦损伤的风险。术后切口沙袋压迫,避免剧烈咳嗽及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动作。一旦确诊出血,一定要争分夺秒,再次手术探查止血并清理积血。②切口感染:有报道感染需要取出整个补片。本组感染,1例,占1.25%,但感染局限于皮下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问,补片未暴露,故未取出补片,予以敞开引流,二期缝合痊愈。③异物疼痛不适感与患者自身的耐受性有关,从本组病例中看来多可逐渐适应耐受。术中应避免将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缝扎损伤。④疝复发:本组复发2例,占2.5%。2例均为Ⅲ型疝,1例为老年便秘患者一年后复发合并直疝,给予再次同时修补,1例补片发生卷缩移位,再次固定修补。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1)补片没有完全修补腹股沟区后壁。(2)充填物没有放置到位,未充分缝合固定。(3)补片未能放置平整,缝合不牢固。⑤皮下积液:因所植入的补片毕竟不是患者自身的组织,因此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为确定皮下有无积液,本组80例患者在术后3—4天时均行切口B超检查。发现积液共8例,占10%;但实际有临床症状需处理的却只有3例,占3.75%。本组经验是该手术患者术后3—4天常规行切口B超检查了解是否有积液。若有积液可予局部红外线理疗,促进其吸收。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较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腹股沟区神经的处理、合理的术后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组.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彩色页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

第1章腹股沟区域的解剖 腹股沟疝的手术并不是简单的小手术。它需要精细的解剖与分离,需要术者对这一区域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补。因此,为了学好腹股沟疝手术必须首先掌握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这是做好疝外科的基础。 第1节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 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 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 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一些教科书和手术图谱中称此部位两肌肉的弓状下缘为联合腱(conjoined tendon或称腹股沟镰)。其实在手术的中发现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弓多为肌肉,很少形成腱膜(仅约5%)。因此,联合腱一词在多数情况下是名不其实。但需要指出的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或联合腱)在经典修补术(Bassini氏修补)是修补后壁的基本用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是位于腹壁肌肉层后方的薄层结缔组织,在腹横肌内深面和腹膜外脂肪层之间。是腹壁筋膜的一部分,并与肾筋膜、髂筋膜和盆筋膜相连续。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上方,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interior ring)。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在内环处穿过腹横筋膜。有研究发现,在精索穿过内环口处,腹横筋膜形成吊索呈褶状垂下包绕精索,称之为“僧侣帽”(monk`s hood),这一结构的作用使得内环具有“括约肌”作用,当腹横肌收缩、紧张使内环像括约肌一样,可适度包绕收紧内环有保护作用。 此外,人体在发育过程中睾丸带着精索由内环处穿出,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向下沿伸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成股鞘前层。 (图3-2)

腹股沟疝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述评· 73?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7年4月第11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2017, Vol. 11, No.2 腹股沟疝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孟云潇?李绍杰?唐健雄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7.02.001 基金项目:上海市市级医院适宜技术项目(SHDC120142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B0303303) 作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中心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作为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手术修补是唯一的治愈手段。自1997年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引入国内以来,我国疝与腹壁外科领域得到飞速发展。目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已在国内迅速推广运用,疗效较以往未使用修补材料已有质的飞跃,但如何降低及避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的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后如何处理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腹股沟疝手术后常见的短期并发症包括疼痛、血肿、血清肿和切口感染,长期并发症包括腹股沟 区慢性疼痛、疝复发和补片感染[1]。此外,腹腔镜疝 修补术还有腹腔镜特有的风险,如Trocar 或穿刺针引起的损伤、穿刺孔疝、低氧血症和继发于气腹的高碳酸血症或低血压。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多种原因,如手术者的因素、患者的因素、其他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因素。为此,应强调重视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术操作的规范化,避免因不规范的操作和诊治而给患者带来医源性的并发症。 一、复发 目前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仍有复发的可能,总体手术复发率在1%~3%。疝复发的原因可归纳为手术操作和患者自身两个方面,如手术中疝囊分离不彻底、补片固定不妥当、术后血肿、感染、患者有胶原代谢障碍、慢性代谢性疾 病以及腹压增高等[2] 。 与此同时,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越来越多的腹股沟疝选择腹腔镜手术方式。为了达到和开放手术修补相近的复发率,术者的经验依然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开展腹腔镜手术所需具备 的条件。不同于开放手术,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 、TEP )被认为是具有技术挑战的手术,并强调腹腔镜修补手术要有较长的学习曲线,尤 其是TEP 技术[3] ,并发症以及复发率会随着手术经 验的增加而逐步下降。欧盟疝受试者学会做了一项由41项试验组成的Meta 分析,结果同样证实TAPP 的复发率与开放网片修补术相似。有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具有更低的术后复发率,且切口相关并发症和补片感染发 生率均很低,住院时间缩短[4]。 腹股沟疝手术复发之后,关于复发性腹股沟疝应该使用腔镜还是开放治疗更好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尽量避开前次手术的路径是该手术应该强调的一个规范原则。2014年的一项多数据库搜索发现,自1999年1月至2012年9月涉及1 311例患者6项随机对照试验和5项比较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中,复发性腹股沟疝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与较低的伤口感染发生率和较短的住院时间有关,然而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两种方法在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手术时间 方面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5]。对于常规开放手术 后的复发疝,1A 证据水平提示,常规开放修补以后复发性疝使用腹腔镜修补手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比Lichtenstein 修补后慢性疼痛少。欧洲疝学会(European Hernia Society ,EHS )指南推荐使用腹 腔镜技术再修补[3] 。 二、补片感染 合成补片的产生是无张力疝修复的标志性突破,在显著降低了手术复发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难题——补片感染。感染虽然发生率不算高,但一旦感染,后续的处理相当困难,有时甚至要经过数次手术,或需要应用非常昂贵的生物补片(biologicalamesh )才能治愈。生物补片一般来源于动物皮肤组织器官去细胞基质和人尸体细胞去基质材料,对感染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用于合并感染的腹外疝修补。目前关于应用生物补片

医院临床腹股沟区与股前区的应用解剖手术方案及手术图谱

文档序号:XXYY-SSTP-001 文档编号:SSTP-20XX-001 XXX医院 腹股沟区与股前区的应用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腹肌沟与股部疝修补术 Repairs of Inguinal and Temoral Hernias 腹股沟区与股前区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Inguinal Region and Anterior Region of Thigh (一)腹股沟区的应用解剖 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腱膜:腹外斜肌至髂前上棘和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此腱膜形成几个重要结构。 (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向上反折、增厚形成(图1)。 (2)腹股沟管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的上外方形成一三角形裂隙,此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皮下环,也叫腹股沟管浅环(图1)。 (3)反转韧带:从腹股沟韧带内侧端附着处的耻骨结节开始,向内上经精索和腹股沟管浅环内侧脚深面止于腹直肌鞘和白线(图2)。 (4)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部分纤维向后下转折,附着耻骨梳内侧形成陷窝韧带(图3)。 (5)耻骨梳韧带:陷窝韧带向外侧延续的部分附着于耻骨梳,形成耻骨梳韧带(图4)。 3.腹内斜肌:在腹股沟区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1/2,于精索的内后侧止于耻骨结节,并和腹横肌的下缘联合形成

联合肌腱(图2)。 (1)髂腹下神经:位于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之间,于外环上2.5~3cm处穿出腹外斜肌腱膜。 (2)髂腹股沟神经:位于腹内斜肌的浅面,髂腹股沟神经下方1横指处,通过腹股沟管,紧贴精索的前外侧,经腹股沟管皮下环浅出(图2)。 4.腹横肌: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1/3,其下缘亦呈弓状跨过精索的上方,于精索的内后侧和腹内斜肌的下缘融合形成联合肌腱(图2)。 5.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的深面,其下面的外侧一半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内侧的一半附着于耻骨梳韧带。在腹股沟中点上方2cm处,形成一卵圆形孔,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为腹股沟管腹环。 6.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位于腹横筋膜深面。 7.腹股沟管:长4~5cm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腔隙。分四壁两口: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1/3有腹内斜肌;后壁为腹膜、腹横筋膜,内1/3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股沟管深环,外口为腹股沟管浅环(图2)。腹股沟管在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管是腹壁的一个薄弱区,以腹壁下动脉为界。如果腹腔内容物顶着腹膜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环进入

外科----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邵毅山东大学医学院硕士 智绪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使用人工合成网片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的方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在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技术。限制腹腔镜疝修补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尚不能确定该手术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认为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的费用高等。本文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等做一综述,以期增加临床医生对此手术技术及发展状况的了解。 一、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应用解剖 熟悉腹膜前间隙内腹股沟区解剖结构是新近开展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医师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经前腹膜腹股沟区解剖的重要标志包括:①脐侧韧带:这是腹腔镜下最显著的解剖标志。此韧带是一条纵向走行的腹膜皱襞,紧靠正中线,邻近膀胱,起于髂内动脉,一直延伸到脐部。②腹壁下动脉:始于髂外动脉,形成斜疝内环口的内界,镜下可见其搏动,有助于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诊断。③输精管:白色条索状物,向中下走行,跨过Cooper韧带于镜下右侧8点钟,左侧4点钟位置进入内环。④髂耻束:由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游离缘处加厚所形成,在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中需特别重视腹横肌腱膜弓和髂耻束。髂耻束被腹股沟韧带覆盖,有时不易辨认而与腹股沟韧带混淆,手术中需仔细辨认此结构。⑤内环口:系腹壁下动脉、输精管、精索血管的交汇点。如无斜疝,内环口扁平。小的斜疝内环口呈浅陷窝状,如斜疝较大则呈宽而浅的盆状或洞穴状。⑥Cooper韧带:白色,较坚韧,向正中起行,止于耻骨结节。该韧带与髂耻束、联合腱、腹直肌外侧缘等构成一个坚强肌-腱膜-骨性结构支架,是镜下固定网状结构的主要承受体。⑦毁灭三角:腹壁下动脉构成斜疝内环口的内侧边界,可见输精管从内下进入内环,而生殖血管从外中下进入内环,两者之间的间隙称为毁灭三角。此区有髂外动静脉及股神经从其下方通过,在缝合或钉合网状结构时应避开该三角,以免损伤血管神经。 二、腹腔镜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属微创外科的范畴。其术式包括单纯内环口关闭术(PET)、假体填塞术、腹腔内补片植入法(IPOM)、经腹膜前补片植入法(TAPP)、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法(TEP)。1982年Ger等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疝修补术。Shultz等1990年首次应用腹腔镜关闭内环和聚丙烯补片充填缺损。1991年Toy和Smoot联合报道了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POM),此手术将补片固定在腹壁上未对腹股沟区进行解剖干预。同年,Arregui首次报道了经腹腔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APP),其方法是在腹腔内打开腹膜,并在腹膜前间隙将补片植入。1992年McKernan报道了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与TAPP相比其进路不同,TEP是直接进入腹膜前间隙植入补片而未进入腹

腹股沟疝手术护理常规

腹股沟疝手术护理常规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 1.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1)健康史。(2)身体情况:复发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3)心理-社会情况.(4)辅助检查. 2.手术前期病人护理: (1)术前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腹股沟疝的病因及诱发因素,充分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交待术前2周禁止吸烟,有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及时治疗控制;嘱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常规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手术切口距会阴部较近,容易污染。手术当天为患者剃除手术区皮肤的毛发和污垢,特别要注意老年患者脐孔内的污物,需彻底清除干净,避免术后切口感染; ②抗生素皮试:术中及术后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消炎,故在手术前充分做好皮试准备;

③帮助患者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练习并根据不同情况患者提前采取对应措施。 二、手术后期病人护理 1.术毕回病房后给予平卧位,膝下垫枕,使髋关节屈曲,阴囊抬高,常规置沙袋压迫伤口6-8h。 2.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3.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敷料外观是否干燥,有无渗血,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 4.两周后可参加体力劳动,但时间应控制在30 min内。 5.饮食的护理:手术后8 h鼓励患者进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第2天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嘱多进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便秘、排尿困难,咳嗽等,与手术后果直接相关。了解患者排便习惯,协助排便;例患者有便秘,给予服用缓泻药或开塞露通便。 6.并发症的护理 (1)疼痛轻微伤口疼痛多无需特殊处理,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剂镇痛或应用镇痛泵镇痛,膝下垫小枕,防止牵拉引起的伤口疼痛。 (2)疝复发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认识疾病,治疗原有基础疾病,戒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尿困难,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预防肺部感染,防止用力排尿、排便、剧烈咳嗽等,以免造成腹内压增高而

成人腹股沟区CT影像解剖

腹部影像=文章编号>1007-9424(2010)06-0622-05成人腹股沟区CT影像解剖 赵爽*,黄子星*,刘荣波*,周莹*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 i2detector row spir al CT,MDCT)及多平面重建(multi2planer recon2 str uction,MP R)技术对显示正常成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12月期间于我院行腹股沟区CT薄层扫描检查腹股沟区结构正常的成年受检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并使用MPR获得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观察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影像对腹股沟区主要解剖结构的显示。结果各平面均可显示所有受检者的双侧腹壁下动脉(100/100,100%)、双侧精索(60/60,100%)及双侧子宫圆韧带(40/40,100%)。冠状位图像上可显示所有受检者双侧的/影像学股三角0(100/100,100%)。双侧腹股沟韧带在所有受检者(100/100,100%)的冠状位图像及34例受检者(68/100,68%)的矢状位图像上显示,但轴位图像上仅3例男性受检者(6/100,6%)可显示。双侧腹股沟管及腹股沟深环可在所有受检者(100/100,100%)的冠状位及46例受检者(92/100,92%)的矢状位图像上显示。冠状位腹股沟管宽度:男性左侧(0.97?0.35)cm,右侧(0.89?0.23)cm;女性左侧(0.62? 0.11)cm,右侧(0.71?0.11)cm,双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P=0.059,女P=0.067),但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左侧P=0.007,右侧P=0.009)。腹股沟深环横径:男性左侧(1.32?0.31)cm,右侧(1.31?0.36)cm;女性左侧(1.07?0.35)cm,右侧(1.07?0.30)cm,双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P=0.344,女P=0.638),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01,右侧P=0.002)。结论MDCT可以清楚显示腹股沟区解剖结构,其中冠状位重建图像对解剖结构的显示价值最大。 =关键词>腹股沟区;解剖;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多平面重建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 CT R adiologica l Anatomy of Adult Gr oin R egion ZH AO S huang*,H UAN G Z i2xing*,LI U R ong2b o*,ZH OU Y ing*. *Dep ar tment of R adiolog y,W est China H ospi ta l,S ichuan Univer sity,Chengdu610041,China Cor r esponding Author:LI U R ong2b o,E2mail:medica lima ge@https://www.360docs.net/doc/d32263497.html, =Abstract>Objective T 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2detector row spir al CT(MDCT)and multi2plan2 er reconstruction(M PR)in identify the anatomy det ail of nor mal adult gr oin region.Methods We retr ospectively collect ed the CT images of50adult subjects wit h nor mal groin anatomic structur e under went groin r egion thin2slice MDCT scans bet ween July and December2009,30males and20females,obta ined the cor onal and sagit tal views by MPR,investigated the value of different plans in ident ifying anatom ic detail.R esults Bilateral infer ior epigast ric ar2 ter y(100/100,100%),spermatic cor d(60/60,100%),and round ligament of uterus(40/40,100%)were well i2 dent ified on all plans in all subjects.The bilat eral/radiological f emoral tr iangle0could be demonstrated on coronal views in all subjects(100/100,100%).The bilateral inguinal ligament wer e visible on cor onal view in all subjects (100/100,100%)and on sagittal views in34subjects(68/100,68%),but on axial views was identified in3male subjects(6/100,6%).T he bilateral inguinal canal and deep inguinal ring were r eliably visible on cor onal views in all subjects(100/100,100%),and on sagittal views in46subjects(92/100,92%).On coronal views,the widths of inguinal canal was(0.97?0.35)cm in left,(0.89?0.23)cm in right for males,and(0.62?0.11)cm in left, (0.71?0.11)cm in r ight for females.No signif icant differ ence was found between two sides(P=0.059in males, P=0.067in females),but ther 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 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P=0.007in left,P= 0.009in r ight).Tr ansverse diameter of deep inguinal r ing was(1.32?0.31)cm in left,(1.31?0.36)cm in right for males,and(1.07?0.35)cm in left,(1.07?0.30)cm in r ight for female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wo sides(P=0.344in males,P=0.638in females),but ther 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P=0.001in left,P=0.002in right).Conclusion M DCT with differ ent plan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成都610041) =通讯作者>刘荣波,E2mail:m edicalim age@https://www.360docs.net/doc/d32263497.html, =作者简介>赵爽(1984年-),女,回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临床医学七年制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腹部影像诊断,E2mail:shungzh@https://www.360docs.net/doc/d32263497.html,。

腹股沟区解剖

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 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 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一些教科书和手术图谱中称此部位两肌肉的弓状下缘为联合腱(conjoined tendon或称腹股沟镰)。其实在手术的中发现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弓多为肌肉,很少形成腱膜(仅约5%)。因此,联合腱一词在多数情况下是名不其实。但需要指出的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或联合腱)在经典修补术(Bassini氏修补)是修补后壁的基本用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腹横筋膜 腹横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是位于腹壁肌肉层后方的薄层结缔组织,在腹横肌内深面和腹膜外脂肪层之间。是腹壁筋膜的一部分,并与肾筋膜、髂筋膜和盆筋膜相连续。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上方,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interior ring)。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在内环处穿过腹横筋膜。有研究发现,在精索穿过内环口处,腹横筋膜形成吊索呈褶状垂下包绕精索,称之为“僧侣帽”(monk`s hood),这一结构的作用使得内环具有“括约肌”作用,当腹横肌收缩、紧张使内环像括约肌一样,可适度包绕收紧内环有保护作用。此外,人体在发育过程中睾丸带着精索由内环处穿出,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向下沿伸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成股鞘前层。

腹股沟疝术后注意事项

腹股沟疝术后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2019-10-10T16:31:27.290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作者:王俊 [导读] 腹股沟主要连接人体大腿和腹部,离外生殖器较近。腹股沟是性活动的重要敏感区域,对于成年男性而言,通过刺激腹股沟管能够增强性功能。当腹壁肌肉强度降低时,腹部内压力增加,腹腔内脏器会发生移位,朝腹股沟区缺损位置移动,出现体表突出,形成包块,被称为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1]。在临床调查中发现,右侧发病率超过左侧,且男女发病比例15:1,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四川省小金县人民医院四川阿坝州 624200) 腹股沟主要连接人体大腿和腹部,离外生殖器较近。腹股沟是性活动的重要敏感区域,对于成年男性而言,通过刺激腹股沟管能够增强性功能。当腹壁肌肉强度降低时,腹部内 压力增加,腹腔内脏器会发生移位,朝腹股沟区缺损位置移动,出现体表突出,形成包块,被称为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1] 。在临床调查中发现,右侧发病率超过左侧,且男女 发病比例15:1,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1 腹股沟疝基础信息 1.1 腹股沟疝形成原因 腹股沟疝一般是由肌肉筋膜薄弱或先天腹壁缺失造成,也可能因为受伤、老化等影响造成其强度下降。此外,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在提拿重物、怀孕、肥胖、大小便过程中,也可能 造成腹壁薄弱。当弱点形成时,腹内压力急剧升高,造成肌肉或筋膜断裂,一部分内脏(多为肠道)由缺口突出到外界,形成疝气[2]。 1.2 症状 (1)腹部有轻微隆起,伴有坠痛感。 (2)提起重物或咳嗽、用力等过程中,隆起会进一步加剧,在平躺过程中肿块消失。 (3)部分男性患者在腹股沟疝影响下会造成阴囊肿大,在平躺过程中会减小或消失。 (4)腹股沟疝患者会出现呕吐、腹胀、腹绞痛等,表明肠道被卡住,易造成被卡器官组织坏死。 2 腹股沟疝治疗方式 2.1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的方式较多,如疝托、中药治疗等,但以上方法只能缓解临床表现,延缓腹股沟疝的进展,但无法彻底根治,如果采取不合适治疗方式,会使病情进一步加剧。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一般2岁以下患儿、年纪较大患者适合此种治疗方式,或是患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需要采用特制疝带压住疝环。 2.2 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是唯一可以根治成人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而且复发率较低。易复性的腹股沟疝可进行择期手术,难复性腹股沟疝要在短期内完成手术,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要进行急 诊手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剧[3] 。除传统手术外,目前临床推荐使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1)传统手术:在传统手术实施前后,患者均需要禁食,术后无法自由行动,需卧床休息,同时输液,并置放导尿管。手术后,患者疼痛剧烈,恢复缓慢,复发率较高。伴有心、肺等疾病患者无法耐受术前麻醉,则无法接受手术。 (2)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最早出现在国外,从国外引入后,开始普及在各大医院。该手术方法无需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可以在局麻下实施,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术后住院时间仅需2-5天,术后恢复时间较短。 (3)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4] :近些年腹腔镜不断完善,腹腔镜下全腹膜外修补术与其他手术方式不同,需要三个切口(1个1cm切口,2个0.5cm切口),且无需进入腹腔,在腹膜 外进行操作,将疝袋拉回腹腔,将人工网片置入,覆盖疝突出缺口。该治疗方式同样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3 腹股沟疝围术期注意事项 3.1 术前准备工作 (1)患者或其家属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 (2)入院时进行基础检查,如X光、心电图、抽血等。 (3)术前进行肠道清洁,对患者进行灌肠。 (4)术前8h内禁食禁饮。 (5)进入手术室前除去身上饰品,如手表、假牙、手镯等。 3.2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将患者送入病房,6-8h后可饮水,如果未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可给予患者流质食物,但不能进食过多,保持少食多餐。食物种类无特别禁忌。(2)观察患者创口渗血情况,如果疼痛明显,可进行局部冰敷,消除肿胀和疼痛,但冰敷时间不宜过长,要求在30min内。(3)在麻醉恢复后,患者可尝试进行下床活动,但如果出现阴囊水肿,则仍需卧床休息。(4)术后禁止吸烟,防止发生咳嗽,导致腹部压力上升,对手术创口造成拉扯。若无法避免咳嗽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应使用双手按住胸部,再进行咳嗽或呕吐,必要时可给予镇咳止吐药物。 (5)如果手术6-8h后仍未进行小解,或因为膀胱肿胀无法进行排解时,可以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3.3 返家注意事项 (1)科学合理规范生活方式,饮食无禁忌,但保持每天多饮水,多食用瓜果蔬菜,避免便秘,且排泄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5]。 (2)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咳嗽时尽量不要过度用力。 (3)保持手术创口清洁干燥。 (4)手术后一月要尽可能进行日常活动,不能提拿重物,或进行仰卧起坐、过度劳动等。 (5)出院后三月内不免剧烈活动,如:登山、骑脚踏车、举重等。 (6)如果手术切口出现红、肿、痛、热,或伴有出血、出现异常分泌物等情况时,要快速到医院,去外科进行及时处理。 (7)出院后,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按照医嘱,定时去医院换药,同时要求定期复诊。 (8)手术后7-10天后拆除缝合线,拆线后进行正常洗澡。 (9)伤口愈合良好,且无疼痛感,可以进行性生活。 (10)为保持伤口美观,在拆线后,可以对患者切口处使用美容物品,如美容胶布等,但仍需保持切口干燥,并且在每三日进行一次美容胶布更换。 4 结论 综上所述,腹股沟疝并不是难治类疾病,通过选用合理手术方式即可完成治疗。在术后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多个方面,防止出现术后并发症。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腹股沟区位于髂部,呈三角形,左右各一。上界是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与腹前壁其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层次结构虽同,但远为薄弱。 (1)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2)腹外斜肌:于腹股沟区此肌已移行为腱膜组织,其纤维自外上方向内下方行走,到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的皮下环,其上缘部分称内侧脚附着于耻骨联合,下缘部分称外侧脚附着于耻骨结节。此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向上向后返折增厚成为腹股沟韧带。该韧带的部分内侧纤维于耻骨结节处继续向上向后转折形成陷窝韧带(Gimbernat韧带)。后者再向外侧延伸附着于耻骨梳上衍变成耻骨梳韧带(Cooper韧带)。于疝修补时正确识别这些韧带之间的解剖关系殊为重要。此外,腹股沟韧带的中点深面有股动、静脉。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约2.5cm处穿过腹内斜肌向内下方行走于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于皮下环上方2.5cm处穿过该腱膜分布到耻骨上方的皮肤,在此神经下方约一横指处有髂腹股沟神经伴行,后者出皮下环分布于阴囊(女性为大阴唇)皮肤,这些神经和血管在手术时必须妥为保护,不可误伤。 (3)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内斜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l/2.肌纤维向内上走行,其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前方、上方,在精索内后侧止于耻骨结节。腹横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l/3,其下缘也呈弓状越过精索上方,在精索内后侧与腹内斜肌融合而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也止于耻骨结节。 该两肌下缘均呈弓状,跨越精索的上内侧,于腹直肌外缘呈腱性融合,形成腹直肌前鞘,约在5~6.2%人体其一部分腱膜绕到腹股沟管的下方和精索的后面止于耻骨梳的内侧和耻 骨结节处,构成联合腱也名腹股沟镰。该两肌的弓状游离缘部分为肌纤维,在深面的腹横肌下缘为腱膜结构,并与该处增厚的腹横筋膜共同构成腹横腱膜弓。于疝修补时,后者有重要作用。 (4)腹横筋膜:位于腹横肌深面。其下面部分的外侧1/2附着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附着于耻骨梳韧带。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游离缘处加厚形成髂耻束(图43-5),现代疝修补术特别强调这一结构。在腹股沟中点上方2cm、腹壁下动脉外侧处,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深环(内环或腹环)。在男性,腹横筋膜由此向下包绕精索,成为精索内筋膜。深环内侧的横筋膜组织较增厚,称凹间韧带。在腹股沟内侧l/2,腹横筋膜还覆盖着股动、静脉,并在腹股沟韧带后方伴随这些血管下行至股部。 因它具有悬吊精索作用,故又名横筋膜悬韧带。腹横筋膜于腹横肌下缘腱膜处增厚并与后者共同构成腹横腱膜弓。如此弓发育差、弓缘高,将减弱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腹横筋膜的另一增厚部位在腹股沟韧带深面,起自髂耻弓(跨越髂腰肌的腹内筋膜增厚纤维结构)和髂耻束,其内侧向下延伸覆盖股动、静脉组成股鞘的前层,并继续向下呈扇形弯曲止于耻骨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