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接着又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仅仅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这样,也就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切听从指令,只会被动地接受、执行,不思主动、进取的依赖性,造成个人缺乏主体性,发挥不出创造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要求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如何使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体育课中能自主地、能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学习呢?

1.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创育需要创新,体育教学也需要创新。通常所说的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即创新意味着突破,象征着革新,标志着进步。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新与人们一般所言的有所不同,这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而言,创新并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比如:提出新点子,能在教学中举一反三等等。

1.1 以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就是游戏,学生就是在游戏中不断成长的。幼时小伙伴的“扮家家”,稍大一点之后的“捉迷藏”、“警察捉小偷”,之后在学校里又慢慢学会了“丢手帕”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学阶段的学生游戏层次也不断提高。一个个新奇的游戏,让学生们一步步走入了游戏的殿堂。苏霍姆林斯斯基说过:“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以游戏教学来诱导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合理,而且是可行的。

1.2 在兴趣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会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并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难关而废寝忘食。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因此,只要学生对某种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就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他的学习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我当老师”的教学活动,效果往往很好。(所谓“我当老师”,就是让学生想一个游戏,然后在上体育课的时候组织大家做这个游戏。)当一回“小老师”,学生的兴趣浓了,积极性提高了。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还没有满足的时候,学生在考虑“怎么学”,而当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为了发展,学生考虑的不再是“怎么学”,而是如何进行创新了。这时,学生已不满足于简单重复他人或自己做过的一切,而是要创造

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

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要 求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 2、知道上体育课要求 教学重点:了解中学生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知道上体育课要求 教学难点:了解体育课的目的与要求 教具:投影,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明确初中生与小学生,初中体育与小学体育的一些区别 二、体育课须知 1、明确体育课的目标、任务,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因病不能上课时,要向老师请假; 2、课前要按教师要求,做好上课地点清扫和器材布置工作。要做到轻放摆设整齐; 3、上课衣履按学校统一规定,不带金属硬物; 4、上课铃响迅速到指定地点(一般情况是11班前面的篮球场)站好队,体育委员要检查出勤率,准时向老师报告; 5、要勤学苦练,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完成操练任务。并认真听取老师指导与帮助。 6、在练习中不得随意做其他动作,不得任意升降和移动器材。

7、在练习时小组长要认真负责,做好组织和保护帮助工作,轮换时要站好队跑步换组。 8、课后按教师要求收好器材,并认真完成课外作业。 9、一切行动听指挥,跑步、练习要注意安全。跑步过程中不能说话,不能推搡,如发生受伤意外,及时向老师报告 三、初中体育目的 概念: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2、举例说明:运动会、运动员。 四、初中体育任务 概念: 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②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 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体育作风。 举例说明:现代一些体育明星的成长史,如姚明,林丹,刘翔等 五、学生上了初中有什么想法和意见。 六、小结。

大学生文明自律养成教育主题班会(1)

养成活动主题: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自律,从我做起 如今大学生文明自律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文明素质的概念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反应出该地区社会进步的一种转台和成都。现代文明是各人或群体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和生活方面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文明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学校园存在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一)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文明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公共化,也就越需要一个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良好的文明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有力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状况 (一)公共道德意识较强,但行为上欠缺 如针对在学校墙上或课桌上乱涂画的行为,有78.12%的同学认为这是公物,不能乱涂,但17.71%的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这蛮不错的占4.17%。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们开始了它们新的一年,但有79.17%的同学会偶尔抄近路,践踏草坪,2.08%的人时常从草坪穿过,只有18.75%的同学从不践踏草地,这种统计会使小草多伤心啊! 而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方面,多数同学是反感的,所以我们不仅在态度上更要在行动上避免不文明行为。如对食堂插队行为,77.08%的同学表示非常讨厌,17.71%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5.21%的同学无所谓。可见大学生对插队这种行为还是十分反感的。同样,自习室疯狂的占座现象也引起很多人不满。希望大学生对类似行为尽力换位思考,促进校园和谐,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二)对于文明的自律意识不强 自律行为,是指不做社会不提倡的事,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其实他们自我控制力较差。 如迟到、早退、逃课的问题,只有20.83%的同学从不逃课,高达60.42%的人说偶尔逃课,还有18.75%的人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大家都逃课我也逃。大学环境相对松散,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三)大学生的节俭习惯、节约意识和现代诚信意识还有待提高。 现在水资源紧缺,然而在我们调查中,有83.33%的同学会主动关水龙头,14.58%的人在忙的时候就对其放任不管了,更有2.08%的同学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浪费的又不是我的,关我什么事啊! 大家都知道,诚实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人无信,则不立。但据调查只有34.38%的同学在考试中从来不会作弊,有5.21%的人会经常做弊,绝大多数有60.41%的人会视情况而定。 (四)大学生利他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 在自习室或图书馆同学们的手机状态里,关机、无声或震动的占70.83%,想起来的时候就调的占26.04%,只有3.13%的同学选择不去管它,这说明同学们其实还是很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影响。还有就是,在宿舍中同学休息时是否会保持安静,61.46%的同学表示很注意,8.33%的人要有人提醒,还有30.21%的人兴奋时会忘记。虽然大多数的同学会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同学会忘记,所以同学们的利他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大学生基本礼仪欠缺 在尊重他人方面,我们调查了同学们听各类讲座时的情况。只有11.46%的人表示他们会坚持到底,认为这样体现对演讲者的尊重,因讲座无聊中途退场的人占到39.58%之多,还有的是因客观原因退场占48.96%。当问及看到老师时是否会主动打招呼,只有32.29%的同学选择会,还有9.37%的人看心情而定,还有人打招呼的前提是那个老师自己熟悉占56.25%,2.08%的同学从不主动打招呼。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责任感是现代人的标志,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住了德育的“核心”,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中学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与风尚的影响熏陶下,通过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一、初中生现状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 现在的中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对学业没有追求,不重品位与人格培养。 二、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1.家长 “重智轻德”,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给孩子创造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家长过度保护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缺乏责任感,而且在学习上也表现出被动与厌倦,缺乏毅力。 2.学校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批评,轻关爱 学校的声誉与发展过多地受控于分数的高低。除分数以外,往往对学生种种不良现象缺乏应有的教育引导。对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负责任的现象置若罔闻,由此,学生责任心的逐渐减退则在所难免。 三、在勤俭节约中培养艰苦奋斗的责任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与时俱进的中学生,培养他们应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情怀,怀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传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把勤俭自觉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为创造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四、营造正面舆论,促进责任的持久 要为孩子营造人人讲责任,个个守承诺的氛围,在班级中张贴责任榜,开展责任竞赛,利用黑板报、壁挂等多种渠道宣传责任。使学生已有的责任得到一贯保持而不一曝十寒。与家长沟通配合,多方面提供责任空间,形成多方面角色责任。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理解责任感、体验责任感,并且能担当起建设未来中国

(完整版)利用班级建设__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利用班级建设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作两年参加工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两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班集体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学生、塑造学生、锻炼学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激发他们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班风。那么,如何利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张故强同学是班里的后进生,但每次值日、扫除从不迟到,值日认真,还肯于帮助别人,最可贵的是每当教室门口有纸时,她见到后都能随时拣起来,从中我看到她关心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她的行动影响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班中维护保洁卫生、主动劳动已蔚然成风,而张故强本人也通过劳动表现出的优点带动了他在其它方面的进步。

"班队会"这个属于班主任"专利"的阵地,我们把它变为一个集体活动时间,由干部主持针对班、校社会等一些热门话题进行讨论,黄圣、杨明、德阳等不过都是普通同学,但他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了主人翁意识,他们变得积极、大胆、信心足了、思想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班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长处也得以表现出来。 跳绳比赛的准备由学生组织,练习过程大家出主意,练习中如有不认真的马上会得到许多同学的批评和提醒,比赛表现出同学们团结一心积极参与的热情,班里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充分表现出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这些活动促使集体更加团结,凝聚力更强,完善了每个人的思想和境界。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

作文-初中国旗下讲话稿: 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

初中国旗下讲话稿:树立自律意识,加强 自我管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七(2)班的曹倩茹。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 什么是自律?简单地讲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规范自身的行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最高境界我们称之为“慎独”。 我先带同学们到芬兰看看:芬兰是北欧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但在20XX年它却获得了全球竞争力第一的美名。在芬兰的各个城市,基本看不到交警维持交通。最为典型例子便是在深更半夜空旷的街头,也不会有哪个芬兰人闯红灯。自律的素质达到这种程度,真实令人佩服! 由此可见,自律达到某种程度,也会变成一种竞争力,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对于疾病,人类最高明的方法是预防,对于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错误,最高明的方法则是避免,而自律便是预防针。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学生必是一个自律性极强的学生。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我给同学提几点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第一要管好自己的手。 表现在不乱扔垃圾,相反还要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我们的手要及时关门关窗、关灯关笼头;我们的手不去乱涂乱画,不破坏公物,更不能与同学大打出手。 第二要管好自己的脚。 脚是用来走路的,但你得好好走路,在教学楼里走路必须要轻。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楼梯上奔跑,弄得整栋大楼咚咚作响,实在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我们的脚不能去翻围墙、不能踢门,践踏草坪,更不能将不文明的脚印留在教室及走廊雪白的墙壁上。 第三要管好自己的嘴。 嘴是用来吃饭和讲话的,但要吃得文明,说的礼貌。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买路边摊上的垃圾食品,随地吐痰是低素质的表现,边走边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更不利于身体健康。我们讲话应该有礼貌,有修养;满口脏话、粗语是极没教养的表现,讲话尖酸刻薄是没肚量的表现,大声喧哗则是没修养的表现。 第四要提高认识,管好自己的思想。 有些同学认为学校、老师管这管那,一点自由也没有。我给同学们讲个寓言故事:一天,风筝和线手牵手在天空中飞翔,过了一会儿,风筝不耐烦的对线说:“老兄,请放开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动的空间。”线劝道说:“老弟,不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背景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想睡觉,自习讲话,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不会关心集体,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不思进取,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疲于应付作业,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家庭氛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学生自身: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就从小事抓起,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加强责任感 1.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表时间:2015-02-03T11:49:05.80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6期供稿作者:朱先兰 [导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贵州市安顺市普定县城关镇一中朱先兰 时下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下面我就在这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里,他们才会尽情地“参与”和“表达”。只有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维也非常活跃、流畅了,这样,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和尊重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粗暴训斥,而要耐心启发,只有在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参与教学的热情才会更高,学习成绩才能不断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方面要以“说”代“讲。教师上课时应尽量少“讲”把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弄不明白时教师再及时点评。课堂上应提倡学生问、学生议,互答互讲。对学习中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可以互相讨论。这种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思考,思想活跃。另一方面,要以“动”代“静”。随着课堂改革的发展,教师要变以前的安静课堂为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口、善动手、勤动脑。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的,要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把安静的课堂变成小组讨论式、分题答辩式、分组操作实验式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提问,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激活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教育学生敢于质疑。课堂上老师讲的不一定很完美,有疑问学生大胆提出,敢于质疑,这样师生才能不断进步。第二,要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后再提出问题。教师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疑难问题和需要挖掘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质疑。第三,赞美肯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对于每位学生的发言,都要以鼓励、肯定为主。不能打击和否定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重视、赞美、肯定,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奇迹般的激活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于所谓的“钻牛角尖”的学生,应慎重对待,要保护他们的求异思维,并适时进行引导探讨,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质疑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评价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科学创新的氛围 评价是教改的杠杆。随着新的课堂教学任务的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新的课堂教学特点的展示,势必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指挥功能,并通过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新的评价体制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突出教学效果评价的指向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使教师明白:“教学生学”是维持性的教学,只是一味地面向过去,而“教学生会学”则是创造性的教学,他面向未来,旨在引导学生迎接未来的知识挑战。第二、突出教学方式评价的权重性。要通过这种评价,促使教师敏锐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在教学方式的评价中设立教学方式有创新或勇于实践先进教学方法等条目,并加大这方面的正向权重。反之,对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方式陈旧的教师,则趋向于负向权重,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第三、突出教学活动评价的规范性。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在天天新、课课新的努力中营造创新氛围,要通过“量化指标”来体现,要通过“标准化”的运作来展示。如一堂数学课是否完成了任务,至少要有以下几个达成目标: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能否有60%的时间去让学生“动”;学生“动”的面是否能在80%左右;80%以上的学生是否能掌握80%以上的新授内容。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开放教学,创新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这样才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中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及其克服方法

体育教学中学生胆怯心理的形成及其克服方法我们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因为害怕参与竞争,而不敢表现自己;或者是等到老师已经抽到别的学生表演时,他才敢在下面悄悄地模仿;偶尔被老师点名展示时,也是妞妞捏捏,满脸通红,一些本该会答的问题或会做的动作,因为胆怯而不敢回答和展现。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并不少见。存在胆怯心理的学生共同特征是:因惊恐、焦虑,导致其言语和整体行为出现异常,甚至是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势必影响学习,形成畸形乃至“厌学”心理。 一、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原因 学生体育胆怯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体育教育传承下来的一些呆板、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对当今一些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的曲解,也构成了学生胆怯心理得以滋生和成长的土壤。这里简单罗列几例: 1.谦虚,谦虚,越歉越“虚”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一些体育教师用来告戒那些刚刚取得一点而成绩,就产生了所谓“自满情绪”的学生时,所惯用的“律条”。例如,某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好名次,然而,他却被告知“比你好的同学还多得很,你应该谦虚地向他们学习……”教师的本意是想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但事情往往并不像教师预料的那样,对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告戒无异

于在给他们泼冷水,一些成功之后的大胆念头、欲望和快乐的情绪,转眼之间就被这一古训支离成破裂的碎片,天真活泼和酷爱表现的天性大打折扣。而后这些学生事事小心谨慎,甚至回答、示范亦是瞻前顾后,一种胆怯心理至此油然而生。真可谓“谦虚,谦虚,越谦越‘虚’”。 2.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优点也是一种流动的液体,即便是教师把它捧在手上,也有随时“流失”的危险,更不用说不闻不问了。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一些“律条”,诸如“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或者是“用显微镜来查找自己的缺点”等等,都会让学生造成一种生活在缺点空间中的假象。对于一个在缺点空间中穿梭的学生来说,心理难免受到缺点的挤压,形成一种害怕错误的胆怯心理。这样的心理又会导致学生从这个缺点的阴影中陷入另一个缺点的泥潭,进而形成一种“优点不说流失了,缺点越说越多了”的恶性循环。 3.期望太过期望,因而没有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自己的教育对象,戏剧性地活跃课堂氛围……”这就是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所命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然而一些教师主观上不切合实际的过火期望(恨铁不成钢)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极易导致学生胆怯心理的出现。例如:期望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个技术动作,却又嫌他们进步的太慢;期望他们都能很好地展示技能,却又以法官的口吻对他们的表现加以无情的批判,说:“你的动作还不够准确……“这样一来,学生自信与勇敢的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 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 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3.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孩子不愿负责。 4.商品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使人情冷漠,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对他人负责。 所以我认为学生责任意识薄弱关系重大,是社会的危机,民族的危机。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重于泰山。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班主任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工作: (一)认识自我,唤醒学生责任意识 我班围绕责任意识的话题召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第一次主要给学生讲述责任意识的概念意义和举一些生动的案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如,当今青少年外出务工与父母们挣钱的原因和意义。父母务工是为了养家,挣钱的百分之九十要寄回家,而青少年到外地是为了玩、找刺激,挣钱的百分之九十在外地就地消费;某学生向父母要名牌服装和电脑等,当得不到时,骄横的对父母说“生我就得让我享受!生我就得让我幸福!”我们身边更是常见这种言论:要不是我妈妈硬让 我上学,我早就不上了。而身边更常见感人案例:信义兄弟——孙水林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道德体验教育”——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培植 发表时间:2011-09-16T10:43:40.927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新导向版)》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邓美辰 [导读]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 吉林省长春市慧达小学邓美辰 摘要: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 关键字:体验、感受、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08(2011)02-049-01 体验的“体”,意为实践;“验”,意为经验、感受、收获。道德体验教育的意义重在唤醒和培植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和能力。道德体验教育的实施就是以实践体验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其创设宽松愉悦的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一、注重环境建设,开启学生的主体地位 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文化,只有给学生名副其实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互惠共生的和谐教育。 让学生当家,放开手脚,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认识和实践的空间,征集扮美校园的创意,将学生们精心制作的绘画、手工、纸雕等作品装裱在教室和学校墙壁上,展现着具有勃勃生机的生命智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松、自在、真实,对于品格的养成具有诱发和唤醒的积极作用。每一幅装裱在教室、走廊、橱窗的风景画、装饰画,每一盆永远洋溢着绿意和生机的花花草草,每一张充满童趣的设计和布置都浸透着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与希望,生活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体验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己有的东西,而是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别具特色、饱含深情的环境文化,既让学生受到熏陶和唤醒,也让教师得到激励和鼓舞,内化心灵。 二、注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创设道德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责任意思、换位意思,锻炼培养主体性行为。 (1)开展体育活动,增加生命阅历,体验运动之美。 体育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倡导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根据季节的不同,适时开展广播操、运动会、球类、长短绳比赛,让比赛以合作体验为基本形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互助品格,让学生在反复锻炼中,不断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体育精神和艺术精髓。这些都是学生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为学生们搭设了展示的平台,营造了体验场,让学生在运动中,在相互合作中展露出亮丽的生命色彩。这一切都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和律动,所有的美善因子在学生心中流淌。 (2)建立艺术社团,增强艺术感染力,体验艺术之美。 艺术教师要组织学生成立合唱团、舞蹈团、五彩画社等学生艺术社团,让学生或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或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章程、招募会员、进行训练、设计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合作、协商的情况下实现的,给学生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学习展示长处、学会展现自我、感悟艺术之美。加入社团不是因为有多优秀,而是因为这里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向上不断进步的力量。进入社团,参加活动,经过锻炼能使自己优秀起来,这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来讲是受用终生的。 (3)多样化人际互动,增强彼此碰撞、交流的时空,塑造品格。 人的自我成长,归根结底是人参与社会交往、融入社会生活的结果,其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累积过程。例如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境界,学生需要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孝亲活动,通过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是做一道菜、洗一件衣服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生养的不易,要感谢父母的生养。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做有道德的人,过难忘的六一”公共志愿服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纷纷走上街头去做一件有意义,讲道德的事,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儿童节,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有归属、有作为、有地位,学会遵从和宽容、学会选择和承担、学会珍惜和谦让。 三、校园常规管理,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品行 学生的个性和品格包括遵章守纪、文明礼貌。学校要尊重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尊重成长的过程,善待受教育者的努力和不完善,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多个管理岗位让学生体验,启发学生的参与、自觉、主动,从而挖掘和引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道德实践的机会。例如,校园志愿者、班级干部轮换制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光荣的岗位、责任的承担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即使是一名纪律涣散、自由散漫的学生,也会在实践中懂得什么是自我约束、什么是爱护集体荣誉。只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新知,才能引导学生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潘建芬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学校拟在期末考试时推出“新政”——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你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辩论“道德修养靠自律,还是他律?哪个更重要?”通过激烈的思辨,笔者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道德修养既要靠自律,又离不开他律,而自律更重要,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慎独的意义及如何做到慎独。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现阶段实行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是行不通的,肯定会有部分同学不够自觉,会用各种手段来偷看,因大家自律能力不强,道德修养靠他律。 那么,如何增强技校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使学生通过三至五年的学习,在特定校园文化的滋润下,成为文质彬彬、一身技能,深受社会欢迎,家长满意的人?下面结合学校的特点,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他律促进自律 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厌学、自卑、懒散,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当着老师的面一个样,离开老师的视线又是另一个样子,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在校园里随手乱丢垃圾,随便大声喧哗,甚至出口成“脏”,即使有监考老师在,也想方设法偷看等。所以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好习惯成为自然。 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硬”约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是,在培养学生自律的过程中,离不开他律的约束作用,面对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外界的监督和促进,需要用各种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大多学校均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了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校规、班规、奖惩条例等,可谓严、细、实,但关键还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落实,督促、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使制度能真正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如:为了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座位周围的卫生,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班就制定了“谁的地盘谁做主”的班规,只要发现哪位学生的周围有垃圾,就追究这个学生的责任。这样一来, ·

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一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再“自我需要”的情感中得以体现。教师需针对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不断的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使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意识,力争将数学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就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愚见: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索某一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再“自我需要”的情感中得以体现。教师需针对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不断的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使学生树立“探求未知、追求创新”意识,力争将数学教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就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愚见: 1.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根深蒂固,“填鸭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且不会学习,严重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原因有三:其一少数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威严不容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其二部分教师一味让学生机械模仿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学生被动等待讲解主动学习意识日见淡薄,久而久之这种消极的等待思想便会提升,其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课堂教学效率低,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2.自主学习问题分析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背景下,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1 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参与了教学活动学习的自主性才会有所体现。 2.2 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的心理状态,燃起他们求知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全方位启动学生的各项能力。 2.3 学生主动参与会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小学数学本身就很抽象,若离开學生的主动参与如拼一拼、填一填、涂一涂、量一量等实践操作,就很难认清事物的本质,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何谈创新,没有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体育课教案

初中生体育课教案 初中阶段是人的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初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阶段。下面我整理了,供你参考。 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敢打敢拼勇争一流及优良的群众主义精神。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用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二、基本状况: 本学期所教的是八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人数都在45人左右,男女生人数差不多个半,绝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无户外技能障碍。学生都喜爱户外,但身体协调性差,肥胖等,学习动作不协调。学生身体素质中的硬性指标,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较差;灵敏、协调等软性指标明显不足。个体发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较差,在此类教材教学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这是体育练习成败的关键。诚信的格言 他们的身体素质各异。正因初四学生面临中考,他们的学习压力十分大。如何调整好他们的心理,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安排,让他们在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该学期的首要任务。另外思考到男女差别大身体素质各异:男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够较好的锻炼;女生趋于文静,不好活动,课中就要经常与她们沟通交流,因势利导,及早转变观念,让男生带动女生,培养女生用心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材资料有: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跑、跳、投;体操,球类:篮球、足球;身体素质练习。脱缰的野马 教材的重点:跑中的快速跑;跳跃中的跨越式跳高;体操中的单杠动作;球类中的控球技术; 教材的难点:蹲踞式起跑;跳跃中的起跳环节;球类中的人球结合。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户外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潜质。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感受体育户外的乐趣,体会体育户外的益处,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4。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掌握好初四中考多个可能被测试的项目。 5。收集并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体育时事,丰富他们的知识,以备综合潜质考试。

浅谈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商品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我们的好多学生顺理成章地成为留守儿童,伴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高中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薄弱,特别是这些留守生,验血、懒惰、攀比、性格缺失、意志薄弱、沉溺网络、自理能力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痛心疾首。 打造这群“可怜”的学生,不仅是每位科任教师的职责,更是班主任不容推辞的责任。班主任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把班级管理看做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以民主与法制意识管理自己,从“人治”走向“民治”和“法治”,从“他律”走向“自律”。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原则,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这种自律是在社会和集体生活中对法律规范和制度的自我服从,它源自内心深处,是一种自愿的、自发的、甚至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不需要外在监督与他人存在就能自动实现的行为。而“他律”则是指需要法律规范和制度的强制约束,通过舆论的监督和外在力量督促才能实现的一中行为。班级管理中的“自律”,就是要通过教学者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对各种学生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学习,使学生形成自觉自愿自主的行为,学生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提醒就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自发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 “自律”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他律”是条件,“自律”是目标,没有“他律”,“自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制定班规,完善班级监督体系,使之规范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习惯。 但是自律意识培养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循序渐进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兼顾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甚至家庭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与培养。 一、转变观念,激发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首先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切实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班主任要站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理解民主管理理念,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深度上去认识、思考,建立主体型、民主化的管理结构。同时,共同的目标决定了班主任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完全可能成为合作者,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因此,班主任要转变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相信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并将班级管理自律意识灌输于各项活动之中,要学会放手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作主,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变“严严实实”为“生动活泼”,变“中规中矩”为“敢想敢说”,以实现自律性管理,确保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与生活,最终得到全面发展。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是从作风上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总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也最多。班主任一声作则,既言传又身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同和活的教材。班主任的好行为、好作风,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