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2020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2020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2020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导读:《春——大自然的贤者》

大雁列队回归北方

带来了细雨蒙蒙

唤醒了小草青青

闷睡了四个月的土地

张着大嘴笑盈盈

柳絮满天飞舞

布谷鸟在叫

遍地牛儿跑

地下孕育着小生命

人们心爱的宝宝

春风暖艳阳照

江河山川哈哈笑

百舸争流鱼儿跳

农民心里那本账啊

一想一看心里笑

《金色的秋天》

红透了的果子香满园,

农家晒场上高高的稻堆堆成片,

拉个满网笑开了渔户的.脸,

寒衣温暖了战士的心在天边。斜阳外,捡起薄簿的石片,投向芦苇的水面,

管它那儿深,这儿浅,

看一行大雁驮起金色的秋天。《聆听大自然》

有一种弦律,

叫做大自然。

他不比命运交响曲的豪迈,也不同田园交响曲的柔情。然而,他,

更真实,更悦耳。

每每生活的世界,

我们淡忘了,

明明在眼前,

却好比宇宙遥远。

心静,才能忘我,

忘我,才能天马行空。

风吹草动,鸟语花香。

秋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每一个音符章节,

诉说着,梦幻与现实的故事!

【2020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1.2020有关描写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2.2020有关于环保的诗歌精选

3.2020有关土地的诗歌精选

4.2020描写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5.2020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诗歌精选

6.2020有关清明节的作文精选

7.有关保护大自然的诗歌

8.有关大自然的诗歌

上文是关于2020有关大自然的诗歌精选,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l.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语言。 2.体会介绍科普知识儿童诗的语言特色,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体验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生成与提升的过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走进自然”,解题激趣。 (一)同学们,自然是神奇的,它是一本厚厚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你能读懂吗?出示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想法。(二)你们都能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中还会告诉我们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咱们仔细读读,去发现吧。 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一)自读提示: 1. 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小组内互读正音。 3.讨论交流自己对生字的记忆方法。 (二)小组内自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分小节读诗歌,听者给予评价。 三、感知文本,整体把握。 1.讨论: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出示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1. 白云高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 蚂蚁搬家,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 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 2.全体交流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1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1分)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句子,注意标志性词语,同时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A项说明的是经度差异;B项说明的是古今的差异;C项说明的是纬度的差异;D项说明的是高下的差异。所以选C项。 2.《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 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C项 的表述是错误的,“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 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其它可以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题目也是可 以的,与文章是否改写没有关系。 3、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 的有关知识。 B.“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 候现象,很有文学性。 C.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 不应这样写。 D.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 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 3、答案C文章开头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 同展现一幅幅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促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选文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 是( ) A.由时间到空间 B.由空间到时间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 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4.答案C阅读选文可知,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1.C 2.(1) A B (2) B C (3) A B (4) B 3.(1) B (2) B (3) C (4) B 4.C 5.A 6.D 7.A (一) (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荣枯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②暗示③唱歌 (5)A.× B.√ C.√ D.× (6)B (7)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8)A (三) 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三 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 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5、南极的气候确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第24课《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一、自主实践 1.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竺可桢(zhú zhēn)翩然(piān)孕育(y ùn) B.销声匿迹(xiā nì)农谚(yàn)延迟(yàn) .簌簌(sù)风雪载途(zāi)衰草连天(shu āi) D.经度(ìng)差别(hā)海棠(táng) 2.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翩然(……的样子)销声匿迹(隐藏) B.次第(一个接一个地)风雪载途(装载)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草木荣枯(茂盛) D.悬殊(差异)周而复始(转一圈)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草长鹰飞衰草连天农谚灵敏 B.北雁南飞冰雪融化显著物侯 .鸟语花香籁籁下落山脚丘陵 D.割麦插禾草木萌发内陆孕育

4.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 A.灵验B.灵敏.灵活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 A.观察B.观测.预测D.观望 5.调整句序:正确的句序应是: ①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④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⑤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扇蹦貌。⑦不久,布谷鸟也了。⑧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 6.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3)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7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完整定稿版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完整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龙村镇洞口小学张淑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龙村镇洞口小学的张淑玉。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第八课《大自然的语言》。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本节课出自语文出版社的小学S版教材第九册第八课。本节课分为两个内容,分别是:(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怎样才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二)、教材的意义:这节课为以后的两篇文章奠定基础,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发现意识。 在孩子们的眼中,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神奇无比的。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3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本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筝”四个生字。 难点: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我班的学生大多数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孩子喜欢把自己探索获得的大自然的语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他们不拘泥于教材,能放飞自己的思想,去自由的广阔天地翱翔,尽显风采,充满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三、尽情感受说流程

(完整版)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答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竺.可桢(zhú)翩.然(piān) 重峦叠嶂.(zhàng) B.萌.发(méng)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uò) C.簌.簌(sù) 物候.(hòu) 风雪载.途(zǎi) D.经.度(jīng) 差.别(chā) 草长.莺飞(cháng) 【解析】B项,“销声匿迹”的“匿”读作nì;C项,“风雪载途”的“载”读作zài;D项,“草长莺飞”的“长”读作zhǎ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大家用同一个题目作文,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相差悬姝。 B.贝壳小心翼翼地把石子含到嘴里,慢慢孕育,使它变成美丽的珍珠。 C.熔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D.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堆移,真理会愈加显露。 【解析】A项,“悬姝”应为“悬殊”。C项,“熔化”应为“融化”,“熔化”指的是固体通过加热而变成液体的过程,一般指金属、石蜡等;“融化(溶化)”指的是冰、雪变成水的过程,通常用“融化”。D项,“堆移”应为“推移”。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 ....,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 ....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 周而复始 ....。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不妥。 4.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更替、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等,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下列表示四季开始的节气的一项是(B)

大自然的语言_答题+答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清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生,各种花次序递次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泼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如烟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循环往复。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开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损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开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须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

大自然的语言儿童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儿童诗歌 大自然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无时无刻不让人震撼,震撼它的美好,它的神奇,它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即是,欢迎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儿童诗歌一:自然风韵自然是美 真实的美 它 没有一丝的矫情掩饰 没有一毫的伪扮乔装 它,如同缕缕清风 爽,且清凉 也许,在不经意的时候 暴风骤起 那只是不经意 是风的本能 是风对毁坏的感伤 它,如同蒙蒙细雨 淡,且芬芳 也许,在一霎时的时刻 暴雨倾盆 那只是一霎时 是雨的活力

是雨对万物的滋养 它,如同飘飘雪花 雅,不张扬 也许,在意想不到之时 激情飘荡 那只是想不到 是雪的清纯 是雪对真情的嘉奖 自然是美,让你 一眼见底 一叶知秋 返璞归真 冰清玉洁 大自然的语言儿童诗歌二:乡村里的音籁小舟在垂柳荫间缓泛, 一阵阵初秋的凉风, 吹生了水面的漪绒, 吹来两岸乡村里的音籁。 我单独凭着船窗闲憩, 静看着一河的波幻, 静听着远近的音籁, 又一度与童年的情景默契!

这是清脆的稚儿的呼唤, 田场上工作纷纭, 竹篱边犬吠鸡鸣, 但这无端的悲感与凄惋! 白云在蓝天里飞行, 我欲把恼人的年岁, 我欲把恼人的情爱, 托付与无涯的空灵――消泯; 回复我纯朴的,美丽的童心, 像山谷里的冷泉一勺, 像晨风里的白头乳鹊, 像池畔的草花,自然的鲜明。 大自然的语言儿童诗歌三:聆听大自然有一种弦律,叫做大自然。 他不比命运交响曲的豪迈, 也不同田园交响曲的柔情。 然而,他, 更真实, 更悦耳。 每每生活的世界, 我们淡忘了, 明明在眼前,

却好比宇宙遥远。 心静, 才能忘我, 忘我, 才能天马行空。 风吹草动, 鸟语花香。 秋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每一个音符章节, 诉说着, 梦幻与现实的故事! 大自然的语言儿童诗歌四: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月光轻吻平静的湖面 听,大自然的声音 那是微风低拂茂密的深林 闭上你的眼睛倾听吧 感受这一刻的静谧与温馨 小鸟在愉悦地歌唱 花儿在悄悄地绽放 你听见了吗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和平( ) 落叶( ) 差劲( ) 和面( ) 落枕( ) 出差( ) 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 2.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比喻拟人 B.证明拟人比喻 C.叙述拟人比喻 D.描写对偶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综合练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秋天的信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做信纸, 请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有的信,掉在青蛙身旁;赶路的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丛中,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秋天到 秋天到,秋天到, 地里庄稼长得好。 棉花朵朵白, 大豆粒粒饱, 高粱涨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 秋天到,秋天到, 田里果子长得好。 枝头结柿子, 架上挂葡萄, 黄澄澄的是梨, 红通通的是枣。 秋天 秋天到了, 小草枯了, 树叶黄了。 燕子到南方过冬去了。 田野里,稻子、玉米一片金黄。 打谷场上,一堆堆粮食像小山。公路上一辆辆运粮的汽车在赛跑。公园里,冬青树和柏树还是那么绿。菊花开了,鲜艳夺目,美丽极了。 树叶的家 春天,树叶住在树上, 穿着美丽的绿衣裳, 鸟儿常到家中做客, 唱一支动听的歌, 便是最好的礼物。 秋天,树叶换上金黄的衣裳, 忙着准备搬家。 风儿从远方赶来, 替鸟儿为她送行。 风中,片片树叶开始搬家, 从树上搬到树下, 她们把自己舒适的家, 悄悄让给了来年的新芽。 秋天的菜园 胖冬瓜,蒙白纱, 茄子换上花马夹, 菜花咧开嘴儿笑, 大白菜披绿头巾, 辣椒套上大红袍, 菠菜小姐穿红鞋, 翘脚要把舞儿跳…… 好像时装表演会, 秋天的菜园好热闹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学习目标】 1、 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 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 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 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自主学习】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 连翘( ) 纬度( ) 销声匿迹( ) 蓑衣(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2、 解释下列词语 (1)翩然: 孕育: (3)次第: 途: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销声匿迹: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而复始: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雪载途: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 同见解,其被誉为 《物候学》等。 (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钱双红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感受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 神奇,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 四幅图分别代表哪个 季节吗?你是怎么知 道的? 2. 是啊,大自 然真是太奇妙了,他 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告 诉我们很多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 些呢?这节课就让我 们继续学习第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1、观察图片,发 言。 2.齐读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 让生初步感知 “大自然的语 言”充分利用学 生熟悉的事物创 设情境,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计: 二、以读促悟, 汇报交流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说说 从文中你知道了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用 画出关键词句。试着 用“大自然用, 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 懂的内容。 1.讲解“三叶虫” 化石 2.讲解“漂砾”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太奇妙了,那我们怎 样做才能发现它呢? 1、小组交流 2、小组展示:小组 上台根据课文的第 二至八小节,先读 内容再说自己的理 解。再有感情地朗 读。 3、根据课文最后一 小节,回答:要多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 读、小组交流, 展示,明确文中 的大自然语言。 锻炼学生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拓展延伸, 仿编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真是妙不可言呀!大 自然的语言远远不止 这些,还有很多。你 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 还有哪些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 无处不在,只有会观 察、爱学习、勤思考 的人才能发现。老师 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 都请到我们的课堂 上了,看课件,找自 己喜欢的一句说说你 从中知道了什么。 自由发言 读资料,说感受 学习课文的写法 语文与生活相 结合,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激发 学生观察大自 然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写 法,学着仿写诗

大自然的语言选择题

一、(1-3段) 6.第二段中“大自然语言”指什么?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 7.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下定义、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及有关知识。 B.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趵工作作风。 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鸟虫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7.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8.下面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文段主要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将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 D.如果将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中“赶快种谷革”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也是可以的。 6.第①段中“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是”指代的是(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 C.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D.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 7,对下面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 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 麦插禾’。” A.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B.“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

5.(审)《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一练附答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差异②差遣 ③差劲④参差 ⑤连翘⑥翘起 2.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消失了声音,藏起了形迹( ) ②不情愿又没有办法( ) ③难做的事情居然能做到,值得宝贵( ) ④衰败的野草无边无际与天空相连( ) 3.给下面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一个反义词。 ①炎热( ) ( ) ②灵敏( ) ( ) ③归来( ) ( ) ④容易( ) ( ) 4.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5.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的()和()。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2.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 ( ) 学生不要乱花钱( ) 花言巧语迷惑人( ) 爷爷的眼早花了( )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 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 俗话说:熟能生巧( ) 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 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 要学会明辨是非( )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 3.本段描写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4.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5.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作文100字_抒情作文

大自然的语言作文400字_叙事作文 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每一只小动物就是一个字,每一株植物也是一个字。 当我们发现地上的蚂蚁开始忙着搬家,这就说明马上要下雨了。即使我们不看天气预报,也照样可以知道要不要下雨。 动物中的蜻蜓也是可以预知天气的。让我们低下头,瞧一瞧,蜻蜓是不是飞得低低的呢?如果是,那么就说明马上要下雨了。 我们身边的一些植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枫叶慢慢地变红了,你可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对啦,是秋姑娘来了!秋姑娘嘟起樱桃小嘴一吹,枫叶都不好意思了——羞红了脸!枫叶就像是一个秋天的使者一样,告诉我们:“秋天来啦!秋天来啦!”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看到一些树桩,树桩上有年轮,年轮也可以告诉我们许多知识。一圈年轮代表一岁,树有多少圈年轮就有多少岁。年轮的圈之间的空当有疏有密,较疏的那一方便是南方。如果有一圈年轮很粗,就说明这一年的雨水很充足;相反,如果有一圈年轮很细,就说明那一年的雨水很少。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必须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注意观察。有不懂的问题就要及时请教他人,或者到书中去寻找答案。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语言诗歌作文100字_抒情作文 你看那天上的乌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乌云飘在天空, 雨点准要来。

彩霞若在傍晚, 你会发现天气的变化 明天是个大晴天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看那空中翻飞的燕子,不就像一个个活跃的信号,告诉我们, 春天来了! 树叶慢慢飘落, 不就像请柬片片? 邀约你我,

一起去品尝丰收的硕果。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句。() A、第①句B、第③句C、第⑤句D、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A、总分B、并列 C、解说D、补叙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精选 一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3.给下面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一个反义词。 4.造句。 ①苏醒: ②次第: ③销声匿迹: ④花香鸟语: 5.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6.填空。 这篇课文把无比丰富的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 的、和。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7.本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 是。 8.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 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 爷爷的眼早花.了()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