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

修3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

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

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误区警示]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

主题一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认识论: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3)人性论: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2.程朱理学的特点

(1)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3.对程朱理学的评价

(1)从消极方面看,程朱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清人戴震抨击理学“以理杀人”。

(2)从积极方面看,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1)从材料看,“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什么?体现在社会上又是什么?

答案人性。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

(2)朱熹是如何看待“天理”和“人欲”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

(3)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程朱理学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

用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

主题二陆王心学

1.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2)认识论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材料二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1)材料一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答案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主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两则材料反映的哲学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材料一体现了朱熹的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克制人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支配和指导行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而材料二体现了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1.根据下列图示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2.图示法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

A.汉代学者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D.明清学者

答案 C

解析依据题干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宋明理学,故选C项。

2.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的是( )

A.韩非子B.陆九渊

C.朱熹D.王阳明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中“格物致知”这一关键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3.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与之相对应,“二程”的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答案 B

解析朱熹的观点是伦理观的内容,所以在四个答案中找“二程”的伦理观点即可。

4.文天祥的气节反映了当时思想的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 C

解析程朱理学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使当时社会风气随之大变,文天祥现象正是这一社会氛围下的产物。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B.朱熹

C.王阳明D.李贽

答案 C

解析材料大意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每个人的思想在活动的缘故。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知,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做到好的行为,去掉恶行。王阳明晚年将心学的思想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是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本题选C项。也可以根据材料中“良知”“格物”等信息入手,分析出这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二程遗书》

材料二“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元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朱子语录》

材料三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1)二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朱熹:“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影响: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有关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观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第(1)问理解材料并结合教材的观点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基础巩固

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 )

A.统治者大兴儒学,维护其正统地位

B.儒学家已经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C.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D.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转而渴求宗教

答案 C

解析南北朝时,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其影响,吸收佛道的精神。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不符。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B.以法治国

C.万物本原D.抗衡佛教

答案 C

解析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故选C项。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答案 D

解析结合材料“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

强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积极影响,答案为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答案 D

解析程朱理学把儒家思想发展到了理论化、思辨化的新阶段,材料中的校训体现了朱熹的这一思想特点。

5.高一·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 ) A.民为贵,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

D.君臣父子,天之常理

答案 C

解析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因此,根据其主张应选C。

6.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答案 A

解析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能力提升

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 D

解析由“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D项正确。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8.“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

答案 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观念是“知行合一”,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

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儒学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

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学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学思之窗

提示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的本意在于要求人们探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而不是探究科学真理。但“格物致知”作为一种认识论,在学习方法上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1)宇宙观:“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伦理观: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

(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

二、学习延伸

提示讨论时可参考以下观点: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明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对点练习新人教

版必修3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________也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_”。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________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______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二程”(程颐、程颢)

(1)核心:_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把天理和____________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____________”的认识论。

(4)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3.朱熹

(1)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即______________,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________________”。

(3)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4.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主张

(1)陆九渊:把“____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题;提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学说。

2.传播: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一三教合一

1.下列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 )

A.主流思想地位日益巩固

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

C.丧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

D.完全丧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

2.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 )

A.放弃儒家思想

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

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

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

3.儒家学派产生后,儒学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说的养分,在后世得以不断发展、更新。两宋时期理学的形成主要是当时儒学向哪些思想派别学习的结果( )

A.法家、道家 B.道家、阴阳五行家

C.佛教、道教 D.佛教禅宗者

4.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

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

A.佛学 B.法学

C.理学 D.道教

5.下列不属于程颐、程颢思想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

D.宣扬“心外无理”

6.

右图是著名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D.倡导“三纲五常”

7.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要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界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中“格”的含义是( )

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

8.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9.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

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10.山东某高中生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中描绘了如下场景:一名学者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宋朝,与陆九渊探讨治学方法,陆九渊反复强调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是( ) A.做学问必须务实

B.一切要顺应自然

C.要特别注重内心反省

D.天意不可违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智圆

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

材料三王守仁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者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

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异(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致思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

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引自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河南程氏文集》卷8)

材料三“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引自朱熹《告吕子约》(《朱子大全》卷4)

材料四“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引自《宋元学案·水心学案》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什么样的治世思想?

(2)据材料二、三所言,宋明理学家们所倡导的治世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所言,结合相关知识,简析此种治世思想变化的原因。

第3课宋明理学

知识清单

一、1.(2)道教 2.(2)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3)韩愈

二、1.儒 2.(1)天理(2)伦理道德(3)格物致知

3.(1)三纲五常(2)存天理,灭人欲 4.(2)四书章句集注

三、1.(1)心(2)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四、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

对点训练

1.B [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儒家思想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了三教并立的局面。A项显然与史实不符,C、D两项对问题的表述过于绝对。]

2.B [儒家之所以能够成为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原因在于其能够不断吸收其他思想,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隋唐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C [董仲舒改造儒学思想,主要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两宋时理学的形成,主要融合了佛道思想。]

4.C [从“守节”“克让”“从信”等人物名字上可明显感知其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从“《宋史》”可以知道当时儒学发展到宋朝时的主流思想是理学,因此选C。] 5.D [“心外无理”是王阳明的观点。]

6.D [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7.A [“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接触、研究万事万物去认识体验“理”,最终达到贯通明“理”。“格”显然是动词“研究”的意思。]

8.C [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这与C项吻合。A、B、D三项都是指实,与C项的虚相反。]

9.C [题干中乙徒的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强调了“心”是宇宙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因此,A、B、D三项都不正确。]

10.C [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综合运用

11.(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2.(1)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外王”治世思想。

(2)认为只有诚心诚意,然后才能谈“修齐治平”;只要诚心诚意,就可达致“国治民安”;认为讲求“经世事业”是思维误区,只有关注心灵才是惟一的治学之道。此种思想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儒生脱离政治,无法完成事功抱负,遂逐渐转向以“内圣”为主的致思思想,坚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唐宋之际,经济关系、阶级结构、社会面貌都发生了重要变动,思想文化领域也相应变化,以此服务于专制统治。儒学正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要求实现人生价值的致思取向,被理学家们片面地导向内在心性的超越和个体道德的完善。

教材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回答: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方法点拨首先要对程颐和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有深刻而正确的理解,然后结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有感而发。

答案要点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理论的本意在于要求人们探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秩序,而不是探究科学真理。但“格物致知”作为一种认识论,在学习方法上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方法点拨对于程朱理学的内容,可以从宇宙观、伦理观和认识论三个角度去理解记忆,

加强问题的对比记忆。

答案要点(1)宇宙观:“天理”是万物的本原。(2)伦理观: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3)认识论:主张“格物致知”。

二、学习延伸

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答案要点讨论时可参考以下观点:宋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明理学作为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