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何方

幸福来自何方
幸福来自何方

中国人幸福吗?

倘若如此发问,恐怕有相当多的人会回答,中国人并不幸福。

为什么?因为,中国还很穷,人均收入还比较低,制度上还有不少缺陷和漏洞。中国的城市乡村,还有许许多多不公平的损害公民利益的事情,令人气愤……

这,或许都是事实。但,由此就得出结论说,中国人不幸福。这个结论,恐怕不一定正确。

中国人到底幸福不幸福?结论先甭下,听听老外是怎么评价的吧。

前些年,有西方旅游团到中国参观,参观结束,首都某媒体派记者作调查,问他们,你们觉得,中国人过得怎么样,幸福不幸福?

旅游团一半以上的人说,中国人过得很幸福。

有人补充说,中国虽然还不富裕,但是这里的人,过得比我们幸福。

为什么呢?调查者有些不解,中国人比起你们,物质上,生活上,都很艰苦,差很多呀,为什么你们会觉得中国人幸福,甚至比你们幸福呢?

老外的回答是,在中国呀,比较安全。你们国家的老百姓都没有枪,住在家里,走在路上,不会担心自己随时遇到危险。

这个例子,虽不典型,但从一定程度说明了一个道理,生活得安全不安全,对于人的幸福感,非常重要。

还说明了一个道理,某种需求(比如安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人就会觉得幸福。反之,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觉得不幸福。

行文至此,老詹又要来推销他的“幸福公式”了。

若干年前,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叫幸福,人活一世,怎样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幸福?喜欢动脑筋瞎琢磨的老詹,曾经发明了一个詹氏“幸福公式”。

这公式就是:幸福等于供给除以需求。

即,幸福,与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供给成正比,与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成反比。

也就是说,(物质与精神上的)供给越是充足,人就越是会感到幸福。(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越是不能满足,人就越是会感到不幸福。

“公式”发明并公布以后,有朋友曾经对我说,老詹呀,你那公式,确实有点道理。不过,只晓得公式,不了解需求,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你认为,人到底有哪些需求呢?

我说,人究竟有哪些需求?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观点很多,说法不一,但是,大家比较公认,觉得比较站得住脚的说法,还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五层次论。

啥叫心理需求五层次论呢?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价值需求。

马先生认为,这些需求,任何人只要一降生到世界上,就会自然而然产生。而人类对于这些需求的满足,一般说来,总是从低到高,一层一层去实现的。

比如,最低一层需求,生理需求,就是,人一生下来,就得吃饱穿暖。满足不了这一需求,人就会痛苦,感到不幸福。小娃儿就会哇哇大哭,大人就会百爪挠心,无地自容。

吃饱了,穿暖了,接下来,就得满足更高一层的安全需求了。也就是说,人要随时随地觉得自己很安全,活得踏实,不担惊受怕,不受到伤害(包括身体和精神的伤害)。前面那个例子,老外为什么觉得中国人比他们幸福?就因为他们

的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看有些贪官,虽然捞了那么多,有权有势,但他感觉并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怕半夜有人敲门,要出问题。

接下来,是归属需求。指的是,人生在世,必须有明确的归属感。您得实实在在感觉到,您到底是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团体,哪个家庭的。这个国家、民族、团体和家庭,是不是接纳您,认同您?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孤独,无助,形单影只,好像被人一下子甩到了地球上,非常孤单,非常难受。为什么有人到国外去,挣了那么多钱,又住大别墅,又开宝马车,还是觉得不幸福呢?因为他们的归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你再有钱,再有房,人家把你当外人,并不认同你,也不接纳你。

接下来,是尊重需求。这好理解,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如果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受到歧视,被人看不起,就会非常痛苦。反之,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甚至崇敬,人就会感到幸福,非常幸福。人为什么大都希望成名成家?因为,成名成家,容易受人尊重,到哪里人家都要高看一眼。

最后,也是最高需求,就是价值需求了。所谓价值需求,又叫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人生在世,不能枉活一场,得干出点事业,弄出点名堂来,得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东西。干出事业,留下贡献,人就觉得有价值,就会感到幸福了。咱们知识分子,一般对低层次的需求要求不高,稍稍吃饱穿暖,即很知足,但对于能否实现自我价值,非常看重,要求较高。所以,一些地方要想吸引人才,不但要有好的生活待遇,政治待遇,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家能够施展才干,干出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归总起来,人的需求,甭管说得有多复杂,多神秘,其实就这么五项。五项需求一个一个满足了,您也就差不多可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了。

中国人幸福吗?

这答案,恐怕只有每个中国人自己才能回答。

幸福在语文课堂绽放

幸福在语文课堂绽放 发表时间:2015-12-14T09:40:44.56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2月总第90期供稿作者:马咪娜 [导读] 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语文课,如一缕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柔柔暖意;如山涧里清澈的溪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田。 赵小平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四中学730299 语文课堂上,也是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幸福的。语文,承载着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学语文,品文字,享受世间最美的一切,不也是最幸福的吗?今年五月份,在四中,那几节语文课上,我畅饮了流淌在山涧里最清澈的溪流。 一、《社戏》——由点到面,长文短教 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篇近五千字的小说,唯一的选择就是“长文短教”。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就是要选准一个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仲乃霞老师非常准确地由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了整堂课的教学。 “戏”是好戏,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片断谈一谈戏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纷纷发言,认为“戏”之“好”,一是“景美”,二是“过程美”,三是“人情美”。在此过程中,师生一起赏析“月下行船”和“月夜归航”的美景;赏析看戏前的“波折”、看戏后的“偷豆”;赏析双喜的机灵和善解人意,赏析阿发的纯朴、大方,赏析“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的热情、善良…… “景美”、“来回路上的过程美”、“人情美”,可是“戏”呢?真的不怎么美,老师又引导学生去品味迅哥儿与伙伴们所看到的戏:豆浆没有喝成,铁头老生就是不翻跟头,唯有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没了,先是坐着唱,一会儿又站起来了,以为要走了,可是没想到,一会儿又坐下了……孩子们最终没有老旦更有耐性,只好划着船骂着老旦离开了…… “戏”的确是不怎么好,可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非说是好戏,这就是鲁迅文章之耐人寻味处。戏之“好”,就是因为迅哥儿永远怀恋那一座纯净的乡村、那如仙境一般的月夜、那一群纯真的孩子们和那些朴实而善良的大人们、那一片自由清新的可以忘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空气…… 语文课就应该是洋溢着这样一片清新自由的空气,语文课就应该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 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人合一,感悟花魂 当老师在如花开一样弥散着醉人的芬芳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诵完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老师已经真正把自己当成了那一株在偏僻遥远的山谷里、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边上生长着的小小的百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师生一起品读语言,咀嚼字词,体会百合稚弱却又倔强、执着的内心世界,体会百合曾经咬着牙忍受过的嘲讽和寂寞,同时也体会百合盛开之后的“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欣赏那“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更让学生反复品尝是她用“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然后,老师、学生以及这世间所有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像这断崖上的百合一样,正执着地开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不理会嘲讽与寂寞,陶醉在自己“极深沉的欢喜”里。也许,老师就是要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要勇敢地绽放,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一节课,“唯美”,如百合花魂。 三、《委婉动人写心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老师执教的《委婉动人写心语》是一节写作课,设计这节课的想法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但是语言的表达不可以太直白,要写得委婉。如鲁迅在《社戏》中所写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也蒙胧在这水气里……”从这些语句里,我们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迅哥儿”终于可以去看戏时的兴奋、快乐。老师上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写这样的语言。 老师的思路很好,训练效果也非常好。比如,老师让学生修改“我很孤独”一句(把这一直白的句子写得委婉些),有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我像夜晚的月亮一样,来去匆匆;天空灰蒙蒙的,凉凉的风时而吹来一堆散落的树叶,时而撕扯着断崖上的一茎枯草…… 老师还播放了几个公益广告的片断——《有时间多陪陪孩子》、《请关注留守儿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是写作训练应“由点到面,形成序列,循序渐进”。也就是说,每节课都突破一个训练点,“审题、立意、拟题、开头、细节……”,一个个序列过后,学生的作文也就成熟了,情感流淌也就自然了。 写作,学生先要有感觉,有想表达的欲望,然后情感的溪流在他们心里跳跃,老师就不用再去帮学生“开沟挖渠”了,让学生情感的溪流自由流淌,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全凭感觉,心灵里真实的感觉与体验永远是最美的。 语文课,如一缕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柔柔暖意;如山涧里清澈的溪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它们不仅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更让我们享受到了知识和思想的快乐,幸福在语文课堂悄然绽放!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第八章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及调控机制 二、教学重点: 1、乳糖操纵子调控机制 2、半乳糖操纵子调控机制 3、色氨酸衰减子调控机制 三、教学难点: 1、半乳糖操纵子调控机制 2、色氨酸衰减子调控机制 四、教学方法: 面授并辅以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 生物体的每个活细胞都含有相同的一整套基因。 基因表达具有高度的时空专一化:如肌红蛋白基因(肌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控:生物有机体对其基因表达的时空程序、表达速率等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本底水平表达:调控处于关闭状态,只翻译极少量的蛋白质。 第一节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生物的DNA: 单个裸露的DNA 不编码占5% 转录和翻译同一时间,地点进行 转录水平调控(主) ,兼有翻译水平调控 ?根据基因表达产物可划分: 组成型蛋白:基因表达不受时期、部位、环境影响——组成型表达。 /适应型蛋白:基因表达受时期、部位、环境影响——非组成型表达。?一种生物的整套遗传密码可以比作一本密码字典,该种生物的每个细胞中都有这本字典。为什么基因只有在它应该发挥作用的细胞内和应该发挥作用的时间才能呈现活化状态? ?结论:必然有一个基因调控系统在发挥作用。 ?基因调控主要在三个水平上进行: ?①. DNA水平 ?②. 转录水平 ?③. 翻译水平 ?一、转录的起始 转录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主要调控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RNA合成的酶系;2、RNA合成起始和终止信号,即DNA分子上的特定序列。 通过RNA聚合酶、转录因子和启动子的相互作用实现转录调控,改变细胞的表型,从而实现细胞生理状态和环境的变化。

5.1核能来自何方

§5.1《核能来自何方》课后质量检测题 1、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间有很强的________,使核子能够克服库仑斥力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力称_______,它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 2、自然界中原子序数较_____的原子核,其质子数与中子数大致相等;但原子序数较_____的原子核,中子数比质子数多,越重的元素,两者的差越大。 3、核子结合在一起时放出的能量或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吸收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_________,它与核子数的比值叫__________。在结合或分解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差叫___________。 4、已知氮核的质量为14.00735u,氧核的质量为17.00454u,氦核的质量为4.00387u,质子的质量为1.00815u, 则核反应14 7N+4 2 He →17 8 O+1 1 H是________(填“放能”或“吸能”)反应,能量变化了____________J。 5、一个铀235衰变为钍核时释放出一个α粒子,已知铀核的质量为3.853131×10-25kg,钍核的质量为3.786567×10-25kg,α粒子的质量为6.64672×10-27kg,则在该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J。如果有1kg铀发生这样的衰变,则铀全部衰变完,释放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J。 6、下列关于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说明了物体质量就是能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B.由质能方程可知,能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可以用物体的质量作为它所含有的能量的量度 C.核反应中发现的“质量亏损”是消失的质量转化成的 D.在核反应中产生能量,有质量的转化,所以系统只有质量数守恒,系统的的总能量不守恒 7、对质能方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可以转化为质量B.质量可转化为能量 C.能量的转化与质量的转化是成比例的D.在核反应中能量与质量都不守恒 8、中子n、质子P、氘核D的质量分别为m n、m P、m D,现用光子能量为E的γ射线照射静止的氘核使之分解,核反应方程为γ+D → P+n,若分解后中子、质子的动能可视为相等,且能量都以动能的形式存在,则中子的动能是( ) A.21( m D-m P-m n)c2-21E B.21( m D+m n-m P)c2+21E C.21( m D-m P-m n)c2+21E D.21( m D+m P-m n)c2-21E 9、已知原子核210 84Po的质量为209.98287u,原子核206 82 Pb的质量为205.97446u,α粒子的质量为4.00260, 静止的核210 84Po在衰变中放出α粒子后变成核206 82 Pb,求: (1)衰变过程中的质量亏损; (2)衰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3)衰变后的瞬间,α粒子和206 82 Pb的动能。

小学语文四年上册《幸福是什么》课堂教学实录 三篇

《幸福是什么》课堂教学实录(一) 从课题入手读懂故事 我和同学们一起演唱《幸福拍手歌》,在歌声中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在热烈的气氛里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感到幸福时可以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学生顿时愕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幸福是什么》,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课题,读题。) 接着我请同学们开书认真地读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纠正不当的读书姿势,留意学生的反映。) 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生1:课文讲了三位青年找幸福的故事。 生2:本文讲三个年青人十年前为人们疏通了一口泉眼,砌起一口井,智慧女儿代表人们感谢他们并祝他们幸福,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于是智慧女儿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十年后他们明白什么是幸福。 (学生评价这两位同学的答案。) 师:这三位青年明白幸福是什么? 生: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 师:他们是怎样弄明白的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划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填补空白,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学生画句子,读课文,交流。老师总结归纳。一切照章执行。如果此时结束这一学习环节,表面看学生似乎把课文的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太远,孩子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相机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孩子们一听,楞住了。他们可能从来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于是引导他们: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如: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这年,灾难降临了这个城市,这里出现了一场瘟疫。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胁,可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瘟疫。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 如果说开始学生只停留在理解的表层,那么现在应该多了一点感性的体验。 “老师,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有这样的人。在非典期间,那些白衣天使,他们为病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课堂开始升温,同学们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所了解的事迹。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雷锋叔叔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他出差一千里,好

高中物理 《核能来自何方》教案 沪科版选修3-5

5.1 核能来自何方 学习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什么是核反应,如何用核反应方程表示核反应。 2. 知道质量亏损的概念并会计算。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核。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4.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探索实验、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基本方法。 5.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热爱科学的精神。 6. 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的作用的观点。 重点难点 核反应方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以及有关原子核与粒子的书写规则正确的写出核反应方程。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查德威克是怎样发现中子的。质能方程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质量亏损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然后讨论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教师对此应当作出正确的解释,帮助学生认识质能方程蕴含的物理思想,并通过阅读与训练,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核能的基本方法。其中物理单位也属于一个相对难点,应让学生记住、会用。 导学过程 ○问题情景呈现,导入新课 师:播放投影1:大亚湾核电站外观图及核反应堆;数据:1kg铀235燃烧释放出的原子核能相当于2 500吨优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只需几千克铀235就足够上海市24小时的耗能供应。 播放投影2:卢瑟福在1919年,首先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图,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在原子核的转变中,遵守哪些规律?如此巨大的核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我们在本节课将要学习和探究的新问题。 师:播放课题名称:五、核反应核能 ○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板书〈一〉核反应,投影简答题组〈一〉 ⑴什么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⑵什么是核反应?为什么说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核反应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核反应? ⑶如何用核反应方程表示核反应过程?在核反应中遵循哪些规律? ⑷试背写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⑸试比较说明核反应与化学反应的本质区别。 生:阅读有关内容后,先独立思考,然后抽查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评价,教师倾听。点拔强调如下: 核反应是一种客观变化。它遵守电荷数与质量数守恒两条规律。核反应方程是对核反应过程的抽象表达。核反应是原子核的变化,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元素,“点石问金”的梦想在核反应中得以实现;而化学反应且是原子的重组,原子外层电子的得失,结果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并无新元素的产生。 师;投影练习题组<二>。请同学们指出下列核反应方程的真伪,错误的加以纠正。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课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幸福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6-06-08T09:13:08.1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4期作者:王立燕[导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的、活的、情境化的、富有个性的。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雷家中学251804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课堂是动的、活的、情境化的、富有个性的。一堂堂优质的语文课如涓涓泉水滋润禾苗,因此竭尽全力上好每一堂课,让每堂课都焕发生命活力,就成为我们语文课堂的第一要义。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创意,学有追求,就是他们无限的快乐,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是他们幸福的课堂。 一、要有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课堂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那种课堂上让学生空谈、空讲道理的做法应该摒弃,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朗读的做法也不可取——在机械的重复朗读中学生兴趣全无,哪有幸福可言?我在教学《海燕》一文时,注意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朗读,而是有滋有味地投入其中,在充分地读课文中感悟海燕象征什么(海燕本身、革命者、现实中的人)两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层次渐进、形式多样、指导有序的读,学生读得激情澎湃、铿锵有力;读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直至学生能够完整地背诵整篇课文。我没有去过多地分析解读文本,也没有去剖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手法,一个简单的“读”字始终贯穿于两节课。正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读,孩子们感悟到海燕象征着海燕本身、无产阶级革命者以及现实中的人,这就是语文课中读的功效。通过读感悟到的东西,比老师传授出来的东西要实效得多,学生也乐此不疲。“书声琅琅”是一堂语文课的重要特征,朗读,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我们就需要把书读得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二、要有情趣盎然的课堂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心如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以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如在学习《变色龙》时,我先让几个学生表演事先排练好的《变色龙》情景剧,学生们用四川方言夸张地表演人物对话,再加上他们形象的动作、入微的神态表演,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历历在目。学生们表演完之后,我请小组讨论用四字短语或成语概括人物性格,学生们兴趣盎然,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答,气氛热烈。至此,我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文中主人公为人处世的态度可取吗?作为今天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学生纷纷表示:“做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一个坚持自己立场的人。”这样就让学生把语文养料内化为自己人格的养料,把语文的学习内化为自己生存的需要,进而塑造心灵、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有所乐,学有所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幸福的。 三、要有巧掘激情的课堂 刘勰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教材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就教材而言,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才华、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如果教师把课文转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如字词、分段、中心等而忽视情感因素,那么,一篇课文就被肢解,其恶果就是抹杀了语文课的灵动生机。老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而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充分凭借自己的学识、见解和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智慧,捧着一颗心去与学生的灵魂相撞,让他们产生情感的火花,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才能得到真实而永久的东西。如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要领悟文章恢弘的气势、简洁有力的语句、铿锵激越的情感,以及文章对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赞颂。只有教师被这种生命力激越和震撼之后,才能引导学生去体会除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火烈、豪放、动力十足这些表层东西之外更为深层的内涵——作者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从而让学生得到永久的情感体验。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是幸福的。 四、运用情感激励,奏响生命的主旋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语文是死的语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课本是死的课本。”足见,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是智慧的启蒙,是师生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媒介。语文的魅力源于教师的以情激情、以情唤情,使学生如浴春风,享受生活的幸福。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当你孤身一人遇到险境,你最终是怎样解决困难的?你有什么体验?这次经历和体验会不会成为你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全班学生几乎毫无困难地体会出了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巧妙借用生活之情所悟出的课文之理,比任何透彻分析都更直观、更真切、更永久。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所获得的已不仅仅是丰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语文学习生活的幸福。 一堂好课,是学生生命力的一次精彩展示,是学生生命品质的一次自主提升。语文课堂中离不开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情感交流、碰撞,从而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凡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收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效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幸福的课堂。

核能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核能的起源与发展,世界核电发展现状,论述核能对环境影响和核能利用 的环保对策,预测核能是今后解决能源危机最主要也是最本质的途径,并对核能大发展的 情况下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1核能的起源与发展 核能的理论基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 斯坦相对论用著名的方程式E=MC2表示,该方 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 速的平方。爱因斯坦的理论发表于1905年,从那 时起,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些科 学家在实验室中观察与分析,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与核能的存在,特别是铀原子核吸收了一个中 子以后会分成两部分的现象,引起了核专家的兴 趣。在美国,核分裂的意义很快得到理解,1942年 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中成功地完成了铀235可控链 式反应,为制造原子弹和原子能利用提供了充分 证据,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了一颗 原子弹,毁灭了两个城市,屠杀了数十万无辜的人 民。从此向世界人民宣告了核分裂的巨大威力和 它能产生的巨大能量。二次大战后,世界人民纷纷 反对核装置在战争上的应用,要求将核装置用于和平事业上。 从核能到电能的转变,世界上建立核电站最 早的是195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希平港核电 站和英国的卡德霍尔电站。在那时发展核电站, 完全是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人们尚未认识其环 境保护的重要意义。随着世界电力需求量的迅速 增长使石化燃料面临资源日趋匮乏的危机。人类 在不断提高其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求享 有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核电作为一种不产生酸 雨及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广 阔前景的替代能源,在世界能源政策中受到日益 广泛的重视。 我国目前已投入运行的核电机组容量6 700 MWe,核电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不足2 %。为满足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加强能源结构 的多样性,提高能源安全,我国政府已将核能作为 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计划到2020年 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2~36 GWe,至少占到 届时全国装机容量的4%。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 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5年间增加23.3~27.3 GWe的核电容量,即新建23~27座1 000 MWe 的核电机组。这将是一个既对电力生产又对环境 都将产生巨大影响的工程。

幸福课堂

幸福课堂,灵动人生 前言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不懈地追寻幸福,对幸福有诸多的向往和诠释,积累了对幸福的诸多体验和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使命,一种追求,一种意识,一种渴望,一种信念。教育的幸福是什么?对学生而言,是听课时渴望的眼神,思考时的专注,讨论时的激情,评价时的期待;对教师而言,幸福就是让能走的孩子走得更远,让能跑的孩子跑得更快,让能飞的孩子飞得更高。幸福有多远?不远,其实幸福一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同行,同往…… 教育的使命是提供一个良好自由的环境,便人的天性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幸福的课堂是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的场所,她可以让师生在课堂中共同理解幸福、追求幸福,享受幸福,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迎合了我校的办学宗旨:为幸福的人生奠基,为成功的人生铺路。幸福的课堂是高效的,学生在一种没有压力、心灵放开的环境中学习,他们会体验到一种“释放感”,是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必定是高效、轻松、愉悦的。 关于幸福课堂 国内外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幸福课堂都有非常独特的理解,美·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教授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认为:“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她提出了幸福教室的说法:“我们生命的运动就是迈向幸福,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最好的学校应该和最好的家庭相似,最好的家庭和最好的学校才是幸福的地方。”小威廉·多尔将他所设想的4R课程即为丰富的、回归的、关联的、严密的。去除了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的封闭性,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教”变为现在的“导”,关注的不是结果,是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社区的平等者。多尔倡导课堂“开放、开放、再开放”,在开放中体会学习带来的幸福。 国内对幸福课堂也有很多的研究。中国科学教育研究院孟万金教授提出幸福课堂最基本的标准有三点: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他指出“幸福教育要先让课堂幸福起来。” 幸福课堂首先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个温暖、愉快、有趣的学习过程,它把新课程

原核表达的详细步骤

原核表达详细步骤 PartⅠ选择表达的目的基因 一、基因序列 1. 得到靶基因DNA(cDNA)序列,有几种方式寻找正确的读码顺序: ①利用生物信息学在NCBI上blast同源基因,找到同源蛋白,再在DNA的ORF中找到正确的读码。 ②实验方法,即得到蛋白,进行测序,然后在DNA上找到正确的读码。 ③利用mRNA的特征,找到启动子,编码区,终止子。在编码区中找到翻译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cDNA)。 2. 注意事项: ①区别ORF和CDS→ORF一般在DNA上的定义,寻找原则是翻译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CDS可以是DNA上的定义,也可以是mRNA上的定义,分为complete CDS 和partial CDS,是从第一个核酸开始读,连续读下去,complete CDS读码是“M、、、、、、、、、*”,partial CDS的读码是相应的AA ②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的信息后,在进行试验设计。 二、抗原决定簇的预测 1、原理: 蛋白质表面部分可以使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区域叫抗原决定簇。一般抗原决定簇是由6-12 氨基酸或碳水基团组成,它可以是由连续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组成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变性蛋白只是天然蛋白伸直的了产物,用来免疫动物具有更强的抗原性。只是天然蛋白中被包在内部的抗原决定簇也会暴露出来,如果用该变性抗原制备的抗体来检测变性抗原是可以的,如果用来检测天然蛋白,可能会有假阳性。做单抗也可以,同样道理,筛选出的单抗可能对抗的抗原决定簇处于天然抗原的内部,是否能用还要看将来该单抗用来干什么。 2、选择原则: (1)、亲水性:大部分抗原决定簇是亲水性的。 (2)、处于结构表面:大部分抗体只与蛋白质表面部分结合。 (3)、有弹性:许多已知的抗原决定簇是在自由活动区域。所以一般来说蛋白质的N 端及C 端是很好的抗原决定簇区域。 3、选定抗原决定簇的步骤: (1)预测:如软件预测DNAstar(Protean)预测,Dnaman。在线网站预测(https://www.360docs.net/doc/d44324183.html,/molbio/hla_bind/index.shtml and http://www.imtech.res.in/raghava/propred/algorithm.html)(2)选定:接近N、C端;选取在此区间内,(Antigenic Index)Jameson-wolf 抗原决定簇选正分高处;(Hydrophilicity plot)Kyte-Doolittle预测亲水性强的区域。同时符合以上3点的区域较好(命名为多肽片断A)。 注:如果设计的多肽是跨膜蛋白,请尽量回避选择蛋白的跨膜区,即头端信号肽所在的区域 (3)NCBI(BlastP)比对:将多肽片断A放入blastp进行同源性比对。如果制备某一动物种属的抗体,该区必须与该动物的氨基酸序列没有较高的同源性。注:这一步往往容易漏掉,所以学会应用生物信息学,可以减少走弯路!!!(4)抗原合成: ①原核表达:

核能的来源

核能的来源 核能(原子核能)定义,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 核能的发展简史,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的天然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十九世界末,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汤姆逊通过阴极管实验发现了电子 1902年居里夫人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5年,由杰出的天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能量和质量关系 式,:E=mc2;(能量=质量╳光速的平方),式中E为能量,m为质子加中子减原子核的质量(由于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总小于组成该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和),C为光速 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英语哦物理学家査德威克发现中子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5年,美国先后将两颗原子弹投在了日本的广岛长崎 1954年,前苏联建成了世界第一所核电站,标志着人类大规模使用核能时代开始。 核能来源于将核子(质子和中子)保持在原子核中的一种非常强的作用力——核力。核力是一种非常大的短程作用力,当核子间的相对距离小于原子核的半径时,核力显得非常强大;但随着距离增加,核力迅速下降,一旦超出原子核,核力很快下降为为零,。万有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强度会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但不会为零。 核能的获得途径:一是重元素的裂变,他能将平均结合能比较小的重核设法分裂成两个或者多个平均结合能大的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同事释放出核能。重核裂变一般有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两种方式。如铀的裂变,当用一个中子轰击U-235的原子核时,它就会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β、

γ等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再有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去轰击另一个铀-235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从而形成了裂变的链式反应,与此同时,核能也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二是轻元素的聚变,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轻核聚变程,也称热核反应。由于原子核间有很强的静电排斥力,因此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下,很难发生聚变反应。而在太阳等恒星内部,压力和温度都极高,所以就使得轻核有了足够的动能克服静电斥力而发生持续的聚变。自持的核聚变反应必须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故称为"热核聚变反应"。核聚变要比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例如相同数量的氘和铀-235分别进行聚变和裂变,前者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后者的5倍多。被人们所熟悉的原子弹、核电站、核反应堆等等都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只是实现核聚变的条件要求的较高,即需要使氢核处于6000度以上的高温才能使相当的核具有动能实现聚合反应。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元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放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能动一班 林志 1号 张博 2号 庞志达 3号 冯英伟 4号 刘君伟 5号

幸福的语文课堂

幸福的语文课堂 全市课程与教学工作会部署后,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紧紧围绕“继承、改进、完善、提高”的工作思路,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以推进“导学达标”四模块课堂教学模式为抓手,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导向,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这次活动中让我找到我一直困惑的问题——“给学生怎样的课堂”的答案。那就是给学生一个幸福的语文课堂。 一、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的状态,这简直是对教育的亵渎与负罪,也许学生的心灵就将蒙上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失去鲜活的生命亮色。事实上,学生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 情感是语文课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奔涌,心灵的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语文老师去点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心灵飞扬,充满热情地学习?因此每节课教师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思维的火花。把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不断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如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一课《卜算子·咏梅》一词,毛泽东以梅花自比,借梅花自励,在对

梅花热情的歌颂中体现了一种王者风范,这种搏大无私、豪放乐观的崇高情怀洋溢在整首词的字里行间,深深地感染了我,激起了我对梅花的由衷喜爱。教学中,我始终沉浸在对梅花高尚品格的一种无法抗拒的强烈的爱的激情中,课堂上,我就怀着这种激情和学生一起去领略梅花的俏丽形象和崇高品格,去感受一个伟人的博大情怀,去倾听一个伟人的心声。因此与其说我在教学生这首词,不如说我是在用一种激情影响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共鸣,学生激情四溢,心灵飞扬,黑亮的双眸熠熠生辉。徜徉在这师生共同酝酿的情感的暖流中,学生得到的又何止是对这首词的理解呢? 二、幸福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 情感,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语文应该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课堂。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充满激情的。三者以情动情,情感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讲台上永远满怀激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激情的学习?又如何能将一篇篇饱含情感因素的文章演绎得淋漓尽致呢?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总是把自己美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虽然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但是,在登上讲台的那一刻,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每一点情感因素,把我对课文,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通过我的语言,动作……真实地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演绎语文学习的魅力,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染每一个学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真正关注、尊重学生,善于赞赏学生,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更多的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情感

《幸福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赏析

《幸福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赏析 《幸福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赏析 《幸福是什么》课堂教学赏析 现在,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不知怎样教,尤其是听了许多公开课之后,有的老师说,越听越不知怎样教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大家对当前的课堂教学认识不足的缘故。课堂教学分为许多种,有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家常课等。今天,我们上的是“新课程改革成果示范课”。我不知道这种定位好不好,大家可以再议,我认为今天的课还应该是研讨课。再回过来说,课的不同对我们教师又怎么样?我这是谈一下认识:公开课主要是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家常课主要是促进学生成长。对不同的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如果你把那些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要素和操作用于你平时的课堂教学,你就会感到,啊,这种方法怎么不能用,我简直不知道怎么教了。那就是说,我们今天,要学的是能适用我们平时教学的东西。那么,今天,代老师的课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呢?我们给这课应该认定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把长课教短,就应该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该怎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呢?“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怎样操作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代老师的课:1、幸福的走进课堂,走进幸福的课堂。 先看学生课前活动:背古诗词有情有趣又有味、唱歌唱得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充满童真童趣,处于一种充满幸福的状态和境界。上课伊始,老师根据今天上课不同于在自己班里,所以在交流时,问学生:今天有许多听课老师,你们紧张吗?这里有老师的关心。 我不知道代老师这个教学设计是否是在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有意行为,不管怎样,这是非常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让学生在平等的、安全的地位中,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自由的心境下,幸福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现在,很多教育专家在研究教育理想状态,我认为他们应该到我们今天的课堂来,听听看看代老师的课。 2、自主学习是老师的幸福,更是学生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课堂

什么是幸福课堂 面对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实,怎样才能行之有效的改变这种现象呢?也许师生共同建立幸福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立足点。让课堂跃动着幸福的音符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学生学习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只能来源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舍此别无他径。 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感到幸福,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想“这堂课我幸福吗?”、“这堂课我的学生幸福吗?”。这样想的结果却使我很尴尬:幸福,这点滴的感受,就能荡漾无尽的美好,可似乎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祝福声中;我们的课堂似乎不存在幸福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似乎远离幸福的彼岸。因为我们的课堂广泛的存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一句话:我们的课堂不幸福! 我们的课堂如果不改变,我们的新课改离失败也就不远了。那怎样才能做到“幸福课堂”呢?各式各样的论述层出不群,归根到底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水乳交融应是幸福课堂的源流,师生共同创造幸福的语文课堂,才能在心灵沟通中实现生命意义的共同探寻。 (一)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课堂 特级教师王君曾指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职业幸福感”。红烛情怀,桃李芳香,当教师感受到这一切时,才感受了生活的愉悦,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只有当教师心中洋溢着幸福美好的情愫,脸上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并自然的照亮和温暖学生的心房;只有当教师情绪饱满和内心充实,才会自然的流露出对细节的关注和乐于真诚的分享。先有快乐的教师才有快乐的学生。也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是他在工作时的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淡、琐屑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有新意的无限乐趣,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任凭浮躁与喧嚣之风侵袭,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完美着自己的人格。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一种美妙而又无与伦比的幸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热爱,使自己的生命与教书育人的使命紧密相连。她说“老师教课,不仅仅是为了教在课堂,课要教在学生的身上,教在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三尺讲台,要撒播做人的良种,让学生记在心里,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幸福的老师会厌教吗?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交融,使语文课堂绽放幸福之花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唱主角。少部分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互动,自然学生在课堂有不幸福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新教育理念使教师角色由原来的主演变为导演,他要求我们教师的身份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的主宰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特级教师刘志春在执教《将相和》时互动环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接下来刘老师没有报报答案了事,而是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这一问题的解答。 新课堂展现的应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绽放老师的精彩。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他们的满足感、成就感就得以强化。刘老师用他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师生之间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因此,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上课不仅仅是报答案,而是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走近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火花,学生就能真正脱离束缚,主动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是生命中一段心旷神怡的幸福之旅。

最新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综述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综 述

细菌能随环境的变化,迅速改变某些基因表达的状态,这就是很好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实验型。人们就是从研究这种现象开始,打开认识基因表达调控分子机理的窗口的。 一、操纵元的提出 大肠杆菌可以利用葡萄糖、乳糖、麦芽糖、阿拉伯糖等作为碳源而生长繁殖。当培养基中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优先使用葡萄糖,当葡萄糖耗尽,细菌停止生长,经过短时间的 适应,就能利用乳糖,细菌继续 呈指数式繁殖增长(见下图)。 大肠杆菌利用乳糖至少需要两个 酶:促使乳糖进入细菌的乳糖透 过酶(lactose permease)催化乳 糖分解第一步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见下图)。 在环境中没有乳糖或其他β-半乳糖苷时,大肠杆菌合成β- 半乳糖苷酶量极少,加入乳糖2-3分钟后,细菌大量合 成β-半乳糖苷酶,其量可提高千倍以上,在以乳糖作为唯 一碳源时,菌体内的β-半乳糖苷酶量可占到细菌总蛋白量 的3%。在上述二阶段生长细菌利用乳糖再次繁殖前,也

能测出细菌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增高的过程。这种典型的诱导现象,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极好模型。 针对大肠杆菌利用乳糖的适应现象,法国的Jacob和Monod等人做了一系列遗传学和生化学研究实验,于1961年提出乳糖操纵元(lac operon)学说,如下图所示。下图中z、a 是大肠杆菌编码利用乳糖所需酶类的基因,P是转录z、a所需要的启动子,调控基因i编码合成调控蛋白R,R能与O结合而阻碍从P开始的基因转录,所以O就是调节基因开放的操纵序列,乳糖能改变R结构使其不能与P结合,因而乳糖浓度增高时基因就开放,转录合成所编码的酶类,这样大肠杆菌就能适应外界乳糖供应的变化而改变利用乳糖的状况,这个模型是人们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第一次开始认识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理。 二、操纵元(operon)的基本组成 乳糖操纵元模型被以后的许多研究实验所证实,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发现其他原核生物基因调控也有类似的操纵元组织(见下图),操纵元是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大肠杆菌的基因多数以操纵元的形式组成基因表达调控的单元。下面就以半乳糖操纵元为例子说明操纵元的最基本的组成元件(elements)。 (一)结构基因群 操纵元中被调控的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可称为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SG)。一个操纵元中含有2个以上的结构基因,多的可达十几个。每个结构基因是一个连续的开放读框(open reading frame),5’端有翻译起始码(DNA存储链上是ATG,转录成mRNA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