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的期盼(节选)》同步练习

《白发的期盼(节选)》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距今已有1__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伤大雅伤筋动骨一字千里耳熟能详

B.无关大局遍体鳞伤失之千里耳闻则诵

C.无关大局伤筋动骨失之千里耳熟能详

D.无伤大雅遍体鳞伤一字千里耳闻则诵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

B.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

C.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

D.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朝距今已有1 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

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B.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

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

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 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

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

相比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③②①

C.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老人理解孩子工作的繁忙。

B.老人也有着老顽童的童心。

C.老人缺少了精神上的赡养。

D.老人能自我排遣精神孤独。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男子因要钱不成殴打六旬母亲,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面对镜头,他居然说:“来拍吧,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还要出名。”

材料二:一学生在值日时,积极劳动,却招来某些同学“假积极”的嘲讽,让其觉得“很

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针对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辞和学生积极劳动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每小题回答不超过40字)

(1)面对殴打母亲不以为耻的男人,你对他说:

(2)面对受到讥讽深感受伤的学生,你对他说:

7.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不超过60个字。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这项规定出台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

答:

二、课文内容理解

8.下列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一部分,第一层(从开头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作

引子,由一位老人的悲惨命运引出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严峻问题。

B.《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一部分,第二层(从“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到“老人的愿

望能实现吗”),写老人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资助的普遍性。

然后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精神赡养”的概念。

C.《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二部分(从“出高先生给画眉鸟洗澡的录音”到结束),围绕“精

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

D.《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二部分在“展现”老人的晚年生活状态时选取了“拿鸟当孙子

养”的冯先生和苦盼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林女士这两个人物。写儿女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时,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选出了三位典型代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杨澜访谈录》,主持人杨澜女士邀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精英翘楚,坐而论道。畅谈的话题不仅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更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来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第①部分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也可能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

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

B.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说明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

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诗意。

C.“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这句话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可

能很单纯,离开大陆是余光中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D.“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这句话同时说明了诗言志这个

道理,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这是比拟的说法,学者

们谈到网络语言和中文传统的关系认为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有包容之心。B.第④部分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

去了”。很显然,余光中强调要坚持保持中文特点的纯洁离不开对中文的规范和约束。

C.余光中先生说“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种文

艺形式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

D.访谈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访谈、打电话访谈、网上访谈,本文属于面对面访谈,这种访

谈形式具有亲切可感的特点。

1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

《白发的期盼(节选)》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无伤大雅: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此处是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选用成语“无伤大雅”。伤筋动骨: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此处是说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受到重大损害,乃至面目全非,选用成语“伤筋动骨”。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此处是根据前文“改了哪怕一个字”“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选用成语“一字千里”。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闻则诵:记忆力好。此处是说我们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选用成语“耳熟能详”。

2、答案 B

解析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误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只有B项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语境无关,文章没有涉及。

3、答案 D

解析画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语病。“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唐朝”语序不当,改为“唐朝距今已有1 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不合逻辑,“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改为“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

4、答案 C

解析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5、答案 C

解析漫画中,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忙,忙是好事。”这说明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这就反映了漫画的立意: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6、答案(1)(示例)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示例)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易于对方接受,言之成理即可。面对殴打母亲不以为耻的男人,要说明男人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易峰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面对受到讥讽深感受伤的学生,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要指出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错误的说法。

7、答案(示例一)设立“奖孝金”起到了激励作用,体现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对子女的道德引导,体现了该护理院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示例二)以金钱刺激子女尽孝,易使其价值观扭曲;子女尽孝行为可能缺乏真情,无法真正给老人带来精神慰藉。

(示例三)设立“奖孝金”弘扬了传统美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利诱只能产生短期效应,且不易唤回子女的道德自觉。

8、答案 D

解析D项选取了“拿鸟当孙子养”的高老先生和苦盼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吴老师这两个人物。

9、答案 C

解析“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这句话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余光中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10、答案 A

解析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这是比喻的说法。11、答案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因。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④中文的纯洁度。

解析本篇访谈涉及四方面内容,从层次上来说也就是文本的①~④部分。每部分谈一方面的内容。

《白发的期盼(节选)》同步练习【教师版】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

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距今已有1__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伤大雅伤筋动骨一字千里耳熟能详

B.无关大局遍体鳞伤失之千里耳闻则诵

C.无关大局伤筋动骨失之千里耳熟能详

D.无伤大雅遍体鳞伤一字千里耳闻则诵

1、答案 A

解析无伤大雅: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此处是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选用成语“无伤大雅”。伤筋动骨: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遍体鳞伤:浑身受伤,伤痕像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此处是说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受到重大损害,乃至面目全非,选用成语“伤筋动骨”。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此处是根据前文“改了哪怕一个字”“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选用成语“一字千里”。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闻则诵:记忆力好。此处是说我们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选用成语“耳熟能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

B.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

C.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

D.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

2、答案 B

解析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误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只有B项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语境无关,文章没有涉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唐朝距今已有1 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B.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C.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

D.唐朝距今已有1 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

3、答案 D

解析画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和不合逻辑的语病。“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唐朝”语序不当,改为“唐朝距今已有1 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不合逻辑,“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改为“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

A.①③②⑤④

B.④⑤③②①

C.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④③②

4、答案 C

解析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老人理解孩子工作的繁忙。

B.老人也有着老顽童的童心。

C.老人缺少了精神上的赡养。

D.老人能自我排遣精神孤独。

5、答案 C

解析漫画中,一个老人对着镜子说:“孩子们忙,忙是好事。”这说明孩子不在身边,老人非常孤独。这就反映了漫画的立意:老人缺少精神上的赡养。

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某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一男子因要钱不成殴打六旬母亲,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面对镜头,他居然说:“来拍吧,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还要出名。”

材料二:一学生在值日时,积极劳动,却招来某些同学“假积极”的嘲讽,让其觉得“很受伤”。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针对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辞和学生积极劳动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每小题回答不超过40字)

(1)面对殴打母亲不以为耻的男人,你对他说:

(2)面对受到讥讽深感受伤的学生,你对他说:

6、答案(1)(示例)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示例)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得体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易于对方接受,言之成理即可。面对殴打母亲不以为耻的男人,要说明男人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易峰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面对受到讥讽深感受伤的学生,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

要指出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错误的说法。

7.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不超过60个字。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30次,给予2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这项规定出台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数明显增加。

答:

7、答案(示例一)设立“奖孝金”起到了激励作用,体现了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对子女的道德引导,体现了该护理院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示例二)以金钱刺激子女尽孝,易使其价值观扭曲;子女尽孝行为可能缺乏真情,无法真正给老人带来精神慰藉。

(示例三)设立“奖孝金”弘扬了传统美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利诱只能产生短期效应,且不易唤回子女的道德自觉。

二、课文内容理解

8.下列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一部分,第一层(从开头到“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容忽视”)作引子,由一位老人的悲惨命运引出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严峻问题。

B.《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一部分,第二层(从“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到“老人的愿望能实现吗”),写老人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资助的普遍性。然后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精神赡养”的概念。

C.《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二部分(从“出高先生给画眉鸟洗澡的录音”到结束),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

D.《白发的期盼(节选)》第二部分在“展现”老人的晚年生活状态时选取了“拿鸟当孙子养”的冯先生和苦盼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林女士这两个人物。写儿女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时,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选出了三位典型代表。

8、答案 D

解析D项选取了“拿鸟当孙子养”的高老先生和苦盼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吴老师这

两个人物。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了好多乡愁的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就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

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注】本文选自《杨澜访谈录》,主持人杨澜女士邀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精英翘楚,坐而论道。畅谈的话题不仅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更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的故事,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来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第①部分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也可能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

B.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说明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诗意。

C.“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这句话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单纯,离开大陆是余光中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D.“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这句话同时说明了诗言志这个道理,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9、答案 C

解析“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这句话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余光中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这是比拟的说法,学者们谈到网络语言和中文传统的关系认为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有包容之心。

B.第④部分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

了”。很显然,余光中强调要坚持保持中文特点的纯洁离不开对中文的规范和约束。

C.余光中先生说“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种文艺形式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

D.访谈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访谈、打电话访谈、网上访谈,本文属于面对面访谈,这种访谈形式具有亲切可感的特点。

10、答案 A

解析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这是比喻的说法。

1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

11、答案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因。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④中文的纯洁度。

解析本篇访谈涉及四方面内容,从层次上来说也就是文本的①~④部分。每部分谈一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