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讲授的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内容。这一教学内容与第一节“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内容有紧密的关系。这是设计过程中的第二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节课是在围绕“多用途广告宣传灯设计”这一主题条件下,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各自都已分好小组,已相互讨论并定下了自已小组是介绍多用途广告宣传灯的哪个方面的。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及同学相互之间讨论合作的前提下,在搜索之前教师提供学生们一些参考的网站,并将学生难以收集到的视频文件放在平台上让学生去下载。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们的搜索目的更加明确,搜索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效率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以往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并且学生们都知道自己现在收集到的资料都是为以后的制作做准备的,以便以后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掌握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并会应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本上关于“多用途广告宣传灯设计”激发学生上网等

搜集信息,然后通过任务法驱动来完成信息的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利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信息素养;

2、学生通过探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意识,养成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技术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生活的精神,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收集归纳整理信息的准确性。

2、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欲望,并学会上网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资源:

(一)、多媒体应用,拓展学生知识面,变抽象为具体。

(二)、自主探究,有利合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带来这样一组画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播放视频文件《便携式小板凳》的收集信息

(1)收集有关各类凳子的资料

(2)收集有关各类便携、折叠、组合式凳子的资料

(3)查阅人机工程学的有关资料

(4)观看有关坐具的手工生产和机械化生产的音像资料

(5)访问木工师傅,了解他们制作凳子的经验

(6)凳子尺寸

播放完毕后学生热烈讨论。让学生总结看到的内容。

可以通过用户调查、专家咨询、查阅图书资料、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浏览互联网等收集信息。

新课

一、信息的收集

信息收集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当然,这个原则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只有广泛、全面地搜集信息,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3)时效性原则

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它的时效性。

信息收集的要求:

1、全面:信息要尽量齐全,直接信息和章接信息都要收集,以防有用信息的丢失。

◆信息时间跨度要足够长。

◆信息对象要足够广。

◆信息覆盖面要足够大。

2、真实准确:收集的信息可靠性要高,准确无误。

信息收集的意义:

1、设计产品(作品)的主要要素;

信息收集的意义<

2、设计者构思方案的素材和源泉。

信息的收集方式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获得真实可靠信息的重要手段。社会调查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中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活动。

(2)建立情报网

管理活动要求信息准确,全面,及时。情报网络是指负责信息收集、筛选、加工、传递和反馈的整个工作体系,而不仅仅指收集本身。

(3)战略性情报的开发

战略性情报是专为高层决策者开发,仅供高层决策者使用的比一般行政信息更具战略性的信息。

(4)从文献中获取信息

文献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是知识的集合体,在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的文献中找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是情报检索所研究的内容。

信息的收集过程

信息收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制定收集计划

只有制定出周密、切实可行的信息收集计划,才能指导整个信息收集工作正常地开展。

(2)设计收集提纲和表格

为了便于以后的加工、贮存和传递,在进行信息收集以前,就要按照信息收集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收集提纲和表格。

(3)明确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方法

(4)提供信息收集的成果

要以调查报告、资料摘编、数据图表等形式把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并要将这些信息资料与收集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如不

符合要求,还要进行补充收集。

信息的收集范围

(1)内容范围

内容范围是指根据信息内容与信息收集目标和需求相关性特征所确定的范围,包括本身内容范围和环境内容范围。

(2)时间范围

时间范围是指在信息发生的时间上,根据与信息收集目标和需求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特征所确定的范围,这是由信息的历史性和时效性所决定的。

(3)地域范围

地域范围是指在信息发生的地点上,根据与信息收集目标和需求具有一定相关性的特征所确定的范围。

二、信息的整理

(一)信息整理的常见方式

◆归类——把收集到的信息按性质和内容分

类归纳整理。

◆去伪存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处理,区分

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

◆抓住重点,突出主要因素——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

筛选处理,按重要性排队。

◆其他方式。

(二)信息整理的常用方法

◆比较法——对同类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核对法——对可能有用的信息进行审核查对。

◆佐证法——对信息的关键性、相关因素开展证据的

收集和鉴定。

◆逻辑法——通过逻辑分析发现信息的可靠性和合理

性。

◆文献法——查阅有关的最新文献,确定信息的先进

程度。

◆评估法——请专家学者对信息的价值和可靠性进行

评估。

◆调查法——对信息的真假和来源开展调查研究。

◆其他方式。

通过收集和整理信息,我们获得了与设计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一方面为制订方案提供了素材,为设计者提供了设计的源泉;另一方面为选择材料做了准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大数据收集与整理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数据收集整理》精品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3、教学例2。 (1)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5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_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的方法进行,并填好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备课人:德阳市第一小学马小琴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做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数据收集整理练习课》教学设计教案复习课程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数据收集整理练习课》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数据收集整理练习课》教学设计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练习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的第5、6、7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 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请想一想应该怎样选好呢? 【设计意图: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办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可以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这样有时会伤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怎样才能知道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怎么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出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很麻烦。 师:你的办法很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很整齐。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喜欢画“√”记录的,这样记录快。 (2) 我喜欢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家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比赛呢? 学生回答:陈小菲。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书上第3页)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连续用给定的统计表整理、出现所收集的数据。 2.通过对数据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包蕴的信息,体会统计在推测和决策中的作用,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正”字记录数据。 教学难点: 感受数据中包蕴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我们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竞赛,请想一想应该如何样选好呢? 【设计意图: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2。 师:请想一想用什么方法选好呢?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我们能够举手表决。

(2)我不同意你的方法,如此有时会损害到他们的,我认为用投票选举最好。 师:对我也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请同学们在纸条上写好选票,我来收。 师:同学们票是选完了,如何样才能明白结果呢? 学生可能回答:我们来统计选票数。 师:如何统计?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老师我们向选三好生那样进行唱票,有2人在黑板上记录,1人唱票,1人监督,其他同学可在纸上记录。要注意的是每个同学都要认真统计,不能显现错误,数据不准的话,还得重新唱票,那专门苦恼。 师:你的方法专门好。请看我这有3个同学统计的结果。(课件示出书中第3页的记录结果) 认真观看,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觉第一位同学是写“正”字纪录的,第二位同学是画“√”记录的,第三位同学是画“○”记录的,而且他们都写得专门整齐。 师:请大伙儿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什么缘故? 学生可能回答(互动点): (1) 我喜爱画“√”记录的,如此记录快。 (2) 我喜爱画“○”记录的好数。 (3)我不同意你们的方法,我认为写“正”字记录的最好,因为一个“正”字是5笔,代表5票,5个5个地数又好数又不易错,而且占得地点少还节约纸。 师:你说得专门有道理。你们都同意吗?好下面大伙儿把他们记录的数据整理好,填入教材第3页的表中。 师:同学们看看表中数据,我们应该选谁参加竞赛呢?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总述 单元内容简析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景,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分类的知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前后例题的联系。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4.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编排结构 课时教学设计 例1 1课时 例2 1课时

)当教师说出一种颜 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举手,每人只能选一种 )初步认识统计表, 与教师合作完成统计表: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观察统计表,自由 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 )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把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确定全班同学选择订做)学生讨论理解: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 (2)喜欢()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 3.老师对二年三班同学最 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请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答问题。 (1)最喜欢(跑步)运动 项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踢毽子)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最喜欢跑步的比最喜欢跳绳的多(5)人。 (3)二年三班一共有(39)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并解答出来。 最喜欢跳绳和最喜欢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9+6=15(人) 学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解决问 4.调查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小动物。 (1)最喜欢()的人最多,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生2:起立表示。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生2:不能都不举手。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全班共有()人。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地分类整理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大家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出示例1中的4种颜色) 红黄蓝白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样才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生1:可以在全校同学中做一个调查。 生2:全校有那么多学生,怎样调查呢? 生3: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4:还可以先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同学们真聪明,调查也就是要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收集整理产生的必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收集数据,深入探究 1.收集数据。 师:在这4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要求:采用举手、起立、画“√”、“○”做记号等方式来收集数据。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 出示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 教师强调: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1:能。 生2:不能。

三下 统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公开课教案)

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简单的数据汇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8页例1和想“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学会把按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 2、使学生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教学难点:产生数据汇总的需要,理解数据汇总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小组的记录表。 2、有数字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中的简单的数据汇总。(板书课题) 昨天是6月3日,是丽萨的生日。(出示蛋糕图)好朋友给他庆祝时,她发现有几人也是6月出生的。于是,丽萨认为6月出生的人最多。 提问:你认为她说得对吗?(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说不准) 师小结并过渡:要判断丽萨的想法对不对,不能凭感觉下结论,要用数据来说话。下面,就让我们收集一些数据,来验证小华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数据整理、汇总。 1、数据收集、整理。 (1)明确问题。 ①师:请问,你的生日在哪个月?(切换) 生说。(4—5人) 师:那我们全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显示)

②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 师:还有谁想说? 确定方案:下面,我们就按“先小组调查,再全班交流”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点例题)。请大家一起读。 (2)调查、收集数据。 师:这是一张小组调查表。 分组调查之前,请看活动要求。 (出示要求:)小组活动要求: ①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组长组织并分工。 ②记录员把调查结果填写在小组调查表中。注意检查:表中人数之和是否 等于本组总人数。 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书写灯片) 师: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数据。 你们组的同学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4)比较3个小组调查表。 师: 3个小组的结果一样吗?想一想,为什么不同? 说明:因为调查的小组不同,也就是对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板书:对象结果)齐读 2.分类汇总、分析。 (1)了解数据汇总。 引导思考:我们已经完成了每个小组出生月份的数据(指灯片),要想得到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数据(显示汇总表),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停顿)生:把3个组的数据合起来。 师:对,要想得到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数据,我们就要把小组的数据进行汇总。想一想,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呈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认识了很多的数,并用这些数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难题,今天就有一个问题期待我们来解决。 (2)师: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新的校服,有四种颜色可供选择,可以选择红色,可以选择蓝色、也可以选择黄色和白色。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什么颜色(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 )师:有的同学喜欢白色,有的同学喜欢蓝色,有的同学喜欢黄色,大家的选择都不太一样。如果咱们班要订做统一颜色的校服,选哪一种颜色更合适呢能不能根据某个同学 的喜好来确定校服的颜色应该怎么办呢 (4)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多数同学喜欢什么颜色,也可以说在我们班当中喜欢那种颜色的人最多,我们就选哪一种颜色做我们的校服。 (5)师:我们用什么好办法才能知道我们班喜欢那种颜色的人最多生(1):用投票的方法。 生(2)用举手的方法。 生(3)问到每一个同学的方法。 二、探究统计方法: 1.探究数据收集的方法 ⑴师:老师这里有四张卡片,喜欢哪种颜色就站在哪张卡片的后面。 学生站在自己喜欢的颜色卡片后面,看一看:每张卡片后面的人数有多有少。数一数: 每张卡片后面具体的人数。 (2)师:我们刚才这样先分类,再数一数,然后再把你们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填在这里,我们把它叫做数据收集的过程。(板书:数据的收集) (3)出示统计表。 收集上来数据,我们再把它们填在这样一个表格里,我们一眼就能看清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我们把收集上来的数据放在表格里,就看得更清楚了,这 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数据的整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是一个重要的好办法,他能帮我们解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一种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课件。 学情分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你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学生交流。 我们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跳绳、踢毽子、投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项活动?你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了解到结果吗? 学生如果能举手回答,就听听他们的方法;如果没人举手,就告诉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生1:图中有老师和学生。 生2: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师:他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而且还非常有意义,我们大家在课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提问: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学生未能想到,教师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师比学生多多少人?然后学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要先知道他们的人数。怎样才能知道图中的人数呢?引导:可以先把图中的人分类整理。 2、提问:你打算怎样分类?指名说说: (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成两类; (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 (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 提问: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学生回答:可以画“√”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个人就画一个人…… 下面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 展开活动。 3、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分析结果。 (1)选择学生分类的结果,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类的吗?生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